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海明威与盖尔霍恩★★★★I have almost felt most at home in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s.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I was a war correspondent.战地记者,一个女性,在一个男人的世界里奋斗,在那个时代真的很难得。
很漂亮,腿很长。
^_^海明威先生,在那个时期,带着儿子,还结着婚。
去追女孩子,真的好吗?
不得不说,海明威先生追女孩子真的很有技巧。
像我们这种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真的是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啊。
Life-death fight 就这样被巧妙地化解了,伏特加,很有意思啊,还成了好朋友,哈哈。
这是纪录片?
太情节了吧,电影味道过重,还去采访蒋介石夫妻,真的假的啊?
还有周恩来。
马先生的双面间谍,蒋介石怎么能不输呢?
原来是妮可.基德曼,怪不得那么漂亮了,腿长,貌美。
Top writer always write in loneness.
真的很难想象,在豆瓣这个“女权集中营”社区,这部片子的评分居然如此之低。
或许,只是或许,在太多人长期以来的认知里,海明威这个名字所携带的光环是如此的强大而耀眼夺目,以至于足够掩盖其他一切,而这部片子的出现动摇、或是摧毁了他们,他们难以接受这样一个可能的事实:撇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这一属性,他不过是任性自私自恋自大、胆小且有阉割恐惧症、且管不住裤裆里那根玩意的臭男人一个,为了当下的说服力,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巧舌如簧而不顾自己的逻辑自洽,然而他生命力遇到的这个对手是玛莎·盖尔霍恩,史上最伟大最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后者不是Man,却比一个公认为最man的作家更man的女性。
传记类电影不好拍,但这部片子很好的抓住了“谁更man”这根主线,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摄影风格,都很对我的口味,公平的评分的话,4.5颗星不算过誉,多出的半颗算是中和整体评价了吧。
HBO出品的电视电影,片长2个半小时,由《鹅毛笔》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英国熟男克里夫·欧文和妮可·基德曼联袂主演。
试图对海明威波澜壮阔的一生重新诠释还原,首先以第三任妻子盖尔霍恩30年后的回忆方式为切入点,从两人的相遇,到西班牙内战,古巴、芬兰、德国、英国,再到中国与蒋委员长会面和周恩来密会,始终围绕着两人不依不饶的爱情故事,直到离婚分手,老年海明威自杀身亡,再重新回到盖尔霍恩的回忆访谈为结束。
如果说这就是海明威的全部的话,确实有点牵强难以令人信服。
单是海明威雄性威猛的一面就表现的模凌两可,或许是因为预算有限,没有海明威斗牛,也没有战地负伤的场面,只以两场钓鱼敷衍了事,除了与俄罗斯军官的吵架,就是与盖尔霍恩的大吵大闹和床上房事,与文学硬汉形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导演为了表现美国至上,其他都是低等的手法到是无所不用其极,盖尔霍恩如圣母般在西班牙救出轰炸街头的小孩儿,把俄罗斯骂的一无是处的争吵,与蒋委员长令人恶心的假牙会面,霍乱传播的中国街巷,让手生疮的自来水,总算对周恩来没有太多诋毁,只是那形象让人无语。
当然,导演对国宝级民族英雄的海明威与卡斯特罗的亲密往来只字未提,海明威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也是没个片言只语,在FBI特工24小时监视中,让老年海明威焦虑不已导致心理崩溃,而举枪自杀的机密桥段更是轻描淡写。
对所有事关海明威在美国民众面前不可言的事迹可谓掩盖的天衣无缝,其实这也没啥,谁也不会愿意往自己国家国宝级人物的脸上抹黑,但是,如此倾向性强烈的表现手法,还是让人忍不住吐槽。
要拍史诗般爱情故事,你就好好拍呗,黑白与彩色画面相互交错,各种记录式片段呼应成趣,质感强烈穿梭适当,这不是挺好的吗,非得顺带丑化一下别人为了啥啊,难不成,这就是美国人的为人处事方式?
表扬自己的时候,不挖苦讽刺两句别人就会浑身不舒服?
浮夸的爱情片,关键爱情占比多少,对于海明威而言。
首先不太认同这个版本的海明威。
我认同的文字中的海明威更加分裂,更加忧郁,没有那么多牛仔气息。
作为普通人的战斗精神没有具体化,放浪形骸到处都是。
这个是我常年对所谓英雄的偏见?
还有就是克利夫欧文的脸太长。
对比,宝琳演的不错,也许是因为先入之见少了很多。
看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看了两人太多的激情戏,会问会讲到中国之旅吗?
谁来演常凯申?
答案1小时45分。
那个猥琐的胖子是谁?
胖翻译官。
周先生这段演绎和演员选择,我没有吐是感谢老天了。
影片对了解海明威基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算及格。
结尾一样复杂,神秘主义和女权主义,各占一半,反而没有着落,也是全篇的缩影。
海明威看上去就是个傻大个儿。
Gellhorn就是个交际花儿。
尼克的电影我没看过几部,一直觉得她的长相还不错,所以选择了看这个电影。
比较失望。
她的长相还是不错,姿态也很不错。
不过,不错到了看着更像是个模特。
所有交际花的动作她都很擅长,性感的抽烟姿势,随风舞动的体态。
当然还有那迷人的屁股,像一块磁石一样吸住了摄影师的镜头和海明威的眼睛。
确实花哨的男人对女人一见钟情的时候,那个部位很重要。
电影里却有拿部位和姿态取代大脑的趋势。
但是海明威毕竟是个不错的作家,是个有思想交流欲望的人。
这么处理显得比较地贫气。
电影里偶尔的镜头也显示出Gellhorn的才华应该是让海明威更着迷的东西,可惜除了一小段打字的内容说明她有自己的视角、另外讲演口才比较煽情之外,也只能看到她寻求感官刺激的才华了。
片子总体上乱乱哄哄,前后交待得也不是很清楚。
中间有几次都觉得怎么还没结束?
是谁的故事?
Hemingway & Gellhorn直译是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但为什么不是盖尔霍恩与海明威呢?
(按音序排列也是Gellbhorn在前呀)翻译有这些版本:海明威传 ,战地烽火情,海明威情史,台湾的翻译是恋上海明威。
海明威传记自然是讲海明威的,但事实上影片讲述的时间跨度和故事面都因远远无法概括其一生而难以称之为传记,海明威情史亦然;占地烽火情,强调出战争背景下两人的情谊;只有恋上海明威的动作主体是盖尔霍恩。
盖尔霍恩在中国不慎用脏水洗手有点过敏,有如下对白——Hemingway: You want to suffer. 你自找苦吃。
Gellhorn: Should be, I'm in love with you. 确实,爱上你是如此。
其实我认为电影是从盖尔霍恩的视角出发的,并且把这个故事看作是一个现代女性对待其生命中一段情谊的回顾——这期间她找到了自己毕生热爱并甘心为之倾尽所有的事业,在探索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也经受了现代爱情带来的无奈与伤痛。
他不是完美的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本担心自己会失望——海明威被描绘成了一个完美的男人形象。
他捕鱼打猎,才怀横溢;他是个正直的男人,一腔热血要去奔赴前线为对抗法西斯;他既性情刚烈,追求女人时也有恰当的智慧和勇敢,又体贴细心,给盖尔霍恩及时的照顾和温柔;他成为了男性气概的标志… (In a word, he is smoking hot.) 但完美的主角不免太过英雄主义,对于一部动人的电影,我会期待更多。
后来海明威开始暴露他的弱点,或者说脆弱和可怜之处,我就开始放心——幸好幸好,他不是完美的。
从社会学看现代爱情看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
Why Love Hurts by Eva Illouz. 也许可以翻译成“为何爱情这么伤人”。
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庸俗,但其实这本书是本学术著作——作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现代爱情如此令人,所有人都感到伤痛的原因。
正如作者所阐释的,关于这本书的目的:“Ultimately, my aim is to do to love what Marx did to commodities: to show that it is shaped and produced by concrete social relations; to show that love circulates in a marketplace of unequal competing actors; and to argue that some people command greater capacity to define the terms in which they are loved than others.”最终,我的目标是,如同马克思所言之于商品——他说明了商品是由具体的社会关系所塑造和产生的;我言之于爱情——去表明爱情是在一个基于不平等竞争的市场中流通的;而这其中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去定义他们被爱的方式大概的意思,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于穷人的态度是:“由于能力不足或者懒惰,他们活该贫穷。
”在马克思之后,我们已经认识到,大多数的贫穷是源于体制上的不公平和系统性的经济剥削——有些孩子从刚出生就比别人少了很多改变生活的机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任何人的错。
而作者,Illouz,她希望说明的是——所有人都会从爱情中体会到伤痛——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而不能仅仅用个体的心灵脆弱,“学会自爱(self-love, self-esteem)”,或者“摆脱吸渣体质”来解释或解决,即为爱情所伤不仅仅是内在的,也是外在于个体的,个体不可控的。
作者关于她所提到的“爱情”也作了界定——“现代爱情”。
并非前代人从不受爱情的苦,而是说现代语境下(political emancipation, secularism, rationality, individualism, moral pluralism, equality;政治解放,世俗主义,理性,个人主义,道德多元主义,平等),人们有了新的择偶标准——为爱情构建出新的体系。
而这个体系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同于过去的,或许更加强烈的伤痛。
因此,作者更像是透过爱情这个切入点,从社会学的角度,试图解读“现代性”这个更大的命题。
(Like other sociologists, I view love as a privileged microcosm through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of modernity.)(btw, 尽管作者书中所提到的社会背景和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是基于“西方社会”的,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相信我们大致也对其中提到的这些“现代性”深有感触。
另,我着实认为这些背景介绍是必要的)我们是彼此个人价值的证明那么究竟爱情为何如此伤痛呢?
总结的说,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流动性更大,人们享有更大的自由——择偶标准混杂着情感,经济等诸多因素,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爱情成为了我们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证明。
对于男性来说,男性气概的表达始终是其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部分。
Authority in the household, the capacity to earn a wage in a non-servile independent way, and the capacity to form meaningful bonds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s, taverns, and clubs that effectively excluded women are traditionally the three pillars of masculinity. (1)在家庭中的权威,(2)用有尊严而独立的方式赚取工资的能力,(3)以及在自愿组织、酒馆和俱乐部(那些将女性排除在外的场所)中与他人连接的能力——是传统上男子气概的三大支柱。
Serial sexuality is attractive to men of all classes because, if access to women is restricted, it functions as a sign of the man’s status – of victory over other men. Male competitive- ness, validation, and status were channeled through the realm of sexuality. For men, sexuality was a mark of status in terms of the capacity to compete with other men in secur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female sex: “Women provide heterosexual men with sexual validation, and men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for this.”Furthermore, men transferred to sex and sexuality the control they had formerly held in the household, and sexuality became the realm within which they could express and display their authority and their autonomy. 连续的性行为对各个阶层的男人都很有吸引力,因为如果接触女性的途径受到限制,它就会成为男人地位的标志——战胜其他男人的标志。
男性的竞争力、被认可的程度和地位是通过性主导的。
对男人来说,性是地位的一种标志,可以与其他男人竞争以获得女性的关注:“女人为异性恋男人提供性价值,而男人会为此互相竞争。
“此外,男子把他们以前在家庭中拥有的控制权转移到性和性方面,性成为他们可以表达和显示其权威和自主权的领域。
他的男子气概(1)一方面是海明威怯场,一方面是猝不及防被请上台的盖尔霍恩——她更说得精彩,比海明威获得了更热烈的掌声——海明威皱着眉头扭头就走了???
之后在饭桌上和一个评论家扭打,只因后者写出“他的文采掩盖不了他对失去男子气概的恐惧”的书评。
(2)完成了在西班牙和中国的战争报道后,盖尔霍恩想下一步去芬兰,继续作战地记者——海明威,这个写小说的人,这个事实上有无数选择的人,在背后抢了她的工作。
Hemingway: I got some hefty shoes to fill. You’ve done some excellent work. 我也要好好努力了,你做得那么好。
Gellhorn: Are you trying to make it impossible for me to love you? 你非要逼我不再爱你吗?
(3)盖尔霍恩离开了,海明威找到他的新伴侣。
Hemingway: You can say that you're my kind of girl. 你是我喜欢的类型。
Mary: What kind of girl is this? 你喜欢什么类型?
Hemingway: The class that takes care of a man. That encourages. That supports it. 那种体贴照顾,鼓励支持男人的女人。
海明威初遇盖尔霍恩时,他的魅力本在于他的意气风发,不拘小节。
而随着盖尔霍恩事业上逐渐的功成名就(或许还有他们步入婚姻生活的原因),他的男子气概受到威胁——他变得畏畏缩缩,去寻找可以让他感到高贵的人,那些“体贴”他的女人。
海明威在与盖尔霍恩争吵时说:“我造就了你(I made you)!
”他的确在盖尔霍恩事业起步时给她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必要鞭策。
其实给予也是一种权利和控制吧,给予者在过程中得到的优越感是对其更高的身份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这一点德波伏瓦尔在她的《第二性》中也提到过:“”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也是掌握女性的一种方式,男人得以占据上风。
我充分相信海明威和盖尔霍恩是灵魂伴侣——本来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相同或者不同,他们对写作事业和人类命运大概都倾注了相似的关怀——这就已经足以让他们在彼此的生命里相互点燃,即所谓灵魂伴侣,双生火焰。
所以谈何单方面的谁造就谁——陪伴,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也是太不容易的情谊。
尽管如此,哪段关系不牵扯到权利制衡呢?
她的现代爱情故事明明在开头说了,我认为这是盖尔霍恩的故事,却一直在写海明威。
不过这大概也不矛盾——是盖尔霍恩视角中海明威,她起初只看见一个意气风发的大文豪,后来她发现他的温柔和理想,最后他被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幼稚,脆弱,慌张,自私,大男子主义... 影片最后——Gellhorn:I do not see myself as a footnote, in the life of another person. 我不认为自己是另一个人生活中的脚注。
她是战地记者,为人类和平而战的斗士,却在海明威去世后的第三十年,还不能在公众视野中以独立的人格存在。
他们在1936年相遇——担得起“现代爱情”的指称。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人类使用工业武器相互屠杀的年代——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观念从根本上被动摇,文明和思想都陷入危机。
两性关系亦是如此。
另外,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延续至20世纪初。
这意味者在西方世界中大多数女性还没有获得选举权和体面工作的年代,盖尔霍恩奔赴战场,在那里,她在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张力中探索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
海鸣威是英皇星艺的男歌手。
2007年1月13日与英皇群星一起发行合辑《光荣与梦想》,收录第一支单曲《从今夜》;2007年5月19日隆重推出个人首张专辑《Dance Dance Dance》;2008年6月17日与英皇群星一起发行赈灾合辑《爱在你身边》,收录第二支单曲《龙的梦想》;2008年8月推出本年舞曲EP《寻找麦克》。
2006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亚军。
才艺以及舞台经历:曾任张学友音乐剧《雪狼湖》的特邀艺员,全国街舞大赛冠军,北京电视台模仿秀冠军。
从电影的角度看,海明威距离好人的标准差的十万八千里,无论是道德标准还是其他标准。
从职业的角度看,海明威说的很对,就算你的尸体腐烂了,他们还在看我的作品。
海明威的作品够伟大,虽然我也没有怎么完整的看过,就算看过,也只有一遍,忘记了。
还把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分不清楚,因为可能太简短了,不管是战争还是爱情。
《老人与海》,电影倒是永远也忘不了,《流动的圣节》,因为那个电影《天使之城》还记得住名字。
尔霍恩也是一个非常强的人,职业生涯60年,虽然远不如海明威有名。
但上面那段文字刚好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不如海明威有才华,我就要自杀吗?
我一生也达不到海明威的光圈,我就要永远听命于他被他操弄吗?
答案是不。
西班牙内战,盖尔霍恩作为一个从未有过战地报道经验的新手,她怀揣着一腔良心抵达战场最前沿,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从何而起。
这就像一个NBA的体育记者突然空降到财经频道要去亲自采访刚刚铩羽而归的索罗斯。
这个时候,海明威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亲手给她上了一课。
首先是勤奋,不管头一天喝了多少酒,经历了多少创伤,第二天早上六点要起来写作。
第二,就照着自己的经历写,感受写,为自己相信的真理而写,如果不行,可以去偷别人的名言,可以去编造,甚至篡改事实。
因为你的岗位就是reporter,读者等着看你看到的东西呢,你一定要给他们,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
如果说盖尔霍恩从海明威什么汲取到唯一的一个优点的话,电影所显示给我的,就是这个了。
80多岁的盖尔霍恩听到战争的第一反应就是打给自己的编辑,要求立刻出发,她眼前闪回的唯一与海明威有关的,就是西班牙内战那天站着对她怒吼且没有停下工作的那张特色鲜明的脸。
大致了解了一下海明威的四段婚姻,第一段年少轻狂,第二段为了有钱支撑,第三段就是盖尔霍恩这段,以为找到了THE ONE。
第四段,给自己找了个护士。
当然,期间还有无数的出轨和操粉行为,海明威的一生,就是冷酷在女人身上寻找慰藉然后毫不留情的抛弃她们,盖尔霍恩简单而冷静阐释自己的道理,自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勇敢的,也不是最美丽的,但人生在世,只能趁着自己的那点汤,把面包给咽了啊。
依靠其他人,指望得到回报,是愚蠢的。
人不能挣脱自己的历史 电影使用了不少海明威的各种花边,可能是吸睛的点吧。
宝琳大骂他的一段,他一声不吭不解释,很搞笑,电影在暗示,她说的统统都是真的。
和菲茨杰拉德比大小,在妻子身上试各种新学来的姿势……海明威和那个评论家打架的也挺好玩的,海明威确实有点贴熊猫装硬汉的癖好,但也不否认脑子一充血也会一把抓起枪去冲锋杀敌,他真的有杀敌记录。
疯狂的户外爱好者,酗酒,喜欢危险场景但不一定真的靠近最危险的部分。
美国的众多名人评价他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不太好理解的话,就看今天的唐纳德特朗普,是不是特形象,就那种真的假的咋咋呼呼三分成绩十分吆喝呼朋唤友的那种典型男人,那些评价都挺中肯的,也说明美国人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的的民族性是什么样的并引以为傲。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亲临战地60年的玛莎·盖尔霍恩不如海明威的成就高?
我认为,玛莎·盖尔霍恩的三观,是被那种精英白人的教育观给塑造的,处处都正确,但却少有感染力,就是说她兢兢业业的用最现代最民主最人性的那个标准去克己复礼,却从来没有质疑过,这种精英理念真的是人类之光?
她既批判纳粹那样的愚蠢,也瞧不上海明威这样的愚蠢。
她每次都做了什么了呢,报道完了,把他们的悲苦交给其他人拯救了,自己就跑掉了。
海明威亲自参加过战争,和那些伤兵一样遭受过战争伤痛,不打仗的时候就去做愚蠢的事情,不停的让伤害自己的新闻传遍世界,不要小看这种愚蠢行为,这本身就是对无常的命运开枪,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是对无常的宣泄,因为除此之外,他想不到更好的办法。
海明威的自杀和盖尔霍恩的自杀虽然都是自杀,但原因很不同。
盖恩霍恩是因为视力严重缺失和其他老年病,让她的余下的人生客观上已失去了意义,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可正是这种正确性让她的自杀干巴巴的,对她自己来说挺勇敢的,但对于别人来说,就好像一群人去打老虎,老虎已经被打死了,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人扎了死老虎一刀,然后与打虎队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海明威的自杀普遍被人诟病,村上春树似乎也不屑一顾,但我觉得海明威的自杀一点都不懦弱,生命力这个东西,它臣服于你的时候,生机勃勃,可它独立于你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二八美人在你面前跳热舞,而你被捆绑的结结实实。
海明威在老虎最凶恶的时候,迅速反应,让整件事结束。
你可以称之为愚蠢,我觉得是争分夺秒的抢头条。
还想说一点就是尼科尔基德曼饰演的盖尔霍恩真的是把那种怀揣个位数党员证沾沾自喜的优越女性白人的得瑟劲儿给演的活灵活现,她度过了长寿的职业成功的独立的但呈现给我们的信息量太少的一生。
又忍不住举例子,就像一个孩子计划去去完成他的茶园首次采茶之旅,一个主旋律视频会给你呈现他清晨抵达,穿戴好所有必要的工具用具,按照教科书的动作略显笨拙的摘取那些规定好的叶片,再笨拙缓慢的完成晒茶炒茶的工作,然后喝几口农家水吃几口农家饭,可能会听到采茶歌谣,然后回家写一篇作文,最后一段会提到茶农的工作很辛苦,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但钱都被那些搞包装搞抖音带货的人赚走了,不公平。
然后他就又回到了自己规规矩矩写作业应付考试上大学找工作的生活。
海明威的人生和盖尔霍恩的人生当然是平等的,但作家这件事,不就是比谁写的更生动吗?
写到最后,还是犯了反高潮的毛病,明明是来肯定这个盖尔霍恩独立的一生,却变成了肯定海明威。
与海明威和盖尔霍恩都无关,就是忍不住又把自己投射进来,对自己梦想卓越却碌碌无为人生轨迹的一种否定,他俩离婚的时候,海明威气急败坏的砸门说:是我成就了你,我给了你一切。
他就是真的想成就盖尔霍恩,事实上他也做不到,没有人能做到,他不过是操了她。
海明威一辈子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成就了自己。
每个人能做的唯一一件事,也只能是做自己,尽量真实一点,生动一点。
不知道这个和事实差的有多远,天才除了要绚烂和同甘共苦的同伴,但必备的条件还是把自己放在中心悉心照顾。
Gellhorn有自己的世界,尽管执着的去各个战场显得很矫情,她甚至不明白不了解也不爱那里,爱自己胜过做别人的陪衬,虽然也许最后还是免不了成了注脚要不然还是只有被历史的虫吃掉。。
天才总是让人忍不住偏心,尽管不好相处,反正不用我去照顾他。。。
片子不停地变换现实和历史的拍摄手法太频繁,没必要又扎眼,喧宾夺主。
妮可阿姨的演技总是各种做作。。
不过美貌就够了欧文适合演这么脏脏的角色
神作!
因为我不懂海明威,也不了解盖尔霍恩,所以对我而言这就是部神作,带给我的震撼太多了。
爱情真是让人无奈,海明威是硬汉子,偏偏盖尔霍恩是女汉子,两个要强的人都无法隐藏于对方的光芒下,有人说嫉妒是爱情最大的敌人,盖尔霍恩说这是错的,她的亲身经历证明爱情最大的敌人是厌倦,唉,对他们这类人而言爱情真经不起平淡。
盖尔霍恩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影片拍的他们是最志同道合的一对,但最后还是分开了,海明威最后一任妻子是会无微不至照顾他脾气好的人,可他像个行尸走肉般最后开枪自杀。
老年的盖尔霍恩拿着海明威曾经给她的情书:亲爱的marty,你要知道,爱远远比恨持久。
国外对中国的描写一如既往的黑,中国是那么的脏,被蒋介石的假牙雷到了,周恩来居然操着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还是陈冲的宋美龄比较出彩,气场强。
女神nicole风韵犹存,还是那么迷人,几处性爱场景刺激到爆。
亲爱的人们,尤其是视爱情为生命的人们,你要平淡还是激情?
自己选吧。
有些戏的设计相当幼稚,有把传记电影往青春片方向带的无力感。两位主演似乎在自说自话,尽管肉体碰撞啪啪啪,但始终有相隔万重山的遥远。大家真的没必要浪费时间啊。
请把名字改成Gellhorn!她不是海明威的注脚!
HBO在播于是就看了,觉得文字应该要好些。
爱比恨长久
情节无力啊......海明威被刻画的很讨厌,有关中国的情节太瞎了......妮可嘴唇颜色真好看
2013/5/28.
这是Gellhorn的传记。故事又长又闷。以前我总不明白这么爷们的海明威怎么会自杀,看完这电影我明白了,就是因为太爷们啊。
啊啊啊啊啊?为什么昨天的HBO在放新片子?!
看完这个故事 怎么能不爱上这个粗暴热情的男人呢?当然许多地方不真实、夸张,但还是为了表现这个性情的作家!为写作而生的男人~Gellhorn受他影响不浅,妮可也表现不错啊~
Gellhorn传记片
片子拍的不好,但让我对gellhorn这个人感兴趣。
nicole过于精致的装扮和打了过多肉毒杆菌的脸让本片扣分
一个长时间做爱的电影
2013.4.23于云阳。安安静静地叙事最好。
挺失望的 搁置了一年多 暂且不谈中国部分的粗糙 剧情到三分之后处就开始粗枝大叶 除了感叹尼克好美 更多的是对“这样的”海明威的失望 以及不能忍受装腔作势的做旧感
感觉情绪表现的不错。不过总觉得做作和假。特别是到了中国一段,更是像开玩笑了。于是让人怀疑西班牙的那段多半也是胡扯……
鲜活的刻画出海明威的性格,妮可·基德曼的盖尔霍恩却些用力过度,有几分匠气。算是有趣也有意思的电影。基本推荐。
Love is infinitely more durable than hate. HBO 拍出来的电影就是剧情流水如电视剧,以 Hemingway & Gellhorn 的爱情为主线,基本上就是讲述战争经历。陈冲演得宋美龄很不错,姜还是老的辣,但就是跟中国有关的情节味道都怪怪的。配乐各种违和,做旧镜头转换的形式很可惜,就是用多了有点烦了。
炮火中***估计是导演YY出来的,在更衣间那个好犀利~~老爹站着写作的样子很性感。。。
在飞机上看的。对机组人员选片的能力无语了。这片这么高深,让谁看啊?!还是只是给乘客准备睡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