审判
Terror – Ihr Urteil,恐怖-您的决断,The Verdict
导演:拉斯·克劳梅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弗洛里安·大卫·菲茨,拉斯·艾丁格,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赖纳·博克,耶迪斯·特里贝尔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6
简介: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民航客机,逼迫机长将目的地设往一座坐满了观众的运动场。在紧要关头,一名德国战斗机飞行员不顾上级指令,在民航机撞向体育场前先行将其击落。他拯救了数万名无辜的观众,却牺牲了飞机上所有的乘客,因此出庭受审。《审判》是一部新颖的互动式电影,邀请观众参与剧情走向的抉择。在听完飞行员为自己的辩解后,观众们要..详细 >
你以为你是综艺节目吗?还让观众投票。喜欢戏剧上的形式感,但并非是这种看似创新实在很low的噱头。
如果《审判》是德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我会相信这是个法治国家。里面的检察官有段话说得好,大意是:宪法对我们要求很多,但总比我们聪明,它比我们的愤怒有用,比我们的恐惧有用。
就一个庭审的场景,与观众的互动,果然原著先改编为了话剧。我投的是有罪(导演也说他问原著作家,作家投了有罪,然后再要国家赦免军官。这不是多此一举,是有些生命需要被尊重,有些人需要被肯定),但我那一场观众投无罪的人多,所以想知道有罪的结局是怎样的。
电影很一般,辩论水准停留在电视剧的高度。导演要求院方只给观众看一个结局,现场有两个观众非要和院方吵架要看两个,本人很汗颜,应该没看过电影,不懂导演意图。现场更多的人选了无罪,肯定“小恶”这个概念,或者是选择把人当成一个集合概念看,不论是哪一种,都让人害怕。原来原则如此轻薄。
一部特别适合疫情隔离封控中的民众观看、思考的电影。但是,没人觉得这种案例里,真正应该被追责的应该是那些没有及时疏散所有撞击目标的相关管理人员吗?比如那个中校。如果可以疏散,何必击落呢?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机舱内的驾驶员和乘客是否还有机会,一百六十四人,难道他们的命换不来最后几分钟放手一搏的机会?
sorry逻辑不严密我不接受。关于道德和法律的讨论不够充分,交互式电影噱头太大。
还以为是哲学问题,没想到是国家安全问题,个人尊严问题,你是当事人,或者你是旁观者,你还怎么做,怎么做是正确的?是思考感觉没有答案。我喜欢他们的建筑,摆设。
一般人当然看不懂。公诉人的台词就是三德时期高级军官们进行的哲学讨论。科赫少校则影射了另一个科赫少校。表面上是架空历史,其实说的是七二零事件。
换成浸入式戏剧会不会更有张力呢?
👨🏫徐枫 电影理论有罪。个人鄙见:如果客机被击毁了,必然有一个人有罪。要不就是下达命令的长官,要不就是片中这样的主动出击的飞行员。如果客机没有被击毁,那么极大概率会产生更大的伤亡。这件事没法有两全其美的发展方向,恐怖分子都成功劫机了,那必然怎么发展都不会是美好的结局。如果让我去处理这个电车难题,我只能说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我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我选择了击毁,我知道我大概率会被判有罪,虽然心里肯定不愿意,但是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徐枫说问过导演片子的倾向性,导演说他拍的是倾向有罪。
第五届德国电影展 封闭式舞台设计 以为会有回忆情节穿插 但没有 双向式结局 逻辑性很强的台词
道德的困境永远是法律的忧伤。导演拍了2个结局,我支持被告无罪,可是当法官真正宣布无罪的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这里的道德困境说到底就是,我们到底可不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的问题。影院的第二个结局,法官宣布被告有罪的时候,检察官和家属一副小人得志的表情。这不是,不尊重,而是接受不了。
好像看不到结局啊......?
电影好不好看 就看我会不会睡着 我觉得无聊的 真的可以分分钟睡着
利用虚拟情境设了个“永恒困境”的套,试图通过法庭辩论兜售自己的理念。从角色设置到台词,立场和导向太明显。请乘客遗孀作为控方证人煽了一通,那获救的七万人怎么说呢。控方律师那个医院病人的类比很幼稚,且与案件性质根本不同。辨方律师提到英美法系相比大陆法系,对选择lesser evil持宽容态度。
“这是时代不缺答案,反而缺少提问”德国电影节上主持人引用的这句话说明了全篇,一个值得人类一直探索下去的问题,即是道德问题,也是法理问题,同样是哲学问题,可能一直不会有标准答案
我看的是90分钟,豆瓣怎么才85分钟,是没宣判的吧
双结局确实很新颖,片中再一次设计了电车理论,会想到天空之眼,都是讨论道德和法律。说到底,生命是有价还是无价呢?
今日说法
电车难题,最后的结案陈词两方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