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奔波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人碌碌无为未着一笔,有的人在等待中坚持一个信念,有的人在挫折中实践唯一的信念……号称爱他的人很多,曾经千千万,曾经人们急切把他的挂在胸前背后,生怕有什么不符的地方被人嘲笑。
在这样热情的期待中,人们昏昏欲睡应付了这样一部电影,然后说太失望了,就算给自己曾经荷尔蒙冲动画上一个虚伪的句号。
时尚找到他,铺天盖地,在他走过的阳光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上越偏越远。
有人说这是切的悲哀,我说切一直昂然屹立在阳光的方向,只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他穿上这样那样的花花绿绿,而浮躁的人们同样的虚伪,如浮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抱怨自己流离的追逐而一无所获后,从未追问自己的信念是什么。
这不是切的悲哀,是人们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流水一般的纪实如陈年老酒,从浓郁的美洲弥漫到我的小房间直至心房。
电影让我产生了幻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已经不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明明就是切,雪茄、气喘、简短的话语、坚定的眼神。
说自己是理想主义不难,做理想主义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
当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会随着洪流一直走下去,或者我们怀抱理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收获胜利,于是我们安然自得的躺在胜利的成果上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这是应得的,于是忘记了当初的理性,于是抛弃了理想主义,于是豪言壮语也成了过眼云烟。
切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抛弃的不是信念、理想,抛弃的是胜利这个容易上瘾的毒品,拿起枪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理想虚无如空气,坚持或放弃存乎一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是一件简单是事情。
任正非退役后,开办了华为,将华为打造成一只饥渴的狼,在国内夺城掠地,成为显然的老大,名声鹊起。
然而任正非没有就此停步,时时疾呼“冬天来了”,时时刻刻打好行军包继续前行,跨出国门,从亚洲、非洲、拉美到欧洲再到美国……理想主义从未过时。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还是庸俗的在潮流的尾巴上认识切,开始也不过将其当做一个时尚的符号,虽没有将他挂在胸前背后,却将一个发黄的军旅黄布包从大一背到大三。
随着逐渐深入了解,切慢慢深入我心。
当人们逐渐忘却的时候,心逐渐老去的我却想穿上有你头像的T桖表达信念。
有的人以为传奇应当是不平凡的活着,而你却用纯粹朴素执着追求理想谱写传奇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传奇革命英雄的故事。
《切·格瓦拉传》的下部。
时间有些偏长,需要一些耐心来看完。
毕竟是伟人传记类电影,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
特效、剧情、演员阵容,当然并不出众,甚至不如题材类似的,由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反抗军》。
但是,《切·格瓦拉传》毕竟是一部写实风格的作品,主要依据切·格瓦拉著成的玻利维亚日记。
因此,本片还是很有历史参考价值的。
他对一个年轻人说:“没有一个人是不可或缺的”。
他当然知道,自己也是这样。
所以最后,当他鼓励那个行将枪决他的年轻人说:“快,开枪吧!
”因为他早就准备好了。
史地文所得博格总是能把故事叙述的很清楚,这从他很早的性,谎言和录像带就可以见得。
这里,20世纪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定性了:稳重,敏锐,一个革命者。
后来的故事似乎所有人都知道,所以如果抱着知道结局的心态来看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会觉得节奏慢了点。。。
两部加起来3小时左右应该就够了,甚至有时让我觉的电影里的切很像唐僧。
但当然,我是崇敬他的。
切说:革命者拥有最纯净的人性。
多引人遐想的一个概念。
不知道他是不是这样定义自己的,但所有追随者肯定都是这样定义他的,彻头彻尾的革命者,为了革命可以放弃一切。
其实不管为了什么,如果一个人可以放弃其他的一切,那他一定是纯净的。
或许若是为了革命,就更稀有了吧,所以切才被称为精神铸成的人。
但周总理就批评他了吧,不顾后果,不动脑子,放一把火就跑,怎么能成功呢??!
但我们就不从方法论上来争论了,毕竟切这个名字,象征的是精神。
切还说,革命者最重要的是爱。
爱他所拯救的人,爱每一个人。
真矫情。。。
但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
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
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
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
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
难得的机会看电影不是在迅雷上死磕,螃蟹带着到nova影院看两部连放。
我要给你的忠告是,你看电影前最好看点切格瓦拉生平简介。
在我连续好几次在黑呼呼的电影院里用手机百度百科后,就已经证明现在很多电影都需要你看之前做点功课,尤其是我这种只适合看好莱坞G级电影的人。
幸亏我在大约是2007年在三联上读过一篇写切的文章,要是记不起来这篇文章,整部电影我是甭想看懂了。
那篇文章里讲:1. '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却成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
这一点体现了他无私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
'part one很强调这一点:刚一开始,他肺不好,严重时能帮着搀一下的就只有那么两个人。
后来,他的游击队开始壮大,开大会时,有那么三排人了,下一次开会时有五六排人了,下下次开会我真想递给他个扩音器。
后来,攻城时感觉到处是切的人。
总之,part one有点好莱坞励志片的感觉,一个happy endding搞得我很振奋得期望下一部讲攻占哈瓦那吧! 大导演就这么给我开了个玩笑。
2. ‘切格瓦拉好像天生属于那种丛林里的游击生活,他离开古巴领导玻利维亚革命,这次失败了。
’part two刚开始放时我没想起这句话来。
心想part one好不容易看懂了,part two又在捣鼓什么了。
后来想起来这句话,就知道马上要看一个悲剧了。
游击队的成员越来越少,part one故意疏忽的哮喘开始严重,直到切一个人被一大堆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
从电影院回来,到豆瓣上划勾,才发现这电影的导演原来是索德伯格。
怪不得我能看懂啊。
感觉索导就是生来为我这种白痴观众做艺术片启蒙的,真的是感激不尽。
我14岁时,生活无聊得每周的节日是看南方周末电影版和btv-1的全球电影回顾。
他们用很大的笔墨从各个角度写索德伯格,伍迪艾伦等人,而我呢,家里连个DVD都没有,那时候还不知道BT是什么,只能从报纸上去读电影,读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等人,但是现在你让我看他们的电影我根本看不懂。
那时觉得我这辈子还有机会看看索德伯格或者伍迪艾伦的电影吗?
感觉遥不可及。
去年我在coma看了午夜巴塞罗那,今年看了切格瓦拉。
儿时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
倒是很怀念那种渴望某种东西的感觉。
切格瓦拉也有那种对南美革命的渴望,而且他死在那种渴望中,其实他很幸福的。
SDMS评分:71分同时下载了两部《切·格瓦拉》的电影,但是看完第一部《阿根廷》之后,一直没有勇气看第二部。
这两天正好大病一场,身体比较虚弱,躺在床上睡了一整个白天,然后夜晚来临,担心自己睡不着觉,就把第二部《游击队》打开来看了。
这么说起来,很多切·格瓦拉的个人崇拜者估计要骂娘了。
但我觉得这套电影真的不是那种让人欣赏和满足观影愉悦的电影。
斯蒂芬·索德伯格流水账般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人物的革命历程,朴实地交代下来。
没有故事悬念,没有叙事结构,没有精致的对白,没有刺激的光影效果……本来也没打算为《切·格瓦拉》写点什么,不过今天在看完《游击队》之后,我还是有一点触动。
为什么《游击队》比《阿根廷》动人,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阿根廷》只是一个武装革命的故事,而《游击队》是一个人的伟大理想的陷落。
斯蒂芬·索德伯格用卡斯特罗朗读切·格瓦拉的信件作为开篇,很快就能把观众带入到一种理想主义的情境之中,而这种理想主义,是在第一部《阿根廷》中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在古巴,切格瓦拉如果说还有一点愤青或好战分子的影子,那只有在玻利维亚,他才真正展现出他的革命情怀和人类主义理想。
这种情感上的高度认同,缘于一种非常纯粹的劣根性思维。
一个人,唯有在富贵加身的时候,抽身离去,才能证明其最真正的心灵上的价值。
所以有些时候,很多人跟我说对财富没有追求,只向往田园般的生活,我是不信的;你只有拥有过财富,再将之放弃,那才是有说服力的无欲无求。
切·格瓦拉在《游击队》中正是证明了这一点,才使得故事的情绪得以在平铺直叙中,维持饱和。
如果说,《阿根廷》的高潮在于片尾长时间的战斗情节,那么《游击队》的高潮,则高明了许多。
因为影片在最初已经树立了切·格瓦拉的理想主义形象,所以影片中,任何一次对这种理想主义造成冲击的戏份,都是一次高潮。
比如当游击队成员纪律涣散或思想腐朽的时候、比如当游击队的无线电报出现故障的时候,比如丹妮娅身份败露的时候,还有派往法国寻求帮助的革命者被玻利维亚军队捕获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不幸遭遇”。
绝望的游击队成员,伴随着切·格瓦拉哮喘加重的病躯,谱写了一曲革命失败的哀歌。
这是电影题材本身的胜利,而不是斯蒂芬·索德伯格导演手法的胜利。
纵观两部《切·格瓦拉》电影,导演塑造成功的人物只有切格瓦拉一个,其他人如浮云一般一个一个飘过。
也因为此,这两部电影都没有那种可以让人过瘾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手戏。
也许卡斯特罗也是一个可以让人记住的人物,但那是因为他特殊的背景身份,而《游击队》中,除了切格瓦拉以外,我现在还能清楚地想起样子来的人物只剩丹妮娅了——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角色。
人物塑造上的漫不经心,加上叙事上的去技巧化,让我们对《切·格瓦拉》很难形成一个公允的判断。
赞同者可以称颂它写实,批判者也可以说它没有观赏价值。
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导演就应该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并且编纂合适的情节,去强化它,并打动观众。
斯蒂芬·索德伯格一直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叹的导演。
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性、谎言、录音带》到《永不妥协》,到《毒品网络》,还有那玩票似的罗汉系列。
我相信他绝对有能力拍出让人叫绝的电影,他的履历表也证明他能胜任任何题材。
他在《切·格瓦拉》上的尝试,也许只不过刚好不太对我的胃口而已。
尽管如此,《游击队》中有几场戏的处理还是值得让人反复玩味,比如身患哮喘的切·格瓦拉在饿坏的马匹不愿走动的时候,疯狂地刺杀了它;比如玻利维亚的年轻士兵在看守切·格瓦拉时,与他简单地对话,在“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标签身份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上困境,而当切·格瓦拉问能否给自己松绑时,年轻的士兵吓得出门而去,并表示再也不愿走到切·格瓦拉身边。
这些细节,也许将证明《切·格瓦拉》在影史上的杰作地位。
在切那伟岸的身躯倒下去的时候,耳鸣一点白光一船的雄心勃勃气冲霄汉的共产主义斗士。
一个英雄人物的悲歌,一个水里来火里去的汉子,用血来唤醒愚昧的农民,他的伟大少有人能及,他的精神给予我们太多太多力量。
一个信仰人民的领袖,一个治病救人的领袖,一个爱惜部下如己的领袖,一个持有坚定信念的领袖。
明明早就知道的结局,在最后到来的那刻步步紧逼,观者忐忑,应者坦然,能够入世出世,能够以一国总司令的身名重入龙潭虎穴,甘为世界穷苦人民自由之路上的铺路石。
他,就是那束光,刺痛你的眼睛,让你感受自由光明的炙热。
可以不知道古巴危机和卡斯特罗,也可以不知道美国对古巴进行长达五十年,直到如今就算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反对的经济封锁,但不能不知道那个从天上派下来的男人。
儿女情长不仅对他毫无吸引力,连高官显贵也被他视如粪土。
他的人生信条只有一个,“不独立毋宁死”,他要在有生之年让所有受压迫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独立起来,就算他是个阿根廷人。
面对忍饥挨饿枪林弹雨都是小菜一碟,甚至于不惜以肉身之躯独自一人对抗世界上最霸权的美国。
经过多年的出生入死组织策划,在古巴独立后,没有留念被英雄般拥戴的荣誉,很快投入到更需要他的弱小国度,开始艰难的抗争之路,被杀害时,年仅39岁,他就是---切·格瓦拉!
影片以切·格瓦拉的日记为蓝本,由《性、谎言和录像带》的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波多黎各演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领衔,分上下两集。
上集振奋人心荡气回肠,各种丛林偷袭游击战到古巴独立举国欢庆,其中穿插参加联合国会议的黑白片段和各种访谈画外音,以多线索形式为叙事过程。
下集比较枯燥无奈,没有得力的搭档,穿梭落后山区训练不开化人员,直到被出卖倒在枪口之下,很是悲悯苍凉,让人感叹英雄末路的悲催情怀。
尽管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过于老气横秋,没有切·格瓦拉本人那么青春靓丽,也还是把这个传奇人物活灵活现的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演绎出各种艰苦窘迫的遭遇和与势力集团之间的顽强争斗。
马特·达蒙和胡狼卡洛斯的扮演者埃德加·拉米雷兹在片中的出现让人意外不少,尽管影片还有诸多瑕疵之处,但总体并不妨碍我们对切·格瓦拉的顶礼膜拜,感观“世上最完美的人”的真实面目和立体人生。
Che,当你面对那管黑洞洞的枪口你想到了什么Che,天气已进入十月丛林里的每一天是不是都又重现Che,你美丽的妻子和5个孩子有没有在你的梦里出现Che,如果你生来就是一副健壮的体魄还会不会说出那些诗歌般的话语Che,你永远在寻找自己的身份你从来就以美洲为自己的国籍Che,农民的目光里充满了怀疑你的信仰里却只有人民Che,你曾经的伙伴们站在船头你却在船舷边独自一人凝视远方Che,你已经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失败已无可争辩近在眼前Che,为了实现一种或几种救赎抗拒或接受死亡对你来说都是一次必要的战斗
这部在戛纳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影片,其导演是好莱坞着名导演索德伯格。
德尔特洛凭此片拿到了戛纳的最佳男主角。
仅仅4000万美金,总共拍了79天。
这部影片比充满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好一百倍。
索德伯格是个成功人士,好好混,去做斯皮尔伯格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索导一心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了《切格瓦拉》,他筹备了7年。
从《性、谎言、录像带》开始,索德伯格的起步就与其他的好莱坞导演不大一样,虽然拍了大量商业片,甚至还自己主演过一部喜剧,有名有利,但是,索导没有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做艺术家。
德尔特洛的表演,基本你看不出他在表演,他就是切格瓦拉本人。
哮喘是个外部手段,德尔特洛通过哮喘,进入到人物的身体,最终进入人物的灵魂。
拉丁裔,沉稳,充满表现力,真是顶尖级的演员。
美国和古巴复杂的历史和彼此微妙的关系众所周知,作为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导演,记者们对索德伯格在影片中倾注的对古巴和切的善意立场表示关注。
但是索德伯格并不想把观众关注的视野引入政治讨论中,他说拍摄这部影片,不是古巴这个国家,真正吸引自己的是切-格瓦纳二次放弃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他人幸福的解放战斗中。
切-格瓦纳一生经历的丰富和神秘,是每个导演都想要展示的电影题材。
同样是这段表述,在中国媒体的转述中成了:索德伯格声称拍摄这部影片,不是为了探讨政治,他感兴趣的是人的故事。
中国媒体故意把“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解放战斗”这样的关键词屏蔽掉了,好像索德伯格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物的精神实质不关心的导演,好像他只是在猎奇地拍这部影片。
事实正好相反!
四个半小时的故事,加之完全以西班牙语完成拍摄,记者对影片在美国的发行表示担忧,尤其是观众将不得不面对四个半小时的字幕。
而导演索德伯格和制片人透露,剧组曾做过巨大的资料搜集,甚至也有延长至7个多小时的拍摄想法,但是,终于因为要遵守拍摄预定时间,满足影院上映而不得不放弃。
对于影片最后的发行形式,现在根据各国国家的情况还在具体讨论中。
他希望可以先在放映首周以完整版的形式出现,此后再将上下二部份分开放映。
索德伯格为这部影片筹划了七年,仅仅筹到4000万美金,这在好莱坞,算是小成本制作。
如果是一部喜剧片或者科幻片甚至情感片,大导演索德伯格一定可以拿到7000万以上的投资。
这部充满诗意,饱含感情的佳作,足以震撼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内心。
然而,我们的《新京报》的报道标题是《索德伯格新片戛纳首映 《切-格瓦拉》遭恶评》,与境外媒体的反应不同,对于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赞誉远远多于质疑,最佳男主演的获奖就是证明。
中国主流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感甚至害怕,已经溢于言表。
可以肯定的是,引进有汉奸电影嫌疑的《色戒》,引进有台独意识的《海角七号》,广电总局在一片反对声中,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引进这些有争议的影片,在斯皮尔伯格号召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广电总局依然引进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
但是,广电总局不会引进英雄主义的《切格瓦拉》。
《集结号》被精英专家称为写了人性,《色戒》被称为写了人性,但是,真正写了高贵人性的《切格瓦拉》,没有任何国内影视专家写过一片评论。
他们在回避这部2008年全球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他们害怕,因为,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在这部伟大的影片中写了:阶级斗争!
索德伯格毫不回避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对革命的联合剿杀,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西方的指责,向帝国主义宣战的豪情。
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
《英雄》《黄金甲》中对权力的畏惧,《集结号》中对革命的消解,整个中国影视界对好莱坞的顶礼膜拜,其实是对美元顶礼膜拜,真正的好莱坞的艺术家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切格瓦拉》中卡斯特罗说:古巴1%的人掌握了45%的土地,人民生活在赤贫中,我们要拿起枪。
切格瓦拉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在解放古巴以后,你要帮我把革命之火燃遍美洲。
切格瓦拉对农民说:你们的孩子应该去学校,我们将建学校和医院,请你们支持我们。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说:切格瓦拉本来可以坐着轿车,跟妻子儿女在一起快活地生活,但是他来这儿的丛林,我是一个面包师,我一辈子是个奴隶,但是我最终将获得自由。
看了《切格瓦拉》之后,吓得发抖的中国资改派怎么可能引进这样一部影片呢?
本以为他是因理想而不朽的,结果却只是成为了一块空洞的图形logo,然后像流行巨星一样被我们透支消费
最后的音乐很美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7.6,居然比上还平淡,一个这么好的题材这样处理,很遗憾
其实拍的不错的,只是这种题材不带着历史的知识去看,比较索然无味。
车
优秀的传记影片。切·格瓦拉是个世界性的人物,其代表了忠实、纯粹的革命理想主义,他在没有认识到共产极权的危害前牺牲也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留给世人的是永远正面的勇敢、毅力与对信仰的坚持。Del Toro的演绎堪称完美。
不好看
6/10。比上集激情更少。第一部以辉煌为起点却不享有浪漫号召力,第二部则始终泛溢着革命理念的挫败与自省气息,影调突出颓灰而不渲染悲壮。综合来看算是达到了客观目的,刻意关注主体淡化与其相关人物,叙事节奏、技巧卖弄被连根弃除,但电影是需要表现手法来控制的。感觉切的失利在于没获得农民支持。
更多的战斗场面,更加艰难的处境,更贴近的切。索德伯格从未尝试过的战斗场面其实处理得还算不错,对人物的再造也能够令人信服。但是最致命的一点是,人们在看完这上下两部长片只后还是无法真正得明白到底是什么使得欧内斯托·格瓦拉医生放弃了安逸富裕得一切,只身将自己整个生命献给了革命,成为了一
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终点大都殊途同归,不知道玻利维亚丛林的一声枪响,政府的官方声明会不会是这样:一小撮有组织,有预谋,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动势力……
的确是个伟大的人 但是他死去的场景让我想到的人就是卡扎菲!!!
20090814:革命,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去。放下荣华富贵......游击队到处被阻击,谁明谁暗......就这样倒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我说这片子怎么这么的boring,原来是史蒂文·索德伯格这SB导演的....
终于看完了
片尾曲真好听
看不下去
解放全世界。自由引导人民……
这个电影不好拍。
依然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