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姚明只是想看一看他与火箭配备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每次火箭交易球员都让人兴奋,我想好多人都与我的想法一样。
要不《姚明年》为什么票房不成呢?
可能还是中锋的电影没有后卫那么好看吧!
影片讲述了姚明进入NBA的第一个赛季 从最开始备受怀疑 直到最后赛季结束 一开始姚明表现得不是很好 甚至可以说很糟糕 以至于巴克利说如果他一场比赛能得19分就亲驴屁股 最后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随着姚明渐渐融入到这个新环境 表现也越来越好 虽然到赛季快结束时 积攒了一个赛季的疲倦终于爆发出来了 但是总体来讲 这个赛季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的 起码影片上是这么介绍的 以前并不是特别了解姚明去NBA的经历 尤其是他身上所担负的使命 这个篮球巨星不仅是在美国打球这么简单 同时他促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使得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尤其是看到他那么受欢迎 一种莫名的感动 相信姚明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还是希望有来者) 当然伴随着这种使命而来的 是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面对国内的球迷的支持的时候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现在虽然姚明已经退役了 但是他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符号 一定会继续着这种影响
发现打篮球和做律师(包括很多其他职业)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
当你还是个rookie的时候,可以做的就是努力练习,当有机会进入一个好的球队或平台,首先要获得老板队友的信任。
情商要高,但关键还是你在floor上的表现。
有机会上场了,一开始总有挫折,大家对你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你的debut可能11分钟不得一分,还有不少失误,被中锋盖帽,被后卫晃倒,接球滑手,带球脱手,媒体队友教练观众开始质疑,很多人会嘲笑你(并不一定带有恶意),要学会调整心态,放下包袱,get loose,享受你所做的事,不要灰心,错误都放遍了还有什么可错 ,keep training, 接好每个球(assignment),打好了,有信心了,越打越好,良性循环。
回到电影,非常棒的纪录片!
篮球是主线,同时穿插了很多中美历史、政治和文化,姚明球技EQ都很高, 电影里一个细节提到圣诞节他给每个熟悉的人寄了贺卡,把人主播给感动的,也时不时爆出点冷笑话,如去亚特兰大参加全明星时,别人问克林在哪,他笑说落在休斯顿了,不仅幽默,也传达给别人自己已经不需要翻译的底气。
最重要还是很努力很幸运,碰到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球队,教练队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一直让他上场,传球给他。
里面提到一句,中美篮球文化差别就是,nba球场上非常nasty, mean, aggressive,中国文化更加谦逊。
反过来,很多在中国人看很正常的言论,在美国人解读起来就就得很挑衅(比如媒体描述姚明对shaq的评价是,他是我前进路上的一座大山,我要去克服他)。
有时候不管打球还是工作,稍微带点狼性文化没什么不好。
偶然在B站上刷到狂阿弥发的关于姚明的视频,特别感动,于是就搜了这部纪录片来看。
我不是特别关注体育运动,但看过很多剪辑,体育精神中的拼搏奋斗总能将人类的上限一步步提高。
纪录片展现了一位巨星的出现与诞生,他如何背负着亿万人的希望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可能由于年份的原因,没有完全展现姚明成为世界巨星后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我更喜欢看这种部分,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一位篮网明星,想知道他的梦想与遗憾,但纪录片总体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不是篮球迷,平时只是喜欢看看NBA比赛,注意到姚明是从他在NBA混出头以后,一直弄不明白这个看起来傻傻的中国大个儿怎么会在老美的地盘混的如此受欢迎?
中国同胞自不用说,可是连挑剔自大的美国人也喜欢得不得了,老姚到底有啥魔力呢?
看完这片我大概明白了。
老姚的性格可真不错,憨憨厚厚的像头大笨熊却又带点蔫坏。
我觉得他的性格完全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的良好品德善良,谦虚,宽容,机智,努力。
另外他竟然能表现出那么好的西方式幽默感,这是让我没想到的,无疑这一点给他增加了不少的魅力。
老姚很随和,谈吐谦虚低调,又带有中国人特有的机智。
具体的例子我想不起来了,片子里你看他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很多。
没想到的是他要承担那么大的压力。
不单单要在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地方打好球-其实打不好也不能怎么样,但是作为一个被给予厚望的中国球员就不同了。
缺乏自信的广大中国人民总是希望我国的健儿都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不同于那种纯粹的对胜利和国家荣誉的渴望--好像总是想证明点什么似的,似乎这样就能在世界人民面前找到一种自尊感和满足感。
于是可怜的老姚残酷地被推上台,仿佛一只刚会走路的小猴被扔到马戏团的钢丝上。
台下无数双眼睛盯着你,都满带期盼,你要怎么秀?
但是姚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他做到了。
我看过不止一次的剪辑片段,今天终于把《姚明年》看完了,那一年大姚承受的目光,也是另一年武磊所承受的,篮球、足球的最高舞台,也是我们总是看不到中国人的地方。
大姚聪明幽默努力勤奋,同时,登陆美国之后,有他的翻译科林,有他的父母,有关心他的队友、教练、球队,有许多喜欢他的人,并且我看到纪录片里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有为他考虑、有站在他的角度,这真的太棒了。
他的首秀糟糕透顶,跌跌撞撞,但他的成长非常显著,同样也全面,就这样我们的主席一路走过来,成了NBA的姚,成了主席,他更像一座山,却成了中美之间的一座桥。
大姚和磊哥,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样的人,但不同之处又太多太多。
什么是好看的外文纪录片,就是你会目不转睛,想抓住屏幕的一切,想理解美国人的想法。
今年,我买了篮球鞋,买了篮球,开始看篮球视频,我喜欢足球,但是我也想打篮球了。
当我更加认识大姚的故事,我更爱他了。
欢送会,母校发言,希望你心系祖国,祖国培养了你。
(不需要道德绑架,但同时心怀感激也是需要的)没想到刚到美国这么多人欢迎他,22岁的他一下子夹在了两个期望之间,中国和休斯敦。
姚明知道评论家巴克利的打赌(如果姚明得了19分他就亲姚明的屁股)其实并不想伤害自己,只是想引起话题,带起争论(这和善的想法或者是节目组的想法,但姚明代表国人的形象同时也是需要亲善,这压力很大)李玟在火箭队新赛季的第一个主场还是第一场比赛唱歌,姚明的初次亮相。
姚明想要的可能只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提升,而且即使他父母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只想儿子考大学没想篮球还是成为了职业,更没想到儿子的职业背负了更多期盼与压力,那时中国需要输出给世界太多才能获得认可与支持,所以每当国人在各自的国际舞台出名,国内竞相报道,引发国人寄予其中更大的厚望。
姚明,就像亲善大使,给了美国人看待中国的一面窗户。
在中国打球更注重团队合作,在NBA则更注重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虽然这部纪录片是04年拍的,开启了nba在中国的市场,同时姚明的形象也影响了篮球在中国的遍地开花,而姚明本身的篮球生涯足够辉煌,只是国人原以为能更高,高不可攀的高,就跟刘翔一样,现在再看,包容与理性,他们,都是背负了国人更多的东西,既需要延续自己对于职业,对于梦想的更进一步,又需要实现国人的殷切期盼,两相的确不好权衡,在个人与国家,现在看来,舆论更宽容,但对个人更苛刻,因为对国家,人们不需要仅仅单一输出,而是多元的了。
看了有关姚明的纪录片“The Year of The Yao”。
其实,这个纪录片也是好几年前的片子了。
原来在音像店看到了,就想说去看个究竟。
但是,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篮球迷,所以还是放弃了那个看的想法。
但是,昨天心血来潮看了之后,才发现片子真正的本质不是在讲篮球,“篮球”以及“姚明”都是象征,所指代的应该是出色的中国青年人怎样突破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的冲击,重新站稳脚跟。
片子是很真实的,因为它真实的展示出了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
首先,先不说一部分美国人的个人行事风格(开种族的玩笑、或是瞧不起外来人口),先单说说这个社会的习惯:只是观察一个人眼下的表现,以及当下的利用价值。
尤其,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美国人更是完全没有耐心去了解,直接扣上“傻子”的帽子,甚至有时显示出的是无理。
我想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姚明的身上,对于一部分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也应该是有所体会。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所在。
其实,片子中“姚明”只是一个符号,因为他真正代表的是一批人,也就是去美国的中国人,这些人为了吸收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学术而需要完全开始适应一套新的东西,尤其是语言,还有专业术语。
客观的说,英语之中的专业术语完善程度确实优于中文。
先抛开文化差异、以及美国人为人处事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谈,重新掌握一套Terminology就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片子的结构方式,还是按照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来处理的。
也就是一个人的不顺、挑战、胜利。
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更像是电影的思维模式,所以,总是要形成一个主题。
所以,在处理素材方面也是有倾向的,比如,为了体现开始的不顺一定会选取相应的素材,为了体现进步又会有所侧重的选择素材。
所以说,一部分纪录片也是有立场、导向的,观众也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就是要看导演的意愿了。
此外,对于片子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表面在讲姚明,但背后更像是讲述翻译科林的成长。
姚明能够去NBA球技是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应该是给NBA带了不少收入,题外话。
最后要说,姚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父母一直陪在他身边对他进行着照顾,他妈一直给他做饭的经验积累下来就变成了那个“Yao's Kitchen”.
我看过不止一次的剪辑片段,今天终于把《姚明年》看完了,那一年大姚承受的目光,也是另一年武磊所承受的,篮球、足球的最高舞台,也是我们总是看不到中国人的地方。
大姚聪明幽默努力勤奋,同时,登陆美国之后,有他的翻译科林,有他的父母,有关心他的队友、教练、球队,有许多喜欢他的人,并且我看到纪录片里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有为他考虑、有站在他的角度,这真的太棒了。
他的首秀糟糕透顶,跌跌撞撞,但他的成长非常显著,同样也全面,就这样我们的主席一路走过来,成了NBA的姚,成了主席,他更像一座山,却成了中美之间的一座桥。
大姚和磊哥,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样的人,但不同之处又太多太多。
什么是好看的外文纪录片,就是你会目不转睛,想抓住屏幕的一切,想理解美国人的想法。
今年,我买了篮球鞋,买了篮球,开始看篮球视频,我喜欢足球,但是我也想打篮球了。
当我更加认识大姚的故事,我更爱他了。
刚刚看完,总有话要说可能与最近的状态有关有点晚,改日再说很好的记录片我喜欢!!!!!
年轻时候的姚明真是浓眉大眼的清秀。相比一个篮球巨星的高光时刻集锦纪录片,我更喜欢这部纪录片中很多除此以外的“碎碎念”,尤其是姚明承担的中美两国互通的“外交”身份,谦和与坚定的内核+天赋让美国人为他万人空巷。姚明年其实是真正的中国年~
没想到昨晚为了一口气看完居然还熬夜了,不过很值得。姚明如日中天的那些年我还在小升初,现在回温这位篮球巨人,无论是球技、人品、职业精神都令人叹服,这才是一位真正指引人成长的偶像。都说姚明也是一位情商顶尖的运动员。在我看来,情商何来,是谦逊有礼善良温厚的性格底色。姚明无比明白只有依靠毋庸置疑的实力才能赢得尊重。初到美国的磕磕绊绊成长,拼尽全力地打球,姚明才能在退役的时候说出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遗憾,因为他已经付出了自己能够做到的全部。
可以算作姚明初到NBA的立足的纪录片了,能看出初到国外打球的中国球员的不容易,也看到了休斯敦火箭所有球员对姚明的帮助,看到了全世界球迷对姚明的喜爱,感受到了中国球员身上背负的压力,总之,姚主席当初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值得被铭记的
也许,只有在姚明退役后再看这部片子才是最好的记录。
20150630后半段节奏很棒。标准的纪录片。exciting and helpful 20150708突然发现,“值得一提的是”不是一种上乘的表述方法,比如电影并没有提到02年全明星的结果或者科比绝杀乔丹。专注于故事主线。
三大球什么时候才能再有一个世界级巨星啊
哈哈,我看见某仁兄评论“一个劳模得故事”觉得很写神。不过我确实喜欢大姚的那份敦厚,也算个小姚蜜吧。
片子很平庸。對姚明這種很努力的人來說,他獲得了他應得的,當然,你得先長那麼高。另外nba這個聯盟我真是覺得很惡心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看到那时青涩的大姚,还有很有明星相的科林,中文还带弯弯口音,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拿3G手机看文字直播的青春。
拍得很一般。姚明的价值需要用一部更全面的纪录片记录
完全的美国式成功学励志纪录片。非常地卡耐基,非常地拿破仑希尔,非常地读者文摘。。。
美式成功学,CCTV6看电影还是蛮惬意
开始喜欢姚明
有很多关于他的翻译的镜头
对于国人来说,姚明太熟悉了,如果还是个篮球迷,那就熟悉得无以复加了。 曾经观看姚明在火箭队无数比赛,此后又看他做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再之后,入选NBA名人堂,紧接着,看他成为中国篮协主席,又当选CBA董事长……至今,见证了他成长也见证了我的衰老。而本片记录了在美国初出茅庐的一段励志经历。拍得一般(相比优秀纪录片),我给7分吧! 姚明从来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让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从来不是身高,这是人们需要通过影片或者球赛才能了解他的原因。对于不了解他的人我应该推荐此片,对于了解他的人我推荐多看他的比赛多打球比这强多了。
选取了一个universally liked的角色,怎么拍都会有很好的效果,21岁刚到美国的姚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关你是什么种族来自什么地方,很难不期待他表现好。这部纪录片揭示了在美国打NBA,确实就像重新出生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样,每个队伍有自己的一套术语,不懂的话长得再高打得再好也没什么用。除了比赛,还有一堆媒体和公益和广告需要应付,当时的强度应该是任何人难以想象的,但每次姚明面对公众的时候都是敦厚的、沉稳的,真的很不容易。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于描绘了姚明和翻译的友情,真的是互相成就的搭档,看的人会心一笑。不过纪录片一边说所有镜头给他的压力,一边也是众多镜头之一,还深入了他的家里和开车的时候,也不免让人反思。
再回青春时代啊,补上了新闻里看到的零零碎碎的历史。姚明青涩的菜鸟赛季,磕磕绊绊,逐渐成长,移动长城不容易。智慧、谦逊、幽默,这样的大姚谁不爱。
看nba就是从姚明进入nba开始的
姚明登陆NBA的第一个赛季真的比大部分体育励志题材的影片还要精彩。看到姚明在对阵湖人的时候打出感觉,让巴克利亲了驴屁股,第一次姚鲨对决的时候送给沙克的几个大火锅,真是感动啊。现在看着姚明作为解说嘉宾,对比赛的分析那么好,真是觉得可惜,要是真的能夺得一次冠军,那么姚明这部电影,
中国几十年一出的篮球天才就这样陨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