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米之血

Sameblod,萨米血缘,Sami Blood

主演:琳恩·塞西莉亚·斯贝尔克,米娅·埃里卡·斯贝尔克,玛姬-多丽丝·里姆皮,汉娜·奥斯特罗姆,安德尔斯·伯格,卡塔琳娜·布林德,艾米丽娅·博斯特,贝塔·卡瓦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挪威,丹麦语言:瑞典语,萨米语年份:2016

《萨米之血》剧照

《萨米之血》剧情介绍

萨米之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即本片背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打开心世界幻想之地清洁工第四季欢迎来到切彭代尔斯碟形世界:开始邮政最后一个冬天破釜沉舟我师傅是黄飞鸿超级恶魔人不再沉默欢迎回来,旅人「长野篇」「兵库篇」蚂蚱吸血鬼后裔第一季总裁在上7:遥远的她风流一代扫黑行动桑拿魅影Dr.伦太郎T教授第二季欢乐的海超感应学园高达创制元宇宙BRAIN硅谷第二季罪犯艾米丽心动全为你隼消防团将军家的小娘子为什么猫都叫不来小丑梦摇篮第二季

《萨米之血》长篇影评

 1 ) 名族

萨米族民族,地处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已生存了上万年,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

本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萨米族的小女孩艾拉·玛雅的辛酸成长史。

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

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服装、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本民族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一个民族,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个问题——歧视。

外族人用"拉普"这种贬义词来称呼他们整个族群,更有甚者直接骂他们为"没脑子的人"。

 2 ) 来时路

我就是少数民族而且56个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我的民族身份几经周折,才被承认前后用了我近二十年时间我从小就有少数民族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音乐简单的音调,来回重复我也觉得刺耳,听不懂父亲生前极爱听每次喝酒时,都会反复放他从老家录下来的磁带,长大后我明白了,那是父亲的每日从酒杯里溢出来的乡愁他时刻怀念着大山里的兄弟姐妹和一草一木但是迫于生活,他一直远离故乡生活在现代社会边缘归乡,是他一生唯一不断重复做的事情他经常一声不吭地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来,后来我知道了他消失那段时间是回贵州大山里了我没有乡愁我的乡愁随着父母埋进了土里我父母都埋在了异乡我应该不会如电影女主那样白发苍苍时回望故乡与家人我的家人都已经逝去而我在颠沛流离中长大我是个没有故乡之人如果电影能多两分钟交代下女主走出去后最终如何融入现代社会,观众心里的那个缺,会被补上少数民族边缘化的族群内里看自己,觉得逼仄,无根虚无外界看你,觉得另类怪异一个想逃离一个好奇中迂回躲避

 3 ) 那些消逝的

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不静静心心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看进去了又觉好像胸口堵着一口干干净净的冷气,带着点草木气息带着点动物的味道,上不去下不来,冷冰冰的卡着,让人难受的厉害。

这种堵着的感觉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几分相似。

看完影片我特意的查了萨米人的资料,他们被称作欧洲最后的土著,也是全世界人最少的土著。

和全世界所有的土著一样,他们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都和这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社会无比的格格不入,就像当年的印第安人,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却又骄傲的昂着头颅,在夜色中的树林里狼一样的嚎叫。

最近不知道是我有心还是这个社会开始有心,我频繁的能看到各种关于语言消亡的文章,有英文的有中文的。

英语文章不多赘述,但是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标排列组合,再引用这个教授那个专家的采访,比言辞恳切感情充沛的营销号小文章更让人触目惊心。

我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我的祖辈都是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看电视都想native speaker一样只能看那么几个频道的原住民,可是我作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办法标准的用上海话发出“我”这个音,也有许多俚语我都无法运用甚至无法理解,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不同的是,我并不是因为抗拒自己的原生文化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只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除了家人所有人都讲普通话的世界,我失去了吴地语言的语言环境了。

不光我,我高中里的上海同学们也经常被家里的长辈半是无奈半是玩笑说成是“洋泾浜”(外来人说上海话的腔调),连我们都是如此,遑论那些“新上海人”呢。

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一种不认同的情感,和她以民族为骄傲的妹妹恰好相反。

瑞典似乎一直在似乎试图同化萨米这个民族,又好像不是。

他们一边禁止公共场合萨米语的使用,一边又告诉萨米人当他们的教育结束后等待他们的仍旧是帐篷和驯鹿。

这些外来者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萨米人天生低他们一等,像对待驯鹿一样对待着女孩,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她们的身体。

无怪乎玛雅,或者说克里斯蒂娜想要逃离,而其他地萨米人对“逃离者”抱有如此大的敌意。

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与无法融合,如果瑞典政府对待萨米人,如果学校对待萨米人不是这样的态度,我想事情有可能不会发展到那样水火不容的地步。

语言是会死亡的,萨米语正在死亡,许许多多的语言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湮灭了声息,想没了油灯,像燃烧殆尽的蜡烛。

而语言的死亡,是文化的死亡,是种族的死亡,是历史最后的落幕。

那些消逝的,才是应该被记住的。

 4 ) 一个关于身体规训的故事

萨米人,是北欧地区的原住民,今天瑞典的少数民族。

观影的多数人和我一样,在之前没见过甚至没听过这样的一个民族。

可是这个故事显然给了很多人巨大的触动。

是什么让我们对一个萨米女孩的经历产生的兴趣?

这个故事究竟触及到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哪些角落?

来自来自不同背景的观众,似乎都在这个故事里发现了让自己有些困惑的问题,关于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或者说,身体的认同。

如何面对主流文化?

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

一个人又是怎样在强势文化面前逐渐的低头?

影片通过一个萨米少数民族女孩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体的规训的范本,赤裸裸的展现了一个强权文化的身体规训的手段。

而对于来自异族的女主,一步步在屈服于这样一种文化,让故事弥漫着忧伤的味道。

身为萨米人的女主,童年在族群里用萨米人的方式生活,她割下驯鹿的耳朵,说‘它是你的了’。

这是驯服动物的仪式,通过对于身体的侵犯,来宣告自己的占有。

那时,女主大概不曾想到自己后来的命运。

唱着优美的yoik (萨米人自己的歌曲形式),女孩送妹妹上学,用自己民族的歌曲安慰心里不安的妹妹。

岁月静好。

然而一旦来到瑞典人(主流文化)创立的学校,女孩不得不在各种提醒下回望自己属于异族的身体。

在学校,学生被要求讲瑞典语背诵瑞典诗歌,学习官方所规定的一切瑞典的‘优秀的文化’。

在这其中,成绩优秀的女主开始向往所学习到的那种生活,而离她最近的瑞典女老师,则是这种优越生活的符号。

她偷跑到瑞典女老师的房间,学着老师的姿势翘起小手指优雅的喝一杯热茶。

那一刻 ,她幻想自己成为那个老师。

她自己偷着溜去聚会一定要偷穿女老师的连衣裙,甚至声称自己叫女老师的名字Chissy, 在童年的这样一次历险中,她尝试成为那个老师。

她在聚会上遇到了帅气逼人的小帅哥,大概从那时候起,她发现成为一个瑞典人可以如此美好。

然而现实打破她的憧憬, 时时刻刻拉她回到现实,正视自己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身体 的现实。

当检查团来访问,她拼命的洗自己的头发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够退去身上的驯鹿的味道。

可当她一步步地清洗掉了与自己民族的身体符号,检查团仍旧把无情的打上了异族野蛮人的符号。

他们用卡尺丈量萨米学生的头骨,蔑视他们愚笨。

甚至强迫女学生们脱下衣服,像审视动物一样检查他们的身体。

女主作为学校里的优秀的学生,被叫出来做第一个示范。

此时看得到她眼中的挣扎,同时也满怀渴望。

当她终于接受事实,毫无尊严的带头展现自己的身体,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和这样一个羞耻的身份告别。

而另一个重要的臣服瞬间,发生在和当地一群瑞典不良少年的冲突中。

一群男孩嘲笑她有着撒米人的身体,并终于找到机会围观霸凌,男孩们残忍的割下了她的一块耳朵。

血肉模糊的她站起来,脸上有着比屈辱更复杂的内容。

此刻,不知她心中是不是浮现了她在族里割下驯鹿耳朵的那个瞬间,是不是像对驯鹿审判一样,也对自己审判说“我是你们的了”。

对于弱势族群(驯鹿)的占有驯服,萨米人选择伤害身体而强行标记占有符号,而当更“优越”的民族对的身体进行伤害和占有,她心中最终承认了被驯服的结局, 向一个优越的民族俯首称臣。

自此以后,拼尽全力,要向主流民族低头,即使被当成异类,即使得不到尊重。

女孩心理有种神奇的力量告诉她,自己想要过那种看起来优越的生活, 自己想成为那样优越的身体。

只身逃到瑞典人的城市,是她自己的一次选择, 这一路走的艰辛决绝。

而对于自己身体的审视从未停下。

瑞典人的大学看上去那么美好,女孩们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而她身材矮小敦实,站在一群白天鹅一样的女生中间,从没上过体操课的她对自己的身体大概无限惭愧,而改造自己身体的决心也空前的强烈。

女大学生们笑着让她唱 Yoik,可以体会到她心中的那种纠结。

那毕竟是一个作为异类的身体符号。

当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唱起小调,她喜欢的小帅哥就提醒,或许不需要唱那么长呢。

我想,那时候女主打定了主意要和过去的一切作告别的。

与自己民族有关的一切,在别人眼里不过是exotic的,用来戏弄取乐,却毫无尊重。

然而不知道这是不是反而激发了她的心气,宁可要去套一只驯鹿,去卖掉父亲的遗产,也要进入瑞典人的学校改造自己?

女主后来的生活不得而知,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她真的如自己所愿改造了自己的身体吗?

真的过上了那个优秀民族的优雅生活吗?

一切不得而知。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开头和结尾的那个眼睛里写满了故事的老人。

当她垂垂老矣,回到自己的故乡,虽然还保持着拉一拉头发掩盖耳朵伤口的习惯,可是这时她心中的认同感却已经与年轻时有了差别。

几乎没有什么对白,但是她眼睛里面的幽怨与坚定却透露出太多的故事。

当她最终回到族群,她远离了瑞典人优雅的聚会,却独自来到属于萨米人的山里,奋力向山顶爬去。

当头发散乱,身体颤抖,一直拘束在异族身体规训中的她好像忽然得到了神启,在那一瞬间找回了自己属于萨米人的身体。

她矮小,她一生都在仰望。

需要仰望学校里的女教师,仰望聚会上的小帅哥,仰望大学里的女学生, 仰望关于瑞典优越民族的一切身体。

而到最后,当她回到自己的故乡,她终于她终于俯下身来奋力攀登。

仰望了一生,好像终于找回了一种尊严的生活的姿势,场外听故事的我们,最终总算感受到了回归与解放。

福柯在他精彩的《规训与惩罚》里讨论了现代社会规训‘身体’的‘高明’手段。

而影片中随处可见的身体规训正是充满了隐喻。

如何改造他们的灵魂?

只需从规训身体开始。

如何规训身体?

只需从‘自我规训’开始。

女主一生都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凝视自己的异族身体,感到低劣,感到羞耻,感到厌弃。

一系列关于身体的规训最终转化成为女主的自我规训。

年幼时那些关于身体的污名化,对于身体的物理与精神上的侵犯,都奠定了她一生向这个更为“高贵文明”的民族臣服的基础。

抛开自己曾经的一切印记,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新的他人,这是主流文化想要看到的幸运,却造成了她生命中的最大的不幸。

个山2017年6月11日2017悉尼电影节

 5 ) 萨米之血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寻找自己的电影。

大地辽阔而深远,天空下,是萨米孤单的灵魂,她的一生,都在寻找,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可是,我们的内心,不管你走在多远,走到哪里,内心都是有归属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记得的,不记得的,都是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骨子里的倔犟,固执,会引领我们回归自我。

萨米是她,也是我。

 6 ) 歧视在她心中画了一个框,把她的一生都囿困其中

片子表达的很克制,可无处不能感受到艾拉玛雅的迷失与痛苦。

她深爱着家人和妹妹,可她憎恶这个族群。

她真的憎恶这个族群吗?

并不是。

他们的生活其实很美好质朴,可歧视在她的心中画了一个框,把她的一生都囿困其中。

她无法再认同自己的生活,她再看不见肆意生长的草原,再听不进婉转绵长的joik(萨米族的民族音乐)即使她挣扎逃离开了这样的生活,可这一切原本就是她的血肉,哪怕血淋淋地剥离开了,还是会生长出来。

人无法不爱自己,憎恶自己的人是很难生存的,所以她只能鄙夷诋毁整个族群,说他们“太吵了,爱偷东西,嘴里没有一句真话”等等。

艾拉玛雅对萨米族人的评价片中的老师对艾拉玛雅不错,但老师仍然认为拉普人(萨米族的另一种称谓)在生理构造上就无法适应“文明”社会,老师的好带着倨傲的怜悯。

老师会赠送她诗集,会给她分享自己青春时最爱的诗篇,却不相信她有能力适应“文明现代”社会的脚步,坚持不给她写推荐信。

老师给艾拉玛雅分享的诗歌,似乎也是艾拉玛雅一生暗喻

老师拒绝给艾拉玛雅写推荐信帅气的尼古拉斯会收留她,也会在她感到难为情的时候第一个安慰她,可尼古拉斯跟她的接触是掩藏在礼貌修养下的好奇,是新鲜感,是窥探欲,唯独没有平等的爱。

所以会在父母的要求下毫不犹豫赶她出门,也会在她索求帮助时残忍地揭开她的谎言和伤疤。

艾拉玛雅无助地拉扯着尼古拉斯的衣摆祈求帮助却被无情甩开礼貌克制的歧视尚且如此,更别谈她平日里遭受的嘲笑和攻击了。

攻击她的人甚至用标记牲畜的方法对她进行了割耳,当她被一群人压到在地上无法动弹,这时的无力感对是身份认同最惨烈的一击。

艾拉玛雅被一群歧视者按在地上如同牲畜般执行割耳不谈歧视者的语言和行为的攻击,哪怕是走在路上,没有恶意的陌生人投来探寻和戒备的眼光,会在她的内心放大无数倍,所有的笑声都是嘲笑,所有的窃窃私语都是编排鄙夷……她把别人的眼光内化,于是憎恶自己,然后憎恶又投射她的族群上。

记录萨米青少年的生长情况时让她们赤身裸体她带妹妹感受水流这段看起来特纯净美好,她帮妹妹挤干头发上的水,像她之前清洗自己时一样,其实是想挤掉身上可能说是“原始”的气息。

她想要把这种“劣等”的气息从自己的身上洗去,从妹妹身上的洗去。

艾拉玛雅帮妹妹挤干头发上的水她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在别人的眼光构建的世界里无比憎恶自己的来处,可瑞典人生活的世界,她以为应当前往的去处,她也融不进去。

在迷雾里她与驯鹿搏斗也是在杀死自己体内所谓“原始”的那一部分,她太憎恶自己了,可她又不得不爱着自己和族人……

艾拉玛雅杀死父亲留下的驯鹿片中没有交代她逃离族群以后的几十年是如何度过的,可看她前往妹妹葬礼一路上对于joik和萨米族的评价,不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迷失和痛苦的一生中不断杀死自己的。

她必须时刻切除自己身上新长出来的属于过去的血肉,这太疼了,这太疼了……所以她连妹妹的葬礼都无法多待哪怕片刻,她必须切除,时刻切断,太令人心痛了。

最后爬上那座诞育她的山,走进那片释放她的草原,几十年前的风再一次轻抚过她的脸颊时,是否能吹散她内心对自己的憎恶呢?

老年艾拉玛雅爬上萨米族人生活的山

 7 ) 杀死自己的少女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已经被剧透过了。

记得以前在哪个公众号里有提到过它,虽然具体情节早就忘了,但也依稀记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

带着这样的预设,其实就少了许多趣味。

看到开头的老太太时,我大底就猜到了接下来应该就是倒叙回忆了,果不其然。

但是接下来,叛逆少女成长过程中心中的矛盾和斗争确是表现的恰到好处,真的让我惊艳了一番。

记忆回到小时候,身为萨米族的少女艾拉玛雅自小以来,便面临着来自瑞典人歧视和白眼,被当作动物一般的体检,被其他少年割去耳朵一角,这一切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想要摆脱这些愚蠢的生活,只有成为瑞典人。

于是她努力学习瑞典语,偷衣服去参加舞会,偷偷坐上火车去城里找尼克拉斯,改掉自己的名字,烧掉萨米族的传统服饰,去校园求学等等,经历着这样一段短暂而激烈的挣扎历程。

但其实,这时候的她多少还是有些矛盾的,虽然心怀着对瑞典人的向往,但是他也忘不掉在萨米族里的一切,一直都保留着父亲留下来的小刀,最后也是带着蛋糕回到家乡。

直到那一夜在帐篷里,当她说出“我不想再当艾拉玛雅了”“我不想再和你们生活在一起,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似的活一辈子”,这三个不想,她在心里彻底把自己和萨米族划开界限,第二天她下决心杀死父亲留下来的麋鹿,麋鹿倒下的那一瞬,克里斯汀娜也杀死了艾拉玛雅,自己萨米族的血统就如同这麋鹿的血一般,慢慢流尽。

直到母亲像是看着怪物似得扔下银腰带,回忆到此结束。

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当时间回到现世,她就像在找寻着什么似的,远离热闹的人群,爬上高山,看着曾经熟悉的风景,最后回到自己出生的山寨里,山风徐徐,她站在阳光下。

此时故事戛然而止。

最后响起的歌声,就像她当时在静静的湖面上,对着妹妹唱的一样。

整部电影是相当优秀的,明明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画面、配乐、台词、隐喻等等都表现的很完美。

但是在剧情衔接上,总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不知道这是导演特意安排想表现出少女内心矛盾的状态还是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吗,剧情发展有些太跳跃了,尤其是前半段,感觉像是在看话剧一般,从这一幕到下一幕,直接省略了过渡。

虽然说要把一位少女的成长历程压缩到短短一个多少时的电影里还是困难的,为了情节发展省却必要的过渡,着实不太妥。

结尾虽有些突兀,但这样也或许恰到好处。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觉醒的异族女孩,想要去掉自己的标签,融入主流的可悲故事。

 8 ) 萨米之血

这是一个少数裔少女成长的故事,也是伴随她一生的故事。

从小受够了来自主流文明的敌意和歧视,反而让她向往并最终臣服于主流文化。

看着她烧掉象征自己民族的衣服离开家乡隐姓埋名在城里开始新的生活,并断绝和家人族人间的一切联系,让人唏嘘感叹。

民族国别地域差异无处不在的当下,投入主流怀抱或许才是上策。

 9 ) 从哪里来终将回哪里去

很小的时候,我随父母从西南的大山里迁居至江苏,离开了熟悉的伙伴,在新的环境里,我说话腔调,穿着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那个格格不入,出生于大山里面的我闭塞,寒酸,孤陋寡闻。

在学校里因为说话腔调,迟钝的反应,让我一度排斥自己的身份-落后地区插班生。

由于学习落后,三观视野都很局限,也很少有朋友和伙伴,总是孤单单的坐在角落,寡言少语,我羡慕同学们的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羡慕他们字正腔圆的发言,羡慕他们之间的游戏,羡慕他们分享零食,结伴回家,在这些羡慕中,我对于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如果可以,我真希望抹去从前的生活经历,和新的同学们融为一体。

多年来,在经历不同的变迁之后,我不再纠结于“我来自何方”;也不再盲目羡慕那些看上去闪闪发光的事物,不至于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荣耀,却也为自己来自大山里这一现实感到庆幸。

对于北欧电影《萨米之血》,部分观众是有共鸣的,尤其对于那些不属于大多数的群体,对于更加强势的群体的崇尚和艳羡,也是使人们走向远方,脱离落后和贫穷。

作为欧萌唯一认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芬兰,俄罗斯,挪威,瑞典,以驯鹿为生。

瑞典曾经一度推行同化政策,划定聚居区,公开场合强制说瑞典语,教授白人礼节,强行去民族化,不断稀释萨米族的民族属性,彼时瑞典主流白人群体以强势的西方价值观凌驾于萨米人的传统文化,以排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最终也没有抹掉萨米人的传统,如今萨米人作为少数民族在北极圈拥有极高的优越性,鹿肉成为奢侈的食物,服饰被时尚界百般借鉴,就连他们的刀具都成为勇者的象征。

该死,不知道怎么写,其实挺触动的,知对于一篇影评,在电影中我看到了瑞典的驯鹿萨米人的挣扎,看到主人公对白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尽管驯鹿萨米人只占总体萨米人的10%,剩下大部分的是渔业萨米人。

从一部剧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知道萨米人,本以为他们是有着原住民优越性的,毕竟在瑞典挪威这样的国家,应该对待原住民有足够宽容的,本身就不具备民族多样性的欧洲大陆不是应该更加善待少数民族的吗?

却千方百计的去同化,去处,实在与认知相违背,这也许是电影给我的另一个触动吧。

另外,萨米人的民谣如此动听,却被主人公极力的排斥,名字艾拉玛雅也比克里斯蒂娜富有诗意,主人公也回避自己的萨米名字,如今看来,萨米人服饰,芬兰刀,和帐篷,这些都看上去酷极了,当时对于见过更多文化种类的瑞典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政策?

当然,这不是要讲述民族认同感的电影,这是在讲述一个“从哪里来,最终要回到哪里去的”的故事。

当老年的主人公穿着城市里的衣服亦步亦趋的爬上满是草甸的山坡,看到萨米人,驯鹿和围场,对于老人而言,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回归了以驯鹿为生的草原,凌乱的头发在空中飘扬,目光炯炯。

也许着望向远方的目光所及就是自己的归处。

 10 ) 逃离于血

(文/杨时旸)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逃离于原始身份——原生家庭、故乡或者原初的特定文化的桎梏。

人们奔赴远方,坚定地拒绝回头,这种逃离有时成就自己,同时也伤害自己,这其中的撕裂感只能默默消化。

就如同这部《萨米之血》中的艾拉-玛雅,突然之间就发现了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文明,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另一种可能性与未来。

她飞蛾扑火般地奔赴,哪怕不惜焚毁自己的一起过往。

其实,《萨米之血》讲述的是一个很冷门的故事,但它却反射出了一种普遍性的焦虑。

北欧地区居住着一群被称为萨米人的原住民,他们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

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瑞典一直企图同化这个游牧民族,他们不能在学校使用自己的语言,必须讲瑞典语,但同时,他们又被告知,接受短暂的教育之后他们就仍然要回到高山的帐篷里,继续与驯鹿为伍,因为当时的人类学家们在人种理论的蛊惑之下,固执地认定这个民族是低人一等的,他们的脑容量不足以支撑起在文明世界生存的能力。

而故事的主人公,女孩艾拉-玛雅却倔强的想离开高原。

《萨米之血》有着大量清冽、冷峻的自然风光以及稀疏的台词对白,它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犹如人类学记录片一样沉闷,也绝没有俯视视角的猎奇,它平缓地叙述,从当下的一场葬礼开始,从最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切入,然后迅速转回了数十年前,一个女孩第一次经历文化休克的瞬间。

它是一部被眼神、手势、细节等等一起丰沛细部共同成就的电影,那些交替出现的恐惧和希冀的微表情,那些努力模仿但终不得法的手势,一起见证了一个女孩发现一种崭新文明并且想投身于中的微妙的心路历程。

《萨米之血》的优秀之处在于不只呈现现象,而是始终注视着一种困惑和困境——姐妹俩一起去学校接受教育,姐姐突然爱上了崭新的生活,努力学习瑞典语,想留在城市,而妹妹却一直以萨米的血统为荣,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这两个人代表了面对新文明的两种典型的态度,而这态度背后的观念却又与人们的道德判断相关。

这导向了很多疑问,比如,一个游牧民族的人遇到了一种更现代化的、更丰沛的文明,如果努力融入,算不算一种文化上的背叛?

又或者,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出生于那样一种独特文明中的人们有没有权力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选择本身是否一定意味着某种意识形态?

当你看到艾拉-玛雅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但仍然坚定向前的时候,这个故事并就不再只是有关于狭义的“权利”,而是问向了更宏大的“命运”。

女孩对于新生活的选择几乎出自于本能的觉醒。

她整日穿着象征着民族特征的衣服,却看到了其他人穿着时髦的衣裳,她看到了自己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而自己注定回到牧区驯养驯鹿,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气味,也羡慕城市中炫目的舞会,所以,她才会偷偷穿上别人的花裙子,暗自模仿着翘起手指端着咖啡杯。

那个时刻,困境就出现了。

女孩被困在了两种文化之间,她奔赴崭新生活的行为,被同族的少女们鄙夷,而她却又注定无法毫无障碍地被瑞典人接纳,她在两边,都是异族,无从归类。

人是一种需要群体认同的生物,当两个群体都拒绝她的融入,孤独就尖锐了起来。

她有时像个英勇的战士,有时又只是个无助的少女。

她的性觉醒和文化觉醒是一同生发的,但到后来,你很难区分那份主动到底是一种需求还是一种策略。

她和瑞典男孩的肉身关系成为了他逃脱原生身份中最极端的一环,交换体液,交融基因,再没什么比这更决绝地叛离于自己的文化了,更何况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以封闭为特征的“纯洁”。

驯鹿成为了《萨米之血》中最经典、最直接的象征物。

萨米人要给小鹿用刀子割耳标,以表明一只驯鹿从属于某个主人,而艾拉-玛雅到了城市,在打斗中,有男孩儿夺过了她手中的刀子,给她的割了耳标。

萨米人驯化鹿,瑞典人驯化萨米人。

而那些所谓的人类学家剥光了这群萨米孩子的衣服,测量身体指标,那动作都犹如人对待鹿。

面对这样的耻辱,有人选择逃回自己的文化中,更确定地隔离,而有人却选择义无反顾地融入。

在学校时,艾拉-玛雅故意给自己改名克里斯蒂娜,但在别人心里,她一直是玛雅。

多年之后,早已成为老师,在城市定居的她,儿子称呼她的就是克里斯蒂娜。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争斗算是成功了。

但她去参加了妹妹的葬礼——在数十年都未曾返回故乡之后,她又一次回魂到了童年时的状态,从一种文明进入另一种文明,只不过这一次是倒转的身份。

她附和着游客对萨米人的抱怨,面对着同族人敌意的目光。

她逃离了一段还是一生?

或者我们又是否真的能逃离于过往和原初?

《萨米之血》短评

真实的心理活动 成长是很残酷的啊

8分钟前
  • 兴耀
  • 还行

整个片子比较沉闷,但是也比较现实。最后还是败给了命运的安排

13分钟前
  • 赖涛儿
  • 较差

美,但是瑞典独有的冷

17分钟前
  • 大轩
  • 还行

虽然我不觉得民族认同感是天生必须有的,但因为被排斥而选择逃离族群,被迫融入主流,又是另一回事了。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还有萨米这个民族。

18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还行

19分钟前
  • F...S
  • 还行

小女孩有什么错呢?她只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已。

21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有情绪 没故事

25分钟前
  • 泓廷
  • 还行

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带出萨米族在瑞典的遭遇,但电影似乎偏重描写个人感情和经历,对于萨米族的生活习惯和历史变迁展现甚少。教育机构的派员和老师像对待猴子一样研究萨米族孩子的一幕让人震惊,女主角对于族人的厌恶和伤害也让人看了寒心,可能是前面一直在铺垫女主角的自私、虚荣和冷漠,所以最后女主角回到故乡的一幕并不打动人,反而显得毫无说服力

28分钟前
  • 二马究竟是啥马
  • 还行

选题棒,少女演技好,整体观影感觉也很棒。

32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看上去是少女成长的青春片,女孩正在经历性觉醒和身份认同,与众不同之处是她的身份,代表着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和摩擦,因此而来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接踵而至,女孩想通过学习主流文化融入主流社会的行为非常具有代表性,伪装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身处中国这样的歧视大国,感觉这片子意义非凡。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沉静的北欧风格,少数裔的选择问题,电影提供了被同化和隔离两种选择,但是并没有给出优化选择。每一个情节设计都有力地推动了主角最后做出的选择,主角暮年的怅然却并没有流露出后悔之色,大概她在想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会是怎样的结果吧。

40分钟前
  • Ian
  • 推荐

2023,标记第773部

43分钟前
  • 师子毛
  • 还行

主角这个小姑娘有跟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一样的表情。外在是少数裔的挣扎,像前两天看的鄂温克族一样,首先面临的是怎么走出去,然后是怎么活下去,再然后是怎么面对故乡,内在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很棒的处女作和素人演员。

44分钟前
  • 吃吃
  • 力荐

顾我

49分钟前
  • 李大智
  • 还行

石榴抱

50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力荐

像逃离耻辱一样逃离我的过去和来处。

54分钟前
  • 东风制药厂女魔
  • 力荐

看过的“民考汉”题材中最深情的一部,中途几次哽咽最后那段儿哭的不行。前一阵儿刚在现场听了萨米人的悠依克吟唱,这种演唱和图瓦的呼麦一样是族群认同的重要象征,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9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瑞典电影展01.

1小时前
  • 小李。
  • 还行

看这个电影就会很容易理解西方国家为什么对中国的新疆问题极尽所能的泼脏水,因为他们所预设的正是他们所做过的事情。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讲团结讲融合,他们讲种族讲灭亡。少女无罪,可教育与社会很难说没错,瑞典的政府和多数人民没有把少民当成同类,所以你争我夺之下必有文化的消亡和人性的扭转,不愿意给四星是因为电影的感受够压抑,可叙述的视角太温和。

1小时前
  • 革命一块砖
  • 还行

小演员表现的不错

1小时前
  • 橘橘拢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