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虽然标注是恐怖片,但是,给人看了没有丝毫的恐怖感,反而给人很大的压抑感。
这是一部富有政治韵味的恐怖片。
苟活在战争之下,不得不放弃自己所爱,学业,丈夫,朋友,以及自己所爱的。
自己能够逃脱的了这些嘛,答案,不能,战争不停止,永远逃不了阴影的束缚。
恐怖为表象,内核是战争。
战争与人性相互交叉,最吓人的不过如此。
这是影片中对巨灵描述的一段话,整一部片子在开头并没有过多对灵体这类镜头,前段都围绕着战争和历史背景开始,直到那一颗导弹出现片子画风才开始慢慢改变。
丈夫的被征兵离去,母亲的去世,自己事业上的种种挫败,都让女主处在崩溃的边缘,这些种种的因素叠加在她的身上,原因也是因为:战争。
巨灵,就好像风一样无处不在,只要有恐惧和不安,它就会存在!这是电影中描述鬼魂中的一句话,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鬼魂,也没有任何给人吓尿的镜头,有的只是看女主的不断焦虑的表情,前者剧情交代了电影的背景。
围绕着战争发生的给人们带来了影响。
在导弹出现,伴随着女主的女儿的娃娃不见,画风突转,女主的女儿开始发烧,女主也逐渐的变得焦虑不安。
由此开始灵异事件不断的发生。
电影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镜头:会飞的人形被单,这也是一种对于封建的德黑兰社会一种嘲讽吧。
在女主受到惊吓,而在大街上奔跑时候,因为没有戴头巾而有可能被处于鞭刑时候,可见这封建的制度带给那些女人们多么可怕的束缚。
伊朗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则认为女性裸露身体是罪恶的,所有女性都应该用头巾包裹着,即使在炎炎的夏日,这个寓意深刻的镜头,想必导演借此镜头抨击当今社会吧。
处在阴霾之中的伊朗的人们不得不远离自己的故土,而战争的轰鸣声似乎也没有停止。
那些伤痛给人们带来的不止止是阴影,更是那些人们的泪水。
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而他们的“路”到底在何方?
结尾女主书籍预示着在战争时代会磨灭一切梦想和抱负;而女儿的娃娃头更多是预示着战争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巨灵更多是象征着位高权重的人,因为政治上斗争使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的“巨灵”远远的不止这些,只有和平,“巨灵”才会消失。
真正的“巨灵”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是在政治时局下,被压制的可怜无辜的人们。
评分:★★★☆
不论各位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如何,我都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
伊斯兰教中的女人,除了脸,全身上下都被用布包裹起来,这是一贯以来伊朗电影的特色,因为他们的宗教原因。
所以每次都拿这点来作为女权,性别歧视的话题的话,其实有点多余。
至于政治压迫,这个是肯定有的,因为在战争背景下。
所以很奇怪豆友们说电影隐喻了什么什么,其实就是这么直白地表现出来了,没什么好隐喻的。
除去这些,我反倒觉得这是一部实打实的恐怖电影。
其中好几个镜头真是把我吓哭,(宝宝比较胆小!!!
)但是呢,内容还是很精彩的,所以我还是很推荐给各位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说比较特别,在我看过的恐怖片中,它给我带来了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看的是来自一个中东国家拍摄的恐怖电影;第一次以小规模战争为背景的恐怖片;第一次听着波斯语看完的恐怖片,这真是种新的体验,刚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影响对片子的理解。
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精神的束缚,压抑和焦虑。
从小就在穆斯林文化中成长的女性在外界的高压,男性的质疑下变得胆小,自卑,除了穆斯林文化带来的行为上的束缚,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和无奈,然而这种心理被战争带来的恐惧无限地放大后,影响无疑是摧毁性的。
好了,开始讲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讲女主回到母校,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医生,校方因为女主之前热衷于政治革命活动,拒绝了她的请求,这让女主很受挫,因为这是她母亲的遗愿,她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回到家,跟丈夫大吵一架,埋怨丈夫毁了她的前程。
之后因为战争原因,丈夫被征用去当兵,临走之前劝女主带着孩子离开这里,去他妈妈那,女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思想前卫独立,她坚信她能够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固执地留在了这里。
一天晚上由于受到了惊吓,女主慌忙地抱着孩子从公寓里跑了出来,被驶来的警车给拦下,警察把她拘留了,说她没戴头巾衣衫不整地就跑出来,你这样会受到鞭刑。
当有人敲门造访时,女主慌忙收起健身录像带,并小心翼翼地藏好,披好长袍,戴好头巾再去开门见人。
这两个镜头都反映了穆斯林文化对女性的控制。
丈夫的离开,总是突然响起的防空警报,女儿口中经常提起的鬼灵,让原本自信的女主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保护不了孩子,是不是真的要离开这里。
直到那天鬼灵开始出现,它是个身着巨大的黑色长袍,却看不清脸的女人,它说它要带走女主的女儿,我想这就是那个被战争放大的心魔吧,鬼灵的形象既代表了穆斯林文化下的女性,又代表了人们对战争的害怕和恐惧,战争带走了她的爱人,也要带走她的女儿。
最终女主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恐怖,带着孩子离开了这里,讲到这里其实有点可悲,因为这也意味着女性还是屈服在这种强权和高压之下,承认了自己的脆弱,看似暂时逃离了阴影,可心理上的阴影何时能消散呢?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为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到现在为止,中东地区由于宗教矛盾,民族分歧,边境争端问题依然处于战乱的局面,恐怖主义危机四伏。
最近这两年,西方总是在批判穆斯林文化,尤其是对女性的控制,说 它是种愚昧,无知,落后的思想,与现代开放的社会相悖,极大地束缚了女性的精神自由。。
可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中东国家,一直奉行着古兰经里面的道德礼仪和行为规范,会认同这种观点吗?
我当它是政治元素占主导的恐怖片,总体上能令人耳目一新。
到处都是隐喻符号:房顶的裂缝,随风刮过的圣经,女孩手中被鬼魂盗走的布娃娃。
而所谓切实存在的“鬼”,实质只是这部低预算电影里一床象征性的棉被(一晃而过,以至于我觉得定格下来大概能找到穿帮镜头)。
没有特效加持,恐怖气息却从片头的政治对话一路渗透入母女主角的日常中。
电影对恐怖元素的应用极为克制,对于熟悉恐怖片的人来说甚至有点驾轻就熟,如面包机音效的放大,破窗而入的手。
随着节奏的加快,镜头从较为单一的家庭场景转向在公寓的其他房间与楼道里移动。
这些稍显讨巧的情绪点刻画了一个模糊的“巨灵”形象,直指这个在两伊战争期间被军事与审查双重暴力蹂躏的国家。
通过炮火声与天花板中鬼魂若有若无的呻吟,古老的中东神话与残酷现实被并置在一起。
索命的不是恐惧催生的鬼,而是恐惧本身,是门口一双盯着你的眼睛。
母女困局中,母性的牺牲——偷摸藏起的违禁录像带,电话中丈夫的责骂——反衬男性的无能与缺席。
而她的头顶永远悬挂着炸弹,公寓楼顶的洞是被战争撕开的口,无处可躲。
女主角Shideh从政治团体退居家庭,最终抱着女儿从狭隘的空间中仓皇而逃,这一幕在同类型电影中明智而罕见,且她恰好是为数不多懂得开车的伊朗女性。
一个人可以摧毁自己心中的一切,爱,恨,信仰,甚至怀疑,但只要他仍活着,就无法摧毁恐惧-约.康拉德年度最惊喜小成本恐怖片出炉,伊斯兰国家视角,全阿拉伯语对白,两伊战争时期,问不怕不怕本片与其他恐怖片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最牛逼之处是将战争恐惧意向化,因此这里的恐怖感与都市传说没有了关联,每一样物品都具备惊悚的潜能,包括那个面包机和小彩电,而跟战争产生关联的物品比如裂开的窗户、楼上的崩裂地面以及导致这一切的那枚哑火的导弹,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恐惧之网,配合伊斯兰信仰中的那些神秘恶魔的描述,仅一条面纱,一块床单,恶魔从未露脸儿,却将观众惊悚的不要不要的,导演好功力!
海报设计感觉略水,不过本片真心不错,用恐怖片这样的题材探讨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顺便揭示了某些宗教国家对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尽管恐怖指数和过瘾程度不及前几部恐怖佳作,但内涵已远超同类影片 该片当年代表英国角逐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呵呵,听上去也是醉了,他们居然敢拍阿拉伯片,伦敦危险强力推荐一个强力推荐一个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了解过伊朗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世俗国家,女子可以穿比基尼,不必遵守宗教规定不可暴露肌肤,整部片其实都一直强调一个点:女主在外面时时刻要裹紧纱布,而在家则是穿着自由,还可以看录像机。
这两者配合当时战争的阴影,用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压力愈发凸显女主成长历程,最初对宗教必须规定的不得已到最后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为女儿勇站恶魔的母亲。
全片隐喻女子在世俗改革后变得不再自由,是一种宗教文化极其浓郁的恐怖片。
为了证明中国今年拿黄教主的《大唐玄奘》“冲奥”是个多么荒唐的笑话,我决定把其他国家“冲奥”的作品能看的都刷一遍,通过对比,想象一下那些奥斯卡评委看到我们中国的这部作品时满脸的黑人问号脸惊呼WTF时感人的场景。
总菊:其实我们中国不是没好电影,只不过拿这部电影去迷惑你们让你们觉得我们还停留在拍这种电影的阶段。
(我信了)目前也看了一些其他国家的冲奥片,比如丹麦的《地雷区》
瑞典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以及大热门在戛纳电影节上饱受好评的《她》
还有我们邻居韩国的《密探》和日本的《假如和母亲一起生活》,以及我们香港地区的《踏血寻梅》。
看完这些感觉我们的《大唐玄奘》唯一的特色可能就是我们中国大地广袤丰富壮丽多彩的地形地貌了!
今天看到代表英国冲奥的《阴影之下》出了资源,于是便迫不及待的刷了一遍,刚开始还以为是英国本土的作品,看了几分钟一脸懵逼,你确定这是英国冲奥片而不是中东国家的冲奥片?
而且,说好的惊悚/恐怖呢?
怎么看的那么像以前看过的伊朗片《我在伊朗长大》和《一次别离》!
(话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的导演的新作《推销员》也代表伊朗冲奥了,而且貌似口碑还很好)好吧,于是我就接着往下看,一开始那段对话仿佛就在告诉我们伊朗那个时候政策的不公和无情,以及那颗暗示着时局动荡的在窗外爆炸的炸弹,还有女主在回家路上的那些检查,电影看得多的朋友应该马上就能看出来本片应该就是想刻画和揭露当时那种动乱不安的社会处境和政治局面。
其实这就有点主题先行的味道了!
既然主题基本都已经出来了,那接下来重点就是看导演会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个主题了!
接下来的铺垫还是偏长啊个人觉得,首先通过征兵令一举两得,既表现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迫害又很好的支开了男主,这样就只剩下女主一个人了,当然还有她那小女儿:先让你孤立无援,我再出来吓死你!
然后接下来的情节就跟征兵令的作用几乎一样的了(除了那个小男孩)。
炸弹动不动就会来一发,弄得人心惶惶,坐立不安,慢慢的邻居们都选择了离开,搬到乡下避难去了。
这样整栋楼就只剩下女主一家两个人了!
表示小女儿尿床后加上那配乐我也被烤面包机吓了一跳。。。
慢慢有点惊悚的感觉了!
这时候那个小男孩的情节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我觉得表面上是作为引出后面巨灵的引子,深层的还体现出儿童在战争中在那个时代中对战争未知的认识和恐惧,试想如果在和平时期孩子们天天玩了吃吃了睡(当然还有上学)估计这也只是个孩子间只能持续一两天的玩笑话。
但是为什么在影片里就能一直贯穿整部电影呢?
无非就是当时的外界环境当时的动乱不堪让他们产生持久的恐惧,于是他们顺理成章的把这种恐惧归结于“巨灵”这种玩笑话。
之后小女儿的布娃娃丢了和那颗炸弹成为全片最重要的一个情节转折点,布娃娃丢了女儿一定要找到让女主最后想逃都逃不了,而炸弹造成的那些天花板上的裂缝和空洞正是恐惧的来源。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开始了后半段的惊悚恐怖风格。
从第33分钟开始,女主躺在床上那段非常有特色的摄影,刚开始躺在床上视角是垂直于水平面的,后来女主起身镜头也跟着女主“起身”,再到第二次女主又是这种视角躺在床上,但是再起身的时候摄影机并没有跟着女主起身,而是依然保持与水平面垂直的视角。
通过这段非常有特色有技巧的摄影,一下子便给观影者带来一种虚虚实实的感觉,慢慢垫定恐怖气氛。
然后后面高能吓人就来了!
相当于一部密室恐怖片,着实有点波兰斯基三部曲的影子。
先是女主的健身舞录像带丢了,然后女主看到自己被征兵的丈夫就躺在床上,然后女主又发现自己的录像带被撕坏了而且被扔到垃圾桶,又看到女儿跑到楼上去找布娃娃大喊大叫,就这样一件一件诡异的事情相继发生,邻居也一个一个相继搬走了。
说实话这种像是妖魔鬼怪一点一点地侵蚀一个家庭的处理方法让我想起之前英国的那部恐怖片《女巫》
先一点点侵蚀你,让你神志不清内心惶惶,然后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吞噬你!
鬼怪一般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找你麻烦,除非你本身有问题本身对鬼极度恐惧,一句话:心中有鬼,所见皆鬼。
但是本片的“所见皆鬼”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心中有鬼”,而是因为这个时代,这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堪没鬼都能让你感觉有鬼的时代!
其中一个很有智商的情节最能体现这个主题:女主发现家里闹鬼了情况不对赶紧往外跑(恐怖片里有智商不作!
),跑到大街上找到了警察,心想这下应该安全了吧,没想到,警察其他的不管就因为你没有包头巾暴露了身体就把你抓了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管其他什么的鬼不鬼的,管你怕不怕的,我只管坚决维护我的所谓政策和秩序。
真正恐怖的,还是这个阴影之下的恐怖时代!
这个没鬼都能让你害怕到以为有鬼的时代!
注意到了没有?
片中的鬼有哪些?
丈夫、拳头(这个我认为是全片最惊吓的一幕)、赤身老汉、炸弹以及伊朗女人被子一样的头巾等等,这些鬼我觉得其实都是有象征和隐喻的!
丈夫和赤身老汉象征着作为女性的不安全感,象征那个时代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
而炸弹和那些炸弹带来的裂缝和空洞,以及那个为了防止炸弹振破玻璃而贴的X型胶带,不就象征着战争对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吗?
以及那个最具伊朗特色的头巾鬼,仿佛就是伊朗政府或者伊朗压迫女性政策的化身!
当时动乱的政治和不安的思想的化身!
前面已经说了,本片感觉主题先行,我们重点看的是导演表达这个主题的手法,那现在我们知道了,导演就是用这种恐怖格调加上惊悚风格并且配上众多隐喻象征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那个国家那个时代阴影之下的恐惧!
恐怖不是最终的目的(当然也有以恐怖为目的的电影),只是表现人们对战争对那个时代倍感恐惧的一种手法,而看完全片之后,我觉得这种手法,无疑是很高明的!
看完感觉一点都不像恐怖片,说实话片中的几个惊吓点。
我一点反应没有!
反到感觉是一部战争片,人们活在战争的恐惧中。
给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片中母亲带女儿看医生那段对话就看出来了。
导演用宗教方式唯美的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恐惧黑暗,没用一点血腥,枪林弹雨大爆炸场面。
让你感受战争的恐惧!
母亲的关爱更是体现即使是恐怖的战争也会有朴实的爱存在。
结局收尾感觉很草草了事,让人多人可能没搞懂。
为什么就结束了?
第一次写的影评,写了又删掉,很久没有用文字描述,感觉无从下手,原谅我对外国人名的免疫。
每一部电影一种心情,看完这部电影,开始的不知所述,直到几个小时后的现在才明白里面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我以为是一个战争片,毕竟伊朗,想到的首先是战争,包着头巾的女人,拿着枪的孩子,但是故事的开始展现给我让我差异的是原来伊朗人也有生活,原来伊朗的女人也有梦想。
不得不说伊朗人的眼睛真的很美。
故事转变的结点,算是那一颗从天而降的导弹,亲人爱人也许是我们留在一座城市的原因,亲人的离去,促使邻居阿姨搬走。
导弹砸在屋顶,面对邻居的求救女主想起了自己做医生的梦想,眼中流露出一丝的闪烁。
还有憧憬,不得不说,眼睛真的会说话。
从那颗导弹之后,画风才从战争逐渐转向了恐怖片,
巨灵,就好像风一样无处不在,只要有恐惧和不安,它就会存在!这是影片中对巨灵描述的一段话,整一部片子在开头并没有过多对灵体这类镜头,前段都围绕着战争和历史背景开始,直到那一颗导弹出现片子画风才开始慢慢改变。
对于这部片背景交代,当时是德黑兰战争时期,所有的人都处于恐慌和战乱之中。
片中女主似乎是因为参加过政治之类的事情而无法毕业,从事医生的行业。
导致女主脾气一直很暴躁、不安,此时丈夫被征走当兵只留下女主和她女儿。
紧接着,导弹来了之后女儿的娃娃不见了,女儿开始发烧开始各种灵异恐怖事情发生。
其实这部片也许并没有所谓的邪灵和恶魔,更多是战争所带给人的阴影。
女主老公说女主在不安情况下就会梦游,母亲的死亡和自己事业的失败以及丈夫的离去,都让女主濒临崩溃边缘。
一次导弹袭击,本来想从事医生的女主在一次救人中没有抢救回邻居爸爸的性命,内心自责不安加剧了她梦游的产生。
也许女儿的娃娃就是在女主梦游之中藏到了那个有导弹那房间里,所以女儿会想跑到那个房间想拿回娃娃。
会飞的人形被单更多是对德黑兰对女性歧视和封建思想一种讽刺,在女主受到极度惊吓跑到大街上时候,因为没有戴头巾而因此有可能受到鞭刑,可见德黑兰对女性的封建约束十分可怕。
德黑兰属于伊朗,伊朗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则认为女人露出皮肤、脸庞会诱惑出世间的罪恶,因此要用头巾包裹否则就是亵渎自己,相当于你裸体在街上走。
一直一来伊斯兰教对女性禁锢都使大多数年轻女性生活在自卑和压抑环境中,即便是炎炎夏日女性也要身穿长袍裹着头巾,否则他们会认为你是诱惑别人,亵渎真主会受到严重惩罚。
伊朗其实是属于宗教统治的地方,街上的警察都会因为你未按照规定批戴围巾而惩罚你,即便是游客也是一样的。
片中巨灵更多是讽刺当时政治以及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和内心伤痛,失去家人逃离自己家园。
这些悲痛都像是阴影一般一直伴随着自己。
结尾女主书籍预示着在战争时代会磨灭一切梦想和抱负;而女儿的娃娃头更多是预示着战争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巨灵更多是象征着位高权重的人,因为政治上斗争使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的伤害和硝烟无处不在,只有和平才没有巨灵存在。
片中出现过一个中老年的裸体男人,其实大家认真看看会发现这个男人更多像是女主邻居死去的爸爸!也许是女主内心的不安产生了严重幻觉。
还有片中哑巴小男孩,其实他并不是真的哑巴!只是战争夺走了他的父母,在巨大刺激下他也许有自闭症不喜欢说话,巨灵也是从男孩口中传出,更是印证了po主猜测,巨灵代表政治顶端的人和战争伤害。
po主要去吃饭了,因为昨晚看的时候临近一点钟看的十分匆忙,今天也很忙没来得及做更多细节分析,但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不一样角度去看此片,文中很多都是po主大胆猜测,希望有喜欢此片的人可以和po主一起探讨
不是拍恐怖片的地方就别瞎来了!女主太腻味人了,谁娶谁倒霉。
这个女儿长了张阴郁的老脸…
后半程高能吓人,好几处惊吓点可媲美《招魂1》,民族特性的头巾、服饰、布料在片中成为惊悚元素,床单女人尤其吓人。伊拉克战争背景下的心理阴影,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这个故事背景就像乡村迷信之于《中邪》…2016恐怖大年又一惊艳之作,5星给惊喜度。
8/10,战争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所谓革命换来都是地狱般生活。
两伊战争。这恐怖片看不下去。。。
实在弄不明白要讲什么
有点儿吓到
没两伊战争这个大背景 片子极其一般化
烂。一个傻逼妈妈和不听话的熊孩子,看着烦。结局无聊,过程更无聊。
忽略中东背景,真的平平无奇
把两伊战争背景和恐怖元素糅合在了一起,从天而降的导弹和无处不在的胶带,拉警报熄灯的氛围太赞了,也算是比较有趣的尝试了吧..
如果不是电影里的政治背景和反抗意图做辅料,这是一部剧情和惊吓效果十分平庸的恐怖电影。融合了民族服饰女性位置等因素,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伊斯兰世界鬼怪的机会。电影虽然没有直接对焦战争场景,不过居民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已经是很好地注脚了。 @2016-11-06 14:20:32
哪儿好看了?
看到后面我看到了一丝喜感,不过后半段挺惊乍的。
还好吧 不恐怖
“是你们这一代断送了伊朗的未来”?
象征性太强了,更像是一部社会政治批判片,恐怖片只是借用的外皮,所以少了一些模糊性的美妙,但是那样的社会,恐怖只能是更巨大更无力抗拒的
2.5吧,,,前半段都很好,往后到底是什么。。。什么也没说明额。。贴窗户那段真的被突然间吓到了。。。。
女人若想自救只能靠彼此。
战争比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