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短却反映许多的电影,儿童性侵、暴力、阶级划分等等等等。
汤老湿值得一个小金人。
我向来很吃这种用轻快喜剧手法拍摄悲剧的电影,此片的插画和配乐,在Stuart难以想象的回忆里穿插着,唱着“Let the sun shine right at my happy summer house”,而在最后Stuart这样对Alexander说“I have lived a very controversial and unpleasant life”。
童年经历的事情相比其他时期所经历的会被放大几倍,而那些苦涩的刺痛的伤也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可以忘怀,它变成了“恶魔”栖身于Stuart心里。
在此后的人生,他妄想通过自残甚至对他人的暴力将“恶魔”驱赶出身体,最后发现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于是在诸多种种不幸中,Stuart选择改变自己发现暴力的那一天。
那不全是他的错,只是方法错了,可是这样苛责的话实在是太不近人情了,那到底又有怎样的方法能止痛呢?
Stuart清晰的记得,在一个平凡下午的4点到5点之间,他从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分子变成了仿佛上了膛的反社会人士。
从此变成游走在街上的幽灵,父母用来吓唬小孩的怪人。
这是一个33岁的反社会的短暂却无比漫长的人生,在酗酒,海洛因,暴力,偷窃犯等迷雾之下,看到的缺仅仅是一个极度不快乐的脆弱灵魂。
这是一部基于Alexander Masters的同名书形成的TV-Moive,影片中大量对白都还原了原作的真实对话。
(以下涉及影片剧情)Alexander也从来没有想到,最后会和这个疯疯癫癫的流浪汉发展出一段类似友情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无法了解Stuart这样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未知的人无疑是让多数人感到恐怖且厌恶的。
这种印象同理也存在于Stuart一直敌视的中产阶级人士,虽然都不曾细致了解,但是阶级和势力的对立形成了天然的敌视。
这本来是一个沉重伤感的真实故事,电影(传记)却别有用心的用了一种清新的方法尽兴了叙事。
当Alexander最初在车上给Stuart讲述传记的开始时,Stuart发牢骚的抱怨说这一切真是太无聊了。
他也知道,人们不想去关心一个无名之辈的成长历程,可是却有别样的好奇想要了解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变故造就了这样一个Damaged Soul.眼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路步伐奇怪,说话仿佛呢喃的一个邋遢Homeless。
在Alexander面前,Stuart能够轻松的上前攀谈,仿佛没有一点威胁,可是稍微了解下去便知道这个眼前仿佛不堪一击的年轻人背后危险的一面。
严重的自毁倾向,情绪的不稳定,患有不常见的肌肉萎缩病症,终日酗酒并且长期服用海洛因。
种种恶习背后,不同于印象中懒惰得终日无所事事只知道仇恨体制的愤青流浪汉不同,Stuart却是拥有一颗很善意且感恩的态度来面对曾经对他进行了帮助的人。
他记得Cambridge的两人对他的施舍和关心,给予他衣服,食物,甚至饭后还有贴心的布丁。
在为了帮助无辜坐牢的两位Cambridged学者的同一目标下,Stuart和Alexander走在了一起。
作为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Alexander在最初对Stuart也怀有揣测和抗拒,当Stuart第一次来到Alexander家中的时候Alexander甚至还担心Stuart会偷走家里的值钱东西。
可随着接触变深,Alexander却发现Stuart身上充满了惊奇让人着迷,也越来越对他抱有好感。
就如同Alexander的原话说,Stuart带领他走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我们这样的“凡人”不曾进入过的,一种疯狂的混沌。
Stuart称自己的黑暗面为午夜迷雾(Midnight Mist),这是一种他也无法控制和预知的状况。
对于Stuart这样可能随时陷入混沌的状况,我也很有感触。
在少年时期我也有自毁倾向,也曾经自杀未遂,最明显的就是在我12到15岁之间。
怒气的满分制为10,如果Stuart已经超出最大限度达到了11,那我当时也达到了8或者9。
那种被突如其来的愤怒吞噬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种发冷的癫狂。
这种状况多半都和童年经历有关,The Crow其中有一句台词是“童年之后便是死亡”,童年之后的人生是黑暗的,可如果拥有黑色的童年,哪怕是些许刺激,对人的一生都是有不可撤销的影响。
可和Stuart不同,经过多年的调节和生活环境的几度调整,我可以说现在我也只是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的普通人,成为了The Masses的一员,愤怒指也大概降到了5。
Stuart却保持在11回不去了。
Stuart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恶魔情绪控制,思想陷入混沌,当他反应过来时常已经身上鲜血淋漓。
因为自杀未遂,情绪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英国政府高速率的提供给了Stuart一套小局所。
在内心平和的时候,Stuart就默默的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写着别人读不懂的日记(原著中提到Stuart的笔记都是运用了简写,并且有大量的拼写错误,比如纪录Alexander他的笔记是ALEXDER之类的),还细心分类,整理自己的行程甚至还想出一些帮助外国商人的创业的计划。
平和状态下的Stuart是个讨人喜爱的年轻人,他有礼貌,待人宽容不小气,互动起来配合率极高。
因为身体不好,走路老是牵着Alexander,顶多只是像个大人旁边任性刁蛮的小孩子。
只是从Stuart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中,我们才能窥测他那伤痕累累的人生。
Alexander曾经为了Stuart骂邻居是基佬的事件忍俊不禁,Stuart却生气的说“It's not a joke! We’re looking in my life here.” 面对他人的人生,我们可以轻松地挖一个洞窥视其中,可如果那些伤痛是布满在我们自己身上呢?
愤怒在一般人身上不过是过客,时而来,转头走。
在Stuart身上,愤怒已经是个不远离开的长期居民。
Stuart拥有比大多数人都不幸的人生,从小被欺凌,童年时候被自己的亲哥和儿童之家的管理者等多人轮番性虐待,辗转各个少管所和监狱受尽折磨,为了屁大一点的抢劫竟然做了5年牢,除了精神上的折磨,生理上还面临走向残疾的黑暗。
一个人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好事,甚至连美好的幻想都不曾拥有,究竟是要一个人承受多少折磨?
和Alexander的微妙友情或许是Stuart生命中最好的历程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结局是那么的苦涩。
连Alexander也无法了解究竟Stuart是否是自杀还是意外,可我总是希望Stuart只是倒霉的撞在了火车上。
如果想像在拥有了和Alexander这样的朋友后,还是无法消灭自杀的执念,这样的Stuart实在太让人心疼。
葬礼中,我无法克制的想像Stuart若是一个人走向火车的镜像,我冥冥之中还是期盼这家伙只是一个人喝醉后不幸撞上了火车,死亡对于Stuart来说是长期以来的希望的归宿,但始终我依然是希望这样的死亡是突如其来而非策划已久。
本文题目来自Stuart在试穿西服时候对Alexander即将完成的传记一次总结性的注释。
他自己略显吃力地打好领结,轻描淡写地说“I have lived a very controversial...and very unpleasant life. ” 这一句正式成为了我到目前位置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正是它如此单调,如此平和地却叙述出那般悲痛的无奈。
Stuart生前不过只是一个nobody,一个活在最底层最无力的个体,一个饱受折磨的受损灵魂。
任何时期,我们周围总是有这样毫不起眼的个体消逝在疲惫不堪支离破碎的身体中。
我们看不见,或许也选择不想看见。
这电影像是拼凑合起了一张四分五裂的镜子,透过镜子的折射看见了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的混沌世界(how can you judge someone without walking in their shoes),转眼看到的,则是反射中我们泪眼朦胧无力的自己。
[后记,时隔多年,我几乎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平凡可亲的剑桥,这是电影发生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
我甚至找到一张我曾经在Stuart片头坐着的同一个地点拍摄的照片。
因为这个这个电影好像也像一个回忆镜似的,真想回去看看啊。
about stuart相册见: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2273966/主演方面,Tom Hardy和Benedict Cumberbatch简直默契十足。
Tom Hardy怪异的口音听起来甚至有点英国一些私立学校出来的那种味道(笑)。
TH表演绝对抢眼但是BC稳定的发挥不仅给予了TH大量的空间也让影片倍感亲切。
本片资源比较难找,我目前因为帮朋友下载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资源,有需要的可以豆油我。
作为BC的脑残粉,我首先要说:饭上康博霸气先森实在是太幸运了——否则,猴年马月才会把电脑库存里的这个07年的老片翻出来啊!
其次,我要说汤姆哈迪实在是太特么牛X了,他可是盗梦空间的E老师诶,他可是蝙蝠侠里的大反派诶……在这个片子里活森森地变成了大着舌头、扭着表情、拧着脖子、拖着步子、裤子挂在大腿上的流浪汉。
他说自己是撒旦的儿子,可是他却比影片里任何一个人都善良,在alex没有车钱的时候,他奉上酒钱说要谢谢alex帮他戒酒;他会做好吃的“监狱咖喱”还热情地招呼alex留下来下午茶不厌其烦地教他怎么吃还好味;他懂得小说的写作手法、想念自己的儿子、分得清梨树和苹果树……和影片中那些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或下层贫民相比,他过得更脚踏实地、有滋有味、知冷知热。
他最最善良的地方——明明是被伤害和被侮辱最深的人,明明是被环境、被至亲抛进地狱的人,他却从来没有怨恨过任何人,说起虐待他的哥哥,他会哭泣,在不久于世时,他让alex去探望祖父母。
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真正做到以德报怨。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对于(虐待)那些事,我看得很淡……如果能够改变一件事,我希望是自己,我不想看到自己对自己无能为力……暴力,也不想要无家可归。
”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相信不仅是alex,就连观看影片的我们也已经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凭借该片获得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提名最佳男演员,名至实归。
不能不说说BC,昨天看了米勒怪物版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今天看了《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我忍不住要再吼一次——本尼迪克特康博霸气先森是我见过最会演戏的人,没有之一!!!
并且还要加上一句——是最有内心戏的人,没有之一!!!
肤白胜雪,清爽金色短发,金丝边眼睛,棉服宽松衬衫,这样装扮的31岁嫩缺,一看就是很“正常”的家庭里长大的“健康”的孩子。
去流浪汉机构工作是因为时薪高,还有自由的时间可以写作。
看起来家里书籍汗牛充栋,但实际真正读过的并没有多少。
看起来活力充沛地工作,实际上对工作对象一无所知“每个人的流浪汉看起来都差不多”。
看起来很认真地担负着一项活动的主席认真地做着笔记,实际上就是在纸上涂涂画画。
看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代入——我们不都是这样的人么。
然而,斯图尔特的闯入,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从最初隐藏的蔑视、厌弃,到与其相熟后的乐在其中,最后为这个朋友而动容。
BC把alex的每一个微小的心理变化都刻画出来了,无与伦比!
1.“是这个制度的错。
”Stuart在影片中无数次叨念着。
他对着问晚安的警官竖起中指,在刚被免费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后,就想努力尝试斥责制度的“不公”。
这让Alexander很不解:如果没有这个社会体系,Stuart很可能已经因为肌肉萎缩症死去了。
他实际上享受着整个社会带来的好处,可为什么他对这个体系还有愤怒?
这愤怒强烈得让他唾沫横飞,但又模糊得缺少任何具体的支撑。
但后来Alexander明白了,Stuart从没有真心责怪过这个“体制”。
Alexander问他,如果可以改变生命中的一件事,他愿意选择哪件。
Stuart却回答说:有太多可以让我轻易责怪的对象了,不是吗?
但我最想改变的,是我第一次开始使用暴力的那一天。
他一直知道错的是谁。
2.Stuart思考过,有很多很多人在童年都遭受了痛苦的经历。
如果向全世界征集童年遭受的非人待遇,在卷帙浩繁的控诉中,他也会变得平凡。
但作为千千万万“平凡”悲惨之人的一员,却只有他最后落得如此境地,躲不开“黑雾”对自己内心的侵蚀。
为什么其他人最后都振作起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努力生活,却只有自己不可以?
他一定对自己非常绝望,绝望得疯狂地用头撞击家里墙壁。
Alexander一度以为,Stuart对自己的经历已经“看开”了。
所以才会在许多朋友面前,强迫Stuart叙说自己成年后的第一次犯罪经历。
他没想到Stuart是如此抗拒回忆这件事——笨拙荒诞的滑稽感转瞬间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个坐立难安的,被自责榨干的,枯萎的人。
Stuart明白,在对妻儿的暴力中,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借口。
而他从未对自己如此羞愧,从未如此害怕回忆起那天可怕的经历。
但也正是因为经历的不可挽回,他从此再也回不到正常生活了,这让他走上了永无止境的犯罪道路。
内疚和自责让他崩溃疯狂,崩溃疯狂让他自暴自弃,自暴自弃让他更加内疚,再也没有一个阀门可以阻止他滑向深渊的螺旋。
3.但为什么,明知道是自己的错,却要说“这个制度的邪恶”?
如同叫喊着“错的是这个世界!
”的中二青年。
明明伤害他的,是自己的哥哥,以及少年学校的老师。
他却不愿意不能大张旗鼓地恨他们,而宁愿把愤恨发泄到社会体系上。
我想,那是因为只有模糊而庞大的社会,才能支撑起他的愤恨。
他无法尽全力恨自己的亲人,所以只能拿着刀逼迫他们让他自己离开,而不是揭发哥哥的罪行。
在成长后,他也没有让伤害自己的人付出“代价”,他更擅长的是折磨自己而非他人,哪怕把自己割的鲜血淋淋,也没有从回忆中获取到一丁点他找到哥哥复仇的片段。
也许他害怕自己对具体个人的愤怒,愤怒会导致他做出更无法挽回的事情。
他怕他会杀了其他人。
可Stuart也不敢承认错的是他自己。
因为倘若错的不是其他人任何人。
那他所有的折磨、悲惨的境遇都只能责怪于自己。
而如果他无法改变这样的自己——狂热的、无能的、愚蠢的、痛苦的自己,那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走向生命的终结。
为了活下去,他一定要找到一个东西去责怪。
所以他只能责怪一些他无法去伤害的人和概念,诸如无聊的中产阶级,卑鄙的社会制度。
他可以对其声嘶力竭地怒吼,然后蜷缩着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当一切都无法再忍受了,他就割上自己两刀,或者进行一次愚蠢的偷窃,当头脑冷静后再重新开始。
所以最后Stuart应当是自杀的,因为他最终接受了“错的并非这个世界”的想法。
他终于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的一生,明白中产阶级也不是那么愚蠢,这个社会制度还有温情的一面。
但也正是这些温暖,以及Alexander的爱,让他为自己浇筑的最后防线彻底垮塌。
并不是接受到了温暖的人就会变得温暖,他知道自己还会发疯,可能让好友失望,可能让自己厌恶。
如果一切都无法挽回,那么为什么不在最快乐,最平静的时刻,让一切成为永恒呢?
4.看到电影之后,我闭着眼睛回想。
除了Stuart神经质般的语调和佝偻的脊椎,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哪怕是他,也曾有愿意与之共处一室的妻儿,有一同出生入死的抢劫犯好友,更别说人生最后遇上的Alexander。
无论最后结局如何,他终究曾被人爱过,被人相信过。
当站在铁轨上,他会回忆起第一次与妻子做爱,第一次胖哥们身边等待抢劫号令的发动,第一次在书房里Alexander那些时刻吗?
他是否会觉得,那些记忆让自己觉得安全。
但很多人都不明白,美好的记忆终究没法让他从铁轨上离开。
因为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救的能量,那所有从别人身上获取帮助的结果都会变成灾难。
没有人是另一个人的永动机,所以妻子会出走,朋友会消失,收留他的夫妇会进到监狱。
Stuart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错。
然后再度回到麻木不仁又歇斯底里的生活里。
我也想起另一部类似的传记性电影《昨天》,讲述中国演员贾宏声抑郁症后的生活。
贾宏声没有Stuart那样的悲惨经历,他的愤怒和痛苦更多是凭空而生的,没有来由的。
观众更容易体会到他父母而非他自己的痛苦。
如果说《倒带人生》给我们留下的切面是一个“值得”痛苦的悲惨人生,那《昨天》则呈现了彻底混乱而不知所措的另一面。
可是这两面都足够真实。
谁又能说Stuart所有的痛苦都有一个逻辑上的原因呢?
人的一生往往由无数的理由构成。
我们不但用理由说服别人,也说服自己。
“因为这样对,所以我才应该这么做。
”哪怕是很多杀人犯,也有一整套的理由让他能直面审判。
可我们大部分人都未曾经历Stuart的内心。
他最后放弃了理由,放弃了为自己辩驳。
如果错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再也无法挽回。
他最后选择了终止暴躁,好好地休息一下。
很久没看一片子然后想絮叨点儿什么了。
其实其实,我真的是奔着我男人来的,嗯,就是那个,名字和脸都很显眼的那个(别打我),但是真的,E老师的演技华丽的超群了。
很大众的原因,看Sherlock的时间不算早,爱的死去活来也不是最疯狂的(我可以完整的念出BC的名字我骄傲);偶然看到了海报,两个男人,一段人生,我看到的是治愈,可是完整的看下来才明白是疗伤。
你见到了一个医生,从症状到感觉,追根究底的找病因。
就算你是绝症。
毫无剧透的开始观赏,我做过猜测和臆想,会是流浪艺术家,朋友,亲人还是恋人,更甚是主仆(【触不可及】后遗症啊),但是还是被全数推翻。
就像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Alexander愿意跟着Stuart去过一段或许是他这辈子最出格的日子,但是又好像有点明白。
Alexander对于Stuart一开始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带着同情的好奇,又在他并没有如他所想卷走自己的家当时感到像那杯放多了糖的咖啡一样不是滋味。
Stuart嗑药过度,暴力倾向,从少管所到监狱,流离街头,却在以一种荒诞的方式帮助体制下的牺牲者,也会因为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让自己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里接过这位中产阶级的咖啡,也许他真的用了Alexander的烟灰缸。
不管是自由,浪荡还是堕落,我一直觉得Stuart其实是个温柔的人。
他会温柔的嘟囔着Fucking,温柔的在一片脏乱差里近乎用力的做一份饭,温柔的开着除草车,温柔的说“是真的有傻蛋买你这玩意儿吗”然后和Alexander买一个蘑菇,即便他对着窗外的警察说“Fuck off”他会依然温柔的对着怀里的孩子说别哭。
就是这么一个温柔的人。
我想,或许Alexander也在想,这种温柔值得被探究。
就像他的生活之于对方是无趣的中产阶级——还是一个吃饱了撑的的中产阶级,Stuart之于他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去体验无照驾驶,或者在街上开瓶香槟。
Stuart的人生充满了可以解释他过的如此潦倒的原因,可是在Alexander问起他想改变什么的时候,比起Gavvy,儿童之家院长,肌肉萎缩还是什么的,他只是醉醺醺的说,要是把我整个人都改了就好了吧。
暴力是让强大的幻觉变得真实的毒品,即使是把自己和他人都折磨的皮开肉绽,是否在他为数不多的清醒的日子里,他的心里从未真的想伤害任何人,只有他自己。
他的人生也是由爱和恨组成的,左手是恨右手是爱,可是他从没有真正纯粹的爱和恨。
这么复杂的东西,还不如过的迷糊一点,就不用思考了。
有些事情Stuart并不想憋着,事实上他很愿意告诉Alexander他的人生里的种种操蛋。
之所以是倒带,恐怕是因为他希望自己有勇气说出那些只有在醉酒时才会录下来的话吧。
他的生活,或许他觉得——就是个BUG.这片子其实让我笑了很多次,月桂树2号,泡泡糖冠军抢劫,包括每次的纸上小剧场——我知道我笑点很奇怪,但是不得不说那个关于折叠床的故事真是太TMD搞笑。
乐的最高兴的是Stuart做三明治的那一段,不知道为什么从他把培根夹道面包里还用番茄酱让它变得血肉模糊这一场景就像戳了我的HHP,最后他的按压动作就是一个助推器。
Alexander把它藏在柜子底下——让那个三明治见鬼去吧,没准儿以后这一段日子也就跟着见鬼去了。
勉强度日的作家还是决定区看看这个游民的生活到底有几分符合自己的猜测,在初遇之际两个人达成了关于倒带的一致——从现在,到最初,一点一点看清这人生。
Alexander像在读一本书,对于结尾有一种忐忑的期待,但是在他最初做出为Stuart写一本传记这个疯狂的决定的时候,如果知道了答案他还会不会决定落笔?
人生没有如果。
就像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也不会销声匿迹。
他像是在听一曲漫长的爵士,就是那种慵懒中有点儿激情,让人跟随它起舞也好窝在沙发里也好的旋律,就像Stuart挽着他的手臂在他耳边碎碎念的过往。
那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让人忍不住发笑,基调又是这么低沉。
他的故事总让他发笑,把对方的“放尊重点儿”当成一句玩笑。
可是当他真的在星期四的下午四点追问出他第一次入狱的情形时,他是否才真的意识到打一开始决定为Stuart写书意味着什么。
Alexander在面对Stuart的时候如同一个盲人,只能用触摸的方式去感受他的生命,同时也要实实在在的触碰到那是一种怎样未知的,斑驳而粗糙的质地。
他做贼一样的把自己的新书换到一群畅销的达芬奇密码中间,他听到Stuart在磁带里沙哑的对他说“Hello Alexander”的时候都笑了。
Stuart总是有本事让他在一瞬间笑出来,甚至只要想起他嘴角就会上扬。
可是这一次,他笑着说出“Hello Stuart”也没法阻止他第一次为了他去流一场泪。
或许早该这样,有那么多的不幸,那么多的挫折,那个人却笑着说,让他笑着听。
像是强力清除剂,是不是时间够长人生总会开拓?
只有这一次,他真的无法让自己不去痛苦。
他的人生有许多转机。
如果Alexander能够正序的播放Stuart的人生,他或许会带他去一所正常的学校,或许会让他的哥哥停下他的暴行,或许会把他从那家倒霉的儿童之家里救出来,又或许会让他在自己的儿子的生日时别喝得那么烂醉。
或许,也会在他抬脚迈向火车的一瞬间扯着他的领子把他拉回来再给他两拳说你TM能不能看看路。
可他所能做的就是听着他倒放他的controversial and unpleasant life.
我一直有点自豪又有点羞愧地觉得,中产阶级一定是所有阶级里自我感觉最为良好的。
出身足够优秀,受优质教育,怀有各种抱负和雄心,以及觉得自己真正在做对于社会有用的事情。
更了不起的是,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平易近人且承上启下。
一方面,碰到真正的贵族社会,不会感到有什么自卑,反而还会觉得他们懒惰浮肿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就像Alexander一样,我们勇于并乐于去了解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想要为自己证明什么。
但当我们真正听到了那些故事,那些始于猎奇,却终于酸楚的故事之时,它们的沉重,却反而映衬了我们的无聊。
正如Alexander一样,我也很少怪罪“制度”什么。
我们天真浪漫地以为,谋事在人。
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他们的失败,他们在泥潭里苦苦挣扎,不过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怠惰和自我放纵。
他们咎由自取。
而这种中产的成见,不过源于我们的不了解。
我们乐于去了解不等于我们就了解了,往往去听一下这种故事,就能意识到我们是多么幸运而又多么乏善可陈。
人生就是会跟某些人开些玩笑,而Stuart正是其中之一。
TH作为私校出身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得到这种痞子角色,但不可否认地,他真的演得极为出色。
TH的表演极为真实,细致入微且充满爆发力。
复杂的性格全部都外露:对于中产的偏见和Alexander好意的困惑,愤怒和抗争。
在出租屋自残那段,尽管暴露了TH小鸟俱乐部成员的身份(哈,中产阶级无谓的幽默),但真的是在那一刻仿佛戏人合一了一般。
很多人都诟病BC在这部片子里光芒被TH完全掩盖了,这是带有偏见的。
BC的角色,是个无聊的中产阶级。
相比里外如一的Stuart,BC的Alexander必须要更为内敛,闷骚。
BC很好的表现出了我刚才提到的中产对于下层的偏见,在看见针头时,听TH讲故事时,以及微醺时让TH讲他第一次被捕的经历时,他的表情和语调都是那种克制住的蔑视,有点兴趣,外加一点点傲慢和同情,但又努力不表现出来的那样。
拿捏得很到位。
剧情的走向很丰满,很真实。
有起伏,但却不抓马,都是正常生活中的合理波动。
Alex和Stu的友情很温馨非常温馨,顺着Stu人生的起起落落,Alex一直在陪伴和记录。
说实在的,当Stu肌肉萎缩,心脏起搏器也无法安装那会,我真的有种心如刀绞的感觉;而当Stu给Alex打电话报告喜讯那会,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仿佛一切终于到了尽头,Stu经历的那些磨难,他恶魔般的哥哥死了,他的犯罪记录清除了,他的健康状况也暂告一段落了。
与此同时,他也终于遇到了Alex,这个被他妈妈暗示为一个积极影响的人。
快接近片尾时,老湿打着领带穿着西装,衣冠楚楚,但是从西服扣子里冒出来的领带又有点萌地表现了他的笨拙,安安静静地对着BC把他的人生用充满智慧方式讲述了一番。
仿佛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Stu从今往后要和Alex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中产阶级又拯救了一个边缘群众,人类又朝着理想国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部,仿佛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世界大同的目的最终是能够实现的一般。
然后Stu死了,死在了火车滚滚的车轮之下。
我不想在这里妄测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无论如何,这都是给Alex,给我,脸上来的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在这里破灭的不光是Stu的生命,也是Alex的某个理想肥皂泡。
本来以为已经把他拉回来了。
就是这样。
我想,倒带人生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故事的同时,也在毫不客气地戳破我们的乌托邦主义。
尽管这个沉重的话题是用无比轻快温暖的语气讲述出来的,尽管Alex和Stu的那一切都那么美好,尽管片尾让BC调皮地把自己的书换到了达芬奇密码的中间,尽管BC还轻轻地笑了一下——但这不过是中产阶级乌托邦主义者们表现自己无力感的一种手法,布尔乔亚式的傲娇而已——就算它外面披着多么轻巧如天鹅绒的帷幕,但当这层面纱滑落,露出来的,都是我们浓浓的无可奈何。
而这,仍然不是这故事的最终意义。
确实漂亮的只是外衣,确实信仰受到了动摇。
但是Alex没有把倒带人生付之一炬,而是将之出版,除了纪念Stu之外,还是弥漫着淡淡的自我反省气息。
坐下来,喝杯茶,翻几页倒带人生,总结一下上一次乌托邦构建行动里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掸掸风尘,再次穿上漂亮的外衣,披挂上马,继续朝着脑海中的理想国,步履更为小心地前进——我想,这就是这段Backwards的人生,对于Forwards的未来,最重要的启示吧。
Alexander在厨房说:So I like you as a friend, is that so bad? 于是Stuart若无其事颤颤巍巍的把几片鸡腿丢进锅里的时候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yeah but why? 这个时候我鼻子一酸,朋友这么普通的两个字,对他来说实在太难得太珍贵了吧,于是后来在餐桌上Alexander逼他必须讲第一次进监狱的缘由时,那个从来把who fucking care挂在脸上的Stuart第一次露出窘迫又恳求的表情,说:please,Alexander. 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Stuart那不堪的外表里面,装着热乎乎的一个词 "FRIEND". 有人愿意把这部电影诠释为同性片,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另外,不得不说Tom Hardy的演技真是太牛了。
越看越喜欢Stuart,我的喜爱之情在他说出:“女人该垂就垂,自然现象改变身体,正常而美丽。
”那一刻达到顶峰。
汤老湿的嗓子在老痰酸菜里泡过以后基本听不来说的都是啥,我一度认为这片子靠我的智商拿不下来,不过大约是Stuart本人太有魅力,他老人家连正山小种都认得,出口就是高深的哲学理论,我觉得放不下这么一朵男子。
童年有一部国产动画片《小精灵灰豆》,以现在的标准横量当年我就是个铁粉。
大约讲的是主人公灰豆为人善良,却因为身上有道妖精的影子而得不到旁人的接纳,他的善意也总是被误读。
灰豆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找到消除这丑陋影子的方法,以求能够被世界容纳。
功夫不负有心人,灰豆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能让那道影子脱离他,让他变的正常。
灰豆在镜子前见到了那个赖在他身体里的影子,丑陋,知道自己要被捻灭,害怕地哭泣。
主人公灰豆放弃了这次机会,决定让这道影子继续占用自己的身体。
我万分不能理解,从这之后再没看过这部动画。
后来很多次想起这个片段,我都恨不得自己能帮灰豆灭了这个祸害。
它不断作恶,将这个善良的主人公从人群中隔离,使他被误解,畏惧,扭曲他的人生并让他饱尝苦涩。
这道影子是万恶之源,是一切不公平对待的原因,斩断它就是新生,居然这时灰豆因为心软放了它。
我想彼时我并不明白,这道影子并不是造成一切的根源,灰豆放了它也不一定是感性的冲动。
所以电影进行到Stuart向作者Alexander剖析自己充满暴力的不平静内心时,我瞬间想到了灰豆。
Stuart说自己幼年经历了种种骇人听闻的伤害之后,终于有一种力量循着他的诉求,找到了他,在他身体里安家,并且成为他青少年时期自我保护的手段——暴力。
他上瘾,又清醒,此时发现这种力量已在他心里安了家,驱逐无果。
他说:“能怎么办呢?
它也想有一个家。
”这个走路狂霸酷炫拽,24小时把自己泡在酒精和尼古丁里的流浪汉,在此刻向所有人展示了他精神境界的高度和内心的包容度。
看到这里我想抱抱他,虽然我知道大街上遇到他这样的我还是会绕着走,虽然我也知道,“他这样的”曾今就是你我这样的。
Stuart似乎特别善于换位思考。
他认为女人下垂是自然美丽,这个观点放到现在疯狂追求半球型的男女当中简直是一声惊雷(前不久我才刚看了一篇报道为这个现象正名,说这不过是进化过程中女人对臀部的自我拟态,正常所以正义)。
我想Stuart也常常自己倒倒人生的带子,幻想所有人都幻想的那个词——如果。
如果我没有上这个学校,如果没有做这份工作,如果娶了另一个女人,一切会是怎么样。
但要从哪里改起呢?
校园暴力,源自于跛足;在家受到伤害,因为有个哥哥;Care里有个变态校长。
Stuart倒带到头,发现自己的人生只有对原因的结果,而没有对问题的答案。
他离开了这个蛮横地创伤了他,边缘了他,始终不肯好好对他的世界。
看完此片后我放弃了对灰豆问题的惯性思考,毕竟如果灰豆真的除了那影子,我会怀疑他是否真的善良,而这部动画片也正因为这一刻这个选择的立意,独树一帜地别在我脑海。
汤老湿接这片可能是为了应答他青年时期那段特殊的经历。
怀着一身戾气,迷茫穿梭在街头巷尾,某天一身酒气面对着一个持械的流浪汉睁开双眼,突然就醒了。
他的Stuart很有说服力。
还是忍不住说一句,汤和BC的演技之间差了一个生活。
他说他想用火烧,用刀割,想赶走身体里的恶魔,但是就是赶不走,他说也许恶魔也不想孤独无所依靠吧其他人遭受了这些后,能够正常生活,而他却不行,所以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能控制身体里的恶魔,你觉得自己肮脏,其实不是啊,你好善良好善良的,你想要教自己儿子礼貌,想要像亚历山大一样有朋友,有一个自己的果林,有自己的草坪,你一口就品出地道的红茶,你对刚认识陌生人能给出自己的钱,说就当是让烟鬼少抽一点烟,为社会做贡献,你在收到卷福的录音带时说卷福是个好人,只是因为他给你温柔了,你说真好啊,你看着草坪看着卷福的朋友,说真好啊。
你从来都不会知道下一刻你的人生会被毁成什么样子。
原本是冲着Benedict嫩嫩的小脸蛋去的,可是却被震撼到大半夜不写完这一篇影评就睡不着的地步。
从一开始BC那微微红的眼眶听着汤老师嘶哑声音我就开始有点疑惑,这部剧走的不应该是轻松路线吗?
然后故事从头开始说起。
汤老师扮演的Stuart是个集吸烟、酗酒、有各种瘾、街暴、进过35次监狱的患有肌肉萎缩的男人。
Stuart走路僵硬像个怪兽,可以说所有人都讨厌这样子的人,可是他给我的感觉反而是很简单的,因为他很好看透。
汤老师在倒带人生里的演技频频爆发,他出场就一直用很奇怪的方式走路为了衬托出Stuart的肌肉萎缩的症状,跌跌撞撞像个刚学习走路的孩子,而Benedict把闲得无聊的中产阶级Alexander想去研究底层人的感觉演的淋漓尽致,表情带点兴味而又不难看出的轻蔑,让我看得十分过瘾。
他们第一次的对手戏是在Cambridge的会议室,Stuart浑身透露着“我刚刚喝醉”的信息向坐在台上的提议者提出质疑的时候,真的让我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这部轻松路线的剧讲的只是一个游民的一生,而Stuart提出的质疑正戳中要害,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好到爆。
而Alexander则像剧情发展的一样,对这个“游民”产生了兴趣。
随后我跟着Alexander看到了Stuart的整个人生。
Stuart聪明的不像个该自暴自弃的人,他会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拐弯抹角的发出倡议,然后在外面抗议过夜的时候,对的巡警大呼小叫。
他会跟Alexander说写书可以采用回溯倒叙的方法,却又天真地慢悠悠的用自己发音奇怪的英语说着听不懂的英语。
他脑子里总是有一些他觉得可能会很赚钱的商业办法,可是苦于大家都不愿意帮助他。
他会耐心地做一锅咖喱,并且用萌萌的语气发表他对这些口味并不适合的意见。
他根本就不是个他自己形容的“crazy”。
然后,我见识到他爆发。
当Stuart浑身是血坐在政府分配给他的房子尖叫挣扎的时候,我被吓到了,他的声音尖利的不像平时,他砸坏一切的家具,疯狂的拿刀戳自己,我很难想象他对待的是自己的身体。
就好像,就好像他恶心这躯体一样。
Stuart称这样的自己为午夜迷雾(Midnight Mist),这是一种他也无法控制和预知的状况。
而Alexander慢慢发掘了这里面一切存在的真相。
他悲惨的童年,被亲哥哥和哥哥同学性虐待,好不容易可以去儿童之家躲避,可没想到落入的却是另一个虎口,伪君子神父。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他的一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到这之前我更加确定我的观点。
可是,Stuart却在颤颤巍巍打着领带的时候不经意间告诉我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因为他童年。
他为自己妹妹的婚礼细心的打扮自己,然后告诉Alexander,每个人总不能把自己的堕落都推到一件事情上。
他仅仅是无法接受自己已经死去的事实。
在哥哥对他进行性侵犯的时候 只有九岁的他就对自己再也无法喜欢了起来。
但是Alexander的出现,无疑了照亮他黑暗人生。
Alexander虽然最初接近他的目的不纯,而且也只是抱着旁观角度而已。
大概Alexander 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慢慢被Stuart所吸引。
在Stuart被法庭宣判自由的那一天,他们在大街上开香槟庆祝,蹦蹦跳跳和每个人拥抱;在Stuart心脏被成功安装上起搏器的时候,他接到电话后 露出的一脸安心的微笑。
我发现我就是知道Alexander很开心很欣慰 。
在我很开心Stuart和Alexander会一直友谊下去,这部是我看过最好看的剧情片在Alexander有些得意自己帮助了一个现在可以称的上朋友的人从黑暗中脱离的时候Stuart 死了。
据说他出了交通事故,不小心撞上了11点15从剑桥开出的火车。
我倒宁愿他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憎恨太深无法解脱而选择卧轨自杀,而不是所谓“交通事故”或者是“无法接受温暖”什么破烂理由,如果他恨 这么说他起码还没有对他的生活看的太过透彻可是他不恨他的所处的社会,他清清楚楚看到了自己慢慢变化的路线。
所以他选择在体会过清醒之后和九岁的Stuart一起离开。
影片的最后是Alexander听着Stuart给他录的磁带 接着序幕的 闭幕。
斯图尔特:倒转人生。
-好久以前写的现在打算po上来。
开始以为是小制作纪录片,看到后面肃然起敬。
基情
无病呻吟
不仅仅因为老湿和缺爷的演技,更因为这部电影和原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人性关怀以及英国体制的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这对我今后奋斗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看图片,不应该是对不难兄难弟的故事吗?伴随着愉快的节奏,想当然的看......随着倒叙的人生,发现怎么越来越悲催。好吧,导演,亦是故事的作者,虽然想把观者往:生活就像强奸,反抗不了,就学会享受 的道上引,但不禁回想片头“It's a true story",娘的,更悲催啦。
不好看
果然是很好听的英式发音,让我对这部电影颇有好感。看完才知道是个挺伤心的故事。
阿福和哈迪,非常萌挖哈哈呜呜
(⊙o⊙)…完全没有兴趣看下去。。。我totally直
看不懂走不进剧情
流浪汉的电影
英国牛津,故事的想法不错,通过不断追溯去剖析斯图尔特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原因:亲人幼年时的虐待,忽视,社会的冷么。但斯图尔特直到自杀前,仍然会维护着他的亲人说,同样经历过这样人生的人不是还有很多日后仍乐观幸福活着的么?"但心灵的伤痛呢?想必永生都难磨灭的吧
故事本身十分喜欢,TH和BC各有千秋
用轻快温暖的语气叙述这样悲伤的一个故事..
5颗星绝对不是因为BC。。。TomHardy意外的亮了。。。这是一个真实改变,需要严肃一点。咳咳~~
如果你是四度尔特?
给汤姆哈迪三棵星 摄影减一棵
看黑暗料理就够了。。。健忘多好
开始我想完了,tom在说什么基本听不懂;中间我想tom太hot了演这样邋遢的角色还是让人觉得很hot;看到最后我觉得Stuart是个让人笑过之后会很心痛的人。tom的演技真是没话讲。还有……他皮纳斯真的不大。
结尾我流泪了。。。老湿应该凭此角色得奥斯卡。两个人的夫夫情甚至延续到了TTSS,里面二缺成了老湿的上司(TOP了)然后对久别重逢的老湿一阵爱的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