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讲故事的能力,二是调动观众情绪的影响力,三是题材以及角度的选择是否会使观众对该题材做更深的了解。
首先说下这部片子的故事叙述吧。
我没有学过电影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凭借自己在工作中做宣传片的经验,以及对公众演讲和写作的热爱,我认为《26年》很清晰地展现了storytelling 里,"SCQA”的模型,即Situation (背景)——光州历史背景+三个家庭的故事背景,Conflict (冲突)——三个家庭的孩子各自都过得不好,Question (问题)——出来一位曾经的光州士兵向他们提出了“暗杀行动”,Action (行动)——三位最终决定加入,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每一部分都设置得非常流畅和到位,这为我想说的第二点——调动观众情绪垫实了基础。
说到调动观众情绪,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电影的魅力最好的诠释之一,也是该电影不被遗忘的首要条件。
说到调动情绪,不得不说说“用户体验”这个概念。
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幅“用户体验流程图”。
开头的体验必须是中或上,过程中必须有高潮点(至于高潮点得设几个?
设在哪里?
如何能让观众不产生疲惫?
这就要考验导演和编剧功底了),而结尾,结尾必须完美。
《26年》的开头便直奔主题,不仅呈现了历史背景,也沿用了原版漫画生动地表现了光州事件,以及三个家庭甚至是士兵的故事,每个片段都预告了接下来要上场的主角们。
过程中的高潮点就不必赘述了,描述三位主角各自采取行动的片段以及最后的混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片的结尾,是我认为最漂亮的地方。
最后那声枪响后,转到第二天平静的早晨,两帧画面正是道出了该片拍摄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那个女生开枪那么慢?
为什么那个女生开枪就多了那一秒?
““为什么那个警察那么傻叉地去告密?
”“为什么就差那一点点,他们就成功了?
”……这些问题在我看的时候也同样出现在我脑子里,但也就那么几秒过后我就不再去纠结这些问题了。
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所谓“存在即合理”,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通过问“what if”而试图逃避呢?
至于那个大家都会疑问的问题——“究竟那该死的前总统被打死了没?
”,也并不是重点。
在我看来,金斗焕即使活着(好吧,事实上他也的确还活着),他一定无时不刻地在接受惩罚。
我一直相信“性本善”,相信轮回和因果报应,即使他死不承认自己在光州事件中所犯下的罪行,但从民众对他的厌恶和敌意,以及影片中,他即使在家里周围也要时刻保持戒严的生活状态,试问,这不是另一种坐牢吗?
一位独裁者,最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便是报应。
(现实生活中,他已经89岁了,还在不断地接受审判,甚至还拿“高烧不退”这种理由来逃避出庭,如果是我,这种日子真的让我一头撞死算了。
)最后,说下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收获。
基于之前对光州事件的了解,受害者以及他们的后代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再一次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但同样触动我的,是当年在光州事件中被思想奴役的士兵们。
每次看这些历史上的侵略行为,内心的悲悯不仅是对于无辜的民众,对于不得不听从命令的士兵们,我也会心生怜悯。
这份怜悯的来源仍是我对“性本善”的坚信,当时的他们在不得不服从上级命令的同时,也注定将拥有充满悔恨和良心拷问的余生。
写到这里,我眼前浮现的正是影片最后平静日出的画面。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但也许我们可以在保持坚定是非观的同时,试图放下仇恨和情绪,带着同理心去看,去感受。
这是2012年的片子,似乎是文化阵地的宣传品,13年全斗焕被抄家。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曾劝告朴槿惠放弃竞选总统。
韩联社30日引用《全斗焕回忆录》报道称,2002年2月,当时身为国会议员的前总统朴槿惠试图挑战竞选总统,派人带话给全斗焕,望能得起相助。
但全斗焕委婉劝告朴槿惠放弃这个想法。
全斗焕在回忆录中写道:“以朴(槿惠)议员的条件和能力来看,(竞选总统)是超出她能力的野心。
虽然不知道朴议员以后是不是能当上总统,但我认为她很难成功履行总统的职责,如果失败,只会让她的父亲(朴正熙)被骂。
””全斗焕似乎不支持朴槿惠竞选总统,说她能力配不上野心,后来朴槿惠2013年上任总统,公私兼顾抄了全斗焕的家产,但果然虎头蛇尾,在总统任期内爆出亲信门丑闻,锒铛入狱。
题材非常好,敢于拍摄本国的如此题材可以说是绝对满分,影片资金募集的方式也很奇特,利用尖锐的题材和原作漫画作者的超高人气吸引了网民们的资金集合而来,可作为影片本身,制作水准真的不高。
如此好的社会题材,可影片在反映社会问题上只是泛泛而谈,很表面,坏蛋总是坏的那么附于面上,对深层社会问题避而不谈,又或者说谈不出来,在影片节奏上控制也不行,该快的不快,该慢的不慢,尾段的抒情让人很是脱戏。。。
演员表演也缺乏亮点,夸张煽情由于,平实特色缺乏,台词一般,部分情节缺乏合理性,好几处显得有点乱,真是浪费了一个绝好的题材。。。
不是敢拍就是牛逼,某些人嗅着点味儿就舔也真够磕碜的!
就电影来说,简直就是屎一样的剧情!
最后对决:狙击女在吊车上打了上百发子弹全部落空年轻政客还要靠揪领子嘶吼来battle老头子拿着枪进来不射击 最后坏boss手下背对着他 他也不射击 还要对着坏boss手下大吼大叫让他开枪 然后惹烦了人家被一枪毙了 有这功夫你自己开枪啊枪就在你手上啊!
两个青年主力刀疤和警察 明明目的一样还要先内斗 搞的刀疤男手下被当暴民镇压 小警察才跑出来呀呀呀呀呀的开枪吸引火力,早干嘛去了?
刀疤最后都勒着大 boss脖子了,还非要把人推到窗前让狙击女开枪,你直接勒死他不行吗?
然后又是两个人哭哭唧唧黏黏糊糊的别管我开枪啊不行我不呜呜呜!
就这么一群要头脑没头脑,要谋略没谋略,要武力值没武力值的乌合之众,复nmb的仇啊!
《26年》天天活在阴影里面,不敢回想不敢怀念,想起那如同炼狱的一天,血液在燃,心脏在颤,虽然尽量不去看你的照片,虽然用力去忘记你的容颜,选择过好未来的每一天,笑着不辜负故去的你想活得体面,但那种深扎心底的疼早就习惯了以泪洗面,那一天就是震惊世界的“光州事件”,而事到如今始作俑者依旧没有半点道歉,依旧在意的是权利和金钱,抱歉!
不想再为这个不公的世界热泪涟涟,是时候告诉犯错的政权,你可以不承认但苍天有眼!
2012年的影片,取材真实历史事件,作品由漫画改编,探讨的笔墨有自己勾勒出的重点,逝者的家眷子嗣与强硬黑暗权利组织的不共戴天,对于这个事件导演的态度非常易懂浅显,不要逃避必须道歉,并用艺术加工的手法强化和渲染着真正经历过此次事件,那些幸存者内心的愤恨与不满。
枪上膛亮利剑,斩妖除魔不让尔等祸害人间!
QJ
我们曾经有过相似的过往,却没有相似的结局,甚至是没有对那些过往拥有相似的态度与认知。
在装甲车面前,在移民去了澳洲但依旧在内疚与罪责感的35年前的阿兵哥面前。
片子六点几分还是低了,但这个题材在某国就应该最少七分打底。
十年前的豆瓣用户们还是太刁钻了,他们应该没想到十年后的今天,某国电影会烂到这种地步。
或许早在十多年前,韩国影视就甩开了某国不知道多少条街。
但至少,十多年前我们也曾有过好片子。
片子是一个518事件遇难者亲属向镇压和杀害光州人民的独裁者全斗焕的复仇故事。
悲情的是团灭了却没成功。
钉在耻辱柱上的全斗焕最后死在了2021年,依旧欠光州人一个道歉和谢罪。
就像某国35年前六月的那天一样,那些相似的过往,却没有相似的结局。
某国与日韩的差距,又何止是35年。
在题材和选材上,十多年前大概东亚还是大差不差,除了一些被禁的东西事物,简中并没有被甩开太多。
但十多年前的国人应该不会想到如今包括某国影视作品在内的中文艺术创作上,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洋溢着欢乐向上气氛,没有苦情没有不幸没有社会的悲伤,只有伟大光荣和正确。
以至于影视作品上的中文之光只剩下了单一现代化的台湾。
但至于我所喜好的古装中文作品,新世纪以来的台湾是一点没有,还是得借景抒情看看韩国的古装片。
😅
征程长又长。
原本在2009年拍摄完成的计划,因无可奈何的投资原因而流产。
然后制片方通过twitter等社交网络从普通市民那里筹集小额资金的方式筹得了制片费,但并未达到10亿元的目标额,以致电影的制作又陷入无法进行下去的危机。
但是,并没有放弃。
上线筹资网站,重新开始寻求投资。
市民们共同参与到了其中。
歌手、主持人、电影导演还有畅销书作家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终于制片完成。
以江嘈的同名连载漫画为原型的《26年》描绘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复仇者为几名1980年光州民主化运动受镇压中受害者的遗族,他们26年后用复仇的方式来问罪当年屠杀的主犯(前总统)。
这部电影很难使观众有百分百的满意,同时也很难得到非难。
不满意和不非难本是对立的两种态度,却奇异地汇集在这部电影身上。
以电影制作本身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分明有太多令人遗憾之处。
《26年》不能被看做是关于1980年光州民主化运动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但是可以在观看电影中感受到这部电影的真心。
一万五千名小额投资者和35名个人投资者也对这部电影的完成充满了期待。
虽说作为个人投资者的歌手李承铉期待很高,说一定要好好的制作才好。
不过这部电影是曹根贤导演的处女作,这样用出道导演拍片的冒险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电影的完成度、演员们的演技、故事情节的推进等,可以放在后面。
首先考虑的或许应该是,为什么已经制作完成的电影推迟许久才得以上映。
为什么必须用“复仇”这样的关键词来整理那现代史中的伤痛。
《26年》的制作过程已经是一部电影。
导演这样说,通过这部电影,不是想说政治,而是想说常识,一个“政府镇压民众是邪恶”的常识。
但是,这一个常识的叙述,却足足经过了26年的时间。
而以后这一常识能传达到每一个人的脑中,不知道还需要多久。
下镇压令的那一个家伙,对那一天的记忆,直到现在还没有松口认罪。
几个主演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陈久的痞气浮夸、韩惠珍的干净木讷、任瑟雍的软弱却令人怜惜,三人确实有这样的演技实力,塑造出这样有特点又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照这个逻辑推下来,电影应该很不错,但看下来却觉得很不舒服,人物很多,线索也不少,就是抓不住我的注意力和感情爆发的点,很感人的事儿或者很悲壮的感情最后只是让我觉得很沉重,从一开始就体会到的沉重,压抑到最后还是仅止于此。
个人感觉是:一方面三个主演演技都很棒,人物特点都抓的特别准,但三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火花or化学作用没感觉到,设计了这么多人物却都是各自为政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除了那位阁下,配角都不出彩,尤其是那位马队长,莫名其妙地杀了那么多人,我知道电影里想表达的是这类人是自欺欺人、没勇气面对现实地苟活的政府狗腿,但一直用“不要对我下命令”来表达这类人活的多无脑,太不给力了吧 还有一点必须要吐的是电影的节奏很另类,我的情绪跟不上,也漫不下来,总之没踩在点儿上即使这样,影片有一点还是很成功的表达了:live for some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
敢触碰这种敏感的东西,我们国家是没这个指望了!
第一:说金申世和他儿子。
拜托,你们不是找到这几个遗孤一起谋划的吗,怎么就自己进去了呢,而且枪都拿出来了还磨磨唧唧。
如果不一起行动的话干嘛还着急他们呢!
第二:那个射击队的美女,你是用无后坐力气枪的,后来拿个狙击枪就敢去杀人?
而且你是狙击手!
任务没结束坐在那哭是什么意思?
我只能说导演很不容易,能把一个这么好的电影拍成这样。
全篇结构混乱,前后表达不清,从着急各路遗孤到各自为政,我感觉好像在看两个故事!
最后的磨磨唧唧和缠绵悱恻都是为了不能改变历史吧,但你也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啊!
故事底子不错,前期铺垫、煽情也不错,动画处理方式的光州惨案、家属的伤痛、全斗焕的无耻,都用力很猛,情绪铺垫的很充分,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
一是导演情绪化和批评立场严重,反而弱化了故事基础。
光州事件经过、全斗焕后来的起起伏伏,韩国经济增长、汉城奥运会、都是真实历史,也广为世人熟知。
媒体有个原则:真实就是力量,这些真实历史,不用黑化,不用立场,就客观梳理,甚至用一些真实影像资料、全斗焕为自己辩护的口述,就能够展示光州的惨烈和全斗焕的无耻,而且更有力量。
受害家属的伤痛和愤怒情绪展示没问题,但是动机还应当表述的更合理,为何几千人的家属中,就这几位行动了?
其它人在干什么?
他们如何面对现实的?
如果几位勇士的动机弄扎实了,史实少点煽情,可能就成经典了。
二是导演的剧情戏能力很强,动作戏能力不足。
与本片成鲜明对比的就是94年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又叫《杀手里昂》,两片节奏类似,前半段煽情,结尾进入动作戏高潮,突围失败,主角光荣牺牲,影片戛然而止。
《杀手里昂》的细腻情感戏饱满,动作戏干脆利落,节奏张弛有度,人性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展示的淋漓尽致,让人震撼和动容,尽显大师风范。
比较之下,本片就差远了,本片的动作戏拖沓冗长,煽情过度,废话连篇,昏招尽出,反而弱化了几位勇士的英雄形象。
做为写实风格的影片,观众都知道全斗焕还活得好好的,都知道几个平民的行动是飞蛾扑火,正如《杀手里昂》中,观众也都知道主角逃离特警的大举围攻基本没有可能,但是一个注定失败的行为,吕克贝松愣是把里昂的铁汉柔情和机智勇敢展示的让观众心痛不已,而本片的刺杀行动过度煽情,却让观众开始怀疑几位勇士的智商了。
记得看过,好像没看完
很多人,以电影的身份站出来,对这部电影进行批评。烂电影。似乎是。可,多希望以拍烂电影为毕生奋斗目标的中国电影人们,齐心协力拍一部这样的烂电影出来啊。
过犹不及,结尾开枪或不开这段,太刻意了。
演的什么啊!差评。
什么时候流行这种类型的意淫方式了?
除了大反派全都优柔寡断关键时刻掉链子不知道自己在干啥。亵渎电影说得很对:“用很漫画的逻辑来发展剧情,用很韩剧的婆妈方式来拍电影,浪费了大好的题材”
题材很好,但是可惜了,最后有点故做深沉的感觉
站在题材的角度上多给一星
脑残电影
能说什么呢?什么也不能说
看得我热血上涌啊
6.5/10
原来前总统必须枪才能杀死的,手铐链是勒不死的。
题材满分,编剧刚及格。很羡慕韩国 我们的26年呢
看到最后直接不敢看了 害怕结局 害怕正义得不到伸张 害怕坏蛋不会就地正法 有时候道歉都是虚的 直接你麻痹的去死吧
题材很吸引人,就是这么严肃的故事拍的跟儿戏一样
题材真的绝好,不过导演水准一般,有点流于民粹,煽动煽动观众流流泪水,把历史问题简单化了
英雄的人们站起来了
从头到尾我就念叨着那三个字 cnm
到底是韩国片,一直游离于鸡血与狗血之间。明明就是一场刺杀行动,不管其合法性,偏要冠以历史丑闻来包装,最受不了一个政客瞬间转变成道德卫士来拥护人民了,简直是胡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