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橡树酒馆
The Old Oak,老橡树,让我们酒在一起(港)
导演:肯·洛奇
主演:戴夫·特纳,厄布拉·玛丽,克莱尔·罗德格森,特雷弗·福克斯,克里斯·麦克格莱德,科尔·泰特,乔丹·路易斯,克里斯茜·罗宾逊,克里斯·戈兹,简·帕特森,亚瑟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3
简介:英格兰东北部煤矿工业区的小村庄里,汤米·乔·巴兰坦经营的老橡树酒馆是村里的最后一家酒馆。一天,一辆满载难民的大巴车驶入村庄,这些难民即将在村里安家。即便自己收入微薄,巴兰坦还是热心帮助难民女孩亚拉,两人之间发展出了坚固的友谊,村民也在两人的感召下逐渐放下成见,走向团结。详细 >
同样是本地失业底层,有人好,有人坏,有人变好,有人变坏又醒悟。绝非将难民置于本地底层之上 (竟然有人理解成这样) ,而是不要底层互害。送女孩回家的戏除了引爆戏剧冲突外,还鲜明地展现了本地人厨房一样空荡荡。大搞 (非计划的) 公社,作为人彼此关爱,相互团结,就像当年的罢工一样,团结罢工不是因为你们都是英国人。最后过于童话的结局跳出了一贯的写实风格,洛奇这是打算抓住最后一点机会竹筒倒豆吗?
平庸,无趣,刻板印象
这是一部由问题组成的电影,难民、本地人、中年人、孩子、老朋友之间,那些人生的困境面前,不分发达与战乱国家,最终葬礼和地区团结可以缓解甚至解决问题,不管你信不信。重要的是,肯洛奇依旧关注社会问题,依旧相信工人阶级的力量,依旧信仰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未来,这就很可贵不是吗
现在当我们看到“一部肯·洛奇电影”的时候,就知道会是一部带着悲悯之心的电影,他近来几部电影都给人这种无比温暖的感觉。我觉得,这部新片要比之前拿金棕榈大奖的那部更好,他不止是在讲故事,他是在呈现一个英国小镇的现状,面对当下欧洲难民的问题,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点到了难民问题的核心,还在情节上也回避了故事落入俗套的可能性。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有不少金句让人想暂停电影把它们抄录下来。
这个世界需要慈与善。这是晚年肯·洛奇极为温情的呼唤了。
6/10
《2023金鸡电影展·北京展映|老橡树酒馆·2023】传说是肯·洛奇封镜之作。这一次,左翼老炮一以惯之的英国工人阶级议题升级,加入难民议题,并讨论了跨国兼跨代的工人阶级团结。故事设定在2016年英国脱欧元年,英国北部,被上世纪80年代煤矿关闭后持续衰退的历史巨轮甩出来的失业工人们只能蜷缩在男主破败的老橡树酒吧里喝酒解闷,而从天而降的叙利亚难民进驻小区则在他们之中激起排异反应。肯老仁厚的宅心既体现在他倡导了将两个遭受创伤的社群团结在一起的解决方案,也体现在这过于简单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在简化复杂的社会问题,有说教与卖惨之嫌,电影最后的童话式结尾,削弱了故事的力度。
5.4 在这样一个题材下坚持任用非职业演员是它最有道德的地方,除此之外总是显得过分白人凝视下的温情,只有个别片段敢于触及难民纠纷的尖锐所在;结尾很难不让人翻白眼,how come?
还是那个用朴实风格展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肯洛奇,但这回聚焦难民议题探讨得太浅了
作为电影三星半,但是电影节看的最安静不受打扰的影片。值得一种关注吧。不要去踩踏和你同样受苦的人,沟通和理解给所有人以力量。
@小西天。染着旧时代光晕的乌托邦一再失效,只不过曾经来自灾难、剥削,人们罢工、互助,而如今公贼必得来自我们内部。伴随着水压上升,只要稍微松一松接口,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仍然愿意将镜头对准那些重要的、确凿正确而无解的事情,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但勇敢的选择,一种托尔斯泰式的咏叹。也呼应了影片中的“相机”。生活有时候不需要语言,只需要食物。
我试图理解在退休之际这么强行说教,也许是面对狭隘和偏见愈演愈烈这样的倒退现状所做出的绝望之举:对面越是拒绝听见,你越是嘶声力竭,你说看啊爱不是基本人性吗,对面说别来烦我有错吗。冒着扯破嗓子的风险,肯洛奇给出了他的态度:接纳是一种带来可能与希望的向善改变。表达观点的迫切也许压缩了创作故事的空间,但也许肯洛奇想要做的并不比此更多。
#Cannes2023-39 老左派的视角,对工人阶级处境的同情与关怀,对其狭隘性和种族主义的批判,对难民问题的思考,对英国社会阶级问题的永恒关注,这些都是肯洛奇身上的迷人之处。对于他来说,拍片已经不是为了超越曾经的自己,而是让自己对社会保持敏锐与体察的方式。希望年薪6万英镑以上的家庭每年强制观看肯洛奇电影。
刻板套路,白左到底是假装的天真还是虚伪的善?
【5分】依旧是肯洛奇会关注的点,也很像他一贯的表达,这是这里突然变得有超出控制的滥情,温和和缓到掩耳盗铃的程度,比起《对不起》,肯洛奇像是熬鸡汤忘记关火,把锅都煮溢了,好喝程度还不如考里斯马基。
理解不了为何存在 更理解不了为何和解
肯爷爷社会理想的种子,看上去总是那么羸弱,却总有可以燎原。这个原野并非铺天盖地、势如破竹,而是一个街区、一群邻居、一个酒馆,就有打动人的永恒力量。恰好最近一次的欧旅,也在东北部杜伦纽卡斯尔,见证过这样的社群。
看了一下友邻的短评,我和大家的感受还是比较一致的:不能把严肃尖锐事态的柔化和避而不谈当作一种所谓的温柔,这本身已经脱离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初衷。当我看到想要传达的观点是通过大段“坐而论道”的做作台词表达出来的,我就觉得大事不妙了。这么多年了肯洛奇能做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有数,无论题材我期待的是一把裹着天鹅绒的尖刀,这一部有些让我失望了。
(3.5/10)藏起了所有结构性问题的左翼自嗨写作,自然给人的感受就是虚浮不切实际。
非常肯洛奇的题材,天下一家亲,但是缺少点灼人的小瞬间。情节的散漫另动容点逐步消失。但大师的情真意切还是不能否认的。心中有爱是老人家永恒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