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Our Planet Season 1,我们的天与地(港)

主演:大卫·爱登堡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剧照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3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4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5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第一季 剧照 NO.20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剧情介绍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首小夜曲金麦侦探社黑钱胜地第三季小超人梦施公奇案2我的兄弟情人丈夫、妻子和情人夜莺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五季东京大饭店特别篇WakeUp,Girls!超越深限冻结的幸福怒海红尘邻家英雄搜查班长1958佐州自救兄弟英雄第四季吸血鬼生活第四季翻生武林OL诱惑之各自各精彩绝望老爸疯癫之翼阿倍野桥魔法商店街四赌神地狱犬东北抗日联军狂野大自然兄弟姐妹血战湘江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星球 Our Planet

l 简介Netflix宣布已经于BBC获奖无数的自然纪录片《行星地球(Planet Earth)》制片方Silverback达成合作,将在未来打造一部8集同类型自然纪录片《我们的星球(Our Planet)》,将以4K超清格式拍摄。

Netflix计划于2019年为观众播出这部精心打造的关乎地球的自然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已经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将会协助其深入各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摄制,从苍茫冰盖到海洋深处,从遥远的森林到戈壁沙漠,纪录片将记录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深入珍稀自然保护区的方方面面。

这部纪录片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

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

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l 笔记Episode 1 一个星球(One Planet)在过去50年间,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了60%。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稳定性第一次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在过去70年间,极地地区的变暖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快。

北极是一个冰冻的海洋,这里所有生命都赖以生存的海冰正在消失。

在我们整个星球上,重要的关联正在被破坏,我们和其他所有生命长久以来的稳定性正在丧失。

·非洲野狗 捕猎角马·红顶娇鹟 蓝娇鹟 求偶舞蹈·火烈鸟·狼捕猎驯鹿·北极熊Episode 2 冰雪世界(Frozen Worlds)万籁俱寂的雪地,只有北极熊在悠闲漫步。

在遥远的南极,有企鹅、海象、海豹、北极熊,还有罕见的独角鲸,那里还存在着物种多样性。

然而,作为陆地上最大的肉食动物,北极熊的生存愈来愈艰难。

由于海冰变薄,在开阔的海冰平面上,它们无法躲藏,要成功狩猎很难。

在俄罗斯东岸,超过十万头海象聚集在一个海滩上,因为它们别无选择。

海象原来的家园在海冰上,但现在冰面已经退化到北方。

为了捕食,它们只能留在这里。

拥挤不堪的生存环境,让踩踏和伤害不可避免。

部分海象为了寻找足够的栖息空间,不得已爬上了80米高的悬崖。

·南极洲巴布亚企鹅·座头鲸磷虾·虎鲸捕食企鹅·南乔治群岛 漂泊信天翁雏鸟·豹形海豹象鼻海豹捕食帝企鹅·北极熊 捕食环斑海豹·拥挤不堪的海象群Episode 3 热带雨林(Jungles)拥有物种多样性的宝库——雨林。

虽然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但雨林对地球的健康至关重要。

这里究竟有多少生物,还不为人知。

在过去20年间,因为偷猎行为,刚果雨林的大猩猩和野生象群数量锐减。

在过去数年间,红猩猩赖以生存的低地雨林已经减少了惊人的75%。

放眼全球,我们正在以每年约1500万公顷的速度失去雨林。

随之消失的是这颗星球多样性的宝库。

雨林比起陆地上其他栖息地,可以收集更多的碳,让地球气温降低,提供食物和药物。

失去它们,我们将承担后果。

·刚果雨林低地大猩猩丛林象·新几内亚西方六线极乐鸟·婆罗洲雨林天鹅绒虫·食虫植物与树鼩、蚂蚁的关系·彩蝠 在赫姆利斯猪笼草中过夜·菲律宾鹰·切叶蚁·棕头蜘蛛猴南美动物与盐渍地·苏门答腊红猩猩使用工具取食蚂蚁Episode 4 近岸海域(Coastal Seas)沿海区域有着丰富的多样性物种,可以为野生动物和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很重要,海草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同面积雨林的35倍之多,这减少了海洋变暖所带来的伤害。

就在沿海地区为地球环境稳定做出不可或缺的努力的同时,人类行为正在给它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也让海水酸性增加,没有珊瑚礁可以在这两种变化中活下去。

蔚蓝无边的大海,鲸鱼也游不到尽头。

·佛罗里达大沼泽魟鱼海豚·红树林珊瑚礁·法属玻利尼西亚黑尾真鲨隆头鱼灰三齿鲨夜间狩猎·加利福尼亚巨型海带的海底森林海獭和美丽突额隆头鱼进食海胆·阿拉斯加斯特勒海狮白头海雕座头鲸捕食洄游鲱鱼·罗金盘水母·南美太平洋海岸阿塔卡玛 秘鲁鸬鹚繁殖鹈鹕 鲣鸟 海狮捕食鳀鱼·来苏尔拉贾安帕群岛鲨鱼繁殖地蝠鲼裂唇鱼Episode 5 从沙漠到草原(From Deserts to Grasslands)地球上,五分之一的土地被沙漠覆盖。

最干旱的要属南美的阿塔卡玛,有些地方从未有过降雨。

看似贫瘠无情的沙漠,依然与生命息息相关。

在纳米比亚,这个最古老的沙漠,沙漠大象的数量已经不足100只。

由于缺乏水源,它们只能无止尽地跋涉。

曾经代代相传的生存技能,在急剧变化的气候面前,渐渐失去了用处。

九成草原消失,其中多用于农业。

我们吃什么,以及怎样生产,会决定我们星球未来的草原。

·猎豹捕猎角马·阿拉伯沙漠索克特拉鸬鹚繁殖·羱羊阿拉伯豹交配·鲁卜哈利沙漠阿拉伯剑羚·纳米比亚沙漠象 沙漠狮·美洲野牛争斗·匈牙利草原大蓝蝶蚂蚁·蒙古草原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印度高草原虎 斑鹿等Episode 6 国际公海(The High Seas)海洋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面积,而且只是表面,它同时还深不见底。

海洋平均深度是4公里,最深处可达10公里。

深海生物生长异常缓慢,深海捕捞的渔网可以将历经几个世纪形成的珊瑚礁群毁灭,至今已经有一半深海珊瑚礁消失。

数十年不加节制的捕鱼行为,让大部分鱼类资源急剧减少,三分之一已经奔溃。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掠夺海洋资源,整个海洋系统会随之消亡。

·伪虎鲸追捕海豚蓝鲸母子飞旋海豚和黄鳍金枪鱼捕食灯笼鱼·浮游植物·深海生物皇带鱼鮟鱇鱼海底银鲛深海珊瑚礁锥齿鲨毛足虫·巨鹱黑眉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 黄蹼洋海燕 啄食外洋的浮尸·蓝鳍金枪鱼捕食凤尾鱼·鱿鱼取代鱼类Episode 7 淡水资源(Fresh Water)淡水,陆地上所有动植物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

这颗星球上大部分的淡水都被藏了起来,其中将近三分之二在极地冰封。

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河流已经被我们改变了自然水流,主要通过建造水坝来改变。

所以现在全球很多河流已经不再流动,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源。

由于人类工业用水量加大,原本水量充沛的河道干涸。

依靠流动的水来降温的河马只能泡在泥浆中,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随着全球变暖,非洲干旱现象变得更频繁和严峻,动物们面临极大威胁。

不仅我们需要水源,动物也需要。

·翠鸟捕食·澳大利亚中部 艾尔湖鹈鹕·湍鸭棕熊捕食鲑鱼·哥伦比亚彩虹河·佛罗里达水獭 海牛 蜉蝣 翠鸟 鹗伊瓜苏瀑布·潘塔纳尔湿地美洲豹试图捕捉水豚、鳄鱼·湄公河斗鱼·坦噶尼喀湖慈鲷·鲁阿哈大象 河马 狮子 水牛·普拉特河沙丘鹤Episode 8 森林共生(Forests)在全球,我们破坏了超过一半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繁盛的森林,我们不仅正在失去曾经生活在其中的动物们,我们也在改变全球气候。

只要给森林时间,它们会重新覆盖整个地球,伴随着多样化的动植物群落。

一个有着更多森林的未来,是我们星球恢复弹性的关键。

在北方针叶林,有一种极其罕见,像神话一般的动物——西伯利亚虎。

世界上仅存不到600只。

偷猎行为使得西伯利亚虎一度濒临灭绝,未来它们的生存必须依赖广袤的森林。

·北方森林南部西伯利亚虎野猪·阿拉斯加西部鲑鱼洄游白头海雕争斗·红杉林粗皮碛螈·西高止山脉狮尾猴双角犀鸟争斗·米欧波 非洲最大森林 象 可乐豆木毛虫非洲野狗·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狐猴马岛灵猫交配叶虫灰鼠狐猴·切尔诺贝利的恢复红隼普氏野马等l 短评五十年前,人类登月成功,这是人类史上往前一大步的象征。

而在另一个象限里,它们正在急速地走下坡路——近50年中,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了60%。

我们在开辟宇宙的同时,正在毁灭我们自己的星球。

人类不经意的一举一动就会引发蝴蝶效应,给地球另一端的动物造成巨大灾难。

在我们的地球上,每一周都会有100只红毛猩猩因为人类的活动而死亡。

他们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这片丛林地貌的熟悉程度,所以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极大威胁到红毛猩猩的生存。

在俄罗斯北部,超过10万只海象因为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只能到陆地上休息。

鲨鱼吃大鱼,大鱼吃小鱼。

因为大量捕猎鲨鱼,大鱼数量增加,小鱼减少,于是珊瑚礁少了他们的清洁工。

加上全球变暖,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死亡白化。

有许多海洋生物是依赖珊瑚礁生存的,而目前世界上一半的浅海珊瑚礁已经消失。

塑料污染对海洋的破坏固然令人担忧,但实际上,对海洋生物更致命的是过度捕捞。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十年的时间就能让因为捕捞而岌岌可危的海洋生态恢复。

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经过保护的海域,长远来看能够让我们的渔民们花更少的力气,捕到更多的鱼。

这就是我们星球的韧性。

但这更需要人类控制自己的脾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

我们保护自然不是为了我们人类的家园,而是为了人类自己以及我们关于这颗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记忆。

就像片中所提到的:“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2 ) 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

讲几个印象很深的片段:一种天堂鸟求偶时眼睛变色,翅膀张开,像人类的芭蕾舞者;另一种天堂雄鸟求偶时,有另外三只僚机帮忙……上下翻飞,令人惊叹;海象生存空间不够,被迫爬上悬崖,最终都从几十米高空坠落而亡,海岸边一地尸体;印尼米苏尔岛是baby sharks温暖的摇篮;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人类撤离之后,仅用十年森林恢复,动物回归,原本以为它们是稀少的访客,其实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谈谈感想:原本一边看一边觉得人类面目可憎,内心是煎熬的,很自责又羞愧,很希望可以限制人类发展而去帮助野生动物生存,正好又看到斑鳖濒临灭绝,更是深受打击。

后来想通了,我今天能站在这里欣赏这部影片,正是我掠夺了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资源的后果,任何种族都是自私的,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而今天我对它们的怜悯恰恰是因为我已经站在了食物链顶端。

我妄想通过牺牲一些人类的利益而保护动物,实际上全球范围内人类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仓廪实而知礼节,可以看到在宣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因为地球上的资源已经被瓜分完了,有些国家有些民族光是生存下来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只有一边摸索着走路,一边思考又反省,祝愿我们的星球越来越好!

(顺便,大卫爱登堡爵士的解说深入人心,他几乎就是一部纪录片的品质保证,功力深厚,娓娓道来,他是Britain的national treasure!

衷心祝愿老先生身体健康,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佳作!

 3 ) 我赌这9.8分顶级新片,马上要刷爆你的朋友圈

要说拍自然纪录片的行家,BBC认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

从早期的《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系列,到2017年火爆全网的《蓝色星球2》。

无一例外,都是名副其实的真·神作。

前两天,又有一部每一帧都美得震颤灵魂的自然纪录片来了。

我敢打赌,它即将刷爆你的朋友圈——

严格来说,《我们的星球》(下文简称《星球》)的出品方并非BBC,而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流媒体巨头Netflix。

但是,它的制作方仍是BBC的金牌团队Silverback films.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它家的赫赫战绩——《冰冻星球》豆瓣9.7分,《蓝色星球2》豆瓣9.8分,《地球脉动2》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分。

除了制作公司牛逼之外,《星球》的解说也大有来头。

戴维·阿滕伯勒,是著名的自然博物学家,也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此前,戴维·阿滕伯勒和BBC合作了60余年,承包了几十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的解说。

在英国一项民意调查中,戴维·阿滕伯勒更是打败贝克汉姆,获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称号。

时光荏苒,戴维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依旧顶级团队+顶级解说,《星球》一开播就口碑炸裂。

豆瓣和IMDb上,其评分都高达9.8。

在《星球》的首映礼上,甚至还吸引了贝克汉姆一家,以及英国王室查尔斯王子父子三人等名人出席亮相。

为何《星球》的口碑和关注度都如此高?

一组数据给大家感受一下:主创团队历时4年,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各地区,动用600多名工作人员,累计超过3500个拍摄日。

最终,才拍出了这部8集纪录片。

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到神秘深海;从广袤的非洲平原到南美热带雨林。

可以说,《星球》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自然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一个物种想要得以延续,繁衍问题至关重要。

而动物间为交配而展开的求偶行为,也有五花八门的方式。

比如孔雀开屏,座头鲸唱歌等等。

对于生活在热带丛林里的娇鹟(音同“翁”)来说,它们的求偶方式则是跳舞。

并且,不同颜色和类别的娇鹟,其舞姿也不尽相同。

金领娇鹟,求偶时的舞步是跳跃和旋转。

金领·舞娘·娇鹟红顶娇鹟,求偶舞步是在树枝上滑行。

红顶·庞麦郎·娇鹟蓝娇鹟的舞蹈编排最复杂,需要有三名舞伴陪同。

在反复练习多次后,它们才能在雌鸟面前表演,做出如旋转木马般轮流交替的花式动作。

蓝·旋转木马·娇鹟你可能想不到,娇鹟的品种共有五十余种,每一种的求偶方式都不尽相同。

为了繁衍后代,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

当然,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光知道繁衍后代是远远不够的。

在自然世界里,有一套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和生存法则。

而每个物种适应自然法则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学会捕食。

比如,小甲壳类的磷虾,以海洋中漂浮的微小植物为食。

而磷虾本身,又是鲭(音同“青”)鱼的食物。

再往食物链的上端走,鲭鱼也会成为其他物种的盘中餐。

而且这样的捕猎者还不止一种——海洋中的海豚,喜欢成群结队来捕食鲭鱼。

空中的水薙(音同“剃”)鸟,也能冲进海里捕食鲭鱼。

得益于身体的特殊构造,水薙鸟用于飞行的翅膀,也能在水中自在畅游。

在捕食磷虾时,鲭鱼可以横行霸道。

但在海豚和水薙鸟面前,鲭鱼却腹背受敌。

一出海底世界的“丛林法则”,被这几种动物生动地诠释了出来。

说起来,丛林法则的残酷,绝不仅仅在于“弱肉强食”。

还有更加残酷的“物竞天择”。

为了找到适应生存的环境,自然世界就经常出现动物迁徙行为。

非洲的火烈鸟,通常会选择在远离海岸的小岛上筑巢产卵。

这样的小岛有盐湖围绕,是天然的保护屏障,捕食者不敢涉足。

但是,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饮用的淡水。

于是等小火烈鸟破壳之后,火烈鸟群就要举族迁徙,进行一次寻找新居住地的漫长跋涉。

一次这样的迁徙通常超过50公里,历时数日。

在此期间,一些体弱的火烈鸟幼崽或许会跟不上队伍。

还有的双脚被凝固的盐渍禁锢,举步维艰。

等待它们的,就是死亡的考验。

幸运的是,哪怕迁徙的过程困难重重。

但大部分幼鸟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都能抵达有淡水的地方,开启新的生活。

从捕食到繁衍,再到迁徙。

《星球》的第一集就为我们介绍了动物族群为了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做出的抗争,干货满满。

在后面的几集里,《星球》将逐一探索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以及那方水土所供养的生物。

除了知识量相当丰富之外,《星球》的拍摄也值得一提。

看过《蓝色星球2》的人就知道,BBC拍摄团队的敬业程度,绝对堪称业界良心。

为了拍摄海豚冲浪,摄影师一只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另一只手驾驶喷气式海撬在海面狂奔。

在他身后,是如同猛兽般袭来的海浪。

身侧是冰冷的海水,像扇巴掌似地拍打在脸上。

《蓝色星球2》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BBC这群“亡命之徒”,可以说是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在《星球》中同样如此,拍摄团队运用了最先进的4K摄像机,上天下海,无所不至。

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自然界一幅幅波澜壮丽的图景——洁白无瑕的冰雪天地。

色彩绚丽的咸水湖。

宛如仙境的绿色森林。

神秘瑰丽的海底世界等等。

不夸张的说,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壁纸。

当然,除了美景之外,《星球》中也少不了各种蠢萌的动物。

“目不转睛”小海豹。

“突然出现”小企鹅。

“蹦迪鬼才”天堂鸟等等。

在《星球》每一集的开头,都有同一段旁白: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冒险抵达月球。

人类历史上首次,我们回望自己的星球。

自此之后,人类人口数量已增长超过一倍。

这个系列节目,将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能得以繁荣。

发现了么,《星球》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下那些自然界的奇观。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图,就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改变“旁观者”的身份,转而意识到自己是地球存亡的“参与者”。

而导演通过镜头传达的,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景。

它用直白的事实告诉观众,我们所目睹的地球奇观,正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组简单的数字就能窥见一二。

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的速度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

这进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提高海平面、改变海水盐度、扰乱洋流,甚至直接威胁极地动物的生死存亡。

另外,由于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在过去的20年里,鹿的数量已经减少70%.在过去的50年里,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60%.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是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疮疤。

为这部纪录片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今年已经93岁了。

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年纪这么大还不退休?

阿滕伯勒是这么回答——“我们对自然界了解得还是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这部良心纪录片,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界、以及我们所处这颗蓝色星球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4 ) 关于环保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我愿意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并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抛开道德,这本质上是一个的确成立的科学的言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或许这是源头),其必然导致对其他物种、各种自然环境,以及整体的大自然的影响,在人类这边看是有利的,那么在人类之外看整体上必然是有破坏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下是有限的)。

当然,这种破坏也是相对人类和其他的生物、一定尺度下的生态环境而言的,对于地球这个庞然大物的演化而言,这种破坏或许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个角度上,环境保护这个科学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呢?

那便是:人类对于那个科技甚至社会的最终目标——(相对人类种群的)无限的资源,绝对的自由平等——的无止境的追求,能否在人类被大自然毁灭前完成。

这是一个很终极的问题,一个关乎人类,作为宇宙中不知道是否真的孤独的一种高等生物,到底能够走多远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人类上层建筑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演化,的确也存在支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这源于一种对广袤的大自然的爱。

也许在人类的起点,目的只有生存繁衍,但漫漫的历史洗涤之下,这些超出最初始的生物性的价值观,也成为了一种的确存在的精神需求总体而言,环境保护是包括了以上两个方面的。

忽略前者,否认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意味着否认过去,否认人最初始的生物本能,否认人类从食物链中渺小的黑暗角落一路走来,演变出高楼大厦、科学艺术的宏伟历程。

忽略后者,否认人类文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与物质基础相独立而联系的精神需求,意味着否认未来,否认人类在物质生活发展之外的更有趣的必不可少的进化还是辩证法讲得明白透彻,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需求,与人类在自然下保护自我的生存需求、保护环境的精神需求之间的对立统一,如何把控好这个平衡,决定着“螺旋上升”的进化尽头是星辰大海还是自我毁灭而复杂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本身并非团结一致,在多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背景下,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无不将其触角伸向了“环境保护”这个大染缸中。

既急需面对矛盾提出好的对策,却又内部各有立场,因各种因素而互相掣肘(从关于碳排放的那次,柴静与丁仲礼院士的对话可见一斑)。

我想这种利益上的一致与冲突,微妙而无比复杂的关系网,是环保,也是国际上任何问题的普遍性质至于说,人类整体发展的最终归宿在何方?

所有人追求的那一天,到底是毁灭日的昨天,还是明天?

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太复杂,太难,现在的我只能选择相信,并继续寻找着答案————————看纪录片时又再联想到这个问题,生态的多样性或许不止以上的两种意义,它还为人类对于生物、自然、世界的认知提供了绝好的样本(生物学、仿生技术的应用;美学的研究,对关于生命本质的研究与追问…)当然,无奇不有的大自然,其实是一种很宏伟的存在。

其广袤与神奇,本身就应当让我们心怀感激与敬畏

 5 ) 自然科学得哲学性——我们的星球雨林篇观后

总结:赤子之心映照之下,真理反而更应熠熠生辉。

从内容结构上,整部雨林篇有一条暗线,即映射的方式,让观者迅速代入并找到乐趣:1,刚果雨林中犹如城市一般的巨树,森林象从社区道路一般的通路中穿过,各色动物们集会在莫比里拜亚沼泽,就像在纽约中央公园休闲的都市人。

2,新几内亚雨林天堂鸟的强迫症与舞步,与现代人群熟悉的日常别无二致。

3,婆罗洲林立的石灰岩尖顶,几乎是哥特式建筑的翻版,树鼩在马桶一样的猪笼草上如厕,4,菲律宾依赖父母又渐渐练习飞翔并最终独立生活的食猿鹰,5,亚马逊雨林,依赖盐渍地共有资源生存的动物们映射着金钱社会,切叶蚁扛着树叶的整齐拥挤的队列,像极了提着公文包挤地铁的上班族,而被虫草菌腐蚀并注定夺去生命的昆虫们,则让人想起绝症、死亡和毒品。

6,印尼红猩猩的生活,则让我们想起日常的亲友之间的生活形态。

相比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BBC名作,网飞这一系列纪录片的亮点也在这里,立意同样在于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反思,但表现方式非常有创新。

我们自诩万物的灵长,却发现,我们自认为文明社会的高级形态正在文明从未踏足的领域,在我们认为远远渺小于我们的飞禽走兽间,自然而然地上演——这是一种文明的自嘲,把我们从傲慢的王座上拉下来。

为什么文明需要谦卑与克制呢,因为需要以更宏观的眼光和尺度看待地球史:丁仲礼院士曾在访谈中提到,人类如今一系列对环境的破坏行为,放在地球漫长的时间坐标之中依然微茫,我们并不能毁灭地球,我们只能毁灭自己。

如今人类这一支物种,以百十亿的体量,凭借绝对的智力与资源攫取能力,以人定胜天的统治者姿态站在地球之巅。

但如果放眼整个生命之树,人类所占的却只是一个极小的枝桠。

文明出现的5000年,之于整个地球的历史的时间尺度,则相当于一口呼吸之于人的一生。

当人类离开农耕与畜牧渔猎的时代,我们对于自然的攫取开始指数级上升。

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得以强大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自然。

自然的破坏速度、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步在指数级上升着。

塑料、工业废水、核污染,地球的自我代谢能力并不能跟上这几百年间世界爆炸式的巨变所带来的破坏。

这期间,我们挤占了生命之树大部分的养分。

这与医学上的肿瘤细胞的特性是何其相似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篇短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在如今生产关系之下,也会有关于人口与土地承载力的量化指标。

倘若忽略贪婪与傲慢,沉静下来的人类,反而会显露出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到之处:人类具备道德意识、艺术创造力、生命情感、思考与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个人获得维持生命所需的热量,与自然造物健康运行规律之间,存在极大的可持续的互惠空间。

人类的活动一定会在地球留下痕迹,河狸一生都在修筑水坝,并会永久改变地貌,但必须有一个良性的边界。

即为了维持必要生存所需而产生的攫取和杀戮,让能量以负熵的形式进行交互,则是自然存在的动物性法则的一部分,而能从中体验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并能够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自我约束的,只有人能做到。

而这正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仁”的重要体现,从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思辨道德的建设,这部纪录片做着与先贤们同样的事。

尽管社会体制,知识,科技,生产力的背景已然大不相同。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纪录片,但在面对残酷的生态破坏问题上,这部纪录片展现出了难得的与中国思想观念的共识。

清末西学东渐的时期,农业国的我们,面对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强势的殖民入侵之下,思考中国的出路。

中国翻译家严复翻译了一部生物学著作《天演论》,却在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震动,物竞天择的生物学观点,带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国人终于放下了天朝上国文化上的傲慢,并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斗争图强的历程。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并不脱离人类生活,人类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确立人类应该在的位置,应该有的表现。

如今的全球碳中和政策,对新能源的注重,一系列重要的环保共识,放在哪怕50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抛开权利和政治的因素,人类终于对于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实加深了认识。

东西方哲学的基底分别是知识与人生问题的思辨。

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得以呈现。

所以中国人会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自然现象中思辨人生。

并得到“仁”这一中国化思想成果。

纪录片中那一系列映射的故事,尽管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天差地别,但因为展现出表面的相似性,让更多的人得以更好地思考天道。

对天道的思考,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干根基,我们说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温凉寒热的中医药理,耕读传家,节气历法,天理人心等等。

中国人对天道的体认和实践,与西方对于自然的改造与资源开采形成对应。

片尾那整齐划一的油棕树,与边缘处岌岌可危的原生雨林形成对应。

对于天道的思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探索。

这种探索是跨学科的,生物学,文学,哲学,伦理学,均在其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并理解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人类智慧的最高产物有两个:知识与人生的至善。

当这两者能共同发挥作用,人类本身也将得到更好的进步。

那些飞禽走兽,不再是理念意义上的某个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而是与人同样与自然交互着的生命。

当我们不再忍心因随手丢弃的一个塑料瓶盖,导致一只飞鸟,一个海龟整个生命旅程都饱受痛苦,或者因为口腹或者娱乐,而虐杀一只野兽,我们生命情感的良知便得到了擦拭。

我们将唤起对于广阔世界的思考与渴望,又为知识的收获创造了空间。

儒学大师马一孚著名的诗句: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

不正是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认知、思考、共鸣,该有的一种情感吗。

李白在短歌行里写: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陶渊明写:纵浪大化间 曹操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都是在带着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之下,去看待天地自然,这种思考,就是人类真正独有和不朽的成就。

因此欣赏诗歌的层次性非常丰富,从修辞学,到哲学,到自然科学,史学和美学。

所以,让我们带着发自本心的真挚情感,以读诗的眼光,去看纪录片,与广阔世界共鸣吧。

 6 ) 敬畏自然 爱护环境

断断续续,今天终于把《我们的星球》这部纪录片看完了,如果要说观后感,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敬畏自然,爱护环境“八个字。

从小到大,我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一句口号是“人定胜天“。

这些年来看到的种种环境变化,却让我从小时候豪迈地喊出这四个字转变成疑惑和不安。

看完这部纪录片,甚至是在看完每一集的时候,我都反复问自己,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我不想探讨里面美丽的镜头,因为那些美景是实实在在存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只需要技术手段去拍摄,而难点在于如何让他们持续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纪录片首先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做了整体介绍,然后分集介绍了冰雪世界、雨林、沿海地区、沙漠到草原、公海、淡水和森林等,几乎涵盖了地球的所有生境。

当然,由于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于工具的纯熟使用,这些生境几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地球是一个整体且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某些方面受到了伤害,如果是具有免疫功能的个体,那自然会产生炎症反应,极端天气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最后一集介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的时候,为我们展现了自然强大的自愈能力。

没有人类的干预,即使在核辐射如此强大的地区,生物都能蓬勃发展,可见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之强。

人类只是也只是地球这一整体的极小部分,或许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敬畏自然,与邻居们和谐共处,而不是肆意攫取地球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如果说人类是地球的毒瘤,那么迟早会被地球的免疫系统清除,或者跟地球一起走向灭亡。

纪录片里地球的美景无需赘言,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在看到纪录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家园曾经如此美丽。

 7 ) 《Our Planet》我们的星球

好不容易下载到了去年上映的bbc新纪录片《我们的星球》。

不幸的是,在这个档口,我的眼疾角膜炎再次发作,眼睛(尤其右眼)每天都疼得厉害。

管不了那么多了,再疼也是个看。

于是,两天时间,终于将它观赏完毕。

也过足了眼瘾。

《Our Planet》,又一部bbc力作。

豆瓣评分高达9.8分。

和其他巨作一样,《Our Planet》也是由主创团队历时4年,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各地区,动用600多名工作人员,累计超过3500个拍摄日。

最终,才拍出了这部8集纪录片。

和制作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相比,我的一点小小的眼疾又算得了什么?

解说仍然是我最敬佩的男人——著名的自然博物学家,也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戴维·阿滕伯勒。

戴维·阿滕伯勒和BBC合作了60余年,承包了几十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的解说。

在英国民意调查中,戴维·阿滕伯勒更是打败贝克汉姆,获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称号。

十几年来,看戴维·阿滕伯勒解说的bbc纪录片,成了我了解地球、热爱自然的重要窗口。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太神奇了!

只可惜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的制约,我只能被生活束缚在广袤地球上这狭小的一隅。

还好有bbc的镜头记录,满足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在此衷心感谢各个纪录片的制作团队。

每每观看时,都会让我眼前一亮,三观迅速得到提升。

忘不了片中金领娇鹟为了求偶,竟会跳出那么优美的舞姿!

忘不了小火烈鸟为了躲避天敌,迁徙在盐湖里生存,让天敌都不敢涉足。

但它双脚却被凝固的盐渍禁锢,举步维艰。

海象生存空间不够,被迫爬上悬崖,最终都从几十米高空坠落而亡。

地球的美丽和多样性让我惊叹不已!

我相信,如果面对真实的画面,我不知道还要惊叹成什么样子!

地球是美丽的。

然而这美丽的地球却处处受到人类的威胁。

即使在有生之年我仍看不到这些真实的画面,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地球存亡”的参与者。

我爱自己生活的这颗星球。

希望更多人会真正地行动起来:保卫自然,拯救地球。

 8 ) 地球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

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

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9 ) 不一样的视角

在B站看完了第一集,画面美的依旧感人。

《我们的星球》从画面到BGM再到剧情,完全不输给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地球脉动》,只是这次打动我们的不是BBC,而是网飞,但不变的还是我最爱的老爵爷为独白和《地球脉动》同一制作组。

果然没让我失望。

我一直担心自然纪录片已经很多,好多新出的纪录片都有重复的镜头出现在其他纪录片内,并且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这次网飞还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新鲜感?

事实证明绝对有九成以上,强硬的制作团队果然厉害。

自然纪录片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内容上大家也应该有共鸣,保护地球,真的刻不容缓,每次看到北极熊出场我都想跳过……

 10 ) 那些值得记住的时刻

#我们的星球-第一集#看这些现代尘世美的纪录片有什么意义?

那是给你我一个信念,这个星球上还有东西值得你我去守护。

有了值得守护的东西,日常的生活除了营营役役之外,还有其它超越有限生命的价值。

#我们的星球-第二集#南极的“大草原”:南极洲的冰原之下,与荒芜的冰面相比简直是一个翻转的世界。

冰层下有广阔的“大草原”——藻类植物。

南极磷虾便是靠藻类的供养而大量繁殖,数百亿只活跃在冰封世界的反面。

而磷虾又滋养了企鹅、座头鲸等生命。

令人闻风丧胆的虎鲸群(杀人鲸),如同舰队一样整齐地游弋在南极波涛当中,它们是这片海域顶级猎食者。

单挑的话,即使虎鲸也难以捕获国王企鹅,但群落出动就不一样了,分工出击,水中灵巧的企鹅也难道一劫。

只是,无论南极还是北极,全球温度上升导致冰面在这短短几十年间急速退减,整个冰冻世界的生态都遭受灭顶冲击。

可怕又可能的未来是,我们的子女辈或者都只能从纪录片中才知道原来“我们的星球”曾经如此生命繁荣过……#我们的星球-第三集-丛林#极乐鸟的舞蹈,原来是生命繁衍所必需的“奢侈”,负担得起这种奢侈才证明你足够的健康,孔雀的尾巴,也是同理。

#我们的星球-第四集-沿海#深水狩猎:座头鲸在深水区捕食鱼群,他们会深深地吸进一口气,潜入鱼群之下的水底,然后一起用气孔吐气,从而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气泡串,把鱼群“顶”上水面,小鱼们便身不由己地被迫上浮,失去控制。

这个时候,鲸鱼只需张开宽大的嘴巴向上游去,就能饱餐一“口”。

浅水狩猎:海豚们与鲸鱼不同,它们狩猎的对象是浅水区的鱼群。

每次发动捕猎攻势,总有一条海豚作为“主攻手”,它会绕着鱼群转圈,然后把圈子越转越小,直至鱼群活动空间太拥挤了,不得不跳出“捕猎圈”,试图四散逃逸。

可惜,等待着飞跃起来亡命之“鱼”的,却是一张张咧开的大嘴,海豚们的盛宴就此开始。

#我们的星球-第五集-沙漠到草原#保护大熊猫比保护阿拉伯猎豹和大象容易得多。

阿拉伯猎豹,全世界现在存活的不到200只,远远少于大熊猫。

有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很好保护,那是因为保护它们需要付出的代价比较小。

它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圈定一个不大的范围就能轻易控制。

还有一个条件,保护那些容易保护的濒危物种,还能方便“圈养展示”它们的可爱,从而让人类更有掌控感和成就感。

相较之下,另外那些需要大活动区域才能获取生存资源,而且样子没有显得那么可爱,又不便随时拉出来显示人类爱心的动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甚至,它们的生存空间与人类的生活空间冲突,如果要保护它们的利益,人类一方的短期利益就要受到限制和损害。

真正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和植物,不仅在于数量少,更深层的原因是保护的代价太高,与人类的切身短期利益冲突了。

#我们的星球-第六集-公海#为什么它们濒临灭绝?

因为每年有1亿条鲨鱼,被人猎杀用来制作鱼翅;因为一条蓝鳍金枪鱼在日本能卖到100万美元。

#我们的星球-第七集-淡水#正片的第一秒钟就足以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原本只发生在电光火石间的翠鸟捕鱼过程,被高速摄影机精确地捕捉下来,慢速回放让人得以仔细看清,翠鸟从空中飞刺入水,瞬间定位猎物,再翻腾离开的全过程。

这一集还见识了,饥饿的美洲豹竟然敢对一向无人敢惹的鳄鱼下手。

小心爬上鳄鱼头顶正上方的树枝,然后乘对手不备,一口咬在鳄鱼全民唯一的弱点——喉咙。

别以为这样战斗就结束了,鳄鱼岂是无能之辈,它也是自然界里的顶级猎食者,知道自己咽喉被咬,最有效反击就是利用体重和水中的优势,不断翻滚身体。

这一刻,谁是猎物还不好说,鳄鱼也在试图用水淹死猎豹,只要猎豹稍一松口,不仅鳄鱼死里逃生,而且还能反咬对手一口,猎物与猎人的角色即刻反转。

生死之间,还有什么比这个情景更能说明:你死我活。

二十分钟的以命相博,最终美洲豹坚持到了对手崩溃的一刻,但也已经精疲力竭。

势均力敌的生存竞赛,谁能保证下一次自己还是受胜利之神眷顾的宠儿。

这就是“物竞天择”的生命写照。

#我们的星球-第八集-森林#北美著名的白头雕,幼年时期原来并非白头的,逐渐长大成熟才蜕变成典型的白头黄嘴形象。

以大欺小乃是雕群觅食的常态,一岁的灰头雌雕被其它的成年同类抢了鲑鱼怎么办?

那就去成年雄雕嘴里抢回来。

因为,哪怕是一岁的雌雕,体型也比不少成年的雄雕要大。

同类之间,体型代表强壮,体重就是竞争力。

《我们的星球第一季》短评

要么智人早日灭绝,要么就该把这种片子刻入人类基因,从受精卵发育就开始警醒学习。

6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8分钟前
  • CUBY
  • 力荐

对比国内纪录片如众神之地,大卫团队的纪录片很明显的优势是不以人为本位,没有处处要宣告天人合一的强烈企图,没有抒情的语文高分小作文,没有将“xx是生命之源”写进文案而是让弹幕自发感叹。总之,好的自然纪录片还是得ego小一点,大国气质弱一点。

13分钟前
  • 重力泉零号土著
  • 力荐

说教片。烦。

14分钟前
  • 寻走
  • 较差

Netflix放YouTube了。爱登堡👴👍。climate change heart breaking。

17分钟前
  • reneryu
  • 力荐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21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疫情前最后一部大制作,现在补上了

26分钟前
  • 满地
  • 推荐

你们美国人是怎么好意思管地球叫我们的星球呢?不怕你们那些缺心眼儿寻找存在感的各种主义者拿这名字诟病啊?叫The Planet We Live On多好呢。

27分钟前
  • Chaos
  • 很差

大家一起看 Les也很喜歡 哎 真好

28分钟前
  • BullshitArtist
  • 力荐

我们的星球上 不只有我们

33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力荐

动物世界升级了

38分钟前
  • 愿今朝
  • 还行

画面好音乐好配音好,内容,呃。

39分钟前
  • 我猫呢
  • 还行

有点无聊 还乱

43分钟前
  • 漫漫滚雪球之路
  • 还行

Hornbill飞行模式好酷啊。

44分钟前
  • 十九。
  • 还行

惊艳到爆!

49分钟前
  • AQA
  • 力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52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像是复习了一遍《地球脉动》,壮美!

53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太美了,这样的美,能活多久……

56分钟前
  • 吹热风的野草
  • 力荐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58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说教太多了... =。=

60分钟前
  • w2jmo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