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少年》是由焦雄屏监制、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 。
该片于2021年8月2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同时,这一天也是张子枫的生日,该片经历了定档撤档再到最后定档在张子枫生日的当天,可是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作品上映至今豆瓣评分却仅有5.0分,数据让观众朋友们也是很震惊。
该片讲述了在千禧年(2000年)社会转变背景下,故事发生在南方小镇上,“好学生”黎菲与“坏孩子”张辰浩,在同一个班级从高一走向高三,他们各自经历了时代大潮下家庭的变迁,一起摸索着未知的生活,奋力而坚韧地成长起来。
看似完全两个世界的他们,曾经无限接近、彼此相伴,却最终在个人选择与外力挤压下,渐行渐远,走向了轨道的两边。
一段消散的少年友谊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
众所周知,张子枫加入的电影代表着收视率,从出道至今,她的演技可谓是小花中突出的,甚至和老戏骨搭戏也能承受住,业内不少演员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不得不说,时隔一个月,小编看的第二部电影,依旧是张子枫的作品,而《再见,少年》却比以往作品评分差到爆,原因有以下几点。
剧情逻辑不合理,前期节奏慢,多处地方不符现实。
整部电影运用的是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开篇是32岁的黎菲坐在审讯室自首高中校园的案情。
然后陷入回忆,回到了千禧年的故事情节。
故事前期节奏较慢,后面反而节奏变快,观众看前面很难入戏,好不容易入戏,又拉快节奏,导致剧情逻辑不合理。
尤其是后期红衣小女孩死的莫名其妙,大刘哥喊小女孩出去,没一会而就跑进来带张辰浩去到了案发现场。
不合理的地方首先理发店是在市区,而案发现场反而是湖边、郊区。
其次大刘哥表示,自己只是掐了她一下,她就死了。
从剧情中看小女孩是来打工的,是大刘哥店里的员工,算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
那大刘哥掐她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有黎菲邻居家的那个哥哥,失踪去哪里了?
这点直到结局并没有得到解释。
最后,多处地方台词前言不搭后语,导致观众似懂非懂的看完这部电影。
除了简单的逻辑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现实相悖。
虽然千禧年2000年很多东西是不如现在完善,但是法律部门也不是完全不管用的,女主看见男主的作案过程还可以冷静的把作案工具销毁,那个年代的未成年就已经这么成熟稳重了嘛?
并且指纹采集不到等到现在女主自首才发现。
虽然上学应该听老师的话,但是老师抓早恋能理解,影响学习。
但是管同学之间普通交朋友的问题是不是不合理,从高中就开始传递“你和他交朋友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种观念,难道交朋友不是看眼缘和合适,而是看能在对方身上获取什么?
这种价值观就是不对的。
而女主为了交换生的机会说不理男主就不理了,后面这个机会没了反而又回过头来管男主剧情是不是有问题?
导演殷若昕的电影处女作不够成熟,经验不足。
2021年张子枫参与的作品播放迄今为止高达七部。
《唐人街探案3》《我的姐姐》《秘密访客》《岁月忽已暮》《中国医生》《盛夏未来》评分都很高。
而《再见,少年》却仅有5.0分。
仔细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导演和《我的姐姐》的导演实为同一人。
两部作品的口碑却是截然相反。
甚至有网友怀疑“张子枫被过度消耗,没有用心演绎,演技差到爆。
”导演殷若昕在采访中也对此有所表示,《再见,少年》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拍完全部成片有4个小时左右,而后期为了到2个小时左右,删减了大量剧情,也因此导致该片剧情逻辑不合理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因为这次她和张子枫的合作,让她选择了继续和张子枫合作《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之所以在当时有很大的反响,也是因为她通过《再见,少年》的拍摄和制作后有了更多得经验。
但是不得不说,因为尝试拍的第一部处女作后,第二部作品就得到了很好的成就,殷若昕导演也是很厉害的人物。
同样,每部作品都有好有坏,该片中的价值观依然是值得思考的。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歌德”这句话是黎菲在写黑板报时,第一次答应帮张辰浩补习功课,写下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目标与理想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虚度光阴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是并不能给你持久的生活带来转变。
实现理想的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是却是给自己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让人生也变得更有意义。
“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一定可以在梦想和实务之间找到平衡。
”政治学中分为唯心主义观和唯物主义观,而唯物主义讲究,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人也一样,就像一粒种子,它撒在哪里最终就会落在哪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意为人们要认清楚形式,不要做无谓的反抗,要顺势而为。
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数的人遇到问题都会选择反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但其实有些问题是自己本身解决不了,认输不是怂,而是在保全自身的基础上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人一旦学会了怎么还手,就停不下来了。
”“我不一样,我靠不了被人。
”这两句话也是张辰浩选择沉沦的原因,说他错了是对的,遇到问题的第一件事不是逞强,而是找警察或者有能力的人解决;说他没错也有道理,母亲车祸变成植物人,父亲除了喝酒就是赌博,自己还是一个未成年,当他擦边考上高中时,他已经有了决心做一个好孩子,要债的人紧逼,同学的远离,老师的不理解,都成了他最后沉沦的导火线。
黎菲问她为什么不去报警,站在张辰浩的角度上,就算报了警又如何,警察可以抓住坏人,可是却也改变不了现状,父亲确实欠了债,母亲也一直卧床不起。
当然该片还运用了《西西弗的神话》这一典故,当然因为导演的经验不足,导致这一典故没有成为点睛之笔,反而画蛇添足,让观众云里雾里。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将这一典故运用恰当,将会对影片进行升华。
内地电影现在越来越喜欢有关校园暴力的题材,希望借此呼吁青少年在其中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毕竟人生轨迹就如同火车轨道一样,一个想去北京,一个想去香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旅程不同,终点也不一样。
选择在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西西弗的石头早点扔掉,也许黎菲和张辰浩会有不同的人生。
暴力会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包括完完全全的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他不用做那样一个西西弗,如果他能够不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推那块石头上山冷漠是一种因素吗,或许很多制度也不够完善,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按照那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最终人生尽毁是一种必然。
是一种他只能够去接受的现实,是他不愿意相信却存在的现实。
如果之后,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解脱他的现实,不再是奋力去够那样一根稻草,不再需要自我寻找希冀中的明天。
今天看了再见,少年。
电影讲述了高中学霸少女和学渣少年的友情。
即使没有看过电影的你,其实也可以猜测一下接下来的剧情是:学霸帮助学渣实现人生逆袭。
似乎是个根本没有令人想看欲望的电影。
不过如果坚持下来,却会发现完全不是。
电影背景是2000年的高中,男主学渣一个,以前中学时期还是个不良少年,父亲好赌,母亲车祸成为了植物人,但是也因此改变,希望考上大学来让母亲苏醒。
而女主是个乖乖女,学习好,人漂亮,家庭也很优秀,是个梦幻开局的天选之人。
两人的交集,也是因为男主想努力学习,纠缠女主帮其补课开始的。
所有的初遇都是美好的,但只是因为不了解,距离产生了美。
男, 女主从小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观念差异,却早已为两人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为了帮助受校园欺凌的同学开始,男主就主张拳头解决,而女主想着诉诸法律。
本是朋友的两人,却就此渐行渐远。
男主依靠拳头,只能重新融入以前的不良团体,以此来拥有更大的拳头,却不知只是饮鸩止渴,最终拳头打在了自己的身上,深刻阐释了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而且电影中许多镜头都很有意思,例如男女主决裂后,女主希望男主走回正道进行劝说,而男主只认为女主是在高处说教,镜头里呈现的确却是男主居高临下的对倒在地上的女主说。
还有电影里多次出现的火车轨道,也暗示着男,女主相伴却平行,永不相交的关系。
总的来说,电影剧情稍显平淡,虽然借着青春友情涉及了校园霸凌,家庭教育等等社会问题,但是都没有过份深入,令人看完没有在心中引起更大涟漪,稍显可惜。
只是一部适合闲暇之余打发时间的电影。
我想我会因为这部电影把家里那本厚厚的没翻开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的书看了,虽然电影看完脑子里只出现:谨慎交友。
但又被张辰浩片尾里的独白给拉了回来:谢谢你做我的朋友,年少时与你同行,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奇迹。
扣两分在于节奏有点慢以及张辰浩的父亲赌博的处理,其余处理的都挺好的。
不过看完电影甚至有点记不清男女主的名字,张辰浩和黎菲。
在这里窥见了很多零零年代那时的环境,下岗潮,非典,高考改革,黎菲爸爸新的尝试,以及混乱。
虽然从影片一开头就交代了他们两个是犯了什么事的。
但32岁,妹妹清秀的脸庞实在很难想象,满是胶原蛋白的脸上甚至一点都没做特效处理。
节奏真的很慢,从有人堵张辰浩就堵了几次,再到那个说爸爸死了的元盛?
哎呀妈呀,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点的问题还是咋,看完总觉得没有记忆点,以及一个赌鬼,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赌鬼,好像不是印象里的赌鬼就对了。
但如果要塑造柔弱的赌鬼又有点奇怪,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好了,缺点差不多都数落完了,说点优点,就是很神奇,导演在塑造张辰浩这个角色的时候,真的就能感受到中学时的那种畏惧坏学生的感觉,而且真的就是那句话,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觉得我们好像就只做了一天的朋友,从此后的每一天都越走越远。
”黎菲是用的什么勇气和张辰浩交的朋友呢,其实中学时期也有遇到类似这样的学生,但都是不敢靠近的,甚至在张辰浩靠近黎菲的时候,那种感觉不知道为什么给到我的感觉是霸凌的感觉。
但是看到后面黎菲去开导自己的爸爸,说自己觉得当副班丢脸,说人就是一粒种子。
再到后面call back 福到了,我好像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黎菲哪来的勇气了。
导演拍的也很有意思,在全班里说黎菲作为副班长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她坐在哪里,在她的镜头里有一种人人平等,没有什么主角光环。
而且明星也变得普通起来,说起来看这部也是因为很怀念张宥浩的演技。
我是觉得黎菲也很委屈,但看黎菲的时候,总让我在不经意之间想起那个《一个北大既得利益者的自诉》,因为我也会忍不住去想,假设黎菲没有认识张辰浩是不是去当交换生的人就是她。
两人的友谊可能在于去帮了梁沐以及因为交错朋友就失去了交换生的两件事情上而有了更大的分歧。
但黎菲到底是什么情感呢?
可怜,后悔莫及,放不下,善良。
但有再多的情感可能也只是想把他当朋友吧。
片尾说了真正的奇迹是在他的少年时代是和她成为了朋友。
确实,这个像是一个盛大奇迹,但却改变不了什么,黎菲就像她说的,也确实好像什么忙都没有帮上,家庭背景的不同,已是千差万别。
坏学生这条线有两个问题我理解不了,就是大刘弄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带一个之前两人一块去玩的人兜风。
“怎么了?
”“我不怪你。
”“可是我恨我自己。
”很难讲有梁沐和没有梁沐的事会不会还是会掺和进来,因为本来张宸浩的人生本来就存在很多变数。
还有一个就是梁沐为什么失踪了,或许那个年代发生了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事情,但是,乍一看真的路一旦走错就,就特别特别难再回归正道上,但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你又没有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要怎么做。
有些事情确实是这样,好多好多事,你不是本人,针没有扎在你身上,你怎么知道要怎么做。
所以最后就算最后黎菲赌气也站在火车道上被张辰浩用力拉下来的时候,张辰浩也只是愤怒的宣泄他的情绪,完全不似其他青春期的少年开始和解。
是啊,怎么能轻易和解呢,这个情绪特别正常。
还有最后他爸爸说的,好好读书最后的话激励他最后好好学习。
还有那块石头和西西弗的隐喻其实用的很奇怪,但确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块石头。
青春期也有,黎菲如果那块石头能早点放下(我不知道是不是能说那块石头是“交换生”,是她从小那个榜样。
是不是最后就真的能成为朋友而不是一天的朋友。
最后那个日食的拍的真的很好,张辰浩在一个阴暗的环境里和黎菲在敞亮的学校里,都抬头看着窗,而张辰浩伸手触摸到光。
看完《再见,少年》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后,我就预设了它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的狗血电影,但是因为这部电影在我的家乡拍摄,出于故乡的情怀,我还是拉上了我的好朋友去电影院里观赏它。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和我的朋友都对它产生了极强的抵触情绪,认为它符合豆瓣里差评的映像,不过在电影后半部分我和我的朋友产生了分歧,我的朋友依然不喜欢它,认为是一部极差的电影,而我却在这场电影里看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不认为它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烂片,但也绝不算一步好的电影,不过我还是希望观众可以给它一个机会,这也是我写下这篇小短文的原因。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就有留意到这是一位女性导演的作品,但我并没有特意去关注这一方面。
不过在影片的后半段让我重拾了对导演女性身份的重视,看到这部片子的后半段越来越让我觉得这部片子的拍摄视角与市面大多电影不太一样,这样类似的观影体验上一次是在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
电影结束后,我查询了资料,发现这两部片子的导演都同为女性,并且这两部片子都算是她们二人的处女作(在NOWNESS中文章写的此电影算殷若昕真正意义的处女作),这样奇妙的缘分在令我感慨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思考。
在电影后半段以及结束后,我的朋友向这部片子进行了征讨,并言辞激烈的称道其为中国精神病人,但我不这样认为,我感受到了片子中细腻的特殊的女性视角,这是区别于很多电影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更注重概念,更加飘谬有类似意识流的感觉,也更加缺少目的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女性视角都是这样的,但是这让我反思到我们对于男性视角的电影是多么习以为常,这可以算做是是父权霸权的又一次展示,福柯曾写下话语即权利,制定了电影规则(文本与话语)的男性,其权利在电影世界无孔不入,女性被迫遵守,其视角与经验都被抹杀,而今天的时代已不同往日,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其体验经验开始融入主流文化,这部影片可算一部。
因此,我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去观赏这一种视角,一方面给中国女性导游更多的集会,另一方面是这部片子在文化平权意义上值得我们去观赏。
这部片子的概念如果不是对哲学世界里存在主义方面特别敏感,其实是不太容易领略的,而且片中的提示不太多,我记忆中最明显的大概有两处,一处是直接提示的《西西弗的神话》,另一处是结尾警察对女主扔石头的回应。
《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著作,在存在主义哲学里有举足轻重地位,我未曾完整阅读,但有幸了解过大体。
当男主对女主说出这部书的这幕出现的时刻,我无比震惊,首先这个学渣人设的男主能说出这一部书很震惊,其次阅读这样的哲学作品放在普通高中生上又再次令我震经。
但是在年纪尚小就思考关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其实是应该的,这也是看电影时我动容的一点,或许我也的确留存这样的幻想。
片中的男主原生家庭不幸,大起大落的人生好像最符合西西弗神话里推石头的西西弗,但女主就不符合了吗?
女主也符合,其实生活里的每个人都是西西弗,面对着无意义的生命,荒诞的生活,我们都迈力向前,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结尾之处女主扔下石头,男主重新开始推石头,他和她和我们都在不同频率的过着自己的荒诞人生。
以上两点都是这部片子我认为的闪光点,它们都不容易被察觉,却主导着影片。
不过就如我前文提到的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一样,它在处理很多情节上严重缺乏逻辑支撑。
作为一部主打青春的片子,它的确脱离了恋爱的方式,却将过多的元素揉捏在了一起,不知道是剪辑的原因还是故事情节的原因,或者两者都有原因,我在观看时无法真正进入状态,而这样的问题不应该留给观众。
但作为新人导演,我愿意给她这样的机会,也希望更多人能给予她一次机会,毕竟我们不想看到一个爹味十足的中国电影世界。
二刷《再见,少年》,才真正欣赏。
影片里浸润着一股情绪,细弱游丝的情绪,也是影片剪辑的方式。
抓住这细弱游丝的情绪,跟随角色一起沉沦、崩溃。
如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
情绪、情绪、情绪。
最喜欢的是日食那一幕,可以说是影片的中心思想。
男主角一直在下坠,他尝试自救,希望女主角能拉他一把,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一个少年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只能是找混混大哥,他的父亲是一个被生活击垮的人,精神早已崩溃。
最终男主也被彻底击垮。
女主角面临类似的困境,和男主角有互相取暖的意思。
只不过她的家庭慢慢的走了出来。
但对于她而言,发生的事,也是超出了理解能力。
她很想帮助男主角,可难度超出了她的处理能力,心底一直不解、过意不去。
友谊最终分崩离析。
联想到另外一部影片,拉斯冯提尔的《忧郁星》。
人,先感受到不对劲,似乎有什么发生了;真的发生了,寻找解决办法;事情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理解能力、所能寻求的解决方法全部失败;麻木;习惯;抑郁症;精神崩溃。
西西弗的石头,不断的拿起、放下,拿起、放下,最终耗尽体力,被石头压死。
后面导演的一部影片《我的姐姐》,远不如这一部,更像是庸俗的、市场妥协的产物,是退步的。
这片子真的很符合85,86的高中生活,当时我们学校每天都会有混混堵人,也会有打群架。
那时候古惑仔很流行的,很多这个年纪的学生都会成立个帮派。
我认识一个男生,成绩很好,字写得超好看。
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爸爸也是坐过牢出来的。
有一次他打群架,怕被警察抓还是怕被人报复躲到外市呆了个把星期。
当时他还有个BB机,我父母都没有。
但是最后他还是靠自己的学习天分考上了大学。
后面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首先,这部电影绝不是一部烂片!
它的分数不高恰恰是它既没有达到电影艺术化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没有狗血烂俗(要知道有些片子其实伪文艺装13 或者迎合众人的烂俗 但分数却不错)而是有点尴尬的处在中间。
整部影片的关注点其实很好:青少年成长中的伤痛、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看来这个主题到现在大陆都没有一部电影能够称得上好的作品 包括十三棵泡桐、少年的你等,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知道了。
能看出导演还是比较有思想和一定的艺术审美,但手法很稚嫩,剧本也不够扎实出彩,最关键的一点是还没有“真正的入门”!
电影是什么?
这个有很多的定义,但好的电影一定是“梦” 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自我和本我 是有意识和潜意识的综合表达 所以这部电影包括剧本 摄影、人物的表演、后期的剪辑都缺乏艺术化的表达和拔高 。
最后 还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后能够认真思考 给予呢些曾经 正在 未来 处在太阳和阴影之间的少年多一些关心 关注 他们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 都不应该被忽视或遗忘!
(另 两位演员的演技虽然还有待再上一个高度 但总的来说都比较贴合人物形象 演技还是合格的)
不知道张子枫为什么如此沉迷饰演高中生,而且基本都是那种“无脑学霸”类型。
这难道是对“高分低能”的嘲讽?
整个故事感觉就是一帮不懂事儿的家长,让一帮“自以为懂事儿”的孩子操碎了心。
在“艰苦”的高中时代,孩子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学习,还得关心自己的家庭,还得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怎么,除了下岗职工以外,就剩下连“拜拖”都“拖”错了的混子?
这男女高中生之间的情愫,就好像是小孩过家家一样,如果一帆风顺,好像就缺乏了戏剧性。
好苗子被坏苗子拖累,觉得友尽。
坏苗子有可能变成好苗子,但因为家庭、友尽,彻底变成坏苗子。
这样的冲突,才带劲儿。
可惜啊,连“流落风尘”的女子,都知道一定要读书。
自以为是的小孩儿,已经毅然决然的“扛起”家庭的重任。
人生中,哪件事情更重要,作为一个高中生,他们已经认为,自己可以鉴别。
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好了。
可惜,他们大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发的自以为是。
这是发哥的错吗?
大概不是吧。
可惜的是,这个所谓的“少年”,大概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给自己找到了足够的理由。
来看看学霸的脑回路吧。
大概故事想把这段往事当做“友情”来回味吧。
这是少年该做的事儿?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所谓的少年,还是最好别见。
二刷《再见,少年》,才真正欣赏。
影片里浸润着一股情绪,细弱游丝的情绪,也是影片剪辑的方式。
抓住这细弱游丝的情绪,跟随角色一起沉沦、崩溃。
如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
情绪、情绪、情绪。
最喜欢的是日食那一幕,可以说是影片的中心思想。
男主角一直在下坠,他尝试自救,希望女主角能拉他一把,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一个少年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只能是找混混大哥,他的父亲是一个被生活击垮的人,精神早已崩溃。
最终男主也被彻底击垮。
女主角面临类似的困境,和男主角有互相取暖的意思。
只不过她的家庭慢慢的走了出来。
但对于她而言,发生的事,也是超出了理解能力。
她很想帮助男主角,可难度超出了她的处理能力,心底一直不解、过意不去。
友谊最终分崩离析。
联想到另外一部影片,拉斯冯提尔的《忧郁星》。
人,先感受到不对劲,似乎有什么发生了;真的发生了,寻找解决办法;事情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理解能力、所能寻求的解决方法全部失败;麻木;习惯;抑郁症;精神崩溃。
西西弗的石头,不断的拿起、放下,拿起、放下,最终耗尽体力,被石头压死。
后面导演的一部影片《我的姐姐》,远不如这一部,更像是庸俗的、市场妥协的产物,是退步的。
票房这么低,难不成是因为大家小日子过得太好,赢麻了?
32岁的黎菲,迷人得心醉,对电影的背景年代有偏爱,所以尽管张宥浩的表演前部分太戏剧式,但好像只要张子枫在,我觉得故事就是相信以及成立的,就是电影时间如果还能再长些把故事讲述更饱满就更好了。还想再去看一遍,真的好爱这种调调的片子,电影喜好果然也是件好私人的事
所以梁沐去哪了?如果讲不清楚,为什么要去把这条线给单独拉出来?和同题材的《少年的你》这的不是一个级别的。同样的青少年犯罪题材,被导演拍成了流水账。女主是唯一演技担当,但又不是整部戏的关键,作为整个剧情的唯一主角的男主连驾驭这个角色的能力都还不够,就更别说让观众入戏了。导演或者是编剧想展现一副世纪之交矿区下岗潮背景下的人物的悲欢,但这其实根本和这场犯罪无关,交代的越多显得越多余。关于犯罪这个最重要的事情,更只是几分钟的戏,突然大刘就杀人了,突然主角就杀人了,突然女主就成了帮凶。大段大段的台词向观众说着女主帮助男主的合理性。观众又不傻,可你的故事撑不起你的说辞,你知道吗?
女主最后应该把人埋了而不是只把凶器扔了
😁😅
又是一年双11
全片有明显《少年的你》的影子,男女主角的家庭背景设定本该能有更深入的社会意义的表达与探讨,可惜纵观全片一切终究停留于表面不得深入,演员方面,张子枫成熟的演技是本片最大的亮点,男主张宥浩其演技则有明显待进步的空间,总体而言,本片有一定的社会现实表达立意,但其呈现效果终究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三颗星全给张子枫
情感分+1首先先祝我的子枫妹妹20岁生日快乐,在20岁生日当天回望17岁时的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就如同黎菲在16后回望16 17时的自己一样,,曾经年少,曾经冲动,曾经以为这就是在帮他,自己却成了永远在搬石头的西西弗,最后的自我救赎,是成长。再见,少年
我觉得我懂
《再见,少年》虽然故事上稍显薄弱,但画面和音乐还是很有特色的,千禧年的背景没有落入俗套,南方小城的静谧时光被“下岗”带来阴影,涉及到黎菲和张辰浩原生家庭的画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色调,明暗的对比如同两个世界。最后口琴的配乐画龙点睛。
主题曲歌词“黑暗中看见一束光”一语道破主题。视听为此服务:黎菲作为光的化身,几乎永远暖色调(绿白粉黄红等)布光上对黎菲张辰浩各自家庭内景进行明暗对比。黎菲的家始终是自然光效下的白天,而张辰浩的家始终是夜晚,黑影幢幢。同时多次对张辰浩使用俯拍。张辰浩除非是和黎菲在一起,经常处在昏暗环境下。张辰浩在家里的镜头大量使用前景的遮挡,使之处于后景中,人物对环境与命运的无力感通过布光、机位、构图展现出来。其在昏暗台球厅伸手吃力地捕捉从窗户射入的阳光,令人心酸。而火车、铁轨作为贯穿始终意象,辅以大量纵深调度,传达了主人公试图奔向远方改变命运的梦想。而到后面,张辰浩梦到自己被火车追赶掉入悬崖,正如后景中梁沐被欺负的场景中前景中轰鸣的火车呼啸而过,似乎掩埋了一切,火车照样呼啸,而少年可否奔向远方?
张子枫选片的水准依旧在线。各方面都很好的片子。
可见导演的功力不够深厚,最终掌控不了本片的节奏,使得篇幅弄得很长,零散的碎片剪辑描述,有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与触发的事件没头没尾,让人看的很懵,而且不知道节制,当说出西西弗斯就是自己的时候应该结束却还是要给这个事情说白了,不过总的也就在说青春就是一趟不能回头的列车,开出去就再也回不来,而决定青春的走向的除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外更多的则是一旦踏入社会江湖就很难再脱身,年少一定不能出来混
难看且无聊至极。男主演技亟待提高,女主演技千篇一律,不太懂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如坐针毡地看完了整部电影。
@苏宁 今年是子枫年
这部影片把青春、友谊、犯罪、原生家庭等一系列元素融合在一起,让电影在看点十足的同时,又有对现实问题的表达,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着实费了一番周章,是一部用心之作,值得一看。
这部影片围绕着张辰浩的故事展开,通过西西弗的故事串联,他们的心中都有放不下的石头,当黎菲捡起石头扔入河里,我相信她是想要把张辰浩心中的石头移走,也要解脱自己,但是他们都还是被巨石囚困着,如何放下,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影片男女主家里色调也反映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每个少年都想要肆意快乐的生活,但往往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希望每个少年都能够保持快乐,肆意挥洒青春活力。
没报啥期待去看的,结果意外地还不错。作为处女作,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想表达的有很多,青春、友情、犯罪、原生家庭、时代浪潮下被裹挟的小人物以及对于自己所成长的那段时光的追溯,但是导演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她实现这么庞大的架构,剧情节奏很散,人物的行为动机也不太能立得住。可以说演员的表演拯救了这部电影吧,观影的时候还是很能沉浸其中的,为这两个少年人的命运而揪心。我特别喜欢黎菲第一次在山坡上的镜头,虽然没有去拍张辰浩那边发生了什么,但观众可以通过她的表情猜到一切。总的来说,整部片子稚嫩但是真诚,而且从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我的姐姐》也能看出她巨大的进步,我愿意给女导演多一点点宽容,加油吧!
我们都从少年匆匆而过,那些好的坏的那些不同颜色的记忆,那些我们无从选择那些我们被迫承担的那些快乐的痛苦的感受,早已随风而去,却会在多年之后某一个深夜,悄悄从某一隙心缝钻进来,让你潸然泪下打湿枕巾 却也再难有什么心绪波澜。
在只有一个朋友这一点上,太有代入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