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有暴力倾向的叛逆女孩,一个是古里古怪的别扭老太太。
两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
她们在监狱的教堂里相遇,老太太弹钢琴,她们唱歌,她在钢琴的反光面上看到女孩很投入地比划着弹琴的姿势。
之后老太太给几个女孩教钢琴,看着她们一个个对钢琴手足无措的样子,老太太只能无奈地叹气。
后来狱警带着女孩来了,他觉得她很有天份。
她叫Jenny,她是那样粗鲁无礼,老太太说你想用你那双手碰我的钢琴?
我只有这双手,她傲慢地回话。
带她回去,老太太不给机会让狱警带她离开。
狱警和女孩起了争执,女孩疯狂地袭击狱警,镜头转向钢琴上那只垂死挣扎的虫子,老太太闭上了眼,小心翼翼地离开。
她慢慢地走着,和狱警们的匆忙奔跑形成鲜明对比,后面传来了激荡的钢琴声,是Jenny在发狂般地弹奏。
不希望浪费她的才华,即使觉得她是个卑劣的人也希望教她,于是她们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虽然电影的整体感觉挺阴沉,但很多细节都让人忍俊不禁。
钢琴刚搬进监狱的时候突然天上落下几条鱼砸在钢琴上,办公室高层说,不管什么鱼从10米的地方摔下来都会挂的。
它们是鲈鱼。
第一次去比赛的时候,老太太嫌Jenny的衣服太过随便,看看自己又看看Jenny,No,Jenny说,Yes,老太太笑着,于是两人对换了衣服。
进场的时候老太太让Jenny把外套脱了,Jenny说那你也脱掉,Jenny穿着老太的连衣裙,老太太穿着Jenny的T-shirt,那叫一个别扭。
钢琴练习时Jenny觉得烦了,老太太又在一边教训她,于是一把抢过老太太的眼镜戴上,还模仿她说话。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第二次去比赛,被Jenny打伤的狱警拿枪指着她脑袋的时候,她才吐出迟迟未说的那句对不起,狱警那叫一个郁闷。
之后Jenny又向老太太表白说自己喜欢她,还亲密地抱着老太太跳舞,老太太杵在那边像木头似地跟着女孩转圈。
钢琴刚运进监狱和后来搬走的时候老太太都是让那两个大块头来搬的,这两人曾犯过罪是被禁止进入的。
从一开始就很不爽她的警卫问起他们身上有什么是别人没有的?
老太太答曰:一个是杀人犯,另一个强奸了他侄女。
也就是这么两个人帮老太太把Jenny弄出监狱去参加比赛的。
Jenny以为老太太和她养父是一伙的,两人大吵一架,期间她对她说出自己是lesbian的事实(字幕翻译成玻璃女同志,害我大笑。
)曾经爱过一个人。
然后Jenny一拳朝老太太脸上甩去。
你打我,老太太很委屈,我提醒过你,Jenny说。
于是我又笑了,两个可爱的女人最喜欢一段是的Jenny桌子上画钢琴键盘,人都一样吧,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着疯狂的投入与坚持。
老太太年轻时的那段故事跟V for Vendetta很相似。
都是些闪回片段,和恋人的那些回忆拍得异常漂亮,那么暧昧隐晦。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后那四分钟是老太太帮她争取来的,这段演奏是全片的高潮和精髓,原来钢琴还有这样的表演方式!
这是Jenny一直坚持的音乐,老太太一直提醒她不要弹的黑人音乐。
她的压抑她的愤怒她的暴戾全都发泄在这短短的四分钟里!
演奏完毕,观众哑然,之后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全体起立。
老太太举着红酒杯,两人对视,那是释怀的笑容。
虽然Jenny之前咬牙切齿对老太太说自己是不会给任何人做屈膝礼的,但最后她还是做了,警察随之来到,镜头也就停格在她的屈膝礼和笑容中。
09年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能认认真真投入去看,不快进不中途放弃的不超过5部。
因为这部电影我很满足
我的直觉里,法国电影的浪漫,在于《两小无猜》里玛丽昂.歌迪亚为了和青梅竹马将无赖游戏玩到死,把胸罩穿在T恤外面去考试;意大利电影的浪漫,在于《邮差》里马西莫•特罗西对着麦克风小心翼翼吐出心爱女人的芳名;西班牙电影的浪漫,在于《对她说》中插播的黑白默片里,男人钻进女人的温床永度余生;德国电影的浪漫,在于《四分钟》的最后,杰妮向克鲁格小姐行的那个屈膝礼。
几年前,在农大西区食堂顶楼的活动室里,我发现一架蒙尘的钢琴。
破得连琴弦都露在外面,有些键按下去没有声音,有些键按下去发三个音,有些键按下去便弹不回来了。
没有凳子,我站着弹《天使爱美丽》,跑调了却仍难改悦耳轻快,难改那快节奏的忧伤。
当时真想把这架钢琴收养下来,可惜我太穷了,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屋子,来盛下这个大孩子。
我只是站着弹,弹,弹到别人要锁门,过来赶我走。
克鲁格小姐不小,是位佝偻着背的老太太,满脸皱纹,娇小干瘪。
她少女时曾是天资过人的钢琴手,却将人生60年投注在一所女子监狱教钢琴。
单身、严肃、固执、蔑视“黑鬼音乐”、要求学琴的女孩都给自己行屈膝礼,克鲁格小姐的秘密之所以是秘密,就在于她从不露一丝痕迹,一个微笑,一滴眼泪,一个吻。
她说除了音乐,她什么都不在乎。
杰妮不是美少女,其他音乐电影里的女主角们的优雅,或性感,或清纯,或俏皮,她都没。
在蓝格子囚服映衬下,她显得暴戾、自负、冷漠、玩世不恭,唯有那双手,虽然被她自己啃咬抓扒得不成样子,虽然握拳砸过厕所的玻璃,虽然险些被嫉妒的狱友烧残废,虽然有寒光烁烁的镣铐反锁——却在鲜血淋漓中琴键上跃动,那是双精灵,是双炽热的心。
克鲁格小姐教杰妮弹钢琴,她要她参加比赛,拾回天赋应得的荣耀、尊严和自由;杰妮却对钢琴唾弃痛恨,对自己的才能不屑一顾。
她们强烈的个性互相冲撞和扭打,沉溺于冷嘲热讽,挑衅与规训,反抗与惩罚。
杰妮曾是神童,游历各国巡演,继父一心将她培养成女大师。
12岁她想放弃钢琴,继父强暴了她。
20岁不到她交了个混混男友,男友杀了人,她为他替罪入狱,她怀了他的孩子,他却弃她而去。
孩子叫奥斯卡,在出生下一刻就死了。
她两次向医院高楼的玻璃窗飞奔冲刺,却两次都没有扑向蓝天绿树,而是撞昏在白色的地板上。
克鲁格小姐年轻时和她现在一样娇小。
二战时期,女子监狱被征作临时医院,克鲁格小姐的灵巧双手,弹钢琴,救治伤员,以及爱抚爱人的脸。
克鲁格小姐爱上一名女囚徒,是个共产党员,那天纳粹本要将女囚徒斩首的,可盟军的炸弹炸死了刽子手。
纳粹从克鲁格小姐的钢琴上抽下一根琴弦,吊死了克鲁格小姐心弦上唯一的爱人。
“你以为哭很容易吗?
你以为活下来很容易?
”如果女人的心像《铁达尼号》里的Rose所说,如海洋般深,那么这两个女人的心是被铁窗锁闭的海洋,只是一个在铁窗里,一个在铁窗外。
钢琴是把钥匙,让克鲁格小姐对杰妮说出她守候一生的秘密:“我不是个老娼妓。
我是个老玻璃。
”杰妮在风和日丽的郊野握住克鲁格小姐的手邀她跳舞:“我想对你说句话,我甚至对和我上床的男人都没说过。
我喜欢你。
”最终,杰妮站在聚光灯闪耀的舞台上,克鲁格小姐站在昏暗的观众席最后。
4分钟,杰妮只有4分钟时间的自由。
节奏,音阶,舞步,轻拢慢捻抹复挑,将钢琴和生活的爱恨百味,砸向那无常的黑白之间。
克鲁格小姐从来不喝酒,也不苟言笑;杰妮从来不对人卑躬屈膝。
一曲终了,克鲁格小姐端着祝福的香槟,向杰妮飞一个无声之吻,笑着热泪盈眶;杰妮伸展双臂,踮起脚尖,向克鲁格小姐致了一个屈膝礼,热泪盈眶地笑了。
4分钟。
4分钟之后,狱警冲上舞台,画面定格黑屏。
戴着镣铐起舞的女人 们
记得蔡康永说过他读书的时候被迫已很大的强度看很多电影,其中大多数铺陈都很闷,被闷死的同学就放弃了,但是没放弃的那些往往最后都喜出望外,因为大量的铺陈往往把结局衬托得异常出色。
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我应该早就按停然后找周公去了。
碍于当时情况硬着头皮看完,结果就是出了戏院还不停讨论,雀跃不已。
不怕闷的就去看看吧。
一开始闷得要命,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期待女主角来段吓人的。
结果确实也不负众望地有两段小高潮,第一段是小女孩暴打狱警,第二段是被锁着手铐的小女孩狂show琴技。
中间的挣扎和奋斗越来越多元素,直到最后点题的 四分钟 ,全片最高点。
记得当时影院忽然有一种同时停住呼吸的感觉,直到小女孩即使被警察铐住也终于微笑谢幕,那释然的笑也成了影片的最后一幕。
影院亮灯,观众们却仍愣在座位上。。。。
P.S.会弹钢琴的更应该看看,里面结尾那段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几乎可以和1900媲美了 经典经典!
人们把自己分类,一劳永逸。
一个同性恋没有爱人存在于这世上时,她是同性恋么?
一个没有行凶的人被关在监狱里,她是罪犯么?
电影是一个关于同性恋和罪犯的故事。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曾爱过一个姑娘,这姑娘被纳粹绞死了。
行刑地的原址上盖起一座监狱,五十多年后一个年轻姑娘就在这儿坐牢。
五十多年里,老人一直任监狱的钢琴教师。
同性恋和囚犯──都是与世隔绝的人,勉强存活于自己的虚妄里。
老人要妥协的对象死了,罪犯不剩什么能妥协。
所以这不是一部与什么斗争的电影,只是说出一个真相──每个人都各活各的。
我喜欢没有对立的电影,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感情和方式永远最有力量。
我也喜欢只有高潮的电影,因为开始和结束难免相同,电影的责任是把一个激越的时刻浓缩再放大,而永恒只有在这里才能找的到。
电影叫四分钟。
囚犯在钢琴比赛上的报名曲目是舒曼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时间四分钟。
影片最后女孩在德国歌剧院举办的决赛中将她一直以来可寄托灵魂的黑人音乐与舒曼贯穿在一起,完全释放了自己。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片段,仅仅是边弹琴边拍打三角钢琴的琴盖已经令人血脉贲张,加上老人连饮红酒的特写,的确淋漓尽致。
不过这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不是么?
有一个舞台,做自己。
打动我的片段则是没有空间做自己的时候。
她的双手被反铐于背后演奏,她在牢房的木头桌子上刻钢琴键盘。
那种通过打磨与否来表示黑白键的乐器平面而无声,因此她的投入令我无比动容。
要在这个庸碌的世界上掘一个洞给自己,向着死亡生活。
一定要坚持。
钢琴教师的形象和伯格曼《秋天奏鸣曲》里的女儿几乎一模一样。
梳得十分紧的头发,巨大的额头,古板的眼镜,没有光泽仿佛削过一样的面庞,以及对温情的渴望与躲闪。
她是个踽踽独行的人。
她毫不讳言她的自私,爱人死了,只剩音乐,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或者说是临死前的事情。
她怀着歉意颤抖着但直白地告诉囚犯:我从一开始就说了,我不是为你。
因此她不能接受黑人音乐,不能接受对她和钢琴的不尊重,不能接受对于她过去恋情的轻蔑。
然而,她偶有吃力地妥协的时候,会被小姑娘搂着局促地起舞,会为最后那段黑人舒曼落泪──这两个人只是在各自的道路上有几点交集,那些瞬间完成了永恒。
我说过,自然而然的发生总是最有力量。
这个世界是为天才准备的,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即那些最纯粹的东西。
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分就是所有平常人的出现,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为自己的愤恨报复,他们的世界总是大而宽敞的。
导演的小花招随处可见,可他那么真诚地跳着舞,让我无法讨厌他对电影的干涉。
一个对钢琴演奏严谨执着的音乐教师,一个痴迷于黑人演奏又渴望自由的叛逆狂躁女孩,两个人因为女孩钢琴演奏的天赋走到了一起,为了实现音乐梦想而共同努力。
过程中有监狱管理人员的阻挠,有被殴打人员的嫉妒和报复,有同室狱友不解和嘲讽,但是女孩对钢琴演奏的执着和痴迷让她一直坚持着……钢琴演奏成就着音乐天才,让狂躁不安的灵魂找到了自由不羁的天空,在这里她可以在桌上刻出钢琴琴键的模样,肆意奔放地演奏;她可以轻轻叼起香烟,皱着眉头,在烟圈里细细品味演绎得美好;她可以将自己的真诚和善念毫无顾忌的表露,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不需要装模作样,故作坚强……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一个杀人犯(被人以为,其实是为男友顶罪)可能成为一个钢琴演绎的天才,桀骜不驯的女主又常常惹是生非,让人不安,最后的比试监狱不让女主参加。
老师为了让女主可以参加比赛,求助了女主的父亲,虽然跑出了监狱,却让女主怒不可遏……当监狱发现女主越狱前往拘捕女主时,女主正盛装上台演绎自己的钢琴独奏,全副武装的警察将女主包围,但是暗黑的演奏场,只有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女主全情的演绎,仿佛她就是全世界。
当琴声响起,全世界都沉默了,就好像整个宇宙只有女主一个人在演奏,她并没有只是俗套的用平常的方式去演绎,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领悟的黑人音乐的元素,将钢琴的外壳还有琴键根部的钢丝都当做了演绎得“琴键”,甚至将方寸之间的演奏席当成了舞蹈的舞台,纵情地跳啊、蹦啊、疯狂啊……当演奏结束,全场的观众都深深沉溺在这绝美而奔放的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直到掌声雷动,大家才恍然梦醒。
军警冲上台去,将女主反铐,就在上铐前的一瞬,女主用从来不给任何人行的屈膝礼向老师行礼,表达了深深地敬意,因为她已经在纵情地演绎里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纯蓝的眸子熠熠生辉,甜美的笑靥里满是知足和幸福,我想老师应该也早已泪流满面了吧!
毕竟那种久违的默契,失而复得的幸福足够享用余生!
情键四分钟,悠悠师徒情,恍然梦中人,今朝幸又得。
久违的自由,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美好而让人向往,随心所欲的演绎,纵情天地的豪情,真是帅到爆炸!
不要怀疑任何人的天赋,与生俱来,根本不容猜忌和嫉妒,所有自以为是的评判都变得如此可笑……
艺术大师,导师是天使,很崇拜,为了音乐,倾其一生,最终她说了谢谢,多么的桀骜不驯,对其确是崇高的敬意。
多少人为了理想,一生所追求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天才被她挖撅故事的女主角在我看来,老师胜于一切她默默地付出,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及简的生活确为了艺术从不放弃关于钢琴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家,四分钟。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非常美好的
舒曼的曲子,是把悲伤隐于内的,哪怕表露了出来,也会有一种被窥视了羞愤。
就像那时候在篮球馆里坐在钢琴前弹着舒曼独自落泪的克鲁格夫人,在被狱警发现时一般。
黑人的音乐,则是外露的,我要向世界宣告我所有的不满和愤怒。
为什么要隐瞒?
我是如此痛苦。
当一个人被剥夺了所有,唯一所剩的就是情感的时候,我只能选择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就像那个在图书馆,在篮球馆,在教堂楼上,忘我的弹着黑人音乐的杰妮。
我们都是被世界伤害了的人,只不过,大家的表现不同罢了。
我容不下黑人音乐,只是因为,我怕自己一晃神,发现忍了60年的事情,毫无意义。
那么,到时候我该如何活下去呢?
人,总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吧。
为什么要忍?
我已经被这个世界,伤害得遍体鳞伤,连自己的骨肉都保护不了,甚至原本应该给予我庇佑的人却成了我的噩梦,那么,我还有什么需要忍耐的呢?
我又还有什么需要害怕的?
是了,我还有钢琴,我还没有尽到我的责任,找到我想保护的人,让琴声,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是了,我还有钢琴,那些曾经给过我的美好回忆的钢琴,那些让我至少在某些时候还知道,自己活着的钢琴。
于是我们相遇,我发现了你,你喜欢上了我。
这只不过是一场成全,既为了成全你,也为了成全我自己。
当杰妮用一首融合了黑人音乐和舒曼的《四分钟》征服了全场的观众,当她对着看台上的克鲁格夫人深深的行了一个屈膝礼,仰起的脸庞上带着欣然的微笑的时候;当克鲁格夫人端着酒杯,站在看台上,看着舞台上恣意挥洒的杰妮,嘴角边噙着一丝释然的时候,我便知道,她们都从钢琴的世界里得到了救赎。
影片一直穿插着舒曼和黑人音乐的曲目作为背景,以有钢琴天赋的杀人犯杰妮参赛的过程为主线,刻画了不仅仅是克鲁格夫人一个角色。
赎罪的父亲,想要做一个好人的狱警,想要出风头的监狱长,还有一心想为狱友报仇的女囚,以及怎么也学不会屈膝礼的狱警女儿。
生而为人之初,我们就注定了这一生将要受尽磨难。
在跌爬滚打中,渐渐摸索到了让自己可以舒服一点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不断地说服自己,肯定自己的正确,追逐着认定的方向,内心尚存着不灭的希望,那就是,被世界温柔相待。
再激烈的抗争,也会被现世流水所中和,再尖锐的岩石,也会被风磨平,以一种至少你认为和谐的方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一个屈膝礼画上句号,但求行礼的时候,你我都可以仰起脸,嘴角含笑。
克鲁格小姐(老师)真有其人么?
应该是真的,影片最后打出克鲁格小姐的名字“GERTRUD KRüGER”(1917-2004)。
克鲁格小姐家里的墙上挂着富特文格勒的照片,电影里交待克鲁格小姐的老师是富特文格勒,这应该也是真的(本人学识不够,无法考证)。
还有一些细节,演学生的女演员应该是学钢琴的,电影里是真的能弹的。
电影海报本身就体现出了女主角被束缚住的才华,她是以身在囹圄的身份来进行这艰难的四分钟的表演,但她却用这短短的时间向世人充分展现了她不可多得的音乐天赋。
影片对人性描写的真实感强烈地震撼了我,中国难以拍出如此诚恳的作品。
一个愤怒的灵魂一份被扭曲的人性一步步地溯回,用钢琴用音乐作筹码来改变拯救堕落蒙尘的天才。
最后,她在谢幕时终于向克鲁格夫人行了那个意义非凡的屈膝礼,是在感谢她给了她机会表演她至爱的黑人音乐?
还是感激她教她学会了“请”“谢谢”“对不起”?
上帝亲吻了她的手同时也在她的心灵上划了一道口。
她的全部生命激情都化入了这动人心魄的四分钟,在震撼世人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问号—— 有才华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上天的恩赐?
1.交代老太太的过去,在这个故事里减分,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老太太的电影,要讲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就必须聚焦在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上。
2.女主为何热爱音乐?
完全没说清楚,加的人设,被强奸,杀人,对她有何影响?
和音乐有什么关系,没交代。
剧本的缺失。
3.二战那个莫名其妙。
不是必须和战争扯上关系,才叫深度。
4.喜欢爵士就要反古典?
显然对音乐缺乏审美和理解。
女主既然是音乐天才,她显然对古典也是能够欣赏的,只是她更喜欢爵士,并且她绝不会因为喜欢爵士就去贬低古典,因为古典音乐也是可以自由的。
音乐本身就很自由。
5.老太太在对女主的琴技的教化上,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因为女主最后的炫技都是她本身具有的能力。
那么整部剧变成了“我弹琴好屌,有个老太太来教我,但没啥用,我的屌和她无关”,那么她俩的互动有何意义?
如果老太太是对女主心灵上的教化,这能说通,但电影显然没有拍出这一点来,莫名其妙地闪回弱化了最后鞠躬的力度。
6.导演显然没想好要拍什么,没分清主次。
是想拍女主的心灵自由?
那么她的自由表现在生死攸关的比赛上,炫技(瞎胡闹)?
(虽然不叫瞎胡闹,但女主显然没把这个比赛当回事)是想拍老太太对女主的教化?
理由看上一段。
7.弹完琴,观众愣了几秒钟,鼓掌——太老气太过时太俗气的桥段。
看看爆裂鼓手。
而且在当时,观众的反应根本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老太太的反应,镜头应该马上给老太太,观众的掌声可以由声音给出。
堆砌式地把一些看似深刻的元素聚拢在一起,目的性太强以致根本不流畅
评分8.5,虚高
还 不错~但也不至于分数那么高吧 3星半
钢琴教师发现女囚竟然有天赋异禀的杰妮,但杰妮性情暴躁难驯,相处的过程逐渐相互了解,闪回钢琴教师年轻时女恋人被纳粹行刑交代为何一直留在此处,也发现杰妮并非真正杀人凶手,而是替男友定罪,还被养父强暴过的经历。汉娜演的很好,那种愤怒表达的淋漓尽致,据说片中solo是她自己完成的,敬佩。
无感,我一看见有暴力颓废倾向的女人就没感觉,而且喜欢传统古典乐,没法领会影片精髓。。。。。
Vier.Minuten.2006.1080p.BluRay.DD5.1.x264-EA
8/4/2007 12:30pm Cultural Centre
用力过猛,节奏混乱,快进到最后四分钟,还算有惊喜。原声远胜电影
前面漫长的等待只为了最后那4分钟...
丁香的味道,轻轻的,又如此强烈饱满, 她爱我因为我经历过风雨, 我爱她因为她曾经可怜过他们
表现手法还挺有意思的苦情戏。。故事核像韩国电影
原声非常强大,看似癫狂发挥到极致却是美妙绝伦。除了音乐,镜头也同样出色。有人质疑老太太身世的多余,事实上是对片尾高潮的情感铺垫。少了暴力不够真实,缺了基情又欠火候,尺度拿捏的相当准卓。另外,也找到了《钢的琴》向其致敬的桥段。
德国拍的主题与钢琴有关的片子,怎么能不精彩?音乐方面配合剧情舒曼的选用已经很出色了,没想到影片还这么有高度。喜欢这种电影的腔调,不光因为喜欢舒曼黑人音乐或者德国,而是:每个人都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最后那段钢琴炫爆了。但总觉得编剧写这个故事很故意。
德国人的电影,特有的德国风格。钢琴部分属于灵光乍现,并不多,最后四分钟,也没有给我特别震撼。刚看完音乐会,对比更有感触。更多的两人之间的你来我往,我也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女主角,也不能接受老太天。
舞台上的那段表演很精彩
雷鸣掌声于我毫无意义,我只想穿过人群给你一个屈膝礼。
豆瓣所有温情片分数都偏高!!
三星半。这四分钟这是破茧而出的四分钟,羽化成碟的四分钟,飞蛾扑火的四分钟。杰妮的弹奏是犹如星云流火般用一瞬燃烧一生的绚烂绽放,将20年来所压抑的愤怒,痛苦,委屈,悲伤毫不保留投放到音乐,演奏出一曲关乎激情,希望,梦想,才华的壮烈悲歌。在她的音乐中,听到内心的呐喊,灵魂的咆哮。
作为一部德国的文艺电影,我表示只看到最后四分钟才是亮点,前面将近两个小时都在磨磨唧唧,而且气氛压抑,情节臃肿,不喜欢这样的德国人的电影-----发自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