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个村庄的文学,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So Close to My Land

主演:贾平凹,余华,梁鸿,贾樟柯,莫言,苏童,段慧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2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4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5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6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4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5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6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7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8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19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剧照 NO.20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情介绍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七个秘密西辛2封神榜之武王伐纣肆意射杀国宝险途风汐志胜利禁忌关系木浦黑帮天堂东京白日梦女2020知己果阿猎人卢克·凯奇第二季特别的爸爸少年阿虎分瓶欲奴我妻子的一切班纳路扫毒风暴致命人脉末世指令爹地东京奏鸣曲尽管雪落蚁王信任摩登女婿极品士兵之连队囧事恶魔游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长篇影评

 1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回不去的故乡,是否只是一种金色的想象?

近日,导演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登陆中秋院线。

与贾樟柯此前的作品相比,这部“文学纪录片”显得有些不温不火。

上映四天,票房平淡的同时口碑也低于导演此前作品的平均值。

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部意蕴悠长的作品,其中的许多议题都值得深入关注与反思。

影片以2019年5月的畅谈为序曲,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

影片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回顾、探讨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

而贯穿影片的一大强烈情绪,即是对故乡的注视与怀旧。

某种程度上,贾平凹、余华和梁鸿都与故乡有了一段距离,正是因为这一距离他们得以审视故乡、书写故乡。

本文分析了影片中展现的文学书写与故乡的关系。

这一主题,也是许多当代人切实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城市是严酷的生活战场,而故乡也似乎只存在于金色的想象中。

如果故乡回不去,那我们正在经验的城市生活,以及其中的断裂到底来自何方?

又能去向哪里?

在这种经验与思考中,是否蕴含着新的可能性?

撰文 | 重木01怀旧的诞生:那些正在消失的生命经验当我们看完整部纪录片就会发现,贾樟柯以吕梁马烽作为序幕与开始,由此引出其后几位作家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故事,所企图建构的便是近代中国农村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这二者背后所凸显出的现代中国的变迁,而其中尤其以农村、故乡与故土所衍生的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作为核心。

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是正在被遗忘的记忆,就如曾经写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结婚现场会》的作家马烽,在当下早已经消失在大众印象中。

电影的最后一幕,贾樟柯有意安排对梁鸿读中学的儿子的采访,来展现世代交替之间曾经由其父母辈所经历与承载的历史、记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和体验在年轻的、成长于城市且接受着普通话教育的儿女一代中的消失。

梁鸿的儿子大概属于“00后”,而相较“80”、“90”后来说,他们或许才恰恰处于其间,即对于那些如贾平凹和梁鸿这样出生成长在农村的人来说,他们摸到了上一辈人所经历和看到的关于乡村和故乡的最后一缕气息,留在了身体中,然后进入城市。

但是否能就此如梁鸿“00后”的儿子一般,自然地成为“城市人”,则始终如谜。

在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评论中,许多人或许都是“80”、“90”后,因此他们对这部电影大都充满了矛盾甚至两极的评价。

一些人因为曾经成长于纪录片中人物所生活的世界的尾声,所以颇有感触;但另一些人则对此表示不屑,即电影中流露出的怀旧和对于旧日苦难的追忆,对此情绪的沉迷,甚至令人厌倦。

而或许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其中看似最“插科打诨”的余华才会获得这么多的好感。

余华在电影中。

在电影中,余华的表达和讲述极具矛盾性,一方面他展现自己曾经生活的辛苦,但与此同时却也在一直消解自己所述之中隐藏的严肃和苦难性质,而以一种颇为个人“心机”的直白展现出个体在大时代风暴之下的自娱自乐与生存之道。

在这里,我们几乎能依稀看到余华小说《活着》中富贵的生存哲学,虽然遭遇不断的困难和打击,但依旧有一种个体的、私心的且十分坚韧的特质。

这种“小聪明”会让人会心一笑,因为这往往会与我们自身的日常个体经验息息相关。

当梁鸿的儿子希望能问一问自己经历风霜的外公对于生活的看法时,或许才最真实地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于父祖辈们生活和苦难的隔阂,以及一种几乎是脱离其中而站在旁观者的好奇与窥视。

梁鸿身处其中,每每提及自己的母亲和大姐便潸然泪下;贾平凹虽然平静地回忆着自己唯一一次看到流泪的父亲,但背后的辛酸我们会在一本本关于他所出生和成长的那片商洛之地的小说里反复看到……贾樟柯之所以采访这些小说家,或许恰恰是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根植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上,对那些难言的记忆和情感进行有序且丰满的展示。

观众会因此受到影响,对其产生共情,但对于其所讲述的旧日和那些关于生活的记忆或许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其中最引人注目且令人感慨的或许正是贾樟柯设置在电影内最核心的部分,即对于故乡的回忆和追述。

无论是马烽、贾平凹还是梁鸿,他们都在生命的某段时间里返回故乡,通过把它作为一个观察和书写的对象来展现自身情感创伤或需求、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看法,以及对世界的想象。

而无论是“返回”这个动作还是“追述”这一行为本身都暗含着一个前提,即他们要回去的地方以及需要被追忆的生活和那些经验已经在当下他们的生命中开始消失。

他们通过返回这个动作以及追述来重构自身的起源地,于是怀旧便出现了。

02怀旧的矛盾:念念不忘的或许只是一种金色想象这一经验对于当下作为观众的年轻人来说,恰恰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们或许因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此念念不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渐渐发现企图返回的起源地本身的隐退和消亡,由此开始对其进行一系列的金色想象。

这似乎也是这些年众多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们普遍遭遇的困境,“在他乡”的状态暗示着有一个“我之乡”,但旧日的“故乡”似乎早已经褪去了曾经暖色的面目而呈现出一副陌生的模样,于是“返回故乡”这一情感需求的碰壁所造成的情感危机在当下城市青年中快速蔓延。

在被热议的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展现了四个女孩在北京这个“他乡”的生活和遭遇。

首先,电视剧的名字便暗含着一种对于其他人——几乎都是亲人——的安慰,且似乎隐藏着一丝谎言,就如剧中跳楼自杀的胡晶晶,对父母和朋友们只是一味报平安而从不提及自己在异乡遭遇的危机和痛苦。

在剧的结尾部分,三个女孩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有的人返回故乡却发现自己已经认不出发展得变了模样的家乡;而有的人从中看到故乡或许也能作为满足自己梦想的地方而选择返回;有的人已经无法回去,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移动,而是一种生活体验和情感上的隔阂。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我在他乡挺好的》在许多部分其实都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主题有相似之处。

贾樟柯企图记录的恰恰是一份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说轻不轻说重又不重的历史记忆和包袱,即故乡问题。

因为对于传统中国人而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狭小的地域含义而包含着诸如家庭、亲人和朋友等一系列情感关系和情感需求。

即使近代中国经历过由传统大家族走向现代西式核心家庭的模式转变,但古老的家庭情感以及安土重迁的民族基因的影响直到20世纪末期都依旧强势。

近代城市的发展虽然影响和破坏了传统乡村的生活秩序,以及由此建构出的一系列生活和情感模式,但进入城市的毕竟人数有限。

许多人即使在城市中打拼一辈子,最后也依旧保持着传统的观念选择叶落归根。

除此之外,生活在城市中并不代表着就成为“城市人”,现代城市经验的本质和现代性息息相关,游离、破碎、漂浮和转瞬即逝的感觉和传统的农村经验——稳定、秩序和保守,截然相反。

我们能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们的小说中看到那些难得一见的城市感觉,但伴随着其后革命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城市也产生了“乡村化”。

恰恰是这些经验塑造了当代中国主流作家们的文学书写,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被怀旧化的乡村和被想象的故乡。

这些文学塑造着我们对乡村的认知以及关于故乡的图像和其所可能承载的意义。

就如故乡只有在我们离开之后回望才会出现一样,对于观看这部纪录片、在其中感受着关于故乡的回忆时,我们或许也在回溯性地建构一个区别于当下自身所生活和工作的新空间,而“故乡”这一符号便能够作为承载这些情感和需求的所指。

故乡一方面是物理意义上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伴随着时光流逝其物理面貌的快速变化,也正是这一变化呼应了人们情感的波动。

很大程度上,“故乡”是一个情感空间,由于其被建构为当下生活经验和消极情感的对立面,承载着许多积极的意义,从而导致它作为“情感的港湾”和能够返回的起源地的角色得以维持。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电影剧照。

03城市的“堕落”:对于故乡的怀念,正是城市经验的一部分当在城市生活了许多年的梁鸿选择返回自己的老家且开始对其进行书写时,在某种意义上故乡便承担了情感疗愈的工作。

与之对比的,其实是电影中始终未曾展现但却在场的东西,即关于城市的消极看法。

城市作为现代发展中颇为重要的空间和生活模式,建基其下的是西方现代性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在19世纪关于西方城市的小说中,它总是被描述为一个“邪恶和堕落之地”。

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作者便展现了一个纯洁的农村少女是如何在城市中堕落的;而波德莱尔也通过一系列阴暗腐朽的意象来展现现代与城市经验的特质……

《嘉莉妹妹》电影剧照。

在刘呐鸥和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中,上海如“魔都”一般光怪陆离,引诱着生活其中的人们走向感官享受和灵魂的堕落;而与此同时,乡村则被建构为一种自然的、质朴且纯真的生活空间。

正是这一城市/农村的二元对比,使得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判断被赋予其中而直接影响了其后人们对其的感知和理解。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讲述者对于农村以及其中人们的回忆中都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印象,而关于城市则总是涉及“逃离”与寂寞。

这一意象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当代中国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而引起的大面积城市化,使得传统乡村的空间逐渐缩小,并且乡村也开始“城市化”改造,渐渐使其曾有的异质性或消失或被同化而成为众多千篇一律的城市模板中的一部分。

年轻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希望能在其中创造一份自己美好的生活,但伴随着竞争和压力的增加、房价上涨以及城市消费等问题而导致许多年轻人无法留在他们生活、工作多年的城市。

除了这些物质条件之外,城市本身的空间隔离、陌生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孤立等等都带来相应的情感危机,使得个体很容易对城市产生疏离感,无法在心理上对其形成归属和认同。

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而伴随其诞生的,便是对传统已经濒临消失的农村和故乡的重构和想象。

在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中,我们能发现他自身小城成长的经验,其后像《山河故人》则开始在时间的绵延中讲述那些离开家乡之人的故事,而其中往往便带有强烈的飘零和流落之感。

在很大程度上,贾樟柯对城市经验是匮乏且有限的,因此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其实很难看到“城市人”的形象,而往往总是介入传统和现代之间处于夹缝中的个体,东突西撞地寻找活下去的方式。

《山河故人》电影剧照。

但对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梁鸿儿子来说,夹缝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胜利”。

这些年的飞速发展,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城市的崛起。

而那个在父母辈口中的乡土故乡,也只有通过长辈才能产生联结,并且即使是这样的联结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会发现,当许多人渴望着故乡或是另一种区别于城市生活的经验时,中间往往存在着父母辈的联系,如果父母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回去似乎也就失去其情感慰藉的作用,反而可能导致对于自我处境的更大恐慌。

在电影中,无论是马烽的女儿还是贾平凹或梁鸿,他们都是通过对父母辈的回忆来把自己放入那段生活之中,构建自己关于乡土的记忆,因此他们和自己父母辈的生活也存在着距离,但这一距离或许要远远小于梁鸿的儿子与他父母之间的。

因为从21世纪开始的变化所造成的“破坏”,或许要远大于曾经的变动。

这便是当下许多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所遭遇的现状,我们和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否还能维系那些传承的故乡经验和记忆已经值得怀疑。

除此之外,城市生活所印刻在每一个个体身体上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也导致他们无法彻底地“返回故乡”,因为城市就是一种经验,像水和空气无法剥离。

所以“故乡”最终只会成为情感慰藉系统中的一个纯净空间,提供着一些在过分城市化中消逝或是无法持存的情感需求和满足,而这些最终都会成为城市经验的一部分,留在我们的身体中。

04现代性中是否蕴含新的可能?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还有一些场景值得我们注意,它们揭露了我们所想象的农村和故乡、背面的阴影与那些曾被反复批判而需要丢弃的东西。

但如今,它们往往会伴随着金色的“故乡想象”和怀旧再次浮出水面。

在贾平凹的片段中,和女儿贾浅浅的聊天中便涉及了作家的女性观,如贾平凹强调女儿在做诗人之前“要先做好妻子和母亲”。

这一看似日常的聊天背后,展现的是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尤其在涉及性别问题时大都与当下的观念格格不入。

也恰恰是在这里,我们再次被某些东西刺痛,从而提醒我们金色之梦里的阴暗部分。

而作为采访中仅有的女性(马烽女儿是作为回忆父亲的角色存在的),梁鸿的个体经验展现着关于消逝的乡村生活和经验中的另一部分,即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

虽然梁鸿的整个回忆中父亲的比重很多,但我们却能从她关于患病的母亲、任劳任怨的大姐等女性形象发现一条在传统中始终被压抑的女性谱系。

就如许多研究所指出的,这一被压抑的女性谱系本身能够被讲述和她们所处的新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即只有当女性获得言说的自由,她们才能讲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她们自身的感受,而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恰恰提供了这一支持。

梁鸿在电影中。

我们能切身地感受到梁鸿关于个体成长与家庭的记忆,以及她的讲述如何有别于贾平凹和余华。

其中的明显差异,是私密的情感问题,以及对于这样一种传统关系的反思,如父亲的形象、父亲的感情以及父亲在母亲去世后的无力,必须依靠长女才能维系家庭的运作……这些私密的、家庭领域内的情感在男性叙事者那里往往被忽视或匮乏,如果出现则往往是一副陈腐的模样,格格不入。

而关于自身情感与他人亲密关系的训练和发展恰恰是现代城市居民——布尔乔亚——所注重的问题。

彼得·盖伊在其《感官教育》中便通过对西方布尔乔亚阶层关于婚姻、家庭、亲密关系以及情感等问题的研究,指出现代城市居民的“现代性”中的重要一部分便是私人领域的情感问题。

恰恰是这些和个体最紧密的身体体验展现着现代城市的气质和特征,而这一点在当下中国的文学版图中十分有限,除了其他复杂的原因之外,这与传统对于乡土的怀旧以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有着直接的联系。

贾平凹在电影中。

虽然面对着贾樟柯的摄像头,人们说出自己的乡土经验和生活,但其中的匮乏或是值得反思的地方,却始终因其所具有的怀旧性遭到忽视或压抑。

当厌倦或是遭遇着城市化的年轻人,在情感慰藉的需求下建构出还能够回得去的“故乡”时,它既是一个物理空间——父母辈们的生活领域,也是一个虚构的空间。

恰恰是这一二重性使得“故乡”显得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

对于学习着如何在寂寞疏离的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而言,也就是在学习该如何一个人自足地活着。

这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崭新的生命和情感经验,这一过程似乎从很早前就开始了,但却又总是差之毫厘。

贾平凹还留着浓重的家乡口音,梁鸿也并没遗忘自己的河南话,但她出生和成长于北京的儿子却已经忘了这个属于父母辈人的声音。

而声音本身就塑造着故事的讲述形式以及它所展现出的特定气质。

当梁鸿一句句教儿子用河南话自我介绍的时候,这是关于传承还是一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

或更进一步地说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诞生?

在这一颇为沉重的时刻,或许只有余华敢破坏其崇高性,取而代之以一种更切身的精明幽默对其进行消解,这样的经验或许才是普遍的。

但即使如此,也还是他,为这部纪录片贡献了一个颇为光明的名字。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重木;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2 ) 关于游泳

在不同时间去回忆几十年前的故事,可能引发表述当下产生的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

何况是面对有意的拍摄。

如果看见这种困难,电影本身也好,观众也好,若想要挖掘出时空变化,人世变幻的真实,那可能是一种徒劳。

因为结构主义大概会说,一旦去表述它,可能就因此失真了。

何况电影章节还是碎片式的,但是有意义是通过对人,特别是口述者以外的人的一个个特写在倾泻这种力量。

你只要有些感动,甚至感伤就好。

猜想和贾导年龄相仿的人可能完成在电影里与贾导一致的某些通感。

还能看出电影章节的承里其实掺杂一个当代青年想象中的乡土作为符号的味道,有意的在寻找乡土之为这些文学家摇篮的关系,可惜它们因为没有经历过无奈的饥饿,不能体会那种野蛮之力,当用过于温饱之力显得表现力反而勉强。

其余,任何想从电影归纳意义,或者想被影像方式,能整体的从乡土,文学,个人成功等符号析出超越于片段的精神的话,那恐怕曲解了电影作用。

所以,对电影名字的揭示是在最后一帧才出来。

靠近岸边的水都是黄色的,要看到真正的海水颜色,那就要一直游,直到海水变蓝。

好像是说,岸边的人啊,要懂得什么是蓝,那就去游吧。

虽说用游泳这个类比人生几十年未必恰当,话说谁不都是在时代的海水中浮沉。

然而,只有很少的人在为了什么而去游泳,有些凡人实际自己也不用游,漂着不死去也是一种故事了,毕竟海水会推着人走,所以只能相信海水的天蓝,把身处在蓝色海面上当成一种奇迹或偶然。

 3 ) 我讲一个故事

君在高校读博,业已取得一些成果。

现遇到困境,决定找已经混得不错的师兄师姐聊心事一二。

多人彻夜相谈,甚欢。

师兄1岁数最大,称当时自己也读不下去了,后来还是一步一步,最后发了顶刊,现已德高望重,女儿也走上学术道路;同时分享当年快活回忆,并感叹“最快乐是时光也是最痛苦的时光”。

师兄2一脸痞气,为人洒脱,侃侃而谈,对体制不屑一顾,徘徊在退学的边缘。

得益于自己惊人的才华某日被大老板赏识,从此顺风顺水走上学术成功之路。

师姐3含情脉脉,十分谦虚,提起家庭家人,几度泪崩,学业难得,唯有坚持。

借着酒劲,君也动情地流下眼泪。

当夜君决定整理一下谈话笔记,分享给身边读书的朋友,本定篇名为《一个学生的学术生涯笔记》,后取师兄2一句话“一直学到海水变蓝”为题。

同时发表于某论坛某乎某瓣。

第二天收获大量差评,总结如下: 1.本文不足以概括学术圈现状,写一个文章就能概括学术圈这几十年了吗?

2.师兄文邹邹,师姐太矫情。

对人物刻画太单薄 3.内容太过平凡普通,不能在表达上多下下功夫?

4.....略 君报之一笑,去写自己新论文了。

希望君不要觉得多此一举,至少我看得十分来劲呢。

 4 ) 贾樟柯:文学有电影达不到的地方,《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定档9月19日公映

贾樟柯导演最新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定档9月19日,同时发布最新预告片。

预告片中,贾平凹谈及自己“终身的快乐与终身的痛苦”,梁鸿回忆亲人的艰难生活,余华则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在海里游泳的经历,从而引出片名。

导筒directube贾樟柯导演最新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定档9月19日,同时发布最新预告片。

预告片中,贾平凹谈及自己“终身的快乐与终身的痛苦”,梁鸿回忆亲人的艰难生活,余华则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在海里游泳的经历,从而引出片名。

影片聚焦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名家,以他们敞开心扉的分享与个人回忆为情感索引,进入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展现出过去70余年的中国社会变迁。

视频号影片聚焦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名家,以他们敞开心扉的分享与个人回忆为情感索引,进入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展现出过去70余年的中国社会变迁。

2020年2月20日,中国导演贾樟柯出席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活动,其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入围本届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Berlinale Special)。

影片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通过18个章节讲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在柏林的记者会和首映礼映后,贾樟柯奉献了大量精彩的发言:“今年来柏林电影节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心情。

以往去电影节都是带来贾樟柯的作品,这次是带来一个团队的作品。

因为我一直秉承电影是一种私人化的表达。

但今年不一样,我们出发的时候,全体中国人民正在危机当中,大家都待在家里面。

我临初的时候是想(通过本片)表达出中国的现实跟历史之外,我觉得最起码带来了一种声音吧。

如果说2003年的SARS是我们第一次摔倒,那么今年我们是第二次摔倒。

所以我们必须再次反省,人们要再次站立起来。

“优秀的作家是优秀的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为什么他们的反应这么的迅速?

因为文学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总是从文学中最早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用笔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最新消息的作家心存敬意。

”“文学有电影达不到的地方,电影也有文学表达不出的东西,在我的其他电影里也会引用诗句来表达电影中的某种感受。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戏曲。

之所以选择这些戏曲,跟选择这几位作家一样,因为他们都是‘说书人’。

而且很多戏曲都是用方言来唱的,很多作家,比如贾平凹老师会运用大量的方言来写作。

保留了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定。

“当我们以这个村庄为起点开始拍摄之后,很快意识到我们进入的不仅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旅程,更是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影片里的几位作家,讲出了他们的私人故事,而这也是中国人的共同‘心事’。

“对于一些参与前期制作的电影公司和工作室来说,大量的成本正在流失,那些已经开始制作的电影就不得不以某种方式缩减或暂停。

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在发行电影的过程中了,已经支付了大量的宣传和公关费。

现在经济遭受重创,我认为投资方面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就个人而言,作为电影人,我不认为这次疫情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我们继续制作电影的热情或渴望。

反而这次疫情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了,我们的社会以及很久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所以在创作层面上,我们可能会找到很多灵感来源,从而做出更多的作品。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危险,实际上是电影院在不同城市的运作。

我认为,在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观众不会想去电影院。

也许要到6月或8月,观众才会回来。

我有看到,由于上半年没有收入,很多电影公司将无法生存。

对很多电影人来说,上半年的业务是他们收入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来源。

“由于疫情,我们不能按计划做每件事。

色彩校正、DCP、字幕等等的事情都需要一点运转才能在柏林之前完成。

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我们都被要求在飞机上戴口罩。

几位合作者选择了不前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对我来说,电影节已经宣布了这部电影在这里上映,我也承诺过会来这里。

”贾樟柯也在柏林电影节上透露,因为疫情的原因,新片的制作被迫无限期推迟。

“我们仍然不能在4月开展前期制作,可能要再写一个新剧本了吧。

”据悉,该片聚焦“中国的年轻人以及此时此地“,由于故事设置在春夏季,所以剧组最早也要到明年才能拍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已于今年5月28日先行在北美地区公映。

贾樟柯柏林大师班回顾:我期待一个真正自由的个人化时代 第70届柏林影展于2月20日至2月27日举行,期间除了竞赛、展映、市场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单元,即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Berlin Talents,这个从2003年开始的活动致力于帮助全球范围内的年轻的影像创作者们,该训练营每年会从全世界的所有报名者中挑选250位电影行业从业者,为他们提供电影创作的短期训练课程。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邀请到贾樟柯导演参与,1998年,贾樟柯长片处女作《小武》在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首映,并获该单元首奖沃尔夫冈·斯道奖及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从此步入影坛。

2020年2月21日,贾樟柯最新导演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于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时隔多年,贾樟柯再次携作品来到柏林。

在这一次的天才训练营大师班上,谈及自己与新人导演的合作,贾樟柯导演表示“很享受跟年轻导演的工作,因为总能分享到最新他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和对于电影最新的发现。

但是他们需要一些资源的帮助,愿意配合他们,一起克服一些困难。

”本次Berlinale Talents活动的主题为:Collective Change: The Age of Amateur Cinema2020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贾樟柯导演的讲座实录文字整理Peter Cowie(主持人): 1988年的柏林电影节,《红高粱》获得了金熊奖。

导演张艺谋上台领奖时曾说:“今晚这座奖颁给我们,你们同时也给了中国年轻电影人去创作更好的电影的机会。

”那一年你18岁,你当时看过《红高粱》那部电影么?

当时能看到那部电影么?

是否在那时候就知道金熊奖?

贾樟柯:1988年那个时候我18岁,《红高粱》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熊奖,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刚刚进行改革开放的第10年,可以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10年的一个结果,另外在那个电影里面充满了一种自由的、叛逆的精神,和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那这些东西对于正在变革中的国家来说吸引了观众的非常大的注意力。

张艺谋斩获金熊现场 那时柏林电影节的二三月结束之后,这个电影在中国上映,几乎所有人都去看了这部影片。

因为在那个时候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我们整个中国社会能够打破禁忌,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扩大我们自由的一个标志。

因为在《红高粱》那部电影里面,就是充满了一种个人的精神,一种个人的狂放的、自由的、没有约束的精神。

这个今天说起来可能大家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你们知道在这之前,中国有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所有的人生活在集体里,被认为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个人是不重要的,集体是重要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里面,突然有一部电影,它在张扬、在鼓励一种个人的自由,那种冲击它已经不单是一部电影,它带给整个民族一种“兴奋和狂放”。

那个时候我18岁,也看了这部电影。

可能还不止看了一遍,我也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当然我也被影片中的女主角巩俐吸引,我觉得她太美了。

张艺谋《 红高粱》 (1988) 截帧 Peter Cowie:三年后你开始学习艺术,你在看到了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之后,那部作品让你产生了拍电影的想法。

贾樟柯:我自己是出生、生长在中国内陆靠西北部的一个省份的,山西一个很小的城市。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特别是到了我初中时,开始有了录像厅。

什么是录像厅呢?

就是一台电视机、一个录像机,使用VHS的录像带,这些录像带大部分是走私进来的,主要是香港的武侠电影、黑帮电影,我从初中一年级看到高中三年级,大概6年时间一直在看这样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都没有让我想做一个导演,我只是一个影迷。

那时候看了那么多的黑帮片,没有想当导演,想当黑社会了。

贾樟柯《江湖儿女》 (2018) 我学习不好,但我父亲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

他希望我能上大学,然后他就说既然你考不上大学,你不如去学艺术。

我就去学艺术去了。

就是在学艺术的时候,很偶然我看到了1982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这部电影的摄影师也是张艺谋,那部电影82年就拍出来了,但是我到了90年代,我大概在1991年之后才看到,看完之后我完全被打动,因为黄土地就是在中国的西部,我们的土地就很少有植物、有树木,全是很荒凉的、黄色的土地。

我的老家就在那个地方,我从来没有在电影里面看到过我(们)自己的环境、土地、人进入到电影里面,我通过这个突然发现电影的一种可能性——原来电影也可以拍我们自己的生活。

陈凯歌 《黄土地》 (1984) 这个电影有非常多吸引我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很独特——它没有什么故事,(或者说就是)很简单的故事,一直在拍人怎么生活着、怎么存在着,然后它有大量的沉默。

比如说影片中这个父亲他一个人在夜晚,坐在很暗的灯底下发呆。

他没有语言,在那种长时间的沉默里,我突然发现了一种诗歌一样的诗意,我觉得电影太好了,我是不是可以也成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Peter Cowie:你的作品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对话之间的沉默,那种沉默甚至和对白一样重要。

就像安东尼奥尼或者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一样,你的作品也有,非常有表现力。

贾樟柯:对,我自己之后拍的电影,里面人和人在交流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沉默。

像这样大量的沉默,我觉得首先它来自于中国人的一种交流方法、语言的特点,我们很多中国人非常含蓄,在交流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是需要相互去理解的,有很多“潜台词”,那些“沉默”就是有潜台词的部分。

对于拍摄电影来说,我是中国人,所以我觉得如何把“真实的、中国人的交流方法”呈现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每一种语言它的特点都不一样,每一种地域的人在处理情感的时候,方法都不一样。

所以我自己的电影一直在拍我的家乡,我都在用方言、用家乡的语言,遵循我按山西人的情感方法来拍电影。

山西是一个生活非常艰难的地方,人们生活受到很大的压力,那种沉默就代表了某种看不到尽头的黑暗,那些沉默里有非常多的东西。

Peter Cowie:我们下面会放《三峡好人》里的一个片段。

这部电影在2006年获得了威尼斯的金狮奖,这部电影展现空间的方式也很独特。

你大部分的作品都发生在山西,但这一部你们去了当时还在修建三峡大坝的区域。

这部电影给人空间上的感受比大部分中国电影要强很多,那些发生在城市环境里的中国电影。

我选的这段展现了为了建造一个大工程,其他一切是如何被毁灭的。

这个大工程可以造福百万、千万的民众, 但问题是,也导致了数十万人被连根拔起。

我们来看第一个片段吧 。

贾樟柯《三峡好人》 (2006) 贾樟柯:我也很久没有看这个电影的片段了,《三峡好人》的背景是三峡工程,那是中国要建立最大的一个水利的工程,会有100多万人移民,然后十几个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城市被淹没。

这是一个即兴拍摄的电影,我是为了拍一个纪录片,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想到要拍一个剧情片。

当时是有一个中国很著名的画家叫刘小东,他要去三峡画画,我在拍关于他的纪录片,就进入了进入了这个三峡地区。

大概这个纪录片拍了有一周之后,我决定拍一个剧情片。

贾樟柯《东》 (2006) 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准备,我最难忘的是这个电影没有剧本,(后来也)不是写出来的,是演出来的,怎么演呢?

就是因为因为时间太紧迫了,如果我不马上拍,那些城市就都拆拆完了,就消失了。

我们一直在跟这个(即将)消失的城市赛跑,所以我(们)用了几天的时间,在住的酒店里面“演“,我第一场(戏)一艘船有很多人在表演,然后我们的同事副导演用电脑记录下来,我们拿了十几张纸就开始拍这个电影了。

对拍这个电影来说,因为进入到三峡地区,这个地方在拆房子,那它的背景是什么呢?

是三峡地区,因为有长江,两边的自然环境有山有云。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我们非常多的古代绘画是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的。

《三峡好人》 (2006) 但是当你来了之后会发现,这些山川河流都没有变化,跟唐代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古老的空间里面,人造的景观在改变,这些房子要拆掉了,那么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建筑”跟“自然”的戏剧性,那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空间”,整个三峡地区的空间,它是我想拍摄的、去理解的一个人物,像人物一样它是一个角色。

另外就是我写的一男一女这两个人,所以在这里面会有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来让这些人物在这些真实的空间里展开他们的故事,同时拍到空间的故事跟人物的故事。

Peter Cowie:虽然那是一部虚构作品,它在某种程度也是纪录片。

我觉得你的作品里,虚构和纪录是并列存在的,但有时也会重叠。

从一开始,你就组建了一起合作的团队。

比如你的摄影余力为与你合作了很多部影片,你的妻子也在多部作品里出现。

回到你的第一部短片,你能回忆是怎么找到朋友或者合作者一起工作的吗?

贾樟柯:刚才我们讲到在1991年看到《黄土地》,那时候就想当导演,但是当时不知道怎么能够成为电影工作者,因为当时中国有16个国家级的电影制片厂,他们都在大的城市,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能变成一个导演。

后来就有人说有一个大学叫北京电影学院,你如果能考到那个学院,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这样的话我到1993年考到了北京电影影学院,我学习的是电影理论专业,那我想当导演为什么要考电影理论专业呢?

因为好考。

进入这个大学之后也不知道怎么能够拍片,有一天我就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中文的书,但是它是介绍法斯宾德导演拍摄的《爱比死更冷》这部电影是如何做预算的一本书,那个书的名字叫做《如何做独立电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Independent Film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其实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可以独立的去做。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爱比死更冷》 (1969) 然后那一年正好我们北京电影学院我这个年级每个专业都有学生,十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的团队,我们想叫“北京电影学院独立电影小组”,然后我们的老师说不行,你们不能叫独立电影,你们要独立吗?

那我们可以叫“实验电影”吗?

可以,所以我们就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小组”。

在那个小组里面我们有摄影师、有录音师、有美术师、我们在内部有比稿,大家写个短片的剧本来讨论要拍谁的,我很幸运我的第一个短片的剧本叫《小山回家》XiaoShanGoingHome,大家说这个不错,那我们在1995年就拍了这部短片。

贾樟柯《小山回家》 (1995) Peter Cowie: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第二个片段来自你最直白最强硬的片子之一——《天注定》。

有人引用你说的话:过去人们以共产主义之名实施暴力,现在人们以资本主义或者赚钱的名义实施暴力。

这部电影也是对中国新富阶层强有力的控诉,表现友谊和情感关系是怎样被压垮的。

贾樟柯:这个是我2013年的作品《天注定》,英文的名字叫A Touch of Sin。

在2013年前后,正好是中国自媒体开始流行的时间,像推特一样中国叫微博,因为有了自媒体,所以你会发现有很多在中国各个地方的突发的这些事件被报道出来,过去我们在主流媒体里并不能看到这样的一些事件。

《天注定》 (2013) 我开始关注,那些密切的、频繁发生的剧烈的、暴力的事件让我很震动,隔几天中国某一个地方就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它让我第一次关注到“暴力”的问题,而且在这里面你会发现它跟整个中国经济的变革背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矛盾——利益的矛盾、经济的纠纷价值观的不一致。

但最主要的是当整个社会出现巨大的贫富差异、地区差异的时候,普通的人并没有一个渠道来表达自己,那么暴力就变成了一种表达的方法,所以这个电影里面都是一个普通的人如何最后变成暴力的受害者,同时也变成暴力的实施者的故事。

我想多说一下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A Touch of Sin,它是来自于胡金铨导演的1972年的一部电影叫做《侠女》A Touch of Zen。

胡金铨《侠女》 (1970) 为什么会改一个词把Zen变成Sin?

因为在这个电影中有四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事件改编的,我在研究这些真实事件的时候,我发现它跟胡金铨电影中的关于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的故事非常的像,一下子让我觉得暴力的问题、社会不公正的问题从古代就有。

我觉得电影中的人物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网络的时代、高铁的时代,但实际上这个背后暴力的问题它自古就有的,所以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这个电影借用了很多武侠片的方法,这也是我第一次借用类型电影,借用武侠片的方法来制作一部电影,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

这个电影里面有四个人物和四个独立的故事,对我来说为什么会在一部电影中有四个人物,而他们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是因为我发现每一个单独的故事都可以变成一部电影,但是我需要拍三个或者四个。

当我们进入到自媒体时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暴力问题存在于这个社会,它的平凡、它的密度很高,它不是很长时间发生一个,它是不停地在发生,那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的气氛,我需要用多个暴力故事来呈现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那种密集的暴力问题,那它就变成这个电影结构的来源。

Peter Cowie:我们来聊一下你事业的另一面,你在不到五万居民的平遥创办了一个新的电影节。

很少有电影节是由还在拍片的电影人创立的,这在世界范围里都很独特。

你是怎么开始这个电影节,背后又有哪些目标呢?

贾樟柯:其实办一个电影节它有很复杂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大概从十几年前,除了做导演之外我也开始做制片人,每年大概能够跟两到三个中国的年轻导演合作,因为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能帮助到一些人,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少,中国想拍电影的有才华的年轻人又越来越多,但每一个个人都太有局限性的,那个时候我觉得平台很重要,我们应该创办一个平台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年轻人,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贾樟柯与张艺谋在平遥国际影展 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可能也都知道,中国现在视频网站包括电影院都很发达,其实各种各样的电影在视频网站都有,但是在这种海量的信息里面,人们比较会关注到的还都是商业电影、好莱坞的电影。

比如说来自于南美的、东欧的、亚洲其他地区的、非洲的电影,因为观众没有办法去了解,会被忽视。

即使这些电影放在视频网站上,观众也不会去点击,那这时候我就觉得应该有一个电影展用一种策展的方法来给中国观众介绍更多元的电影文化。

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在去年拍了1006部电影,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导演的,有这么多的年轻导演在拍作品,它也需要一个电影展来把他们的工作介绍到国外,介绍给世界。

这样的话我们就在这个背景里面创办了平遥电影展,它主要是关注年轻导演的一个影展。

Peter Cowie:与之相关的是你在做的另一类事情,你通过担任监制或者用其他参与方式帮助新导演。

比如快要完成的泰国电影《记忆》(阿彼察邦)你也有参与。

你在为他人做如此多的好事之余,能否继续保持自己作为导演的身份?

贾樟柯联合制作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新片《记忆》 Memoria 贾樟柯:我们主要依靠团队,我有很好的、合作了很多年的同事,是非常默契、效率很高的一个团队。

对于我来说到现在还每年跟两三个年轻导演合作,今年我们在柏林的Form有一部影片是女导演宋方,她的第二部影片叫做《平静》calm。

我很享受跟年轻导演的工作,因为你总能分享到最新的、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和对于电影语言的新的一种发现,但是他们需要有一些资源的帮助,那我很乐意去配合他们来做一些资源的整合,一起来克服一些困难让这样的一些影片能够存在,能够拍出来。

贾樟柯监制,宋方导演《平静》 因为有很多影片它越是有实验性,越需要突破商业的局限跟审查的限制,那这时候我愿意跟年轻导演站在一起。

Peter Cowie:我们要看的最后一个片段来自五年前的影片《山河故人》。

影片的主题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天注定》,物质至上与简单日常生活的矛盾。

我们要看到的片段展现了一位女性面对两位曾经的青梅竹马的追求,难以抉择。

这两人一位急于追求人生成功,另一位更胆怯也更谦卑。

我觉得这种感觉贯穿你很多作品,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关于情绪和感受的。

我们可以看完这个片段,然后请你谈一谈。

《山河故人》 (2015) 贾樟柯:这个电影是2015年的作品,那一年我45岁。

其实确实站在一个中年的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已经获取了一些人生的经验,所以这个作品它是从1999年一直拍到未来2025年,也马上就要到了。

就是从过去一直拍到了未来,拍完《山河故人》又拍了《江湖儿女》,这两部影片都是拥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因为我突然觉得我有需要讲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里面,人们会经历什么,情感会经历什么。

它不是一个时间点的故事,它是随着人的衰老、随着人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改变,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它会带给人什么样的一种改变。

我需要获得这样的一个视点,用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人,所以这连续两部影片都是比较长的时间的跨度,因为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变革,比如说《三峡好人》,有很清晰的外在的变革痕迹,三千年的城市就那样拆除了,大坝建起来了,从没有电话到用上手机。

但有很多外在的改变但是内在就情感世界的改变是什么?

它相对是隐秘的。

那么《山河故人》我就想回到人的情感,就是有一些生命的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比如说爱情任何时代都存在,家庭跟父亲的关系,跟下一代跟孩子的关系,出生、衰老、得病、死亡这些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

我想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里,去看这些恒定不变的人,必须经历一些生命的过程,把它放在长达20年、30年的时间里面去拍摄。

因为我觉得我觉得电影它有一种系统性的能力,它不仅仅可以讲述好一个时间点,一个故事它也可以整合成为一个漫长的、实质性的故事结构,来把一个时代的生存经验尝试的表达出来。

观众提问环节 提问1:我们刚刚看的《山河故人》的片段里场景调度让我很有感触。

我想问的是: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要怎样拍一场戏的?

你会做很多尝试,还是确切地知道场景应该如何展开?

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你什么时候知道剧本里的一场戏搬到银幕上该是什么样?

贾樟柯:谢谢你的问题,其实我长期以来跟两种演员合作。

一种是长时间会跟非职业演员合作,那也有时候会跟职业演员合作,对于处理不同(类型)演员,我摄影机的运动方法都会不太一样。

刚才那个片段那个女主角跟男主角他们都演了很多电影,他们是很有经验的演员,所以整个位置我们跟摄影机有很密切的配合,有很准确的走位。

但是如果我是跟非职业演员合作的时候我会给他们以放松,这我不要求这么精确,他们可以很自由的活动,这需要我们的摄影师、跟焦点员有一种即兴的捕捉能力,因为如果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演员,你给他太多的未知要求的话,会影响他自己表演的发挥。

我的电影结合了一些长镜头的方法,一般会通过演员的转身、他们形体位置的变化来调整这个视觉的中心,比如说刚才那个片段这个跟着女主角走的时候,我们看到是两个人的背影停下来,两个人站立之后男主角转身,男主角转身时我们的视觉中心在男主角这儿,然后跟着他情绪的变化,女主角又转身给摄影机那就是又把视觉中心给了女主角。

《山河故人》 (2015) 一般都是在现场根据现场的空间的情况,还有根据剧本里面人物关系,还有内在的这种变化,来做这种调度的确定。

我自己不会有预先的分镜头,或者调度的方案,我每拍一个场面或者每拍一场戏的时候我都是在现场分镜头,我是非常依赖现场空间的,无论是在摄影棚拍摄还是在实景拍摄,我需要站在拍摄现场,去感受这个空间它给我的启发,然后结合这个空间给我的一种印象再结合我的剧本来进行现场的这种场面的处理调度的处理,灵感往往是空间给我的。

观众提问2:中国之前的每一代导演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电影风格,在您看来中国接下来第7代电影导演他们电影风格会是怎样?

是以独立电影为代表还是以商业电影为代表?

有人说其实中国已经不会再存在第7代导电影导演了,那在您看来这第7代电影导演还会存在吗?

贾樟柯:其实你要去了解这些中国电影到目前为止,分6代这个所谓每一代背后为什么会划分成第1代第2代第3代。

每一代的划分的背后都是非常让人感到沉重的一些共同记忆。

比如说第5代的共同记忆就是在成长的时候碰到文化大革命。

我被划分到第6代,是因为我们共同的记忆就是社会的变革,是改革开放,那么之前的还有经历过战争的,经历过各种各样事件的。

我们中国社会的背后有非常大的变动影响到每个人,所以在电影层面上呈现出了美学上的某种一致性。

那实际上对我来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到达一个真正个人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不要再有这么大的变动,不要再有这么刻骨铭心的、公共的一些大的、外在的变动,影响到个人。

我个人非常希望没有第七代,因为那预示着我们进入到一个真正自由的个人化的时代。

我也最后感谢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这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是十几年前,我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来见面,谢谢大家。

 5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不过是装饰而已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7814.html“一直游,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站在堤坝上的余华对着身下的水说道,他既没有脱掉衣服进入水中游,也没有游到海水真正变蓝,余华的站立方式似乎是对“一直游”和“海水变蓝”的双重解构,而贾樟柯引用这句话表达知识分子的状态,是不是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而它的非实践性带来的另一个疑问是:如果一直游一直游,奋力地游,满怀希望地游,最后游到海水变蓝,是不是还会继续向着更深处更蓝的大海游?

还是会折回重新上岸,站立中把“一直游”和“海水变蓝”看成是最后的虚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目的性似乎太过强烈,以致可能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也会忘了在继续还是回来中做出选择。

贾樟柯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源头是2019年的一次笔会,这场名为“从乡村出发的写作”邀请了中国当代的作家群体,他们来到山西汾阳的小山村谈论文学与现实、城市与乡村。

对于这次“文学季”的记录,贾樟柯通过第四章“回乡”和第五章“声音”来体现,“回乡”是文学季的母题,但是这些作家只是回到了一种符号化意义的故乡;“声音”更是碎片式的,从苏童、格非、李敬泽、阿来、吕新、莫言、张石山、叶兆言、于坚、欧阳江河、尹雪芸、韩东、西川,到之后讲述故事的余华、梁鸿,掠影式的群像,碎片中的声音,贾樟柯的记录只是为了表明他们都是“文学季”的参与者和嘉宾。

“回乡”和“声音”可以看做是对“文学季”保存档案式的一种交代,而贾樟柯从这条线索进行延伸和拓展,提出了“新与旧”这一纪录片命题。

实际上,这种兼顾“文学季”和纪录片主题的做法,本身就显得尴尬,或者说,贾樟柯借“文学季”的机会思考“新与旧”这个主题,并非是一种成熟的考虑:从“文学季”主题的“从乡村出发”,如何能阐述“新与旧”?

而且,“新与旧”所涉及的议题太过宏大,从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构筑的四代人的写作,真的具有“新与旧”的代表性?

很明显,纪录片的结构是松散的,人物更是有某种随机性,在无法有效聚合在“新与旧”的主题之下时,贾樟柯似乎只是想通过个体的叙述,完成一种管窥式的叙事,到最后,既不能深入到“新与旧”的母题,在浮光掠影中也无法完成“从乡村出发的写作”的终极意义。

新与旧,更显明的标签其实是出发和回来,出发是从乡村出发,回来也是回到故乡,那么,在新与旧、出发和回来,城市和乡村之间,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乡村是不同年代作家共同的出发点,马烽的女儿段惠芳回忆说1922年出生的父亲,在家道中落后和自己的母亲回到了汾阳大王村,大王村可以视为马烽真正的起点,之后马烽在抗战爆发后当兵,调到了剧团,去了延安之后考上了美术班,后来进报社开始了创作,1949年来到了北京开始专业写作。

但是马烽为了写农村,开始了“回乡”式的转身,即使在岳父的反对声中,他还是回到了贾家庄——通过贾家庄还健在的老人宋树勋、武士雄等人回忆,“马烽来了”改变了这个曾叫做“烂塌摊”村子的贫穷和落后,马烽在这里进行治碱治水,从互助组到生产队,解决了土地产粮问题,农民们不再挨饿甚至还有余量,成为远近闻名的典型,而武士雄更是认为自己和老伴还是贾家庄最早自由恋爱的代表。

马烽从这里出发又回到了这里,对于他来说,“回乡”不是一种简单的回返,它改变了贾家庄的面貌,它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了新气象,当然自己的创作也结出了果实,1979年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在这里完成。

通过村民的回忆,通过女儿的叙说,马烽其实是不在场的,对于新与旧、出发和回来的认知也只是旁观者可能的注解。

但是和马烽不同,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则是通过自己的讲述完成了贾樟柯的这一“命题”。

但是他们真的从乡村出发和回来是一次“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理想方式。

贾平凹回忆自己小时候大家族有23口人,生活极为困难;读了小学后来不上课了,再加上父亲的成分,自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后来在生产队劳动赚工分,兴修水利时因为自己能写几个字便进入了指挥部写标语,后来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大学毕业留在了西安,又读了西北大学进入了陕西人民出版社……从老家到西安,从没读完小学到上了工农兵大学,从写标语到开始创作,这就是贾平凹的出发,而出发之后则是他所说的回来,在80年代西方思潮影响下写作,感觉自己“像流寇”,于是回到了商洛,通过商洛看中国,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贾平凹的叙述构筑了从出发到回来的轨迹,但是在他的情绪表达中,出发是一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召唤,而回来更多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奈,在第八章以名字命名的“贾平凹”之后,则是第九章的“病”,也许贾平凹当初的出发就是带着一种病,回来也像是得病之后的回归,那幅“白眼观世”的书法透露出贾平凹冷眼旁观的不屑,但是 引自他的作品《带灯》中的那句话“书上说: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则表达了贾平凹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回到故乡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感归宿?

这个问题在余华的讲述中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余华的父亲在海盐从事灭杀血吸虫的工作,一家也搬海盐生活,喜欢看书的余华从那些缺页的小说中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他自己“创作”了小说的结尾,恢复高考之后他考了两次都落榜,只好当了一名牙医,在工作之余开始了创作,按照出版社的等级不停地投稿,终于有一天接到了北京的电话,当时《北京文学》的编辑让他把投稿作品的结尾改得光明一点,于是余华来到了北京,改好的作品当然发表了,之后他调到了文化馆,又接到了出版社的约稿信,他对父亲说的是:“这就是出名的感觉。

”海盐是余华写作出发的起点,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游到了海水变蓝的地方,余华其实并没有回来,或者说,“故乡”对他来说不再是一个回归的终点,尽管他之后的很多作品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活着”状态,但是在地理意义上他对故乡是淡化的,而在精神意义上,他似乎也没有“回来”的向度,只是他感慨了一句,当经济大潮袭来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放弃,他是为数不多还在坚守着的人——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不忘初心”式的回归。

但是从余华的讲述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于“一直有道海水变蓝”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高考两次失利的打击背后是他想要挣脱的欲望,做牙医每天看那些“没有风景的地方”的嘴,他更是有一种想要逃离的感觉,写小说投稿最后被退稿的结局让他难受而压抑……在现实困境中,余华强烈想要的就是离开,出发变成离开的唯一选择,所以当他去了北京改稿难掩兴奋,当他感觉自己出名充满了自豪,在这样的兴奋和自豪中,他怎么还会回来?

在大海蓝色的诱惑中,他怎么还会折回?

——当贾樟柯在“余华”的篇章之后用“活着”来命名今日海盐街头的破败和萧瑟,似乎也在说明余华的回来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回来当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原路返回,但是余华言语中强烈渴望地离开注定让回来变成了虚无。

而对于梁鸿来说,她的出发也是强烈欲望的离开,母亲的中风,父亲的情感,姐姐的劳作,在梁鸿的内心里都投下了的阴影,“父亲一直是我的疑问。

而所有疑问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他的白衬衫。

”镜头里的那件白衬衫就孤零零挂在晾衣绳上。

而当梁鸿“回来”,以完成《中国在梁庄》回来,她的写作是不是在回来中也只是那道阴影的投影?

带着写作的回来也许也是一种回不来,14岁的儿子王亦梁在可以提供更好教育的都市学校上学,有想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却没有完全学会梁鸿的那一口湖南话,只有在母亲一句一句的教授中,他才在镜头前完成了一次自我介绍。

乡村是什么?

是贾平凹的苦楚回忆,是余华的逃离欲望,是梁鸿的家庭阴影,从乡村出发,他们的确开始了自己在精神意义上的写作,在强烈的“出发”意识中,回来反而变成了一种虚设,回来之后的乡村也只是一个被抒情的对象。

乡村的确是他们出发的起点,但并不是精神回归的终点,他们从乡村出发的时候,是乡村的一个部分,但是最后他们却从乡村抽身,以过客和观望的方式将乡村变成了客体、对象,变成了文学化的存在,它们活在被引用的句子里:韩东说:“我觉得乡村就是现实。

”于坚在诗中写到:“劳动使他高于地面,但工具比他更高。

高举着锄头,犹如高举着劳动的旗帜……”而余华用文字击倒的正是怀乡的矫饰,“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即使有某种情感伴随着出现,也不过是装饰而已。

”“也不过是装饰而已”,因为出发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因为城市之后乡村就是一种想象,就像电影海报,那上面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诱惑,而倒转过来,则是天空之下的土地,是土地之上的乡村,或许只有在颠倒中故乡才会显现,只是太多的人选择了忽视,因为,“也不过是装饰而已”。

 6 ) 一部纪录片

通过多个人物自述家族和自己的过往经历,拼凑出来了在特定年代以及特定年代环境下的人物遭遇。

贾家庄、海河、山西。

这些遥远的地名因为有了人物的行为勾勒,有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吕梁英雄传》和吕梁文化节又是出场人物共通的引线。

英雄不无问出处,但英雄亦有来路。

听他们讲曾经的故事,听得入神。

脑中保存的历史印象和地理人文版图又扩大了一点。

片尾梁鸿的儿子想知道姥爷那辈人想不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不想知道外面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最后余华一边散步一边说出的话,已经很好的回答了这个孩子的疑问:“那个时候这里的海都是黄的,就想一直游一直游,看看能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7 ) 贾平凹:你生那里其实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余华: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Somer(子非鱼)

没有中文版,手动加一个看完电影回到家,已经是柏林时间晚上七点。

打开手机微信,发现自己漏掉一条上午的重要信息,在乡下外婆家的舅舅发来信息说:“现在可以打过来(微信电话),外公在门口等你。

”外公和外婆住在湖北乡下,距离武汉只有大约两小时自驾车程的距离,今早,作为乡村医生的外公接诊了外来人员,舅舅说外公在家自行隔离。

我们的视频计划必须推迟。

谁知,住在湖北乡下的外公外婆为了看到我一眼,特地跑到了隔壁舅舅的屋子门口,等著和很久没见的外孙女说说话。

就像贾樟柯在电影开始前说的最后一段话:“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中国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出发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能不能按时抵达柏林。

最后,我们还是来了。

我想,这个时候,电影应该存在。

”对于当下身在国内的人来说,看电影、逛街、聚会之类的活动都是加速病毒传播的危险行为。

人们只能在家里等待,等待“禁足令”的解除。

我不敢写太多“春暖花开”的希望风格的句子,这场持久的抗疫战中,我并没有做什么。

这部电影以前的名字《一个村庄的文学》,不知道是不是“改编”刘亮程散文集的名字《一个人的村庄》60后作家“代表”余华从小生活在浙江海盐,一个靠海的小城,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海里游泳。

那时候,海盐的海水是黄色的。

在学校上课时,课本里说海水是蓝色的,他经常想:为什么我都看不到蓝色呢?

有一天,他游了很长一段距离,一边游一边想着: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酷酷的60后余华夜晚的海盐,他走在海边,说着自己儿时的心愿。

影片在这里画上句点。

这时,我旁边的一位德国奶奶说了句:“Toll!”(太棒了!

)而我想到自己小时候读完课文后冒出的疑问和与余华相似的渴盼——山的那边是海吗?

在被小山丘环绕的我家乡的小镇之外,可以看到大海吗?

作为一部以作家为主要受访者的纪录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放式结尾,有充分留白,也让人感受到这些作家各自探索自身出路时的诚挚和坚韧。

最后一个提问的年轻人直接引用影片的片段,并抛出一个“导演可能觉得有点难回答”的问题:影片里有个片段,余华的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选中后,编辑叫他去北京改稿,原因是“这篇稿子的结尾太灰暗了,在新中国绝对没有这么灰暗的事情,得改一个光明的结尾,稿子才能发表。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场景可能有点讽刺。

不过,在影片结尾的合作方和感谢名单里,我发现很多政府机构的名单。

而结尾的“游到海水变蓝”也有种光明的结尾的感觉。

我想问,贾导有没有收到编辑的要求,所以特地给片子设计了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尾呢?

贾导对这一“困难”问题的回答很有力,他一步步拆开来回应。

他说,在中国,要拍任何地方,无论一个镇、一条街还是一个社区,你都得先申请拍摄许可,获得管理这一区域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才能开机。

我想,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

另外,“我没有一个像余华当时那样的编辑,这部片子的主要投资人是我自己,我没有提出这样要求的’编辑’,没有特地做一个“光明的结尾”。

”最后,作为某种对提问和对电影开场时候那段话的“呼应”,贾导也引用了余华作为他这部电影全球首映的结尾。

“我想,无论是电影工作者,还是别的领域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希望社会变好的理想。

我拍电影22年了,拍到现在,我发现,期待的改变其实很缓慢,当然有某种疲惫,某种失望。

但是,在拍摄这部记录片的过程中,听贾平凹讲他的经历(文革时,作为镇上教师父亲被批为国民党特务分子,撤销公职,被押送回乡下老家,父子俩见面时,贾平凹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哭泣......),到余华的经历(全场观众几次的笑声都被余华这部分包了),再到梁鸿用她的文字,讲述她自身以及这个时代的底层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三位作家的讲述,我发现,变化虽然很缓慢,但它是会发生的。

就像余华引用《国际歌》的那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我们要自己救自己。

”游到海水变蓝,从某种意义上,和《国际歌》有些相似的含义。

贾平凹大概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在家里的书房发现一本《贾平凹散文集》,按照我一贯的“选书”习惯,翻开正文部分第一页,看看这个作者的难度几何。

读著,发现文字挺朴实,讲的也是生活日常,我便半懂不懂地啃下来了。

现在,我脑子里已经没有关于那本翻得挺破旧的书的残留记忆了,只记得中专中文系毕业的妈妈看我又“看上”她藏书里的一本书,给我简单科普了一下——这是一个西安的作家,他的名字不读“ao”,要读“wa”(我当时脑子里出现一池塘的青蛙),是陕西方言的发音;我们读书的时候(90年代初),他特别火,大家都喜欢读。

今天看贾导的片子,才对这位生于五十年代、写作过程经常用到陕西方言的作家有了更多了解。

贾平凹二十出头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迷茫期,他说“那时年轻,什么都想写,毕业后也是什么都写一点,到1982,83年的时候,感觉这样不行,得找个方向。

”那段时间,他决定回老家商洛待一阵。

回去后,他和两个朋友一起,每天骑着单车,在村里到处逛,感觉很痛快、自由。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在小村小诊所感冒打针,因为注射用品不干净,感染了乙肝,用了15年才治好)和最大的快乐都在这个时候。

”回忆自己和故乡重新产生联系的那段时间,贾平凹说。

那时,他开始找到自己坐标系的原点和方向,以贾家庄的人为原型,创作新的小说,从短篇到长篇。

到八十年代中期85、86年的时候,他的坐标系慢慢成型了——“站在家乡,看中国,看世界。

”贾导说,现在,他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老家汾阳(没事的时候就住这儿,有事的时候离开。

他在《十三邀》里如是回答许知远)。

他有很多电影取景在老家,现在,很多时候也去各地取景拍片(譬如这部,去了三位作家的家乡)。

无论在哪里拍摄,“汾阳是我的起点,一直给我灵感。

它是故乡,也是中国。

”汾阳就是中国,因为汾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而中国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小县城组成,而不仅是那几座大城市。

梁鸿2007年,梁鸿在北京生活第七年,读完博士,结婚生子,儿子两岁了,生活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她好像即将开启生命的新阶段。

她却感觉这样的状态不对劲。

内心有个隐约的声音,叫她回家看看。

当然,不仅仅是“看看”,她决定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写东西。

这次回去,她慢慢生出新的观察角度,重新去看待家乡的老人,家乡的河流。

她去拜访村里的老人们,发现他们经常接到在外打工者的电话,有时收到在外打工的子女寄来的汇款单,他们开心得好像过节一样。

梁鸿意识到,梁庄有很多人在外打工,虽然他们人在外地,但一直心系梁庄。

而她自己,也是这些在外工作的梁庄人的一员。

“梁庄三部曲”就此拉开帷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

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

在思维的最深处,总有个声音在不断地提醒我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一生活与我的心灵、与我深爱的故乡、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

我的故乡是穰县梁庄,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

即使在我离开故乡的这十几年中,我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

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担?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

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

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

它包皮含着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

包皮含着多少生命的痛苦与呼喊?

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2008年和2009年的寒暑假,我回到了偏远、贫穷的梁庄,踏踏实实地住了将近五个月。

每天,我和村庄里的人一起吃饭聊天,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我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

当真正走进乡村,尤其是当以一个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时,你会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

它存在的复杂性,它所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击,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

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即使像我这样一个以文字、思想为生的人也会对此感到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看完梁鸿的讲述,忽然想起我从2013年上大学以来在家住得最长的一段时间,每天去长江边跑步,翻翻过去的日记和同学录,读那些买了很久都没机会翻开的书,写长长的回家日记。

那时,我意识到,虽然我那旺盛的“怀远病”(Fernweh)总催我离开,但我的身体的确是最习惯这个湖南北部小镇的,这儿湿润但不带咸味的空气,长江大堤上从水面吹来的暖风,自家小菜园里爷爷种的很辣的辣椒......影片最后一名受访者是一名00后,梁鸿14岁的儿子,导演请他自我介绍。

他用标准的普通话介绍了一遍自己。

“我在河南出生,在北京长大;在人大附中念书,我的爱好是物理...”介绍完,导演抛来新的问题:“用河南话把你刚才的自我介绍再说一遍吧!

”在北京长大的大男孩听了,连连摇头:“河南话我都忘了。

”导演说,没事,试一下。

他开始小声练习,把刚才的话“翻译”成河南话版本的。

梁鸿走过来,靠着儿子坐着,说,没关系,妈妈来教你。

跟着妈妈标准的河南话,大男孩一句一句地重复了一遍。

教完后,梁鸿说:“你再来说一遍吧。

”大男孩不再拒绝,用河南话做了个完整的自我介绍,能感觉到他部分字音有些拿不准。

但是对于他来说,是否标准不重要,说河南话的过程,也是他在和自己家乡建立联结的过程。

等他长得更大一些,会更理解妈妈书里写到的那条改道的河,和村里人形容这条河的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梁鸿说,很早就生病卧床的母亲几乎不说话,在她心里,母亲就像一道沉默的阴影,直到现在,她都无法和人谈论母亲确定了自己的坐标原点后,无论看什么,好像都在“佐证”自己内在的声音。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恰好呼应了我当下的状态。

前几天和高中闺蜜聊天,她正准备出国的GRE考试,她说,她对当下国内的现状很失望。

我说,我毕业后准备回国,继续做新闻。

她听了有些惊讶。

聊了几小时,她领会了我的决定,说:“的确,如果你人在国外,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国内的一切,可能还是回来更好吧。

”贾平凹在《带灯》这本散文集里写过“故乡”的一种定义:夜里,看完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带灯也在她的房间里读元天亮的书,书上说: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故乡也叫血地”,所以,无论身在哪里,血液里仍有故乡埋下的种子。

而当这种子发芽,当这召唤再次响起的时候,你只能停下远行的脚步,重新去拥抱你的缘起。

就像我亲切的“同乡”作家沈从文说过的,“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8 ) 那一刻,我们都是河南人

全片结束后,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记忆点和触动是一上来大量的老年人面部肖像跟拍和最后王亦梁小同学的河南话自我介绍。

其实单拎出这一头一尾就可以意识到片子的脉络是跟着时代在向前向后,所以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评论的“片段”“琐碎”“没有故事”(09.17在上海金逸影迷活动上观影,结束后连续让三位来自文化界的嘉宾发言,竟然都说不上来啥感受,就蹦出这么些个词,真的是…有点😞),就算是不能掌握具体历史事件的人也能看出其中访谈人物年龄的渐进式的衔接吧。

除了年代关系的先后,我甚至还能感受到一条隐约的水域从干涸到充沛的走向。

从开头的马烽到贾家村治水治田,到贾平凹尘土飞扬的“养路工”“建水库”,再到后段余华的海、梁鸿的河…我们从平原奔向海边,再如影片名一样,向往着一跃大海后游到没边没界,期盼着精疲力尽地终点是一片蔚蓝…是一种视野和希望的狭窄到开阔…(本来想提问科长有没有这一方面的考虑,可惜举手举不过人家😅)再说回影片开头,我承认从这一开始我就走神了,因为看到老人家们脸上的皱纹,使我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外公外婆(爷奶很早就不在了),想起自己因为两日的忙碌而疏忽了与他们的通话,还是在外婆身体有恙的情况下,所以影片之始我就陷入了某种愧疚和无力感中…影片的中段的确没有什么亮点,但问题是我们又该不该去期待一部纪录片什么所谓的“亮点”呢?

三个作家很简单(指细节相对较少,并不指轻松)地讲述着一些大家都有所耳闻过的艰难,虽然余华老师用几近段子的叙述惹得大家笑个不停,但透漏的还是一种淡淡的苦中作乐。

当然,如果你在这部片子里第一次接触余华的段子手身份的话,的确是会惊讶于他日常状态和其文字的某种“割裂”和感概于他本人的可爱,这或许算是很大的“亮点”。

从头到尾也充满科长熟悉的味道,一种雅与俗的结合,比如高铁上乘客们和bgm今夜无眠无人入睡(改正:Time to Say Goodbye)之间产生的视和听上“蒙太奇”,比如那些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和稍显僵硬却又尽量使自己深情的嗓音中所朗诵出来的诗句、段落…都让我有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今年相对以往更有意识去补了一些现当代的内地文学,捎带一些作家文人访谈,对这种叙事和其所要表达的情绪是熟悉的,这些要讨论的问题也被科长集中在“吕梁文学季”那一段对于很多作家讲话内容的截取中,每句话发散开来都是很多的感慨和质问。

“乡村”与“城市化”、“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现代”与“思想内在”…各种生存的矛盾和身份的错位之下,每个人(不只是更容易发声的知识分子,也包括劳苦大众)关于“历史的在场”的不同叙述内容和方式不是要求多完整、多体系,而是着重诉说之中无意识的侧重和其引出的倾听者的共鸣和感动。

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后,再进一步引发集体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而不是沉默于观望,不是目睹浅滩上一波波的泥沙被卷走却仍无动于衷…也只能庆幸自己在看这片子的时候因为之前的一些阅读和了解没有完全落入语境之外。

再说到尾声,那个喜欢形而下学的王亦梁小同学,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在小同学跟着梁鸿老师学习河南话的时候,心中也在暗暗复读,在王同学并不连贯地独立介绍的时候,又在心里抢着替他早早说了一遍“台词”,他顺利地说完是我全片唯一的泪点,我想至少那一刻我已然将自己代入成为了一个回到故乡的河南人…第二天一早了,可以和外公外婆打个电话了,用家乡话。

-2021.09.18 凌晨

 9 ) 贾樟柯的备忘录,中国文学的死与生

看死君:第70届柏林电影节已然拉开帷幕,七十大寿,不冷也不热。

而回望近几年与柏林挂钩的华语片,可谓悲喜交织。

从2017年《好极了》惊喜入围,到2019年《地久天长》荣封帝后,都还历历在目。

但身为影迷的我们也注定不会忘记,那两部双双退出的《一秒钟》和《少年的你》。

第70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纵观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片,便是蔡明亮导演的《日子》,据说全程无对白,而男主角依然是雷打不动的李康生,所幸还多了来自泰国的演员亚侬弘尚希。

蔡明亮《日子》此外,韩国导演洪尚秀的《逃走的女人》、美国导演凯莉·雷查德的《第一头牛》、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的《温蒂妮》、法国导演菲利普·加瑞尔的《眼泪之盐》、柬埔寨导演潘礼德的《辐射》、美国导演阿贝尔·费拉拉的《西伯利亚》等主竞赛入围影片,也都各有各的拥趸。

洪尚秀《逃走的女人》

佩措尔德《温蒂妮》主竞赛之外,最大的热门之一恐怕就属贾樟柯导演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了。

柏林电影节将本片安排在第一天放映,甚至抢走了开幕片的风光。

而这也是贾导继2010年的《海上传奇》之后的又一部纪录电影,没想到已时隔十年。

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主创影片原定片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去年平遥电影节时,正式官宣改名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当时,有很多影迷感叹说,改名后更富诗意;但也不乏有人认为,其实原来的片名更符合贾樟柯的“土味”。

无论如何,影片的海报真的是一大亮点,正着看是海,反着看是山;想必,这也是贾樟柯导演对所谓“故乡”这个概念的宏观理解吧。

作者| Lawliet在我看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非常“贾式”的纪录片,跟当年的《海上传奇》一样,在个人采访之外穿插一些独特的影像。

这些影像看似与采访者无关,却又像是对采访者口中的乡村进行了一种复刻式的重现。

文学系出身的贾樟柯,向来对影像的解读有着非常细腻而琐碎的理解。

而在本片中,他似乎在强调一种观念,影像也可以像文学一般有力、暧昧,同时又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解读空间。

先来说说采访以外的元素。

贾樟柯将全片分为十几个章节,着重介绍并采访了贾平凹、余华和梁鸿这三位作家;并从中国当代的“乡土文学”入手,描绘了一幅看似真实却又如同小说般有距离感的图景。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乡村已然逐渐变得陌生。

但其实,乡村恰恰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土”,而是下里巴人式的,有着更为通俗、更为人性的浪漫。

特别有意思的是,贾樟柯拍村民的方式,镜头的焦点总是游弋在空间与人之间:小物件的空镜头,老人脸上纵横的皱纹,浑浊的眼,对摄影机的似看非看。

就像在文学上,这是一种绝对的第三人称上帝视角。

你可以很近地观察人物,用很大的篇幅去描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也可以一笔带过,就像是呈现一个全景那般。

贾樟柯的影像便兼顾了电影与文学二者,抽离在文本之外,给观众单纯的视觉形象,并随性地拉动着观众与被拍摄者的距离,时而正视,时而偷窥,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并用特写镜头主观性地引导我们进入乡⺠的生活。

在采访几位作家之前,贾樟柯先采访了几位村⺠作为铺垫;而文学,就是用更高级的语言,把朴素的村⺠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

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那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何来了又走, 为何走了却不再回来。

无论如何,这就是中国当代的乡村。

从贾家村出发,直到进入每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笔下的乡村。

前后三十几年的发展,往日的乡村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些景致永远地消散了;所幸,关于乡村的动人魅力,终究以记忆的方式化作文字,被储存在书页中。

作家贾平凹影片前半部分的叙述较为松散、模糊,大致介绍了贾家村,以及对几位著名作家如莫言、苏童等人简单的采访。

后半部分终于渐入佳境,着重采访了贾平凹、余华和梁鸿。

作家余华余华聊得非常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他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

影片中,余华提起了初入文坛时的励志经历,他在无数次投稿失败的情况下,终于收到《北京文学》的邀约,前往北京改稿。

从无名小卒走向成名作家之路,余华用自我调侃的话语, 描述了这一路的艰辛。

中国的乡土文学,自然离不开故乡,更离不开人的生活。

余华最著名的小说《活着》所讲述的便是一个人的一生。

倘若脱离开生活本身,通俗文学就不再有意义;而中国的乡土文学正是基于这一点,将普通人的一生以看似不普通的方式,如历史那般记录着、传颂着。

影片中,余华提到自己儿时闯入太平间的经历。

他说太平间非常干净,正值夏天,他躺到一张水泥床上,觉得格外凉爽。

他对此引用了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这或许便是他对死亡的理解,却跟多年前的乡村记忆联系在了一起。

而这句诗的上半句“活着是痛苦的白天”,正体现了余华创作过程中对生与死的体悟,不由让我想起余华笔下那些命途多舛的小人物。

对梁鸿的采访中,她提起母亲时不禁哽咽,说如果她能对此侃侃而谈,那才是真正的放下。

显然,成为一个作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经历,还要有超于常人的感性,哪怕这种感性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最终将化作力量与文字。

我以为这绝对不是一种“负能量”,而是真实感情的传递。

作家梁鸿当采访梁鸿的儿子时,贾樟柯还特意要求他用河南话做自我介绍。

而梁鸿的儿子从小生⻓在北京,早已忘记河南方言怎么说,母亲只能一句一句地教他复述。

对于下一代来说,乡村从此便成为了上一代的故事,很难再去重新体会。

而一个个文学故事,则成了传承文化的载体;虽然无法令时光倒流,但也能让后辈们触摸到一丝乡村的气息。

贾樟柯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主要还是从文学⻆度着手,展开这样一段“寻根”之旅。

每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家乡,也有着关于家乡不同的回忆。

导演将个人采访与影像创作巧妙地串联起来,同时穿插素人朗读文学作品的桥段。

三种表达方式相得益彰,使整部纪录片有了非常清晰的主题和故事性。

影片最后,余华独自走在海边,回忆起儿时总觉得海水应该是蓝色的,但他在现实中看到的海水却是⻩色的。

他小时候便总想着一定要一直往前游,直到海水变蓝。

作者| Lawliet;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10 ) 地域、文学、私人回忆

关于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是【遗憾】。

一来遗憾于,文学的时代已经全然过去了。

让作家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验,受众面窄到几乎可怜,即便是余华这种畅销型选手,一本《活着》就够吃一辈子的,观看他们的叙述和镜头前的表达所达到的数据量永远比不上一些游戏主播、直播带货、脱口秀表演以及热门的vlog博主。

文学被各种智能设备以及娱乐方式排挤到非常边缘的位置,尽管唏嘘,但这也难以避免,而华语文学也呈现出了堕落、矫揉造作以及圈子化,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可有可无。

比如电影有一个细节,贾平凹的女儿说自己要发第二本诗集作品了(据说她的诗写的也实在不行),贾特别提醒她要将生活和文学分开,在生活中首先要做好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后面半句当然是非常男权和父权的发言,但将生活和文学分开恐怕的确是经验之谈,毕竟,大多数人即便不接触任何形式的文学,也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

二来遗憾于,我国没有真正的艺术院线。

这样的纪实类型电影要和大多商业电影一起塞到电影院里,去竞争排片和票房,结果也可想而知,不过好在本片所耗费的资金成片可控。

电影最大的亮点应该是余华了,他是一个很好的叙述者,健谈、聪明、幽默,相比之下,贾平凹和梁鸿的叙述显得遥远以及略有阴沉。

鉴于电影题材的冷僻,余华的幽默恰恰也是电影所需要的的,如果不是余华,电影或许会陷入到毫无波澜的尴尬境地。

另外,和贾平凹、梁鸿也不同的是,余华是一个非常想“走出去” 的人,而贾和梁都选择了回到故乡,他们在方向和道路上也呈现出了外向和内敛,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都是成熟的且成名已久的写作者。

说一些观感方面的看法吧。

电影里有大量的面对面采访与讲述,这样的拍摄太过平实,并非是什么高明的手段,在记忆与讲述的影像化方面也许可以更丰富一些;电影有两段多次使用的配乐,一段阴沉,一段轻快明亮一些,阴沉的那一段配乐将整个电影的氛围又往冷调拉了一些,让一些片段更像是犯罪题材类型电影,或许换一段更好。

结尾极佳!

简短、干练、充满诗意,值得一个华语电影年度最佳镜头了,这种诗意要远比找人在镜头前诵读诗句来得深刻直接。

那个镜头,那个瞬间,让我觉得讲述者和掌镜者的灵魂似乎相通了,这在拍摄中是非常难得的时刻。

接着,电影也在那个高光时刻结尾,给了观看者遐想的余地和空间,这样的处理太妙了。

知乎上有人提问,《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适合怎样的人群观看?

这个问题其实挺奇怪,我觉得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及以上的所有人都能看,即便不接触所谓的文学,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一位作家的人生经历故事,而得益于现代的拍摄与传播媒介,这只需要耗费一张电影票的钱。

或者,文学也完全可以换一个概念,比如“故事”,写作者也无非都是讲故事的人,而据我所知,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天然有着对故事的需求。

在过去,文学创作的确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窘困的人生或者物质状况,贾平凹和余华便是很好的例子,但在现在,文学创作的好处没有那么明显了,这是一个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符的项目,比如胡波,拿了奖出了书拍了电影,最后在遗书里的留言是“蚂蚁花呗快还不起了”。

当然,不同的人情况又各有不同了,也不好一概而论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时代的变化。

文学可以视作为生活的提纯与自我的游戏,想阅读的时候就去阅读,想创作的时候就去创作,想去分享也完全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写点什么,但要在日常的生活里大量地掺杂所谓的文学或者将文学当成是全部的寄托和希望,可能得到也只有失望、谎言、嘲笑以及无边的挫败感。

最后,关于本片,其他不说了,能过审也挺不容易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短评

单独每个章节都可以作为一集来谈。剪辑潦草。作者部分生动,其他(摆拍)略显尴尬。但影片至少有一点触动我:中国大陆文学(至少片中所谈的一代)实在是土地文学和乡镇文学,作家某种意义上是在替更多沉默的“榆树”书写-父母,孩子,姊妹手足,父老乡亲,有些甚至在意识到他们写作意义之前(没有别的选择)已经出于本能地书写这种痛苦,为了糊口,为了活下去。这种文学是无法完全避开集体身份,也无法回避这种集体性的苦难,在这个意义上,或许中国文学是永远反抗着遗忘,反抗着集体性遗忘的。

8分钟前
  • 潟湖
  • 还行

饮食、恋爱、劳作、祭祖,田间地头的诗歌,从贾樟柯的影像里浮现数十年的城乡变迁图景,汾阳、西安、海盐、邓州,广袤的土地联通在文字和记忆之中为人传颂。丰收稻田化黄金万两,游泳一直到海水变蓝,皆是凝视现实以后的知识分子入骨的浪漫。

11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推荐

影像的精致,掩盖不住内容苍白无力,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新旧农村的交替,谈不上有什么深度的挖掘,就像在路上偶遇旧友闲聊几句然后便匆匆离去。形式感很强,打光也讲究,干净明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田间地头的诗朗诵,应该放到央视农业频道当成公益广告轮播一年。原来不只是罐头会过期,纸条也会过期,把所有的赞美都给老实人余华老师!余华游到海水变蓝,科长拍到一半收工!

14分钟前
  • 阿孝咕
  • 较差

喜欢观察作家的面相,尤其是眼神,或聪明,或狡黠,或犀利,深邃而坚定,即使不修边幅,也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就像麦田和海浪。

1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16点35虹旭

18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还行

四個世代作者及家屬的接力敘述,為理解大陸當代文學打開一扇不一樣的窗,設計感十足的攝影可見用心,卻也過分用心,導致形式感過重,18個章節的劃分又更加重了形式感,作為紀錄片不僅無法拉近臨場感,反而有電影感與文學感之間的割裂,唯獨在余華的部分,以他具有畫面感的講述和適當融入的幽默得到了化解。PS.《歸來》和《闖入者》後,唯一直接提到十年的電影,這一點上算是難得。

2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结构有点勉强,感觉好像本来想拍贾家村文学的,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或者是那个吕梁文学季没拍到太多东西,于是素材不够,就又去了东拼西凑补了一些……要不是看介绍我也没感觉到采访人物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最喜欢的大概是片名,片名是余华说的,余华好有趣,还不如只拍他一个人的纪录片可能还更精彩些。如果是我,大概会取名叫《回老家》哈哈哈。梁鸿和科长前几天的访问对谈比片子精彩。

25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看余华讲话宛如在看Tangoz直播🤣

26分钟前
  • Baby Yoga
  • 较差

四星全给余华,很难把《活着》这一类小说跟余华联系起来啊!他在纪录片里描述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甚至比采访的时候还要现挂的感觉、因为不那么流畅夹杂了很多停顿的这个那个,但是这太真实了,哈哈哈哈。

31分钟前
  • 江湖骗子管江湖骗子
  • 推荐

对贾樟柯的片子有方言滤镜。人的感情是这样的,平常即使想起可能不会流泪,但一旦说出口,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我不知道到了八九十岁会不会说起父母还是会这样的情感,但是五十岁肯定还会。作家讲故事太有意思了。

36分钟前
  • 春山
  • 推荐

這是一部很小賈的「即時記錄的電影」,是從19年呂梁文學季啓發而來的電影。這是一部舉重若輕的電影,是即時想法的快速捕捉與成形,但電影實際的感情和關注卻又是厚重而廣闊的,是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的來處,是中國人的根這個問題(當然因為準備的問題,並沒有做更全面和根本性的表達,但也算是拋出了重要的引子)。最後余華講出電影名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由來,電影結束,總覺得太短了,沒看夠,可能剩下來的關於土地和故鄉的故事是需要觀眾自己來思考的吧!梁鴻的姐姐在讀當年他父親寫給他的信的時候,給我感動的眼淚都要流到嘴巴里了,從賈平凹到余華再到梁鴻,你能從他們對自身經歷的講訴中感受到他們的性格和男女的不同,女性對於情感更敏感的特質體現無疑。以及梁鴻14歲兒子的表現也體現了每一代人成長經歷的烙印,年輕一代可能是沒根的。

40分钟前
  • 皮埃羅
  • 推荐

余华直接把我从熟睡中唤醒。

43分钟前
  • 良夜正迢迢
  • 还行

素材杂乱无章,根本没有一个主题可以将它们串联起来,除了现在这个语焉不详的题目,只能叫《十八扯》了。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拍出好作品本身就是对故乡的贡献,不要再给老家搞资源整合了,电影节、文学季什么的。余华讲述真实故事的时候总是有意模糊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充满了虚虚实实的夸张,所以看起来有趣,让人喜欢,但本质上是一种油滑,这种浮于表面的游刃有余,我觉得是余华后期写不出好作品的根源。

48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的电影

50分钟前
  • XY
  • 较差

喜欢余华那段。(20210921和🐷一起👀的

53分钟前
  • 冬妮娅
  • 推荐

作为一部关于文学寻根的纪录片电影,既不文学,也不电影,还充满了各种刻意做作的设计,也没有纪多少的实。唯一的价值大概是学习了一点摄影上人像特写的置景方式。

56分钟前
  • 深津奈留
  • 很差

一星半,真 我和我的家乡,看到了贾科长逐渐膨胀的自负,觉得自己信手就能拈来一个时代,好像那些历史书中的干枯背景沾染上作家的个人记忆就能成为故乡三部曲里的现实画卷和年代情怀,试图用一种时过境迁的当下姿态联结过去,不过是虚假的缅怀罢了。

59分钟前
  • 🌵🌵
  • 较差

现在看科长已经没有欣喜的感觉了,就像读一篇论文,每个部分你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你知道他的主题,每个镜头你都知道他要做什么。不过这可能不是科长的错,是我们还能对现实言说什么,怎么言说的问题。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表象/本质的镜像现实主义了。如果你没有太有趣的视角,那么现实只能如此剪辑,如此显现。

60分钟前
  • 佐为
  • 还行

还是叫《一个村庄的文学》更恰当,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还给余华吧。

1小时前
  • 洋葱猫
  • 较差

音乐总觉得阴森悬疑。余华真的有点意思。那一代作家好像不缺苦难。与土地的羁绊很重。

1小时前
  • outli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