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在《妈阁是座城》的影评里所说的那样,李少红导演的拍摄视角和手法是非常独特的。
从《大明宫词》到《妈阁》,她拍的从来就不是写实的现实,而是“知觉到的现实”,也就是被感受扭曲的现实。
她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是非常感性的。
《红楼》也一样。
她最擅长的就是拍梦,拍虚的东西,不实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李少红。
我觉得她很有创造力和勇气,是一个很锐气的人物。
《大明宫词》的时候,她就敢拍西式戏剧语言和故事设计的大唐盛世,且让人能感觉得到诗歌的“兴”,虚实交错。
像这样的作品,在那之后一二十年里也没有第二部。
《红楼》原著的写作笔法却是非常写实的,细节和对话非常饱满。
那要怎样把它拍成梦?
李少红的做法是戏曲式的现代演绎。
她非常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整个故事就是一出戏。
明显的昆曲调子和头贴,就是最突出的信号。
此外还有人物在勾心斗角时会响起的几个打板,像梦一样飘渺的纱帘。
以我的理解来看,进行大段“解说”的低沉男音,不是纪录片里的旁白,而是说书先生。
所以我们听到说书先生在介绍引子,介绍祭祀大礼,甚至有时会直接说“某某人道”,然后又把舞台交给声音背后的人物们,让他们演绎。
这个声音就是时不时将听众拉回听书现实的那个角色。
而且这不是在贾母跟前说“凤求鸾”的深情并茂的说书先生。
这个声音是淡淡的,倒有点曹公的意味。
说书先生要讲的是什么呢?
断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已,而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转折。
因此宝黛二人的爱情线被弱化了许多——或者说因为对其他事件也有大篇幅的着墨而显得没有那么突出。
人物长得服不服贴原著描写,到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几乎所有说书里少年人物都是才子佳人,其目的是让听众想象出两个他们所喜欢的人物外形罢了。
只是与同时代及之前的仿佛流水线上生产的“佳人”描写相比,曹公的眼里,女性各有各的好看。
圆脸的好看,鹅蛋脸的也好看;杏眼好看,狭长眼也有味道;弱柳扶风叫人怜惜,珠圆玉润也让人垂涎。
这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毕竟在数百年后被资本主导的消费主义强势影响的全球社会,都还没有达到多元审美。
说回电视剧,其实只要拍出了小姐丫鬟们有各式各样的好看,就有了那个意思。
而且每个人心中的想象都会有不同,换一批演员,照样会有人觉得不像。
李少红很会拍“惊鸿一瞥”或者说"一眼万年"。
这听起来简单,但很多影视剧并拍不好,简单的主人公回头加对方的脸部侧写慢放。
观众有时会用自己有过的经验去脑补填充这些镜头,因此也能体会到那种心动的感觉。
但是李少红拍的“一瞥”总是非常饱满,她不仅不需要观众代入自己的体验,她是在填充观众的记忆体验,注入更多的心动。
最经典的是《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在灯会初遇薛绍一幕。
少女伸手摘掉面具,在暖色街灯的辉映中,仰头看到那张英俊明媚的脸。
梦幻浪漫到极致。
在她拍的红楼里,也有许多这个书里没有描写到但是她给了镜头的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丫鬟告诉宝玉,黛玉与贾琏从苏州回来了的时候,宝玉急急地小跑着穿过又长又曲折的回廊去见她那段。
他经过走廊窗口时余光里瞥见对面的黛玉,连忙倒了几步停下来定定地看她,待黛玉与他对视了,他才仿佛安心地笑了,然后继续往她在的那个厅堂跑去(第7集 27:17)。
这里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配乐和说书先生在讲他们为何日夜兼程提前赶回家来,但二人之间的情意简直要从屏幕中扑出来了。
等两人面对面见了,在众人面前对视,黛玉望着他,想说但没有说话,望得太久半眨了次眼(眼皮只盖了四分之一的眼睛,很有蝴蝶蜻蜓轻轻扇动翅膀的感觉),然后忽然意识到还有旁人,才慌乱地收了眼神。
这半分钟的片段,非常出彩。
与思念许久之人相见的场景,千言万语都不知道该先说什么。
这个片段将戏曲舞台的感觉抹掉了大半,仅留了梦幻的感觉,让人一下沉入戏里,代入感强。
转头,这个片段过了之后就是王熙凤在家给贾琏接风洗尘。
她从帘子后出场的时候有戏曲里人物出场时锣还是钹的声音,且手部一些细节动作也会配两声,戏曲舞台感就变得很强烈。
而作为观众,就会有很清醒的旁观的感觉。
在戏里沉沉浮浮,时醒时梦。
此外,这部《红楼》里的“一瞥”还有宝玉在雨夜里去潇湘馆看望黛玉,临走时黛玉给他拿防雨玻璃灯的那一段。
不赘述了。
(其实每一集都有这样可以拿出来慢慢细嚼的东西,还不少。
群像刻画分明,成年人的故事比少年人的故事精彩十倍,那些小时候觉得很枯燥,或者不在意的事件,在这里其镜头语言、台词功底、动作和神态都经得起琢磨。
这些画面能帮助普通读者理解原著,注意到读书时忽略的细节。
)另外,有人觉得剧里的笑声突兀。
我倒觉得还好。
一是少年人之间,特别是十几岁女孩子之间往往也是一点小事甚至都没有事就嘻嘻哈哈一阵笑,二是我看导演也没想让观众真的觉得戏里发生了什么特别好笑的事。
配乐也是满满的实验性质。
电子乐、现代感很强的旋律或唱腔,甚至直接加入欧式咏叹调。
这些都是很冲击的原有认知的。
但是不是就不可?
我觉得没有一些评论写得那么不堪。
大部分无歌词配乐,戏曲片段,及片头片尾曲都还是很可以的。
红楼填词的曲子,至少是合我的心意的。
《空牵念》一首,在打击乐出来之前,有女声说了一句“公子”。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让我想起《长相守》里,女声唱完“一想起你我已经开始、开始疯狂”之后,有两声男性的低笑,然后打击乐就出来了。
是非常令人心动的地方。
“鬼片”的配乐,还有笑声,我不喜欢,但是它营造的阴森的气氛,却很符合我看书时的一些感受。
有时候确实读到脊背发凉。
李少红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很前卫的。
如今已经过了十年,强烈抵制、厌恶这部红楼的人已经少了好些。
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回头看她的这部红楼,理解的人会更多一些。
而且我也相信,那个时候看她拍的红楼,和我们现在看《大明宫词》一样,仍旧觉得是很新的东西。
新版《红楼梦》播出有一段时间了,很多被这版《红楼梦》雷到的人也渐渐觉得索然寡味。
事情总是这样,当“雷”成为一种常态,一切也就漠然,也就见怪不怪。
从这方面说,李少红赢了。
你有再多不满,也无济于事。
你不过是观众,而李少红有自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拍。
如果不是如你所看的样子去处理《红楼梦》,她也就不算是李少红。
很多艺术家终生都在用单一的表现手法、艺术形式或者题材进行创作,并且借此独步天下,成为一代宗师。
这种单一的偏好,一定是他异于别人,且赋予强烈的个性色彩和艺术追求的东西,也就是俗话说的“一招鲜,吃遍天”。
但这通常都是有局限性的,没有人可以用一种形式揽括所有内容,用一种学说解释全部存在,用一种价值观存在论梳理世道人心;即便是要去解构,也总会有你解构不了的东西,不是你使用的工具不对,就是你选择的对象错误。
世界上并不缺乏这样富有野心的人,就像古希腊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一切以自己的床为标准,长的锯腿,短的拉长。
我们很多从事创作的人,总还是习惯从方法论入手,甚至从自我最擅长最迷恋的形式感入手,去琢磨怎么处理内容或者题材。
每掌握一种工具或者发现一种形式,就等于戴上新的眼镜,世界从此被我重新发现和创造。
李少红基本上属于这类,太迷恋并且执着于自我创造的形式,以为自己这个筐可以盛下所有的菜。
她用多少有些诡异的气氛来重新包装《红楼梦》,而放弃原来小说中日常生活流的场景转换,放弃人物鲜活特征的塑造,甚至放弃人物外型对小说的基本忠实,放弃从小说无边的琐细描写中自然生发的伤感情怀,而代之铺张的场景,夸张的妆容,喧宾夺主的音效,充斥人耳的旁白,甚至连人物的心理动机都要解说,故事段落之间的转换都要提示(甚至隐隐中对观众的理解力也包含着不信任),将演员沦为道具,从而成功地把真正的主角变成了叙述者,也就是导演自己。
这一切的动机,都不外乎对自我迷恋的某种形式的执着。
所以,我们还真不用从一开始就替她担心什么叶锦添的造型失败,演员的选择失败,赞助商的干扰之类。
统统多余。
李少红从不担心这些问题,她自信“她的形式”就是那翻云覆雨手,有点石成金术——这也恰恰就是大多数观众不能接受的那些东西。
她在半自觉半不自觉,半被动半主动间,拍了一部半生半熟的《红楼梦》。
多数人在乎的可能是,贾宝玉像不像贾宝玉,林黛玉像不像林黛玉。
87版《红楼梦》之所以深得人心,很大程度上,创作者遵从了这一点。
就拿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新旧版对照着看,新版明显在细节和人物表现上输掉了。
旧版的人物动作和对话都是有相互生发的关系的,很细致,能在开场就能交代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
新版的纯粹是使用旁白在介绍,演员纯是道具,跟现在电视节目中流行的情景再现差不多,也就仅仅表示那么个意思——当然,你也可以说人家这是陌生化的表演体系。
况且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一个人单一的艺术视野和表现形式,会过滤掉很多复杂的内蕴。
记得北村在围脖上表达过这么一层意思,我很赞同:文化的体现,常常不在于叙事方式,而在于“器物”和“细节”。
但李少红恰恰不是一个写实主义高手,不是一个能将万般意绪隐藏在无边的生活铺陈中的创作者,她就是要不断的用昆曲的音效在画外喊着妙啊妙啊嗯啊咿呀。
她对“器物”和“细节”的理解恐怕既无兴趣也无能力。
但我愿意为李少红导演鸣不平,不是为她的《红楼梦》,而是为她的艺术形式找不到恰当的题材。
我宁愿相信李少红是为题材限制所苦的一类导演。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李少红本身是从拍悬疑惊悚起家。
她第一部独立导演的电影,是贾宏声主演的恐怖片《银蛇谋杀案》,紧接着的《血色清晨》,则是根据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改编的,再加上后来比较知名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以及电影《恋爱中的宝贝》(其中也不乏诡异恐怖的场景)。
只要你把这些作品排列一下,就自然可以理解,她何以要把《红楼梦》拍成“恐怖片”了——尽管这么说有夸张的成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影视题材限制相对宽松,所以能有《银蛇谋杀案》、《血色清晨》;随着国家对影视剧题材限制的严格,李少红式的恐怖片没有了,但是李少红式的电视剧诞生了,《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的巨大成功,不能不说得益于她本人独特的艺术形式。
有人嘲讽李少红把《红楼梦》拍成了《聊斋》,我倒觉得李假如真的去拍《聊斋》,应该比拍《红楼梦》要“对”。
所以我愿意相信李少红与《红楼梦》的相遇是错误的工具遇到了错误的对象。
我不怀疑她的诚意,我怀疑她选错了题材。
因为现在网上首播只有前3集,还没有看全,不好打分,暂且不打分,---今天是6月28日,已经开始 每晚8点半四集连播。
次日下午4点半重播, 越往后看,觉得不仅是配乐过重的问题,而是新版红楼的配乐没有做到烘托剧情,烘托整个电视剧,反而是拖了后腿。
配乐写的不好,就干脆不要,清清爽爽的。
还一个干干净净的电视剧。
我反而觉得老版本的红楼的配乐非常有气质,气势,大抄大观园的那个配乐,秦可卿死的时候的音乐都非常的贴合电视剧。
非常的美,迷幻,古典,悲。
--6月26日在网上完整地看了第一集,觉得非常的不舒服。
糟糕的地方我以后慢慢在这个帖子里说。
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配乐过重,配乐太糟糕。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电视剧的科技制作都先进很多,反而陷入制作垃圾电视剧的怪圈中, 配乐过重。
配乐太喧宾夺主了,配乐分不清自己的位置,该有的地方有,可以起到煽情,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篇都是劣质交响乐般的毫无水准的配乐,垃圾般的配乐简直是听觉污染,扰乱观众的看片情绪,音量超过了人物说话的声音,不应该用电脑后期加一些人为的音效效果进去。
新版的配乐完全和电视剧是脱节的。
87版本的红楼梦就很好,配乐简单自然,大量的人物对话对白,没有配乐背景音响,显得古朴,而有文学感,新版音效就是总觉得闹轰轰的,还夹杂着不停的旁述(旁白),像蹩脚的流水账。
当然配乐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应该学学欧美,还有日本电视剧,你看别人的配乐是如何配的?
新版红楼的配乐太过阴沉,没有美感,没有旋律的悦耳感,配乐像香港鬼片的怪异,怪诞,妖气恐怖,鬼气深深,镜头感很像鬼片,这是剪辑的失败。
25分钟31秒,老头喊(姣杏),突然一声怪响,出现一个背茅草的丫头,巨像惊悚鬼片。
豆瓣不能截图,要不发一张图片出来,让大家看看。
演员很不对路,那两个演神仙的道僧,怎么看怎么俗,没有一点仙风道骨的感觉!
癞头和尚,瘸子道士,选的演员合适吗?
我觉得 不合适,新版 (癞头和尚)的演员 长得 肥头大耳,珠圆玉润,大腹便便,真像一个死胖子,一个肥肉横流的酒肉饭桶,没文化的暴发户式的肥头费脑的贪官污吏, 演猪八戒还差不多,最主要是面像不善,很像坏蛋,像一个肥头大脑的色鬼,横看竖看都不像一个和尚,和尚是戒色的,是一个僧人,不沾女色和肉食的,你吃素,怎么长的这样胖呢?
还有好多演员明眼一看就觉得完全不合适。
太多了,说来也怪,新版红楼的播出之时正值 2010年南非世界杯播出之时。
占世界5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居然选不出11个男人去代表国家踢球的。
你可以想见,为什么找不出一群演员来演好新版《红楼梦》了。
我说这些,真得罪人,不敢说下去了。
说一个,得罪一个。
为什么说新版《红楼梦》它不是一部烂剧,当年一项一项的“罪宗”,待我一一分析来。
我欣赏这个剧有一个前提,就是认真地把红楼梦看成一个架空的故事。
这部剧有个原罪,它叫《红楼梦》,世界上有几个红迷,就有几个版本的红楼梦。
所以多数人看剧,首先是去判断它正不正确,而不是想如何去欣赏它。
原著若分析背景,服化道、礼仪、语言一应遵的该是清制,当然也有些是作者自己发挥的。
然而,《新红》并不打算完全依照真实历史或者原著,而是以戏曲作为背景框架。
从主题曲、背景乐,到人物造型,以及角色的举止言谈,再到拍摄手法,无不有昆曲的影子。
#开篇的《开辟鸿蒙》,词取自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引子,倒应景。
搭配婉转的昆曲唱腔,着实惊艳。
另有几支姑娘们的判词,及黛玉的《葬花吟》,轻柔的曲调低吟浅唱出来,争议也不大。
只是那存在感极强的背景音乐,创造性地加入了咿呀人语声,时而婉转娇啼,别有情致,时而轰轰烈烈,情境感过犹不及,不知令多少人闻而却步。
甚而几处添入了明显现代的音乐和节奏,贻人笑柄。
这有些类似于我去看的当代艺术展。
以前我总是不能理解,那些把别人创造的东西拿来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怎么就变成他的艺术了。
后来听了朋友的点拨,似乎有点明白了。
并没有完全原创出来的作品。
比如一幅画,画里的形象也是已有的现实中的东西,画家用自己的手法把它呈现出来了。
其实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他们取得别人的东西,也必定有自己的思考和艺术表达。
所以《新红》剧中的背景音乐,我们权可以把它看成当代艺术一次略粗鲁、不讨巧的发声。
其实,它与红楼梦怪力乱神的调调是一脉相承的。
若说阴森恐怖那是绝没有的,估计很多人把原著中本就荒诞的部分给忽略了。
▲剧中服装和道具用的多数遵照原著,但留的发挥空间也很大。
比如黛玉的衣服,以青色为主,飘逸清雅与其风流灵窍很是契合,斜斜的腰带越发显得弱柳扶风。
宝钗的衣服,以白色为主,典雅高贵,与她的珍重芳姿相呼应。
秦可卿的衣服,是玄色缂丝轻纱,华美而神秘,带点性感,细究人物觉得意象实在很妙。
以前看过一个帖子,盘点了剧中每个主要角色的服装,真是大开了眼界。
这些古意华服在剧目中倒是显不出来的,认真盘点起来才见识到那些精妙的细节。
▲演员的妆容很独特,电视剧中这么艺术性的妆算是少见。
看看总管角色造型的叶锦添大师的其他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肤色偏白但自然,女孩儿两颊多打粉嫩的腮红,唇色也是天然柔润的淡色,眉毛不细看几乎隐形。
这样的妆初看不习惯,看久了却有些味道。
让我想起宝钗海棠诗里有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的妆倒衬托得这些女孩们更显出本来特色。
剧中有一幕是大观园里姑娘们自制胭脂的场景,好一片赏心悦目的风光。
后来宝玉为平儿理妆的情节中有提到,他们用的胭脂都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儿来,淘澄净了渣滓,再配上花露蒸叠而成的”。
我倒怀疑,如此金贵是胭脂,这剧里的姑娘们是不是真的用上了。
▲挨砖最多的“铜钱头”,也就是改良自昆曲中的“额妆”,确实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而且,它对演员的颜值影响确实不是一点半点,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市场的流失。
但是,这个设计似乎跟整部剧中的戏曲基调很吻合。
如果把此剧看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细细揣摩,其实这个头妆也没有那么难接受了。
倒有点更贴合红楼梦那种亦真亦假,如戏如梦的感觉。
▲这剧的镜头调转方式是我以前没见过的。
据我了解的,很多拍摄两位对话的演员的近景,都是先拍完其中一位的镜头,再拍另一位的,所以有互相站位的说法。
但是《新红》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场景。
一人的台词就一大段,所有台词一气呵成,镜头在两人之间来回转,在说的、在听的全程在表演。
不仅在两人对话,在大场面群戏里,镜头数也少的可怜,长镜头玩得飞起。
甚至还有一个角色从一个景走到另一个景的长镜头。
曾经看着那流水似的长镜头,我猜想导演是否故意炫技。
后来细想,这样的拍摄手法倒有点像舞台上的表演,忽视摄像机的存在,一幕一幕地演。
这又合了我关于戏曲框架的判断。
▲再说说那随时强插的旁白,其实是不必的,恍惚记得导演也不是很乐意添的。
不过以这个作为批判这部剧艺术手法不高的论据就有点牵强了。
旁白是为了补充小说里没有表现在画面上的部分,有时当有声小说听也挺不错的,毕竟这声音质量还是很高的。
▲作为原著党,对于这部剧的情节安排我是基本满意的。
其实我曾小小地期待过,是否后四十回的情节会有创造性的改编。
毕竟,高鹗的续写有很多不合人意的地方。
然而《新红》的主创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整体的表现手法上了,情节上并没有太多创举。
不过,这点上的保守做法也算安全。
我至今记得当年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给我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非原作者的续写不论多么优秀,就如那金玉良缘,到底意难平啊。
更何况,还没有那么优秀的人出现。
▲至于一些情节上的“谬误”,当年被声讨得厉害,不是一句“架空”就能平息的,毕竟,它是红楼梦呀,多少人倾尽心血研究了一生的红楼梦呀。
只不过,红楼梦小说本身就有不只一两处缺憾,一部伟大的书我们容许它的不完美,一部足够优秀的剧我们也得容许它的小错处,是吧。
#下面我就要说说这部剧真正的优秀之处。
▲先说配角,因为有些配角的表现太好了。
贾琏的乳母赵嬷嬷,为了儿子向凤姐儿和贾琏来讨事情做。
全身细胞都在演戏,原本不是特别出彩的人物被演绎得极亮眼。
宝玉的乳母李嬷嬷,略有口音,但那股子刻薄自私的劲儿,感觉唾沫星子就翻飞在眼前。
小叮当演的茗烟重场戏不多,却也足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闹学堂那段是我的最爱,老戏骨的表现力不容小觑。
刘姥姥算戏份较多的配角了。
我很喜欢这版的演绎,村话说得头头是道也有它的味道。
刘姥姥自然有她的精明,但更突出的是她骨子里的淳朴憨厚。
赵姨娘,她和马道婆配合的那一段,以及后来骂芳官、闹探春,真是活灵活现。
想是要把别人都算计了,其实地位在那里,谁也算计不了。
看得又是恨,又是过瘾。
还有甄士隐、一僧一道、冷子兴、冲了门子的小沙弥、贾瑞、贾环、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等的n次方。
戏骨当道,配角已经撑起了一半。
▲再说说主角。
看第一眼就让你确认这就是角色本人,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可喜的是,他们每个人都让我们看到了角色的可爱之处。
宝玉的痴憨与小儿顽劣,被于小彤演绎得如此自然,你看了甚至不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性情奇怪的人存在,而且他的想法你竟发自内心地同意,他做任何事情你都愿意包容。
大宝玉颜值上进阶了,没有小宝玉那么灵气逼人,却是个难得的温雅公子,又赶上了后续苦情的桥段,让人心疼的更多些。
黛玉的小性儿在小女儿情态面前显得更加合理,也更加可爱。
这版的黛玉形上不尽如人意,但是意到了。
她的才情风流在海棠诗社那段最浓墨重彩。
她与宝玉之间的小儿女情趣最为可看,互动自然,流露真挚,对嘛,感情戏才是一部剧的重点嘛。
后期成熟些的黛玉,妆容更显愁绪伤情和弱不禁风,也就跟原著贴近了。
宝钗的心机对我来说一直是黑点。
在李沁版的宝钗这里,实在温柔大方,气质动人,待人又体贴入微,不知不觉的,这个黑点就淡化到看不见了。
这样可人的小姐,为她心疼都心疼不过来呢。
后来的白冰,形象上也到位了,没得说了。
姚笛演的凤姐儿用力过猛,但还算立得住的。
凤姐儿应是多面的,“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
上面对贾母百般孝敬承欢,对心思各异的邢、王二位夫人供应周全,对公子小姐们也体贴周到,与有体面的丫头热闹调笑,对下面家下人等又刻薄精明。
在贾琏面前虽也强干,但不时又显出年轻媳妇的娇嗔。
姚笛基本完成了这个人物,没有枉负这个精彩的设定和那些个精妙的台词。
贾母由于其地位,以前看的各种关于家族权制的分析,总给我一种太权威的感觉。
周采芹的贾母更多的是一个富贵可爱的小老太太,心思和权威自然也是有的,但是乐得清闲,每天孙儿孙女儿绕膝是最最开心的事情。
除了配音有时口型对不上,演技上完全没得黑。
探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姐,聪敏机智,胸中有丘壑。
剧中小探春平日里基本是群戏中的背景人物,日常就是看戏吃酒,再不过是姊妹们嬉嬉笑笑。
但有一重场戏,与赵姨娘吵架的一幕令人动容。
原来这个小姐有着这些酸楚,藏在心底不足为人道罢了。
袭人的戏份基本上和主角差不多了,演员李艳身上的戏曲痕迹比较浓,是优势也是弱点,但在这样一部大段明清话本做的台词的剧里也算大大的帮助了。
有一场跟王夫人的对话,就是剧中典型的场景了。
还有很多角色,比如香菱、秦可卿,晴雯、麝月,宝琴、岫烟,蒋玉菡、柳湘莲,演技麻麻,但胜在形象合适,为这部剧也添了不少颜色。
#除了主演,这剧最让我好感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亦真亦幻的意境。
这恐怕也是当初争议最大的地方。
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呀?
有人说是一块石头下凡历了趟劫。
有人说是绛珠仙子下凡来报恩的故事。
有人说是封建时代门户里纯美爱情被阻挠的悲剧故事。
有人说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世族大家富不过三代的故事。
有人说是展现古代贵族生活的全貌的故事。
我认为,那样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有现实,也有梦幻。
如果不现实,我们不会对人物的命运那么感同身受。
如果不梦幻,整个故事也不能那么吸引人了。
那一句“赏花、饮酒、作诗,往日这园中是何等热闹”,还有宝玉在海棠花下“你若有灵,保佑我和园中姊妹,仍像往昔一般”,才显得那样空寂。
把美好撕碎在眼前,我们的心情就如同宝玉听得红楼梦十二支曲时,如鲠在喉,不禁落下泪来。
这样的风格是一二十年前难办到的,也是现代审美发展至此我们愿意看到的。
七八年过去了,当年批判的尘嚣也渐渐下去了。
是否大家能平心静气来看看,时至今日把它扔到剧堆里仍然观赏度和艺术性拔尖的剧,给它一个公平的分数?
虽然大家都说这部新轰雷天雷滚滚,但其实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你看它改变了猪八戒以往勤奋厚道的形象,没事也不和关云长唧唧歪歪的了,蜘蛛精虽然和宋江及欧阳锋都有一腿,但那也是因为被喜洋洋甩了之后自暴自弃;伏地魔和秦淮八艳的一场戏也非常先锋,很符合原著,充分体现了魔兽世界的深邃内涵。
而且这部戏的剧情推进也非常严谨,哈姆雷特和哈利波特两兄弟大战蓝精灵时的打斗场面非常恢弘,还珠格格与叶问、黑旋风三人的感情纠葛也一波三折,蜡笔小新与小龙女的爱恨情仇也明暗两条线交织,傻根不顾世俗眼光毅然和蓝猫淘气在一起,黑山老妖原来是黑猫警长变得,这些都牢牢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端的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片啊!
啥?
为啥没说到宝钗黛啊,k,你以为丫拍的是红楼梦啊
中国人其实是比较聪明的,纵然比不上犹太人,在全世界排名至少算中等偏上。
可这么聪明的中国人,无论文史哲艺理化天文等等,总感觉被下了绊子,看似努力上进,却比较少凸显惊艳。
我们的聪慧才情被什么羁绊?
什么填塞了我们的惊艳之源?
估计是中国人自认为太聪明了,聪明到做正事时只肯动一点点脑子,而愿意将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去瞎折腾,折腾自己犹不过瘾,搅得人人见而憋闷拥堵才心花怒放。
哪怕是天才,脑仁也就比松子大点有限,光折腾去了哪有多余才情去做正经营事?
从来极反感胡折腾,慢慢发现怎么都躲不开。
有折腾才有未来,胡折腾到天翻地覆的人往往逍遥并愈见高涨着,远的不说,前段时间的拉拉•徐小姐,最近的少红•李阿姨,应该都是上天派来矫正我单纯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吧。
老徐黑黄松肥偏做小女儿态,一忽儿吱哇乱叫,一忽儿尽显娇弱,以前标榜的清纯、知性都扯了去,如狼似虎奔向小黄和钞票。
尚没有来得及慨叹世风日下,转过身,工农兵大导演少红阿姨又给了我一闷棍。
在宋朝做有前途的妓女,要精通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投壶覆射、拆白道字、说酒令儿,还要口角伶俐,擅长交际,一开口说话,举座皆欢。
越活越倒退,宋之后的大户小姐竟只会贴一额头黑片子,流着哈喇子傻笑,播下龙种全变了跳蚤。
选秀选得乌烟瘴气,我忍了;化妆化得阴森鬼魅,我忍了;台词说得幼稚含混,我忍了;演员演得呆傻僵硬,我忍了;即便黛肥钗瘦,凤浪探憨,好端端的宝玉变成尖嘴猴腮,我都忍了;如此能忍耐,大导演又何必集合你的手下折腾一出“黛玉裸死”来挑战我的极限。
马拉之死,带走黑暗社会又一线光明,黛玉之死,带走肮脏尘世又一丝洁净,而这“马拉•黛玉夫斯基”虽死不僵,魂魄不散。
阴冷的潇湘馆,阴鸷的老太君,光膀子的黛玉,导演倒底是有多恨《红楼梦》,多恨曹雪芹,仇天恨海都不为过啊。
这分明是一出洗钱的折腾,这分明是一出撕破了脸皮的闹剧,这分明是一出挑战了传统底线的杂烩。
谁再跟我说这是用心研读原著用心营造美感的大手笔,我恐怕会忍不住问候说话人的祖上,惹急了追溯到单细胞时期。
新红楼看到40集,始觉无限服帖,真正爽快,最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原来李少红是如此煞费苦心,脉络分明。
她拿了31集的篇幅来做赌注,赌有多少人会耐心地看到后面,然后会了解到她的立意。
她舍弃了极端讨好的盛极而衰的章法,自故事开篇,便任由鬼魅游弋,妖孽放声,为的不过是提醒看官:你且需明白,你所看的是一桩彻底的杯具,不要为这眼前光景所迷,所谓一时之盛,不过是障眼法。
只是我们,纵使明知结局是断井残桓,却还是贪恋起初的姹紫嫣红;明知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年华,还是希望先看见花红柳绿,软玉温香。
也对啊,谁愿意从人世的一开始,便与宿命赤裸相对呢?
起初我以为李少红的立意不过是为了要给这版红楼打上自己的烙印,是以刻意要摒弃86版里一切可以传承的优点,摒弃明红快绿的开局,摒弃摧枯拉朽的结局。
及至宝玉长成换角了。
那个在前31集里眼神闪亮,笑意痴缠的少年消失了。
他原本是大观园里的齐天大圣,无法无天,众星拱月,上头虽有父亲勉强扮演玉皇,又岂能真奈他何?
突然就黯淡了下来,在随后一系列的故事里变成了背景,静静伫立在暗处,看着晴雯的宿命,听着迎春的变故,便是面对黛玉的心事,也只能浮言或者痛哭,却再无能为力。
他不仅是被戴上了金箍,而且中了十香软筋散这样的下等伎俩,功力尽失。
他不再具有化戾气为祥和的法力,在一次次无能为力的旁观中,所谓来去无牵挂,终于从少年时的一场赌气演变成一种宿命。
如果他依然神通广大,那他最后的舍弃便会如同86版一般,变成一种被动,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唯有他主动舍弃,方能见得他的通灵。
与小宝玉一起谢幕的还有小宝钗。
她行为端庄,心思却灵动;她广结人缘显得毫无原则,却只与颦儿惺惺相惜;她对各种学识广种兼收,却坚决捍卫伦理纲常;她记挂着金玉之说,蘅芜院却最是清静脱俗。
我一直对她情有独钟,因此更是难以释怀。
我知道她的人生也是杯具,却又觉得这杯具是她自找的,不似黛玉这般被动,是以无法施以过多同情。
少年的我非常不明白:好好的蘅芜君,为何要来淌这浑水?
及至此次看见宝钗也换人了,脸孔愚钝老成,举止沉闷拖沓,我几乎以为她的换角只是为了不再抢了黛玉的锋芒,好教个性乖张的黛玉至少在形象上出彩一些。
可是她散淡地回家去,却被拉入这场婚姻,薛姨妈劝她嫁:你不答应,太太也不会遂了颦儿的意,你想成全她,谁又来成全你?
她一语不发,低头顺目,只是眼泪一滴滴,一滴滴,一滴滴落在嫁衣上。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她的悲剧是生在这时代的悲剧,她何尝主动要来淌这浑水?
她是连挣扎都没有的,因为她知道挣扎是不被允许的。
既然如此,那么,即使明知是悲剧,也只能迎上前去。
而顶着铜钱头的黛玉,慢悠悠念着台词,圆润的脸,有点似菩萨,虽然没有弱柳扶风的风流姿态,倒还有一股子脱俗之气。
只是在宝钗的气场之下,她的卖弄经常沦落到尖酸的地步,而她经常在众人欢笑中独自向隅的身形,未免显得过于乖张,甚是不讨好。
及至41集开始,她的生死起伏,悉数掌控在贾母一干人等手中。
她挣扎着想活下来,甚至想推翻金玉良缘的宿命,最终却只求一死。
在众人对她的这场围堵里,才知她过去的心凉和冷清,实在是情有可原的。
她所得到的短暂欢娱疼爱,一到正经时刻,便灰飞烟灭。
是以后面李少红给她两集的空间,让她成为MTV里唯一主角。
她漫步,她幽思,她惊喜,她惶惑,她挣扎,她放弃。
及至最后,她的回忆之光散尽,也还给她玉一般的躯壳打上了特写。
所有的镜头都只为她存在,却愈发衬得她的孤傲是如此绝望。
前面40集中,我一味地去与86版对比,比较故事章法的流畅生动,比较主角造型的养眼服帖,比较音乐的悠扬婉转。
比来比去,心里甚是失望,难道红楼确实已成绝唱??
及至看到40集之后,竟然豁然开朗:原来李少红版是一出太虚之梦,这里没有主角,宝黛钗都是宿命的载体,故事才是故事主体,悲剧是悲剧本身。
这样论起来,连画外音也是李少红刻意为之的。
宝黛初见的似曾相识,原本可以轻轻松松用内心独白来表达,却偏偏大煞风景地来一段画外音,是为了虚化一下人物,他们不再是86版里的主角,他们现在只是故事的载体了。
是你做不了主,是我做不了主,结局都被遗弃。
我必须要说,从这层立意和角度上看,李少红版成功超越86版。
最难舍的一幕却是在宝玉丢了玉之后,园子里地动山摇之中,宝玉痴傻得如同无思无忆,黛玉以为是命运的转机,暗藏欢喜来问:宝哥哥,你的玉丢了,你不心急么?
宝玉缓缓凝视黛玉:我不急,兴许这是件好事呢。
黛玉眼神清澈地也看住宝玉:兴许,这是件好事。
那一刻世界在他们身边颠覆了,可是他们如入无人之境,恍惚地憧憬着。
这两个还做着梦的孩子啊。
我心里一酸,眼泪掉下来。
可是想想,引经据典的一场木石前缘,竟除了初见的似曾相识,也只得这么短暂的一场梦了,且由得他们恍惚吧,哪怕,只有几秒。
很多年前读《史学与文学》,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
唐德刚先生谈到了红楼梦中的服饰,谈到了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发型:小辫子攒成一束成为一束,总成一个大辫子。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得是多么诡异的发型。
在这一点上,新红楼是忠实的,但这是丑的。
还有鞋的问题。
除了尤三姐穿了双绣花鞋,林黛玉偶尔有双小羊皮靴,对服饰极尽刻画的时尚大师曹翁竟然让他的有身份的女性角色都不穿鞋。
唐先生分析,这是满汉文化冲突的结果。
满人入关,接纳了汉人很大一部分文化,但对于有些文化始终无法容忍:比如裹脚。
曹雪芹是什么身份?
包衣。
也就是被赐了满籍的汉人奴才的后人。
这样尴尬的身份本身决定了他在鞋的问题上就不能有立场:我是应该认为三寸金莲美呢,还是残暴呢?
所以索性谁都别穿鞋。
作为一名不怎么专业的红迷,我不认为87版红楼比新版红楼底蕴到哪儿去,新版红楼雷人到哪儿去。
我的顺序是,读了很多遍《红楼梦》前80回,也顺带着了解了一些红学界的观点和评论,看了一部分越剧红楼梦,看了一部分87版电视剧,看了几集新版。
当我看到87版电视剧的时候,我也像现在的很多人挑剔新版电视剧那样挑剔,哪个细节不尊重原著,哪个细节胡说八道,哪个人物刻画得不好,诸此种种。
我对红学的热忱只持续了不怎么长的时间。
这一切终止在一本叫做《红学风云录》的比红宝书还砖的书。
我惊奇地发现,这些人们花费毕生精力在揣测一件事儿,就是曹老头当初究竟是怎么想的。
这其中的科研项目包括去核查因为传抄而引起的谬误,考证曹老头的祖宗十八代,间谍书中人物影射了现实中的谁谁谁,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抠判词部首级地拆字……目的呢,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怎么个食尽鸟投林法儿。
都是专家学者,作为一名打着科研旗号的IT民工,从做学问的层面,我不敢妄论什么。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读到张爱玲说的份儿上,“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生点的字自然会蹦出来”,你一定是看什么都不顺眼的。
有几个真正的红迷会看陈晓旭顺眼?
她反正不是我心中的林妹妹。
很简单,她把林黛玉的刻薄夸张化了,可爱演没了。
反倒那个胖嘟嘟傻乎乎的蒋梦婕可以告诉你,林黛玉的聪明,足以让她乐意的时候可爱,腻歪的时候刻薄。
当然,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也曾因为颦儿雅谑那一回乐得前仰后合,也许会有些许共鸣,但这一点儿都不重要。
我不会去衡量哪个版本的电视剧拍的好一些,如上所述,这是个伪命题,并且我哪部都没看完。
就我目前看的这几集来看,新版拍的不错,单从纪录片方式上,我就很欣赏。
有诠释的合意的,有诠释的不合意的,有诠释的合理的,有诠释的不合理的,但反正不可能完全契合你心里那个哈姆雷特。
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真实的《红楼梦》,那就去读原著;如果要做文艺欣赏,新版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想做晚间黄金档,那就放下陈晓旭,enjoy;如果要找乐子,那就从“宝玉回来了”之后类似贵公子驾临怡红院众姑娘老鸨的兴奋喜悦花魁纹丝不动之后开始类比,就能无限欢乐。
反正,就别拿别人的哈姆雷特给自己找不痛快,就成。
——————————————————————————————补充于2017年:这篇文章是我2008年还在读书的时候写的,最早发表于人人网。
有很多争议并不奇怪,令我非常惊讶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情绪激烈地表达抗议,甚至挖坟谩骂。
以至于我觉得应该回应一下。
事实上,近十年的时间过去,托现代科技的福,多媒体有了越来越多的表达媒介,我却仍然和十年前一样,认为这一切在文字面前都是无力的。
或许是我阅片不足的缘故,读完一本书之后的震撼和回味体验,我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部电影/电视剧上体会过。
想象力,是我们的天赋和礼物。
当然,这样的理解不足以打个很多人心中的四星,我的打分理由写在了原文里,无论是否能够得到每个人认同,而我的打分依据叫做:我个人的评判标准。
恕我看过的电视剧凤毛菱角,没有足够高雅的例子说明问题,然而我仍想举个例子说明为什么理直气壮地祭出“个人的评判标准”。
前几年的《女医明妃传》,网上有很多真真假假的帖子讲这部剧用心的地方,团队是处女座的团队,演员是私德艺德零差评的女演员,本子虽然玛丽苏但因为有强大的真实故事背景+八点档逻辑在,也不失为是一种电视剧风格,收视率很好,观众看得很开心,广告卖的也不错,周边还出了书(谈允贤医案,我还买了),投资人赚的盆钵满钵。
我知道很多自视清高的红迷认为这种肥皂剧凭什么放在这里讨论,可是从电视剧的评判标准来看,这种winwin局面究竟该以什么理解来打分;而作为一个相对严谨的中医爱好者,我可以告诉你们里面那些方子都是古方,都是忠实的,然而给一个富贵人家平时大鱼大肉然后突发昏厥的老太太没事儿就上阿胶,真的可能吃死人,这种严重的误导又该以何种理解来打分。
信息不对称的人们,本就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并不是你看不懂、看不见或者是不合你心意的,就全是托。
网络是个各抒己见的地方,大家可以发表自己各自的见解,不认同绝无问题;而我既然没有钱拿,就没道理被人莫名其妙攻击。
我不明白有些骂人的人到底是哪里来的确信,但是骂人真的不能表现出你的热爱最深沉最专业最正确,真的。
女兒悲,質量要靠宣傳吹;女兒愁,八七紅樓壓肩頭;女兒喜,線索放在旁白裏;女兒樂,變速旋轉煙霧多。
阿姨你要知道,不是旁白話多,恨不得一字一句將小說照搬就是“忠”;阿姨你要知道,不是鏡頭飄移,恨不得時空錯位將動作變亂就是“新”;阿姨你要知道,不是配音不停,恨不得烘托氛圍將心理暴露就是“高”;阿姨你要知道,不是脫離生活,恨不得人間情事變仙界神話就是“深”。
新版舊版兩參看,所謂新解看不見。
君可批判八七版,不見舊版創業艱。
君可力挺少紅版,不見少紅照本宣。
舊版雖舊高標在:不按原著不買單。
大筆刪去神秘氣,為由理性取簡繁。
可恨後人不解意,鋪墊造極惹人煩。
過猶不及聖人句,貌合神離堪可憐。
其實根本無需比,商業運作命早懸。
當年大明宮詞劇,脫離史實胡亂編。
少紅紅樓少紅夢,紅樓夢裏少紅眠。
【魚美人】少紅紅樓何時了,新版值多少?
二爺昨夜又抽瘋,舊版不堪回首重拍中。
瀟湘蘅蕪應猶在,只是髮型改。
觀衆能有幾多愁,恰似已將昏睡想開溜。
为转帖,感谢网友相告原来出处乃是三国贴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08324/不知红楼这篇作者是谁,欢迎留言告知作者字字珠玑,完全领会了曹公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转:目前,大家对于新版红楼梦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从根本上这部片子拍的非常好。
首先,我觉得对宋江这个角色的处理就非常好。
完全打破了之前宋江对唐僧言听计从的风格。
唐僧也不像以前总是跟林黛玉叽叽歪歪,不务正业。
包括严守一大战许三多的那场戏也拍的非常到位。
完全颠覆了许三多在我们心目中阴险X L的形象。
并且严守一也并不是按原著里说的从一开始就对鲁西西产生了好感。
而是在经历了武则天的移情别恋后才和她擦出的火花。
这样剧情的逻辑性就变的非常的顺畅。
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故事的情节也是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比如,段誉为什么不顾自己亲身母亲的危险去救海尔兄弟?
天线宝宝到底有没有对希曼实施报复计划?
二营长老婆的肚子到底是谁搞大的?
这些问题都紧紧的锁住了观众的眼球。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剧中的大反派黑猫警长,导演从黑猫警长的成长历程来分析他心态扭曲的原因,这个就非常好。
不同以往电视剧总是强调反派如何如何坏,而忽略了人性方面的东西。
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王家芝对黑猫警长长期的虐待,他会变成一个杀人魔王吗?
烂得这样全方位 也真是 非常不一般啊
鬼片儿也不难看嘛,
太……瘆人了,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被吓回来了
为什么老是嗖嗖的快放?为什么人人头顶黄瓜片?黛玉不碧玉,宝钗不闺秀,宝玉很为难。狼外婆样子的凤姐老笑啥啊?不能好好说话啊?配乐we will rock you,寂静岭,the only moment we were alone。
看得我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最爱的电视剧没有之一。目测可以掉粉哈哈。
太重的导演风格,个人很不喜欢。失去了红楼梦本来的味道。
这个剧凡是能说句贴合原著的都叉出去吧!演员,服化道,配乐,台词能有一样符合原著的?演技更不用说了,87版甩新版几十个光年!还有我都不知道新版的演员一直在笑什么?说一句话笑一下,有什么可乐的,演的喜剧吗?没有一个人的演技能拿的出手,也别吹个别演员了,演的个个跟泼妇似的!李少红赶紧回家养老吧,别在导戏了,就是毁本子!啊呸~
少红,我原谅你,你救了你的好姐妹胡玫14年,她终于给你报恩了
这破辣鸡居然能上五分,导演根本原著都没读过还来拍,还“无知者无畏”,yue了。圈钱烂作品一分都不该有!
怎么不把剧名也改了算了!
居然没有给这部剧打过分。几年前完整看过一遍,最近想起又翻了出来。能让我回去的翻的剧不多。
知足常乐:把新红楼当课本剧,挺好看的。想一个痴爱红楼的中学语文老师,集全校的有限条件,并没有什么大追求,怀着平常心拍的一个课本剧,如此看起来,人人小天才,处处是惊喜。
神经病一般的,精神病一般的。
七年后看完小戏骨版回来给10版打个分。
其实我想给负分
原著党很喜欢这一版,因为几乎百分百还原原著。拍的美轮美奂。其实很契合原著那种大喜如大悲,有仙气有鬼气,诡异荒诞,缥缈如梦,场景真的太美了,华丽雅致,真的用不着跟风黑。87版改版的结局也很出彩。
回忆过去,也挺好的~起码红楼普及了下,呵呵
回头再看只觉颇有可圈可点之处:1、打光与构图的曼妙值得赞美,尤其是潇湘馆的“龙吟细细”很有氛围;2、获无数恶评以及我初看时嫌恶的重要原因,缘于本剧的鬼气森森(飘忽镜头),现在看来反是独到之处,于这一出早知悲剧结局的大梦而言,走向衰亡的基调才是主旨,气数已竭,异兆连连,很多场景完全恐怖片路数,李少红也算另辟蹊径了(若照经典版本,一无辨识,二无必要)——况且亦是承袭她以往作品,有其自身风格的沿袭;3、原著文本的复刻。缺点当然也明显:1、选角的失败,演技的不过关,被87版吊打碾压;2、服化道见仁见智,其实原著也未落实具体时空,甚至刻意时间线混乱;3、后半部走的依旧是程高本,着实令人失望,可能这是我最讨厌的结局;4、省去或删改不少意味深长的细节,如巧姐板儿佛手缘,小红贾芸的助力,探春的王妃预言。
《大明宫词》因为是太平回忆视角,所以大量旁白算是合理,且整个形式也偏话剧;但是这个剧旁白实在有偷懒之嫌。其次选(底)本问题……这个见仁见智。最致命的是王熙凤选角失败,这个角色太重要了,比宝釵黛都重要,导演和演员都对这个角色理解有问题(或者是说选本导致的),活脱脱演成了泼妇,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