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班第五届看的最后一部,本来以为不会好看,才留到最后,没想到这么好!!
这才是好的家庭片,真实朴素,淡淡的感动,能感觉到导演在电影中的情感。
完全不无聊,涉及的的范围不广,但是在这个范围里面面俱到。
没有谴责没有批判,只是展示了新加坡金融危机下的一个普通家庭,还有菲佣的困难处境。
镜头位置恰当,细节非常棒,演员让人忘记是在演戏。
主角四人尤其是小孩子真的演得无可挑剔,最佳女配杨雁雁饰演的妈妈是真的怀孕了!
女佣来了又走,爸爸失业了又开始抽烟,妈妈也又生了一个宝宝,孩子买彩票没有中奖,家乐和女佣的关系从不好到很好,最后剪下了一缕头发,日子就这样继续平平淡淡地过。
我16岁的时候换了16个保姆,我也是唯一自己知道的从小一直有保姆的人,爸妈太忙,大概是被各种保姆带大,也是和保姆睡同一个房间(有个超可爱豪华的上下铺儿童床),从初中开始到高一都是单独和保姆住在另一个房子里。
她们中有人温柔有人严厉有人真的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有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人我很讨厌有人我很喜欢,有人做饭超级好吃有人心灵手巧有人唱歌好听,有时一起玩儿的开心有时也会吵架,有人走了以后我哈哈大笑有人走了后我嚎啕大哭。
新的人来了后马上投入新的生活,当时再不舍不得的阿姨现在也记不住名字,再无联系。
但心里一直对她们充满感谢。
我妈妈也会把不要的旧衣服给保姆和员工,她们也很乐意要,我也和保姆阿姨们一起养过小鸡🐥!
一共8只,只不过都没有成功养大…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啊…结尾温暖,还是喜欢绝望中有希望的电影。
首先,必须承认,我也是跟风的人,如果不是金马奖上面《爸妈不在家》成为最大黑马,一举拿下最佳女配,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四座金马奖座,这部在我每周搭公车都能看到宣传海报的电影,我是不会去电影院看的..一来是对于新加坡电影的没信心,二来是从那个海报还真看不出来讲的是什么,更何况我又穷….不过,在金马奖的当晚,我就去搜了本地电影院的放映场次,8月底上映的,这都三个月了,本来以为已经下线了,惊喜地发现竟然还有,只不过三家比较旧的电影院,每天只有下午一场,等到我周一考完试,打算买票看的时候,场次已经加到每日4场,而且换了大的放映厅,看来,跟风的不只是我啊,电影院也是这样!!
---废话不说了,来说说电影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有点像《桃姐》,也是同样的讲述了佣人与家里的小孩之间的感情,桃姐是选取了佣人桃姐老年的生活来讲述的,而《爸妈不在家》中是一个9岁小孩和菲律宾女佣之间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爸妈之间,爸妈与女佣之间,面对金融风暴,一个三口,即将四口家庭的变化,台词寥寥,却恰到好处。
怀孕的母亲,淘气的孩子,工作遭遇不顺利的父亲,这个时候,家里来了女佣。
故事从这里开始。
金融风暴来袭,父亲炒股失败,后失业,母亲即将临盆,又被骗,小孩在学校打架,被勒令退学,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请不起,故事从这里结束。
小孩与女佣:从最初的抗拒到和解,女佣Terry用她的方式教育他,逐渐成了他最信赖的人,甚至因为别的同学诋毁Terry而在学校打架,以至于大庭广总之下被打屁股了(真好奇现在坡国的学校还有这么惩罚没?
)。
家庭陷入经济危机,女佣Terry要离开了,小孩难过,在Terry临走的时候剪下她的一缕头发。
那段小孩狂骑自行车去买乐透的场景给我印象很深,一个9岁的小孩,在面对即将要失去自己珍视的东西的时候,他的努力是如此的拼命,虽然结果是徒劳,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这些,有些人,有些事总会离我们而去,而心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硬起来,并且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成熟”。
父母,女佣之间: 父亲失业,戒了多年的烟又重新抽起来,深夜独自坐在家门口的楼道里抽烟,正好被女佣看到,一句“不要告诉妈妈”已经包含了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所有的深沉。
失业的事情最终无法隐瞒,又遇上母亲被骗,父亲就那样躺在母亲的大腿上,缓缓的说着自己没工作的事情,母亲轻轻一句“我在等你告诉我”, 不言自明的理解,看穿却不拆穿,大概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就是这样子的吧。
母亲在厕所找到烟头,以为女佣偷偷抽烟,质问女佣,女佣又去问孩子,其实一切都只是小孩子的好奇心驱使,Terry的一句,“你还嫌你家庭的问题不够多啊”,原来在一个家庭中,看的最清楚的往往是外人。
Terry 要离开的时候,母亲送了个小礼物,打开之后,竟是女佣偷偷用过的母亲的口红,母亲笑笑,没有多说什么,一切不言自明,有些话不说出口,其实彼此都懂得。
父母孩子之间:电影一开始就是小孩在学校闯祸,母亲被叫到学校,也因此才有了女佣的进门。
妈妈对孩子总是严厉多过慈爱,小孩生日的时候,主动要和女佣拍照,还把这张合影贴在墙上,母亲暗暗吃醋,在小孩又一次被校长打电话叫家长的时候,母亲终于对女佣发飙,“I’m his mother, not you.” 吃醋的母亲,看到孩子和女佣的感情好过跟自己,可是自己却无法空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是要工作的母亲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吧。
父亲在儿子生日的时候送上的鸡就更加体现了爸爸内敛的爱,之前心情不好一怒之下摔了儿子的电子宠物,在儿子生日的时候又作为补偿,送了真的鸡给儿子,虽然鸡的下场还是被他们一家吃了,但是还有最后一只留着,也给小孩更多的念想。
他终究是要长大,自己面对很多事情,而且家庭遭遇经济危机,将来的生活可能更加艰难,不过有过陪伴,经历过失去的小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淘气的孩子,他已经学会珍惜。
电影也很好的关注了女佣本身,比如Terry的家庭,手上的割腕痕迹,打电话中透出的家庭困境,每个人也都是被生活所迫,没有人的生活是轻松的。
好玩的是,虽然故事平平淡淡,但是中间穿插了很多坡式幽默,彩票的梗用了好多次,每次都效果奇好,还有各种坡式英文,实在是深得Singlish的精髓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是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吗,城市发展,家庭的感情却变得淡漠,一个家庭,三口人,其实他们往往有且只有一家三口,困顿迷惘都是要一家人相互扶持,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
还好,新生命总是能带来新希望的。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一段时间,家里来了女佣后来又走了,妈妈生了小孩,爸爸没了工作,小孩在学校被罚,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在意这些日子的流走,回过头看,才发现原来我们也就这样慢慢长大了.....
文:李镇2023年,一部《燃冬》让许多内地观众认识了新加坡导演陈哲艺。
但从目前评价来看,《燃冬》显然不是认识陈哲艺的最佳时机。
不知所云、无病呻吟……由影片种种负面评价所生发出的,是对陈哲艺作为艺术片导演创作水准的质疑。
《燃冬》缘何失利我们暂且不表,到底是创作环境的改变导致水土不服,还是创作能力开倒车,或许只有陈哲艺自己清楚。
但在十年前,他的长片处女作曾在戛纳大放异彩,也曾在第50届金马奖上,实打实地打败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拿下最佳剧情片、最佳原创剧本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而这部电影,就是本期要聊的《爸妈不在家》。
虽然荣耀加身,但受限于题材和知名度,看过它的人仍少之又少。
如果你还没看过《燃冬》,或者已经让你失望,不妨通过这部《爸妈不在家》,重新认识这位青年导演陈哲艺,以及他背后的新加坡电影世界。
01看完《爸妈不在家》的直观感受:这是一部典型的东方电影。
不仅因为导演陈哲艺的亚裔身份,更因为在影片的题材、光影、表演乃至思维方式上,我们能寻到许多东亚电影大师的影子。
远的有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近的有杨德昌、侯孝贤、许鞍华和李安。
这一点上,陈哲艺也毫不遮掩,他视李安为偶像,也表示能拍出《牯岭街少年》一样的电影此生无憾。
李安曾评价这部电影“清新、不做作、很纯、很感人”,对于一部新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来说,评价颇高。
但如果我们顺着评语回看这部电影,会发现李安并没有过誉它。
这部电影中,陈哲艺全然没有新人导演的青涩,反而展露出他在电影技法上的灵气和游刃有余。
虽然《爸妈不在家》是一部弱情节的生活流电影,但散文式的叙事没有让影片节奏变得拖沓,故事厚度也没有因此而单薄。
可以说,哪怕十年过去了,如今许多吃着现实题材红利的国产电影,依然无法望其项背。
02影片探讨的首要问题,是东亚家庭的教育困境。
片名虽为“爸妈不在家”,但实际上,母亲惠玲和父亲阿德从未离开过家。
“不在家”更像是一种讽喻:在孩子心目中,不恰当的育儿方式好比父母是缺席的、隐形的,感受不到爱,自然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向世界回馈爱。
影片中,叛逆的家乐面对谭老师训斥时,可以熟练地周旋;为了赶走泰莉,不惜在超市栽赃陷害她。
但泰莉的耐心和包容填补了他空虚的心灵,她不会像母亲惠玲假把式地给红包又旋即收走,也不会像父亲阿德雷霆暴怒地扔掉他的电子宠物。
她帮他洗澡,接他放学,与他分享耳机里的音乐,在校长发难时,会紧紧攥住对方的手哀求道“请不要让我的孩子退学”。
但导演没有把泰莉塑造成来自异国的“圣母玛利亚”,一味溺爱无法帮助一个孩子立德树人。
于是,当家乐诬陷泰莉盗窃后,她扼住家乐的嘴,警告他不要做霸凌者;家乐在天台打趣轻生者时,泰莉二话不说给了他一个大逼斗,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生命教育。
在泰莉恩威并施的教育下,家乐学会了礼貌、分享,以及不顾一切地捍卫自己所爱之人。
影片结尾他奔入闹市,只为买一张能留住泰莉的彩票,这是一个孩子所能做的最徒劳,也最浪漫的冒险。
与家乐相对的,是母亲惠玲的妒忌和责难。
眼见儿子和女佣日渐亲密,惠玲感受到了家庭危机,作为反抗,她需要处处彰显作为主母和主人的权威。
因此,她会因为家乐对泰莉厨艺的一句夸奖,愤怒地倒掉整锅鱼粥;会没来由地让泰莉加班熨衣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诬蔑泰莉抽烟;会指责泰莉穿得太花枝招展;会在校长室外对泰莉破防道“我才是他的母亲”。
演员杨雁雁精湛的演技,细腻描摹出了一名妻子和母亲微妙的情感变化,所有焦灼不安、患得患失与无可奈何的心灵风暴,都化在了她秋水般的眼眸里。
金马女配,名副其实。
03影片的另一个名字“Ilo Ilo”是陈哲艺幼年时家里菲佣的故乡。
换言之,《爸妈不在家》是像阿方索·卡隆的《罗马》、保罗·索伦蒂诺的《上帝之手》一样的献礼童年之作。
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情感的经历当作题材,对于初出茅庐的导演来说无可厚非。
难能可贵的是,陈哲艺没有像许多新人一样,戴着玫瑰色眼镜一味沉湎回忆,拍成李安口中“做作”的电影,而始终保持着现实派作者的关怀和警觉,这或许是师承自杨德昌的优良传统。
影片背景设置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裁员、倒闭、疾痛惨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但导演没有卖弄历史,时代只是主角们语焉不详的后景——它藏匿于办公室里同事对惠玲幽怨的眼神,阿德推销给客户的不堪一击的玻璃,那具坠落在泰莉面前的轻生者尸体。
寥寥几笔,陈哲艺便精确勾勒出散发着衰颓与危亡气息的时代幽灵。
而真正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是惠玲一家人。
时代太宏大,也太冰冷了,历史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往往隐没着无数个体沉甸甸的叹息。
最动人的艺术作品,从不是洋洋洒洒、冠冕堂皇地为时代作传,而是以关怀之心为生民立言,他们在无常之下的情感曲折和命运浮沉,才是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片中,父亲阿德投资失败沦为保安,但不论何时回家,我们总能看到他穿着西装;深夜,他独自刷洗保安制服被泰莉发现,泰莉上前帮忙,却被他呵斥和驱赶;泰莉遭受排挤,他会发自肺腑地同情她的境遇……透过这些细节,我们看到导演给予那些处在时代拐弯处,哪怕狼狈不堪也要努力找回一点点体面和尊严的小人物们,充满敬意的凝望。
母亲惠玲呢?
你也许会厌恶她的算计、嫉妒和强势,但当看到她身怀六甲,还要坐在促狭的办公间里,一边帮老板写裁员书,一边担忧下一个被踢出公司的可能就是自己;她提防、妒忌泰莉,但泰莉即将离开时,她把自己的口红当作临别礼物送给对方;面对一地鸡毛、暗潮汹涌的生活,她心甘情愿掏尽腰包,只为换来一句“希望在于自己”的心灵鸡汤时,我们便对这个疲惫不堪的女人多了一分理解。
这是陈哲艺作为社会派作者的自觉。
相比煽动情绪和制造对立,他更愿意把目光探向人性纤细幽微的角落;他提醒观众,不要抽离现实语境,对他人进行道德高地之上的审判,因为这既愚蠢又傲慢。
当时代的尘簌簌落下,化作千斤重担压在个体肩头时,我们未必会做得比别人更加高明。
而反观今时今日“现实题材”炙手可热的中国影坛,仅仅在尊重生活真实、敬畏人性繁复这一点上,不少影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曾经批到过这样写的作文:我的家境普通,家里只有一个女佣。
不,孩子不是在装逼,他的同学有人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女佣。
曾经有孩子在写《我的亲人》这样的作文题时,写了自己的女佣。
跟他说女佣不是亲人,他给你一脸的迷惘和不解。
有的孩子牙牙学语,说的是菲律宾或印尼方言。
曾经有过一件社会新闻,一个阿兵哥去兵营报到,女佣在后面为他背着大军包,照片被人拍了po上网,引起一片哗然。
现在,这些孩子中长大学成的一个,把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献给了(他的)女佣。
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总是把最真最深的感情,给那朝夕相处关爱我们的人。
(所以亲力亲为悉心养大自己的孩子,绝不托付给他人。
不是了不起也不是能干,而是自私。
——题外话)《爸妈不在家》照例一开始在本土默默无闻,其实也不奇怪,古往今来有多少作品和创作人在家乡受到过冷遇?
罄竹难书啊(误,请勿模仿)。
不过片子的题材多少让本地人有点难堪吧。
就像片中的杨雁雁对女佣那难以名状的嫉妒。
而且这片子居然没有骂政府!
简直是逆民意而行。
但是它也没有谴责不在家的爸妈。
它没有谴责任何人,只是展示了一户家境普通的新加坡人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的一段时光。
这一点,大概是它得到李安赏识的根本原因之一。
金马奖成了大黑马之后本地才真正重视起这部片子,戏院重新排片放映。
昨天晚上我家附近的邻里戏院居然有一场满座,今天下午场则是半满,很多老人家,那样子是N年没有来电影院看过电影。
片子非常朴素,对于在新加坡住了很多个年头的人,其中的场景真是熟到不能再熟,组屋/组屋楼下/组屋楼下的葬礼/组屋内部/家具/晒衣服(新加坡晒衣服的法子好像是独一份?
)/地铁/学校/Lucky Plaza/杂货店/买4D彩票(男孩用中奖号码“贿赂”训育主任那节赢得最多笑声)… …熟到你几乎要相信他们就是把摄影机架在那里随便拍了就有。
那当然不是,片子的运镜虽然没有什么花哨(或者说有那些大家都会玩的花哨),不过都经过精心的思考和设计。
比如杂货店那一场,有各种机位,还有一个是从屋顶的位置俯瞰,看到店里的大凸镜中的画面,既亲切(因为大凸镜是很多杂货店都有的东西)又新鲜。
空间狭窄的办公室的拍摄也花了一番心思,使之不显沉闷(那种办公室,我呆过)。
还有一幕,女主人以为女佣抽烟,来向她问罪,镜头从比较低的位置仰拍,显出她的主人地位,以及对女佣的威胁。
这些处理,说出来都没什么特别,不过用得很恰当,显示导演对自己要什么心里有数。
片中的新加坡,既非常真实,也经过精心裁剪润色。
(如果大家想知道新加坡人平时怎么过,看这个片子还是挺靠谱的,也就是说,我平时也那样过,只是我没有请过女佣,家境比较贫穷。
XD )故事也很朴素。
一家三口,男人是推销员,女人是办公室文员,怀了第二胎,工作辛苦,10岁左右的男孩又捣蛋,感到无法应付,就请了一个菲佣(家境普通而有女佣是常见的)。
男孩本来由祖父照顾,但祖父新逝,他不能接受女佣,就家里学校各种捣乱。
没礼貌,耍花样,中等程度熊孩子。
故事基本上算是根据男孩的视角,但也有不少篇幅集中在父亲母亲和女佣各自的问题。
就是成年人都会有的那些问题:工作压力大,老板裁员(父亲是被裁,母亲则是为老板打辞退信,都够呛),投资失败,亲戚之间要面子,小孩不乖,女佣渐渐取代自己的地位,以及无人诉说。
女佣则有在家乡酗酒的男人与尚在襁褓的孩子,不够钱。
男孩的问题或多或少来自大人的问题,使他觉得孤独,有压力,于是,很自然的,在最初的抗拒之后,他跟女佣建立了感情。
因为这个女佣其实还算靠谱,话说回来,这片里的人都还算靠谱。
但是一群靠谱的人,凑成一种不靠谱的生活,这就是戏。
(剧本也许没有迭起的高潮,但漏洞真的很少。
)关于孩子,大人要记得的一点是,他们最容易跟自己的caregiver(直接照顾者)产生真实直接的感情。
我从老一辈那里听过的最自欺欺人的话是:孩子不管给谁照顾,终究是你的孩子,没关系的。
有关系。
对我来说关系很大。
法律伦理血缘上,这孩子当然还是你的孩子,可是感情上难说。
孩子天生会认自己的caregiver,那个陪他睡觉,为他做饭洗澡穿衣整书包,陪他玩,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这个人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很多新加坡人(以及非新加坡人)把这个角色让给了家中的女佣(或其他人)。
《爸妈不在家》就是围绕这种角色的错位展示了这段关系中每个人的反应和调适,以及在平淡沉闷的表面下种种暗涌。
杨雁雁获得最佳女配角(话说不应该是女主么?
还是如果报女主赢面没有女配大),也算实至名归,演得很好,尤其是后半段发现儿子跟女佣感情比跟自己好,吃暗醋又不能发作,演得饱满而恰如其分。
小男主非常灵,典型的本地楞小子,虽说本色演出,却是片子最大的亮点。
陈天文演的中年男,真是让人同情,也很好。
演菲佣的是一位在菲律宾小有名气的女演员,很棒,我一直以为她真的是个女佣,回来查了才发现不是。
我也赞赏片子对女佣帮男孩洗澡的场景处理。
在新加坡的保守环境里,这样的场景不容易操作到恰如其分。
它会使某些观众,尤其是家中有幼童又有女佣的观众感到不舒服。
不,这些场景并没有任何不健康的成分,而且女佣的工作当然包括给小主人洗澡(虽然我听过有些主妇不分配这项工作给女佣),而且洗澡是男孩接纳女佣的一个重要转折,所以本片就给原样拍出来了。
这种暗搓搓的勇气,该是合李安心意的另一个原因。
(两位导演起步前都由老婆养家,也许也有同情分?
想做导演的童鞋快去找个会赚钱的老婆XDDD)前文说了,本片是一个生活片段,它只展示,不评判。
不在家的父母有自己的苦衷,而女佣对于她自己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在家的母亲;女佣的工作并不是教育孩子,所以男孩有没有变“好”不是本片关心的问题;买二楼的房子本来为了孝顺方便祖父,可是祖父去世,低楼层的房子饱受楼下葬礼噪音的困扰,夫妇难免为此小有龃龉,塞翁那匹马得了又失,失了又得,这就是生活(这点我倒可以安慰他们,哪怕房子买在20楼,葬礼的噪音也不减其威力XD),由观众自己去体会。
《爸妈不在家》的克制,那是非常符合李安的口味。
而这一克制,使本片比其它新加坡电影高出了几个马鼻。
希望片子得到的认可和成功,不会毁了一位有前途的导演。
也希望新加坡电影慢慢好看起来。
精彩,不浮夸。
打打杀杀的故事,看多了,挺腻歪的;需要看点平静的故事。
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平凡,所以喜欢故事里的热闹,但每个人终究是平凡地渡过一生,刺激的人生不是哪个人都有!
讲一讲电影。
我刚才看的时候,以为是台湾本土电影,因为它是金马奖的提名,想这个奖项是台湾的,又是讲国语,总不会其他地方拍的吧。
没曾想,看到最后,电影中的儿子在学校接受笞刑,这玩意目前只在新加坡流行,然后就听到校长讲,我们新加坡人。
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讲新加坡这个小国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背景很有怀旧的味道,据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前后的时代背景。
故事的夫妻是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不过也是双职工。
女主人大着个肚子,还得去上班,在公司裁员的过程中帮着老板处理善后事宜,生怕自己饭碗不保。
男主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他是很快就被干掉了,十几年的销售经理找不到工作,最后沦入公司仓库时的保安,还是时薪结算工资,不算正式员工。
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因为女主人怀孕,所以他们从菲律宾雇佣了一个菲佣来。
当然,如果没有后续那一系列的变故,这段主仆关系还能维持更长一点时间。
只是男主人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被迫去炒股,亏掉了十几万;女主人被成功学洗脑,去买成功学的书籍并报名参加培训班,结果“成功学”大师竟然是骗子,估计也亏了不少钱。
车也好,房子也好,总之生活越发的艰难了。
菲佣虽然干得挺好的,只是支付工钱越来越力不从心。
男女主人难,菲佣也难。
她28岁,儿子还没有满岁就跑到新加坡来打工。
为了赚更多的钱,她还利用空余时间在商业广场理发店里赚时薪。
每天都在努力赚钱,为的就是能够寄钱回家,给家里人更好的生活。
只是寥寥数语,看得出家里老公不能让她省心;拜托照顾儿子的妹妹,也在伸手要钱。
钱,钱,钱!
生活里金钱不是一切,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这阿堵物就是让你欲罢不能。
解决难题最后还得靠它。
老百姓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它转,货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就连家里的儿子,想着要给家里解决难题,把自己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彩票,只可惜他没有中得首奖。
生活的轮轴还是无情地碾过了所有人的冀望,时间的沙漏一分一秒地走着。
离别终究是来的,不管人们如何不舍。
好在,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个彩蛋。
女主人生了一个健康的娃娃,母子平安。
产房外的父子同样也在迎接他们的亲人。
生活没有过不去的槛,所有的一切苦难都可以用时间洗去,最后留给人们的都是记忆中那些温暖的故事。
终究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这半年来,不知不觉间看了很多东南亚电影。
后头看来,除了那些优秀的获奖影片,也有相当部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
透过影像,看到了海峡四周人民的生活,所思所想,对比内地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的是心中的一种孤独伤感。
爸妈不在家,一部属于新加坡的电影,一部发生在台湾的故事,一次对内地影人的洗礼。
姑且把这部电影认为是台湾电影吧,回想去年的一些优秀电影,例如郊游,逆光飞翔,变身超人,还是看见台湾这样的纪录片。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相比于那些邻国的电影制作人,我们离生活太远了,远到已经不奢望去静静欣赏这个本已经很精彩的世界。
生活就在脚下,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屏幕前的我们,也许生活很操蛋,但那又怎么样,我们不还是要努力的活下去。
爸妈不在家这部电影也是一样,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既定成事实的困难。
在亲情,友情面前,我们才能放肆的去哭去笑。
家乐是个聪明却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的小孩,怀孕的母亲整日正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繁忙又空洞着。
菲律宾女佣泰莉是简单的菲佣,但又心存一种少有的单纯,对工作的负责,对他人的关怀。
父亲是一个在事业上失败,在家中热如负重的中年男子。
猛然看上去,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家子。
也许走在大马路上十有八九的人都是如此。
为了不剧透,具体的情节不再多说,但是相信看过的人直到,直到影片结尾,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也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因为这就是生活。
其实我们去看影片中的每个人,他们都是一个矛盾体,与自己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无时不刻的发生着,而这些矛盾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
家乐虽然淘气,但还是想努力通过买彩票帮助家庭,母亲虽然无限的责备所有身边的人,保全自己的面子,但还是想通过上成功学的课改变自己。
父亲纵使一切都是那么失败,但还是在生活面前选择低头前行,纵使下一次还是摔倒。
泰莉远走他乡,为了生活,忍受了谋生世界里的种种异样眼光。
影片最后,新生儿诞生了,一切都预示着,我们要跟过去说再见,父子吹响了口哨,但一切并不轻松,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带着对过去的遗憾继续生活下去。
每每看到这样的影片,我总是很感恩,一来感恩现有的生活,二来感谢这样优酷的制作团队,展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但同时,我又是如此的伤感,因为他们告诉我,这就是生活。
这个故事发生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悄悄影响着台湾……现在是2014年,但一切似乎依然只是那个故事的续集。
来自新加坡新晋导演,陈哲艺的作品。
这是他第一部长篇作品,却以黑马的身份一举夺下第50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
小片拿奖并不稀奇,但这部影片并不是好莱坞式的小片,没有探讨生命的意义,没有体现种族的冲突,没有激烈的观念斗争。
只是平淡的叙述了在1997年金融危机下一个小家庭的故事。
导演采用了最平实的直叙手法,没有华丽唯美的镜头,没有刻意的减少台词来装B,风格青涩而有力。
剧中每位主角的演出都非常精彩,朴实而真实,没有嚎啕大哭,热泪盈眶和声嘶力竭的夸张演出,一切都不像在表演中。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一个被全世界认为最适应居住的国度中,每位主角都陷入了自己的不幸和辛酸。
他们之间经过了误会,埋怨,妒忌,争执,却默默的形成了信任,依赖,体谅,支持和不舍。
正正体现了这个小家庭的善良和坚强。
让人看了心里产生淡淡的忧伤的同时又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今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爸妈不在家》是听上去最陌生的一部片子。
这部新加坡电影,片名陌生,导演陌生,演员也陌生,无人知晓。
作为陈哲艺的第一部长片,恰逢五十年的金马奖显然学了戛纳传统,必须提携下新人。
但这并不表示说,《爸妈不在家》就是依靠场外加分,它的实力早在戛纳电影节得到了证明。
除了在国际影展上披金斩银,《爸妈不在家》的最大意义是给新加坡电影注入了信心。
早先,邱金海等人的电影也大走文艺片路线,不过影响范围有限,无以为继。
但此次,《爸妈不在家》进入了大华语电影圈的讨论范围。
要知道,长年以来,新加坡只有一些重复消费的喜剧,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不说低俗,很多point实在令人笑不出来,地域特征太过明显,也阻碍了它们的有效传播。
因此,《爸妈不在家》便彰显了它的可贵。
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甚至,这也是华语电影里头异常重要但在当下却稀缺的题材类型。
无怪乎,有人说,《爸妈不在家》让他们想起了杨德昌,当然,杨德昌的格局恐怕会放得更大,而不仅限于一个家庭,但这种联想的产生却是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
在我看来,《爸妈不在家》出色在导演的老练,没有新手的生涩。
很多年轻导演一到表现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生命体验,往往会用情过多,不加节制。
《爸妈不在家》完全没有这种滥情,一上来就给了冲突缘由,强调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影响,里外上下,滴水不漏。
爸妈无暇照顾(不在家),菲律宾女佣Teresa到来(亲情的填补和替代),家乐直接抗拒。
即便很多观众猜想到,后面必然是家乐和Teresa的关系修复到最终和解,但电影巧妙地抛出了一些悬念,比如Teresa最终会怎样离开,电影制造了弦外之音,令人担心那会是以遗憾跟误会告终。
岂不料,结果并非如此。
影片不乏锋利之处,家乐的野跟皮,一度令人难以接受。
可以看到,《爸妈不在家》并没有尝试让他的个性发生扭转,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乐和Teresa就像被海洋分隔的岛屿,阴差阳错,被连接在了一起。
这世间也并非只有许鞍华的桃姐情,萍水相逢,亦能有动人之处。
所以,看到最后,当家乐猛然拿出剪刀,用稍嫌过火但又是孩子思维的方式去表示好感和爱意时,我们会经受内心的突然撞击。
每到家乐爆发情绪,电影的镜头也随之运动起来,晃动不安,这种不安也能直接传递给观众,毫无障碍。
电影还有一些巧妙的细节,像家乐买彩票,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导演的自身经历,那种由希望到失望的小瞬间是不会被记下的。
因为,这根本就无法编撰。
实际上, Teresa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巧,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就像片名所揭示的,家乐需要的只是父母和亲人的陪伴。
爷爷不在后,他就变了个样子。
然后,Teresa出现。
所以,在一阶段的相处后,尤其是亲密的洗澡等事情过后,家乐对Teresa的情感发生了质的改变。
爸妈不在家,但是电影留给家乐父母很多篇幅,他们的精神压力、对Teresa的看法、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等等。
显然,这部片子并没有沦为渲染主仆情或忘年之交,围绕Teresa的来与去,它还尝试读解出另外的东西。
这个时候,《爸妈不在家》就得回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遭受打击。
在妈妈受骗洗脑的段落,观众大可察见一个社会的荒诞和迷乱。
社会承受的压力也转化为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传统华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导致了孩子的叛逆,Teresa的离去又预示着原有的关系会得到修复(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所有的亲情关系复归原位。
所以,《爸妈不在家》可以是一部成长片,也是一部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教育片,并且不乏社会现实意义。
电影里,关于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细致入微,并不会因为孩童视角的存在,导致技巧表现的降格,过于用力。
叛逆和早熟给家乐带来了不大一样的少年形象,他的不舍,放在台湾、香港或者内地观众的眼里,都是可以感受得到。
毕竟,很少有电影能这么专注地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重整,一个社会的细小零碎。
所以,作为陈哲艺的长片首作,能有这样明晰的想法、过人的定力,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凤凰网】
陳哲藝。
據他自己說“19歲拍第一部片子,去了35個影展,拿了35個獎。
”之後拍了紀錄片《阿嬤》入圍坎城競賽單元,《霧》又入圍了柏林影展的競賽單元。
後來他準備拍攝長片,去了英國國家電影學校讀書。
在英國,他又拍了四部短片,其中包括亞洲人在倫敦的狀態。
“在你拍第一部長片之前,沒有人去丟錢給你。
只有長片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成長,你有多特別,你的特別之處在哪。
”關於感覺:講起在英國學電影的最大收獲,他說三樣東西讓他一下子懂得怎麼樣做電影。
在舒琪院長的追問下,他說這三樣東西就是:「Shape(形狀)」,「Energy(能量)」和 「Tension(張力)」。
在每場戲,每個鏡頭,每個情緒裡面,都要做這三樣東西。
“電影是講感覺的,其實不是在靠戲劇,而是要靠這三樣東西來做電影。
不是靠起承轉合,而是靠「形狀」的轉變,「能量」的大小,「張力」的擴展。
”“有時候一場戲的支撐,不一定是對白,而是「形狀」的變化。
可以是畫面,也可以是音樂。
”“當畫面裡一個「形狀」開始趨於穩定,就得讓它變化,不是靠畫面,就是靠音樂。
而「能量」,就是要追求每一個戲的能量,每一個鏡頭的能量,每一個情緒的能量。
“如果一場戲迂與平緩,你就要給它「張力」進來,張力就是能量。
”“而每一場戲的結束,就是要在長鏡頭的時間和「能量」消失之前,你就把它砍掉,讓它結束。
”“而「形狀」的變化,比如兩個人在講話,走路,如果要「形狀」的變化。
就需要一個紅色衣服,但這個紅色衣服一定要符合你的劇情。
”“我不喜歡什麼東西都講白,對白通常都是爛的。
所以我會少對白。
我也常自問自己,真的需要拍那麼清楚嗎?
觀眾真的不懂嗎?
”“电影像魔术,如果一场戏没有「控制」它就會down掉,down之後,整個魔術就散了。
不管你之後多用力,都很難補回來。
”關於表演:“一個完整的作品,你不應該看出藝術家的痕跡。
”“我的方法是,一直用Take把表演去掉。
表演是很做作的东西,你一定要指导演员把这个东西按下去。
”“我讨厌美的,找演员的时候,是在找一个真正的小孩,写实的小孩。
Casting的时候也不是在找一个个角色,而是在找一个家庭。
”關於劇作:“我对戏剧没有兴趣,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E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接,连接,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
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接,去集中,去聚焦。
”“我這學電影的一路,都是在推翻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捍衛自己的感覺和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面對懷疑,人都很固執,偏偏要去試,用別人不看好的方式,來證明你是對的。
”他最後的一短話,其實對我感觸良多。
新加坡的藝術環境不繁榮,創造力低的情況與城市高秩序化和社會化不無關係。
一切都講求秩序。
而秩序在藝術学习中,最先抹殺的就是創造力。
香港或許也有同樣的問題。
一切都在秩序之中。
看了陳哲藝的幾部短片,最大的感受就是,都是拍家庭,人与人关系,诸如此类,和在APA见到的学生短片情况相似。
我想这是电影的一种,但不是全部。
一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国家,没有平原也没有沙漠,面积小,密度大,没有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中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人与人之间可怖的无法预估的关系。
你看到就只有家庭,平缓的人际关系中的涓涓细流,或许除了金融风暴,很难再看到别的东西。
这是当代岛国诸多导演,多拍摄家庭题材的原因。
而我豪放粗犷的大陆,每日都在上演超现实或魔幻现实的大戏。
很久没写观后感了,因为自己文笔过于稚涩,完全无法称得上写影评。
看完影片,首先感慨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背后的创作者导演和编剧。
影片的喜剧冲突和起伏拍摄的非常控制,但情绪感染力特别强,首先想到的是许鞍华的电影《桃姐》。
影片看似波澜不惊,但是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TERRY虽然是为了自己家庭生活在外奔波讨生活的佣人,但是主人家的生活未必比她的好多少。
从一个微观讲诉了当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的这些国家影响有多严重,现实的无奈使得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不得已请了菲佣,最后因为没钱无奈辞退了菲佣,人终究还是敌不过环境。
一切戏剧性冲突的起源点都来自于小孩,当小孩打破可乐杯跑回家买彩票的时候,被深深的感动,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不仅仅在于亲情,而在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情况下,对彼此情谊的珍重和付出。
曾经不羁的调侃说菲佣头发很臭到最后强行剪下头发做留念,我想这是小孩内心深处最大的情感起伏,电影对情 这块的处理非常干净但又极其细腻。
电影名字是爸妈不在家,可是影片中的男女主人每天都在家,其实这也表达了导演的人文关怀。
压力巨大的现实使得每个成年人都为了生活成日奔波,城市的高楼建设得越来越多,但更多的是孩子在钢筋混泥土的紧箍咒,只能通过故意破坏式的调皮才能引起家人的关心。
可能父母每天都在家,但缺少了一家轻松愉悦的其乐融融,心中从儿时起就有种父母不在家的孤独感。
一座座房子徒有家的外表,没有家的实质。
同样的,农村也建起了很多级几层楼的别墅型新房,但是每年抛去年底,平时回去,很多新房子门都是锁着的,没人居住,因为父母都不在家在外打工,只剩下在落后学校上学的留守孩子和习惯于旧居的留守老人。
如果可以,我们宁愿生活中不存在牵挂,而是每天的相聚齐乐。
但是现实的残酷逼迫大部分的我们每日为生存所累,很多东西想得却不可得。
或许在别人眼里有牵挂也是幸福的,因为牵挂是牵挂是以家为圆心,自由为半径画圆,这个圆是时刻画在自己的内心里。
家庭危机 少年成长
中产家庭的面子与里子
题目是骗人的,感情线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回忆,在金融危机大潮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所以才显得真诚不做作。还不错,不过打败《一代宗师》真的是过头了。
华语片,夹杂英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小熊孩的视角刻画家庭关系的动态,没有太大感触…
垃圾,浪费时间。
不喜欢的点太多了,宁愿没看过…
片名有所误导,其实爸妈天天在家。故事讲的有点平,家乐和菲佣之间从相互抵触到缓和到亲近的过程不太自然,但是演员本身的感觉很适合角色。反而是中年夫妇之间的冷淡厌弃,面对工作家庭金融危机的疲于奔命力不从心表现的很真实。
拉黑导演
有时候觉得97金融风暴离我们很远。
真的觉得挺无聊的
很一般一般一般,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
让我想起了《一一》,同样是在浓烈的时情影响之下,其家庭质感太像了,但影像化很不一样,《一一》的固定长镜头更有诗性,构图也更考究。手持非固定镜头较之《一一》更具现实感,把整个家庭于彼时社情下的压力感、家庭内的隔阂感拍出来了,本质是家庭角色的缺位,但笔墨更多的是在孩子的心理成长,而社会层面后面就薄弱了。杨雁雁和许家乐真是让人惊艳,多年以后还再合作拍了《热带鱼》的那场禁忌戏,真厉害。作为长片处女作完成度却非常成熟,我觉得导演很厉害了。8.1
媽媽和爸爸講話的語氣有點像九零年代的台灣電影。
2.5
为什么你们看到了桃姐般的人性温情,而我却只看到熊孩子作死呢?!熊孩子烦死人了有木有,要是我儿子绝逼往死里打。家国情怀对于新加坡这种弹丸之地有点太大,从人情冷暖角度来看这片子才显得更恰当
奔波于生活的人往往却从没有认真的生活过。
編導不見新意,演員的表現也不佳。簡單說,這種題材可以預期大概會拍出什麼樣的東西,而這部片確實也沒有任何一點超出那個預期範圍。所以覺得無聊疲乏,給了比較嚴苛的分數。
父亲跑业务工作被辞,母亲大肚子生女儿,28岁的菲佣家里的几月大的孩子给妹妹带,但妹妹要钱,她只好去菲律宾理发店兼职,家乐妈妈去报类似安利的培训班被骗钱,家里实在付不起女佣工资只好让女佣回国,菲律宾人做佣人挺合适的
并不是找到了一个细腻的故事,就能够发挥出故事的潜力的。
美丽善良朴实的maid 在顽皮的男孩心头留下的暖暖的记忆永远都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