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在某些方面,其实《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和《夜访吸血鬼》是很像的。
题材不像,而且一个动画电影,一个经典真人电影,怎么可能像?
个人觉得而已,不犯法,而且有理由!
呵呵。
首先,这两个电影,都完美诠释了“颜”的重要!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里头的女主,能成为电影女主,居然只是因为颜值!
然后,《夜访吸血鬼》里,皮特诠释得明明白白——他能成为吸血鬼,并且屡次化险为夷,居然也是因为颜值!
果然,“有颜走遍天下”啊!
——歪理YY成真理了。
其次,这两个电影,其实骨子里都是多主角。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里,小助理成导演的男主、稀里糊涂成就电影梦的女主、甚至电影里的电影老男主,都给予了媲美主角的篇幅,有独立故事。
篇幅有限,主角多了,自然重点不明,何况,还有电影标题里的“庞波小姐”,不是?
至于,《夜访吸血鬼》,就更容易看出来了。
有皮特,有阿汤哥,当时,他们都颜值巅峰,谁比谁帅?
谁主角?
何况,还有个前因后果都顾及了的女主!
更不好说!
不是?
最后,俩电影,都有为电影而强制“冲突”的嫌疑。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为“电影梦”,主角强制生病住院,渲染热血。
而《夜访吸血鬼》更直接,就直接设定皮特抗拒残害人命,成了不吸人血的别扭吸血鬼!
都好敷衍的转折理由!
有连人带事一起糊弄的感觉。
再一点,看过之后,感觉两部电影都有分裂感,而且很明显。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电影里有电影的设定,两个故事都剪接得有头有尾,而且,电影里的电影,明明应该是次要辅助,却比主剧情还用力。
而《夜访吸血鬼》,有阿汤哥的情节,和没有阿汤哥的情节,能明显看出强行联系的做作痕迹。
剧本故事,前段都好做,难的是转折。
俩部电影的转折,都弱!
都有“转折不行,换故事凑”的嫌疑!
其实,感觉是故事说不下去了,于是,就“为赋新词强说愁”,为编故事,就换地图了!
不是不圆润,应该就是“三板斧”用完了,想着“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
《夜访吸血鬼》有“虽然”,就有“但是”。
虽然,《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有种种不足,但是它可以把一个普通人“电影梦”的故事,渲染得热血,能营造这样的一种热血氛围,就是一种成功。
“热血”,是个人觉得,日本影画最擅长“营造”的一种“氛围”,这是他们最厉害的能力之一。
他们可以把很多东西表现得很热血!
打斗之类就不提了,这甚至有专门的“热血漫画”类别,像《龙珠》啊、《圣斗士星矢》之类的,好多;其他东西啊,足球有《足球小将》什么的。
恋爱联谊,其实就差不多是“相亲”,都有“应援”的说法,像日版老版《101次求婚》什么的;连考试都能热血,甚至有专门的“应援团游戏”……“热血”,是他们的特长,也是他们的优点!
能把一个拍摄电影的沉闷故事,营造出“热血”的氛围。
哥见识少,就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上面的表现,是了不起的!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电影重点——普通人男主,和一心追寻“电影梦”的普通人女主,在“庞波小姐”的运筹帷幄下,终于实现“电影梦”的故事。
爽点设置应该就是——营造实现“电影梦”的“热血”氛围。
电影画面只是一般;在动画角色的设置和建模上,也不见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甚至没有动画电影一般应该具备的 “常驻丑角”和“萌宠”等固定角色,作为主角之一的“庞波小姐”,得客串担任;剧情故事,更是老调重弹,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但这些统统都不重要。
它们结合起来,居然能把拍电影和“热血”,这两件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糅合在了一起,这才了不起!
所以,总结:值得翻,全片看,感受氛围。
让无聊的岁月,热血一把。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剪辑热血具象化接下来,是跟它像、又不像的,《夜访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
《夜访吸血鬼》个人觉得,它最经典的地方,也是渲染了一种氛围——让人仿佛觉得,吸血鬼的世界,就该是这样的!
把一种众所周知的虚妄,努力显现得真实。
是电影特有的魅力!
别跟哥说什么站位、光影、寓意什么的,俗人不懂这些,俗人应该懂这些?
观众不懂,你就是弄出花来,人家也只是当你神经病!
真卖花,便宜一块比较实在!
扯远了。
《夜访吸血鬼》电影重点——吸血鬼男女主角间,数以十年、百年计的爱恨情仇纠缠。
爽点设置应该是——虚幻“吸血鬼世界”的如梦似幻展现,阴郁华丽“吸血鬼世界”的氛围营造。
经典之处,也如同《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一样,是氛围的营造。
画面嘛,吸血鬼电影,当然是以夜景为主,很好地烘托了阴郁华丽的氛围。
优秀!
演员有皮特和阿汤哥带头,不好要求更多。
也优秀!
剧本故事,故事不算精彩,甚至许多对白有故作高深的嫌疑(当然,只是个人感觉)。
但不重要,“吸血鬼世界”的构造完整达标了,阴郁华丽的氛围营造,也巧妙而充满了想象力。
这就行了。
所以,总结:这老电影,也值得翻!
全片推荐。
短视频不能表现它阴郁华丽的氛围,所以不推荐。
另外,这电影的起承转合,也就那样,把那个作为重点的短视频,注定不怎么样!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哈哈,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第一次在豆瓣上抒发自己的评论,以往都是在备忘录上随便写几句话。
可能是因为谢飞导演说他也在写豆瓣写影评(年少是在笔记本上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闲暇的周六心情还好(主要是不想做作业),可能是因为“电影”。
小时候便开始看电影,当然属于是无目的地观看,且大部分是在电视上,DVD上,属于是有什么就看什么,什么吸引眼球就看什么,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比如谍战片战争片等等。
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初中时候某个周末坐车去看的《哥斯拉》,那时的我连3D眼镜都要靠朋友帮助夹在我自己的眼镜上。
一同去看电影的大概四个人,除我之外他们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打游戏上厕所,现在想一想好像也不是那个电影有多好看,只是觉得应该“看完”。
以前的以前,看完一部影片的第一时间我都会想知道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可能是想了解他们想的跟我心中那个模糊的答案是否一样。
直到我的老师禁止这一行为,并让我们每看完一部电影就可以立即写下当时的想法,哪怕几句话也行。
OK,废话就以上三段吧。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首先是一部完整的影片,有剧情一波三折的发展,有明线暗线多线索叙事的设计,有人物的成长转变。
一个热爱电影的少年第一次担任导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少年是典型的有能力但自卑的性格,用英文记电影笔记,还记了好几本且全都记住了,一直有些黑眼圈看着萎靡不振的样貌普通的“不正常”男主吉恩。
怀揣着电影梦独自一人从玉米地来到大城市靠着一周七天兼职(服务员、工人、甚至spider man)养活自己的娜莉塔,从小收到电影熏陶的庞波,偷偷吃药的亚兰,当然其他人的形象也同样鲜明有力。
几天前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是我在搜索韩国电影《小姐》时,它自己就弹了出来。
然后今天刷短视频时发现了,就直接看了。
影片前面最吸引我的是男主弱弱的孤独的气质,然后是独具一格的转场方式(想到了千年女优),然后是拍电影这件事。
戏中戏,电影中所展现的《MEIETER》的拍摄,显然是简化的了好多好多的步骤,真拍起来是挺困难的,还有就是竟然导演一个人剪辑,是我当场就吐血了。
这两个“戏”都比较完整的讲述清楚了各自的表达,且互通之处较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90分钟”,电影放到最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还有好莱坞、奥斯卡奖的影射。
这部电影适合全体学习电影的同学观看。
都能小小地感动一下。
拍电影的秘诀没有标准答案。
套路用的人多了,就失去了创意。
创作的时候,必须相信直觉。
如果让谁都满意的话,作品会变成四不像。
拍给最想看的人,至少不会偏离轨道。
吉恩就是要拍给庞波小姐看。
在结尾的时候,吉恩才会说——我对电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时长90分钟。
现在能看到一部时长不长的好电影真的会谢,时长短不好看还能忍,时长长还不好看真的要骂人。
看拍电影学写文章,一通百通。
无数次怀疑自己,又无数加一次肯定自己。
这就是创作的常态。
幸福向来都是艺术创作的敌人,对生活满足的人对事物的感知力会减弱。
日子过得有多惨,生活就有多好笑。
有时候,又会觉得这是一个悖论。
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是成为优秀创作者的充分条件。
可是,创作者的作品得到认可,世俗的名利接踵而来。
创作者的心被金钱和欲望填满,难免又会膨胀而失去敏锐的感知力。
于是,不得不面对江郎才尽的窘境。
可是,创作者总不能一直躺在阴沟。
我觉得与其说是格格不入的人,更像是已经站在海里的人。
这样的人不用追赶别人,而是在等别人的到来。
创作者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观众也会在电影里看到自己。
本来看了片名,还以为庞波小姐是妥妥的女主角。
不过,在电影里成长最快的又是新人吉恩导演。
真的喜欢就不怕麻烦,电影重拍最难做的人是庞波小姐。
资金、演员和场地都要重新整合,全都是麻烦。
倒是又明白了片名的三分用意。
没有庞波小姐,就不会有吉恩的出头之日。
伯乐和千里马缺一不可。
我们自己很难创作出感动自己的作品。
所以庞波小姐宁可一直拍摄b级片赚钱,也不会纠结片子的好与坏。
但是,她自己写的作品交给吉恩来拍的时候。
庞波小姐肯定希望可以拍出让她自己感动的电影。
我肯定是小时候动漫看少了,才没想起来追梦。
年纪大了,这又不甘心放弃。
活该我没钱没事业还没时间。
干了鸡汤就应该有我这样的觉悟!
电影本身也贯彻了他自己的理念。
好像很多日本电影都控制在90分钟的样子,看到现在有一个感受是疲惫感要轻一点。
基本上是选择了一个转折点、一个高潮的常见结构——大约30分钟的时候出现第一个转折点,同时为高潮部分埋下伏笔,在主线进行的过程中交代下暗线在推进,在大约60分的时候爆发最大的冲突。
有一点很想吐槽的,动画电影中的一些特点与戏曲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真实情况下其实大家通常不会做那些动作,但是这些夸张的表达非常生动地将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
戏曲演员也会有通过唱念做打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给观众。
还有就是一些非写实的画面,就像《庞波》里人物周围环绕黑气等等,很多动画中都会有不少夸张、非真实的画面,也很像戏曲中的写意表达。
反观国内很多所谓对戏曲的传承大多浮于形式,一眼可见是戏,但除了看到的这些,没什么值得深挖的,甚至很多时候脱掉那层皮,照样能做很好。
所谓“国宝”“国粹”很多时候都像是束之高阁,任何随意的改动都是亵渎,太过害怕破坏了“宝藏”却忽略了发展。
还有就是“政治”痕迹太明显了,本身就岌岌可危,毕竟合适的土壤已然破坏,还在想着政治正确。
另外有一点想说的,是一种出世又入世的态度。
就像影片中的导演,先跳脱出世俗之外,获得“孤独”,从“旁观者”视角观察世界,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回归身边的人,找回自我。
还有一些想吐槽的,写到一半又忘了,什么时候再说吧。
角色可能是爱电影的,这部电影本身不爱。
作为一个动画电影,故事的主题和内核比作为真人特摄剧的假面骑士01都更直白地给出了人人有U咩这个主题,最高潮段落的一场戏金发碧眼的男主求人的方式是土下座。
都已经这样了我真的搞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背景放在好莱坞。
是因为霓虹的导演拍片子一点自主权都没有吗,是导演在借机讽刺自己的经历吗不然为什么这种剧本也能骗到投资拍完,你也是用真心是吗?
立本人搞二次元都已经是自家拿手好戏了天胡的开局怎么能打成这么烂?
不知道今敏活着的时候有没有给作为小弟的导演说过拍戏除了画面还是要走剧本的。
严重怀疑扳机社是不是看完这部寻思着画面做得炸一点剧本随便纸上撒点墨水就可以了然后去做了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一个讲述年轻男导演逐梦演艺圈的故事,因为男主角过于顺拐的流水线鸡汤经历和毫无印象点的电影知识讲解,成功地惹怒了所有潜在的目标受众,二次元,影迷,影迷二次元都能在这个片子里得到别样的高血压体验。
这个片子是2021年的,2021年了,都是动画片,追光都知道拍青蛇来恰女性主义的饭了。
庞柏小姐这个片子还在拍一个年轻男孩顺风顺水逐梦演艺圈,人脉资源良好的影二代(一个穿着白色水手服在随时可能粘上沙子和脏水的海边片场拍戏的大眼萌小萝莉形象)用自己的关系拉来投资和影帝交给他做大制作(具体是一个中老年白男被年轻女孩救赎的爱情故事),要补拍用真心求制片人就补拍了。
男主角可以全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里还有贵人相助,而作为新晋女演员的女主角需要一边打工一边找戏拍,她想要拍戏就要辞职,这种几乎是导演潜意识创作出来的角色差异就让我感觉这个片子在探讨追梦这个题材上做出的任何延伸都是毫无意义的。
后面男主角独白表示自己为了追梦牺牲了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你所牺牲的你本来拥有的东西别人甚至可能都不曾拥有过,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讨论这种事情了。
并不是说不可以写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鸡汤故事,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鸡汤故事成立的前提就非常的无法让人带入,所以我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没有办法共情到男主和女主。
同样是画面非常漂亮,但是剧本不尽人意的边缘行者。
边缘行者好歹是个爽文套路,前面大卫好歹献祭了老妈还被富二代同学打,你看了你也恨不得杀了公司狗所以后面他又是追露西又是装义体就也能接受。
庞柏小姐这个男主跟国产偶像剧女主最穷的时候住在样板间里一样只能让人感觉在霓虹拍电影搞二次元真的很赚钱啊!
完全没必要加进来怀疑是在凑时长的男二线也在重复这个套路,男二作为被生活压迫的社畜出场,前半段最大的挫折是因为没有调查好对接客户的喜好搞砸生意被老板骂了一顿。
西有金发梦露导演狂拍三个小时自己的xp责怪米国人不自信,东有平尾隆之大哭男宝怎么还要被上司骂啊好可怜啊。
真的你们别太过分了,光做画面效果有什么用你那点色彩和转场技巧我看普罗米亚就够了普罗米亚那个本子那么寡淡好歹还是够看的这片儿拿出来说致敬电影,你看看你大哥的红辣椒好吗
喵莱坞的庞波小姐作为电影制片人,让她的助手吉恩剪辑b级片的预告。
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但十分考验功夫。
吉恩通过了考验,剪出了精彩了预告片。
同时,庞波也说出了选择吉恩做助手的原因,因为他有一双陷入绝望的不幸福的眼睛,眼中透露出创作的欲望和想象的深度。
如果人生太幸福,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思考。
而不幸正是创作的动力,难以融入社会,恰恰能够想象和创造出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
和庞波小姐一样,我也不喜欢太长的电影。
90分钟的电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般难能可贵。
如果让观众盯着银屏2、3个小时,简直就是虐待观众。
所以,导演要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表达自我。
电影是创造梦想的载体,也是塑造演员的平台。
将一个普通的充满自我否定的人,变成一个认识自我重拾自尊的明星,电影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
庞波为打工女孩娜塔莉精心写了《大师》这个剧本。
吉恩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充满绝望的制片助理,他一直在默默学习如何拍电影。
娜塔莉是一个怀有电影梦的打工女孩。
在艰辛的工作中,从不放弃成为演员的梦想。
其实他们的眼中都有光,只不过不是那种自以为幸福的满足之光,而是如暗夜星空般对梦想执着的渴求之光。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是菜鸟女主角,两个新手就开始搭档拍戏了。
当然,一开始不自信是正常的,一个怀疑自己没有才华,一个猜想自己没有魅力。
当菜鸟导演坐到监视器前,老戏骨和新人却没有令他失望,拍摄渐入佳境。
从表演方法,到摄影角度,再到场景设置,加演的桥段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吉恩开始大展拳脚,逐渐显露出导演的才华。
而娜塔莉也出色的扮演了莉莉。
这部出道新手拍的戏有了冲击奖项的可能。
吉恩在拍戏时偶遇了高中同学阿伦,他虽然是高级白领,但却无法燃起对工作的热爱,虽然事事顺利,但缺乏梦想带来的进取精神。
拍摄虽然结束了,但那只是一大堆视听素材,关键的步骤才刚刚开始,精妙的剪辑能够为一部电影注入魔力和灵魂。
剪辑者是电影第一个观众,拍摄要主观,剪辑要客观,更加考验一个导演的才华。
独辟蹊径的剪辑几乎可以重构整部电影,令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瞬间变得神奇深刻起来。
遇到困难的时候,吉恩遇见了名导演彼得森先生。
明白了,作为一名导演,他不仅是剧本的执行者,场景的调度者,拍摄的统筹者,剪辑的策划者,更是电影的灵魂和统帅,决定一部电影最终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
一部电影的制作是技术层面,而一部电影的表达则是心灵层面。
电影其实就是导演在找寻自我,形成自己对世界独辟蹊径的理解,然后表达的载体。
从进入电影行业,到成为制片助理,再到成为导演,在梦想成真的过程中,也是那个模糊而朦胧的自我渐渐变得清晰鲜明的过程。
找到“我的咏叹调”,用电影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烙印,大概就是一个成功导演的座右铭吧。
吉恩就是这样代入自己,通过电影发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追问,而这也契合了这部描写音乐家电影的主题。
由此他觉得素材并不完美,还缺少了情感核心的部分。
为了补齐缺憾,吉恩和高中同学阿伦拼命努力,筹集资金继续拍摄。
而将银行和电影公司以及普罗大众结合到一起的,不就是梦想的魅力吗?
许多电影讲述的都是得到,只有这部电影讲述放弃。
通过剪辑,吉恩意识到,音乐和电影一样,艺术和生活,只能二者择一。
纯粹的艺术容不下生活的琐碎,好的电影也无需多余的材料。
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有大胆放弃。
为了艺术能够真正地纯粹地表达自我,必须返璞归真,删繁就简,这样,电影才空灵且真挚,变得一击入魂,过目难忘。
此片获第49届动画安妮奖最佳长片提名。
我看完真的感觉很激动,很想跟全世界分享,打开豆瓣评论犹如从我头顶浇了一盆冷水。
仔细想想后,还是想留下我的想法。
剧情确实很俗套、很理想,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
但我哭了,因为对白中表达出了一些不是意淫出来而是真真正正体验过生活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
人生如果想做好一件事,必须放下剩下的99件事,没有哪一个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是来自于既要又要。
就仅仅这个片段和吉尼的对白,让我在人生的这个节点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
感谢这部电影鼓舞到了我,我想这也是这本电影的初衷。
不是为了完美,仅仅是为了唤醒一部分观众的感情与回忆!
在镜头语言、作画、剪辑和配乐上都不错,但剧本和一些情节的细节是硬伤,导致观感上上成为了一部传统的爆米花励志电影。
如果仅是日式画风尚可,大概是脱宅许久的缘故,如果说主角在早期比如剧组宴会时严重缺乏自信的表现算体现他的特立独行与天赋异禀者的怪异,一直到片尾颁奖典礼上依然对倾注自己心血的作品能够获奖紧张到冒汗,有些让人不适了,求制片人追加拍摄的时候土下座更是过于违和。
无论从故事背景的好莱坞,还是镜头、剪辑都贴近电影风格的情况下,主角的形象塑造都让人觉得用力过猛且刻板,在加上剧情上对他的成长过程还是套路化,并没有多么出彩,其本身和成长过程都缺乏魅力与感动。
当然本片的高光时刻也有许多。
比如将剪辑比作战斗的作画表现力就很出色,也算是高燃的片段,还有阿尔卑斯拍摄过程的作画,除了主角外的角色塑造也各有特色,米斯缇娅小姐太对味了(各种意义上)。
关于制片人庞波小姐这个角色,和主角成为鲜明的反差,倒是有很好的搭档感,不谈她拥有天选之子般的优越资源条件,大方活泼性格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为吉恩这样内敛的人才提供了展现和闪光的机会。
在现实中,类似制片人的角色有很多,他们或许不像导演和演员那样毁誉加身,更偏向于后台工作,但对于能力与素养的考验一点也不低。
同理还有导演的工作,许多现场拍摄的每一天都是高昂的资金消耗,能够统筹服化道等不同部门有条不紊的完成拍摄任务,同时达到尽量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借助本片,首次对电影工业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澎湃网作者 季平常 的影评《拍电影哪有如此美好》也认识到这部动画电影中体现的电影制作流程与现实还是有诸多差距。
电影与文字是不同的内容表达形式,但如同剪辑者需要在倾注心血的片段中进行取舍,各种创作乃至生活都需要懂得放弃,保留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一种修行。
对自己而言,内容创作、组织能力、和果敢行事态度,是从这部电影中收获的部分。
吉恩是个电影痴。
稀里糊涂的,他成了庞波小姐的助手。
只是有一点他搞不明白。
庞波小姐怎么老制作一些B级卖肉片!
明明内容那么无聊,却还拍得那么上心。
要说庞波小姐能成为电影制片人。
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爷爷的影响。
她爷爷彼得森,是一位顶级的制片人,电影界的活传奇。
吉恩虽胆小自卑,可对电影异常痴迷。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导演、拍电影。
庞波小姐给了他一个任务:剪辑一个15秒的预告片。
预告片要引人注目,有意外展开,介绍看点。
一边误导观众,一边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就不得不说一个电影拍摄技巧:故意不告诉观众结果,让他们自己想象下一个场景。
吉恩经过一番燃爆了的操作,完成了庞波小姐交代下来的任务。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预告片:那本来是和以往一样的假日。
却变成了激烈的战场。
吉恩一直有一个疑问:庞波小姐,你为什么选我当你的助手呢?
公司里很多人的学历比我高,能力比我强。
为什么选择我呢?
庞波告诉了他原因,很简单,因为吉恩的眼里没有光,而其他人的眼里都有光。
眼里有光的人,在庞波小姐看来,都很满足,很幸福。
这些容易满足的人,对事物的感知就会很浅显。
俗话说,幸福是创造的敌人。
他们没有能力成为创造者。
而吉恩有着一双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被逼到绝境的眼睛。
从现实里逃开的人。
会在心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某天,庞波小姐扔给吉恩一个剧本,剧本的内容是这样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达贝尔,虽一把年纪了,但为人傲慢,不谙世事。
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可一次阿尔卑斯山之行,让他邂逅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莉莉。
少女带他感受大自然的生活,帮他重新拾起对音乐的热情。
这个剧本虽好,但也有个问题。
电影里几乎只有达贝尔和莉莉两个人。
要拍的话,必须得找两个有魅力的演员才行。
说白了,必须得找大腕来拍。
因为大腕自带流量,粉丝们会来支持。
庞波小姐当然也考虑到了这点,所以她邀请了传说中的世界第一演员:马丁·布莱德克。
曾经在世界上名声大噪的演员,时隔十年,重回荧幕,这代表什么呢?
话题和热搜!
当然她是请不来这么一位大咖的,她动用了她爷爷的力量。
看来想成为一位制片人,背景很重要啊。
可谁来演这位少女呢?
纯素人!!!
娜塔莉是一位热爱表演的少女,曾创造过参加试镜、三十连败的记录。
可她从没放弃自己当演员的梦想。
再悲伤,她也硬挤出笑容。
娜塔莉和吉恩一样,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
他们都没有魅力。
就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
可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他们也有资格如烟花般绚烂。
电影很快开拍了,地点,阿尔卑斯山。
大家都展现了自己超常的天赋。
马丁·布莱德克作为世界级的演员,演技就是不一样。
平时一副很有精神的模样。
一旦进入拍摄,立马表现出了一个失意老人形象。
而娜塔莉完全是本色出演。
这就是素人的好处。
纯真!
当然最能装X的还是男猪脚吉恩了。
因为对电影的热爱。
他能一个人碎碎念,说出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马丁·布莱德克的电影名场面。
让马丁·布莱德克对他顿生好感。
以电影中的名场面来夸演员,哪个演员不爱听呢?
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有这么一幕。
大家各抒己见,贡献点子,颇有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感觉。
原来的剧情是这样的。
在雨势正猛的时候,马丁需要修房子。
可马丁觉着,不如再插一段从房子上摔下来的细节,来体现达贝尔这个人的笨拙。
这个马丁,为了艺术,还真是不要命啊。
庞波小姐根据他的思路往下想,说道:“那样的话,莉莉看到后,大笑怎么样?
”娜塔莉紧跟道:“达贝尔大发雷霆,朝莉莉扔泥块。
”......剧组的人各抒己见,一段有意思的故事便有了。
电影是拍完了,可电影也才刚刚开始。
因为一部电影的成与败,往往取决于剪辑。
而导演背负着最重要的责任。
电影好不好看,有时候不是演员能决定的。
吉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影片的剪辑工作。
在剪辑的过程中,吉恩愁白了头。
如何取舍?
拍了那么多画面,可影片要求的时长却是90分钟。
一分钟都不想剪掉啊。
更糟的是,吉恩在剪辑的过程中,发现当时拍的场景不够。
需要把演员召集回来,补拍。
这就考验制片人的能力了。
因为这不但得求人,还得融资。
为此,生命中只有电影的吉恩,跪求庞波小姐。
不疯魔,不成话。
融资是有难度的。
电影行业本身融资风险就高。
再加上吉恩的任性,延迟了电影的试映期。
投资人并不想追投。
好在吉恩的同学伸出了援手,他要说服管理层,对吉恩的电影进行投资。
可吉恩在电影行业并未站稳脚跟。
投资银行的高层并不看好他。
吉恩的同学只好拍了一个能感动人的短片,希望感动这些高层领导。
但领导们需要数据。
有数据来证明这部电影能够成功,能够盈利。
他们才会投。
现实总是残酷的。
梦想又带不来钱!!!
可吉恩的同学还是技高一筹。
他把这次会议进行了电视直播。
这惊动了投资银行的行长。
行长的眼界比这些高层还是要高的。
他看中的是期望值。
而期望值是面向未来的东西。
围观直播的网友们,对吉恩的这部电影是期待的。
因为网友们已经自发地众筹了起来。
投资银行为追梦人的未来融资。
所以行长拍板:投了!
想要留下什么。
就意味着要牺牲一些东西。
这就是《钢之炼金术师》里的等价交换原则。
吉恩牺牲了大家的时间和金钱,所以他唯有拼尽全力,来不负大家的期待。
看看这剪辑的场面,竟有一股挥刀战斗的感觉!
燃爆了!
影片的最后是一个Happy Ending的结局。
这里灰灰不剧透。
只是想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虽然动画里满是理想化的东西。
可在现实中都是有投影的。
当年拍摄《流浪地球》的时候,因为融资问题,影片一度搁浅。
吴京本来是作为演员来到剧组的。
可被影片里的故事打动,不但演出的薪酬不要了,还亲自下场投资。
最终《流浪地球》大爆。
导演郭帆和吴京实现了双赢。
以吉恩为例。
当我们怀着信念与梦想来做事的时候,工作肯定是有意思的。
那样的工作,才是我们所热爱的。
我们也会为我们的热爱,贡献自己最火热的激情。
所以打起精神来吧!
追梦人!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
公众号:剧情向
本片前半的镜头运用得相当灵活和有趣。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角做完苦工后啃着廉价的食物游走在街头上,疲惫地拖着身躯向天高喊重新振作精神,下一秒接到庞波小姐的电话被选上女主演后的女主脑袋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走在同一条街上花了数秒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选中了忍不住高兴地奔跑起来。
两个镜头虽说神态动作的本质都近乎相似但心境却完全不同,真的蛮喜欢的。
后半的镜头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不作评价。
画面整体来说没什么很严重的崩坏,但有几个远镜头的人物的崩坏还是出戏的,尤其是男导演初遇女主演时女主演的踩水镜头,男导演感受到了才能,我只感受到了脸的崩坏,预算估计不太足吧也没办法。
(不得不说男导演拍到优秀镜头时浑身触电的演出和眼睛冒光的演出真的很土)整体的bgm没什么挑剔的,很正统。
花谱和EMA的插入曲和我想的不太一样,EMA的歌插入的剧情还特别微妙和尴尬,剧情太老套了无法让观众为此感动并支持他们,也没燃起来。
预想是花谱插在《大师》的故事里,EMA插在原本花谱的地方。
个人觉得《大师》部分再花点笔墨就好了,最后还是把着重点放在男导演身上了,但也没达到预期的水准。
虽然有不少毛病但故事还是认真讲完了,很多出色的镜头能看出来制作团队用心去做了,要是钱再多点或许成品会更出色吧。
致敬每个为了理想和现实,努力工作的人们。
吉恩是个电影痴。稀里糊涂的,他成了庞波小姐的助手。只是有一点他搞不明白。庞波小姐怎么老制作一些B级卖肉片!明明内容那么无聊,却还拍得那么上心。
日式热血动画,然而也是过于理想化了。
非常理想化的电影制作故事,无论是戏外的拍摄过程还是戏里的电影故事都非常俗套,但这种充满理想化的不真实性恰恰很适合动画的形式,要是真人版几乎一定是个烂片。
瞧,爱电影的人聚在一起拍电影。欢迎来到梦想和疯狂的世界,亲历梦想成为现实的动画!另,大资本家的投资眼光就是毒!
后面有点俗了。。可惜了
6.3
制作水平还行,就是故事太一般了,甚至过于朴素,如果仅仅当作一部动漫作品来宣扬积极努力拼搏,它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把它当作励志片又太过于浪费时间,因为结局一切已经写好,甚至连跌宕起伏都没有,少数几个片段张力还是足够,能带入,片名很奇怪,一看片名以为是大女主,结果是大男主。
虽然有些理想,但这就是酷爱电影的我们
7/9/2022 @ 電影中心。睇果下覺得幾熱血 (可以將剪接拍到咁燃其實幾勁),但事後回想又會覺得個劇本好表面,尤其銀行融資果part直程天真到令套戲扣好多分…不過認同電影片長最好係90分鐘依個point
又是这种虚浮的梦想鸡血片,充满傻白甜的自我感动。导演和脚本对电影制作、电影业金融业环境的了解乃至基本的法律观念全部为零。明明这是属于堂吉诃德一般屡败屡战逆流而上者的孤独世界啊,少看不起做电影的人了!
这画风,是一个人么
被“眼睛没有光的人才能拍出好电影,幸福的人是和创作无缘的”所吸引看的这个电影。但是还挺失望,剧情严重套路。而且也不一定是剪完就算完成吧,声音特效不都需要时间吗。虽然是美国拍的,但是躬匠精神还在,下跪鞠躬这种也就只在日本能打动人吧。银行融资考虑就是得客观,大老板被他创意打动,网友也被他创意打动的桥段已经不大符合现在了吧。电影的世界是疯狂和梦想。但是这个电影不够疯狂,梦想又单纯得可怕,让人会误以为爱就完事了。话说庞波小姐就是伯乐吧,但是也不是主角为什么放片名里,为什么不讲一个专心拍B级片的故事。在一个胡闹的世界认真胡闹难道不更热血吗。90分钟不90分钟真的无所谓(电影雕刻时光嘛:)
用二次元形式讲了一个比较三次元的故事,而且是个比较励志的故事。
纯属自嗨行为,拍电影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不是动画的形式让本身有点枯燥的呈现方式多了几份趣味,我真的会批评这部动画电影的想法的。
好久不见平尾隆之,居然还兼任了音响监修,矛盾螺旋之所以是空境里最喜欢的一部一半原因就是他的好分镜,庞波里选择把剪辑过程拍得这么热血(中二)其实也不奇怪了,虽然更好的部分在前半段文戏分镜;对于展现克服电影制作的困难方面真的太梦幻了,银行人一段更是童话得有点文艺复兴了,动画特有的萌感很充足!……看馋了,再看一遍矛盾螺旋。
siff 第七部 615 你喜欢看电影吗? (本次siff心目中仅次于败犬。 如果过分在于整体仍然中二的故事结构,那未免有一巴掌拍死所有动画之嫌。其实平尾的分镜还是稳的,bgm也加入的恰到好处,拿刀砍胶卷那段挺燃的,制作层面上没什么bug,甚至在近两年的剧场版动画里还算优秀。剧本虽然结构上中规中矩,但是剧本创作、剪辑、片场、选题以及对电影、影院的意义的探讨其实是很能引起迷影的共鸣,这是其符号选择的巧妙之处。大抵是普通观众看了会觉得不错,而迷影观众看了会有些感动之处的电影
让人觉得很漫长的九十分钟
如果这是一部真人电影,你当然可以吐槽它影中影的部分有多普通,结尾的HE又有多爆米花合家欢。但它是动画电影哎!动画原本就应该走到极致,世界上最美好无垢的平行世界,梦想会实现努力能成功。此时此刻的我选择看这部电影是因为需要感受这样的情绪,而更棒的是它只有90分钟,于是我顺利的拥有了90分钟的逃离。电影果然是未来的艺术,一定是有人穿越回去发明的艺术。
看了三遍依然看不下去,有点低俗,有点猥琐,有点幼稚,还很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