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马大姐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8175577/豆单简介电视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以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马大姐的日常生活为素材,精炼出四十集妙趣横生的故事,通过这位热心善良的马大姐一件又一件看似平常的琐事,比如介绍对象,劝架调解,义务导游,充当护士,也有时后院起火,自家矛盾,夫妇失和,子女出事,如此等等,将当今社会各色人等,诸般新事,一一化作令人捧腹喷饭的喜剧奉献给观众,让观众在大笑的同时看清社会,发现自己,对生活多一份轻松心态,对人生多一种幽默理解。
《闲人马大姐》由幽默大师梁左编剧,著名笑星蔡明主演,喜剧导演英达执导。
这是继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之后这三位喜剧大腕首次联手,经过历时近一年的悉心策划和筹备,《闲人马大姐》终于要抛头露面于电视荧屏,在全国99家电视台开播的《630剧场》中向您讲述以马大姐为焦点的闲人闲事和闲话。
当时的情景喜剧挺受大家欢迎的,一部东家长李家短的家庭邻居人际关系轻喜剧,真实反映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工作的极大冲击,以及人们在巨大的变化中如何调整如何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
马大姐下过乡,结婚生子,返城工作后又下岗了,为了重新就业,努力提升自己,也想方设法寻找路子,她要面对家庭主妇承担的责任,又想过诗和远方的生活,往往总是在纠结中前行,不一定得到预想的结果。
作为一个热心肠的邻居,她又是光彩夺目,总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
🎬《闲人马大姐》:这部电视剧真的太经典啦!!!
👩🌾这部剧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叫马大姐的中年北京妇女的日常琐事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故事💡真的超级适合边吃饭边看,哈哈😄👀剧情简单又不失风趣机智,人物个性鲜明有趣,尤其是潘长江饰演的马大姐,真的是深入人心呀😍👍而且,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让观众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共鸣点哦✨💕~🔥总体来说,《闲人马大姐》是一部集娱乐性和教育意义于一体的佳作之作呢,强烈推荐给大家观看哦🤟🏻!
#闲人马大姐 #好剧推荐
曾经北京台有一档节目叫630剧场,每晚六点半,专门播一些生活喜剧,印象比较深的是《网虫日记》和《闲人马大姐》,后来还有些不太经典的情景剧,我都一集不落地看过了。
那个时候的生活是这样的,下午孩子放学,父母下班,回家做晚饭,六点半,刚好够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剧。
而那个时候的630,就是一种标志,意味着到了这个时间点,人们就应该已经坐在家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但如果硬要把当时的生活和现在比,其实是有一点尴尬的。
首先,当时的时代处于90年代下岗潮以后,在这样一个经济波动的时期,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一些幸存者的生活状态,而这些生活状态里,其实都隐含着经济条件,所以幸福的并不是那个年代的全部家庭。
其次,我们对童年回忆有太多的美化,那个时候我们的世界观很简单,看到的世界也很简单,而现在的我们变得复杂了。
所以不能用现在的你和童年的你比,而要用你的童年和现在孩子的童年比。
如今630早已成为过去,人们更熟悉的是碎片时间的短视频和深夜里的播客。
但630所代表的生活是的的确确存在过的,无论属于个人,还是属于整个时代。
这是一部我看了很久的情景喜剧,小学时候在奶奶家几乎每天都看630剧场,可以说我是追过这个剧了。
现在还是不时会回看,它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具有个性又够贫的台词仍然动人。
其实我很喜欢拿这部剧和《我爱我家》对观,不仅是因为它们系出同一创作团队,更因为它们是两个阶层的画卷,只有拼在一起,才能看出某些生活的真实(只要想想老傅和马大姐家买空调的时间差)。
然而我虽然对这部剧很有感情,却仍要承认它远远没有达到《我爱我家》那样浑然天成般的境界,这不是因为筒子楼太“下里巴人”,反而是因为它太想讲道理,太耳提面命实际上,当编剧们把说教之心收起来的时候,它反而显得更鲜活。
而这部戏的尺度放的也相当宽,对诸多社会现象都做了反映,而党性坚强的马大姐也不能时时刻刻都正道直行,这种丰富性和真实感是所谓“马大姐系列影视”的续集们不具备的。
筒子楼的住户有的是烟火气,然而特殊的人物设置留下了一些给这些“赵钱孙李,鸡毛蒜皮”的小市民一窥上流世界的机会。
当然筒子楼的住户也不是真正的“社会底层”,他们是北京的户口居民,王援朝同志虽然只是看大门儿的,但好歹是科研单位(马大姐自云,科研单位要害部门),不仅对文化、知识有所认识,逢年过节还发东西发奖金,不过终究还算是“小市民”。
因此对他们之外的世界,只能管窥蠡测了。
大腹便便,有诈骗前科的潘大庆让生意场、有钱人的生活在大家面前若隐若现。
顶着大学文凭,却一事无成的北漂何蓉生是太过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而小小的居委会主任,更是权力在基层的展现,和在杨柳北里不同,居委会主任在筒子楼住户心中是个官,是个值的争取的位子。
而饱经风霜的刘奶奶,更是时而作为旧社会的过来人,时而作为解放后波澜的见证人,时而作为落后群众代表,时而作为权威的神奇存在,大大拉长了本剧的纵深感。
至于东升纺织厂工宣队挤占社科院房子之类的历史碎片,仔细找找戏里不少。
然而有的时候,编剧们太想把它写成一部简明的哲学教科书,艾嘉在不少集数里的谈吐全然不像一个职高生,而活像一个青年讲师,和马大姐用对话体,探讨了一个个哲学、政治、经济问题(有时候也会角色互换)。
当有观众认为马大姐矫情,磨叽的时候,其实都是作者在借此展开自己的论点,谈话内容中会出现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新旧文化交锋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和本剧的生活背景、人物的设定太过违和,语言又很难生活化,因此自然让观众觉得矫情。
编剧组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加入了何蓉生和梁兰,让他们来更自然地引入这些有字文化的观念,又放进了陆总这样真正的有钱人(值得注意的是陆总的形象非常正面,还会正面教育潘大庆)。
但总体而言补救的并不算成功。
马大姐学辩论之类的情节仍让人觉得太刻意,而老傅用毛主席的话说和平:“机会主义头子改也难”则是那样自然流畅。
我并不是说劳动人民应该与文化绝缘,实际上当剧情安排合理的时候,学文化的可看性就高了许多,比如马大姐和孟大妈围绕老年大学的较劲,不知不觉就把五四派对《诗经》的见解传递给了观众,潘大庆冒充儒商,则是一出妙不可言的讽刺剧——僵尸还魂记、国学贩子现形记。
这是一部好戏,只是斧凿太过刻意。
但它绝对值得一看。
确定一个基本法:只有《闲人马大姐》才是真正的马大姐,其余什么《党员马大姐》《超人马大姐》以及《马大姐新传》都是异端。
100集更名之后的《马大姐和邻居们》也是异端。
其中梁左梁欢编剧的部分归为《闲人马大姐·旧约》,之后的被称为《闲人马大姐·新约》。
这里我们单独讨论旧约。
首先我们说一下马大姐的人生:马大姐是杂货铺老板的女儿,父亲是碰瓷高手。
马大姐初二那年下乡插队, 推算下来,马大姐生于1954年。
《闲人马大姐》于2000年播出,第十六集《马大姐过生日》中明确交代了马大姐今年46岁,2000-46=1954,再次印证了这一推理。
马大姐一直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她曾经对王援朝抱怨过自己的一生:年轻时候下乡插队,让四人帮耽误了。
之后结婚生孩子,让你给耽误了。
其实她还可以再加一句话:“如今国有企业改革,让政策耽误了”。
可是,由于“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这句始终没有说出口,但这的确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之后的对话很有意思,马大姐说,“我可再耽误不起了,再耽误下去我这辈子就差不多了。
”而王援朝的回应是:“我还以为你已经差不多了。
”这时马大姐却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还早着呢。
”是啊,“还早着呢”,人生还早着呢,本来这一生已经如此悲哀,这句“还早着呢”似乎又暗喻着未来无穷无尽的悲哀。
想到这里,不禁有些悲怆。
马大姐一直追寻着诗和远方,在《马大姐读书》一集中,马大姐为了找工作,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于是在辅导班选了三门课:计算机,会计,文学。
计算机和会计好理解,至于这个文学,和他的初衷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背道而驰。
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是因为马大姐心中还保留着一丝情怀。
在《马大姐的客人》一集,马大姐就曾经抱着插队时的绿军装感叹自己的青春。
试想,如果没有遇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或许马大姐会继续读书,成为一名文艺青年,终日抱着吉他捧着诗集,走遍山川湖海,不再囿于厨房与爱。
或许这才是马大姐想要的人生吧。
我们不能把马大姐的悲哀完全归咎于这个时代,她的丈夫王援朝也应当为马大姐的悲哀负责。
很多人认为王援朝是一个老实顺从的好男人,但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
王援朝并不会事事顺从马大姐,当马大姐为了读书不做家务的时候,王援朝和王艾嘉联手反抗——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做饭的。
几乎每一集《闲人马大姐》中,马大姐都在竭尽全力与命运作斗争,最后却都因为考虑到丈夫和女儿不得不妥协。
马大姐的家人就这样用亲情与爱绑架着马大姐,将她永远困死在鸡毛蒜皮的生活中。
虽然每一集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代价却是马大姐的一次次妥协。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马大姐也只能做一个终日柴米油盐的“闲人”。
再说王艾嘉,我当年的女神。
当初认为王艾嘉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青春少女,但以现在的角度再看《闲人马大姐》,会发现关于王艾嘉,有太多细思恐极的事情。
细思恐极之一:《马大姐当导游》一集中,马大姐回到家,看到王艾嘉正在和刘勇卿卿我我,于是怒不可遏,呵斥王艾嘉去写作业,怒斥刘勇以后不要来打扰王艾嘉学习。
可是当刘勇表示要给马大姐介绍一份月薪三千还有提成的工作的时候,马大姐立刻换了副嘴脸,留刘勇在家吃完饭,还叫艾嘉“多陪陪你勇哥哥”。
——亲妈啊!
细思恐极之二:《马大姐装修》一集中,家里的墙被王援朝刷坏了,马大姐抱怨“这晚上可怎么睡?
”王艾嘉立马接茬:“不能睡我去同学家睡。
”在被马大姐怒斥之后立马补充:“女同学家……”忽然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细思恐极之三:《马大姐的邻里关系》一集中,刘奶奶怀疑马大姐偷用煤气,马大姐就去找刘奶奶解释。
正好当时刘勇在楼下陪刘奶奶散步。
刘勇说:“马大姨儿,别计较这三瓜俩枣的事儿,何况我和你家艾嘉……(淫笑)”然而!
马大姐的反应是,她完全无视了刘勇的话,继续和刘奶奶解释偷煤气的事!!!
哎我说你跟艾嘉到底怎么了!!!
细思恐极之四:马大姐与王援朝的婚姻生活马大姐的原型王艾嘉的身世王艾嘉的秘密情人
这部剧我是真的当下饭剧,毕竟以前看都是在饭点儿,看着电视吃着饭。
《闲人马大姐》这部剧里基本上每个小故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看起来不像现在那些脱离生活的“悬浮剧”的乏味,而且作为一个喜剧,其中的荒诞意味真的很有趣。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集,一集鼓励大家节水。
节水第一还表扬。
马大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节水运动。
但是他的节水不是一般的少用,甚至到了影响生活的程度,女儿跟王援朝都叫苦不迭,我还记得一个月过去他们一家已经是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了哈哈哈,这么下狠手节水过的跟缺水一样的,该是节水第一了吧?
结果不是,节水冠军那家人出门旅游,所以压根没用水。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桥段啊哈哈哈哈哈,荒诞有趣。
还有一集垃圾分类,可能是因为现在几个城市垃圾分类又提了上来,所以又想起来那一集,不过那集我确实也学到了一些垃圾分类的小知识。
《闲人马大姐》还是蛮有意思的,现在越来越少好看的情景喜剧了,或者说……现在每年播的量也少了,新出的情景喜剧我看的越来越少了。
“你雷死我了!
”,听到这一句我笑了. 将近二十年,郭蔡的东东一直很好“玩儿”,但却总得不到业内的最高评价——为什么呢?
他们每年的小品都求变出新,且与时代联系紧密,而这些老百姓的语言,恰好是那些专家无法接受或根本听不懂的!
好样的!
马大姐!
专家不肯定没关系,N年后,不会有人知道专家姓甚名谁,而你,蔡明,绝对留名中国喜剧舞台史!
PS,1995年我初中毕业时,班上流行写离别赠言并附上自己的个人档案,在“你最崇拜的人”那一栏,我写的是——“蔡明”. 雷死我了!!!
很长时间都非常习惯英达的情景喜剧,因为很接地气,比如我说我爱我家吧,全家人吃饭炒疙瘩,全家吃酱豆腐,太有生活的气息,之后英达出了马大姐,承接了这种接地气,提前退休的马大甲,高职上学的闺女,平凡普通但怕老婆的王援朝,筒子楼。
这一切太生活化了。
出马大姐那年应该是下岗年代时期,马大姐被提前退休幸福下岗了,记得那个时代的下岗的人们过的都不怎样,歌词说的倒是很诙谐,这其中苦滋味谁知道,电视剧美化了这个现象,但是看马大姐中我们仍然能找到下岗的那种感觉,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
我爱我家其实描写的是高干家庭,这种家庭其实不能算普通家庭,老傅的子女放现在就是红二代外加官二代,根本不是普通人家,而马大姐则写是地道普通人。
貌似还记得这个电视剧当中有个板砖妹,烫着当时的韩流发型,一口京片子口音,太妹一样的身形,却也真实描写了当时部分青少年的模样,当初这样的小姑娘估计现在已经结婚生子逐渐变成马大姐吧。
刘金山似乎扮演了皮包公司的老板,当时经济条件下这种老板发财太难了,这个角色有时候让我想起我爱我家的贾志新,但是志新比他靠谱多了,这多半归功傅明同志教育的好。
我爱我家的于大妈金雅琴奶奶也在这里继续扮演居委会工作人员,记得成功的抓到了流氓,她是马大姐的知音和朋友,谁知道这奶奶后来成为东京影后了,太牛逼了。
那个时代马大姐还住在筒子楼,还惦记闺女以后嫁给刘家后半边楼道就归他家了,不知道后来马大姐的梦想实现没,估计拆迁了,刘家和马家都得得到百万巨款一夜暴富吧。
当然这是在北京这样。
喜欢这个马大姐,善良可靠的马大姐。
作为英达喜剧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闲人马大姐》(包括《马大姐和邻居们》)讲的是普通人马大姐在北京胡同里的日常生活。
马大姐的扮演者蔡明更是把这个角色搬上了2006年的央视春晚舞台,和搭档郭达演了一出《马大姐外传》,可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爱管闲事,热心肠,标志性的“波波头”,大嗓门,不是在择菜做饭,就是在保媒拉纤,马大姐身上有着太多典型的“闲人”特征。
但梁左的作品不是面儿上那么简单。
马大姐乐于在柴米油盐堆里生活,与三姑六婆周旋。
但我们仍能从她一次次想要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尝试中,窥见她曾有过的自我抗争。
《马大姐上学》:马大姐下岗后,报名了会计、法律等社区课程,努力学习,最后因没人做家务,被丈夫和女儿劝回家。
《马大姐应聘》:某公司招聘女秘书,马大姐因不够年轻漂亮被降级为清洁工,最后因帮老板隐瞒招聘美女秘书的事儿,被老板娘解雇。
《马大姐当嘉宾》:马大姐作为“心灵热茶”广播电台的忠实听众,被邀请去当嘉宾主持。
最后因家里人嫌她在节目中外扬“家丑”,设计使其在直播中出糗,后被辞退。
等等还有很多。
马大姐似乎并不在意,因为她“是”一个“爱管闲事”的好大姐。
没法走上工作岗位,她便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和事,热热闹闹掺和鸡毛蒜皮。
只能说梁左是很懂得观察生活的,蔡明也是一位极优秀的演员。
马大姐的经历,在我母亲那一辈的女性中非常常见——个人的社会价值很难得到认可与尊重,总有一股无形的(无形吗?
又或是有形)力量把她们拉回家庭。
而作为她们的家人、亲属、学生、朋友、陌生人,我崇敬并鼓励她们所有的“马大姐”式的尝试,希望她们即便暂时失意,也能与自己和解,再出发。
哦对了,马大姐的全名叫马小燕。
得 这我也看过==
7/10,虽然多半集电视剧是无聊的,但是还是能看的
那时候感觉也没啥看的,唯一的记忆就是太闹腾了。
情景剧什么的都是我的菜
北京的最初记忆
偶然看过或听过几次,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印象实在不好……
当时还挺喜欢虞梦的,蔡明这个戏算是很不错的,挺逗的
-
笑点一般
小时候总去我大姑家住,因为可以无限看电视,回来的时候发现地方七星卫视的小李飞刀演完了心情一度更加沮丧,好在有它接档,而且多年以来我都不知道马大姐是蔡明演的
我当年很喜欢看!!!
这种电视剧我也看,真闲
以前吃完饭一天一集的~ 你拍十我拍十,发挥余热还不迟!
剧情略尴尬
可以当打发时间的背景音
断断续续看过些
印象中挺好
一般,没什么笑点,但也能看下去 。
补回过去的记忆,很怀念以前中午边吃饭边情景喜剧的生活。很多记忆承载里面
雪姨火了,我替马大姐感到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