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
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
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
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
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
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
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
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
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
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
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需要向天要答案。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
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
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但是欲言又止。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
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
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
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Ps,其实易老师的三集放到最后会比较好。
他那个家族变迁其实是很庞大的近代史,应用来作结。
从阿丘的故事入手可以更“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节目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本朝建国之后的阶层升降的原因。
阿丘那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他爹的背景给忽略了,所以我很期待马未都那集,看看挖军队能够挖到什么程度。
“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这是一部寻根问祖的人文纪录片,14年的纪录片,通过几位嘉宾对家族历史的探寻,揭开某一段历史,揭开那时的中国,他们何尝不是很多人祖先的缩影,何尝不是代很多人前去寻根?他们所追寻的家族历史,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家族记忆就是另一个角度的民族记忆呀!
超有情怀的一部片子! 我的家族是有家谱的,前些年重修过的,是打印出来的厚厚一本,每家一本。
我见过手写的那一本,保存称不上完好,却可以追溯到两百年前……我知道我的祖先是谁,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这就很好了……【第1-3集 易中天】易老师,就算没有看过他的书,也绝对听过这个人——著名历史学者。
整整三集,分别通过探寻八十年前的一段真相,探寻曾祖父,母亲和十八世祖的历史,带我们回到那时的中国。
曾祖父易翰鼎(字寿梓)所在的年代,清政府为了征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费,向百姓增收厘金,这是油水很大的一个肥差,而他坚守本心!他还是郭嵩焘的好友!
十八世祖易曾奉命镇守谅山,后以身殉国。
那时的越南称安南,明王朝在镇压陈氏之乱后将其划入明王朝版图。
王阳明也曾写诗赞美他。
【第4集 阿丘】央视主持人阿丘,去寻找六十八年前外公外婆在马来西亚被抓走的真相,以为揭开的历史会让家人难以接受,但事实上确是另一种难以接受……不是叛徒,没有出卖和背叛,只是一个普通的割胶工人,只是好多下南洋谋生的人最终却客死他乡的缩影……那时的他们被称为“猪猡华工”,为了活下去,签订卖身合同把自己卖到东南亚,又在当地游击队和英殖民者的夹缝中求生存,随便谁都可以随便抓走他们杀掉……阿丘的外公,当年下南洋的路费是向亲戚朋友筹借的,未来几年不时寄回还款,自己却再也没有回来……表哥捂着眼睛哭的不能自己的那一段我也好难过,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没有办法…… 【第5-6集 陈冲】陈冲,国际著名影星,导演,百花奖最年轻的影后陈冲,去寻找几十年前外公自sha的真相……她的外公,张昌绍,中学时成绩非常好有奖学金,参加雄辩会,发表文章《手yin之预防法》《平民教育与平民生计在今天孰为重要》;大学时驱吴运动,共青团负责人。
后赴英留学,两年获得医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哈佛毕业,回到祖国研究抗生素挽救生命,撰写《现代药理学》。
年轻时政治付出很多,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人,在文革中自jin,长女女承父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神经科学院的会员,近百位学生成为医学药理学教授、研究员。
真的很感慨,这样骄傲这样有气节有社会责任的一个人,才会在那样一段岁月中,选择轻如鸿毛地死,也不愿轻如鸿毛地生!若他还在,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不知还能贡献多少力量,痛哉惜哉!她的爷爷,陈文镜,出现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叶挺和蒋介石叛军的战场一线抢救伤员。
在此之前,他是湘雅医学院(中国最早的中外合办的医学院之一)的学生。
后参与了两年的学生爱国罢课热潮,进入黑名单,无法转学,被迫去武汉谋生,进入叶挺军队当了少校军医。
后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在一家医院担任主任医师,还担任第十二重伤医院的院长(救治轰炸受伤市民),后来担任抗美援朝手术队长,担任周总理专家诊治手术指导。
在那样的历史洪流中,最初可能是被迫谋生,但是后来,必定是对国家,对民族有着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才会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留在重庆救死扶伤。
【第7集 曾宝仪】曾宝仪,我搜了她的履历,出身很不错的台湾艺人,而他的外公,是1949年跟随印刷厂搬迁到台湾的年仅二十岁的年轻工人。
王悦善,这位背井离乡四十多年老人,是众多老人中的一个,他们的家庭所经历的,也是众多家庭曾经承受过的!这段历史真的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了!未婚夫妻,父子,兄弟,再见时,早已物是人非甚至阴阳两隔……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是刚刚成婚的小夫妻呢?
她要等多久才能开启自己的人生?
还是一直无望地等下去?
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一定无数次期盼儿子的归来……【第8集 马未都】马未都的一生就挺传奇的,年轻时写书,后来投资影视赚得盆满钵满,后来没兴趣了转向当时并不热的文物古玩的鉴赏和收藏上,这样的人,好像想做什么都能做成,活得开心就好,多肆意!他的父亲,曾因为一颗日军留下的意外爆炸的水雷而投笔从戎,辞去了教员的工作,从家中跑出来北上抗日……他父亲的爷爷,八十高龄的不识字的一个老爷爷,顶着破四旧的文化背景,艰难地重修了家谱……他外祖家的祖上,崔凤藻,我觉得我该记住这个名字,本是富庶的大盐商幼子,却被迫年纪轻轻承受天灾、国难的挑战,黄河改道冲击盐场,政府贫弱,外敌当前经费紧缺,四十年的坚守终究烟消云散……那位在甲午战争的历史洪流面前,选择了御敌放弃了建坝拯救盐场的李秉衡巡抚,没有人可以怨恨或者记恨他的选择,他一心为国,最终保卫京师以身殉国甚至受清政府背叛,他的一生,值得被铭记!
多么巧,前不久和同学聊暑假想拍非遗时,生出了这么个念头:“去探索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来自哪里。
”隐约记得当时美术史刚讲了图像法的由来,知道有一个叫“记忆女神“的项目,才觉得有趣。
但因为难度太大,念头只是念头,没有想做出来的打算。
可偶尔看到了这一部纪录片,只是对名字很好奇,看了才发现,这不就是我想做的吗,原来早已有人做了,而且做的还挺好。
纪录片策划得很完整,像是为了照应关于“访史”的选题一样,选了背景各异,就像不同角度,不同史观展开了每一集,最后组合在一起,让这个纪录片很饱满、丰盈。
这一百年来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这也是这部片子存在的基础,嘉宾们探索的或是疑惑,或是遗憾,但谜底几乎都与战争有关,而他们寻到的那些故事,那些前人,即使只有只言片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骨气、他们作为中国人的刚直不阿,不知是策划伊始就回避掉不好的选题了,还是拍下来发现那一代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那么正直,总之展现出来的是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很值得我去反思“要拍什么”的一部纪录片,你的选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去拍,其实好的故事是有共性的,但那些共性是否又是你想要的呢……
第一集:我看到传真的镜头时,还觉得有些矫情。
不过是知乎上偶然看到的一个问题里截图提到这部纪录片,今天无事就找来看。
后半段,整个人都哭得不能自已,我本身也是十分容易受到触动的人。
言馨堂在炮火中不复存在,一百多人的家也没了。
世事无常,当时未出生的幼童也成为了外公,更不消说上一代上上代,早就融入黄土,散入风里。
那些名人他们做了一些实事,姓名事迹都得以保存。
不是名人的呢,都在我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闲聊里。
生活烦闷匆忙,大多数人们都是偶尔想一想。
记忆一点点说出来,一点点被言语磨损,又沉淀在下一辈的同年回忆中,就这样慢慢的流传下来——这是我家的记忆方式。
S1. 易中天1. 什么是悲剧,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在善的冲突这样的一种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向前走。
2. 明朝军队也曾在越南的国土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甚至还焚书坑籍,破坏了越南的文明。
多数的我们知道自己的受害者,却不知道自己也曾是别人的灾难。
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句话我们听过太多次,通过这一期节目,我有了那种仿佛触摸到历史之墙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
历史是一棵大树,远观可见其盛绿繁茂,近观才知,其盛绿繁茂,乃枝之繁茂,叶之盛绿所赐。
曾经我看到的只是一棵参天大树,今天我看到的,是这棵大树的一根树干伸展出来的一棵枝丫,从枝杈到叶芽,根筋脉络,印刻其中,你听到的,你看到的,不单单是一幕幕家族史,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义的执着,对忠的献身。
这些,就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S2 马未都1. 马爷会对那一颗被日军投放在韩国济州岛海域然后随着洋流漂泊到父亲老家的海滩,然后将七十多位乡亲炸死的水雷作何感想?
那颗水雷炸死了父亲的弟弟,父亲一气之下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的队伍,辗转千里最后在北京落脚,最后有了儿子马未都。
我想他大概会感叹,人的一生,是多少个这样的偶然的结果。
2. 儿子与父亲总是相像的:马爷的父亲在刚刚有了体面的教师工作后因为咽不下弟弟平白无故被炸死这件事负气出走投军打仗,马爷在进了出版社谋得一个编辑的工作后也辞职下海写起了剧本拍起了电视剧,在那时的电视剧蓝海中挣得盆满钵满,这时他又对古玩起了兴趣,做起了那时被看做是“不务正业”的收古玩的行当,后来古玩大热,一夜之间马爷再次暴富,这时他没有选择将自己苦心多年收藏来的那些古玩变卖出售,而是开了一家叫做“观复”的博物馆,取名“观复”,来源于老子《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追溯本源,马爷和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大概是留存在血脉中的不安分与闯荡的本能。
3. 历史总会在宏大的节点将个人与世界相连。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举国震动。
这一年,易中天的曾祖父将他的第二个儿子送到了两江学堂读书,后来这个孩子加入了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队伍,成为了日本帝国陆军学堂的一名留学生,后来成为了易中天的二爷爷,他在抗战期间为保护家族血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易家血脉得以留存,生生不息。
马爷的外高祖在1895年也受到了甲午海战的波及:政府将全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抵御外敌入侵的行动中,外高祖的家乡遭受黄河决口导致的水灾泛滥,朝廷坐视不管,外高祖崔家世代经营的盐场损失严重,从此家道中落,几年后举家北迁前往北京谋生,这才有了马爷的父亲和母亲在北京相遇相爱最后结婚生下马爷的故事。
马爷说的很对:看似偶然的家族历史,构成了整个民族的必然。
S3 阿丘1.你望着那位有点驼背,两眼无神的老太太,你只觉得她老态龙钟,活力全无,全然意识不到她的身上曾承受过多少生活的重担:11岁的时候把自己卖给别人当佣人,只为凑够弟弟妹妹回家的路费,17岁时无法承受主人家对自己的无端责骂与精神打击,不堪抑郁症的折磨选择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送往福利机构生活,以为生活刚有了一点转机却又被卑劣的福利院院长霸占,开始了为他们家做女佣的暗无天日的日子,天知道你在那里又受了多少不堪的罪。
27岁时,终于被爱情所拯救,在新的家庭里养儿育女,相夫教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用历史的沉浮来解释个人的际遇,在这里反而显得太过轻佻,你只能望着她的眼睛,明白大概此生都无法报答她用无数牺牲带来的今天的你的这份恩情。
2. 海外华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身体把一个个国家托举起来,身上却带着这个国家给他们带来的伤痕。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
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
宝仪带着阿公的心愿,踏上了此次寻根之旅。
宝仪说,他阿公对于过去,很多的事都已经忘了,也不会再谈起,当那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轻轻开启的时候,有难过的泪水,纠结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片中有3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
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
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淮安老家,站在阿公父母亲的坟前,宝仪的舅舅告诉宝仪说,90年代,台湾大陆三通之后,阿公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当时阿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面对久未归家的他来说,只剩下一个墓碑和一堆黄土,阿公在父母坟前哭了好久,重新休憩了父母的坟,亲手种下一棵树,就当做自己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终于止不住了,脑海里想起了余光中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一种多么刻骨的乡愁啊,一别此去,杳无音讯,60多载春与秋….第三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这从阿公接过宝仪手中她母亲留下的胭脂盒,握在手中反复擦拭可以感觉。
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
”——易中天2.“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是一家人。
”——阿丘堂兄边看边记,未完待续。
竟然还要满140字才能发布…太不科学了吧TT默默凑字数………………………………………………………………………………………
《客从何处来》是一套只能诞生在这个年代的片子。
“寻根”的意义是在于探寻大历史下每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写满这些故事的历史。
今天,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让我们这个时代有意识和精力,有那个时代的丰富视听史料可查,最重要的是尚有在世的那些历史的经历者。
口述历史,给了这部片子最大的震撼。
大时代下,人,是极卑微、极无奈的。
时代的洪流裹挟下,平凡人的命运已完全由不得自己。
马未都的先祖、阿丘的姨妈、曾宝仪的外公、谢娜的曾祖父,坠上他们后代人的名字甚至有些让人错愕,这些人原本都是世间最普通的人,但只因身处于动荡,一个偶然,命运就被完全地改变。
这个时候,骨肉分离、天人永隔、家道没落,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奈、苍凉、沉重的底色。
传奇,就上演在大历史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身上。
这远胜过任何电影或小说,因为当那些实实在在的主角真的出现在眼前,无论是不在人世者零零碎碎的资料,还是在世者欲言又止的沉默,这些跨越历史的深沉里,这些说不出的人生滋味里,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情感。
2018.01.08看完《客从何处来》第一季易中天Part1。
最动人的部分,是在易中天收到堂哥易君乾的那封信之后。
易君乾三岁到此,在逃难的五车堂生活了七年,在他的信中,恬淡美好的童年历历在目。
这个家族在此开荒种地、织布染衣、研制蜡烛办企业、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易家在战争后方有苦有乐的生活了七年。
易君乾写道:“最近深夜,我脑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五车堂门前一口塘,塘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翠鸟低着头,紧盯着塘中的鱼,宁静,温馨,却不屈,坚韧。
”这几句深沉朴素的白描,莫名戳中我的泪点。
即将到达生命尽头的老人,时时忆起的,并非遭受过的苦难痛苦,而是儿时简单宁静的美好,有这么多的时间可用来回忆儿时的家,他为此感到幸福。
走到最后时,满怀的是美好和知足当然幸福。
易竹漪说:“抗战八年,既有抗战前方的历史,也有战争后方的生存史。
”四十年代初期,生活在抗战烽火后方的易家一无所有,却仍然保有知识分子的坚韧与责任,在苦难之中又多了几分名士的淡然和宁静,实为大家风范了。
易君乾将太爷爷的欧米伽怀表交予易中天,让易中天带着这块表去寻找家族的源头和灵魂。
至此,寻根的意义也就这样被揭开。
(不得不说央视真的很会点题扣题诶!!!
)没时间了,只能等考完试再看了😭2018.03.06《客从何处来》易中天篇终于看完啦!
看完之后深感家学渊源,真是太重要了,易家整个家族树上几乎都刻有“气节”二字——为师,利他博爱;为儒,持平用中;为将,忠肝义胆;为官,清廉持节。
易中天之前并不太清楚祖上是如何优秀和显赫,但他成为易中天,简直是基因里就写好的;他若没成,可算辱没家门,不过还好他也算是实现了那句“蔚为名儒”的期许了。
牛逼!
最后,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得到的那份“死亡名单”,里面有他们家族不幸遇难族人的名字,真心是文儒之家取的名啊!
易竹漪,易晴薰,易海晏,易冬生,易瑞林,易燕甫,易仲庚,易璇初,易钟玉,易梓溪,易世溪,易云溪,易怡兴,易凤起,易隆周,易鸿成,易笏煌,易季修,易桐生,易怡青,易应煌,易萼秋,易琴秋,易咏棠,易近生,易庭源,易树奇,易翰鼎,易冕章,易文穆,易焕藻,易我城,易邦谟,易甲鹇,易君乾。
真的美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讲述了诗人贺知章久别回乡的见闻。
在亲切与伤感交织的复杂情绪中,百般况味凝聚成浓浓的乡愁。
这样的乡愁,不仅仅是空间上对于故土的眷恋,更是时间上对于过去的追寻。
有一档堪称“孤品”的宝藏真人秀/纪录片就以此为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寻找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导演: 李伦主演: 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 / 陈冲 / 阿丘类型: 纪录片首播: 2014-04-27(中国大陆)集数: 8单集片长: 40分钟
这是由央视制作播出的一档真人秀/历史纪录片,邀请一些被大众熟知的名人和明星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
在此过程中,他们跟随摄制组的镜头走遍各地,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之所以称之为“孤品”,是因为这档节目十分特殊,它用真人秀的筹备和制作方式,拍出了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此外,受各种原因影响,这档节目只播了不到两季就突然宣告停播,也让它成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作品(英国和美国此前已拍过)。
虽然看过的人不多,但两季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第一季中,邀请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人,踏上各自的寻根之旅。
今天就为大家讲解曾宝仪这一期,她去探寻外公和外公祖辈的历史故事。
节目播出的2014年,曾宝仪的外公王悦善已经85岁。
在曾宝仪的印象中,外公几乎从来不会提及过去的事情,往事成谜。
她只知道自1949年,年仅20岁的外公从大陆来到台湾后,就在此成家立业,算起来已经过去了整整65年。
来台湾之前,王悦善家住江苏淮安乡下,是一名政府印刷厂的印刷工人。
1949年随工厂来到台湾后,他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
直到43年后的1992年,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王悦善才得以回到家乡,看到了分别数十年的亲人。
历史的一粒灰尘,压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但很显然,王悦善的人生绝不仅仅只有这几个和国情、时局相关联的几个瞬间。
曾宝仪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
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个特别的人——曾经和外公王悦善定过娃娃亲的刘奶奶。
据刘奶奶的儿子介绍,刘奶奶和王悦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两家人自小就定下了娃娃亲。
1949年王悦善离家后,两家人依旧维持着当初的情谊与承诺。
当时的刘奶奶已经年近20岁,那个时代已经定亲的女孩还住在娘家会被人说闲话,于是刘奶奶于1951年搬到了王家居住。
她在王家足足住了3年,也等了3年,每天盼望着王悦善能够回家。
在那个没有通信的岁月里,一家人都以为王悦善已经在外战死。
刘奶奶也从期望等到失望,最后不得不离开王家,一个人来到南京工作,后来才又遇到了现在的丈夫。
或许是两人的缘分未尽,直到几十年后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人才终于见面。
从青春年少到头发花白,此时的两人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家庭与儿女,曾经的山盟海誓都已被历史化作泡影。
他没有错,她更没有错,他们都只是阴差阳错的人生里,被动地接受无常命运降临的个体缩影。
如果没有这档节目,曾宝仪或许从来不会知晓外公的这段往事,但让她出乎意料的事还不止于此。
她一直以为外公在政府的印刷厂干活,在那个年代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
直到一位民国档案研究专家,为她展示了一张几十年前的户籍卡。
这张户籍卡诞生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彼时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对南京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王悦善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张户籍卡上就清楚地记录着他当时的住所,以及他年轻时的模样。
但在业别这一栏,写的却并非工人,而是仆。
原来在1946年4月,17岁的王悦善第一次从老家淮安来到南京。
出身贫寒的他来到了谭先生家中做仆人,正因如此,他的户籍也依附于谭先生一家。
户主谭先生是南京市政府的印铸局主任,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谭先生的妻子见王悦善勤劳朴实、干活伶俐,于是推荐他去印刷厂工作,想让他以后有一份安身立命的手艺。
也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王悦善一生的命运。
就连曾宝仪也感叹: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对我们有影响、有帮助,但我们并不知道。
王悦善的人生是幸运的,他在十多岁时遇到了给予自己帮助的贵人。
但他的人生也充满了遗憾,因为仅仅在印刷厂工作两三年后,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转折。
那是1949年的1月28日,大年三十,王悦善和厂里的十余名工友接到通知,要立即跟随印刷厂离开南京前往台湾。
还没来得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更来不及向家里告知,这十来个年轻人就在春节阖家欢乐的氛围中,开始了背井离乡。
他们前往南京下关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南下到广州,再乘坐一艘装货的铁桥轮漂洋过海到海峡对岸。
这原本是一艘专门用来运香蕉的轮船,船上放置了两百多个货运箱。
三百多个从南京出发的人,和箱子共同挤在这艘船上,历经两天两夜才到达台湾。
当轮船靠岸的那刻,许多人踏上陌生的土地,望向无边的海洋,许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不去了。
从1949到1992,王悦善在台湾生活了43年。
直到台湾开放探亲,王悦善才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江苏淮安施河镇朱尖村。
这次曾宝仪也跟随摄制组来到朱尖村,去了解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还没下车就听到了鞭炮齐鸣,村民对曾宝仪表示出超乎想象的热情。
一名男子把曾宝仪接到村口,眼前赫然出现一条“悦善桥”。
原来王悦善当年并非空手而归,他不仅在家乡修了桥,还带回来了珍贵的电视、新潮的衣服,以及手表、药品等物品,甚至还贴心地为女士带了化妆品。
拎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光行李箱就装满了好几个,似乎想以此来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弥补这些年来对亲人的亏欠。
即便如此,很多错过和失去的东西,也再难弥补。
当王悦善此行回来时,父母兄长都已经去世,他只见到了自己的弟弟。
他趴在父母的坟上哭了很久,然后重新找人为父母修墓碑、做法事。
他还在父母的墓边种下一棵树,如今这棵树已经长大,既能为地下的父母遮风挡雨,又能代表自己时时陪在墓边。
在临走之前,曾宝仪去见了现在家中年纪最大的四外婆,得知了一段连外公也不知道的故事。
原来在外公离家后,由于家境困难,外公的几个兄弟或夭折,或选择外出谋生。
王家就只剩下四外公和四外婆,留在家中赡养父母、养老送终。
由于外公的母亲从小裹脚,走路很困难,而四外公又没什么能力。
在灾荒来临、家里最困难的那几年,只能四外婆一个人外出讨饭,养活一家人。
对于这段艰难的岁月,她并无半点埋怨。
不仅如此,她还叮嘱曾宝仪回家后一定不要告诉外公,以免他知道后会难过。
或许在这个世上,只有家人才能做到如此,无私又纯粹的爱……
除了曾宝仪之外,《客从何处来》中还讲述了易中天家族的“死亡名单”、马未都父亲走出海岛、谢娜父亲独自上访十年等家族历史。
它让每一位观众看到,“历史”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这些宏大的东西,也是任何一个人家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往事。
它也通过挖掘每一段深埋的家史,来探讨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和“我从哪里来”的追问,进而拥有“向前看”和“往前走”的底气和勇气。
正如主创所说:“这些有温度的私家历史,给你尊严但让你不轻慢。
可以给你勇气,但也时时提醒你不鲁莽,它告诉你要勤勉同时也告诫你不要急躁。
”
此片导演李伦,是央视的资深制片人,曾制作《东方时空》《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经典栏目。
在制作这档真人秀节目时,他带领的主创团队始终坚持纪录片式的认真与严谨。
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一边接洽明星,一边寻找历史学家。
一开始就把节目规则告知嘉宾,嘉宾同意后,有意向且家属配合,才会继续查。
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哪怕调查了几个月也不得不放弃,折损率很高。
节目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线索必须有实证。
因此片子里出现的每一样道具,都经过仔细的审度和考量,保持真实性,不敢有一丝马虎。
光是易中天这一集,调查花费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
最终,才呈现出大家看到的1小时46分钟成片。
也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才有了这部好评无数的作品。
在中国的文化中,“根”来自于血脉传承,是一种剪不断的羁绊。
我们不仅要牢记国家的历史,也不能忘了家族的荣耀与耻辱。
我们不仅要知道到何处去,更不该忘了从哪里来。
正如片中所言:当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眼泪 历史 尘埃 亲人 大故乡 小故事 再看
好题材,可惜剪辑、导演都欠佳。
每个人都想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生漂泊如蓬草,大历史是风,我们都活在风里。无论自己的祖先是籍籍无名,还是声名显赫,他们的人生都有情有痛有希冀怅惘。大风吹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风里捕捉他们消散中的气息。
一开始很怀疑真人秀+纪录片的形式是否真能做出什么,越看到后来越发觉,至少它真的触碰到个人、家族和民族、国家的深刻关联,让我看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不过,如果能再淡化寻根之旅中人为安排的成分,让主人公更有寻根的主观能动性,感觉会更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宝仪这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
易中天一上来的一集就应该叫《战长沙》!陈冲的部分有点吵,其它的都喜欢
噱头
在办公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太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yes
做的真好,特别喜欢阿丘和曾宝仪那期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好假……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应该是世上最最最做作的电视节目吧
深挖历史,承受得了吗?
多年以前看的,这两年易氏大家族的🍉让人又想起来易中天参与过这个节目。。果然是“大家族”的后代,特别在乎族谱之类的东西。
一个人真不真实谈吐举止就足以见出,前两个人物浑身不对劲,我看着实在是别扭,拉低了整个片子的观感。
题材是好题材,我之前就想到了,只是不喜欢风格
天上人间两陌路,死生契阔各凄凉。阿丘那一集太感人了
看了曾宝仪和陈冲的三集,觉得拍得很浅尝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