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尸布
The Shrouds,Les Linceuls (法)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文森特·卡塞尔,黛安·克鲁格,盖·皮尔斯,何家蓓,伊丽莎白·桑德斯,詹妮弗·戴尔,埃里克·温塔尔,容海峰,英格瓦·埃盖特·西古德松,维斯拉夫·克里斯塔,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匈牙利语年份:2024
简介:男主卡什是一名有创意的商人、悲伤的鳏夫,他建造了一个设备,能够在一块埋葬的裹尸布内与死者联系。当卡什这项革新性的事业即将闯入国际主流视线时,包括他妻子坟墓在内的几块墓地被蓄意破坏、几近摧毁。卡什努力想要揭露袭击真相,而现实也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婚姻、对已故妻子记忆的忠诚度,同时把他推向新的开始。详细 >
+迈入新世纪后Cronenberg最佳:极端焦虑卷进未知的真空地带,使得“哀”从行径麻木到苍老。背地里,忘却干瘪般死亡。
对妻子的悼念结合对科技的恐惧,再加上柯南伯格最熟悉的身体恐惧,很柯南伯格,但也有些太简单了。柯南伯格粉都觉得不行。
阴谋论让人性兴奋。一部关于极度迷恋的电影,从扎实的肉身往虚幻的数码图像与臆想去延展视觉,生和死被贯通,肉体的边界与大地连接,将依恋的讯号转化为铺天盖地的图形信号,天地万物,是真壮阔。
剥离掉《大都会》《未来罪行》的视觉/概念刺激后,这部新作几乎完全由主角与不同人/非人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对话组建而成,但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戏(并不依赖对白)却由始至终弥漫着哀悼的悲伤,以及不时“侵入”的科技异物感以及梦境似的神秘和鬼魅,跨国阴谋论便成了一个看似无所不能之人无能为力的最后稻草。于是影片成为了柯南伯格的自我心理剖析,他对亡者的悼念,以及对死亡和科技的忧虑和恐惧。极度话痨、温柔忧伤且回味十足的一部“自传式”柯南伯格。
平静的疯感。导演的电影一般都是一开始是有悬疑的,但是看到后面就觉得答案根本不重要,没人关心真相。还挺飞利浦迪克的。
3.5 高概念支撑,因为一个并不太引人入胜的悬念,不疾不徐地推进着剧情,但又确确实实能调动起你看下去的感官,这一点上,柯南伯格还是有魔力的。不断的自我怀疑和推翻做得不错,但跨国谋论实在是有点没必要。
科技,身体,政治阴谋,爱。
多条线索涉及哀悼、科幻、伦理、阴谋,展示了一贯的技术、身体、侵犯、政治,但没有深入肌理离经叛道或令人感动。
大卫柯南伯格晚节不保,在临死前也想骗走那么多观众两个小时生命,不好好地拍他的伦理和肉体恐怖居然搞什么政治元素,我从感官游戏就察觉到他喜欢搞意识形态对立
英俊的科技高管雷军爷爷被他爱吃外卖的小姨丈胖猫骗得团团转的家庭伦理剧,把联合国五常里的三常都拉出来阴谋论了一下子最后证明一切都是胖猫の复仇。胖猫有什么错,变男变女还能变考拉,他就是想让这个家里所有人都活得不痛快罢了,未尝不是一种哥特小说的当代表达。
不恐怖,看不懂但还挺好看的,中国已经成为阴谋论里的强大存在了吗。【2025#44】
文森特卡索套上了柯南伯格的发型,饰演一个因妻子死亡而被动、敏感、脆弱、哀伤的小微企业家,住进他人眼中百分百日本风格的房子,经历了情爱、资本与交织的阴谋漩涡。各种悬疑元素只挖不填,以“我”的姿态“怎么样也无所谓”。对身体的凝视从生者延续到亡者,“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罢了罢了,柯南伯格变成村上春树了。
再一次,悼亡是男人最好的文体
通过全方位的“观看”来延宕哀悼,从而实现对亡妻的全面占有。尤其当哀悼通往的不是复活的企盼,而是以死亡的状态加以掌握,这欲望更显得病态和暴力(黑泽清的《生存执照》从另一侧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这一困境)。男主角借助科技的力量(3D成像、网络接入、虚拟形象)来实现这种野心,也终被科技反噬(服务器宕机、信息被窃取、遗体成为医学样本)——这是“占有注定徒劳”的故事在当代背景下的重写。但如同所有类似的失败者,他拒绝承认这一点,而将失控归咎于外部势力干扰,也将阴谋论视作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 面对当代生活诸多难以掌控、令人沮丧的真相,阴谋论仍不失为一首哄骗失意者酣然入睡的甜美童谣。
【8.3/10】传统身体性的衰颓驱使影像皱缩为平面的概念图,《未来罪行》回溯的一些旧方法悲伤的宣告死亡,其尸体被编译进柯南伯格10s的模糊的数字伦理
特斯拉广告?什么鬼。男主对身边一切都一头雾水,那他当初是怎么拥有一切的?
是什么绿帽情节作祟,怎么好好一个婚姻关系探讨就要发展成女性出轨才能令深情(?)男幡然醒悟,实则早已对美女(接连两个)来者不拒?
Oh no
记得看《未来罪行》还感慨,柯南伯格极擅长用各种意象描绘“活”的情欲,印象最深是,罪行里像《普罗米修斯》的休眠仓,即便是冰冷的器皿,也会被人的体温焐热。他的电影越往后拍,基调一直在消解欲望,却又永恒的围绕情欲。直到这部,人的体温也没有了。想起我时常半夜抽风思考自己要树葬,要跟谁埋在一起永生永世......《裹尸布》就在拆解这种爱到死的迷恋,他甚至肢体缱绻的,让他住进裹尸布里与爱人共死,共腐朽。实在是极病态又理性到虚无的视角。但最后又转换到成人世界的另一种俗与悲,爱情被新的情欲消解,另一对残缺到死的病态爱诞生。怎么说呢很工整,但几乎看不到落泪、难舍难分、情杀、错愕、痛苦、流血......所以就不算在描写爱,只是“产品”而已。
尽管这是一部反悼亡片,但这次柯南伯格还是多了一份沉重。遗憾的是裹尸布作为喻体的这一层面没有得到更多的延展和探索,以及当影片开始转入不可靠叙事后,在阴谋论与怀疑论的表述之中,全片的落点开始变得虚浮。身体对应爱欲,科技对应死亡。不变的是身体即现实、身体即世界的核心概念,而幻想/幻觉主义作为一种溶质改动了现实。以本体论为坐标,贯彻着对数字成像技术的思考和对虚拟图像应用的警惕。在无法动摇的时间之流与不可避免的肉身死亡之间,电影成为了一种精神媒介。一个化身(Hunny)意味着一种缺席(Becca)。在裹尸布或睡梦之中,我们共享着同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