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

少女哪吒,Nezha

主演:李嘉琪,李浩菲,陈瑾,辛鹏,李欢,张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少女哪吒》剧照

少女哪吒 剧照 NO.1少女哪吒 剧照 NO.2少女哪吒 剧照 NO.3少女哪吒 剧照 NO.4少女哪吒 剧照 NO.5少女哪吒 剧照 NO.6少女哪吒 剧照 NO.13少女哪吒 剧照 NO.14少女哪吒 剧照 NO.15少女哪吒 剧照 NO.16少女哪吒 剧照 NO.17少女哪吒 剧照 NO.18少女哪吒 剧照 NO.19少女哪吒 剧照 NO.20

《少女哪吒》剧情介绍

少女哪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小路(李浩菲 饰)是班里新来的转学生,其貌不扬的她个性也内向温吞,却意外的和优等生王晓冰(李嘉琪 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李小路喜爱文学,两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吸收着养分。 之后,李小路再度转学,来到了英才中学,遇见了英俊帅气了男生徐杰(辛鹏 饰),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被寄予厚望的王晓冰却在考试中失利,使一直带她十分严苛的母亲(陈瑾 饰)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王晓冰还遇见了李教官(李欢 饰)。李小路和王晓冰两个女孩,在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亦在考验和磨难之中产生了裂痕。高考结束后,王晓冰忽然找到了李小路,两个女孩尽释前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而,让李小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为了诀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洛城夜巡夜半歌声「鬼灭之刃」交响音乐会~鬼灭之奏~禁锢靠近你重庆崽布朗夫人的儿子们第三季画春功之书中自有颜如玉警探奈特3:独立安全邻域求爱双城记实习医生风云第七季恐吓运动渔蚌记玫瑰炒肉丝千门风云童话二分之一妖神令动物管制官第三季你伤害了我黑人学院绑架:黑人女孩失踪电影姐妹百姓贵族浪女大厨第三季大唐狄公案之狐影迷案伞学院第一季等你爱我K先生新灰姑娘2回归光影颂

《少女哪吒》长篇影评

 1 ) 小窥《少女哪吒》

1、这都过去了五小时。

出了影院我去了好几个地方。

可无论在挂满打折标志的GAP,还是黑暗中的大巴车上,无论眼睁着闭着,宝城河堤与迂缓的河水影影绰绰,明亮地颤个不停,明亮得让我忘了这是一部以死亡收场的电影。

2、《少女哪吒》也是以死亡来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虚焦的搪瓷脸盆,水滴了三滴,如水彩画;第二个镜头在肚腹,肚脐精致,逆光下汗毛清晰好看;第三个镜头却像是队友出其不意传来的一个球,对准殡仪馆嘭然阖上的大铁抽屉。

三个镜头都大特写,不躲闪,坚持跟观众面对面。

3、一头一尾这么设计,是叙事手法,给我的感觉却是:少女王晓冰死了两次。

按说这么一剪辑,整部电影就笼在阴冷的死的气味里,会让人不祥,会让人捏一把汗。

没有,《少女哪吒》始终没给人这样的感觉,相反它像个太阳能设备,源源不断把阳光收进取景框,把各种灯光收进取景框,它非得跟你光明正大地交流。

4、开头死一次,结尾死一次,王晓冰死了两次,负负得正,最终重活了过来!

当然得死啊,神话里哪吒不死怎能拥有干干净净的莲藕身。

也当然得活啊,叛逆的人是最可爱的,少了他们,这世界将会多无趣。

5、拖着课桌如牵一头铁皮山羊大摇大摆走进宝城中学的李小路是可爱的,怒砸出言不逊不辨皂白的女化学教师的她让整个放映厅全乐了,但当李小路突然不再叛逆,拒绝去果园,马上就不可爱了,乏味了,在以翻译家的身份回到宝城时其乏善可陈已登峰造极,从前的李小路随着王晓冰的死也死了。

6、王晓冰是叛逆者,李小路是背叛者。

这话有点严重。

7、李小路转学后的第一个镜头耐人寻味:在电子琴伴奏下,跟其他学生一起,整齐划一合唱,抒情歌抽离了抒情,唱得背课文似的。

同样的蓝白校服,她的座位由教室边角挪到了中心。

李小路融了进去,调试到大众模式。

8、李小路不再叛逆是多么巨大的事件,沧海桑田呀,怎么详细交代都不过分,怎么交代都有交代不清的危险,导演李霄峰一定在这地方多抽了几支烟,然后站起来扔掉烟屁股:音乐课一场戏足矣。

9、李小路的父亲是船厂工人吧?

自从李小路讨要新自行车而不得,得到一辆“威风”的旧车后,李父再没露过脸。

但他不等于不存在,李小路知道他在,导演也知道他在,始终都在,就在李小路背后。

10、伙同徐杰偷拿猎枪,林中轰然一枪,对李小路是一种告别仪式,与果园与过去,甚至与王晓冰。

与此同时,王晓冰的反叛才真正打响,比枪声更有力量。

果然,最终王晓冰在一众亲友前以黑胶唱片割腕。

11、不死又怎样?

母亲是样板。

不管如何不甘、抵抗,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走出家门,走上河堤,与戏友同乐,皈依主流社会,和所有外婆一样,会早早准备小外孙的衣裤虎头鞋,这惯性是如此强大,可以让王晓冰做教师的母亲在女儿去世后还能支撑其一针一针完成。

12、王晓冰之死并没有如哪吒闹海般掀起滔天巨浪,不过在殡仪馆的搪瓷洗脸盆里滴下几滴水珠,荡起小小涟漪。

13、死了又会怎样?

“你们家有几口人?

”“两口”……“全世界现在有多少人?

”,“50多亿吧”。

那么,作为50亿分之一的王晓冰的死就一定没动静吗?

14、注意那个长镜头,这是在割腕前,一团高处投下的光晕照在骑车的王晓冰身上,自行车急速向前,跟随者依稀是李小路,小路的男友,还有三两个身形模糊的人,骑车在王晓冰驶过的道路行驶。

割腕后同样的镜头又出现过一次,只是短了些。

15、记得结尾吗?

白马被解开缰绳放走了,自由了。

晓冰骑车走了,她也自由了。

说她小题大作也罢,神经质也罢,有什么关系。

16、李小路问王晓冰,你不是说台风要来吗?

怎么没有来?

这样的问题王晓冰绝不会问李小路,她相信她。

你指街角一块空地,说那里有匹马。

她看看,说马的确在那儿。

这就是王晓冰。

17、希望从片尾曲开始,倒着看一遍,回到王晓冰起立坐下不再站起时,回到李小路用麻绳拉一张桌子哐哐啷啷走进宝城中学校门时。

18、希望所有观众都能这么看一遍,先听听片尾曲,听听导演本人唱的《故乡的云》,ktv里比他唱得好的大有人在,可只有他会让你想起飘在宝城天际线上空的夏天的云。

19、一个哪吒故事的现代版本,一个关于叛逆的故事,影片中的人们几乎都生于宝城长于宝城,除了“搬去省城”的父亲,都没有离开故乡,片尾曲却是充满乡愁的《故乡的云》,导演为何不挑一首充斥决绝精神的摇滚歌曲、或是吟唱出走逃离的民谣?

20、答案只有导演本人才能给出。

我想起了敏感而早夭的德国哲学家诺瓦里斯的一句话,“哲学就是乡愁,处处为家的欲求。

”你在故乡,还是会被思乡的歌曲打动。

也许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这两个故乡时而重叠,时而分离,多数时候它们是分离的,甚至矛盾的,只有忍痛割裂了一个,才能回归另一个。

21、据说导演李霄峰将剧组拉回安徽芜湖的家乡拍摄的:想想看,用一个虚构的决裂的故事,完成了现实中对自己家乡的回归。

22、我这是过度阐释吗?

如果是,那只有一个解释:一谈起故乡,我们会不由自主严肃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更多更多。

23、灯塔,注意那灯塔!

那是灯塔吗?

我来自于西北的小县城,我不大懂;船厂的电焊火光,注意那瀑布样的火光!

那是船厂吗?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搞不清。

我不懂,我也搞不清楚,可它们一出现在大银幕上就让我着迷。

24、每个16岁的孩子可能都有满满一文具盒(或半啤酒瓶)烟屁股。

每个夜晚,每座城市,会有多少这样的烟头隐秘地明灭?

25、晓冰小路两个女孩子人在楼上卧室的舞蹈美极了,美得像是埃德加德加画出来的,美得像是刚从藤蔓上摘下的西瓜皮上的薄薄一层霜,隔一两天就没有了,消失了,相当短暂。

26、导演李霄峰写小说,他拍电影也像写小说,写短篇小说。

对了,他曾说过喜欢苏童的短篇小说。

据此推论,喜欢读苏童短篇的人,一定会喜欢上电影《少女哪吒》。

当然这也不是凭空推论,我自己呢,就是个例证。

27、谢谢导演及剧组。

 2 ) 眾說紛紜 | 誠實地活著:我們一起看@少女哪吒

【按語】少女友情、青春叛逆、孤獨死亡,這些標籤集中在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長片《少女哪吒》上,導演李霄峰帶著影片從去年開始走過很多影展,獲得無數好評,最終得以在各種偽大片偽紀實片偽青春片匯集的內地院線公映實屬不易。

【聲色場所 | 眾說紛紜】特別集結了觀看此片的幾位朋友的評論文字,和大家一起全面體會感受這部有著不同氣質的青春文藝片的優與劣。

1——唐古拉山(編劇)假設一下,如果你想表達近乎終極的孤獨感,你會用哪種方式呢?

最直接的,你也許會用獨自一人在荒島苦苦求生的影像來表達,這種方式可以稱為“物理”的表達方式,比如《荒島餘生》,主角面臨的狀況是他無法解決的災難,他孤獨到竟然可以將一個籃球當作人類看待,但這樣的孤獨算是終極孤獨嗎?

他畢竟還有堅強的信念支撐著活下去。

如果是另外一種狀態呢?

你生活在鬧市之中,有親人、有朋友、有同學、有老師,甚至有朦朧的愛情,你是一個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人,你並沒有刻意跟別人拉開距離,你有豐富的喜怒哀樂,也許你會說,這樣的人不可能孤獨。

也許吧,不是當事人,誰知道呢?

《少女哪吒》的主角王曉冰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無病呻吟”、“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人,她有離異但愛護她的父母、有“師道尊嚴”的老師、有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軍人“初戀對象”、有漂亮的熱愛蕭邦的“新媽”,可在少女的眼裡,大人們都是虛偽的,“你們虛偽”,她多次這麼呐喊。

她有一個她自己主動去接近和示好的同齡少女同學,同樣的叛逆,同樣的愛恨分明。

她們好到可以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可生活不可能給她們提供廝守終生的機會。

當她這位叫李小路的同學因為違反校規被分配到另外一所學校的時候,她擔心分開會導致兩人關係的淡化,李小路安慰她說:不會的,我們倆這麼好。

許多年以後,已經成為知名翻譯家的李小路收到了王小冰留下的禮物,那是滿滿一文具盒抽過的煙蒂。

也許我們不能理解16歲少女古怪的心思,電影也沒有指引或教導我們怎樣面對類似的問題。

《少女哪吒》至少真實而自然地呈現出人物的狀態,營造出彌漫全片的憂傷氣氛。

這種憂傷用花香來比喻,它不似牡丹那麼濃鬱,它是散發在空氣中淡淡的清幽,透入心脾,揮之不去。

2——狸貓小姐(Greta咖啡餐廳合夥人)等一場不會來的颱風,放走一匹不存在的白馬。

一個女子,永遠立於原地,無法走開。

一個女子,躍于白馬之上,愈行愈遠。

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看的《哪吒鬧海》麼?

哪吒說:“都還給你們,還給你們去!

”剔骨還母,再用蓮藕重生,該還的債都還了,該贖的罪都贖了。

你看,只有死過一次,才能有重生。

痛是痛了,豈不也是一種痛快。

也只有曾經是哪吒少女與哪吒少年的綠妖和李霄峰,才寫得出這被淩遲的青春,才拍得出剛脆易折的年輕生命。

所以,只有你的青春也曾慘綠如溝池間的苔蘚,也曾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於俗世軀殼中,逃離始終在對抗的家庭和事事不遂意的生活,你才會明白,毫無出路的王曉冰,為何最終踩著如同風火輪般的自行車,一頭栽進黑暗中的河流。

每一個在青春的逆流中無聲地掙紮過,在黑暗中與孤獨對持過的人,都如同武俠中戰勝過惡怪梟賊的人,都是不揚名的英雄。

留下的,也許是一盒煙頭,也許是一本本的詩抄或者一封封的信。

看完電影后我去找來綠妖的短篇原著,編劇對於故事情節及人物設定相比原著有較大的改動。

增加的徐傑其實類似於是從小說中的李小路分離出來的男性性格部份,也令王曉冰和李小路之間的關係更有遐想空間。

結合最後留白出來,重新回到李小路視角的虛實交會的部份,我認為編劇與導演是處理得很好的,且比原著更有深意。

之所以說到留白,是因為最後李小路想像的那一部份(甚至不是回憶),呈現出虛幻而美好的影像。

也許你會想,王曉冰是什麼時候死的呢?

她死的時候穿的是夾克裝+褲裝,人口普查的時候穿的是類似男款的白襯衣,都不穿從頭美到尾的漂亮裙子,哪裡是真實的發生過,哪裡是想像著的呢?

於是,想像中的美好與乾淨,就更有一種生冷的痛感。

電影或許是因為時間壓縮的原因,某一些故事的描述看起來並不夠順暢。

比如鉛筆盒裡的煙頭,在小說中有提到是王曉冰慢慢地學會了抽煙。

而小說中也提到了王曉冰得了厭食症,有時餓得不行就“拾吃”,所以才有了電影裡的發黴的麵包和洗臉間的饅頭。

但是不足以影響這部具有巧思的電影。

本片有許多構圖按三分式和井字式拍出來,有著很漂亮的視覺效果。

整個片中將劇情推向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鏡頭表現則是王曉冰深夜踩著自行車騎向河裡那一段,採用了追光,虛與實交替,鏡頭上移後戛然而止。

整個影片的敘事就從這裡開始呈現新的方式。

3——了了(自由職業者)一束柔光,一輛單車,一位少女,一個倒影,《少女哪吒》就這麼詩意般駛進了我的視野。

時光的流轉,硬生生地將我拉回往昔,舊時記憶裡的蘇式紅樓、電子管收音機,老式唱機和黑膠唱片以及林林總總的舊物又在眼前穿梭。

如同王曉冰和李小路這對閨蜜,我們也曾在那舊時光裡竊竊私語,少女的心思、對父母的怨言、對老師的猜測、對同學的閒話,流淌在每一回眼神交流、每一個肢體動作和每一次的開懷大笑裡,上演著、翻版著不羈的年華!

片中,王曉冰父母離異,對她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本就對時刻監視自己的教師母親懷有敵意,當父親離家時又把敵視強加于父親。

不羈是年齡的烙印,仇恨和內心的荒漠卻是她的悲劇!

數年後,李小璐重返故里,等來的卻是初戀的離去和閨蜜的噩耗,以及王曉冰留給她的遺物——一盒滿滿的煙蒂!

人生無常,同是逆反期,王曉冰卻終究沒能挺過初放時的風雨,如哪吒般叛逆的她,承受不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不公!

似不羈的白馬,飄逸如風,去到她嚮往的三毛的撒哈拉!

影片刻意的醜化老師讓我不解,我走過那個時代,幼時到青年,我的每一任老師都是我的榜樣,而片中,教師的形象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猥瑣,再不就是壓抑、病態的,沒有一個是陽光、寬厚的尊者,並且父親的內心描述也有失深度,過於簡單化了。

青蔥歲月,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曾住過一個哪吒!

我喜歡一盞燈、一部車、一個人,騎行在孤獨裡,從起到終!

輪回裡,每個人到最後都會是一個人,學會孤獨的面對世界,才能享受孤獨帶來的寧靜。

4——飛了(聲色場所創辦人)一部出色的小說一定有一個不同尋常的開篇。

一部優秀的電影同樣如此,開場的鏡頭和情節即使做不到提綱挈領,但至少對後面的整體敘事提到一定啟示作用。

《少女哪吒》的第一個鏡頭就有著這種異乎尋常的氣質。

一個女性裸露的腹部橫現在銀幕當中,一隻顫抖的手輕輕擦拭光滑細膩似乎還充滿生氣的皮膚,平緩移動的鏡頭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

冰冷的停屍間在此和上一個鏡頭形成極大的鮮明的反差,似乎在提出問題:鮮活的生命是如何隕滅的。

當疑問還在頭腦中延續之時,鏡頭轉為外景,小鎮的街頭,一個成年女性緩步走到破舊不堪的新華書店門口,正要推開門,卻被一個活潑的少女捷足先登,那架勢簡直就是破門而入了。

少女李小路在小鎮書店裡邂逅另一個少女王曉冰,雖然兩人沒有正式謀面。

由此,影片進入正式的敘事(回憶)階段。

這一系列鏡頭真是漂亮極了。

簡潔而克制地提示了一個女人的死亡,卻並沒急於交代更多細節。

成年李小路和少女李小路同時推開書店之門,一個遲緩,一個迫切,更是神來之筆。

打開一扇門,就打開了記憶,無論身在門內門外,過往的片段開始一幕幕展現。

如此精彩的開場,最近國內的影片中我只在《白日焰火》和《天註定》中看到。

當然好的開場並不是作品成功的標準。

《少女哪吒》可貴之處其一還在於很自覺地運用鏡頭語言敘事,而不是通過大段的對白台詞交代人物關係和講故事。

簡約不簡略,多處留白,或有伏筆,這些從開場就不難看出來。

教室裡喊起立坐下的王曉冰的神情,表明了她對語文老師的敵對和鄙夷;王曉冰父母在室內近乎無言的對峙,揭示了雙方緊張幾近崩潰的關係;接受人口普查後喃喃自語的王曉冰隨手關閉的房門,則預言了她最終註定走向死亡的結局。

有些情節的設計也恰到好處。

徐傑並沒有喜歡他從水中救出的王曉冰,而更傾慕於有著豪爽性格的李小路。

王曉冰於是不再看和李小路共同喜愛的三毛,當她將被母親撕破後被自己拼貼好的楚留香送給徐傑時,對方只是淡淡地說李小路不讓他再看閒書了怕影響學習。

此時沒有萬語千言,但觀眾依稀可以感受到少女內心的滄海桑田。

另一可貴之處,是影片敘事的虛實結合。

除了開場和結尾,絕大篇幅都是李小路的回憶。

但與王曉冰的過往相處中,有些事件是李小路沒有經歷的,於是影片就交織在真實、意象和隱喻之中,還有試圖扭轉現實天馬行空的想像。

當風聲大作,所有秘密再次泛起,白馬可以佇立街頭,不善水性的王曉冰沉入河底,當然也可以從容地游到對岸。

這是李小路內心隱隱的希冀,也是對王曉冰棄世的最後弔唁。

影片也存在一些問題。

意象或隱喻要做到準確,可以與相關情節互通互文,方可相得益彰,而不是無中生有。

影片中徐傑與李小路偷取獵槍,到森林鳴放,整個畫面優美異常,但與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都毫無內在聯繫,有畫蛇添足之嫌。

一部合格的影片,最基本的要有恰當的電影語言,要說人話,要有合乎邏輯的內在關係,再進一步,最好還可以從中看到真切的生活和普遍的人性。

很高興,《少女哪吒》都做到了。

5——黃淑婉(設計師)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從開始到結束都籠罩著一股淡淡的憂傷,裡面很多鏡頭畫面很美,相比現在的很多青春片,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詮釋青春的角度。

沒有刻意迎合觀眾,沒有指責和評判。

鏡頭陳述的世界有點虛幻,有點模糊。

雖然拍的不是跟我一個時代的故事,要產生的共鳴可能很少,但是看到那個年紀裡跟大人的對抗,那種擰巴執拗的態度並不陌生。

我同時代裡的同學,也有以這樣態度對待老師和家人的。

明明想要他們的關注和關愛,且又不屑於他們的表達方式。

在少女王曉冰眼裡,老師送的鋼筆,媽媽偷聽跟朋友的聊天,爸爸送的錢。

都是打著愛的名義虛偽的做法。

在這個年紀裡走過的都會知道,處在這個年紀裡都有過跟成人世界的對抗。

只是有些人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有些很隱晦的化解。

影片中的幾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電影一開始的正在擦拭的美麗身體(後面才知道,是王曉冰的屍體),王曉冰騎著自行車飛奔在黑夜的身影,李小路站在岸邊冷漠的看著對岸的王曉冰。

劇中王曉冰擰巴執拗的性格,搞不懂爸媽的離異,想不通好朋友李小路的疏離,猜不透是不是喜歡自己的教官,可這一切都無人訴說。

之前的還有個可以說秘密的好朋友,因為不同環境後的種種變故導致的疏離,最終走散。

就像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出去玩在河邊的鏡頭,李小路冷漠的看著河對岸的曉冰,就像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

那個飛奔在黑夜的身影,就像是要逃離身後的一切,可終究逃離不了心裡的枷鎖,擺脫不了恐懼與孤獨。

如神話人物哪吒,剔骨還父,可是還得清嗎?

剔骨還父之後的哪吒有仙人神助可以重生,而王曉冰是自我毀滅,選擇了一個最決絕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最後李小路拿著那一盒王曉冰留給她的煙頭,她才明白自己的好朋友有那麼多的孤獨、無助和秘密是與香煙陪伴的。

每個在青春期擰巴掙扎過來的人,要麼跟主流大眾把手言歡,要麼寧死不屈不被大眾接受。

就像最後王曉冰和李小路各自的歸途。

大師 | 視野 | 焦距 | 薦影 | 講影堂 | 觀影夜豆瓣小站:聲色場所新浪微博:@聲色場所微信公眾號:聲色場所

 3 ) 岁月之后——《少女哪吒》有感

《少女哪吒》的电影,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

我和作者绿妖其实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然而同时代的青春期,也一样能有极大的不同。

毫无认同感,甚至没有旧时代的亲切感——我分辨不出电影拍的到底是什么年代。

看到俩女孩走进河里,河水淹没了晓冰头顶那段我就关掉了电影——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就跑河里去,又不是真要自杀。

小说原作我是看过的。

绿妖的文字是很好的,我喜欢她的《阑珊记》,但是不喜欢这个《少女哪吒》。

她有个旧文好像叫《我们的时代曲》我也不怎么喜欢——我发现但凡她以少年时代为主题的,我都不喜欢。

也许是因为缺乏共鸣和认同——她写现代职场,多多少少是有认同感的;但是写少年时代,写强烈的情感和挣扎,我就没法理解了。

其实看《少女哪吒》小说的那两天我一直在努力回忆我的少女时期,回忆我的中学时代——我发现能想起来的,已经不多了。

有一些片段,有不少片段,短短的,就像那些两三几分钟的视频,没头没尾,没前没后,只突然跳出来那么一段,画面挺清晰,有景也有人,大多是默片——似乎画面要比声音更容易在记忆力保存。

而情感和情绪,当时曾经浓烈的情感和情绪,我已经记不得了。

我能记得当时在哭还是在笑,但是不记得当时的悲伤和喜悦。

被父母训斥的画面还在记忆里,但是当时曾有过的难过——那种难过的感受,已经没有了。

如果我说我记得当时是难过的——所能记得的,也仅仅是“难过”这个事实,而非记忆的再现。

和同学在校园里共行的画面也还留存,但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否高兴——连是否高兴这个事实都不记得了。

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一点残存的感受的话,那就是惊惧感。

我不知道惊惧感是否是所有情感里刻痕最深的,但是我现在还隐约记得犯错后被母亲训斥的那种惊惧。

偷看小说被抓到、考试没考好、练字时衣服沾了墨汁、洗碗打破碗……但是这种惊惧感现在其实也已经很淡很淡了,不努力回忆的话,几乎也想不起来那种感受。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在记忆里最先失去的东西是情感。

我记得的画面有很多,记得的感受也不是没有——我记得南方夏日的那种热气蒸腾,火辣辣的大太阳,热烘烘的午后,铺着草席的床上有一本《绝代双骄》——我记得那种热的感觉。

我也记得夏日里井水的凉意,记得冬天手指冻僵的那种又冷又麻的感觉——不过感觉和情感好像是俩码事。

我不记得当年的悲伤,也不记得几时快乐过——高兴的时候一定是有的,但是我想不起来了。

我能记得的,只是看小说的那种快乐。

我不记得因人而起的快乐。

那时候也有小伙伴。

记得当时我和一个女同学走得很近,暂且称她为L吧,我对她印象很深,我记得她的模样,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她的字迹——传纸条这种事儿,我当年也干过。

我和她互相抄录传递席慕容的诗。

我和她一起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众人的目光里,被指指点点和议论——很大原因是因为她,她当时是校内知名美少女。

有不少男生追捧她,还有高年级的,我记得那个高中部的,在当时看来挺帅的男生——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他的样子了,只记得当时是觉得他长的好的。

他让人拔了她的自行车气门芯,然后自己陪她步行回家——现在看来当然是很老土的桥段,不过那时候,我们都没见过世面。

当时,她虽然被男生们认为长的好,但是女生们不喜欢她,都说她不过如此,而老师们也不喜欢她,尤其是我爸爸,很看不上她书念不好又“妖妖娆娆”,于是就说她长的不好。

以我现在的审美来看,她算不得很漂亮。

五官秀气,眼睛不大脸盘子大,皮肤白个子矮。

但是她颇有风韵,这对于少女来说的确很难得,也难怪当时男生们都认为她好看。

她站姿很直,走起路来很自然地扭着腰,笑起来牙齿很白,最特别的是她看男生总是斜着一溜——现在我知道那叫眼风,是一种风情,不过当年我是不懂的。

当年有女生说她风骚,我以为是嫉妒——现在想想其实也许是她们对那种风情的不恰当表达。

当年我大概隐约也是有点嫉妒她的——那个高年级男生我也觉得帅,但是人家看上她没看上我。

这纯粹是虚荣心的缘故,因为我并没有真的看中那个男生。

我真正看重的男生必须要成绩好——倒不一定要长的多帅。

彼时我对D颇有好感,对成绩最好的W也颇有敬意,这两位都从不搭理L,于是我便觉得L即使比我美貌也不足为惧—我在两性关系上超强的自信心似乎从那时就开始建立了。

可想而知我和L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虽然我和她也曾一起有过“以后也要在一起”的幻想。

但是我们从未真正的敞开心扉。

我们也并不真正的了解对方。

毕业多年后我们有见过一次,已经分岔得很厉害,毫无共同语言。

我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我当年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高兴。

还是仅仅是为了有个伴?

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大夏天的,我走了很长的路去看她。

现在所能回忆起的少年时的喜怒哀乐,似乎都是模糊的。

如果有人问我,当年过得好不好,我想我真的很难清楚的回答——原来岁月真的会冲淡一切。

甚至还会让你,对当初的自己无法理解——比如,现在的我真的很难理解,当年为什么要走那么长的路去看她?

 4 ) 青春会早于一切成为死亡的灰烬

7月5日点映场提前看了《少女哪吒》,本想711上映二刷再来写观后感,结果发现深圳各大影院基本被某时代某某花开占满,心中五味杂陈,先简单写写吧。

在我看来,《少女哪吒》不应该被单纯的定义为一部青春片,影片表现的矛盾冲突,不仅仅局限于青春期,舒展精美的画面后,是一场个体对抗群体、自我对抗常规的昂然斗争,只不过这场斗争的扛鼎之人,恰好是两位干净纯粹的青春期少女。

——女孩————小路是谁?

李小路是“侠女”。

看到被困住的白马会将它放走,看到有人欺负同学会打抱不平,看到不公正的老师会不计自身利益奋起反抗。

侠女心中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属于江湖的规矩和法则,虽与主流社会有所出入,但总归是万千秩序中的一种。

晓冰则不同。

她不属于任何一种模式和规范,她本就是化外之人。

小路反抗的东西是具象的,晓冰所对抗的则抽象、无形。

自始至终,镜头下的晓冰都与她所处的环境形成了一种荒芜的对比。

电影开始喊“起立”的她与背后黑压压的人群,读卫校站在台上自我介绍的她与偌大无声的教室,家庭审判崩溃无望的她与紧张压抑的家长,独自骑自行车的她与漆黑无边的夜色……个体与群体一次次对峙,她所对抗的东西比她庞大太多,大到完完全全笼罩她、吞噬她、瓦解她、摧毁她。

她试图寻求一条出路,但作为16岁的少女,她没有找到一种强有力地方式与世界谈判;一旦发现有相同气息的人,她便毫无保留的奉出真心,友情和爱情,一度成为她心灵的栖息地,可是朋友渐行渐远,爱人不辞而别,仙女的魔法消失,只能再次回到现实。

现实中每个人都自说自话,少女哪吒那些无人谛听的呐喊和无人回应的发问,空落而孤独,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莫名悲壮。

两个少女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她们的友谊只能维持在某段特定的时期。

当年痴痴相对傻笑的好友,也会充满疑惑的望着对方的影子说出“你是疯了吗”这样的话,好在导演还算温情,在影片的最后用一盒烟蒂让她们隔空和解,晓冰的疯,总算有了懂她的人。

——家长————《少女哪吒》中晓冰的母亲反复出现,她沉默、隐忍、清高、奉献,同时,她强势、窥私、不善沟通、自以为是;晓冰的父亲着墨不多,高大、国字脸,整个人像极了影片中墙上那幅照片——权威、遥远、高高在上。

这种人物设定像是一个隐喻,仿佛在中国的亲子关系里,父亲是缺席的,母亲是无处不在的;父亲的权威与母亲的无私是两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前者要求人光耀门楣,后者要求人香火相继。

单这两个任务,便足以将人拉入汹涌的现世翻滚折腾一生。

子辈结婚生子是父辈的刚需,循规蹈矩的生活是他们下达的强条,并且,这一切都是奉天承运、以爱之名。

少女晓冰或许意识到了这些,但她无法精准的描述自身的困顿,她的方式太过稚拙,只能在发觉母亲偷听谈话的时候,突然蹲在地上,生硬、青涩,夹杂着外人不懂的莫名其妙。

——故乡————有一种爱,你爱着它,它植根于你的血脉,但遗憾的是,你们格格不入。

“我深爱着我的家乡,希望与它永不分离。

”电影前段晓冰字正腔圆的读出这样的话,电影的最后,她骑着自行车,不知要去哪儿,灯光照着她的脸,肃穆如同破釜沉舟的卒子,一路向前,不回头的离开。

若干年后,成年李小路回到故乡,河堤还在、果园翠绿依旧,似乎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路过当年放走白马的电线杆,少女小路从记忆中复活,时光重叠交错,岁月横陈,与往事狭路相逢,总是悲喜自知。

似乎对于我们这种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的人来说,对故乡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

故乡变化太快,途径故地,就容易产生十年一觉的恍惚;故乡一成不变,睹物思人,又难免生出庄生晓梦的错觉。

故乡的云召唤着游子归来,但故地重游的小路们都知道,正如晓冰们当年一腔孤勇弃背后熟悉的灯火闯入夜色一般,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诚实与死亡————“诚实"是电影的题眼,是少女的期冀和信仰;“死亡”是电影的开篇,是哪吒的结局与归宿。

私以为,诚实是一种代价极高的品质。

真正的勇士不多,没多少人愿把自己置于孤绝的道路,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

天地不仁,真相往往残酷,面对真实已万分不易,更何况“实”前还有一个“诚”,赤膊相逢,含糊不得。

晓冰对诚实的追求或许源于儿时父亲的教导,年龄渐长,她察觉到身边最大的不诚实,也是父亲。

成年人总是好为人师,一边向子女输入教义,一边用自己的行为破坏教义。

大家虚伪而心照不宣,缔结成了一张表面和谐内里不堪的网,将纤细敏感的少女逼入夹缝,而女性总是带有悲剧色彩,一旦遭受命运的折磨,大多数女性不会将噩运转化为对外的破坏,她们要么苦熬,要么自毁。

电影暗示晓冰最后以命相抵,奔赴永夜。

很多人说这是“作”, 让花季少女早夭,是件残忍的事,但如果你看了绿妖的原著,就会发现导演让晓冰在最美的时候离开,是种慈悲——原著中,晓冰一次比一次疏离人群,游走在生活的边缘,为了生计,做过尸体化妆员、陪酒小姐……这样的设定,硌得人生疼。

对待死亡,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其实我觉得,在一个清明自由的环境中,生与死都不必附着过多的意义。

同是死亡,如果与主流价值观绑定,那便是舍身取义;如果将一个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少女之死简单定义为“作”,未免太过片面,这并不可取。

电影中还有很多意向,河流、果园、白马、枪声……的确,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确实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

近年来荧幕上与青春挂钩的影片,总是与早孕、堕胎、打架斗殴、劈腿撕逼有关,这种符号化的东西反复运用,其实是一种特别偷懒的创作手法。

《少女哪吒》踏浪而来,没有上述种种桥段,另辟蹊径,倒也是让人眼前一亮,颇为欣喜。

导演拍的哪吒,满眼葱郁,调子却是冷的;两个少女,线条却是硬的。

这是一部求诚求美不求善的片子,哪怕多一点点媚俗,或许都能为它赢来更高的票房,但他没有;这样的路数,让哪吒的路更加孤独,对观众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正如开始所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片。

我们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

作为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你对社会某些常规的东西有了困惑和质疑,没错,你的心中有一个哪吒。

如果你的哪吒还未醒来,为了糊里糊涂的幸福,请不要叫醒她;如果她已经和你共存,为了诚实的认知与清明的自己,请不要让她死去,不要让她伴随青春成为死亡最初的灰烬。

 5 ) 《少女哪吒》&《弗朗西斯哈》——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有理想的人也不要伤心

最近看的两部女性题材的电影,虽然诞生于不同文化环境,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却有其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东西,所以一起来聊聊。

其中一部是改编至作家绿妖的同名小说、李霄峰导演的处女作《少女哪吒》,一部是诺亚·鲍姆巴赫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主演的《弗朗西斯哈》,这一对有着相似电影理想的恋人,前者也是《婚姻故事》的导演,后者也是《小妇人》和《伯德小姐》的导演。

当我介绍完这两部电影的主创,你可能对这两部电影的风格会有一点预感。

确实,他们都是低成本的青春文艺电影,或者用呢喃核来形容——以自然的生活流场景为特色,聚焦年轻人对感情生活、对未来发展的困惑。

虽然《少女哪吒》的导演很不想承认这是一部青春片,我想那绝不是青春片本身的阐述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同期上映的《小时代》也将自己定义为青春片惹来了导演的叛逆。

除了这层表面的风格之外,他们同样描述两位女性,描述他们不同生命阶段相互之间的友谊,也描述他们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选择。

这种双胞胎似的双女主电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讲述爱情,还有一种是通过创造的两个紧紧羁绊却又完全不同的角色,一次性展现人在复杂的生活中不同选择的两种境遇,探索角色的可能性,也是在探索生活的可能性,这对于电影故事创作来说故事更加丰满,矛盾也更加尖锐,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样的创作方式,我最早是看张悦然的小说《樱桃之远》感受到的,之前比较有名的《七月与安生》也是这种,近几年因为剧集我的天才女友播出而更加风靡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是,而《少女哪吒》和《弗朗西斯哈》的聚焦点我觉得也是这种类型。

《少女哪吒》中的两个女孩,一个是长发飘飘、看起来品学兼优的晓冰,一个是短发酷飒、看起来乖张叛逆的转学生小路,她们因为关于一匹马和一场台风的秘密而成为朋友,更因为骨子里的叛逆二字让她们彼此感受到了志同道合。

她们用“文青”的细腻感受着家乡的河堤与果园,用“流浪者”的浪漫想象着未来的诗和远方,用“初生婴儿”的笨拙和好奇触碰着少年时代的爱情。

但是在那个闭塞世俗的小镇里面,特立独行者往往是被集体暴戾抛弃的对象,所以晓冰和小路都遭到了放逐,放逐是相似的,而她们结局的却迥然不同,而这跟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影片中,晓冰的家人存在感更为强烈,掌控欲更为强大,离婚与再婚得轰轰烈烈,还偏偏欲盖弥彰,保护着他们所珍惜的体面,扭曲着晓冰稚嫩又偏执的内心,硬生生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如同封神榜中怀胎三年而生的哪吒一样,生来亏欠,再加上双方坚硬霸道不服输的性格,直接将家庭关系转变成了仇敌的对抗关系,特别是这样的对抗还加入了青春初恋这样强烈的催化剂,于是,晓冰非得重走哪吒剔骨还肉的路方能自我解脱。

可惜的是,人不是神,人死不能复生。

而小路虽然叛逆,转学无数次,影片却几乎没有给到她的父母什么镜头,唯一出现的父亲镜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形象出现的,就像小路在徐杰心中的形象那般,她像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像浪迹天涯的侠女,所以即使青春动荡,但却在动荡中反抗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是自己坚定的选择,不受家庭和爱情左右的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这样的重生才有生机。

当小路回到小镇,从晓冰妈妈那儿拿到晓冰留给她的一盒子烟蒂。

她想起当时和晓冰交换的秘密,她自己放走的白马从不曾撒谎,因为青春易逝,白驹过隙,如同那白马松开绳索,他自翩然而走,曾经她以为晓冰说的台风将至只是为了跟她交朋友的谎言,直到看到这一盒烟蒂,她能感受到,每一支烟蒂的背后都是一阵在晓冰的世界里面刮起的台风,一个说着“这世界只有一种活法,那就是诚实的活着”的女孩,是不可能撒谎的。

死去的晓冰和相比之下重生成功的小路正是小镇中拥有反叛性格的理想主义少女最坏的和最好的两种结局。

弗朗西斯和苏菲都是美国纽约的穷人,她们是曾经的同学,现在更是形影不离,影片中说“我们就是一对拉拉,只是不做爱”。

因为他们都有着文艺而遥远的理想,并发誓要共同征服——苏菲想成为干练又成功的出版业大亨,弗朗西斯想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蹈家,然后一起在巴黎这个文艺鼻祖之地买上一个大房子。

他们在普鲁克林街边狭窄的小床上调侃男人,畅聊理想。

多么的令人熟悉,像极了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青年热血理想时期。

然而年龄、婚姻这些仍是现代女性难以逃脱的桎梏,将弗朗西斯无情地拍在了干涸的河岸边。

婚恋市场上格格不入的弗朗西斯,不愿意为了纯粹的理想做出一点点妥协的弗朗西斯,诚然,在我们这些同样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人眼中,她是那么的真实可爱。

尤其是苏菲离开后找到合租房子在纽约街头狂奔的她,简直就是一位现代舞蹈艺术家。

但很快,她遇到的经济危机让她必须独自面对残酷的生活本身,为了房租而发愁,为了下份工作发愁,更为了离去的苏菲而发愁,也可以说是生气,因为曾经陪在她身边的苏菲,先行妥协,离开了一起合租的房子,离开了说好要奋斗的理想——出版行业,甚至要嫁给面目模糊的男友,离开美国去日本。

苏菲这样的的选择在纯粹理想主义的人心中是不耻的,甚至谈得上背叛,所以弗朗西斯生气。

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观影时,也能看到苏菲的犹豫、纠结和努力,不禁会想,这真的是不好吗?

在现实中先找到最舒适的位置,然后用从生活中汲取到能量反哺理想,真的就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理想主义者头低一等吗?

接着电影的主角弗朗西斯就告诉你,不是,她自己从对苏菲生气,到避而不见,再到像小孩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去巴黎仿佛暗戳戳的报复。

苏菲和男友吵架之后回来又离开的那个凌晨,理想之光回光返照之后,她不仅理解了苏菲,更参悟出了可以交给现实的一份及格的答案。

最后她接受了舞团的文职,一边搞钱也一边不忘舞蹈,终于,影片的最后,她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至少实现了部分关于现代舞艺术家的理想。

没有自己那样纯粹的理想主义,她走不到这里,没有好朋友苏菲关于现实妥协的启示,她也可能一直只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而不是体面的成年人。

尝尽万般方式,始终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博弈的二人,正是都市中拥有反叛性格的理想主义职场女性最温暖的结局。

太过于理想化的人会像弗朗西斯哈早期那样,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太早放弃理想的人也会时常悔恨,或许,可以在纯粹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中找到一条过的最舒服的路,走下去。

这条最佳的路不一定非得非此即彼。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弗朗西斯哈 台词来自于弗朗西斯的一次顿悟,她更多是针对好朋友苏菲而说的,但我更多的还是体会到普通人与理想之间的关系,近而不粘、远而不疏。

这两部电影,《少女哪吒》更加极端,更加苦大仇深,而《弗朗西斯哈》作为一个喜剧,他是反苦大仇深的,也是温和的,从他的电影名就能看出来,主角叫弗朗西斯,但影片名多出来的哈字,既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意外,也是一种摒弃沉重的态度。

但两部电影都让人对理想主义者在不同阶段选择的遭遇感叹颇深,又因为都是聚焦于女性角色的描述,且聚焦于不同阶段女性角色身上背负的枷锁,尤其是家庭这一部分,不管是原生家庭部分还是次生家庭(朋友或者恋人之间)都让我非常有代入感。

角色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已经没得选,但看故事的人,或许尚有的选。

这就是看电影拓宽生命宽广度带来的收获。

愿每一个理想主义者最终都不要成为落魄的艺术家,更别成为一缕游荡的幽灵。

毕竟大部分的我们都是不会被载入历史的普通人。

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电影分享和短篇小故事,欢迎关注我和朋友L一起打理的公主号Litsyd或者你想听到更多关于音乐还有书籍的分享 欢迎前往喜马拉雅或者荔枝搜索W的半亩花田(缘更)

 6 ) 文艺之恐怖

《少女哪吒》如果没有单薄的嘴唇,倔强的眼神和涌动的青春,还真不一定能看完这部片子。

全片没有听到一句我爱你,但王晓冰对徐杰李丹阳的关注,却是真实存在持续发酵的。

相比拖桌子扔东西瞪老师的李小路的大动作,王晓冰一次又一次地触碰死,蔑视生,淡化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惧,让个性和叛逆都黯然失色,刺儿头小路反而小巫见大巫变成一个乖宝宝了。

”咬人的狗不叫“。

深深地感慨,神经病真的是从小看大,贯穿始终的。

鲜花情书摸小手,抵不上一盒烟头;爱你想你心头肉,扛不住一道伤口。

白皙的身体被推进停尸房的“潜艇”,人口普查的时候家里是两口人,”手有点黄,抽烟吧“医生的搭讪,最后来一盒烟头。。。

最初被电影细节吸引,是在十多年前。

看到中国的导演也越来越讲求细节、完善逻辑,讲故事的水平越来越好,挺开心。

就是切镜头一下子就几年后,有点儿跟不上;文艺片快剪成了烧脑片,有点儿看不懂。

细思恐极,文艺还真是一件挺恐怖的事情。

冷不丁地下水,不知道下一秒,她会从水下浮起,还是不会。

天才都是偏执狂,但这并不令人欣慰,因为从来没人能保证偏执狂的生活是幸福的。

然而小情小绪还是会从心底里探出头来,如同偏执狂不肯放弃自己的选择一样。

晓冰已离去,小路且安好。

Long live and prosper。

一五年的七夕。

 7 ) 不是少女也不是哪吒

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听中学里最矫情的那个女同学口述了一个多小时中学生活回忆录。

情节不连贯;逻辑不能自洽;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段落;充满个人情绪,父母都是不开明的,其他人都是庸俗的。

我眼中少女的特质是敏感而爱幻想,敏感来自于准确察觉家庭成员的情绪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爱幻想来自于随着成长自我的健全开始逃离生长环境。

电影中王小冰父母婚姻的失败和母亲的情感生活的变化只让人看到一个冷漠的女儿,王小冰短暂的初恋更糟糕,感觉这一段并没有表达什么。

哪吒则是反叛和清算。

王小冰充其量也就是翻几个白眼,最后割腕“我一条命是你们给的,你们要逼死我我就死”。

而我想看的少女哪吒是尽管对父母众人庸俗不理解她,她也要挣扎地活下来,活成他们都不敢想的样子,然后带着一种“我把血肉还给你们,但你们永远不能控制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心情去死。

电影中的王小冰根本就是个中二病啊,她没有像哪吒一样反叛对抗世界,她只是不断说服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困惑谁都有,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平凡人,最终成熟,勇于面对世界。

王小冰的反叛就和我青春期见过的那些最矫情的女生一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又不作为,连自杀都没有新意。

电影里很多情节看得我犯尴尬恐惧症:李小路放走白马这个情节,真的是非常的熊孩子,和现在把别人自行车锁卸了有什么区别?

白马非马这个意象倒是好,看似李小路放走的是白马,实际上是王小冰内心真正的、叛逆的自我。

两个少女飞快地成为朋友。

从这里我非常敏锐地察觉到导演是一个直男,电影里拍出来的交朋友的方式是男孩子的,初中的少女已经有小团体意识了,变成朋友要相互欣赏,逐渐接近,小心地试探,和其他朋友和非朋友一起试探……最后成为朋友。

王小冰的妈妈拿苹果那一段非常非常刻板,王小冰的父母的形象也非常刻板。

李小路的家庭则被忽略了。

我看到王小冰家是独门独院二层小楼,母亲是中学教师,父亲像是个小老板,李小路父亲就算是高级技工,两个人的家庭情况应该是王小冰好于李小路。

看成绩王小冰读英语、语文好,两个人高中一个去了普高一个去了卫校也蛮难理解的。

两个女孩经常发出“咯咯咯咯咯”的笑声。

很想提醒导演,只有幼儿园女生才会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两句话之后开始这么笑。

那段天仙配把我看得非常迷糊。

暗示两个少女有超越友谊的关系么?

电影后半段都要成王小冰独角戏了。

暗示两个少女人生轨迹的对比么?

选天仙配不太合适吧,后半段是独角戏啊。

几乎看不到两个少女的成长。

女孩子青春期是想事情最多的年纪,从13岁到18岁思想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电影里完全看不到,不知道是本身就没有还是演员演技的问题,王小冰永远是两眼一翻鼻孔出气。

王小冰军训翻墙失败和教官对话那一段的台词太让人尴尬了。

那种语气是小学女生对着喜欢的手工课男老师说话的语气。

王小冰蹲下然后说自己心情不好的样子和我过去的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朋友一样,我到现在还在庆幸我和那个朋友绝交了。

看得出来导演想拍王小冰和李小路疏远的过程。

但是实在是太糟糕了,最终我看到的就是两个玩伴越走越远,仅此而已。

李小路见初恋男友那一段好看。

那种尴尬的感觉好到位啊,尤其是男生扭头就走,走几步想让女生高兴又有点旧事重提地意思翻两个跟头,翻完之后又尴尬又后悔只好往前走。

王小冰妈妈唱戏那一段挺吓人的,讲真,我一直感觉电影最后有个闪回,说整部电影都是王小冰的回忆录,因为王小冰的父母角色实在是太刻板单薄了。

电影的色调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除此之外真看不出什么了。

最后,我觉得排片少真不是电影院的问题。

观众看这种回忆青春的电影要么看个乐看个脸,要么真看点真情实感的回忆。

这部电影显然是走青春记忆的,但大多数人留下的青春记忆都是朋友一起做过的事、闹过的笑话、闯过的祸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情绪,不是王小冰这种一个人中二病还要朋友陪着一起心塞。

还是那句话,看这部电影就像被已经绝交了的情绪化女同学按着头喷了一个多小时心里话【。

 8 ) 哪吒应该是女孩

王晓冰前一秒还在笑闹,后一秒就突然抱膝蹲在地上,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这也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青春期,外界的一部分折磨我,我也要折磨外界的一部分作为回报,尽管折磨我的这部分和我折磨的这部分并不重合。

亲近的朋友对我有种微妙的恐惧,因为我的阴晴雨雪总是没有预报就直接降临。

我意识到这一点但并不收敛。

我亲爱的朋友,我那折磨你的古怪,实际上是种咬牙切齿的撒娇。

我像王晓冰一样,期待我的李小路回头,蹲下,抱住我,冲我笑。

当然我也喜欢看你因为我而气急败坏的样子。

我喜欢被惹毛的,毛绒绒的你。

王晓冰是中国电影里难得一见的拥有愤怒的少女。

她拒绝被审判——你们,你们这些大人,未必比我活得明白。

而中国的父母天然有审判女儿的道德资本,你的生命,你的成长,你今天泼到我们身上的尖锐声音,都仰仗我们的付出。

所以王晓冰选择像哪吒那样把自己的生命扔在地上,毁掉这份由母亲单方面赠予的无法拒收的礼物。

我不会把她的愤怒粗暴地划分为矫情。

只有把欠债还清,她才能摆脱下位者的处境,她不要做任何人的奴隶。

她不是那种因为奴役关系里有爱就稀里糊涂接受这一切的人。

我对她的理解源于我身上还没有完全消散的全能自恋,从主观臆断的角度我明白她的愤怒——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像书里描写的那样,像我想象的那样?

为什么你们这些大人告诉我的和你们实际上做的并不一致,而你们却丝毫不为此脸红?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我要接受这样的世界?

我有愤而离去的权力。

 9 ) 每个少女都曾是哪吒,可惜最后都成了凡人

大圣虽然归来了,少女哪吒却死了7月2日,我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少女哪吒》首映,导演李霄峰和几乎全部主创都有出席,可见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重视。

在此之前,我对哪吒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记忆中我从来没有看过《封神演义(封神榜)》,甚至连每年暑假都重播的《西游记》也没看全过,我一度非常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童年…虽然我很喜欢一个叫哪吒的乐队,但由于这个乐队像哪吒一样夭折了,并且再也没有活过来,而我在他们解散多年之后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我喜欢的也许只是一个幻觉。

我最喜欢那首叫《闹海》的歌,尤其喜欢其中一句歌词——“忧郁的孩子们别怕,守护着你们是哪吒”,这句话用来形容《少女哪吒》,非常贴切。

自带课桌的插班生李小路,是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少女,她或许成绩不好又不善言辞,却很有自己的个性和主意。

朋友说,“我觉得李小路的原型就是绿妖本人”,她还说,“你跟绿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电影太适合你了,感觉你一定会写影评。

”这些我都承认,我曾经看绿妖的书和这部电影看到哭,总觉得其中有许多情绪触动着我,可我说不清那到底是什么。

其实当我听到她说“这电影的影评都特别好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没必要再写了,但她又说“可我觉得你写出来的是不一样的”,这让我觉得自己是被信任被期待的,于是我就写了。

比起李小路,或许少女时期的我更像王晓冰,只是我的家庭生活比她幸福一点。

初中时期的我,是大人们眼中的好学生乖乖女,可能是因为成绩还不错,所以大人们也懒得管我。

我非常不喜欢初中时的班主任,不只是因为她讲课水平不够好,而是因为她在为人处事方面做了很坏的示范,这是当时的我所不能理解的,也许直到现在都不能。

记得那时候我经常和她作对,她也经常在课上课下惩罚刁难我,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关系有多紧张,结果在我中考时考了全班第一之后,她对我说,“我早就说过你不错。

”当时我就心想,你们大人真虚伪。

两个女孩的友情是从秘密开始的,王晓冰对初次相见的李小路写到:“告诉你一个秘密,台风要来了。

”7月11号《少女哪吒》正式公映那天,台风真的来了,可惜影片在全国院线的排片只有104场,第二天更是缩水到84场,这其中还有许多场次是人肉众筹争取来的。

我的那个朋友也很喜欢《少女哪吒》,但她说,“我们这儿根本不上,只能过段时间等网络下载了。

”电影中的两个少女,一个死去,一个变成了普通人,而《少女哪吒》片方却不肯乖乖就范,一直在可能的范围内做着最大限度的宣传,这让我觉得既安慰又心酸。

我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只好跟小伙伴们说,“《少女哪吒》还不错,大家快去看,感觉下周就要全面下线了”,同时自己再去二刷。

同事惊了,“你不是已经看过了吗?

”我说,“那是首映,我就是想在公映后再支持一下。

”二刷《少女哪吒》前,我去看了最近口碑还不错的《大圣归来》,对片中一句对话印象深刻:“-大圣,哪吒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女的!

”《大圣归来》算是成功逆袭,票房和口碑都还不错,《少女哪吒》却因为排片太少的关系,票房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我在朋友圈感慨到,“大圣虽然归来了,少女哪吒却死了。

”结果某个同学忽然冒出来说,“哪吒不是男的吗?

”我说,“《少女哪吒》是个电影。

”她说,“哦,我不看国产片很久了。

”这电影太old school了,所以我也跟着怀旧了电影里的王晓冰和李小路总是在骑自行车,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骑着自行车无忧无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日子。

初中时的我也想要骑自行车上学,可惜我的平衡能力实在太差了,学了好多次都没能学会,于是在坚持走路上学两个月之后,最终还是投奔了公共汽车。

那辆叫做240的公共汽车,是我与世界最初的联系,无论我要去到哪里,都会先坐上这一趟车,就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趟公共汽车一样。

我就这样坐了三年的240,直到有一天考上高中,坐公共汽车无法直达学校的时候,才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多年以后,在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汽车越来越普及的现在,我依然像个old school一样,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李小路是去爸爸的工厂要自行车的,电影中这一幕一闪而过,对情节也没什么影响,但我依然印象深刻。

工厂里的人说话都非常大声,让我想起故乡沈阳的工厂,虽然记忆中我从来没有去过爸爸的工厂,只是清楚地记得他耳朵非常不好,说话永远很大声,别人说话他永远听不清。

后来我也变成了这样,倒不是因为我长期在工厂工作,而是因为戴着耳机听了太多歌,又看了太多摇滚乐现场,耳朵越来越坏了。

东北重工业曾经是新中国的骄傲,在建国初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和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起大批工厂裁员、无数工人下岗…原本坚不可摧的铁饭碗,一夜之间忽然消失不见,少数留下来的幸存者,工资也是一年比一年更低。

为什么妈妈要每天早出晚归出去打工,为什么爸爸永远没办法升官发财,这些对于当时还是少女的我来说,都是难解之谜。

王晓冰和李小路因为偷吃盒饭被体罚,但其实惩罚他们的老师也偷吃了盒饭,于是我像王晓冰一样再次感叹——“你们大人真虚伪!

”我还想起了我高中时期的盒饭,记忆中的我很少带饭上学,而是喜欢去学校对面的小吃部买盒饭。

那时候我每天的伙食费只有5块,又情迷台湾流行乐,每周都要攒钱买磁带,于是我规定自己每天只能花3块钱。

幸好学校对面的店大多是3块钱一份盒饭,记得有家店非常实惠,3块钱就能买到一盒饭加一盒菜,而且可以自选菜色,我每次都选烧茄子外加一堆肉菜,可能是因为我们实在太能吃,这家店没过多久就倒闭了。

其实那时候我还喜欢一家卖鸡柳盖饭的店,但太贵了,一份要4块钱,所以我很少去吃。

不过我最喜欢那家叫“都市快餐”的店,只要3块钱就可以买到两荤两素,现在的两荤两素最少也要20了。

她家的麻辣烫是我的最爱,同样是只要3块钱,各种食材都份量十足,记得我经常在晚自习之前去那里买一碗麻辣烫,每次都往里面加非常多的糖,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麻辣烫。

老板娘阿姨非常喜欢我,毕业的时候跟我说,“以后有空也要常来啊!

”我想都没想就说,“好的!

”这家店现在好像还在,但记忆中我一次也没再回去过。

影片中还出现了英雄钢笔,按一下就能吸水那种,跟我们小时候常用的钢笔一模一样。

自从高中毕业之后,我就很少再用到钢笔了,最近在上班的单向街书店买了根钢笔,于是我又开始狂抄歌词了。

还有熟悉的红格信纸,很薄那种,写字特别使劲儿的我,每次都会把信纸划破。

现在的文艺青年都喜欢互寄明信片,但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是给同学写信——当然不是用那种薄薄的红格信纸,而是那种学校门口常见的、花花绿绿的信纸。

那时候我喜欢看《都市青年报》,报纸中缝里有各式各样的交友信息,于是我也想要写信到报社去交笔友,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叶子,当然没有“阿姨”两个字,而那些信也从来没有真正寄出过。

你不是侠女,所以你不会为爱而死父母离异对王晓冰来说是第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她清楚地知道他们早就貌合神离。

妈妈明明喜欢黄梅戏,却常在家里放着爸爸喜欢的黑胶钢琴曲,王晓冰冷冷地说,“虚伪,他不会再回来了。

”她把黑胶扔到地上,而妈妈则将她最爱的三毛撕成两半,她们用最消极的方式去对话,却用了最激烈的行动来表达。

李小路在片中念起三毛的话,“在我们过去的感受中,在第一时间发生的事件,你不是都以为,那是自己痛苦的极限,再苦不能了。

然后,又来了第二次,你又以为,这已是人生的尽头,这一次伤得更重。

是的,你一次又一次的创伤,其实都仰赖了时间来治疗,虽然你用的时间的确是一次比一次长,可是你好了,活过来了。

医好之后,你成了一个新的人,来时的路,没有法子回头,可是将来的路,却不知不觉走了出去。

这一切,都是功课,也都是公平的。

可是,我已不是过去的我了。

”影片中的徐杰对李小路说,“你是侠女,早晚要浪迹天涯的,江湖险恶,你需要一个侠客来保护你。

”但其实这个时代的侠女,往往是一个人独行天下的,一个人漂来漂去看似潇洒浪漫,其实像所有女孩一样需要爱和陪伴。

三毛无疑是个真正的侠女,向往自由并且为爱而生,所以当真爱离开人世之后,她最终选择了与他一起离开。

但我想大多数女孩都不是侠女,至少不会再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我们被现实和爱一再伤害,却也一再重生。

我们的爱既不热烈,也不持久,就像那句我很喜欢的话说的——“你失去爱了,但你还活着,就说明爱不是最重要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黄梅戏的经典段落,比如《天仙配》,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王晓冰和李小路随着音乐跳起舞来,那是她们最幸福的时光。

但其实那时候晓冰父母已经正式离异,“明月还有星作伴,可我孤孤单单恨无边”,则清楚地展示出离异后晓冰妈妈的心情。

而最后的《女驸马》,则像是少女对世界的宣言——我之所以那么努力地生活,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更好地爱人。

在卫校的时候,王晓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年16岁,喜欢文学和音乐,希望能在这里交到好朋友。

”7月2号在资料馆看首映时,我把这句话发到了朋友圈,结果有朋友说,“16岁,我要报警了!

”她可能以为这句话是我的闯作,甚至连语气都有几分相似,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所有我真正发自内心认可的朋友,几乎都是通过文学和音乐结交的。

我总说自己是个没有青春的人,至少在我是个真正的少女的时候,我既没青春也没朋友,永远是一个人跑来跑去,所以我现在正在经历的一切,并不能算是青春的延续,而只能算是青春的开始。

但与年轻时不同的是,现在的我已经明白,朋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并且学会了珍惜。

少女的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现在让我们说说爱情,如果单恋可以算作爱情的话,在我的观念里,它当然算。

本雅明不是说嘛,“认识一个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抱任何希望地去爱他。

”但其实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当你完全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爱当然是简单纯粹的,就像我们喜欢远方甚至死去的偶像那样。

但如果你爱的人此刻就在你身边,你们经常有机会见面的话,你还能故作矜持、假装淡定、不露任何痕迹地说出“我爱你,与你无关”吗?

你不能。

所以当教官李丹阳出现的时候,王晓冰当然要牢牢抓住他,虽然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虽然他阻止了她的秘密,虽然他大她好多岁,虽然在她勇敢地伸出手去牵他的手时,他以同志般的握手作为回应,并且对她说“王晓冰,很高兴认识你”,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

后来在又一次的相见中,李丹阳反问她,“你是不是以为我这种人一定不懂外面的世界?

”他送给晓冰一幅画,画中是眼前的风景,后面藏着一张调令,他想借此告诉晓冰,他就要走了。

在那一刻,我几乎变成王晓冰,想要替她质问李丹阳:为什么每次见面都这么不容易,为什么你每次都走得那么着急,为什么你不能再勇敢一点,为什么不能像我爱你一样的爱我呢……她骑着自行车去追汽车,可是怎么追也追不上,片中的少女心碎了,我的心也跟着碎了,少女的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可是那些笨男人从来不懂珍惜。

王晓冰给李丹阳写了好多封信,但是很久以后她才发现,原来妈妈早就发现了她的事,把所有信都扣下了。

妈妈说,“你瞧,你都瘦成什么样了?

爱情,能把人变成鬼。

”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爸爸来宿舍看晓冰,却不让晓冰告诉妈妈,晓冰反问到,“你不是从小告诉我要诚实吗?

”爸爸说,“是让你不说,没让你撒谎。

”晓冰接下来说的这句话,被印在了电影的宣传海报上——“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而她也总是说,“你们大人真虚伪。

”所以在长辈说出“血浓于水”这种烂俗台词的时候,她毫不犹疑地说,“我现在还给你们”,于是在跳河之后,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王晓冰的花样作死——割腕。

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这是一个充满虚伪的世界,我们自己也随时都在调整模式进行表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真实的,虚伪的只是别人。

我不知道王晓冰是怎么死的,我只知道她在18岁那年就已经死了,死于纠结,死于较劲,死于对这个虚伪世界的不理解和不妥协。

对她来说,爱就是爱,恨就是恨,她知道她这辈子都没办法演戏,这对她来说是极困难的事,所以她不想再继续演下去了。

又过了许多年,长大后的李小路回到故乡的公园,王晓冰的妈妈还在唱着黄梅戏,只不过曲目从《天仙配》变成了《女驸马》。

她对李小路说,“我知道你跟晓冰一样,能看上的男人没几个。

别不结婚,女人一定要结婚生孩子,要不然到老了怎么办?

”这句话我妈不知道跟我说过几万次了,我猜很可能每个妈妈都对自己的女儿这样说过,可惜我要的不是婚姻,也不是有人陪伴好让自己不再孤单,而是真正的理解和爱。

在遇到真心相爱、让我心甘情愿结婚生子的人之前,我又能怎么办呢?

此题无解。

小路打开晓冰留给她的遗物,满满一铅笔盒的烟头,那是她尘封已久的秘密,从未对任何人说起。

之前总听到有人说这电影有拉拉倾向,但我觉得这个故事跟拉拉没半毛钱关系,它只是讲述了一种单纯原始的、只能发生在两个少女之间的友情。

当你还是个真正的少女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非常孤独,好像全世界就自己最叛逆最特别,而周围其他人根本就没办法理解你,那种感觉是非常难过压抑的。

当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人和你一样——喜欢的东西一样,在乎的事一样,你忽然觉得自己没那么孤单了,于是你生平第一次敞开心扉,拥有了可以分享秘密的朋友。

但是当你们长大之后,会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但是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对方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并且永远无法被取代。

当你被繁重的工作或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到喘不过气时,你会怀念那份最初的单纯,觉得那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相遇。

可惜现实生活中的少女哪吒已经死了,永远定格在了18岁,也正是因为这样,她不会成长为世俗的大人,永远简单永远纯粹。

或许只有这样,她才能以最美丽的姿态,永远活在你心里。

我只是另一个李小路,永远成不了王晓冰影片最后,李小路跑到当年的街口,画面回到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她看到被拴住的马,走上前去摸了摸它的毛,放它走了。

下一个镜头中,王晓冰骑着自行车穿行而过,在李小路心里,她一点都没变,还是当年那个少女。

我忽然明白,马是不会被拴住的,也不应该被拴住,它们只有在不断地奔跑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王晓冰在作文中写到:“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希望跟它永不分离。

”她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到死都没能离开家,虽然她想过要追随李丹阳去远方参军,倒是长大后的李小路去了北京,成了著名翻译家。

7月12日《少女哪吒》在我工作的单向街爱琴海店做活动,原本那天休假的我专程从家里赶来听,导演李霄峰感慨到,“一个8岁的孩子问我,‘为什么你找一个普通人来演长大后的李小路?

’人不是长大了就会变得更聪明,而只会越来越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小孩子看得比我们更深刻。

”我不记得李霄峰是怎么回答的了,但我的答案是这样的:王晓冰是理想主义者,而李小路是普通人,李小路喜欢并且羡慕王晓冰,却没有成为她的勇气。

所以在多年之后,她成为了一个普通人,习惯了KTV里的社交生活,身上已经看不到太多棱角。

我的许多朋友对我说,“我羡慕阿姨的生活,一个女孩在北京漂来漂去,虽然很辛苦,但一直在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

我没那个勇气,也没法有。

”但我知道我只是另一个李小路,永远也成不了王晓冰。

《故乡的云》这首歌在电影中反复出现,李小路全班集体钢琴弹唱,影片最后李霄峰甚至亲自上阵清唱,同样身为“北漂”的我,每次听到都要哭了。

再过不到半年,我就要30岁了,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我的心情总是起伏不定。

最近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我离开故乡也刚好十年了,这十年世界和我都有太多变化,而我是个慢半拍的人,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代,似乎总是有点跟不上。

在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女时,我就隐约地感觉到,自己会在高中毕业后远走他乡,而且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所以在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都放弃了可能是整个沈阳市最好的中学,选择了离家较近不需要住校的学校,当时我的家人和同学老师都非常不理解。

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办法清楚地说明,当时的我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会有这样决绝的想法,并且在多年之后,这种预言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现实。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东北人都要去外省发达城市打拼,而不愿意回去建设自己的故乡,我深以为然。

该怎么说呢,我深深地热爱我的故乡,没有它,就没有我的一切,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很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我是侠女,注定要浪迹天涯,虽然没有三头六臂,可世界就在我脚下。

 10 ) 少女白马

七月份的时候看到个集体的首映式,通常CCTV的首映典礼都是很烂的,主持人满脸谄媚地要明星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那一期是很多片子扎堆上,导演李霄峰说了句“如果你厌倦了那些浮躁的院线片子,来看少女哪吒吧”。

通常嚷嚷着别人不好的电影都不会怎么好,不过这话说的深得我心,不堕胎不出国的青春片,就算有些瑕疵也还是愿意去院线支持的。

只是影院经历不这么想,没有明星没有得奖没有话题,就没有票房保证,丫就没排片。

李霄峰算是影评人转导演,新浪潮的多数导演也是“迷影一代”成长的,这种书写背景让我又多了一分期待。

后来上网看看评价也不是很高,遂忘了。

可能是心中的哪吒的呼唤,上网下载,还挺不错。

我没有看过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但就“哪吒”这个带有反叛性的题名,很容易猜测到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的主体是两个少女的成长历程,可能营造出一种缅怀青春情谊的错觉,但实际上,李小璐只不过是王晓冰的一种幻象,一种王晓冰骨子里有,但无法表露出来的直率。

同时,李小璐又是观众了解王晓冰生活的一只“眼睛”。

原著绿妖的小说,即是以第一人称李小璐的叙事,以王晓冰寄来的信件构成对她不在的日子里王晓冰的回忆。

作者绿妖以此“宝城”为背景写了几个中短篇,以《少女哪吒》为名集结,我想,作者本人就是宝城中的一个普通女孩,她见过曾经生活在这个小县城的这样或那样的女孩,她们或是离开了去了大城市,或是出了过,或是回来了,或是已不在这个世界。

王晓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有个听西方古典音乐一心去省城最后抛弃妻女离开了小县城的爸爸,一个听黄梅戏把对丈夫的爱与恨强加在女儿身上的妈妈,在十几岁的年纪,经历过对教官的爱慕,中考的失败去了卫校,不习惯周围的环境。

电影加强了对其成长不利环境的渲染,只有和李小璐一起在望不见头的堤岸,才是王晓冰能够呼吸的空间。

实际上,哪吒情节是从小就形成的,她羡慕李小璐那种江湖的侠义洒脱,一直在尝试能融入生活,所有的希望缓缓地破灭,在人口普查员冷漠的机械的数据填写后,小冰明白这世上,少了谁都没有人察觉。

早慧的女孩两次试图自沉于平静的湖水中,最后的结局是暧昧的,我们不知她是离开了世界,还是去了何方。

只记得她和李小璐初见的时候,她骗李小璐台风快来了,而李小璐告诉她今天在路上救了一匹白马。

原来真的有白马,《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少女哪吒》短评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看似没有主题的背景下却反而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青春时代独有的那份彷徨与无奈。正如导演李霄峰在电影结尾中唱起的那首《故乡的云》一样,“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而当烟云飘散而去,也是我们擦干眼泪含泪活下去的时候了吧?

4分钟前
  • Y.Sir
  • 推荐

虽然是处女作应该鼓励,但还是想说导演,要破碎你自己破碎好了,我不想这么别扭。

5分钟前
  • 汤头精灵
  • 很差

很多片段让人感同身受,小时候,和同学之间好像就是这样相处。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每个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开始各奔东西,开始越走越远。好好的故事讲着讲着就变味了。太过激烈导致青春变成了做戏。

10分钟前
  • IRA
  • 还行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本来我以为自己是一枚本质的作逼少女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和爸爸撕和妈妈撕和老师撕还和男朋友撕跳河没死割腕没死最后不知道怎么还是死了我才醒悟自己作得很不够只能事普通少女”的故事。导演说他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拍了写什么。击掌。诚实。#香港国际电影节#

15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较差

事实证明,有情怀的导演也一样可以把青春片拍得很难看

16分钟前
  • 玛丽小饼干
  • 还行

矫揉造作 不懂装懂

21分钟前
  • 盐粒
  • 较差

原来大家都不喜欢哪吒。看,TA那么作,作死了自己。

22分钟前
  • 丛二
  • 力荐

怀旧片,挺有意思。

27分钟前
  • Mononoke
  • 推荐

林老师赢得了你妈!!!春天的颜色是绿!春天的味道是青!

32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對「哪吒」的呼應太過淺薄生硬,所謂的懷舊完全是用器物堆疊出來。其實就是一個(完全不真實的)文藝女作逼作死之旅。@香港國際電影節

35分钟前
  • 还行

导演才是……啊,让我们尽快将他放归大海。

36分钟前
  • OreoEmpanada
  • 很差

我是快进看的,所以别看我打的分

39分钟前
  • WiTS
  • 较差

第一幕偷吃小灶那一场太灵了,第三幕全家人撕逼那一场也非常有戏。摄影很棒,是很多主演的处女作,表演也算灵。大概有那么三分之一的观感特别好,是正确青春疼痛题材的拍法。随后就是又落入模仿第六代导演的残次品那个范畴里。中国电影人最喜欢的意识流,这又和含蓄无关。

43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

………………………

45分钟前
  • 涂俊南
  • 很差

借助很多隐喻展现少女的青春叛逆以及内心挣扎与矛盾,镜头语言丰富,这种欲言又止的格调还挺对味的。两个女孩选的不错,可惜故事到后半段小路部分完全缺失。

48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电影看的令人压抑痛苦

50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还行

文艺青年真的不要随便转型做导演,审美意识老土的可怕,调度和表演僵硬造作,故事浮于表面的流水账,少女心态没有共鸣,成人世界更是刻板呆滞,除了音乐和两个小演员挑的不错,真是分分钟看不下去

52分钟前
  • 指定能程小姐
  • 较差

县城少女的青春往事(心事),一半是火苗,一半是湖水,在挣扎中燃烧,在挣扎中熄灭。与那些意淫、狗血、撕逼的青春片比起来,该片算是靠谱之作,但影片的问题也很多,处女作常见的娇柔造作、生硬稚嫩在某些段落中比较明显,此外,影评人出身的李霄锋似乎过于急切向大师们学习,以致影片中的跳跃和留白

55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很棒的电影,太喜欢了。李浩菲一定能火。

60分钟前
  • lindsey_dang
  • 力荐

导演很好地把握住了绿妖原著的风格,不是简单的少女心思,而是少女的残酷青春物语,像莉莉周那样。少女哪吒是注定要涅槃的,我并不悲伤,因为罗曼罗兰早就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了,余生只是更装腔作势地重复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而哪吒厌恶“虚伪”,所以弃世,只求生如夏花,绚烂一瞬。

1小时前
  • 被解放的梅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