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说明一切问题。
公主和青蛙在美国的票房刚好1亿,相对于她的宣传和制作,这样的表现差强人意。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相当失望。
大多数观众都对为爱执着的萤火虫和热爱吹小号的鳄鱼印象深刻,而不是公主和青蛙本人。
这两个配角相当出彩,催人泪下。
爱唱歌爱跳舞的王子也是充满爵士乐的新奥尔良的代表,勤劳能干的Tiana在他的影响下,也逐渐开始学会快乐的享受生活。
这样的题材真的有必要用公主、青蛙、童话做噱头么?
和原著情节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这样子也是一种误导吧?
就连巫师这个反面角色都显得莫名其妙起来。
为什么不能摆脱这种陈词滥调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看的远,但是却无法更前进一步了。
来吧,迪士尼,拿出点你自己的东西。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动画片中可爱的黑人公主,这在迪斯尼乃至全美国的动画史上都是一种突破。
可见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对黑人的包容力越来越强了。
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情。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一直很担心Tiana被她的白人小友欺负呢。
电影在高潮之中嘎然而止,实在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不过瘾。
最后两只青蛙在婚礼上又变回了王子和公主,那就假设他们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吧。
我还是更喜欢格林兄弟的版本,有些经典是无法颠覆的。
后来和朋友谈起这部电影,他的第一句话就是Too girly,看样子大多数男性是不会掏腰包去看这样的一部电影的,即使是大有名气的迪士尼。
(个人随笔,非正经影评,要自行车的出门左转,避免浪费您宝贵时间)国语版,可以工作的时候边干活边看,当我看到女主是一个黑人的时候,就开始觉得怪怪的,但我这种怪怪的感觉是不对的,长久以来,白人公主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黑人为什么就不可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导演怎么拍,编剧怎么写,黑人白人无所谓,只要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就对的!
小时候看这些童话故事,是非常投入的,每一个字都听的清清楚楚,就像看教科书一样认真,长大了以后反而没有这么纯粹,会想很多东西,两只青蛙?
母青蛙要开店,因为要开店选择亲一口青蛙?
她成了公主以后,那个闺蜜怎么样了?
还有最后把大把的钱甩到那两个人的面前时,她真的心安理得?
好吧,我知道这些都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很多东西都变了,准确的说,被重新定义了,就像你如今听到黄瓜,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黄瓜你,菊花也不是花了,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故事虽然有所改动,但美好的结局不会变!
两只小青蛙代替了两个人,反派是跟死神签下契约的投资人,闺蜜是个傻白甜,猪队友变成鳄鱼队友,王子与公主变成了青蛙跟青蛙,挺好的,我想了一下,为什么30年了,形式千变万化,故事主题却千篇一律?
可能是这样,比如从一到九,三个数字一个组合,你说有多少种组合?
答案是很多很多种,但是组合来组合去,永远都是那从1到9之间熟悉的数字,他们三个三个的组合,也可能是重复过很多遍,而那个总数就是故事的主题,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
所以,总结以上,这部电影是告诉那些长大的人,我们才是被诅咒过的青蛙,我们被封印在自己的身体里,想的很多,能做的却很少,最后成为一只井底之蛙,而被亲吻之后,不会变成王子,亲吻你的也不是真正的公主,甚至你还会拖她下水,这么说是不是太消极了,也许,也许当我们真的找到爱这个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就是电影里与你拥吻后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王子公主,希望所有人都能有找到他,并与其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出处 花痴袭人 2009-12-14 23:59:28 复制如下看完电影走出来,跟花生米聊天,问她:“你学到了什么?
” “What I need and what I want is different. What I nee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I want."
Sololau/文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提名名单中,迪士尼公司根据格林童话《公主和青蛙》改编的同名动画电影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倒不是因为迪士尼一向善于改编经典并且寓于现实性内涵的优良传统,而是以《公主和青蛙》为代表的传统2D动画与《飞屋历险记》为代表的精致3D动画,以及以《鬼妈妈》、《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两部作品为代表的具有怀旧味道的停格动画之间的竞争。
所以无论哪一部作品斩获奥斯卡,都意义非凡。
到底小金人花落谁家还不得而知,虽然迪士尼的2D动画已经成为铁招牌,但像《公主和青蛙》这种技术传统、故事又不如《飞屋历险记》那般精致的作品在今年并不占多大的优势。
当然从某种理智的角度上讲,在众多动画电影中脱颖而出获得奥斯卡提名,就已经证明了本片的闪亮。
电影《公主和青蛙》虽然取材自格林童话,但是经过迪士尼工厂的艺术加工自然面目全非。
当然这不是对经典的亵渎或者嘲讽,而是巧妙地将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全新元素加入其中,这种成熟的叙事模式也是迪士尼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片故事背景被设置在了爵士乐的故乡——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只是现在这个地方出名更多的是因为卡特里娜飓风还有烤鸡翅膀,但在当时新奥尔良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却是爵士乐发展不可或缺的土壤。
《公主和青蛙》全片都笼罩在爵士乐紧凑而欢快的音符中,而巧的是这个借古喻今的美丽童话所赞美的也正是最真实的爵士精神。
熟悉爵士乐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具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常常是演奏者即兴发挥,一般没有固定的章法,而且街头巷尾处处可闻,可以说它是一种平民音乐,但绝不能称其为平庸音乐,因为那畅快欢乐富有亲切感的音符中能让人明显得感受到一种深情,那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诉诸于生活的真情实感。
作品选取了黑人贫家女作为主人公,是个一心想要完成父亲开餐馆愿望的坚强姑娘,也因此故事多了些励志色彩。
而男主人公虽然也是个黑人(种族问题很明显),但他是一位高贵的王子,多才多艺而又浪漫不羁,典型的乐天派。
这样的性格与踏实、隐忍、现实的女主角形成了鲜明对比。
两人变成青蛙后开始了一段属于自我的找寻之路。
最终放下虚荣和执着的两位主人公触摸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为故事画了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段主人公的找寻之路如今看来也是对爵士精神的探索和诠释之旅,王子最终明白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女孩也意识到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即是来源于民间的爵士乐之精神所在:直面自我最真实的诉求,热爱并赞美平凡而又温暖的生活。
爵士乐由民间艺人即兴演奏,反映的也是普通大众的真实心声,于平凡生活中挖掘快乐和温情,这是一种生活的平民智慧,其根源无疑是人们对生活的挚诚和尊重,而这种乐天达观的态度在浮躁的当下社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取材于经典童话的电影《公主和青蛙》巧妙又恰如其分地诠释出了爵士乐的灵魂,就在观众还在回味着那动听的音乐和浪漫的剧情中时,迪士尼也再次印证了自己叙事模式的经典性。
看着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五部作品,不禁感叹,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无论是故事文本还是制作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的精致和成熟程度,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各有所得”。
而回望国产动画,似乎落后的太远了。
在童話裡夢想不會面臨妥協.無論你是誰, 窮, 富, 都可以有夢想. 就像插曲裡唱到的一樣. 那個有點咋呼被寵壞了的charlotte就是要嫁給王子, 所以無論再怎麼被寵壞還是讓人覺得很可愛. 幸運的Tiana得到了她的愛情和夢想的事業. 鱷魚要吹jazz, Ray要和自己心中的純潔的女神在一起. 無論你的夢想是什麼, 善良就好. 倘若是你真心想要的, 就不存在妥協. 只是電影在試圖表達, 愛, 家庭和友情大於一切. shadow man 說, "you got what u want. you lost what you had" 只是童話裡從來沒有trade-offs. 這就是童話美好的地方吧. 很喜歡結尾曲裡的兩句 "you are the best thing i never knew i needed. you are the perfect distraction." 好像說出了愛情的定義一樣. 最後, Disney這個片子很老派的味道, 很有六七十年代的感覺. 用的語言還有音樂什麼的. 很贊.
2009年迪斯尼的这部手绘动画《公主与青蛙》(以下简称《公主》)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动画。
它反映出迪斯尼不愿落入窠臼的创新精神。
这从第一位黑人公主的设定和将公主故事第一次从欧洲搬到新奥尔良景即可看出。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我国已经立项,准备拍摄的《瓦力》。
这部影片竟然让皮克斯的《机器人瓦力》成为其超前预告片,真让人啧啧称奇啊!
不开玩笑了。
在看过蓝光版之后,深深感觉《公主》一片的角色塑造很有意思。
就让像我一般的整天叫嚷迪斯尼动画好看的家伙一起分析分析其角色塑造吧。
Tiana(蒂安娜)(以下简称T.I.)是迪斯尼动画上首位黑人公主。
我非常喜欢这个设定。
你看,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民权运动兴起之后, 黑人的地位改善了许多(《光荣与梦想》中60C的黑、白人生活境况对比的图片还是很令人惊心的),在社会各个领域,黑人或崭露头角,或充当行业排头兵。
而在电影制作行业中,添加黑人公主这一角色,也因为这一政治原因,而显得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回到正题,蒂安娜被塑造成一位敢于追求梦想,并勇于付出的人,但却不懂得真正的爱与美好的生活的人。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她母亲说的:“Your daddy didn’t get what he want, but he get what he needed.” 事实上,蒂安娜就是继承父亲开餐馆的遗志而奋斗。
但她没有看到的是,父亲虽然没有得到他梦寐以求的餐馆,却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他煮的汤常与全村人分享)并有一个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反观蒂安娜就有点疲于奔命了。
在餐厅打个工被人嘲笑一下梦想就敏感到黑着脸说话,甚至连好朋友的派对都不参加,这着实为梦想付出太多。
我们当然要为梦想而奋斗,但却不能不变成一种连玩笑都开不得,连好友聚会都从不参加的状态。
一首Almost there 也许最能说明她的心声 “ Mama, I don’t have time for dancing, it’s just goanna wait a while .” 你wait a while, and then you lose.连母亲极力主张的与Prince Naveen (莱文王子)的舞会都不去。
(暂不论独立女性与家庭主妇的权衡与选择还有相关涉及的性别歧视问题.- -)。
为了梦想,放弃太多。
放弃了爱自己的人,放弃了关心自己的人,事实上,家庭与朋友才是最重要的。
而Prince Naveen(莱文王子)(以下简称P.L.)正好被塑造成与Tiana相反的性格(源自蓝光版花絮 “主创采访”口述 )为了更好的造成戏剧冲突(原文如此)。
嗯,说的在理。
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禁联想到《阿凡达》的大获成功与《变形金刚3》的票房成功本质上的不同。
一种是故事与特效的双成功,而一种则只是视觉特效狂轰烂炸。
After this digression.我们回到正题。
Prince Naveen是一位懂得生活,却毫无梦想的人。
在OST中的 “When we are human”有歌词为证 “Life is short When you'rre done, you're done We're on this earth To have some fun”。
人生苦短,死了啥都没有了,我们身处时间,就为了Have FUN!至于他种种花天酒地神马的,就不再说了,而使他们互相改变的,正是爱(好吧,有点俗套,不过我真心只是想谈谈“角色塑造”)是爱,让他们互相包容,互相改变,最后成为了更好的人…对两位主角的塑造包括细节,语言,肢体,表情。
细节等等。
比如细节上就有,两人语速的不同,眼神的迷离程度(我觉得蒂安娜的瞳孔是聚合的,所以比较理性。
莱文王子的眼珠则不同,成天乱转,特感性)“我赌你不能欣赏夕阳超过 60s. ”莱文王子说道。
剧透一下,莱文王子输了。
他低估了蒂安娜的能力,蒂安娜真的可以“忍受”欣赏夕阳的过程。
但看到蒂安娜的囧样,还真是不得不说两人对梦想和生活的态度可谓是“两个极端”。
好了,这样就大致地讲了一下影片对蒂安娜公主 和莱文公子的角色塑造。
话说看到手绘动画的制作,真心感概这是有多么不易啊。
不禁想到宫崎骏先生在《悬崖上的金鱼姬》的蓝光花絮中说到“我们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再是只是让角色的嘴巴动” 。
大致意思是说,又要画多几张了,不过咱心甘情愿,咱就爱手绘←傲娇了!
当当当当,配角出场。
他们是Charlotte(用以衬托T.I,T.I的好姐妹,公主一枚) Dr. Facilier(反派巫毒术士) Mama Odie(拯救者) Ray(是对T.I和P.L的爱的点睛之笔) Lawrence(王子的跟班) 短尾鳄鱼Charlotte被塑造成一个渴望成为王子妻子(即“公主梦”)的女孩。
Charlotte和T.I都是有梦想的女孩,而T.I.较于Charlotte可能是那种更为纯粹的美国梦(白手起家,拥有餐馆)。
如果说阶丶级关系的话,诸位可能觉得老套,那么请看《留住最后一支舞》中女主角在黑人医院与黑人好友的一段吵架便可知,社会不公确实与阶级不同有些许关系。
黑人女孩说道:“你是个上等的白种妞。
” 当女主角(白人女孩)试图说俩人同处一世界而非不同的世界时,黑人女孩说道:“那是他们教你的。
”由此,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本片也可以分析出这种意思,白妞Charlotte作为资本家的后代,享有最优质的社会资源。
君不见看她干什么都有白富美的范儿吗?
而作为一部教育美国小盆友的动画片,当然要把我们的主角蒂安娜捧一捧,以此来告诉人们,看“通过奋斗,可以成功”。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觉得最后的“姐妹”之间对男人的礼让有点不合逻辑。
不过, Never mind,完成了对黑穷美蒂安娜的衬托,白富美的使命就算完成。
偷偷说一句,这姑娘笑起来真是“咯咯地笑了”囧吧。
骚年们。
至于Dr. Facilier, 和Lawrence。
一个是隐喻那些把宝压在“魔鬼”(或是某种邪恶力量是不明智的),另一个则是一个想不劳而获而不了了之的脸谱化造型。
Ray 和 短尾鳄鱼,一个是爱情梦,一个拥有乐手梦。
虽然同是梦想,却又与Dr. Facilier, 和Lawrence的还债梦和富贵梦不同,他们是脚踏实地型的。
而Ray的浪漫化死亡和鳄鱼乐手的巧妙设计,也还是反映出作者寄语动画的教育意义。
那就是,要实现梦想,必须得脚踏实地。
全片的角色塑造十分精巧。
大多围绕梦想和爱情展开,又通过人物之手,之口,叙述给美国小盆友们正确的价值观。
不失为一良作。
讲到这里不禁想起我国动画片舍故事而争技术的误区。
看呐,迪斯尼以手绘动画这一形式加上巧妙打造的剧本就可以赢得观众的喜爱呢!
你拍《魔斯比环》有甚意义?
说道这里又不禁想起时光网对“中国动画的困境”这一专题报道中有这样一小访谈。
当年看过《哪》和《大》的人这样说:我喜欢《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似乎就是是因为童年回忆,但当我再次观看这些影片的时候,我真的被其瑰丽的想象和激动人心的故事所打动。
我想,这就是故事的重要性吧。
时代真的变了,而且已经变了不止一两年了,想当年,迪斯尼一部《狮子王》让多少人看的如痴如醉,那经典传统的好莱坞故事模式简单、纯真,让人在温情的放松中,获得些情感的激励。
而如今,迪斯尼一部《公主与青蛙》进入奥斯卡动画长片提名都要惹来骂声和阴谋论揣度,认为这是不是照顾迪斯尼的面子,列举几部落选的动画,认为顶替迪斯尼这部才是正道。
大家的口味变了,要恶搞,要解构,要动画以更接近现实的姿态去圆梦。
所以,当迪斯尼落寞之时,一方面,解构和黑色幽默式的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好评不断,而另一方面,基于真实圆梦式的《飞屋》早已在皮克斯品牌惯例性的如潮好评中,惯例性的拿下了奥斯卡。
在我看来,《公主与青蛙》以制作和其定位来看,是一部制作精良,故事有趣的动画电影。
迪斯尼在试图做些改变,但是一些纯真、古典的气质依然贯穿始终,你很难说这是坚持,还是固执。
在这部动画中,迪斯尼也玩了些解构,它将青蛙王子的童话故事作为载体,却只是以此为引子,讲述了一个有些反传统童话的故事。
但是,本质上,这个故事还是迪斯尼式的童趣无限,温情脉脉,当然,迪斯尼式的载歌载舞也是少不了的。
如今,故事简单和大团圆常常成了一部电影被抨击的理由,《公主与青蛙》同样受到了这样的责难。
其实,“简单”与“复杂”只是两种风格,并无褒贬之分,更不能说,啥“三段式”、“平行解构”、“环形叙事”就比“简单”高明,它是一种风格,一种态度,简单并不意味着山寨和粗制滥造,这是个落寞王子和灰姑娘式的女孩的爱情故事,中间也有经典夸张的恶人形象,当然也少不了那只大鳄鱼但当搞笑角色,但是这个简单的故事下,有趣的桥段、细腻的画面都透着一种真诚,是对喜欢简单风格的观众的尊重。
而“大团圆”更是一种态度而已,这是迪斯尼的圆梦方式,哪怕片中萤火虫死去,也要在天际与“心上人”永远在一起。
前几年,那部在北美票房不俗的迪斯尼电影《魔法奇缘》曾经让我有个有趣的发现,即喜欢的和讨厌的泾渭分明,我当时也认为这是“烂片”,但是进而也想,为什么王子和公主就不能简单的相爱,就不能从此在一起?
迪斯尼的坚持也是对一类观众的尊重,毕竟,总要有人为他们筑梦。
与《公主与青蛙》相比,《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更像是将一部出色黑色幽默剧情片的角色换成了动物角色,保持了让此中爱好者喜爱的剧情模式和风格,同时再带上定格动画的风格,两相结合,就更容易激起影迷赞赏。
这部动画依然有浓浓的韦斯安德森风格,哪怕一场动物与农场主的生死争斗都节奏慢慢的,淡淡的,同样有不为他人理解的带着些性格缺陷的追梦人和一种一根筋的精神,让我想起《水中生活》中寻找虎鲨的海洋探险家,《青春年少》中疯追老师把情敌也搞疯的少年;而家庭关系和亲人间的隔阂又和《穿越大吉岭》中兄弟三人间的互不理解,《天才一族》中“天才家庭”的压抑与分裂情形暗合。
狐狸爸爸同样有着一根筋的精神,他的个人嗜好显得带着一些“自私”,不顾家庭,不顾儿子感受,更给社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安德森继续其温情逆转的风格,最后依然带给我们充满余味的韦式情感,没有完全的大团圆,但是总会有带着妥协味道的和解和理解。
其实,说到追梦与理想,《公主与青蛙》中的那只我非常喜欢的大鳄鱼倒是与狐狸爸爸有相通之处,狐狸爸爸不甘于在一个屋子里过上悠闲的“专栏作家”生活,这对他来说太无趣,所以他宁肯去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儿。
不听老婆言,吃亏在眼前,狐狸爸爸的一次次惹祸让他显得像个孩子一般的幼稚,却也表现出了他生活的精彩和刺激,当其终于透出“成熟”之相,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儿。
而大鳄鱼可比狐狸爸爸幸运不少,他也是鳄鱼界非主流,不好好晒太阳找活物吃,偏偏爱上了爵士乐,想挤进人类音乐圈,却只能把人们吓的屁滚尿流,可谓孤独而无奈。
直到纯真遇上纯真,梦想遇上梦想,与落难的青蛙情侣一起,它才成为一只可爱的音乐鳄鱼。
无论是狐狸爸爸,还是爵士乐鳄鱼,身上体现的都是一种率性而为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与调和。
狐狸爸爸的故事借的是动物的本性,如狐狸偷鸡摸狗本是本能,只是在人类社会标准下,才成为了非主流和恶行。
借此,表现的实际上是人类现行社会秩序下,我们的纯真与梦想是如何一点一滴的被吞噬,直到成为一个好好工作的顾家成熟人。
而爵士乐鳄鱼则是借的人类的本性,将人类的特性附着在一只鳄鱼身上,他热爱音乐的热情与率真,同样在人类社会标准下被看作异端,因为它是一只吃人的鳄鱼,搞音乐干啥?
他人的纯真与梦想也常常被我们视作天外来物一般嘲笑和逃避,接着吞噬,直到他成为一个好好游水的成熟鳄鱼。
殊途同归,两部电影都透着些纯真之梦,只不过《了不起的鳄鱼爸爸》的姿态更戏谑和接近现实,而《公主与青蛙》是直接筑梦,在“消逝的童年”大行其道的今天,孩子们也加速成长到不再喜欢童话的阶段,所以,《公主与青蛙》面临的情况很尴尬,观众群急剧萎缩,但是它对一些古典传统的坚持却令我愈加欣赏,我也曾经在看《怪物史莱克》大笑之际,认为迪斯尼土的掉渣,但是有时候,却也希望在这种纯真的故事中休息下大脑,在看过这部有革新,却保持童心的动画,我也在反思,所谓保守未必就是贬义,而当我认为迪斯尼也该像皮克斯、像梦工厂一样的分隔去作动画时,其实本身或许就已经陷入了一种保守的心态。
希望迪斯尼在坚持和改变的平衡上继续探索,给观众以更美梦想,也给自己以更大的票房。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1ccaba1bdcf982158718bfe9.html
现在对迪斯尼已经没有当年那种狂热,俗套的剧情总让人提不起劲,王子与公主最后都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太OUT了!
但看的越多越觉得万变不离其综,解除魔法的钥匙只有一把,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像当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哈尔和苏菲何尝不是王子与公主的后现代版呢,不过那种描写手法让人觉得不落俗套,也许有人质疑宫崎大叔不如以前,我倒觉得表现人与人真实的感情不用避讳。
战争也好,魔法也罢,想说一个故事,并好好把它说完你就赢了。
这次的公主与青蛙也算是迪斯尼的回归之作,虽然套路上还是有以前的影子,比如女主角有点美女与野兽中贝尔的影子,但是无疑是很健康讨喜的,有新时代女性的做派。
比较出彩的倒是一群配角:傻乎乎的公主大小姐,虽然庸俗但心地善良(幸好没有成为灰姑娘里的后妈女儿那样);吹小号的鳄鱼倒是很多动画会有的那种搞笑角色;爱着一颗星星的萤火虫,看着看着我都哭了。。。
故事很欢乐,原声也很棒,透着浓浓的爵士味,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可以调剂一下,童话嘛,也别计较太多。
现在看日本动画比较多,欧美的,尤其是主流市场的看的越来越少,总体还是喜欢2D,老是拗技术,故事性就少了很多。
当然是有好的,不过我还是喜欢自然亲切的2D。
最近几年被各种3D化的动画的搞到头晕。
应该感谢法国和日本动画人至少还在2D的世界里前进着——也不是所有动画都适合做成3D的,我也希望那一群叫我“阿姨”的小盆友们得到如我儿童时一样简单的感动,而不是搞下3D眼镜后大叫“我头好晕哦”。
情歌还是旧的好,情人还是老的美,这个世界上有个词叫做“经典”,就像黑白电影,2D动画,还有jazz音乐。
一开始特别介绍故事发生在新奥尔良就很可疑。
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来自于《犯罪心理》——JJ的lg是当地居民,法裔,口音非常奇怪,像含着颗卤蛋似的,据他的介绍来看,那就是酒精美食还有音乐的狂欢之地。
所以这部电影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
善良的公主与王子相遇相爱了,并且愿意放弃自己的过往与梦想守着这份爱生活下去,最后得到圆满的结局,这是Disney的套路,它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不断给全世界的小朋友灌这种迷魂汤——这个世界是公平而美好的,只要你心地纯良,积极进取,肯牺牲自己,就会有好的结局。
当然小朋友长大以后知道其实现实并非如此,那不过是一场美丽的梦罢了,而当我和一群法国小朋友及他们的家长坐到终场时,我后面的小朋友睡着了(不是因为故事无聊,小孩子好像吃喝拉撒睡都不受控制一样),而大人们热烈地鼓掌。
一群比我年纪都大的人给一部如此老梗如此套路化如此2D如此Disney的电影鼓掌。
因为它挽起了我们的一帘旧梦。
新奥尔良的设定根本就是为了怀旧而存在的,女主角早逝的父亲也是为怀旧而存在的,还有那只叫Louis明显是根据Amstrong的体型来设计的鳄鱼也是为了怀旧,那只因为叫做Ray才被设计成萤火虫而且还附加了口音的家伙也是为了怀旧,满篇满章的jazz才是目的所在,怀念才是目的所在。
睡着的小朋友们,那些叫我阿姨的小朋友们,不知道爵士之父是谁,不认得灵魂歌王是谁,但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们难免开始老人家做态,陷入追思之中,觉得一切都是旧时光的好,一切都是老的美,所有的恋情都比不上初次的纯,所有的心动都比不上第一次的缺心眼。
大人们于是宁愿缺心眼一回,在这追念的心情中,恍如回到小时候,恍如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恍如我还坐在藤制的躺椅里,依偎在外婆身边找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
我也给它取过名字的,只是太久以前的事,我已经不记得了。
当Ray最后望向那颗星的时候,我搪不牢了。
D问我搪不牢的点在哪里,我说我还是相信每颗星星上都开着花于是被取笑了——再度。
可是,我说,童鞋,当你一个人望向星空的时候——是说如果你住的地方还能看到星星的话——难道你不希望每一颗星星上都有一朵玫瑰吗?
小朋友们,阿姨小时候就是看这种动画片的,很不错吧。
PS:我还蛮喜欢那个黄毛丫头的圆鼻头的,很喜庆的感觉PS又PS:这一部是看的法语版。
因为本片的音乐完全是走经典jazz路线,所以法语配唱反而感觉更对一些。
闲下来回忆一下昨天看的《公主与青蛙》,是格林童话《青蛙王子》的衍生故事(敲黑板,“这个是要考的,重点记一下!
”很出奇的,本来以为和以前一样都是动画化老故事,没想到这次旧瓶子装新酒,还把故事放在了新奥尔良,属于黑人的城市,据说还是Jazz的故乡,我没有考证。
嗨,Tiana是典型的“真香”,极少见公主有童年的形象,而影片里却描绘了Tiana幼时生活的剪影,还给后续的故事铺垫了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厨艺天赋、闺蜜期待嫁王子、Tiana继承父亲的志向想拥有一间自己的饭店…(然后想到刚回顾过的《海洋之心》,打脸打脸,Moana也有幼年形象,讲道理小公主们都太可爱了!
)然后,在王子到来之前Tiana必然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次的王子也很值得说道,比起最开始几个经典公主故事里的男主人公(白雪、灰姑娘、睡美人、小美人鱼……),明显的,做到后面,王子们的形象开始立体了起来,我不清楚具体这些电影诞生的时间线,但就内容来说,《阿拉丁》就明显地注重了对男性角色的刻画。
(《海洋之心》勉强毛伊算男主人公,也有很明晰的个人设定和成长过程,《frozen》就不提了,爱人不是王子,王子是个反派,故事主要围绕姐妹花,公主还变成了女王……这已经脱离传统公主电影地定义了吧!
)《公主与青蛙》也是如此,王子有自己的成长线路,从最开始的一无是处:自大、贪图不劳而获,被爹娘剥夺了金钱与权利,只能想着娶个有钱老婆作为生活的依仗,真的是足够窝囊。
被影子巫师戳中痛点,利诱之下利用,又在意外之下把Tiana也连带双双变成青蛙,在和动物朋友们以及女主相处变回人形的过程中被感化,被点醒,找到真爱。
很讽刺的是,当王子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Tiana时,他的想法仍旧是,和闺蜜接吻变回人,找闺蜜的时候,要求闺蜜答应给Tiana足够的钱让她能够开自己的饭店。
这他妈的是相当讽刺了啊,终究他还是没有完全扭转这个思路,仍旧是一个依靠别人的人,甚至掺杂了一部分欺瞒的方式。
这里我也是真为闺蜜的善良感到开心,得知Tiana收获与王子的真爱时非常大方自然地接受和祝福,要知道那是她最大的梦想,而且唾手可得。
她太可爱了,后面和王子小弟弟跳舞的场景,真的善良又可爱,本来是一个刁蛮任性大小姐的脾气,却意外的讨喜!
Tiana呢,也在和王子相处的过程中看到了他的改变,并爱上了他。
说真的,童话里公主王子相爱迅速到令人匪夷所思。
在似乎错失了变回人类的最后机会后他们仍然选择相守,并举办婚礼,在仪式上浓情一吻将他们幻化原型。
不得不说“真爱之吻”这一招的强大魔力啊,迪士尼的惯用套路,“是爱让我变成了一位真正的公主。
”毕竟Tiana生来可没有公主血统。
总的来说呢,《公主与青蛙》是迪士尼经典公主系列变革创新时期的作品。
这一阶段得迪士尼动画,开始完善多维的角色,而不是单一的从公主的角度讲述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男主的形象开始丰富,并大胆地给他加一个反面的初始形象,让整个故事的走向更有波澜,既大胆,也讨巧儿,省了很多编中间过程的力。
不足也是肉眼可见的,比如,(最主要问题)影子巫师和王子的利益冲突、仆人和王子的纠葛都没有完整的体现,两个主要的反派角色好像是为了当恶人而当恶人。
巫师婆婆等角色没有一个稍微能自圆其说一点的背景交代,这也让角色的引入显得突兀。
还有最后和影子巫师那场大战的表现我也不太满意,有点一带而过,缺少一点激烈感,个人感觉结束太仓促了。
当然,有好的咱也得夸,鳄鱼的故事,还有萤火虫雷的爱情,我都非常喜欢!
相比之下,后来的类似男女主都有角色深度刻画的作品都显得更为成熟,无疑是从这部片子吸收一些经验,打下了基础。
《公主与青蛙》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同样值得一看。
加上迪士尼经典的歌舞结合,是消遣回味的不错选择。
(这里就又想到《海洋之心》了,我自己的观点发完之后看到许多人对这部片子都持批评态度,和朋友聊了聊,我们都觉得海洋之心也有成功之处,毕竟主题曲洗脑程度都直追《let it go》了。
迪士尼作品给观众留下印象深浅与否,跟这个因素属实有不小的联系,所以从这一方面看,就不能对《海洋之心》全盘否定喽!
)
这两只青蛙的造型太无感了!而且笑点还不够。。。像两千年刚出头的时候拍的一样。。。还没那个长发公主好看。。。
音乐到后半部鳄鱼出现才好些.看到后来眼泪乱飞,旁边的小朋友当时就震惊了唉。于是老了,看电影一往深层看了,就心酸了。做不到纯粹的enjoy了。还是无厘头好一点吧,比如ICE AGEIII。总之就笑好了。我讨厌laugh and tears. It makes me down!
复古风最近狂热从这个片子足可见一般,但是我受不了这么丑的人物设定,除了男女主角,当然,他们一点新意都没有。本来还期待狮子王中灿烂的场景,缤纷的颜色,但是除了萤火虫、巫术婆婆家,还有嘉年华等几个悠闲地场景外其它真的有多沼泽就多沼泽。
如果不是公主,就不要亲吻青蛙
童话,总让人看得心情轻松愉快画面很绚丽,主角都换成深色皮肤的了,与时俱进的很小青蛙很可爱,喜欢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女主。
毫无新意哦。。。
这破动画片,Disney 还是靠 Pixar吧~~太悲剧了~~~看的我直犯困
太低幼了。。。
90年代迪斯尼歌舞剧风格的延续。你想要的和你需要的很可能不是一码事,比如,我们大多想要功成名就,想要偶像剧般的恋爱,动作片般的风采,金融小说似的财富;但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只是一盏灯,一本书,一碗汤,还有一个朴素却真诚爱你的那个人。
把一个古老的故事拍的如此生动有趣,编剧与导演的思路与能力可见一般。大爱这部影片的OST,喜欢小鳄鱼和老萤火虫儿,用欧迪婆婆的话,知道你真的要什么,嗯~
New Orleans,Jaza...背景的设定注定了这是一部披着动画外衣的黑人做主角的百老汇歌舞剧~~~尽管爱看动画片,不过这部不太是我的菜
不敢相信我花时间看了两只青蛙卿卿我我...
刚看完还真不错,虽然主题简洁明了,但看了后还是有些小感动,一、源自于萤火虫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二、源自那2只青蛙从陌生到结合这一神奇般的爱情之旅。本片给四星基于:1、至今屈指可数的2D片,2、华丽的背景,3、还算好听的音乐,4、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的故事情节。这比国产某片强太多了
“i will do it, i would kiss a frog, I would kiss a hundred frogs, if I could marry a prince and be a princess” 但幸好女主是那个不相信童话的黑girl,否则我直接一星走起
故事很俗很俗,但喜欢happy~ending~
typical disney. if naveen and tiana stays frogs, it will be a better ending.
dream theme belong to disney~~
迪斯尼的堕落史
Vintage!重返2D!!!依然是王子与公主的happy ending童话 让我爱上了一只爵士鳄鱼!!哈哈哈 还有浪漫的萤火虫
在时下的动画界这部影片胜出的唯一筹码在我看来是二维,只有二维,别的没有胜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