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之前曾为了《功夫熊猫2》热泪盈眶过,也曾为了《里约大冒险》欢呼兴奋过,但这一切特效,在《cars2》面前都差那么一条街,于是B sir再一次沸腾了!
(蓝精灵就别提了,无论剧情还是特效,都差很多条街...)不仅如此,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更是直接将人带到多年前每个礼拜都死守F1比赛的场景,加上萌到要死的车车灰机以及火车们,真是熟悉又欢乐。
1. 龅牙是主角2. 世界环游(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再回美国)2.1 意大利那一小段很不错,意大利人的幽默和热情,民间生活体显得淋漓尽致。
(虽然只有一小段)2.2 伦敦!
女皇给暴牙加冕了(knight or baronet?
)!
还有龅牙对这警卫做鬼脸(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不会有任何反应)!
2.3 三个国家的警察(车)。
不错。
(什么时候来中国?
....估计赛着赛着就在北京立交桥迷路了)3. 幽默3.1 那个很mean的叫Francesco的意大利赛车,我挺喜欢他的。
严重的口音!
3.2 美国人通过一个在日本任职的英国间谍车自嘲(龅牙同学从厕所出来的那段)3.3 一些其他的细节。
比如那个小铲车跳舞的那一小段;龅牙在拖路边的一个老坏车的开篇和结尾;日本车被惹毛之后围堵坏人。
“Queen, McQueen, McQueen, Queen...”.等。
4. 天才龅牙的stupidity(褒义词)。
比如在被误认是间谍的时候的种种言行,配合finn的解说。
比如龅牙的告别信(很多ps pps 和ppps)。
比如他吃芥末的那个桥段。
其他细节的地方更就多了。
5. 承接。
承接上一部,在一小段里龅牙和McQueen又小玩了一下。
我以为再也看不到牛牛车了,谁知这次来了个更大的。
6. 关于龅牙。
6.1 天然呆的龅牙同学受到最好的朋友的打击,并“深刻”理解到自己的笨之后,失落片刻就忘记了(汗),或者说不在乎---不考虑被最好的朋友误解了是否应该有所表态,他简单的大脑首先反应的还是怎样解救朋友,而可爱之处就在他并没有觉悟这有多伟大。
6.2 他的直接和莽撞并不是能被虚荣光鲜的文明社会所欣赏的,在高尚的派对,他只是一个笑话,只会遭到轻蔑和嘲笑──即一种直接被忽略的位置。
这一开始在Finn看来都是暴牙同学故意装傻以掩饰真实身份的手段。
除去他的确运气很好以外,他的大愚在我看来是种大智慧,不用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就算被整个文明社会嗤之以鼻,他连一丁点儿自卑的想法都没有,自己觉得好就好。
当然,这样的龅牙,周围需要有一帮朋友的接纳,支持和欣赏。
只要得到了自己重视的人的肯定,就算被整个世界嘲笑也whatever I don't care. 当然在加冕的时候,McQueen提醒他behave,他“正常”了,也是因为害怕失去吧。
6.3 可爱的龅牙同学一点都不叛逆,如果一定要从“反秩序”这个严肃的角度去看的话,他只能是一个温柔的小小角色。
所以有时候,真想有个他那样简单的大脑,会为一些小虚荣而沾沾自喜,也会满足于一些恶作剧的小快乐。
对,就是简单普通的满足感。
不过,如果哪天突然穿越了,真给我一个机会安装上他的大脑的话当然前提是他要有大脑,虚荣的我一定会拒绝的吧。
ps,其实龅牙很聪明,他有很多美好的品质。
最后也是他找出了幕后主使。
不过就算不是他立功也不会影响他在我心里的地位,因为他闪光的地方并不在智商上。
感谢皮克斯在这一部里依旧保持了他的诚恳单纯,毫不做作的个性。
7. Cars 2取悦了我,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在看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小孩儿...(同时也可以解释为笑点低....同时也可能是因为我周围坐的全是小孩儿...)。
以上。
因为pixar,因为赛车1,当仁不让关注赛车2.去电影院之前,听说cars2称为pixar的“滑铁卢”,有些惊讶,有些惶恐,即使如此,不抱希望的去了影院,反而更有惊喜。
纵观差评,大致是这么个意见吧,赛车2失去了pixar惯有的人文情怀,变成了纯商业的迪斯尼大片。
这个观点,我同意。
赛车2既不深刻,也不煽情,没有想要打动谁的意思,也没有想要教育谁的嘴脸,它娱乐得很纯粹,很干净。
可我还是觉得赛车2精彩依然。
我甚至觉得,用真人来演,就是一部好莱坞动作大片。
一部动画片,需要它承载多深刻的内涵,多真挚的情怀?
我不需要它来告诉我一个什么道理,来故作温情的让我去感悟什么人生,思考什么生活。
我只需要一些单纯美好的欢乐,再加上一点点的小温馨,就别无所求。
何况,pixar对待3D的态度也是真诚的,无论大场景或小细节,都堪称大制作,其3D效果在众多3D动画片中也是鲜有的。
伦敦、巴黎、意大利几个场景的精良程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我记得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当人们生活幸福安稳的时候,就偏爱悲剧;而当人们生活艰辛不易时,往往通过喜剧来释放心中的压抑,寄托一些还未丧失的幻想。
我想,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需要的是第二种。
如果你真的需要思考点什么,为什么要寄托在一部小小的动画片里,为什么不去挖掘大把的小众文艺片呢?
如果toys让你怀旧了,walle让你动容了,cars让你轻松了,那么都不算是烂片,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PS。
基情确实算个看点……嗯(大人们的心里邪恶,小孩子都不知道他们在笑啥,只好跟着笑。。。
)
如果《赛车总动员2》的制片方不是皮克斯,而是其他任意一家好莱坞电影公司,那应该说是一部水准较高的动画作品。
皮克斯之所以能确立好莱坞动画不二霸主的地位,是由于它标新立异的创意,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细枝末节的精益求精。
然而,这些可圈可点的特质在《赛车总动员2》中都很难明朗地寻觅到,往往都被平庸、俗套所取代。
由此可见,影片在北美本土同《变形金刚3》正面碰撞,兵败如山倒,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赛车总动员2》是一部准备不够充分的动画作品,在剧本上的体现尤为明显。
首先,拖车“板牙”喧宾夺主,当仁不让地取代了闪电“麦坤”的主角地位,也直接导致将原先的赛车大战演绎成了带有励志色彩的汽车版憨豆特工。
当然,若纯粹拿赛车主题作为卖点,肯定会有些单薄空洞,那么加是上各式各样的佐料会有趣得多。
只是如果控制不好一个“度”的标准,便会使主题醉翁之意不在酒,观众们也不免心猿意马了。
其次,按影片的故事路线走,拖车板牙的戏份多得过了头,并不是腻烦它那永无止境的卖萌、犯傻,而是这样处理起来显然就削弱了同其他赛车的互动。
英文名《Cars》,中文名《赛车总动员》,都昭示了会有许许多多酱油、龙套的友情登场,那么就应该多将镜头对准这些无私奉献的“群众演员”。
这也是皮克斯向来擅长拿捏对于影片中角色群戏的场面掌控,人物元素丰富了,内涵增加了,就能用众多小人物来撑起宏大的格局。
《玩具总动员》系列就是最好的佐证,亦是皮克斯最引以为豪的代表作。
《赛车总动员2》此次比第一部更为宏观细致地展现了汽车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风土人情,从柴米油盐的琐事到跨国犯罪等等,统统将观众熟知的人类世界全部置换成汽车的世界。
表面包装焕然一新,本质上的生活习俗、人文气息均没有变化,这种视角的转换,让人们脱离了往常的惯性思维,突然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就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开场正邪角力的桥段异常生猛,汽车上演起007来丝毫不会含糊。
之后皮克斯在将汽车拟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干脆将整部戏都包装成了“福尔摩斯探案”。
汽车的拟人化,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容易操作,皮克斯在这方面的设计思路是精妙绝伦的。
灵活地使用各式各样的道具,让汽车将人类能做以及不能做的事情都诠释地行云流水,这也是全片“最皮克斯”之处。
至于“最不皮克斯”的地方,应当属插科打诨的戏码。
“插科打诨”往往是动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虽对主题烘托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同叙事性也扯不上多少干系,甚至有些纯粹就是为了扩充片长。
但皮克斯“插科打诨”的水准向来就比较高明,很少有为了搞笑而搞笑的安插,而往往都能成为之后主题揭示的点睛之笔,乃至是笑中带泪的煽情奇效。
但在《赛车总动员2》中,“插科打诨”就显得很平淡中庸,鲜有亮点。
可见,对于此部剧本的打磨程度还真有待狠下苦功夫。
《赛车总动员2》就是一部皮克斯疲软之下的缓冲型作品,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部都能保持《怪兽电力公司》等经典作品的水准。
但这同《加勒比海盗4》的疲软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正常状态下的创作低谷,后者纯粹是坑爹的圈钱嘴脸。
当然,类似于创作出《冰河世纪》系列、《里约大冒险》的蓝天动画公司这种后起之秀,对于皮克斯而言,还是颇具威胁性的。
甚至于就连环球也能鼓捣出《卑鄙的我》。
皮克斯真应该盯紧这些快马加鞭的追赶者,就让咱们期待它疲软之后的强势雄起吧。
【羊城晚报】
1,从日本到意大利法国英国,虽然都是点到为止,但也绝对让人捧腹,尤其是在日本吃wasabi,以及小日本那变态的马桶。
当然最后片尾时的兵马俑更是逗的我满地打滚。
2,从赛车元素上看本片也完胜速度与激情5,最简单粗暴的高转速引擎咆哮、轮胎与地面的嘶叫、变速箱降档时排气管的轰鸣……这些就是我要的,最简单粗暴的赛车元素!!!
3,007元素,各种先进的设备,让人仿佛回到了007最鼎盛时期的感觉,各种新奇的工具以及各种惊喜的任务!
4,简单的理智,拖车与007的那一段对话就是最经典的理智,没必要含蓄,本来就是动画片,这样直白的说出来省心省力!!!
还有很多词穷ing总之就是好片!
好片!!!
PS,太喜欢弗朗西斯的意大利口音了!
从第一部就喜欢!!!
PPS,各种小细节实在是逗的我下巴都要掉了!!!
PPPS,好吧,我没拖车那么墨迹
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何网路上会存在着对赛车系列的疯狂攻击。
记得赛一我看了三遍,每一遍看到最后,麦昆将对手拖过终点完成比赛的时候,都已经感动的泪流满面。
赛二虽不及皮克斯其他片子那样温情感人,但也绝对说不上所谓的烂片,甚至比一般都高出太多。
为什么大家不可以将他看成一部动画片中的动作片来简单欣赏,更别说其中人物都那么可爱。
很难想象除了皮克斯之外还会有谁可以将铁皮制造的的冰冷汽车塑造成那么多不同类型性格的生命体,有着各种性格人物的丰满性格。
特工,日本艺妓,英国女皇,梵蒂冈教皇等等等等,细节甚至空姐,交警。
凭什么皮克斯一定要走你们规定好的制作路线。
再看过所有的拟人卡通里,cars是感觉最成功的,性别,身份,地域,种族,各国的口音和文化背景。
让我很难觉得它们是汽车。
虽然里面的赛车镜头太象极品飞车,不过逼真过极品飞车中的东京赛道和意大利赛道也有故地重游的感觉。
老婆很喜欢此片
《赛车总动员2》:汽车王国里的人性化范典/文汽车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框架,日复一日堵车于宽敞大马路上,生活工作连接的肠子里被宿便堵塞的感觉,很难受也很痛苦,于是人们开始利用想象,于笨拙的汽车生活中找到自娱自乐。
变形金刚、赛车总动员……一系列关于车的童话滋生出来。
说实话,去看《赛2》前是抱着一种无所谓态度,不就是取悦儿童的故事吗?
结果在3D世界里被感化,并认为没有人、只有汽车存在的国度也是有人性的。
实际上,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出现人类,却在汽车上加入了诸多人的因素,以致于看起来亲切而极富喜感。
这个世界并不专属于人类,在人的理解和认同之外,一定有其它生物或事态联结而成的世界。
就像当人类睡着的时候,老鼠们便开始狂欢、玩具们则开始冒险,宫崎骏的动画新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改编自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同名小说,复制了另一种人类存在的面貌,从而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共处时的不同境况。
我们未尝不可以这样认为皮克斯公司制作的这部《赛2》也是出于对人类善意的嘲讽和调侃。
故事的主题很容易理解,大方向把握了整个人类在处于能源危机时候必然产生的两种对立势力,就像历史转型期间,必然会有新旧两个帮派的争斗,最终新的势力吞并旧的,朝发展的方向前行。
电影中赛车用到的新能源替代了汽油,可是反对方却从中破坏,在比赛时利用摄影机的辐射使赛车连环爆炸,支持方当然以主人公“闪电”麦坤为首,而他的好朋友“板牙”(满身锈迹斑斑的拖车)也无意中混入了特工行列,变成了像007那样酷毙的特工,而且交到了美丽动人的特工女友。
小方向就围绕“板牙”和“闪电”之间的友谊和误解展开,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我身上有很多的凹痕和裂缝,但我不想去修补,因为它是友谊留下来的珍贵记忆。
这句台词在片中出现三次之多,多少印证了友谊之于一辆车的重要性比外观的漂亮要多得多。
“板牙”虽然外表丑陋、思想迟钝,可是对于友谊的忠诚度丝毫不落差于普通人,让人感动之外,似乎反照出人类在忙碌生活中为生存失去的太多东西。
影片的好看之处还有对异域文化的画面诠释,赛车比赛在世界各地举行,也让观众领略了不同地域的奇异风光及人文特色,比如日本东京的富士山和灯红酒绿的夜店生活,比如法国巴黎街头拥吻的汽车情侣,还有意大利小镇浪漫悠扬的广场小夜曲,连英国伦敦的大笨钟也成为了酷刑场地。
那些造型各异的车子更让人忍俊不禁:拿扇敷粉的艺伎、蛮横壮硕的相扑手、头戴皇冠的英国女王、两撇小胡子极似克拉克•盖博的迈克飞弹……电影除了有意义之外,当然非常好玩,那些特工车子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又能在水中像潜艇般躲避炮弹,现实世界里冷冰冰的汽车工业文化实在激不起人们太多的感情,唯有电影使想象力得以画面再现。
不过像特工一样离奇的车子据说在最近的新闻里也出现了,有辆车子竟然耐不住堵车的气恼,直接开上人行天桥,又腾腾腾开下来,颇有点《赛2》中迈克飞弹的水平吧!
《赛车总动员》第一集是所有皮克斯动画片中我最不喜欢的一部,我是玩机器人和各类人物动物玩具长大的孩只,对汽车无感,更重要的是它的故事很不皮克斯,像一锅煮过火的蔬菜粥,黏糊糊假惺惺的温情有股土腥味,沸腾的追逐戏混乱嘈杂。
得知2011年皮克斯掷出《赛车总动员2》作为其25周年庆纪念动画片让我好失望,甚至觉得一整年的CG动画片都黯然失色。
不出所料,第二集引起很多皮克斯粉和酸溜溜的黑粉的喊打,叱咤好莱坞十年的动画王国第一次被质疑想象力是否已被耗尽。
《Car 2》之前,很难想象剧情为CG服务这样的设置会发生在皮克斯身上,如果说《Car 2》是皮克斯站在四分之一世纪交接点的转型作,那摒弃以叙事为本实在太令人恼火了。
《Car 2》是皮克斯第一次向票房献殷勤,却遭遇口碑票房双重失利,往年拿奥斯卡最佳长篇如探囊取物,今年恐怕连入围名额都不保,媒体综评58分,烂番茄新鲜度33%,不要说兰戈,跟里约大冒险比都差了一大截。
就叙事而言,《Car 2》第一次使用类型融合拍片,谍战+公路+西部+冒险,开篇一辆酷似詹姆斯邦德的特工车调查搞汽车能源研究的Professor Z,标准的谍战大片式开场,引出《Car 2》是一部阴谋贯彻始终的动画片,这个开局是为设置悬念而存在却提前100分钟抖落了结局。
从麦昆回温泉镇开始,以往皮克斯的单纯温情和人文情怀通通不见,故事主轴单调乏味,转场生硬,笑点牵强,被一大堆双关语白搞得冷飕飕。
导演约翰·拉塞特野心太大,想推进本集故事发展,又想时不时回溯前作精华,一边展示名车开大会,一边强行将跨国谍战推进赛车道,皮克斯放弃了讲故事,连以往的愉快感官体验也一起没收了。
《Car 2》主角由第一集的男一号闪电麦昆换成吊车板牙,觉得这两位主角是皮克斯历年主角中塑造最失败的,憨厚絮叨简单粗暴都不够有特色。
板牙一直缺心眼,整个故事中被一大堆配角牵着鼻子走,却在片末显现福尔摩斯般的英勇和机智,突兀到惊悚的地步。
其他各类装束配角汽车有上百辆,除能推动剧情发展的几辆其他全沦为炮灰。
一级方程式赛车出场时信誓旦旦,越发展越没存在感。
大反派Professor Z基本没机会展露个性,杀伤力非常低,直接导致剧情没有丝毫跌宕起伏。
塑造比较成功的两位是颇具007儒雅气质的特工Finn以及他的邦女郎Holley,两位即便是方方正正的汽车造型也展现出沉稳干练气场,Holley眉宇间更是敏感又性感,可惜大多角色整体平庸,个别塑造成功的角色已无力回天。
这是第一次感到皮克斯的导演对角色没有倾尽全部热爱,很多角色行事竟然仅仅为了展现CG技术。
就技术层面来说,《Car 2》仍撑得起皮克斯的王者之风,也是皮克斯此次出击唯一能引以为傲的部分。
这一集飞车场面比第一集要多得多,前作致力于展示车模,单是车身上的金属光泽放在今天也不是任哪个制作公司都能胜任的。
第二集由世界循环赛串联起整部影片,几大国家标志性建筑无论整体细节都足以乱真,其中摩都东京夜场赛事的画面最惊艳,霓虹灯牌高速赛道俊酷又高雅。
虽然汽车飞速行驶和转弯段落依靠凌厉快剪画面一闪即逝,但画面精细度丝毫不打折。
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影片所到之处能做到立即入乡随俗,用人类演员营造各国特色并不困难,在车的世界表现出日系古朴,法式浪漫和英式严谨就相当不易,而皮克斯做的恰到好处,甚至能模仿英国皇室行为举止,几辆汽车将皇室呆板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对白还幽了皇室一默。
文/加书亚许多对《赛车总动员2》的评论都是以“如果这不是皮克斯的作品……”这样的假设开头的。
“如果这不是皮克斯的作品,那么它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水准较高的动画电影”;“如果这不是皮克斯的作品,那么我将毫无保留地称赞它,它给我带来了过瘾的观影体验”;“如果……”正因为它是皮克斯的,所以人们对它保留着更高的期待,有更高的要求,希望从中看到一些不同于普通动画的东西,想要从中体验某种独特的情怀。
没有这种情怀,它就不是皮克斯;缺少了那种默默的温情,皮克斯还是皮克斯吗?
在不少人眼里,《赛车总动员2》或许是皮克斯至今为止商业气息最为浓厚,情感上最为草率、最缺乏层次感的电影。
于是,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不得不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入手,一是把它视为一部一般的商业动画片;二是把它视为皮克斯的作品。
首先要说的是,《赛车》系列中包含了一个巨大的具有独创性的东东:通过各种形式的“拟车化”,使汽车成为自然世界中的主人公和行动者。
它并不是简单地让一辆汽车张嘴说话而已,也不是把没有生命的汽车拟人化,相反,汽车是第一位的,是有生命的,其他事物则是无生命的,要使它们有生命,必须先把它们变成汽车,也即进行各种形式“拟车化”。
这个巨大的创意为《赛车》系列提供了世界观前提。
有了这样独特的构思,《赛车》拍摄续集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是,这个前提也极大地限制了续集的原创性,无论你的故事再精彩,人物刻画再生动,引入再多的新元素,你的创新因素都不可能超过前作。
从一般商业片的角度看,《赛车总动员2》不失为一部极有创意、制作水准较高的电影。
作为一部续集,它不会输给《功夫熊猫2》;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它丝毫也不比《里约大冒险》少一点过瘾。
《赛车2》的故事在皮克斯的动画片中只能算的上构思严密、结构完整,却算不上上乘之作,原因在于它过度依赖于“间谍—阴谋”类型的既定模式。
以围绕世界杯大赛的阴谋为中心,设定了一个直到最后才露面的大反派,中间堆积大量动作元素,《赛车2》活脱脱就是一部间谍片。
较之于前集,它的一个创新之处是推出了新的人物和新的主人公。
影片开始时,发生在石油平台上的动作场面就使“迈克飞弹”这辆间谍车大出风头,同时也大大冲击了观众在《赛车1》中形成的汽车概念。
一直到电影结束,“迈克飞弹”和他的搭档荷莉都是片中十分夺人眼球的角色。
“闪电麦昆”依然在续集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但是“板牙”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在续集中,“板牙”冒失爱开玩笑又忠诚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刻画,他的各种“误会”又有力地推动了故事往前发展,他的自我反思和情感升华最终把他推到了电影灵魂人物的位置。
《赛车2》中引入的各国风光大大加深了电影的娱乐性,也为“拟车化”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观影过程中最欢乐的时刻或许就是看到各种观众熟悉的人物被“拟车化”的过程。
比如,在日本时,看到舞台上一辆辆打扮得像艺妓的母性小汽车时,你能忍住不捧腹吗?
到了意大利,你可曾注意到路边的观众中有一辆“教皇”,同时它又端坐在另一辆大一点的“教皇”里(它们究竟谁才是教皇呢)?
在英国,一群悍马保镖围住了“女王”,当“女王”从车头升起一根天线,郑重其事地加封“板牙”为爵士时,不是让人忍俊不禁吗?
尽管《赛车2》好看又好玩,但有一份尴尬或许单单是属于皮克斯的影迷的。
许多人从影片一开始石油平台那段就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太娱乐化了,太追求感官刺激了,太像好莱坞商业动作片了,有点不大像皮克斯!
温情主义、人文关怀和充满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是人们加之于皮克斯的常见标签。
《赛车2》在这三者上面显得都很模糊,说它丢失了情怀不算冤枉它。
皮克斯曾出品过《怪物电力公司》、《飞屋》、《玩具3》这样感人至深的电影,即便《赛车1》,它对“闪电麦昆”与“板牙”之间友情的渲染也让人为之动容。
皮克斯对于人物关系的表现总是能够逾越表层,抵达肺腑,最后站到人文情怀的高度。
原因在于,皮克斯通常不是从类型出发去做电影的,而是从某种具体的情感或道德起点出发,最后落到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上,产生的是具有极高艺术性的电影。
《赛车2》中,人物和故事被大大地类型化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被表面化了,艺术表达为商业元素让了路。
《赛车2》中依然保留了以往某些主题的影子,比如,故事的驱动力是一群历史上失败的被淘汰的车型想报复那些成功的时髦的车型,前者的遭遇类似于《玩具3》中的大熊。
这是一个经得起深入挖掘的主题,但整个故事并没有落在这一点上。
与整部电影中炫目的娱乐元素相比,这一主题只是在片尾稍微带了带,毫不引人注目。
在生产了那么多原创艺术动画片之后,皮克斯也开始尝试类型化了吗?
最后那段好基友
McQueen的世界之旅,东京、巴黎、意大利,还原得美仑美奂。片尾正欣赏2D版的环游世界,影院“啪”地一声关了机器——我都觉得这时完全有理由退票。视觉捕捉力(也就是观察力)再强的人(什么人叫“小姐”,什么人叫“太太”)第一遍看该片都不可能完全获取眼花缭乱的信息。
超级欢乐的说!不过觉得mater的特点的铺陈在前面有点多了 mcqueen打酱油了 特工车真是把007表现到极致了……觉得cars的世界塑造的特别好 PS 片尾最后的曲子配上蜡笔画似的表现形式 真是太帅了!!!!
故事虽然没什么深度,阴差阳错就像《憨豆特工》,但非常流畅,看得很高兴。即使是皮克斯的二流作品,也不是其他动画公司能望其项背的。
这样也叫剧情弱。。。好喜欢他们的小眼神啊。。。
人家怎么建模建到那个程度的!
看了一个多小时才明白这片子在说什么,真·屌丝の逆袭
唯一一部猜得到所有剧情发展的皮克斯。爱之深责之切啊
Can't even finish it. Worst Pixar movie.
皮克斯这次有失水准,画面一流,剧情三流。
boooooring!
时隔五年的续作,虽情节不及前作,可也隐约勾起当年《塞1》公路电影的记忆,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基本被蓝天工作室的《里约大冒险》揽入怀中,不过,Pixar 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工场没有之一,作为一个动画迷,感谢Pixar带来那么多有声有色的美好回忆!
一直都觉得赛车系列是皮克斯最烂的系列。不知道这么高的分数是怎么来的。
有时候真希望国内不要引进大片,整的网上的片源都是中文的~~
Pixar出品,必属佳品!第二部还融入了特工元素,总之很好看!
莫名其妙的友情主线,说是麦昆的续集还不如说是脱线的外传,皮克斯在保证娱乐性和商业化的同时弱化了他们最擅长的人性化,《Cars》系列是我最不喜欢的皮克斯系列,毕竟再拟人化的车子看起都没有人脸好识别,不过,细节部分做得还算用心,商业制作,泛泛之作。
有点儿吵。
汽车拟人化
给动画电影一个建议,别整这么长
不好看,真心没意思。估计是PIXAR最差的长篇动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