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这部影片来写影评其实有多方面的考虑,其中,除了该片作为惊悚片的特质以及确实让我在观影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不适”之外(女主角长得就非常惊悚!
),还有我个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思考(令我惊讶的是,豆瓣上尚今还找不到类似的关于宗教和法律关系的观点),最后就是我的一点私心,去年修法学双学位的时候,上课老师就一直推荐林达一套《近距离看美国》的书籍,说是了解美国法制的捷径,最近凑巧看完了全部四本,这篇有关法律的影评算是展示自己学有所得的机会。
“魔鬼最有效的伎俩真是让人相信它们并不存在,魔鬼正是通过不幸降临到这是世界上来的,看看吧,谁需要被驱魔啊!
”这是一篇高赞的《驱魔》影评在结尾的升华和呐喊,有可能,·这也是导演苦心孤诣希望传达出来的主旨和制作本片的初衷,即通过一场法庭审判的妥协向人们宣告:不要不信邪,科学解释不通的道理总能在上帝那里找到答案,人一定要心存祈祷云云。
但我不这样想,我想站在片中控方托马斯律师秉承“科学的立场”进行辩护。
或许有些费解,为什么我仍顽固地立足于片中已经明确表明“科学并不能完全解释魔鬼附生”的前提下,还要撰文并自以为是地去抗辩和挣扎呢?
因为我注意到了更高层次的问题。
试想,片中女主的恐怖举动如果确实是被所谓的“远古六魔鬼”附体,那魔鬼从何而来呢?
请不要和我大谈天堂地狱因果循环之类的,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想从更贴实际的“宗教思想”来溯源和探究。
宗教,一直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东西,源于人类的天性,宗教的渊源从很久远就在人类思想中诞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宗教宣扬的仁爱宽恕等观念由于切合普世的价值得以保存至今,也主导了弘扬正能量的历史舞台。
例如美国的建立就发源于一批弘扬“追求自由权,生命权以及个人幸福”的伟大人物的思考与行动,而这些伟大人物是在英国“清教徒”移民中成长起来的,宗教的博爱同样也让美国北方成为坚定的反奴隶制中心。
宗教可以给面临困境的人们以祈祷的勇气与底气,当宗教精神成为人的信仰,这种力量就能带给人类巨大的能量。
所以其实所有的现代人都应该心知肚明的,“上帝”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只要你愿意相信,“上帝”带给你内心的踏实和力量就如同它真实存在一样,重要的是信仰这个词本身的意义。
同样,“魔鬼”存在与否?
或许这个概念的意义仅在于给你的良知以警醒,给不适合人类社会的出格的举动以来自内源的约束。
但是宗教有它的两面性,人的思想有传染力。
宗教思想抓住人天性对不可知事物的恐惧,轻易就能煽动人的情绪,对于狂热的宗教分子,一旦启动了某个程序,就不自觉的模糊现实与幻想的界限。
影片《驱魔》中,女主的魔鬼就来自于对宗教狂热的心魔,绝不是被什么曾附体过“古代暴君”的“远古六恶魔”附体的荒诞故事。
试想,如果古代暴君变得残暴的原因可以用魔鬼附体的理由来敷衍的话,人世的一切举止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认为片中人物的“魔鬼”发作不仅是与科学、医学原因关联很小的,其根源还是信仰宗教付出的必然代价。
而这种代价的后果不应该由辩方的被告——可怜的神父来承担,这种可怕的代价应该由所有信仰基督教的教徒乃至所有纵容了宗教情绪的普通民众来承担。
影片的恐怖氛围营造和宗教紧密相关,宗教的感染力更是让涉案的被告女律师信仰动摇,“凌晨3点钟”的可怕谶言和恐怖预言让身为观众的我都不寒而栗。
我想这种恐怖情绪的层层渲染就如同宗教思想的层层渗透,如果一旦失足跌进了这个怪圈,以后心灵的创伤再也无法愈合。
片中辩护女律师问神父“你第一次见到斗笠黑衣的恶魔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它了?
”回答说“是的,再也没有。
”可是神父自从那次“见过”后,就再也不敢否认恶魔的真正存在了。
这些其实只是人类“意念”的游戏,当宗教存在并告诉你上帝保佑你的时候,上帝的光辉就被你想象笼罩在周围,你感到温暖和有力,当宗教又告诉你魔鬼注视着你的时候,你却被引导想象身边人都是眼角流血的撒旦了。
宗教,从它被人类选择作为“信仰”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一股相当不稳定而又超出控制甚至支配人类的庞大力量。
正如被告辩护律师在结案陈述时指出的那样:“我相信,神父只是尽了自己能尽的义务,他为可怜的孩子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这是神父的认知局限,从客观的事实来看,女主的疯狂举动明显带有强烈的思想冲动,是神识被控制的恐怖征兆,用医学的解决或根除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女主是承受了身体疾病和精神狂热控制两种折磨,其中,精神控制致死是主因,这个错在宗教,是宗教本身存在的牺牲品;身体疾病致死是次因,神父受制于自身局限采取了错误的措施,过失致死。
法庭最终对这场披着“宗教与科学”外衣的案件作出审判,结果依然判处神父“过失致死罪”,但是量刑的时候陪审团相当于给出了“免除”刑事处罚的意见,是一个蕴涵了妥协意味的结局。
但实际上审判结果与我上述的分析不谋而合:即神父有罪,但对女主死亡并不负主要责任,那么,主犯是谁?
影片没有回答,但这样故意隐去的手法分明是意蕴深长的。
我只能悄悄臆想,审判完毕,这群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每一个陪审团成员心中,会不会也为这个曾经咋看一眼貌似与自己无关的而实际上作为宗教牺牲品的可怜女孩感到惭愧。
我们奉养的“上帝”反面就是“恶魔”,我们从上帝那里获取力量的同时也怂恿恶魔们张开血盘大口……总而言之,最终我把审判的结果理解为,这是所有关注该案件的美国人重新对宗教势力的反省。
我把陪审团对神父从轻发落的判决理解为,这是现代美国人对同样受到灵魂危机的牧师的怜悯。
因为,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意义正是,每个法庭的判决就是所有人民的意志。
与法官的大量戏份和鲜明角色感相比,坐在一旁面无表情,呆若木鸡的陪审团是一个矛盾体。
他们是法庭上人数最多的一方,却只能一言不发;他们是法律案件最后的决断者,却可能拥有最低的文化程度;他们是审判过程最重要的一环,却在法庭上拥有最少的知情权;所有这些,都是美国在首先保障《权利法案》公民基本权利前提下,力求司法公正,程序严密,设计出来的一整套游戏规则,最后决出游戏的胜利者。
所有人都要遵守这样严苛复杂的规则,所有人都明白只有遵循游戏规则得到的结论才能生效和让人信服。
当《驱魔》中的案件服从所有的游戏规则、走完一整套法律程序后,事情的本来面目就在观众眼前呈现,它所揭露的道理和作出的判决还会作为援引,影响以后无数相关的案例,美国就是在不断的反思和立法、立法和反思中前进。
在时代过去几十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对宗教势力正反两面的反省已颇有成效,过去曾经被蒙蔽的现实,终会在一个一个的案例教训和深刻反省后得到伸张和揭露。
正如林达在《彗星划过夜空》中说的:“或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雾霭之上,依然有群星璀璨。
”
.事情往往是我们想要它那样而非它本来的样子). 不知道你看过香港无线的<创世纪>,还有斯提芬.金写的<死亡区域>没有,与<驱魔>一样,我发现他们之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揭示了"一个人的真相"的存在,这种"一个人的真相"只属于一个人,或者说至少属于一个人.在百度的推理吧里面我发现一条有趣的推理题,摘录如下: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
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红色,把红色看成蓝色,并且其间的所有颜色全部相反(紫色之类)。
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红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国旗是红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红色”。
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
问: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里暂且放下题目本来对应的推理过程,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此题的哲学内涵与外延. 『1:假设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看到的天空颜色都不一样,但是统一的外界力量迫使我们对"天空"作出统一的定义』, 从这个假设出发,将蓝色与天空割裂开来,,我们可以怀疑一切自己所看见的.正如我开头所言:人们都喜欢以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他人.并且强迫(至少从心里期望)他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于是就会有人际关系之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你会觉得--某某人不该这么做,应该那样做.因而他让你产生某种情绪. 2:题目中的病人将我们看到的蓝色说是蓝色,红色说是红色,这里有一个:起因--过程--结果 的命题,,然而社会更关注:起因--结果,而过程则被忽视,,因此病人在社会看来与常人没有不同.于是可以明确提出,即使相同的起因与结果,依然有着千万种过程,这便是古人言的"殊途同归". 3,由外界环境导致的,我们对各自所见的统一定义,在国界与民族之外则消失,但"翻译"是一种独特的联系方式,它把英国人所说的"不绿"与我们所说的蓝色联系起来,将高丽人说的"亲古"与我们的"朋友"联系起来,但这东西并不那么完美,于是总有一些我称之为定义之外的无法翻译的东西,这点在华桥身上深有体会. 4,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一个人的真相"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意味着什么?
人性是自私的,"一个人的真相"到了大众那里,一分为二,信,或者不信.我们不妨将自己设置为影片里的法官,陪审团,控方律师,置身处地为他们作打算,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这事情的整个过程,那会很有趣的.........
这是部能够吸引你一口气看完的电影,但细细推敲又不免有些许失望。
恶魔缠上小女孩后,上帝置之不理,说正是因为你是虔诚的信徒,恶魔才会缠上你,我也不打算救你,因为这正好是给世人展示上帝和恶魔的存在的好机会。
这算什么狗屁逻辑,这不是在打自己耳光嘛。
另外,那个医生为什么会死,他正好是一个强有力的人证来证明恶魔的存在,上帝应该保护这个人啊。
撒旦路西法[Lucifer]、猶大[Judas]、尼祿[Nero]、希特勒[Hitler],該隱[Cain](亞當之子)、Fleischmann。
这六个无不例外都是些“大人物”。
这么强大的恶魔为什么会附身于一个女孩,然后做出一些这么奇怪的动作并将之折磨致死,而不是成为下一个“暴君”?
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动机?
🤨 是复活仪式的一部分?
还只是单纯为了捉弄?
大人物时间都这么闲?
如果是复活仪式的一部分,是不是专挑女的来折磨?
毕竟几任主体都是男性,还是恶魔做主体时喜欢做一个男性?
路西法是不是有男女歧视?
👿 圣母不救这个女孩是为了让人们知道鬼神的存在,还是单纯因为这个恶魔过于强大?
如果不是,恶魔为什么愿意帮助圣母?
恶魔与圣母是否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交易?
👼 女孩又为什么不愿意跟随圣母一起离去?
她喜欢被折磨吗?
那她是不是字母圈人士?
家里不是经济条件不好吗,为什么又刚刚好养了六只猫?
是巧合?
还是女孩自己的计划?
如果是自己的计划,是不是骗过了圣母?
还是因为圣母已经看穿了女孩的诡计,故意不救她?
👧 不继续出几部电影很难解释哦,确定不搞个“驱魔宇宙”完善下世界观?
如果有续集解释,我愿为本片给予5星。
可惜,貌似只有这一部。
顶多在“招魂”系列有类似世界观的完善。
但“招魂”系列的恶魔来头都不及本片恶魔伽位。
这么高的咖位没有主线去进一步完善,真是太可惜了。
😮
比较有新意的一部驱魔电影,相比于其他驱魔的电影如《驱魔人》《招魂》之类把影片的重心放在主角和恶魔之间的斗争不同,本片在叙事上采用法庭和回忆两条线互相串联,弱化了宗教驱魔的比重,试图让科学介入甚至取代驱魔。
这里也思考了很多驱魔片极少涉足的问题,那就是受害者到底是被邪灵附身,还是因为自身存在精神类疾病。
医生,律师,超自然学者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着魔的科学解释。
不过由于本人是个恐怖片的爱好者,也是打着看驱魔仪式的心情观看此片,但科学部分的介入必然会压缩减少驱魔部分的高潮戏,所以这一点也是扣分的原因。
结尾太过于仓促,驱魔的结果并没有过多着墨,导致影片整体的完成性欠缺,法院的判决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像是因为神父有主角光环,所以才免刑。
如果是打着科学旗号宣扬无神论主意,也许是部精品影片,可本片的定位却是驱魔类影片,越深入的科学解释只会越弱化本片的宗教味道,前期冗长的科学元素过多介入像是喧宾夺主,让人迟迟找不到进入影片的状态,真正驱魔的过程直至影片后期才开始,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剧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驱魔影迷的观感。
“上帝和恶魔其实都是公平的,他们让你自己选择自己要投向哪一方。
”—《驱魔》区别于其他宗教驱魔类的电影。
女主对苦难的容忍和坚持令人惊叹。
除了主观上的钦佩还有对现实世界信仰的危机感。
女主被恶魔包围,避无可避地逃入教堂,站在她所信仰地上帝面前卑微的祈祷,然而上帝却眼睁睁地允许恶魔在他的眼皮底下折磨他的信徒。
到底是魔鬼的残忍,还是上帝的默许。
这个影片质疑的不仅是上帝,而是对如今科学界的巨大怀疑和嘲讽—女主最终的死亡主导因素居然是我们坚信的“科学”,因为医生的自大和对精神世界的排斥,他乱开的药导致女主精神状态更加紊乱和敏感,最终以死亡终结。
原告方的律师在此之前每周都去做礼拜,但是当现实世界出现宗教事件,他还是选择了对他信仰的猛烈抨击,一粒沙折射出一片沙漠,就像被告律师问的:你的信仰没有告诉你什么是宽恕和理解吗?
信仰只是我们为自己脱罪的一个借口和寄托罢了,尤其当信仰与切身利益相碰撞时。
上帝之所以在女主受尽苦难后才进行搭救,也许只是因为他已经目睹过遭受过太多次的背叛,毕竟对只能存活在人精神世界里的神灵来说,人类的信仰是他们的一切。
信念有多强大,拯救的力量就有多强大。
有时候我们宁愿相信这世上有恶魔的存在,也不敢相信上帝的保佑。
每次看完宗教片我都忍不住思考半天关于个体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还有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我的坚持是什么?
另有一部宗教电影—《庇护所》独树一帜,其中所有的惊悚镜头表达的是对导演想要与观众一起讨论的一个问题的渲染和表现:没有信仰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导演给的理解是:没有信仰的人就像是行尸走肉般的活着,灵魂没有容器,没有依附,而活着只是漫长的折磨。
所有的恐怖镜头都是用来说明没有信仰的可怕。
而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信仰”,我们相信的只是现实可得的利益和眼前的事实,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初衷和事实隐匿的真相。
我们缺乏信任,没有信仰,我们只是追逐名利的、麻木不仁的zombie。
导演把想表达的都演成了一幕幕的恐怖画面,他们也是存了这样的心思—看得懂主要内容的人可以获得心灵上的共振;看不到内容的人也可以看一下恐怖的画面和剧情。
无论我们在猜测什么,所有的对影片的评价都是对导演作品的回应。
我想我心里的宗教类电影排行第一的位子要变了。
这部片子或许不是会被很多人所喜欢的片子,但是这部作品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这类型电影里把人和神连接的最紧密的一部。
艾米丽是一架桥梁,她联结了人与神,她牺牲了自我去向世人证明,世界存在神和魔鬼。
同时女主律师也连接了人类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片中多次提到黑暗与光明,正确与选择,女主律师曾为罪人辩护使其脱罪,后证实了她的“荣耀”带来的不过是杀戮,即使这杀戮并不是她所犯下的。
她犹豫了,不仅仅是因为神父的讲述和艾米丽的经历,更是她自己意识到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选择。
最后一幕她关上台灯,站在黑暗的一侧钻进被子,趴到光亮的这一侧,并且转过电子钟的一幕太棒了,从黑暗中走向光明,正视曾经恐惧的不愿直视的事物,真的太棒了。
从头至尾无法从电影中脱离,真的是无与伦比的代入感。
太棒了。
这个片子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
基本上,我能一个人看,不快进,不闭眼睛,不关声音的,都不算恐怖片。
因为我实在是个很容易被吓着的人。
我们这些从小被马列主义熏陶,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天主教的教义。
基本上,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是粗浅的知道一些些。
但是这些对西方人影响很深,和我们的封建迷信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很不类似的地方。
你会不会把信仰混淆成封建迷信,关键在于你的觉悟。
若只是把宗教当做逃避痛苦的方式,那无论你信什么怎么信,都只会沦为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借口。
真正虔诚的信仰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是高于个人利益的(真像朝廷的口号……)。
越是接近核心的人,试炼越多,或者可以反过来说,越想接近核心,就会被试炼得越多。
这部电影的核心不是Emily如何被折磨,过程多骇人听闻,而是Emily最后的选择。
前面的庭审,辩护律师的经历和转变都是为最后Emily那封信里要表达的东西做铺垫。
Emily选择了继续受苦,奉献了自己的灵魂和身体。
导演基本做到公平客观的叙述,从开始到结束,态度还是比较中立的,虽然可以看出偏向,但是能照顾到各方的情绪。
插一句题外话,Emily的尸体上有类似于圣痕的伤疤,对于圣痕这件事情,很多日本漫画也在用,就像用我们中国的典故一样。。
囧。。。
嗯,觉得自己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和宗教没关系,而是钦佩信徒高强度的精神结构。
人类这不稳定的精神力强度是也人类仅存的一点骄傲了。
1.该片故事原型发生在70年代(1976年),遭遇同片中艾米丽相同命运的是德国女孩Anneliese Michel。
2.该片的最初灵感源于费利西塔丝·古德曼博士所著的《The Exorcism of Anneliese Michel》(即:《安娜莉丝·米歇尔的驱魔》),古德曼是一名专门研究邪灵附体的人类学家。
3.在该片结尾,劳拉·琳妮床边的闹钟显示为11:14,电影《11:14》和该片都是由Firm Films制作的。
4.在拍摄艾米丽在教堂中身体后仰的场景时,珍妮弗·卡彭特曾借用特技器材保持身体姿势。
该片中使用了两具人偶。
5.为了扮演艾米丽,卡彭特像运动员一样进行准备,无论从肢体动作到精神状态都能惟妙惟肖、收放自如。
她还查阅了多本关于附体和驱魔的书籍,并对癫痫也有研究。
在拍摄完驱魔场景后,现场很多人都以为她真被魔鬼附体了。
《The Exorcism of Anneliese Michel》的图书封面图 (封面的年轻女生为当事人生前照片)
剧中的驱魔场景(从左到右依次为:女主男友、精神科医生、摩尔神父、女主父亲)注:人类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种、文化以及社会类型。
而关于这些研究对象的资料不仅大量地来自对世界各民族的了解,还来自游记、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
狭义的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的某一具体方面和内容,即从人类的体质、社会和文化等具体方面对人类进行研究,从而产生诸如体质人类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则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此外由于人类学分支众多,作为个体的人类学家一般只研究其中的一门或几门分支。
(如:片中的那个专门研究各信仰文化中的附身现象的女人类学家安德曼博士)
人类学学科分支参考资料:1.《驱魔》幕后揭秘 · 时光网 [2015-09-25]2.陈一省:《人类学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年1月.
引子一次听一个朋友讲,说他看了一部泰国的鬼片后,连续3个月都很郁闷,心理阴影至今未能完全散去。
当时觉得非常搞笑,老实讲,我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他说的电影上,而是他那带有天府之国口音的普通话上来着。
当然也有点好奇,很想看看一部恐怖片要拍成什么样,才能吓人如此之久。
终于,我如愿以偿得到这样一次机会,前天在Hulu的网站(类似国内的迅雷看看在线电影网站)上乱点,看见一部分类为恐怖悬疑——翻译成中文是应该叫做《驱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的片子。
因为之前被另外一部《史前巨鳄2》的续集打击得实在不行,所以这部由LAURA LINNEY出演,号称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以及癫痫的女孩,怀疑被魔鬼附身,没能在神父驱魔的帮助下获救而惨死,最后神父被控“疏于照顾致死”而告上法庭的故事。
电影就是法庭上以LAURA LINNEY扮演的律师为神父MOORE辩护为主线进行叙述的。
在描述Emily的世界时候,恐怖的镜头有几个,但让人倒竖汗毛的场面也不太多,说实话当时看完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电影没有字幕,害得我是硬着头皮,竖起耳朵,连蒙带猜的看完全剧。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故事里面凌晨3点钟,这是黑色力量降临的时间,Emily,律师,还有神父身上都遭到黑暗力量攻击的恐怖经历。
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就发生在第二天凌晨,我感觉自己还躺在房间的床上看电视,但电视机的声音有点诡异,忽大忽小,时远时近。
我正想起身检查是怎么一回事,突然一个黑色的阴影扑到我的身上,立刻感到浑身被压得无法动弹。
我马上意识到了巨大的危险,于是拼命的挣扎,双脚开始扑腾,想用力摆脱身上的重负......这时,脑子里有个声音响了起来:快点醒过来啊,快点醒过来!!!
这真的是在做梦吗?
我立马睁开双眼,四周一片漆黑,我第一反应就是赶快看时间,急忙去抓旁边的手机,亲爱的读者同志们,你们能想象我当时背负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的吗?
Thanks to God,,,, 还好手机时间显示已经是早上5点半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脑袋特别的沉,像灌了铅一样,整个人身体也感觉很僵。
于是赶紧打开笔记本,和有着13小时时差,尚且还在下午的中国乡亲们MSN联系,分享这一恐怖经历,顺便也给自己壮壮胆啊。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Emily的灵魂来到上帝的面前,问:万能的上帝啊,你为什么抛弃我,让我如此痛苦的被魔鬼折磨啊?
上帝回答道:因为通过你,人们才会相信魔鬼的存在,才会相信我的存在。
你现在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平静地随我进入天堂,也可以选择留下,但是留下你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Emily(像刘胡兰临刑前大义凛然地)回答道:我选择留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片子,然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相信有上帝吗?
这部影片其实开始很闷 如果你看漏了一句话 那之后就很难打起精神了 我还是坚持把它看完了 我还记得我看完的那个晚上真的就在半夜醒来 我不敢去看是不是三点 我只是不断的告诉自己 快睡着吧 快睡着吧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里面的法庭辩论情节十分精彩,而且恐怖气氛营造的破位成功,令人不寒而栗。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宗教灵异和庭审戏的混搭就像三文鱼炒鸡蛋一样违和。
有神论者相信“上帝”,无神论者,只能相信自己。上帝能驱散魔鬼【?】,我们自己呢?
。。。。说实在的比招魂差多了
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看,纯属瞎掰!
拍个恐怖片还非要披上法律和宗教的外壳,槽点太多了。
电影本身质量我觉得拍的挺不错的,给星基本上全都是给电影本身拍摄。用法庭戏来展现宗教算是一种新时代宗教片。但总体上我对这个玩意儿还是怪无语的。评论区说看似天堂宣传实际上是展示恶魔力量奇观,怪乐的。就知道可着一个小姑娘欺负,什么素质啊。艾米丽身边的都是好人,但还是被魔鬼带走了。这是宣传上帝呢还是宣传魔鬼呢(笑本身我觉得电影品质至少三星,我不喜欢,所以再扣点。魔鬼都照着年轻漂亮女孩附身也太不正经了,什么时候给我附身一下大胖老头我再考虑是否相信感觉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影响力明显变弱了。真好
跟驱魔人差不多都是号称真实事件改编,看完再也无法直视嗜血法医了
我看不出这样的个例能证实上帝的存在。
我姥要是看到这电影肯定喜上眉梢吧。。。劳拉琳妮演技太细腻了树双大拇指赞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984796事实是不存在其他可能性的。癫痫有那么严重吗?和着魔、附身相提并论。电击疗法真的管用吗?在电影里不止出现一次了,比如《飞越疯人院》,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会加重病情。疯子不知道自己发疯。恶魔为什么附体?为什么不杀人?那算什么恶魔。审判涉及的是可能性,而不是事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x41167Fa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把宗教、恐怖与现实联系的更近,看完之后有种恍惚的感觉,可看性不错。如果这个世界真存在恶魔,那么也一定存在神
涉及宗教的恐怖片,确实挺吓人的,我是说从意识形态上,因为影片没有从视觉上激发你的内心恐惧。对宗教了解不多,看完后,有种相信基督存在的想法。
7,驱魔x法庭的路子很新,不过法庭控辩的张力差口气,驱魔又被剪碎,律师和神父的半夜遭遇也没有下文,总之两头都没顾上,把驱魔高潮放在3/4位置让结尾显得泄气
这就是两者的现状,教义你一人信着就行了,科学你要是不信就奇奇怪怪了
桥段老套至令人发指,演员长相与演技并滥,导把观众都当成老眼昏花的傻蛋。还假装讨论科学与宗教,你以为站在法庭上扯两神秘主义就怎么了,实质就是不入流鬼片的。
一场驱魔仪式引起的诉讼案,科学与鬼神之间的较量,你相信鬼神吗?
即便跳出恐怖题材和其他类型片对比,本片的法庭戏在呈现逻辑和思辨上都非常深刻,完成度上毫不逊色。法律偏向理性和证据,而宗教则基于感性的、对人的爱、信任和同情,它们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以及不同信仰的博弈一起,把剧作立意推向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2020-09-06 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