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宝拿剃刀剃头发的那一刻,真是,帅呆了。
定义:这是一部台湾电影,又是两男一女,又是同性恋情。
让我想起那部最初为之一振的盛夏光年。
不一样的是,这一部跨越的年代,除了青春,还多了生活的味道。
林美宝,陈忠良,王心仁。
一个最自由豪迈但内心最柔弱,一个安静压抑的永远在旁边体贴着人,还有一个天真的阳光的惹人疼的孩子,被另两个人从开始宠到最后。
去当兵的被退学的最终不是王心仁,而是陈忠良。
陈忠良在当兵时认识的那个男人,脸上身上也都是王心仁的味道。
林美宝爱的却不是王心仁,她的所有作为都是由于那不愿被抛弃的心意。
她希望有一个人能一直抱着她,很久很久。
渴望被爱。
但是她的妈妈首先走了,她奋力踩摩托的油门,哭了。
陈忠良在她的手上写下“仁”,陈忠良走了,她哭了。
那个她甚至不记得他喜欢什么颜色的王心仁劈腿的时候,她也一样哭了。
失去很容易,甚至生命都好脆弱。
陈忠良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一直与自己的性取向作斗争的隐忍角色。
而张书豪演的娘娘腔,就同性恋得明目张胆。
所以陈忠良的痛苦,不是对自己的认同,而是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
最伤他的话是,”友谊长存“。
而王心仁是没有伤痛的,他很自由。
自由地劈林美宝的腿,自由地与李美宝偷情,自由地说好要一起离开台湾开始新生活却还是忍不住接了孩子的电话。
当初是他最澎湃,最阳光动人,牵引了陈忠良,带上了林美宝。
后来也是他最迷失了自由,被院长和孩子的电话牵着走,对着美宝却又全是无辜。
自讨苦吃,陈忠良给了自己这样的结论。
他放下了情色之爱,回到了与林美宝的友谊之爱里。
林美宝最后也放下了"追爱",决定"去爱",将生命留给她的两个孩子。
一样喜欢白兰花,一样潇洒叛逆的,两个精灵。
我对你说过永远,可是我不爱你了,或者说我爱许多人,你只是其中一个,就把我的爱当做年轻时候的一场梦吧,有时候,无法做到永远,但回忆,却是永远的。
爱上一个人,便不再自由;被人爱上,也不再自由。
在大局未定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在焰火酒精以及烟草的迷醉里,编制了一个有关爱情的梦。
你说我是真的爱吗?
我觉得我爱了,可是我却不说,而我眼里也没有别人,可我后来竟又与别人一起生活,我究竟背叛了你,还是背叛了别人,抑或是背叛了青春,最终我背叛了自己。
影片讲述了革命时期的爱情。
在激情飞扬的年代里,生活很美好,因为不用去想,不用去选择,只需要用热情去填充巨大的虚空。
生活给了你我一个谜,一个关于心的谜。
我来问你:“桂纶镁更爱凤小岳,还是更爱张孝全?
凤小岳更爱桂纶镁,还是更爱他老婆?
张孝全更爱凤小岳,还是更爱他的男朋友?
张孝全爱桂纶镁吗?
“在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之间,既有着一种暧昧的情愫,又有着巨大的鸿沟,你永远也无法知晓别人的内心,就像你永远也不会知晓岁月的侵蚀。
渴求过自由吗?
渴求过。
爱过了吗?
爱过。
被爱过吗?
被爱过。
现在是你的选择吗?
是。
幸福吗?
沉默无语。
这世界上的爱,有一些是你会得到的,有一些是不可能得到的,而另一些,你永远也分不清那是真心还是假象,只能活在里面,不去想。
生活与岁月的魔力,就在于,它总会让你选择那个你本来最不应该选择的,并在痛苦中用幸福麻痹自己,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假象,幻想自己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其实真相是,我们,都永远无法做自己,永远无法自由。
有过压抑的爱吗?
只能去想,不能去说,无法表达,是一张无字的纸,仔细地看一看吧,那就是一张纸,一张彻头彻尾的,充满了无限意义,但这意义只属于你自己内心的臆想的一张纸。
爱错过吗?
在来回的拉扯中奢望永远,却总是绞碎自己的心,仔细想想,既然愿意相信,必然要做出牺牲,爱错还是爱对,你我有的选吗?
别人永远无法和你做到一样,即使是那个你最爱的人,即使他也爱你。
你想要爱他多一点,可以。
你想要他爱你多一点,可以。
但若想你如何爱他,他便如何爱你,不用我告诉你,你也知道结局。
百年之后,我们都会消失,我们的爱也会消失,而那个时候,我们才真的自由了,我们会被称作一种叫做历史的东西,在我们活着的时候,那其中小小的一部分会被叫做回忆。
你想要自由吗?
世界不会阻碍你去想,却永远不会给你。
你想要爱吗?
世界不会阻碍你去爱,却可能永远不把爱给你。
1、卖点居然是台湾版《颐和园》。
请问是哪点像颐和园了?
学运吗?
难道这部的所谓学运片段不是一群人在开麻吉派对吗。
还有演讲和演唱,真是弱爆了。
与颐和园的末日狂欢和幻灭感完全不一样。
神经质牌女文青用性放纵来消解孤独寂寞无聊,如果非要说像,恐怕只有桂纶镁在学生时代的那些行径。
2、桂纶镁这个角色太混乱了。
早期是桀骜不驯的假小子,长大了变成了乖乖牌附加苦逼属性的王珞丹,之后在小三的路上暴走,成了终极苦逼货。
没有那么点决绝和幻灭不要来冒充浪荡女好吗。
特别是超市戏和机场戏,怀疑导演脑子穿越了。
您是在拍偶像剧和MV吗。
3、凤小岳光头实在太丑。
有了头发之后帅度暴增,害人以为整容回来,或者换了摄影。
而且他的演技概括来说只有两种状态:“无时无刻不在高潮”以及“好不容易终于平静下来憋得好痛苦”。
表情没有在抓镜头,嗯,还是镜头抓不住他的表情?无焦的乱HIGH,真难为桂纶镁。
4、张孝全算发挥正常。
他演了这么多年终于回到了几年前的《盛夏光年》。
只是不习惯看到他这样隐忍的样子。
而且穿不合时宜的衬衫搞得很傻。
服装是谁!
张孝全的身材被套上这种GAY牌衬衫之后瞬间变成了肌肉横走的小受。
本来人家只适合穿T恤的啊!
是存心的是不是!
5、近年台湾小清新居然还是最喜欢《那些年》,真没出息……6、表达模糊情节:在游泳池边上的手心写字。
桂纶镁一直喜欢张孝全?
那为什么又爱上了凤小岳呢?
7、操场狂欢拍得很小家子气。
8、餐馆唱K戏拍得最好。
9、风格断裂的一部戏。
前后风格压根没连起来。
一部作品的“气”应该是相通的,前后像是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导演固执己见拍的。
10、成也小清新败也小清新啊。
就连宏大的学运都没有摆脱小家子气。
颐和园在这点上甩它十条街了。
看电影之前已经听了黄韵玲唱的主题曲,台湾的电影音乐出彩的机率常常远高于影片,但这样的歌依旧让我对电影本身有了点期待。
看到后段,发现里面不止这一首好歌,配乐再一次成了点睛之笔。
这样的片子注定是比较小众的,注定是在内地不会上的,却也注定会受到不少内地年轻人的追捧的,不仅仅因为主线故事,还有里面不断对自由和民主的呐喊,导演试图将个人命运穿插设置到大的时代背景里,可惜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繁杂,反而旁逸斜出,多少影响了整体的美感,模糊了故事的轮廓。
但不管怎样,这类型的题材终是许多人的硬伤,稍一触碰,总会隐隐作痛。
故事的两条线,一谓爱情,一谓自由。
蒋勋书里曾说过这样的话,原句不记得了,大意是,25岁之前,不为革命而死让人刚到羞愧。
那时一股年少气盛,觉得还有比这更浪漫的话了么?
而年青人的革命总与自由分不开,越是束缚,越是反抗,这就是青春。
年青的时候总怀抱着一种信念,自由与爱就代表着一个更好的世界,然而不知是世界终将背叛我们,还是那时的我们根本误解了自由与爱的含义。
阿仁曾是那个年代有着革命精神的学生的代表,阿仁总跟美葆说,怎样之后,我们就自由了。
那时候,因为年轻,他们天不怕地不怕。
他不肯剃头,他说,剃头就代表他输了。
年青的革命者,倔强却又能轻易地被鼓舞。
那时阿仁有自信而单纯的笑脸,大声喊着浪漫的诗,我想他的勇气一定有一部分来自对美葆的爱,而得到这份爱,让他更加勇敢。
可原来那不是一个只要有勇气,天就不会塌下来的世界,他们的热血与理想在权力面前,没能为他抵挡风雨与世道的残酷。
阿仁的理想与爱情也终埋葬在了这无所畏惧的青春里。
那天阿仁对阿良说,我们大家,像以前那样在一起不是很好嘛。
那天他说,友谊长存,这一句却成了三人友情的墓志铭。
那一天,美葆悲伤地看着阿良。
在游泳池边,阿良在美葆的手心写下了仁的名字。
那一天,友情葬送在爱情里。
因为爱情,他们终不自由。
那些漫长的拥抱,是他们再也甩不掉的枷锁。
青春走到终点,三个人望着各自永远得不到的爱,望着另一个人的背影,在那人身后长长的影子里,麻木地表演着所谓的幸福与生活。
爱可以让人彻底地绝望,灵魂溃败得不堪一击,爱却又让人盲目地希望,即使苟延残喘地活着,明知是死路,仍然义无反顾地走着。
阿良的勇敢,与阿仁走着一条反方向的路,当我们看到阿仁曾经闪耀的光辉在现实中变得暗淡时,那条通往青春终点的路上,阿良终于追了上来。
那天阿良抱着美葆说,起码我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是幸福的就好。
我们知道,说不清的情感纠葛里,友谊的余温依旧能温暖彼此。
阿良说美葆是一面镜子,让他看到自己,看到每个人都在自讨苦吃,每个人都终不得自由。
放下与承担,是至大的勇敢。
那天阿良与美葆回到了游泳池,那水池曾如他们青春般丰盛而清澈,如今亦如那青春般几近干涸。
那天阿良抱着美葆,躺在池子的中央,青春与爱情好像一场漫长的梦,终有一天醒来时,眼前的世界却是如此陌生,这一次,美葆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
桂纶镁不再是《蓝色大门》里面骑着单车跟在男孩身后的女孩,梦里那些明媚的日子,在有玉兰花盛开的高雄,美葆冲在了青春的前面,她终于自由了,把阿仁和阿良远远落在了身后。
那天在机场,美葆笑着跳着阿仁曾为他跳的舞,那是他们说不清有多深的爱的开始,也是结束。
美葆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阿良,他们的青春在美葆生命的终点重新绽放,绽放在两个新的自由的生命里。
所以我们都变了,变得不轻易笑了,不再为自由而活,却被生活捆绑着,拥有太多却不够深刻⋯⋯
人生中,我們會遇見幾次愛情,有些愛情走了,記憶會日漸模糊;但有些愛情即使過了數十年,記憶仍清晰如昨。
無論你和誰在一起,那人始終住在你心裡。
我想,那不僅是怦然心動的“愛情”,更是細水長流的“愛”。
《女朋友。
男朋友》就是這樣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1985年的台灣,當時還沒有所謂的自由民主,17歲的高中生美寶(桂綸鎂飾)、阿良(張孝全飾)、阿仁(鳳小岳飾)以或直接或迂迴的方式,衝破校方不合理的諸多限制。
他們不時張牙舞爪,開心吶喊,享受掙脫束縛的快感,在那個不自由的年代,隨心做自由的事。
而唯一的不自由,是藏著秘密被迫壓抑的心。
【只要有愛,就沒有自由】她愛他,他愛另一個他,另一個他卻愛她,這是愛情電影常見的矛盾組合,也是許多青春曾有過的憂傷情事。
命運開的玩笑彷彿是對愛情的詛咒,不讓人從心所願,也不讓人全身而退。
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當事人左右為難,知情人疼痛難耐,不知情者仍一派天真。
天真,往往是最迷人的風景,也是最傷人的武器。
他愛女孩溫暖的擁抱,卻更愛自己的隨心所欲,總想著天天開心過日子不是很好嗎?
他想有人為自己吃苦,卻不願改變麻煩的現狀。
事實證明,沒心沒肺者,才有自由可言。
而看起來最自由的人,往往最不自由。
學生時代比男孩更率性也更帥氣的女孩,可以二話不說就剃掉半邊的髮,可以為達目的說些無傷大雅的謊,卻無法面對她愛的人愛著愛她的人這殘酷的真相。
從此,長達十幾年的心結,將她拋向孤獨的世界。
另一個他,懂她的心,卻管不住自己的心。
她愛他,但她卻是他的情敵,他在對她的愧疚與自己的欲望中偷渡對男孩的情感。
曾經相濡以沫的他們,在真相招然若揭後,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繼續和別人戀愛,可內心空白的那一塊卻是誰也無法填補,那是與愛情無關,卻與她有關的重要之地,也是電影中最感動我的部分。
曾經,她給他一封信,打開是一張空白的信紙,他看著看著竟熱淚盈眶,那封信什麼都沒寫,卻彷彿已寫盡所有:沒關係,我原諒你了!
我想念你!
我像以前一樣喜歡你!
請你永遠記得我!
他看懂了,所以哭了!
後來,當他在她面誠實自剖,她什麼都沒說,只是將手按在他的心口上,溫柔的動作一如他當年為減輕她的經痛反覆輕按她大拇指旁的虎口一樣。
所有曾如利刃般的傷害,因為懂得,而有了痊癒的契機。
他是她的情人朋友家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是他至愛的人,我發現“愛情”在“愛”面前,其實很渺小。
如果“愛情”使我們的人生如星光般燦爛,那麼“愛”一定是璀燦過後,最溫暖厚實的依靠。
人生可以沒有“愛情”,但絕不能沒有“愛”。
只要有“愛”,就沒有自由。
我突然覺得失去自由,也許是件不壞的事。
【每個女孩心裡都有一個“林美寶”】桂綸鎂演的林美寶,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也是我無法忘卻的理由。
我很喜歡比孟克柔更率性也更纖細的林美寶,她身上同時存在著勇敢與軟弱兩種矛盾的特質,她可以不顧旁人眼光隨自己的心走,可她卻選擇以逃避的方式面對背叛。
她有著如陽光般溫暖的生命本質,也有著一遇痛苦就深藏的陰鬱內在。
也許,每個女孩心裡都有一個“林美寶”,明明知道去愛單純天真的男孩會比較幸福,卻仍不由自主地會愛上另一個複雜難懂的男孩。
這是自討苦吃,也是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又或者,複雜的男孩其實就是另一個難以捉摸的自己,如海般深邃迷離,又如山那般安穩沉靜,是變化多端難以掌握的人,也是可以細水長流相伴到老的人。
既渴望安定,又不甘於平淡;既想自由高飛,卻無法瀟灑離去,這是林美寶,是我自己,也是我所認識的許多女孩。
如果你懂了林美寶,你就會發現其實女孩的心沒有那麼難懂。
這次,我終於看到了我心裡真正的桂綸鎂了!
從《藍色大門》開始,我就非常喜歡桂綸鎂,喜歡她獨有的靈氣,以及自然動人的演技。
然而幾年過後,除了“孟克柔”,我只記得《不能說的祕密》裡的“小雨”,其他角色即使看了,也是模糊而過,現在終於有了令我難忘的“林美寶”了。
電影開始,字正腔圓的桂綸鎂模仿南部台灣腔,維妙維肖;林美寶霸氣十足地帶領其他女生衝進男廁所,又彷彿恰北北的孟克柔再現,有趣極了!
導演給了林美寶好幾個特寫鏡頭,感覺她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每一個特寫,都像是林美寶的心聲獨白,她一句話都沒說,桂綸鎂卻用極其細膩的表情完整訴說了林美寶的愛與痛。
除了特寫鏡頭之外,林美寶的兩次情緒爆發都與她愛的男人有關,一次怒摑他好幾巴掌,另一次撕心裂肺的痛喊,這些情緒化反應皆是她無聲的對白,桂綸鎂讓我清楚感受到林美寶的心,也體會到真正的痛根本無法言說,只能自己在時間裡消化,能說出來的痛,也許並沒有自己想像的嚴重,這就好比成天嚷著要自殺的人絕不會死,真的會自殺的人總是默默去死一樣。
保持緘默,讓自己孤獨,才會明白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林美寶”是個充滿魅力的女性角色,也是我認為桂綸鎂從影以來最優秀的演出。
她可以如生命般熱烈跳動,也可以如死亡般寂靜無聲,笑中帶淚,淚裡含笑,最後留下了溫暖的擁抱。
【與愛有關,與性別無關】電影從1985年到2012年,一女二男從青春正盛到中年不惑,十幾年的時間,是彼此情感的懂得與釋然,也是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
那不斷追求自由民主的熱血情懷,正是我們對情感自主的嚮往,無論愛誰,只要是愛,都值得被尊重與理解。
很多人說台灣電影總愛拍“同志”題材,我想這是好現象,當主流與非主流並駕齊驅,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理所當然不再是理所當然時,“尊重差異”才不再只是社會進步的口號。
有一天,當同志電影不再被歸為一類時,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也許就是更好的世界。
對於電影的意識,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但我認為電影最重要的仍是打動人心的力量!
這世上什麼都在變,總希望有些什麼是不會改變。
最後,中年的他與兩個女孩相偕離去的身影,讓我看見曾經張牙舞爪的青春裡,留下了細水長流的愛。
這愛,是青春的回眸,也是彼此相融最好的見證。
千帆过尽后,留守在身边的,都无关爱情。
---题记在看到桂纶镁和张孝全的拥抱后,我在那一刻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站在张孝全对面的所谓的男朋友,一接起电话时,脸上的不耐和微微惶恐,让我的心在那一瞬无限心疼。
“我们都是在自讨苦吃。。。
”在爱的世界里,他们是一对难兄难弟,曾爱上同一个男人,却都被细致地辜负。
到最后他们在爱情的世界里显得这般小心翼翼和卑微,深爱却永不见光。
规避着现实里带来的一切伤害,在自己的世界里兀自地营造着属于自己的完美。
每天都在绝望和希望中不断徘徊,却要带着无所谓的笑告诉别人--“我愿意为他吃苦。
”在张孝全狠狠地揍了凤小岳的那一刻,我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撼动。
即便曾经深爱过同一个人,友谊暂时走向了终止,但是当看到你受伤的时候,我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去捍卫你。
即使那个人我曾经深爱。
这样的爱,与爱情无关,是在经历漫长时光依旧无法磨灭的牵挂,是在深深懂得之后义无反顾的守护。
当初那个愿意做B面第一首歌、高喊民主自由的男人,现在却在有权势的岳父面前唯唯诺诺的政院代表,让最初深爱的那个女人流着泪,带着不由衷的笑。
然而那个深爱他的男人却愤然地给了他一拳。
时光的对比带来莫大的讽刺,爱与不爱在这一刻是如此鲜明。
那个年少曾倾心过、陪伴过的男人,终究是爱她的,即便不是以爱情的方式,却在生命里中不断地温暖着她。
这样的爱,真实而长久。。。。。。。。。。
当桂纶镁在机场跳着舞,流着泪离开的时候,也许她心中的爱情早已死去。
无论这个男人是否愿意跟她离去,他早已不是她在漫长时光里爱的那个人了。
他们的爱情在现实的洗礼,在对权势的崇拜,在生活的琐碎之中无影无踪了。
她一直懂得,却一直不愿承认,所以她才会在K房里以小三的姿态撩拨着她,她并不想毁了她,只是一个女人内心的渴望让她不自觉地向测试她在他心中的分量,其实她早已得到答案,可是她还需要不断地加上筹码让自己彻彻底底的死心。
这才是真正的林美宝,倔强骄傲,却又决然。
最终让她离开的那个电话,只是她在那一瞬懂得,爱早已消失,这个男人的世界已经与她全不相关,她曾拼命地想要争取留在他身边的席位,到最后才悲哀地发现,只有离开,才能获得所有。
我们都曾这样爱过,恨过,到最后决然地断过,不是因为不爱,而是我们再也不能循着最初的轮廓去找回最初的爱情,我们再也找不到那年的你、我、他。
最后,我们也只能悄然退场,去寻得另一片海阔天空。
到最后,兜兜转转,现实里的温暖与爱情无关,最深邃最持久的爱也与爱情无关,爱情终究是彼此上空一闪而过的烟火。
唯有希望,唯有理性的舍弃,我们才能获得所有。
因为从0开始,才会感受到得到。
后来的后来,也许我们还会遇到爱情,也许不会,但是我们愿意把最初的爱夹在记忆中作为年少的书签,在自己的心中为这曾经的年少做一个祭奠。
当你失去一份爱情时,请你看看这部电影。
最深最后的爱,其实都与爱情无关。
短发的桂纶镁,总是叫我恍惚错认。
是孟克柔还是路小雨,抑或36个故事里爱做糕点的朵儿?
但她从来都演绎着一种味道,有时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孤僻。
是独立的,干练的,却又在渴望着。
起初陈忠良对美宝很好,他支撑着美宝的世界。
美宝的母亲后来跟人跑了,美宝缺爱,她爱着陈忠良。
世上最美丽的事情是你爱着的那个人也爱着你,却正是因为稀少而美丽。
你爱的人,是你心中的主打歌。
而爱你的那个人,在你爱的人不肯爱你的时候,他说他甘愿当B面的第一首歌,说完他跳起舞逗你笑。
那是我们年轻时候的爱情和友谊。
自由是什么?
是国中时代策划的操场舞会,伴着八十年代金曲明快的节奏。
是广场的集会,大声念着诗:“如果我们是浪,眼泪都从海里来;如果我们是花,长在同一棵树上。
”那时,有王心仁跳舞逗美宝开心;那时,美宝靠在陈忠良肩膀上,和他们一起大声笑着。
那时,我们单纯地渴望着自由与平等。
王心仁对睡去的美宝说:“你先睡,睡一觉起来,台湾就不一样了。
”醒来确实不一样了。
如果这是长大,则长大只是意味着变质的开始。
广场上三人都在,陈忠良和警察纠缠在一起,王心仁呵护着同来的女生,美宝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从十七岁的少年飚着机车,转眼到快三十的人坐在汽车里。
王心仁在电话里哄着他的小女儿安睡,一旁的美宝沉静而压抑。
那个阿仁拜托美宝排队买的蓝色Birkin包,出现在阿仁的妻子手里。
美宝依然沉静而压抑。
直到他们三人又聚在一起。
王心仁的岳父也就是行政院长打电话来质询他所发表的政见言论。
陈忠良不忍地看着美宝,美宝吃吃地笑。
“我在长堤上等着你 天空正好飘着毛毛雨。
”美宝唱起这首代表她心情的歌,而后走过去紧贴着挑逗王心仁。
陈忠良终于按捺不住,揍了王心仁,对他吼着“干你娘!
这他妈的就是你曾经追求的自由是不是!
”。
“我不知道生活把你带向了何处?
但你却一直驻扎在我的心中。
”美宝心中一直有陈忠良,但她也需要王心仁的爱。
而最后,一个爱你的人,却娶了别人。
一个你爱的人,却为了你打了他所爱的人。
美宝怀孕了同时患上子宫癌。
在私奔出国之前,阿仁却迟疑了。
美宝笑着说她去买咖啡,转身离开时泪落成雨。
陈忠良碍于同性恋的身份,与已婚男人维持着一段关系。
在与那人结束第三者的关系之际,他抱住美宝说她不该和他一样。
他说那人曾经说过“天下间就只有你能为我吃苦”,阿良接着说:“但其实我们都是在自讨苦吃。
”而不管时间怎么兜兜转转,就算那么多事情都变了,她依然是陈忠良呵护的珍宝。
他依然在她需要的时候,为她摘下香樟叶。
美宝一直需要爱,追寻爱,却在最后发现,她要的,谁都没能给她。
那个她一痛,就会摘香樟叶给她的男人;一难过,就会为她手舞足蹈的男人,从十七岁到三十岁。
那一句一直在耳鬓厮磨时重复的:“好想这样抱你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最后也画上了句点。
“原来我们都变了 变得不轻易笑了 不再为自由活着 却被生活捆绑着”电影的开头和最后,是陈忠良和美宝的双胞胎女儿生活在一起。
回忆在那张空白的情书里,内容太多太多。
梦里的三人,依然年少,摘着玉兰花,牵着手一起向前走。
因为张孝全,桂纶镁,所以大约是从去年就开始期待这部电影。
一直在等电影在大陆的上映。
等了好久却只等到了网上的资源。
资源一出,不管是微博还是豆瓣上认识的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说好看。
今天是11.11,抢完天猫上的东西后室友都上床休息了,我开始一个人看这部电影。
我知道,还没开始看我就知道,这部绝对是文艺片,也不曾想过他的文艺是会让我一直受感染到最后。
你知道那种明明是美好的画面,你脸上是笑容,眼里却含着泪的感觉么?
你知道那种看着剧中情节一直在脑中搜索想要找到相关的人却始终找不到的失落么?
你知道那种看着他们张狂的跑着闹着却感觉自己的青春被狗吃了的羡慕么?
有人说现在小清新已经成为了新的“非主流”,不过台湾文艺片在我眼里,却一直保持着他自己的魅力,文艺片拍不好的话会让人感觉装逼或者想睡觉。
好的文艺片能拉着观众进入到剧中的人物生活中,你跟着他们一起笑,就算他们没哭你也会觉得很难过。
台湾电影最近几年除了几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像是《海角七号》《那些年》,台湾电影也似乎在随着台剧对大陆的影响脚步一起扩大影响力。
不过相对于台剧的脑残,台湾电影可以说在散场后给观众留下的东西远比电视剧带来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丰富。
这不是一刻的,而是长时间的。
当片头张孝全留着络腮胡子出现在学校办公室的时候,当他说“虽然我现在只能是他们的叔叔”的时候,当镜头推到这个大叔的特写的时候。
我承认我融化了,我已经想到他应该在里面演的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同性恋。
可是当时间回到80‘S回到三个人的青春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他们有着大多数年轻人拥有的那份活力。
当陈忠良和林美宝牵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们两个在一起,而阿仁一直都喜欢着美宝,可是后面的发展让人感到意外,陈忠良对阿仁说林美宝不是他女朋友的时候,阿良把学妹,亲她只是两个蜻蜓点水的尝试的时候,你会发现也许那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是别人口中的死gay。
美宝每次痛经(哦,原来应该是肿瘤的痛吧),阿良总会知道摘下香樟叶片给美宝搓碎闻,还帮她按手上的穴位。
这些贴心的举动更让人觉得他们就是一对,那天闹事,林美宝去追陈阿良却半路摔倒,你本以为扶她起来的会是阿良吧。
结果是阿仁,而且阿仁还学会了那些本来是阿良为美宝做的事。
就这样她们两个在一起了,可是我始终都觉得美宝明明就是喜欢阿良的,她多希望阿良跟她表白,就在他从阿仁嘴中听说阿良说自己不是他女朋友的时候,她明明就是一张失落的脸。
再大一些,她跟阿仁的感情还是在继续,却慢慢发现原来最懂阿仁的是总在他身边的阿良。
选鞋子是选红色还是选蓝色,可能就是一个隐含着另外意思的问题吧。
当两个人坐在游泳池边,美宝问阿良为什么的时候,阿良拉住美宝的手要写下“仁”字,美宝很不想接受这个事实,挣脱也没有成功。
她不愿意相信,可能不愿意相信以前自己爱过的那个少年喜欢的却是自己的爱人。
她更不愿意相信,自己现在的处境却有些像是第三者。
到后来大家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也有好多年没有联系。
阿仁结婚了,对象不是美宝。
可是美宝一直以小三的形象存在在他的生活中。
而阿良也跟美宝一样是个小三,可是大家都只是爱着自己想要爱的人。
这可能是一个借口,给小三找的借口吧。
阿良在跟自己男朋友做爱的时候想的却是阿仁,也许那个男的只是一个替身。
可是他分明是爱那个男的的,因为那个苦瓜的故事,因为他最后选择放手,因为他的一句“快回家吧”,让我相信那是爱。
嗯,放手,美宝也选择了放手,放了阿仁,放了自己的双胞胎,也放了自己。
这可能对于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吧。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片中男女,甚至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种种感情。
同性恋?
异性恋?
双性恋?
定义自己对于你们来说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相信都会有过伤。
片中有句台词“要是都能装玉女,谁还愿意当谐星呢?
”嗯是的,要是都能装纯洁,谁还愿意当婊子呢?
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人都不再是小时候那个自己了。
长大了,身边的人当然也长大了,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是不是还跟以前一样单纯。
一样只是一个找幸福的人。
没错,每次感情的投入都是冒着一定的风险,这是我们在吃苦吧,这是我们在自讨苦吃吧。
可是我们不过只是想要幸福。
这段时候,身边的朋友好多都在经历失恋,一个女生朋友问我“我是不是很蠢,明明知道他不是个好人我还爱他“我回答她”你不是蠢,只是傻“我们都傻,都以为全世界人都跟我们一样只是想要找个人好好爱一次。
人总喜欢这样为难自己 在别人对你残忍的时候还不肯放过自己 可是当你做好要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也同时应该做好受伤的准备 太伤人的结果也比不上一个你爱了那么久的人给你留下的美好回忆 所以在一定要面对死亡这个结局的前提下对待爱情的伤就当做是他又给你上了一课 没遇到一下个坏蛋怎么能死心。
郁可唯新歌《失恋事小》MV结尾有句话”我知道他又在骗我,可是我,好想他“是的,我们怎么那么贱,我们怎么那么喜欢自讨苦吃,可是我宁愿把每一次的自讨苦吃都当作是一种尝试,假如这次的吃苦变成了甜蜜的果实呢?
我们都不愿意错过每一次接近幸福的机会,因为当你发现自己有那么一个机会的时候就不愿意放弃。
这可能就是爱的魔力吧。
大家都说,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好,还是不要在一起,做朋友至少会是一辈子。
电影中,张孝全的一句话”狗屁的友谊长存“让我们都醒悟,这世界似乎没有靠谱的感情,除了亲情是自己没办法选择的联系,其他的感情都似乎有着离开自己的危险性。
所以,能选择就不要被选择,能在一起就不要只是做个朋友,能承诺友谊长存就不要只是说”改天“”再约“,时间真的很可怕。
改变了别人,也能改变那些看似不能改变的东西。
有些人常羡慕台湾很自由,但看过电影《女朋友∙男朋友》后,让我体会到其实台湾也曾是(仍是 ?)一个不自由的地方,否则戏中不会充斥着这么多争取学术和社会自由而又受到校方或警方批斗镇压的画面。
电影从一双孖女在学校争取穿短裤的自由开始,然后倒叙至男女主角的年代 --- 1985年。
那年他们在学校争取言论自由,期间彼此由单纯友谊,演变成三角关系。
时空继而转到1990年,导演选取了当年发生在台北的「三月学运」(又名「野百合学运」)作为电影的其中背景,让主角们在这段历史中起了人生变化,剧情跟着推进到现代。
电影透过一段历时二十多年的两男一女关系,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侧写了自由的可贵。
明显地,主角年轻时竭力争取社会自由这理想是宏大多了,然而,当他们投身社会后,却发现连个人自由都争取不了。
好像王心仁(凤小岳 饰),年轻时是学运领袖,是最奔放的角色,但长大后却被家庭束缚得喘不过气来。
又如陈忠良(张孝全 饰)和林美宝(桂纶镁 饰),他们从来没脱离过爱情的捆绑,就算尝试勇敢撇脱,但内心呢 ? 他们的内心其实从没有自由过。
如此由社会缩小到自身,体现了人愈长大,对于希望争取的东西似乎愈是无能为力 : 个人自由都控制不了,社会的自由,似乎更是虚无飘渺。
这份无奈,加重了影片后段的悲伤感。
悲伤感也来自戏中的男女关系。
两男一女的设定其实比想象中复杂,当中包含着男对男的倾慕,女对男的暗恋,男与女的明恋,及后更牵涉男女婚外情和男男婚外情。
如此复杂,颇能展现现今男女在感情关系中的进退失据。
有时,人们陷进复杂关系里未必因为滥情,而是想爱又不能爱,才会在别人身上找寻丁点所爱的影子;想被抱但没得抱,才会揽抱别人,幻想在感受所爱的体温。
记得电影后段有一场亲热戏 : 男女温存交集着男男缠绵,抱着的是你,但幻想着的是他...那场戏表达得非常好。
台湾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相当美,这部电影亦不例外。
由演员面孔到画面场景,不同程度的美态,已给人莫大的好感。
然而,演员过于俊美,其实会窒碍演技的。
好像混血儿凤小岳,他笑起来很是迷人,让我只顾盯着他的脸,而忘了留意他演得怎么样。
张孝全也俊朗,不过,或许角色有得发挥,所以他把想爱又不能爱的心态诠释得不错。
至于桂纶镁,是三位之中演得最好最自然的。
毕竟她本人给人的感觉很斯文有气质,所以较难想象她可能把一名男仔头女生演译得如此自然豪迈,到后段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完全流露着那份不甘心,却又无法改变唯有妥协的神态,让看倌黯然落流。
一如许多台湾电影一样,《女朋友∙男朋友》没有很大起伏的戏剧化转变,但剧情平稳中会吸引观众投入主角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伤痛,让人热泪盈眶。
唯一是戏中不时明示「自由」(如角色大喊口号)或暗喻「自由」(如戏中有一场同志婚礼的场面),太过份强调显得有点刻意,相信就算对「争取自由」这课题冷感的观众,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
「自由」到底是甚么 ? 我想,是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爱想爱的人.... 《女朋友∙男朋友》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由」似乎是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是争取不了的东西,不然人们就不会一直争取下去。
毕竟但凡涉及到社会的大事大非,总有更强大的一方在与争取的人角力,如戏中的校方和警方。
但凡参与爱情,就算自由地谈恋爱,总有人会虎视眈眈,希望借着任何缺口,来取代自己的位置,好像戏中院长的女儿。
但凡有了家庭和孩子,因为有了责任,休想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好像王心仁或是陈忠良其后的男朋友。
而身处社会、参与爱情、拥有家庭,又是许多活在世上的人不会(不能)或缺的环节。
看着电影,想着想着,不禁悲从中来。
《女朋友∙男朋友》精句 :1. 一人跳舞是造反,全校跳舞是民意。
2. 我们是浪,眼泪都是从海里来。
3. 虽然我不是主打歌,但我是B面的第一首。
4. 男人都有一把枪,我们有的是娘娘腔。
(要以国语读出来)5. 要是有玉女可以干,谁会想当谐星。
6. 以为全世界只有你肯为我吃苦,但其实大家都在自讨苦吃。
祁佳仕
那一年,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很快乐。
那时候也是有喜欢的女孩的,曾也觉得会一直保护她。
也是有喜欢的男孩,会帮他抄作业,会帮他买唱片。
女孩是有些结巴的桂纶镁,男孩是黑黑瘦瘦的凤小岳。
当然,我不是张孝全。
我没有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男孩时不时会找我喝杯酒,女孩今年要结婚我也许参加不了。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青春被抛得干干净净,我们都陷入苦海。
男孩说我们的女孩要结婚了,有些伤心。
她即将有家,而我们还在奔忙。
我说,也许你也会有家,但是我不太可能有了。
我的男朋友,是当地人,总是被迫在我和家人中选择,过去我很任性,被分手冷战过一次就学乖了。
我记得和好后他花了一个周末陪我,他知道我要去北京,尽可能对我好。
不过我开始隐藏自己的性子,有时缓不过气,借口去外面抽烟透风,我正在努力变成贴心的不招人烦不求未来的好男友。
我正在努力成为有条理守时又低调的好员工。
有时候我忘了自己热爱的是什么,酒过三巡,跳着凤小岳对桂纶镁跳的舞。
那些笨拙却深刻的片段会记得,就好像在厦门最后的男友振海会用他不着调的声音唱,「你让我好神气,就算钻石永远买不起,我不需要Tiffany...」有时候又想到离开厦门前Cotton对着我哭,也许那一刻她不只是舍不得我,而是心疼这个她认为弟弟一样的人要开始他不幸福的生活。
去一座不幸福的城市,扛很重的衣服拍片,用半吊子的英文努力在公司生存,和人陪笑喝酒,在夜店找不到个搭讪的人。
过去的他,没有被拒绝,总是在挑剔,恰北北,横冲直撞,任性,骄傲,认为自己有才华得不得了好看得不得了。
这个晚上,成年后的他发现,那些快乐的来源被狠狠啃噬,磨光,消耗殆尽。
你很努力,却总是自找苦吃。
不幸福的他这一夜看这三个不幸福的人做戏,心里充满对生活的悲叹,怀念总是在选择的生活,怀念热血,怀念骄傲,怀念不完美的自己,女朋友,男朋友,都是屁。
看的我那个累呀~== 唉。。
導演巧妙地把性別議題鑲嵌在青春老去的成長記事中,在時間之流裡,看見異性/同性戀的同與不同——相同的是愛慾的誘惑享受,不同的是後者的辛苦為前者的情感哲學,帶來另一種豁然。如卡維波老師所說,性政治如是區分你我陣線的認同政治,不免限小;如是性文化資源的多彩互補,多麼美好。
3星半
好吧我承认好看
表面上,影片在呈现桂纶镁与张孝全、凤小岳间从年少到中年的三角爱情关係,但同时也想表达1980年至今台湾社会的变迁:无论是戒严的1980年代、反抗的1990年代或是妥协的现在。
亮点是张孝全演技惊人!台湾电影拍的很细腻,当然格局小喽!
【恕我看不懂...】
Second Best也未必是幸福
张孝全+1,;其实这电影完全靠的是演员+三角恋尤其是里面的Gay成分,所以这年头想拍小清新就必须得把gay扯进去,不然都不叫电影
#biff# 完全超过预期呀,我觉得是今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感情的复杂、多层次,时间的力量,与政治的暧昧关联,尽在不言中。另:桂纶镁演得真心好!
没有多么好。
给四星是因为看了这片子有种想重建三观的欲望。张孝全演技很棒,凤小岳又让我想起了《艋舺》。片子里有几首配乐感觉也不错。新三观要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的潮流——“女朋友,男朋友,我们都是好朋友。” 做不了主题曲还可以做B面第一首嘛!
主旨不明,失败。逻辑不通,失败中的失败。全篇废章连篇,失败中的失败。建议导演好好学学怎么讲故事。
“你先睡一觉,睡醒过来了,台湾就不一样了,我们也都自由了”
想表达的很多。选了一个民主改革的动荡时代,另外加上同性恋,三角恋,婚外恋…多重恋爱模式跨时代上演,野心很大,对青春、友谊、梦想、改革、同性都有触及,但视野很小。几首歌曲很出彩。
前面早饭部分灰常有趣,后面就有点混乱和莫名了20121127
披着时代风云皮的N角恋而已,本质俗套又狗血
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言语,似乎没有更多的出彩。
主创一定有很多美好的青春回忆,也很可能像贾樟柯拍《站台》那种还愿式的急迫心情,遗憾的是导演把这些青春碎片电影化的能力太弱,线索庞杂想表达的太多缺少凝聚力,单场戏的张力也不够,很多可以着力做细的点都没展开,细节都伏在表面。哎妈白瞎了这么多点——人生各个阶段被抓住的无奈和美好哟。
最老实的那一个为了欲望开始勾搭,最激进的那一个变成唯唯诺诺的政客,最懂生存技巧的那一个最后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长大;桂纶镁小姐大概可以捧回今年的金马,她和张孝全是天生的斯氏演技派,至于凤小岳比较适合去演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