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头的一句话就直击重点:“你什么时候得知你得站起来反抗”,“听到召唤的人不止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影片的整体内容与之前几部反映同志平权斗争的电影,如《米尔克》、《平常心》并无大的不同。
都是在诉说如何在一步步的斗争中,获取原本应有的同志群体权益。
但与另外几部不同点在于,虽然是有三个主角的经历作为主线,但整体电影的叙事更有种纪录片的感觉。
从1971年越战时期,一直讲到了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否决8号提案,认定同志群体的婚姻权力。
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中间除了讲述三位主角的奋斗和挣扎历程,更是谈到了种种同志运动的过程。
例如同性恋在心理学中定位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电击甚至脑百叶手术矫正,到最后的去污名化。
有趣的是主角的父亲也是一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从最开始坚持对主角的矫正治疗态度到最后的理解与支持,这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出柜之后父母所表达的态度与态度的变化。
中间一段电影也谈到了艾滋病对于同志运动的巨大影响,在同志权益有所起势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个打击。
如何来应对,如何在扑面而来的脏水中不仅向政府抗议,加速药物的研发,争取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保存之前斗争的成果。
这个部分对我启示很多,对于我们这一代,看似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同志身份已不再是疾病的时代。
但这些种种,都是之前的前辈用很多东西争取而来的,如果再来一次艾滋,或是特朗普、普京之类的领导掀起的媒体对同志群体的诋毁,那这一切是否又会付之东流。
我们能否站起来,rise up。
看完电影后我也一直在拷问自己。
When the time comes ,can we rise up?
It perfectly explains why there has to be protests and legislation of gay parenting,adoption,and marriage. Human rights is a human thing,if not us,who would rise up and shout out for us.United we win,devided we fall.Let's do something for us and tons of millions children who need this to grow up free from guilty or isolation.Give our children peace to be strong in the face of injustice and bullying and finally be proud of who they really are .LGBT is far from an only banner.It is human rights,saving us from hell created by haters.
影片的最后,看到Roma, Diana, Cleve, Ken四个人拥抱在一起看着同性婚姻合法化,看着早该如此的人终于获得了应有的权利和自由,感触良多。
这也是整部影片里,Roma的的情绪波动最大的一次, 也是坚强了很多年的Cleve久违的眼泪。
可惜, Ken的Richard看不到这一切了,Cleve也子然一身,但是,能预见的是,未来会有很多很多光照进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勇敢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青春为后来者铺就坦途,用自己的心照亮前路,从69年的石墙暴动到15年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四十几年,这条路真的是不好走,也曾一度再次被更黑的黑暗笼罩,哈维被暗杀,艾滋病发生。
他们太勇敢了,敢直面社会的不包容和不接受,敢于直接去冲撞所谓的传统,敢于在敌意中coming out,敢于承认并说出who I am。
LGBTQ群体本就存在,从古至今,从人类成为人类开始,但是为何,对于某些人来说,承认存在,竟然如此困难?
我们可以去拥抱不同民族,可以去关爱先天残疾的人,我们甚至去保护不属于人类的其他物种,但是,为何可以漠视不同性向或不同性别认知的人,比反对更可怕的,是假装不存在。
我们保护着我们身为人的权利,但是当这些用在同性恋群体上,人可以丧失基本的逻辑,之前深圳的那次职场强奸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明明人家女孩子只喜欢女孩子,禽兽却可以用两厢情愿这个托词来辩护。
在同性伴侣报警的时候,面对同性恋这个身份,警察所表现的天然的歧视和抵触,正义的代言人如果都带着有色眼镜,那正义该由谁来维护?
除了学校这个象牙塔,还有一些包容度高的群体中,大部分国人谈起同性恋更多是一种不理解,不接受,尤其是老年人那一辈,而一旦有人表明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更多是尴尬的噤若寒蝉。
“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这是面对无视的最好的托词,好像全中国就李银河一个人急着要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样,而一个原为老年人提出的意向监护人政策竟然让LGBT群体受宠若惊。
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能等自然的更替了,只能等,等到民众自然开化,等到我们这一辈人或下一辈掌握话语权,好像主动一点的事情就是在破坏社会稳定,好像社会脆弱得经不起一点点思想冲击,其实也不是经不起,是,没必要,不值得为这么一群已经边缘 了这么久的人冒风险。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我们还有更多更伟大的目标等着我们完成,我们需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于是,社会不能割裂,不能动荡,意识形态要牢牢把握,那其他有违传统的,更无法僭越。
当然,这一切我都能理解,所以也只是在这个没人看的小地方写写自己的日记发发牢骚。
现在的我不成熟得像个愤青,我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那种戾气,用自己那空空如也的脑袋在那口诛笔伐可能错也可能没错的事情。
提醒以后的自己一句,现实的我没那么过激,就是文字这东西我一向驾驭不住,越写越激动了而已,现实中还是个温良恭俭让的新时代好大学生,优秀的干饭人。
饿了,看文献去,然后干饭!
错的不是同性恋组成的这个unnormal的家庭 而是社会给的unnormal的认知。
如果没人站出来去改变去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会循环往复 当社会认可了一件事之后 社会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才会把这看成是一种与男人和女人结婚生子一样normal的事情。
这就是战斗的意义。
小时候的抗争更像是童话 长大之后则更像又现实又残酷的纪录片 这一路上充满了波折与艰辛。
白发苍苍了才能说出的那句I do这也是抗争的意义。
又热血又感动。
我们生来如此 就要爱上本来的自己 而权力理应无关种族 无关性别 无关性向的属于 每一个人。
法庭那段几对同性伴侣做陈词蛮感动的 Whe i first met Sandy,I thought she might be the sparkliest person I ever met.Over time,our friendship grew deeper and deeper,and after a few years i thought'I might be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Sandy why do you want to be married?-I want this for us. And I want chidren and our children's children.To feel like they can love who they love.And be treated fairly. -Can you tell this court your feelings for Jeffrey?-I found someone I knew I can dedicate the rest of my life to.And when you find someone that's not only your best friend,but your best advocate and supporter in life,it's natural next step to want to be married to that person.The word "marriage" has meaning.It symbolizes mayb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you make as an adult.
三个主角,one struggle,one fight.Roma,一开始便投身于女权,却又害怕自己的身份,正如先在警察局大喊我不是dyke,后来马上打脸。
正如Jean说的,她不敢放手去做在于不敢真的承认自己。
这样终会以自己最在意的方式失去最珍贵的人。
之后她放开自己,用于面对,那一刻她的魅力和能力是无限的。
尽管可能会失去家人朋友的理解,但她却收获了最真最美的自己,同时也能完全的加入到平权运动中。
我很佩服她。
Cleve,从来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可也知道父母不会理解。
当在学校里被修女发现时,修女说:"你应该自己去和父母说,而不是我。
"天啦,简直了。
我看到都感动了!!
是的,这么重要的事,不应该经由别人之口,这是你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去说。
当然,当Cleve到了18岁终于鼓起勇气和父亲说I am gay.但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竟然说如果可以,我会给你电击疗法。
唉,父母总是以自己认为对你好的方式来伤害你。
最后Cleve离开了家,去了加州,也找到了最爱的职业。
最后也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Ken,黑人,同性恋,军人,每一种身份都能让人喘不过气。
背负着不经意害死了自己的恋人,他回到了加州,成了种族歧视纠正委员,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直到他见到了gay吧的人们手挽手,去反抗来找碴的警察时,他震惊了,决定投身于平权。
勇敢!!
年轻时的三人都让人难忘。
同时10年后的三人也让人有了新的理解。
10年后,Roma和Cleve成了平权界的领袖,而Ken,由于失去了恋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Roma和Cleve让我感觉粗粗地有种疲倦了。
但是内心的那种斗志依然没有变,只是他们对于这些这么多年奋斗来的成就不想轻易被推翻。
于是,他们谨慎了,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依然永不放弃,愿意拿起那个当年的喇叭,在路上大喊now!Ken从一开始的迷惘,到之后渐渐的明白要重新去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斗士的心永远不变。
本剧很多点都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
记得之前Cleve的朋友要去荷兰,觉得只有离开痛苦的地方,一直去寻找认为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地方才能获得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在逃避。
但是好的方法牟?
我常常也在想,走还是留下。
走,是对自己在这里的不自信,也是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勇气,但如果不勇于面对自己,在哪都一样。
记得在行尸肉心里,男主第一季要离开,第二季却决定不走了。
行尸肉心在哪都能做自己。
同时,也明白所有的平权其实是联系一起的,不论是女权,Lgbtq,种族,各种平权以及反战都是联系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family。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赢。
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
同时也别觉得自己是和这些无关的,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可能都是这些运动的主体,只是你现在没意识到。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永远别想逃,勇敢为了这个世界而大喊而奋斗!
When we rise(中文名称:当我们崛起时)讲述了从1969年美国石墙运动开始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这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里程碑意义的性少数平权运动,也顺带提到了女权、医疗保险、宗教等等议题。
女同Roma来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她一开始并不敢表露自己的身份。
她只是告诉家人,自己在从事女性事业。
她们在旧金山市建立了一个女性大楼,这座大楼只允许女性进出,所有的管理工作也都由女性担任。
她们向所有受到男性压迫的女性提供服务,那些渴望远离男性的女性可以在大楼里生活、工作、互相照顾。
70年代末,旧金山准备出台“布里格斯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同性恋教师以及所有支持同性恋议题的教师都要被解雇。
女性大楼里的她们意识到,如果该法案通过,后续将会出台更多歧视性法案,包括女同生养孩子的权利可能都要被剥夺,而Roma的女朋友无比渴望孩子,她想要做母亲。
于是她们联合男同性恋组织,一起去挨家挨户地游说当地居民。
每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他们都要出柜一次。
这极大地增加了性少数人群的可见度,让社区里的直人们看到,原来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同性恋者。
这在70年代的美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他们可能面临歧视、失业等等威胁。
但是他们知道,如果不站出来,性少数对直人来说就是隐形的,而他们为什么要投票来保护隐形人的权益呢?
相反,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邻居、亲人、朋友是性少数的一员,他们就会伸出援手投出反对票。
他们的策略是成功的,布里格斯法案最终没有通过,这项基于性取向而制定的歧视性法案,在这些勇敢的年轻人的努力下失败了。
来自小城镇的青年Cleve在17岁那年向家人出柜,其父是心理医生,坚信同性恋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甚至表明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电击法治疗儿子。
Cleve远走他乡,来到旧金山求学。
在这里,他开始领导和组织同志运动,在当地同志社群具有极高的威望。
他结识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柜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在其竞选团队工作。
后来哈维被政敌刺杀,而法官的判决却是过失杀人,愤怒的同志群体走上街头表达不满。
至此,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涌入旧金山,让旧金山成为一个无比包容开放的城市。
80年代艾滋病开始盛行,无数人因此死去。
直到有妇女被检测出HIV,这种病才被去掉了“同性恋病”的名称。
然而很多人还是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性少数人群的惩罚,Cleve此后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公益活动,他在白宫门前的国家广场发起了“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五十多吨的被单缝起来铺满国家广场,以纪念那些因艾滋病死去的人们。
这个活动如此盛大,时任总统克林顿和夫人一起走出白宫参观纪念被单,这是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因为最高权力开始关注艾滋病。
黑人海军Ken在参加越战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男朋友,那时候的美国,种族歧视的阴霾刚刚散去不久,黑人社群认为没有一个黑人是同性恋,没有一个同性恋会是黑人,而Ken在公开场合告诉自己的黑人兄弟自己是gay,可想而知他会面临双重歧视。
但是他跟Cleve以及Roma一样认为只有不断出柜、不断被看见,才有可能实现平权。
90年代,克林顿总统在军队里奉行“不问不说”的政策,即在部队里军官不允许问下属的取向问题,下属也不必主动提起。
作为向保守派的妥协方案。
这是一种选择性忽略,也是一种歧视,尽管各大公益组织提出抗议,但总统是永远不会道歉的。
后来Ken一直致力于帮助无家可归的青年,为他们提供住宿、食物、教育和工作,帮助了大量的多元倾向的青少年。
进入21世纪,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方,而反同团体花重金收买媒体、政客,通过了“第八号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加州的同性婚姻法案失效。
年轻一代想到了各种策略去推翻该法案,但他们预计最起码要在25年后才能实现美国全境的同志婚姻合法。
此时白宫团队联络员查德-格里芬出面,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的金牌律师,一起将第八号法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第八号法案”违反宪法,每一个美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一个。
至2015年,美国50个州全部实现同性婚姻合法。
这当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公开表明自己对同婚的支持。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插曲,克林顿总统的同志事物高级顾问,其父亲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同性恋的治疗,他研究了40余年,认为同性恋是因为母亲的强势和父爱缺失导致,是可以治疗的。
他的权威导致了很多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案件失败。
而他自己的孩子就是同性恋,他拿自杀威胁儿子,让他不要出柜,不要毁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
但历史是前进的,一直听话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他作为高级顾问,出柜是必然的。
纵观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过程,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很多人因此牺牲,丢掉了所谓的好工作、好待遇、好前途。
那些躲起来的人,最终也可以跟自己相爱的人结婚,但是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那些冲锋陷阵的人是多么喜悦和自豪。
坐享其成是人类的自私本性,而当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被一点一点剥削掉时,坐以待毙只会丧失最后一点作为人的体面。
看一下国内的性少数人群生存状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的国家里依然有80%的同性恋进入异性婚姻,有的是欺骗,有的是逢场作戏演给别人看。
20%出柜的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在当下、得过且过,只有极少数公益人去不断地出柜、不断的发声,努力跟每一件歧视性少数人群的事件做斗争。
我们面临的问题一点不比美国少,而我们前进的步伐却比他们慢了几个世纪。
别人已经在研究怎么建更多的机场,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制造自行车,这种比喻毫不夸张。
同性婚姻不合法,伤害到的绝不止是性少数群体本身,那些因为害怕别人眼光而骗婚的人,会对另一个无辜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啊,而事情一旦败露,双方家庭受到的伤害又该怎么计算?
其实不止性少数群体会面临这种事情,所有少数派、异见者等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女性群体)都有可能面临来自多数人的暴政,传统的偏见、拒绝了解的心态、多数人的冷漠都会一点一点地践踏弱势群体的尊严。
如果你恰巧在某一方面是弱势的,你又选择沉默,寄希望于有个勇士来解救自己,那可能此生都等不来那一天。
而如果自己能够行动起来,一切都会为你的勇敢让步!
1历史的轨迹很长,但总会延伸到正义的地方。
上帝也爱同志。
杂志广告,好多镜头。
前额叶切除术“治疗”同性恋,可怕的年代。
非裔军人的炮友被炮击中亡故,伤心。
旧金山曾经在市长牵头下驱逐、逮捕同志。
我厌倦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2如果不愿意为同志权益而奋斗,就永远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刻。
每次三轮。
男人都是猪。
克里夫出柜后,为父亲所不容。
他不想做前额叶切除术以“治疗同性恋”,到旧金山寻找自由。
没钱,为了生存,差点卖身。
支持米尔克当城市监督员。
创建一个自己的街区,同志街区,然后反抗。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但对方说只能做姐妹。
gay吧能开起来,是因为在工商局有人,有同道,不错。
3有些感情受挫、事业失败的恐同者喜欢殴打街头同志,同志们就联合起来反抗,谁怕谁啊。
看起来比回形针还直的警察。
我们得放慢节奏,让世人跟上我们的步伐。
男同跟女同应该联合起来。
女权主义者建起了旧金山女性大楼,厉害。
可以给同志权益运动使用。
吉尔伯特长发,耳朵旁边别着一朵大红花,美极了。
他提议旗帜不用粉红三角,而是八种颜色的彩虹旗。
两个受不成器,但三个受可以组成姐妹团。
西尔维斯特是个有趣的黑男。
同志游行时,警察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
同志要站出来,被人看见,这样才有存在感,才有可能被支持。
主动敲门去调查直人对同志的看法,有的会反感,然而大多是倾听,“他们怕我们,甚过于我们怕他们。
”每个人都会坠入爱河无数次,也会为爱心碎无数次。
被射出来之后,精子在一小时之内都有用。
出柜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风险。
如果我们想要有自由,就不能再躲藏,不管结果如何。
排斥同志的六号提案被否决,但不久市长和米尔克被恐同者枪杀。
审判谋杀者是过失杀人,同志马上游行抗议。
只有警察来压制,不会派军队镇压,因为在美国,军队是不管国内事务的。
4勾搭方式就是走过时彼此看对方三秒,然后回头,如果对方也回头,说明对你有意。
流浪人群收留中心。
促成了同性恋权益保护法案。
HIV来袭。
黑人男肯要男友跟他像无聊的异性恋夫妻一样暂时保持专一,不去浴室,因为还没搞清楚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是什么鬼。
发现HIV跟性行为有关,就开始要求像异性恋一样采取保护措施,戴套。
拉拉过来帮忙照顾HIV患者。
幸存的同志,要成为最强壮最温柔的人。
将亡故者的名字写下来,挂在联邦大楼上,以此悼念。
直到有妇女、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才改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5对HIV,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都不在乎,同志就在白宫外机会,说这些总统“可耻。
”老了十年的演员都选得不错。
gov还是不肯做治疗HIV药物的临床试验。
infighting,内讧。
感染者还在抗争着,做亡故者纪念被子条幅。
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
gov不肯研究新药用于治疗艾滋病。
克里夫尝试鸡尾酒疗法,有效,可以晨勃了。
克林顿的不问、不说。
我们已经厌倦了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法的。
艾滋病死亡者纪念被活动坚持了好多年,终于引起了媒体、gov的重视。
克里夫通过特殊渠道取得了鸡尾酒疗法,活了下来,他恳求总统让其他感染者也能得到这种治疗。
6婴儿需要不断的刺激,有人跟它交流,不然都不懂得如何发笑。
恐同专家的儿子是同志,额。
克里夫领养了一个弃婴,但他被社会领养组织拒绝领养这个小孩,因为他有HIV,虽然病毒已经检测不出来,哎。
肯的爱人艾滋病发病去世,他被赶出了房屋,也失业了,流落街头,开始嗑药。
某已婚男同称不想跟男人谈恋爱,只要性。
克林顿总统选择继续忽视同志的诉求,承认美国历史上对同志的歧视,但删掉了“我道歉”的那段话。
因此仇恨同志、殴打甚至杀死同志的犯罪在增加。
同志事业总是需要奋斗,权益来之不易,巩固也绝非易事。
有时候逃出体制的办法是先遵守它,但不相信它的鬼话,这样你还能保有局外人的力量。
老同志担心新同志丧失斗志,麻木了,不敢为同志权益而站出来。
新一代的同志是看着《威尔和格蕾丝》长大的。
这部剧淡化同志遭受的歧视。
7小布什颁布同志婚姻禁令,但很多州在奋斗。
比如加州市长、加州最高法院的支持。
加州人民不同意,要求全民投票,结果排斥同志的八号提案被加州民众通过了。
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他爱我们原本的样子,因为我们是他创造的。
只要有片刻的不平等就非真正之平等。
克里夫的演讲发言:我们存在于所有时代、所有文化、所有土壤,我们今天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大声说出我们平等,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构建与维持爱的纽带。
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抚养、扶养、 领养,同样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祖国。
在上帝眼中我们生而平等。
一个自由且平等之公民不会忍受自己权利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接受委曲求全,他们不接受怠惰因循,不再曲意迁就,不再蹉跎岁月。
我们是平等的!
拉拉帮忙推进全民医保,安全屋、医疗安全屋,针对每一个人。
克里夫想让同志的平等权利写入民权法案,但另一个同志官员则考虑通过最高法院来否决八号提案。
前者更保险,但更难,还要几十年。
后者则是在赌博。
拉拉有摩门教徒和玛吉加拉格尔的海量资金来准备25年计划,以争取同性婚姻权利。
拉拉用了同志市长的基因繁育的女儿长大并跟直男结婚了。
肯流落街头,留着非主流头发。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8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自由选择恋人,并且能够被平等对待。
当一个人是你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支持者时,你很自然地想要跟他结婚。
为同志辩护的律师也是挺厉害的。
老女人向老女人求婚,这个可以有。
当年肯帮助过亚裔变性女,现在她反过来帮助他。
它的罪过无法抹去,当你剥夺了这一大群人,宪法赋予的隐私、自由、集会和亲密性行为的种种权利之时。
这在我们宪法体系下是不可允许的。
法院支持了同志人群。
有两个爸爸或两个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何不能结婚?
大概奥巴马是非裔,知道同志跟黑人一样被歧视,他要维持正义,就顺水推舟帮助同志?
温莎老太太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来搅局,吸引总统的注意力。
这对同志婚姻平等权利的推广是一个挑战。
奥巴马表态赞成同性婚姻。
不应基于某一群体不同的特性,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而不让他们享受婚姻所赋予他们的隐私、自由、集会结社权、精神支持和自我认同。
法官考虑到了同志伴侣抚养的孩子们的心声,他们希望父母被认同,他们作为同志的子女,也要被认同。
结成互许终生的伴侣。
最高法院判决《婚姻保护法》违宪,支持同志婚姻的权利,以5:4的比例。
如果没赞成,大概会被荷兰等国家嘲笑吧,都什么年代了。
但写入民权法案还需要努力。
看到亲人态度的转变、直人观念的转变。
同志、妇女、种族等人群仍被攻击,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一次写影评,有的地方说的不好还请见谅(´・ω・`)看了第一集之后就完全停不下来,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当然因为是迷你剧所以并没有多长,触动还是蛮大的,看到国外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到牵动整个国家,以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权运动中去,真的是燃爆(基调也是比较着眼于抗争),能够看到自己奋斗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有了结果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
全剧的结构比较紧凑,按照时间线排列出自石墙以来至今的美国同志运动大事记,其余不赘述,印象最深的应该是80年代初的时候,艾滋刚刚被发现,由于AIDS的传染途径,在当时理所应当地与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联系起来,而这一段,应该算是整个剧里面相对最为压抑的一段了,身边的好友,长久以来相伴的爱人,一个个地逝去,貌似所有的主角都会经历这样的磨难,类似的桥段在《平常心》里也曾出现过,当然,后者对于当时男同社群的悲惨现状以及政府不作为导致的悲剧刻画比较多一点,而when we rise,顾名思义,则更多的着眼于如何在所谓“同志瘟疫”的环境下,男同志们如何去求生,在绝境中,挣扎出一条路来。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面对里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FDA对药物的管控,同性恋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动用所有的力量,尽了所有的努力,艰辛地打赢了一场如果输掉就意味着以往的努力全功亏一篑的战争。
没错,这是一场战争——即使现在也并不鲜见的战争,科学对决愚昧,真理对决偏狭,公平进步对决固步自封,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仍然没有大多数所谓“正常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而这些当我们想要平等,想要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呼啸而至,因为作为“二等公民”的我们——所有的少数派,正在威胁到他们名正言顺的“正常”地位,而有太多太多的政府和权力机构选择了妥协,而正是他们的不作为,我们——亟需真理的人们,依然在生存的泥沼里挣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我们,成了安于现状的产物,无法抗争,于是妥协,而when we rise则告诉了我们,要拒绝这种妥协,与其等待明天会更好,不如我们自己亲手,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子子代代传颂的,新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畅所欲言,爱自己所爱的自由的社会,一个马丁路德金,胡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先驱所希望的社会,因为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崛起最后,全剧的一句贯穿始终的话时刻警醒着我们——ONE STRUGGLE,ONE FIGHT
一口气看完,在第四章的时候哭的像个泪人。
One struggle. One fight.一样的奋斗,一样的抗争。
这部关于平权的美剧,讲述了人们50年来为平等而做的奋斗。
它的格局很大,以LGBT为主线,其中还有女权运动,少数族裔,宗教团体等。
这场奋斗可以说没有人可以真正置身事外。
为女权奋斗时,男主带了朋友前来支持;当男同们为艾滋病焦头烂额时,女主也给予援手;女主为邻居的医保奔走,最终实现全民医保……在剧中我看到了前人的努力,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并没有它所宣扬的那么平等,但是情况比过去好了很多不是吗?
感谢主创们给我们带来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是前人们用血肉之躯,用半世纪的斗争换来的。
One struggle. One fight.奋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到“作为第一代没有信仰的人你们是什么感觉”,内心触动。
我想,每个人信仰不同,但是否敢为它站在风口浪尖上,敢把你的名字和信仰相连呢。
现在我们衣食无忧了,不像从前有那么多赤裸的不公需要斗争。
那我的信念是什么?在追求着什么呢?现在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的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爱情自由,是当时无数人以生命为代价,以时间为等候换回来的。
感谢这部纪录片性质的剧,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历史,放下偏见与耻辱,正视那些动人真实的感情。
总而言之,对同性恋不论赞同与否,这段奋斗不可否认,也让我为之动容。
被铺天盖地所谓“卖腐”文化蒙蔽的我们这一代,很容易便忽略了在少数族群中埋伏着的真正危机。在不同的维度中,你总有机会落入少数派的分类,到时候,你期待谁来为你而战呢?
我是一个坐享其成的俗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什么的。我大概连改变自己都做不到,这辈子。并且,我心怀恶意地认为,并不是人们改变了世界,而是需要改变的人们变强了,世界看起来才对他们好点了。所以拉帮结派、互相排挤之类的本性行事永远不会消亡。何况,不是这么顽固的生物,很难存活壮大。
这片子本身意义不大,说白了不过就是表现边缘群体的奋斗史。但要我说哦,这已经有点走偏了,太政治正确的结果就是政治部正确呢。个人评价:C。
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
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切来得有多不容易。几十年的同志平权运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男孩们含泪看到他们的爱人死去,女孩们头上青丝变白发,几十年等待合法婚姻。6小时看完感觉自己老了十岁,只因这一切都太不容易。Everyone who cares should rise.
在一个远没有平等对待的社会环境里,为自己权益发声也会被塑造成反“政治正确”的标签。把你和你所谓的因反而反的“政治正确”收穴里能滚多远滚多远。
美式肤浅目前看到第二集,不想再看下去了。看的真叫人烦躁。有点像样板戏
太他妈燃了,算是从政治迫害到婚姻合法比较完整的性少数群体平权史,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断抗争才终于赢得了一点点胜利,确实煽情,但是这他妈要怎么拍才能不煽情???在我国的语境里这些都越发显得像童话。一个0.0的国度是没有立场去嘲笑2.0像1.0的。一口气看完感觉就是老了10岁,最后一集在纪念碑前闪回到第一集我的泪腺已经完全崩了。One struggle.One fight.So brave!ps:青年Cleve可爱爆炸,我爱他!
一群直人见同性题材就嚷嚷“政治正确”,学了个新词就迫不及待地到处用。基佬和姬佬们看了几十年的异性恋题材,直人才看了几年同性?好笑的是,还都是舶来剧。讨论颜值更是。。。这是平权斗争题材,不是耽美腐剧,演员造型都很平实。真要精雕细琢妆容,毒妈不美?凯特琳杰拉德不美? 看剧的整个过程让人感同身受,时而振奋澎湃,时而黯淡无光,时而热泪盈眶,必须五星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公平的现状能之所以能得以改善,皆因有人勇敢站出来,负重前行。
正义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观念的支持,正义便是一场更为剧烈的暴风雨,将被正义照拂的人群曝露于暴力,法律只是入场券,深入人心的真正正义才是保护伞
大咖云集,简直就是上了一堂美国平权的历史课。女权,黑人和LGBT群体三条线共同前进,但核心剧情还是在LGBT平权上面。美国的平权道路并不像我们所普遍了解的那么平坦,而是历经了数十年的奋战,横跨了一代又一代;有人死去,有人依旧在奋战。
这部剧很好看!
节奏对我来说稍快。但看着几代人几十年的斗争还是超级感动啊。
同性的平权斗争白皮书
比较会调动情绪 但是感觉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Parker太美了 不娶何撩
剧终哭到头痛。从女性平权到同志平权到八号提案到同性婚姻再到现在依然无处不在的歧视,One Struggle One fight,这条路看不到尽头,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次一次fight for us-es。看到美国人一浪又一浪地抗议游行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婚姻真的不只意味着婚姻二字。同时我们国内好似被蒙住了眼睛和嘴巴一般,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作为没有信仰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做何感想。法律和思想,不论哪一个先行,都会反过来推动另一个的改革,但不论哪一个,都需要我们先去推动。一昧地等待认可,把主动权交到他人手中,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被召唤而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一代人,Us-es,Family。
一直认为每每今天当我们有权妄谈“权益的泛滥”,都要得益于前人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如40年前的那部《根》,勇于扛起大旗的ABC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不断的提醒人们要去回望和审视历史。哪怕是教科书般的展示和情绪高昂的陈词,但这也是广播网特有的力量与令人值得尊敬的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太满了,以至于好多都没交代清楚。里面没有一段感情深刻到让我感动。其实同性婚姻合法化有那么重要吗?合法了家人和社会就能承认和接受了吗?
三集弃。努力,不是矫情。
政治太多了,但是真有意義,但終究不是我們的故事,我沒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些事發生在我這片土地上,穿插的故事挺有意思,毒妈真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