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那借了这部片,没想到只还回去一个封套,下午在一叠dvd里竟翻出了一张无包装的买凶拍人。
于是顺其自然又看了一遍,意外发现主菜单里还有另外两个解说版本。
一是监制谷德昭和彭浩翔解说版,一是两名主演葛民辉和张达明解说版。
葛张二人依然是插科打诨个性,回忆哪一场被叫去西贡拍外景,结果270块的的士费导演一直不给报销,还有bart在后巷殴打阿全那一场,脏水一直滴到张达明眼睛,令到葛民辉怀疑第二天张达明会眼瞎开不了工,也会发出小小惊异,“哇真没想到这个镜头导演会这么剪的,当时拍了好多遍都不满意哇”,当然话题还离不开阿全和美智子激情戏,葛民辉揶揄张达明扮相文艺。
听葛、张这样的非大牌演员说戏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身边朋友看电影会发一些寻常感叹,比如张达明说“我进入演艺圈就被玷污了啊,其实我本来是很纯洁的”,让人忍俊不禁。
谷德昭和彭浩翔又是另外一种风格了,虽然离不开香港人一贯的搞笑,但正如彭说的,如果认真看了《买凶拍人》,又把导演监制的解说版看了一遍,可说是对电影入了门。
重点是两人对幕后的交代,比如要美工在晚上两点找乐高公仔,第一次拍电影的彭浩翔不知道后期剪辑做特效是要另外加钱等等。
让人一下觉得拍电影是份脑力活更是体力活,像彭引用张艺谋的话——导演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喜欢电影的人和梦想能拍电影的人,也许会从这两个版本里,找到比《买凶杀人》这个故事本身更多的乐趣。
[img]http://bbs6.netease.com/ent_upimage/200508/1124725676.jpg[/img]先生曾经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几十年的血雨腥风过后夹紧尾巴的华语影坛终于有了自嘲的智慧,在这上西方文明熏陶过的港人更在行一些。
《买凶拍人》不仅在剧情上有不错的构思,同评论音轨连看,你也看到演员的即兴表演能力,特别是葛民辉和张达明的喜剧天赋。
而有着良知导演就不会抨击时弊的机会,老戏骨因为楼市崩盘跳楼自杀和葛民辉打电话的即兴戏里有着强烈的政治指涉,这样的电影被忽视就是必然的结果。
现实让人走上不归,而杀手的戏剧化也犹如这个年头政治的戏剧化。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但是其后面的社会话题令人心寒。
导演自己说这是向一些电影致敬,确实在他的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于电影的热爱,甚至也喜欢在片中露一小脸,这个他喜欢的的马丁也是这个德行。
有人说我和华语电影有仇,基本上都是抨击的。
然诸位硬要把烂片碰上天吗,这种糗事俺做不来。
我们看到,我们真真切切看到这些年来华语电影中的香港电影可悲的自我阉割,那扬起的白鸽早被剪断了翅膀,许多导演为了通过审查而胡乱投靠。
而彭浩翔《买凶拍人》这部低成本影片和此后的系列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电影是平民的艺术,不要总是抱怨体制,再严厉的制度也无法禁止民众微笑,特别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其实,读解导演的画面确实可以发现他的内心是否热爱电影,就像大陆长期被忽视的张建亚、张军钊,他们或许不是讲故事的高手但是从他们对于画面以及电影语言的探索而言他们的热心有目共睹。
《买凶拍人》最有趣的一幕是杀手阿Bart和阿全给雇主看杀人实录录像带的场景。
这也是后来标哥事件的起因。
从电影叙事而言,整部电影的节奏因为导演个人的偏好而并不是掌控得太好,然而,有些段落可见导演对于影像的追求,比如阿全回去找女友的那场戏十足的文艺片拍法。
我奉劝王尔冈这类的影评人有些职业操守,连电影都没有搞明白,不要为了稿费而瞎说一气,这是为文者应有的底线。
香港我觉得有一点特别好,就像这部电影里竟然可以找出那么多导演和电影人来当甘草演员,一方面说明义气,同时也证明了导演的人缘。
而七十年代的艳星邵音音已经全然找不出往昔的神采,岁月就是这样的无情。
在DV普及的年代,电影必须在影像上让观众留下印象,高反差和色调对于环境和戏剧性造成很大影响,这部电影的趣事妙闻在两条评论音轨里披露很多,喜欢电影的要看三次才能了解尽然比较有趣。
我个人不太喜欢双枪雄的角色过于夸张,而那些老演员的加盟只是保持本色,亮点不多却看得流畅,而主演的即兴发挥和片厂的趣事在葛民辉的张达明评论里热闹非凡,这是一部必须自己看的影片,也是近年来香港优秀的类型片。
千万不要错过两人的评论音规,甚至比电影更搞笑!
【附录:影片资料】《卖凶拍人》香港2001导演:彭浩翔演员:葛民辉、张达明、王合喜片长:95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6.5,欣赏性7.5(优秀的商业电影,特别是葛民辉、张达明的评论音轨)2005年8月22日 星期一 23时47分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此文首发于网易 【原创作者版权保护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原创作者kavkalu(卡夫卡·陆)所有,除本人署名发布的坛子外,不允许其它相关论坛用于商业目的转载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当 杀手遇上金融危机当 杀人佣金结不到尾期当 杀人需要附加特殊服务当 杀手不接强奸 鸡奸买卖当 副导为了尾期贩卖大麻当 杀手为了升级服务勾搭上了导演当杀人录像开始走俏当副导与勃起辅导擦出火花当杀手为了接手黑帮团单当杀手崇拜阿伦狄龙 导演仰慕马田史高西斯 勃起辅导美智子梦想成为饭岛爱一场华丽的爆冷拍人盛宴上演这是一部很冷的电影 以至于从头到尾的对白冷到了极致如果没有各自的信仰与理想,我不知道这部拥有荒诞剧情的电影会怎样不荒诞,即使是杀手也该要有做大做强争做一哥的期望;即使是三流导演接拍三流杀人电影也要做到面面俱到力求最佳;即便是不上镜的AV女优也怀揣登上AV界大荧幕的梦想,就连从出场到挨枪子死翘翘都一直保持喜感的临时演员也激情洋溢处处表现身临其境,对其如此敬业的精神无不敬佩.星爷有句台词: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臭咸鱼有什么分别?此片如果没有梦想支撑,那和荒唐闹剧又有什么两样?!"我真的希望有人告诉我,阿伦狄龙做演员之前也是跟我一样,曾经是个杀手" 杀手的结尾旁白似乎就在告诉我们,当咸鱼翻身之后的欣喜.
可能是年代和个人口味的原因,这搞笑电影我没有感觉特别搞笑,但还是很不错的,荒诞无厘头。
如果真要认真起来的话,就是杀手Bart杀了那么多人,怎么就没被抓住过呢?
不过一部荒诞无稽的电影就不必讨论这个,但以我个人浅薄的观点,即使是搞笑电影,小细节无视没问题,大逻辑是要有的,要不然无法支撑电影。
看完后我忽然发现现在好的搞笑电影真的很难得,在看过的众多所谓喜剧电影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西虹市首富》《缝纫机乐队》,其他大部分都是有几个搞笑的点,但后面的内容太拉胯,导致整部电影印象直接降得很低,所以周星驰真的很了不起,他的电影都很好笑。
我又忽然想到张艺谋,他的电影开始有很多的笑点,甚至在严肃的的电影《满江红》《第二十条》都在让喜剧占到一定比例,莫不是也想到喜剧电影的不容易,想要对此做点贡献?
是啊,现在的人都活得太不容易了,能有一部电影的时间让快乐充塞,这电影票钱就花得值了。
彭浩翔的【买凶拍人】是一枚强劲的喜剧炸弹,几乎可以让人从头笑到尾,但是我看了两遍,都是在同一处落泪,抱膝抽噎不止。
那一幕是阿全带美智子回家,纤细清丽的美智子穿一件宽大的衬衣,坐在沙发上,微笑着像阿全讲着自己的工作——AV剧组里的勃起辅导员,讲到以自己的身材长相还不能成为幕上的女优,她的神情略为一黯,而讲到怎样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她的脸上又呈现着努力工作的人在对自己的职业侃侃而谈时才会有的熠熠光彩,尽管是受人欺负,被人摆布,她仍毫不气馁地为自己加油,每天向目标一步步迈进,相信总有一天能在AV界打出名堂,像自己的偶像饭岛爱一样。
电影的这一段,有淡淡的光圈不时地落在美智子的脸庞上,光芒隐约恍惚若天使,此时,所有狠狠而来的鄙夷、嫌恶、偏见、轻蔑,都在空中缓滞颓败,化成落英缤纷徐徐飘落于美智子的足下,让我想起童话里恶毒的蛤蟆跳上公主纯真无邪的胸口,立刻幻化成了珠玉和宝石。
尽管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从事着为别人所不齿的职业,但美智子的心灵从来没有同流合污过,她认真、努力、执着地生活,有自己的偶像,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能够保持着这样的自我不被物欲和情欲淹没是多么的难得和可贵。
一个人的高贵总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在心里认得清自己,看得起自己,能挺直背脊步履坚定地向前,正是这种向上和清坚的力量使她与众不同。
电影里的三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
饭岛爱之于女优美智子,马丁斯科塞斯之于导演阿全,独行杀手阿兰·德隆之于职业杀手Bart,都象征着一种生活的理想和执着的力量,美智子对自己的鼓气加油,阿全描述马丁斯科塞斯电影时的神往和崇拜,Bart对着画报与阿兰·德隆抱怨生活不能让他那么帅,他们骨子里的这种力量使他们区别于阔太太们的空虚无聊、黑帮内部的尔虞我诈、电影界的毫无原则和随波逐流,也使这部电影除了幽默好笑、讥讽世事之余充满了一种励志的张力。
彭浩翔的电影,从【AV女郎】到【买凶拍人】,都是从笑中看出血泪,冷嘲热讽之中亦有无奈唏嘘,从而深深感动于导演对小人物的宽容和鼓励,人道主义的慈悲与关怀。
每看一次彭浩翔的电影,就觉得香港电影亦可以不流俗于浅薄与花哨,还是有希望的。
彭浩翔能拍出《青春梦工场》和《低俗喜剧》这样的色彩浓烈的理想化独立电影来戳痛现实,也能迎合观众的意淫拍出《撒娇》和《醉后一夜》这种伪小资商业片来捞足票房,就像《志明与春娇》那么贴近生活本质,如第一次出现在网络中的奶茶妹会让人眼前一亮,而《春娇与志明》就显得跟绿茶婊一般恶俗。
到后来我翻阅彭浩翔的导演履历才发现这部《买凶拍人》才是他的处女作,而那部同样有味道的《全职杀手》的原小说也出自他手。
原来,他的独立风格也早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呈现,导演+杀手的组合作为他最爱的身份自然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角。
没有容易的工作,只有对自我理想的不灭热情。
阿全是一个有电影学院背景、有电影艺术追求的年轻导演,然而生活所迫,只能混迹于三级片拍摄现场充当副手。
美智子是她电影理想的人物化身,成就她的女主梦也是成就自己的导演梦,用自己的能力为心爱的她导演一段她喜欢的人生也成了他的现实人生追求。
然而,自己成为了人生的导演又如何,帮助最爱的的她成为众人眼里风光无限的女主角又如何?
推动人们迈向幸福的不是幸福的终点站,而是与理想之间的那种看似触手可碰却又遥不可及的距离美。
因为更为幸福的时刻永远会在你们以后的生活里,所以我们才要继续生活下去。
就像阿全在影片中遭遇的一切困难,跑场记、被迫参与杀人拍摄、最后有机会能用上自己的专业补拍技术也被幕后黑社会老大左右,连自己想用的演员都用不了。
身处这个社会,你总会遭遇很多阻碍,无法完全投入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总和自己喜欢的朋友愉快玩耍,因为你不仅有一份社会责任即工作需要承担,更因为你不能左右社会环境。
我们清楚香港电影产业背后最大的老板都是黑社会,而社会上一切权力顶端的幕后老板也都是社会顶端的人物。
老板来了不停改剧本,领导来了不停改方案,最后干脆连演员职工都换了······反正最后的演出效果不追求情感与现实,只讲究华丽与噱头。
影片最后半小时杀死黑老大后,剧情转入戏剧冲突中,即便没有大场面的打斗与爆破,也能让人真正进入看电影的紧张状态。
既然有那些自以为事的人想在舞台上演这出戏,我们何不退下舞台默默欣赏他们的不专业导戏和拙劣演技,然后由刚才的紧张变成呵呵一笑呢?
有的人拍戏是为了忽悠别人来看他自己的风采;而那些追求更高艺术的人,演得是自己的人生,让别人去看、去想、去感悟。
谁是真正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而对于美智子这个角色,和后来的《青春梦工场》中的天宫真奈美的设定非常类似,其实对于这些来自日本的AV女星而言,拍AV就是她们的工作,她们也付出了劳动,如若用中国的传统道德来绑架她们,就像鬼子喊着解放大东亚侵略我中华一样。
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是什么让这些女孩去从事这样的工作,为什么社会中还有这种工作存在的可能?
再谈阿Bart,开始看这个角色出场以为又是一部无厘头搞笑片,因为葛民辉演过的无厘头角色太多了,而这次,他扮演的啊Bart是一个冷血却单纯的杀手。
冷血只体现在这个角色的专业性,跟阿全一样,他单纯遵守着作为职业杀手的一切准则。
阿Bart是一个没有客户,没有业务资源的杀手。
人都被房地产、毒品杀完了,买凶杀人的人都想要自杀,作为杀手还能做什么?
加上一个物质需求较高的老婆和矛盾不堪的娘家二老需要照顾,再这么失业下去,阿Bart的个人私生活也要崩溃了。
如今什么职业都不好做,都要满足客户的要求,杀人还要追求效果甚至艺术,所以很多行业都会相互配合起来成为一条龙的服务企业。
在得到客户的赞美溢词后甚至也不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无合法或道义,得到收入获取生存资源成了首要任务。
演戏投入自然很好,但故意抢戏自然会引起他人反感,尤其是在真正专业的杀手面前自顾自的给杀人场面加戏就更加班门弄斧了。
生活中亦是如此,好的演员懂得把握分寸,要掌握出彩与收敛的时机,也许就是不懂这个道理,那个只能做临时演员的临时演员成了野心邪恶、玩弄权术、不懂专业的黑老大被审判前的祭品。
至于黑老大,我就不想在多黑了······作为独行杀手,骨子里是不能收到束缚的,哪怕是权力势力至高无上的老大,伤害了作为杀手的尊严,也就不怪杀手违背原则来报仇了。
但杀手也不能孤单,必须有一个见证者来记录这一切,这个人也必须是同样对于自己的追求有着同样执着的人,于是好的演员与导演共同导演了结尾的大戏,借他人之手杀人于无形,成为备受瞩目的人生赢家。
人生赢家只不过是外人对他们身份与成就的看法,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只想做那个他们心目中的马丁·斯科塞斯和阿兰·狄龙。
不吃饭不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想扮多酷有多酷,外人只看到你的身份与成就,而无法了解你的生活,只有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才是最酷的,把理想装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真实的酷酷的生活。
马丁·斯科塞斯为采集一个音效足足等待了8周,李安为完美呈现少年派的海上特效耗费了半年时间,《少年时代》更是12年光阴记录下的点点滴滴······反观国产的电影电视剧个把月的制作周期,什么叫用电影在表达理想,什么叫玩票卷钱就无需多言了。
香港电影可以有精彩的悬疑武打和诙谐的台词舞蹈,但它最迷人的情怀在于关注底层且永不流俗,从荒诞的故事中看到的却都是真实的生活感受。
生活中本来就充满各种插曲,没有一个完美的计划能够应付所有变故。
但是当你重拾理想的每个瞬间,都有可能留下深刻的感动,这也是每段插曲的魅力,围绕着理想谱写成一段完整的人生乐章。
拉康说,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
只要用心做电影,就会让观众产生共鸣;只要好好用心生活,也总会有人来关心你,而所谓用心,就是对生活抱有美好的理想,相信自己能活得精彩。
本只打算在短评里随便抒发两句,奈何字数有限,而感是要叹的。
既然豆瓣建议改写“影评”,那便厚着脸皮秉持“神散形又散”原则在这里东拼西凑扯扯犊子。
酒楼那场戏越看越眼熟总觉似曾相识,才发现原来是龙华酒店。
想起一九年那会,一位香港的老师和黎文卓合作拍戏,恰逢暑假于是带我进组观摩学习,还记得大部分内景和伙食都是在龙华完成的。
隔着年代看酒店里满墙港星合影也不认识几个,对于黎文卓这类香港电影人也未有耳闻,更不知道十几年前一帮香港电影的黄金配角站在此时此刻所在之地完成一部十几年后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影片。
只记得龙华的乳鸽烧得外酥里嫩滋滋冒油、雨常常下得稀里哗啦、路很滑,搬相机时要一步接一步几乎把脚摁实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走。
哦,还参加了一场独立电影放映会,虽然反映现实,但拍得真烂。
收工总是夜深人静,顶着密雨在昏黄的路灯下穿过Uber司机也绕不进来的小路走去地铁站,同行还有游行示威后散去的黑衣人。
暴乱褪去繁华,大街一片狼藉,但一两点的茶餐厅依旧灯火通明,的士师傅咀嚼着士多高谈阔论时局变化,操满嘴内地口音的服务生则在一旁讨论挣钱和回乡,没人知道明天睁开眼时会发生什么。
每一只耳朵仔细聆听电台播报,每一双眼睛认真阅读新闻报道。
这个地方,焦虑和冷漠、激进和保守激烈碰撞,或像示威结束的街道一片平静,或像断裂倒下的灯柱惨痛悲壮。
那段不平凡的时期随着疫情席卷让出头条位置。
回望过去, 声势浩大的激进示威就如此不了了之偃旗息鼓,其感觉好似我们透过影像资料回味港片时为其时代落幕、时间飞逝的感慨一般。
多少人和事浓缩进一个“时代表征”刻进回忆里,每当提及,便如雨后土壤的芬芳散发出来。
终于,焦躁不安的城市昏昏欲睡。
地铁轰鸣着搭载困乏的乘客奔向漆黑的前方,疲惫不堪的人们在车厢里倒头睡去错过站点,而列车不会因此停下。
示威将至 2019.8表达欲之多难以面面俱到,文化有限无法一语中的,困意渐起辞藻枯竭,先这样
电影总体还不错。
一开始的剧情还是蛮吸引人的;可是发展到酒楼那一段,显得有点拖沓无聊;收尾还是摆脱不了香港电影的俗套。
希望能看到导演彭浩翔有更多体现独特个人风格的片子。
【8.7】
1、很精彩,这个思路很好,不仅要杀人,还要把被害人的恐惧、被杀死的过程拍下来2、喜剧比较足:像玩枪一样玩摄像机;男二本来以为自己在拍电影,但是突然发现自己拍了一个杀人现场live,很崩溃,他的反应很好玩3、男主一家人也是奇葩,很好玩,男主的偶像是一个冷酷的、特立独行的杀手,而男主的妻子很好看,帮着母亲说话,男主的丈母娘了不得,她因为打牌和别人结了怨,输了钱,不想给钱,就让男主去杀了TA。
男主妻子的爸爸想让男主把丈母娘杀了4、这电影带黄,但是又很纯。
有卖黄色带子的,有男二和那个日本女演员的故事,日本女的梦想是成为出名的AV演员,太6了5、我以为会有同行火拼,实际上没有6、最后一个大单就是在酒楼,在被害人的生日宴会上杀了他。
结果杀人过程没拍到,只能像电影一样补拍
杀手,一个很“酷”的职业,一个曾经辉煌在香港电影中的经典招牌,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素质,也就是道哥一再强调两个不争气的手下的“注意你们的素质、素质”。
首先一个杀手应该是冷静、冷酷、果断,不会手里拎着个锤子看啥砸啥,其次是行事谨慎知进知退,也就是道哥所谓的“做事一定要低调”,最后就是穿着,香港电影里的杀手基本都是穿风衣带墨镜,比施瓦辛革还酷,比王家卫还神秘,有时还配上围巾之类的饰品,简直可以引领当年男装的风尚,这样有品位的人绝对不会把“班尼路”这样的东西当成名牌的。
同时,看到杀手二字也让我很自然的回忆起当年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小马哥”叼着牙签双手开枪的镜头成了杀手的代言人,也成了一个时期香港电影辉煌的标志。
事过境迁,如今的香港电影大不如前,在一批笃信“获奖要随缘,给老板赚钱才最重要”的王晶们的带领下,香港电影越来越超越庸俗,贴近恶俗,曾经或侠肝义胆或阴冷无情的杀手们也没有了市场,被各色的鼓惑仔和烂仔取代,混的顶好的也被招安进黑社会或派做卧底,成了黑不黑白不白的“无间道”。
杀手如同孤独悲情的骑士一样,逐渐在电影中消失掉,退出了曾经辉煌的舞台。
然而不经意间,在一个香港电影中又见到了久违的“杀手”,只不过这个杀手已经洗尽钱化、贴近生活,有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各种情感和苦恼,过着琐碎的、不风光的、要为生计奔忙的日子,你见过杀手在睡觉前与老婆谈论睡衣的价钱吗?
你见过杀手一手拿枪一手拿摄像机吗?
你见过杀手为了拉生意主动打电话给以前的客人问好吗?
你更没有见过杀手在导演的安排下出场、做动作、杀人吧,除了在拍戏的现场。
你所没有看到过的,正是葛民辉在本片中为我们所展现的。
这部影片叫《买凶拍人》。
据说,在香港这个地方因为人多地小,人与人之间特别容易发生摩擦,有摩擦便容易产生仇恨,有仇恨当然就会有人买凶杀人。
影片中杀手阿Bart便是这样一位专职的杀手,在金融危机之前,阿Bart的生意特别好,因雇主大多是有钱的富商,因此他的收入也相当不错。
阿Bart与妻子阿玲在高档的住宅区买有房子,在杀人之余,他还兼炒股票和房产。
但前两年金融危机也让阿Bart手中的股票和房产大幅缩水,他竟因此成为负资产人士。
妻子阿玲非但不体恤丈夫挣钱不易,反而一如既往地挥霍无度,连买一件睡衣都要三千多块,还连称不贵。
同时受金融风暴冲击而资不抵债的还包括阿Bart以前的一些老客户,这也使得这些人不愿意再花大把的钱请他杀人,阿Bart的生意也随之十分清淡。
生意难做,生活还是要继续过,为了挣钱阿Bart不得不接受阔太太们最为苛刻的杀人条件。
名媛马太因偷情被人录像并制成VCD发售,而对令她出丑的人怀恨在心,他花钱请阿Bart为她杀掉所有的仇人,但条件是不仅要他们死还要阿Bart录下他们被杀的过程与惨死的模样,以消她的心头之恨。
为了钱,阿Bart别无选择,但第一次一手杀人一手录像的效果令马太很不满意。
为了完成马太所托的另外一桩买卖,阿Bart决定物色一个能帮他录像的合作伙伴。
在酒吧里,阿Bart见到张达明饰演的全在贩卖大麻,便决定威胁他入伙。
在阿Bart的枪口之下,全答应愿意帮他做事。
谁知其貌不扬的全原本是纽约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现在是位副导演,他的老板也资产缩水无钱付他薪水而将一包大麻当作薪水发给他,为了换钱他才出来卖大麻。
扛摄像机算是全的老本行,他与阿Bart合作的第一个业务经过他的剪辑,配上音效之后令马太和一帮阔太太十分满意,阿Bart的生意因此又重新红火起来。
其他的杀手看到阿Bart的生意兴隆,也开始效仿推出类似的服务来招徕顾客。
黑道人物标哥为了取得老大的位置,聘请阿Bart和全为他杀掉大雄,并做录像。
之前作品从不被赏识的全,这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的大导演,拍摄杀人场景一丝不苟。
全最崇拜的人是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而阿Bart的偶像则是阿兰.德龙饰演的“独行杀手”。
影片的结局绝对具有戏剧效果,一心做导演的全终于事业有成,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阿Bart也越来越像他崇拜的“独行杀手”一样酷,只不过他已经不是真的杀手,而是在电影中。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一件真人真事,故事中的主角就是作者彭浩翔自己。
原来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请他根据自己的一个概念写一个剧本,在按期完成任务交稿后却迟迟不见这部戏开拍。
不单如此,连应得的报酬也不见老板有意支付,那时并不富裕的彭浩翔在面临房主催租的困境时,只好跑到电影公司向老板讨债。
老板将他请到房里后,关上所有门窗,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一包大麻交给他,并告诉他自己确实没钱,这个可以拿去卖钱就算是稿费了。
结果,彭浩翔选择了空手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想做电影”。
用曾经在电影中辉煌形象的沦落调侃电影人自己,彭浩翔的创意可谓独到;在拿自己开涮的同时还不忘抨击造成经济萧条原因的时事,其讽刺可谓辛辣;把一个另类的故事讲的大家都能产生共鸣,其讲故事的水平可谓一流;能驾御一班实力派老戏骨:葛民辉、张达明、谷德昭、林雪、詹瑞文……演出一场流畅的戏,可谓其能力之强;而能把这些人招集起来可谓其人缘之好。
“我只想做电影”,一个简单质朴的愿望,却在电影产业无比辉煌的香港找不到饭碗,这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为什么不能拿来作为一个电影的素材呢?
而在香港乃至如今任何一个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许多处世方法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Bart之岳母为了几把麻将钱要杀掉麻将友,岳父为了姘头要杀掉自己老婆。
或许是我们生活的太拥挤了,冲突太难避免了,而我们的欲望也太多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总是“来的那么快来的那么直接”,有了摩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干掉对方;黑道老大被杀,几个大哥一起哄,把其中一个比较傻的摆上台。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团队处理问题的惯例,其实大家都不傻,只是看谁更会冠冕堂皇的推卸责任;至于AV的拍摄现场的人物关系,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娱乐圈中的肮脏与丑恶,让我们轻易的联想起大陆演艺圈一些破烂事。
影片的种种笑料背后,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同时影片也将香港无厘头与杀手文化发挥到十分精彩,这样的一个杀手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我们的邻居二哥,也像我们自己,或者与其说是杀手还不如说他也是某一行业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个普通的股民,一个为了生计而不择手段的现代都市人。
故事题材挺有趣的,一群人都贱兮兮的,葛民辉、张达明、林雪等等。感觉彭浩翔的黑色幽默在烂片中徘徊了很久,有点飘忽不定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徘徊出去,是青铜还是王者着实很难看出。话说樋口明日嘉会说中国话吗。
也就还好啊 哪有多了不起~还不就是爆米花一粒
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拍片境界!
我想打6星。常驻硬盘,一年看几遍。这么妙的一部片,还有什么好评的呢?这么丑的演员,这么破的布景,这么小的制作,可还就是这么好看。上帝保佑肥彭永远拿不到大投资。
哈哈哈哈这么有趣又有风格的港片我竟然今天才看!!!!不应该!不应该!太嗨了!第一次觉得葛民辉不烦人!第一次感受到陈惠敏的魅力!最后的酒楼戏绝了!詹瑞文相当出彩!
龙年最后一部电影啦。看过#彭浩翔#导演的#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全都是小人物,小成本,小制作,大惊喜!这部片也是创意惊喜inside!电影的虚幻杀手的惨烈的对比,偶像和自己的分别,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想法粉不错,中国人的幽默无厘头也没话说。就是拍的捉急了点后面特松散不够深入。
2016-09-11想看。拍电影真的不能加入太多当下的潮流元素,否则多年后的观众只会觉得杀马特。。。镜头晃得我头晕。爱奇艺弹幕见证人类多样性,有想杀老婆的,有兄弟情同手足老婆如衣服的。每天一个恐男小技巧。
黑色幽默????????????? 喔,额呵呵.
港式幽默还是不怎么对胃,有彭自己的风格。
2001,导演:彭浩翔(港),28岁。彭浩翔以约50万美元低成本快速完成的首部导演处女作《买凶拍人》让他一鸣惊人,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轰动的一次扫荡,对于华语电影来说,他把能搞的都搞了个遍,将香港无厘头与杀手文化发挥的极为精彩,诡异的手法让人很是怀疑这是否是新导演的作为。《买凶拍人》的
看久中规中矩的电影后,发现它就像一只兴奋剂带来惊喜~荒诞新奇!~林雪哥的蝙蝠侠造型太萌了!
不錯,只是不是我那杯茶。
彭浩翔是个另类的鬼才~歪理邪说言之成趣~辛辣讽刺毫不留情~
港式低成本一定程度↑成了低水准的代名词,这片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习作水准,哪个点都想去触及,但每方面都处理不好,有这想法很好,处理不好可惜了。另外男主们都一副猥琐搞笑样使得观影很容易出戏。
不能力荐的原因是,这片子导师力荐了,我却和我长辈一起看了...虽然中途她就不看了,可我已经出戏。阿全?羡慕他的执着。PS我一直以为是黄子华!!!OTL
众人围攻彭浩翔的时候翻出其成名作来看,觉得很赞~这算不算逆潮流而行
小电影吗?电视片吗?
只能说吹捧这电影的脑残真的分不清黑色幽默和低级趣味的区别
一堆贱人组合的化学反应~
果然是处女作 没什么好说的 觉得剧作也还行 但还是很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