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脚 杨亚洲导演2002年的作品,我觉得应该算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荒凉贫瘠,恶劣寂寥的黄土高原,反倒更容易映衬出人性的绽放,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在16年后的今天,仍然别具意义。
先说一下演员,孙海英的演技不评价,年轻的他总能让我看到王千源的影子,尤其是眼睛。
倪萍仍然主持一档节目,她现在的样子我们都看到了,她曾经在一次综艺访谈时说过,后悔年轻时候没有好好保养,我倒认为基于她本色演出的性格,回到那个时候也未必会去保养自己,那时候的质朴和一贯的真性情,倒是很衬黄土高原的气质美。
最惊艳的是袁泉,可以说是活力四射,青春逼人,即使当时的演技不是炉火纯青甚至有些青涩,依然不能掩盖她哪怕是一丝丝的美丽。
岁月在她身上几乎没有留痕,演技倒是始终如一的厉害。
夏雨蛮有福的。
触及婚外恋,这在当时是很有魄力的,即便导演用了些隐晦的手法,其实也够直白了。
但最后大脚的结局,让人感觉很刻意,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当时的过审。
另外结尾处有些学院派的镜头语言表现手法,个人认为太写意,和整部作品不是太搭,但貌似却是当时电影的主流处理方式。
最后,孩子角色中王大河有些乱入的感觉,甚至有些阴森,其他学生的角色则完全没有立住,挺可惜的。
如果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审视当时的现实,倒是有一些有趣的点。
比如说大脚的心理阴影,在孩子们身上的补偿效应。
当一个人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顾一切的时候,真是太可怕了。
所以最好有底线,然而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没有底线的人往往能办成常人不敢想的大事。
既然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否可以道德绑架来利用人,桔子皮事件中是不是有纵容孩子等等。
可以说大脚这个人身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善的,这让角色丰满,也让影片立体。
再说一下夏老师的丈夫,换位思考一下,他没有任何过错,他做了能做的一切,甚至是最后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包容任性。
夏老师显然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受害者的角色,她的行为其实是为了理想放弃了家庭责任,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勉强只能是一时的,这我们都知道,然而从大脚的角度看,能乐呵一会是一会,付出而有所收获就是值当的,即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的行为通过电影的表达让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从自己的角度向下,或者说总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指指点点他人的生活,其实是不负责任,甚至是可耻的。
但是非善恶,伦理黑白,我们总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说下自己的理解,这个世界显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也不都是灰的,应该是黑白灰三色存在的,之所以这样,因为有底线的存在。
感慨一下大山的孩子,似乎好好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然而千军万马中,资源匮乏的山沟的孩子真的靠学习就走出光明大道了吗?
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么多诱惑,而他们的童年又缺失了那么多。
有一个让人倍感真实的角色,是人民的名义里侯勇饰演的角色,可能我们都还记忆深刻。
但愿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那只是个例。
说些题外的:继续感谢THINKER,让我有机会在银幕上看这么好的作品,很遗憾堵车迟到并且因为票的交接等等原因只看到半部好电影,好在应该没影响对电影整体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观影体验确实是很糟糕,可能因为是老电影,观众不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影院中几乎是不断的充斥着两个孩子欢愉尖锐的笑声,如果不是后来我忍无可忍说了一下,恐怕会延续整部电影。
倒是家长们最后和孩子在门外欢快的合影,家长有老有少。
话说,每个熊孩子身后都有一对甚至三对熊家长的影子,电影院内的潜移默化应该是个很好的提高孩子教养的机会,就这样被白白放弃了,我没有资格指点别人管教孩子,但不知道这种家长纵容下孩子的欢愉会持续多久,以个人经验来说,恐怕社会现实会让这些童年的纵容在成长的路上跌的很惨,希望每个孩子有光明的前途,希望每位熊家长能长点心,至少让下一代能明白遵守和尊重规矩和秩序是他能在现代社会正常生存的前提,但愿未来他能遵守公序良俗。
前半部分为了讲故事剪辑切换太快了,袁泉的设置有些逻辑不通畅的地方,即使有孙海英和面粉的段子搞笑,还是一度不想看了,觉得电影总得立意太高了,细节连贯性不是很好。
终于时隔几天把电影看完。
前大半部分对袁泉的角色设置和表演都不是很满意,倪萍老师为代表的几个老演员还是确实有功底,细节处演的都没啥可挑剔的。
印象最深的是王大河,绝对的最佳男配角。
还有配乐,配乐和有些剪辑都带有恐怖片的效果,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设置。
直到最后结尾处从倪萍的笑里藏刀到大河的黄河谣到袁泉的奋力一跃到最终定格在海英老师的放映机光照下,把主角和主旨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槽点全都忘记了,沉浸在导演营造的气氛中,久久不能释怀。
这就是导演的厉害之处了。
这才想到看这片子就是冲杨亚洲导演来的,没有失望。
所以看电影有些时候还是要相信导演。
ok。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4817670235530.html 电影《美丽的大脚》,是由倪萍和袁泉主演的。
袁泉扮演的夏雨老师来到了这个尘土漫天飞的西部村庄,拥有一双“美丽的大脚”的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们连走连唱,跳着飞扬的黄土来迎接这位从北京来的美丽的志愿者。
黄土地上的生活渐渐地改变着夏雨的人生轨迹,同时也逐步地改变了“美丽的大脚”的足迹。
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女人,此时,却用相同的泪水述说着心中相同的痛苦,表达着对孩子,对生命同样的渴望,那一刻,她们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心灵中最本质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闪耀出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哭着来的。
我走的时候,要笑着走。
”电影本身并不算太出色,但这句话印象很深。
引用于此,仅作纪念。
让我想起隐入尘烟,也是土土的电影,因为土而真实。
城里人的精致和黄土格格不入像是隐入尘烟里住进高楼的夫妇俩,“我们的猪和羊怎么办”,《美丽的大脚》里挂牵着“那些娃怎么办”,是关于生活方式的留恋,更是出于责任感的挂牵。
夏雨老师的到来,于三年没下过雨的小镇而言是久旱逢甘霖。
这里的人们把希望寄予孩子,就像黄河河道干涸,把大河的希冀交给孩子。
张美丽老师因为有过孩子而教给夏雨老师生命的重要性,夏雨老师因为敢爱敢恨敢放手,才会教给美丽老师一定要爱上一回。
她们命运不同,但因为自己走过,“淋过雨,所以也想帮对方撑伞”。
夏雨老师在北京说再也不会回去了,但是却在张美丽老师受伤之后回去了,她最后从土坡上滑下去,就像孩子们抱着可乐滑下去,脸上沾上了之前厌恶的黄土,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洗净了黄土开辟了道路,她自己也放下了精英气质,接地气,离开了城市里那些虚假做作的事情,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乡村教师的道路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很深,因为我就是那群小孩之一。
当然,我没有幸运可以出镜,但我确实就在拍摄电影的时期,在那个地方上小学,和片中同龄的孩子分享同一时空。
倪萍来拍电影了,演一个老师,这成为那时学校里的传说,成为那时乡村老师的精神图腾。
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在当时算是先锋和潮流,在今天反而是三观不正,会被骂死。
但在当时,这就是城市人眼中真实的乡村,主角是有真实欲望和人性的丰满角色。
如果说这是一部包裹在教育背景中的情欲电影,我或许会给更高的评价,听说美国版本会更长,国内上映版有删减镜头,应该就是情欲戏份,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但这部电影被包装、宣传成一部探讨乡村教育的儿童片,就很不合格而且难以自洽。
袁泉的角色,就空空荡荡,显得很傻白甜,愣头青,导演给她的戏份很多,可是沦为工具人,结尾还要强行升华一下,暗示给足了也不细说。
电影关于乡村教育,关于乡村的社会的描述完全是漂浮的,没有涉及到任何真问题,比如民办教师,代课老师,编制和工资,三提五统,计划生育,儿童辍学,乡镇和村庄的管理架构,乡长,老板,放映员,完全都是城市人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虚幻角色和情节,没有做过社会调查,没有落地生根。
买电脑的那段就是典型的例子,你好歹交代一下申请钱的过程,与政府工作人员打交道的过程,没有,乡长直接把一沓褶皱的现金交给了倪萍,这不扯呢吗?
买了电脑之后呢,没有用啊,教育搞好了吗?
没有后续,没有跟踪,孩子们还是一样玩耍打闹,这不扯呢吗?
一台电脑的功能与意义,在导演眼中,还不如带他们去北京玩游乐场,穿新衣服,是这样吗?
你故事不真实,人物不真实,场景不真实,社会架构不真实,探讨的问题也就不真实,你包装在这样一个黄土漫天的貌似真实到极点的场景中,实际上就是悬浮。
事实上,就连上课的内容,放映电影的场面都企图包装成一个闭塞的乡土社会中,越乡土,越不真实。
乡土不是黄土造的,是人与人的连接,可以说全片除了男女主,所有人物都是工具人,都是服务于他们这场情欲戏码的,整个教育的背景设置都是服务于这场离经叛道的情欲故事。
作为电影你可以这样设置,但请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包装纸也要认真设计好吗?
想想当年袁泉得金鸡百花的最佳女配角时已经很久,现在倪萍都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样,而袁泉都成了人妻事业也很成功(袁泉在这部电影里竟然叫夏雨,虽说跟老公一个名儿吧,但估计是意在给这个贫穷落后而封闭干旱的地方带来新的湿润的气息)。
《美丽的大脚》里倪萍扮村姑的感觉比蒋雯丽好多了,一个城里人,一个乡下人,两个天差地别的对比。
张美丽的身上的表现一直都是农村妇女纯粹为孩子的思想,帮张夏老师洗衣服,想让夏老师不吐到处找桔子皮,为了电脑找赵面粉宁愿喝酒,因为自己曾经失去的孩子所以特别为张老师打掉孩子可惜而处处关心,想把城里的志愿老师给留下,只是为了这群孩子,而在夏雨身上的细节点反而不如张美丽来得明显,只是一会儿就感动了,过程刻画得不够细腻。
张美丽是成功的,在爱情上,王树愿意为了她受老婆打,而另一边,夏雨和刘志鹏的爱情却是不成功的,刘不能理解夏,在最终夏带孩子们来北京后决意离婚;在孩子们身上他们都是成功,至少回北京时孩子们都舍不得她们,夏雨才会一狠心一挥手“都走”。
没有张美丽也没有夏雨,张美丽让夏雨知道这里需要帮助,这里的孩子需要帮助,才让夏雨在这儿待了一年甚至打掉孩子还带他们回北京找人买他们的土豆;也是夏雨成就了张美丽,骂张美丽让她对爱情有了坚定的信念才勇敢地对王树走出第一步,告诉她她是成功的。
电影没有过多的描写大脚的部分,只是在最终张美丽在运土豆上睡着了而车卡在铁轨那儿导致被撞受伤入院去世,风吹起被单盖住了头,却露出了她自认为失败的大脚。
夏雨在北京与张美丽分别时说的不会再回那儿,但最终还是回了,从土坡上坐着滑下来,体会一把满面尘土的感觉,只有泪把干涩的面庞浸湿,继续接起张美丽未完成的任务。
《美丽的大脚》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倪萍演的山区教师以及孩子们感动了袁泉演的城里来支教的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就决定豁出去了,把自己这一辈子也献给山区了。
新闻频道时而在上映这类故事的真实版。
不禁要探究,若出于人性化的考虑,真的应该提倡那些本打算支教一两年的年轻人,因为感动就就把一两年变成一辈子吗?
还是应该提倡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拿出生命中的一两年,做这件有意义的事,然后不鼓励留下[而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至少别让这些本来已经做出了贡献的年轻人反而会因为不留下而觉得内疚、不好意思。
细水长流的献一辈子爱心是理智的、可推广的,可是一朝献爱心就把一辈子献出去则是冲动的、难以作为行动指引的。
不要以“爱”的名义,来“敲诈”好心人。
我很少接触这类型的片子,第一次看到《大脚》是在中央六的电影频道。
我记得当时自己哭得一塌糊涂,尽管不知道张美丽的丈夫和孩子是怎么没了的。
今天我又看到了,还是在中央六,仍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
可泪水还是一次又一次模糊了眼睛。
当张美丽为酬钱买电脑灌下一瓶子白酒;孩子们为送别张老师久久不肯回去;当张美丽因不放心孩子决定不去北京;当她训斥王大河学驴叫;还有她临终前的心愿,总有那么些东西深揪我心。
人总要有那么点志气才好!
最质朴的感情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教育的重要,但影片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一个乡村女教师为教育是怎样的奉献着,她还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情!
于是人物就那么活生生地立了起来,每个毛孔都会自由地呼吸。
在这里很感谢倪萍的煽情,很女人!
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故事发生在熟悉的陕北黄土高原,在这尚不开化的山村从未了解的地方,北京,来了一位年轻的志愿女教师。
最终,在双方的互相感化下,她留了下来,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无数他们从未知晓,甚至无从知晓的知识。
在志愿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和张美丽来到了北京,这个他们曾经认为的极怪,但也和山村并无甚差别的地方,他们却被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北京的繁荣,衬得那山村的贫困,更加极端。
从此,张美丽下定决心,要将知识的火种带往家乡,不愿再做城中人眼里的贫困者。
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故事虽然老套,惊喜是编剧最终用一场悲剧收场间接让故事得以升华,让袁泉饰演的北京志愿者自愿留下了,但是还是反映了西部地区的真实情况,本文只属于一点题外话,陕西作为曾经华夏大唐的繁荣之地,为何经过历史辗转,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北方许多省会不管整体经济发展还是生活均不如南方很多二线城市?
电影拍的再感人也阻止不了我离开家乡!
隐藏在家乡贫困背后的,是政府职能的缺失。
治标不治本。
影片结尾虐心,多想看到村里的环境有所改善,孩子们也能考取外面的学校,可惜还没等到那一天,意外就发生了。
当弥留之际的张美丽缓慢地说:咱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哭着来的,走的时候要笑着走。
”当她在温暖的阳光里随风而逝,病床前的夏老师捏碎了橘子哭的一塌糊涂。
这个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提出的“十问”,送给所有的西部地区省份高层:1、为什么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但多年来,工业不大不强,工业这块短板就是补不上?
2、为什么历史上西商能发展壮大?
曾经辉煌500年,成为中国十大商帮。
现实中,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
我们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良好市场秩序、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没有让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行政服务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3、为什么西安军工资源优势全国第二,还承担了国家军民融合的试点任务,但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不够、产业不大,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4、为什么我们地处中国大地原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航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但开放经济发展缓慢,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不强?
5、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
6、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优势突出,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却不大不强?
7、为什么我们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红利,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新起点等良好平台,理应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的汇集点,但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产业却达不到省上要求?
8、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
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
我们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9、为什么我们工业不大不强、发展得也不够快,可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后十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
兰州、京津冀等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在变好,我们该怎么办?
10、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学校、医院等民生服务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却一直在抱怨办事难、上学难、看病难?
@2009-04-10 00:08:52
淡入淡出瞎用,镜头很傻,肥皂剧表演法,叙事也故意云里雾里,强烈制造电影艺术感,原来是一部垃圾电视剧。
黑导演,虐待动物的团队领队, 给你都打上1分
一个淳朴老师满满的爱~~
许亚军(或者说梁冰)这么多年来一样那么有魅力 坚毅的眼神 俊朗的面容 宽大的肩膀 种种令人心动。
中国式悲剧
很喜欢那时的袁泉,也是冲着她去看的。倪老师也确实入戏了~
大眼睛的袁泉
受过教育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1、两个老师三观这么不正,喜欢个有妇之夫,别人夫妻关系又不睦,就可以让别人离婚?跟别人偷情?2、袁泉歇斯底里的表演真招人烦。3、频繁的黑屏淡入淡出是装逼还是技穷?
又美丽又残酷的现实
美丽的倪萍
丽萍就这一部戏
爆杀《我本是高山》。杨亚洲拍女性群像拍得可真好呀。
我做不到
在西安的时候看的,记得当时很感动
好久好久以前的片子,倪萍演戏也很入流的说
真的不喜欢这片自己女儿得抑郁症了,都不回来管?弄tm什么感人肺腑的大义?跟那个男的离婚了,离得好,锅也全摔男的身上了
被感动了..................
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