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宁浩《香火》比《疯狂的石头》更真诚!
当然《疯狂的石头》是商业的,一定要更市场化才有票房和正比例回报。
主要是娱乐的作用。
灰色和晦涩的《香火》是一部学生时代的作品,只能用学术的眼光去看了。
拍摄的质量是很难上院线的。
但内容和思想是一流的!
《香火》让我想起我的河北老家,那里也生活着一群靠天吃饭的人。
羊、善、佛,影片中的和尚是为大家还是为佛,还是为了自己?
让我再回忆回忆一些破碎了的片段:村里的佛像塌了,和尚借上一辆破自行车去县城寻求主管部门帮助。
预算需3000元!
年末,主管部门人员应酬着各方来宾,并认真准备着上级单位要求的各项政治活动!
县城政府是个清水衙门,大小公务员也是有苦难言,文物部门也要靠文物养活自己!
村里的庙破落不堪,没有可以当的值钱宝贝;化缘是个不错的买卖,至少比乞丐强!
被警察撞上,你总没有理,又碰巧在年根上,化缘的非法所得和卖淫嫖娼性质一样!
小姐也是人,可谁会让你当婊子又立牌坊?
佛怎么能让一群小姐塑身呢?
原则问题!
到处都在严打,表哥的发廊也被查封,只有算命的人还可以原地画圈,和尚更适合!
算算男婚女嫁,只要他们高兴,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否如人意,赚钱有时很简单!
被黑道痞子洗劫的痛苦感就象是蹲了一下午的班房,两者的区别无非是肉体和精神!
操,佛难道就这么难修吗?
让信佛的人掏大钱!
和尚有幸去帮别人瞧病,张口三千!
佛,金光灿灿!
香火点燃。
只是为什么要站在高速现代化交通枢纽的交叉点上等死?
写到此,我不禁长叹,和尚!
只可惜你的庙太小!
海客小树
南小寨的和尚有个深植于内心的图式:和尚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所以佛像坏了必须得修。
但本就生活窘迫的他,无力承担修佛像的费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走正规渠道向直管部门进行申请。
但每个岗位都有上级制定的目标,南小寨的佛像修缮,与他们的岗位目标无关,且不涉及他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和尚言辞恳切,但最终还是得到个他们也没有办法的答复。
换了个文物科碰运气,迎来了第一次的转机。
文物科刚好需要旧窗框,拆了俩来卖。
(这里给我穷人卖血、或出卖身体健康换钱的感觉)但好歹估价两千,修佛像有望了。
没成想年前都关账了,得年后才能拿到钱。
这样没法赶到正月15前完工,而正月十五那天的香火钱,是一年中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开始了第2次尝试,向亲近的人求助。
先是找了开发廊的表弟,再是拥有更大寺庙的大师兄。
但别人怎么会为你的愿望买单,哪怕是亲近的人,最多给点小钱救济,或推荐下其他出路。
这也让和尚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
第3次尝试,擦净尘封的铂,开始化缘。
在与城里人接触中,他原先单纯的规则也被打破后重建。
他发现想让人掏更多的捐款,得给一些虚名,比如在功德碑上刻名字;得应承下他人的心愿,比如哪怕B超做了是女孩,也要说功德会保佑生男孩。
踏遍了城化了一千多,本以为有奔头了,没想到被警察看到,怀疑行骗抓进了警局。
虽然最后身份得到证实,但国家禁止化缘,钱被没收。
这个阶段他开始学会说谎,但底色还是虔诚和善良的,所以他能打动关押在一起的卖淫女,从而让她们想筹钱塑像、做些善事、洗刷罪过。
也是因为这样的底色,导致他没法接受卖淫女的钱。
机缘巧合,在路上碰到想让他做托看面相,发现这是个路子,于是他开始了第4次尝试-摆摊算命。
这个阶段他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正途,发现不行,开始彻底的行骗。
利用人性、社会规则,钱确实好赚了不少,但没成想早就被几个混混盯上。
收摊时,不光钱全被抢光,还被暴打一顿,眼镜腿也折了。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着城里庆祝新年搭起的火塔,废了多少人力物力只为一晚的燃烧,而自己只想修个小小的佛像,却这么的艰难。
和尚在此时彻底的转变了。
回家路上,载他的好心人提到之前化缘时想要男孩的那家,最后竟真生了个男孩。
大家在传他的神通,而自己邻居的老婆瘫痪一直治不好,也想让他看看是不是中邪了。
和尚当机立断马上就让载着去了,而且即使知道对方为生病花了不少钱、家境贫寒,还是开口要了3000。
这些过程中,发现和尚变化、学习、适应新规则的能力还挺强的。
但同时,他也丧失了原先的价值判断,开始说谎、抽烟、重视形式以谋求更多的财富。
实现了修佛像的目标,但丢失了对信仰的虔诚。
虽然他一开始修佛像也是为了温饱,目的并不单纯,但社会染缸的浸染依然让人惋惜。
故事的最后,佛像终于修好,金光熠熠。
公路局的人却在门口测算数据,画上了拆字。
忙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一场空。
环境是不受控,且变幻莫测的。
我们的人生也可能碰到类似的事,还是应该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结果就随缘吧,否则容易心态失衡。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在派出所里,和尚和小姐关在一个屋子里于塑料女模旁看卖淫的危害的教育片。
一个是多次出现的,和尚骑车走在盖着雪的路上。
这其实是这部片子之所以立足的两条腿,前者批判了现代中国式生存环境的荒诞。
宗教得仰仗政府鼻息,政府公务人员吃拿卡要打白条糊弄群众,群众愚昧,生儿生女也得求菩萨,菩萨得靠一个木叉才能立着,摇摇晃晃的还摆出“有求必应”的嘘头。
其实这也是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可突然出现在电脑上,由一种别有用心的镜头讲述,于是一切都变得不正常,仿佛一下子由导演启发,我们才发现自己过得是多么的不合理,不正常。
说这部电影带有一点点的批判性并不为过。
可惜很悲哀的事实是,只要是直视当代中国生存环境的电影,都是批判性的。
第二条腿,是理想主义。
在这个选择多样化的时代,一个和尚孤单奔波的背影,是非常有可能让人感动得,在并无人烟且大雪覆盖的路上这画面不止一次的出现,理想主义的气息就铺面而来。
他不想还俗“娶个小媳妇”,也不乐意去师兄的大庙里“抽些股份”,秉承着“和尚必须有庙”和“全村都是杀羊的不能没有个庙”信念,去找领导去化缘、去卖文物去算卦、甚至去坑人骗钱,不会的学着去做,能做的全都敢做,终于把佛像给修了起来,形象并不伟岸,甚至还很怯懦,过程不敢说荡气回肠,但也算是一波三折,不管怎样,只凭着到最后都没有改变信念,我们心里埋藏的理想主义的小火苗也被噌噌的引燃。
高明的是这个结局,本身就挺佛教式的,执着于“和尚总该有个庙”的念头,想过很多方法,非常不容易的凑齐了修佛像的钱,转眼还得把庙拆了……总归是一个“空”字。
于是批判现实的和讴歌理想的全都可以歇了。
这部电影是宁浩导演取材自家乡,用家乡方言拍摄的处女作。
作为导演的老乡,望着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着那些一脸沧桑的乡亲,听着他们口中吐出的浓重的乡音,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和感触自然比他人要多一些。
我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生不易,而当代中国种种现实更让基层糊口谋生的人们处于困境泥潭,坎坷前行。
而在挣扎于现实的过程中,人们为压力所折服,被世俗异化,灵魂的纯洁被打破,信仰丢失,“香火”难以延续。
影片整个充满了黄土的黄色、白雪的白色、煤炭的黑色、砖瓦的蓝色,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和生气。
到过塞外农村的人应该明白,塞北的冬天就是那样的,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着实的不易。
片子开头乡间公路将画面一分为二:灰蒙蒙的天和蒙了雪的黄土地。
一棵树突兀地出现在镜头中,接着传来了高亢婉转的民间小调,然后,镜头中就出现了一辆三轮车从田地中驶过,上面坐着我们的主人公--和尚,地里还杵着一个稻草人戴顶破棉帽。
相信来自大同或者朔州的朋友,立马就会感到画面传递来的环境的艰苦和人的生活精神的坚韧。
南小寨村是一个户户养羊杀羊为生的村子,和尚是村里唯一的寺庙里唯一的和尚。
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不是纯正的信徒,但又时刻在传扬佛学,这都是为了生计和信仰。
他没有去很严格地遵守戒律:他抱回了非素的方便面,和杀羊的屠夫开着他妹妹的玩笑。
然而,他是信佛的:他一再强调全村是杀羊的一定要有座庙,说明他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相信这座庙那尊佛可以保他的生计。
所以,和尚在一开始是敬佛的,虽然礼佛时动作随意但看得出他是诚惶诚恐的,和尚的确是有信仰的。
在和尚一脸惬意地修补鞋子的过程中,突然,佛像坍塌了!
和尚所信仰的生计的保障崩坏了,和尚不安了,他需要想办法把一切修复,保证他的生计和信仰能够继续。
和尚第一次去县城,和屠夫商量了对策,这可爱单纯的和尚,决定向政府求助。
第一次进城,就出现了旺火的镜头,尽管这时候旺火还是人们拉来的煤炭,没来的及搭建成形。
和尚和拉煤的人探讨二表哥的事情时,他还是坚持着自己信仰的那个和尚,他的异化还没有开始。
然而,他去想宗教办求助却碰了壁,因为人们在寻求新的信仰,他的信仰不被重视了,和尚的脸上写满了失望;紧接着,文物办的不理睬让和尚再次受到了打击。
随后,屠夫、宗教办科长、文物办小安、二表哥,这些人都劝和尚还俗,和尚却还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做和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影片在这里出现了几种职业:和尚、公务员、发廊店主。
然而,只有和尚做着自己还算本分的事情,其他人都偏离了该在的轨道:公务员顾忙着排练却不务正事,发廊店主是非法经营。
人们在各自职业谋生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不再坚守本分,也在丢失信仰。
和尚第二次去县城,还是和屠夫商量对策,并惦记着屠夫妹妹的相片。
他决定向大师兄求助还自认为有戏,并且扛着窗框去找了文物办,希望得到支持。
和尚既想向他人求助也还希望自己能努力保住生计、保住信仰。
这里,旺火的镜头再次出现,此时已经基座已经成型,旺火快要完成,和尚的佛像似乎也有了希望,但他的异化也开始了。
师兄劝和尚到自己庙里入股,放弃村里的旧庙,但和尚还是坚持:“村里都是杀羊的,一定要有一座庙”。
他还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实在不易。
他化缘筹款被警察逮住,却遇到了几个妓女要为她捐钱;他帮小伙子骗女朋友,之后又摆摊算命,却被流氓毒打。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职业或者说人物:二师兄、警察、妓女、算命“瞎子”、流氓。
二师兄,这个和尚为了生计或者说为了钱财而背弃信仰,完全异化了,他不再是“和尚”; 警察,这里的警察不完全是正义的代表,对于和尚的逮捕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异化的形象; 妓女,为了生计不惜出卖肉体,更是公认的异化的代表; 算命“瞎子”,以欺骗他人谋生,是缺乏信仰的象征; 流氓,为害一方,侵害他人,异化分子对社会有着极大的破坏。
这些形象和我们此时坚持信仰的和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和尚为了化缘,对老太太说了瞎话,对警察也不说实话,摆摊算命时作为出家人说了诳语,破了戒律。
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他异化的内在动力愈发强烈。
这里又出现了两处旺火的镜头: 一处是在和尚准备好功德簿开始化缘前,搭了一般的旺火,和尚的佛像见到希望了; 另一处是和尚算命生意结束时,旺火已经搭起了,和尚在点钱,貌似他的佛像到手了。
旺火燃到最高时,人们对生活的盼望也达到了最高,不过异化也到了极点,只差最后的点燃促化了。
和尚被小流氓们抢劫之后,无处可去。
夜晚,人们点燃了广场上的旺火,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企盼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此时达到了最热烈。
而和尚一脸失意,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
我可以肯定的是,此时他已经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完成了异化,被俗世同化了。
第二天,和尚在回村的路上,被一个司机拉走给人看病,这时的和尚学会了骗人,最终骗到了重铸佛像的三千块钱,从那户人家临走时和尚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不是个出家人了,信仰就这样消失了,重塑的佛像也没有了意义。
佛像重塑好了,和尚为佛像开光,他一脸喜气,因为他获得了新的谋生手段,懂得了要把寺庙发展好,而这时却被告知庙要被拆掉。
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弥陀佛声中,镜头投降了一望无垠的黄土地。
和尚要面临新的求生危机了,然而此时他不恐慌了,学会了世俗的种种手段,但信仰却在诵佛声中渐行渐远了。
影片中的关键符号:羊、黄土、和尚、佛像、旺火 羊:芸芸众生,把芸芸众生比作羊羔有几分基督教的气息,在这部以和尚为主角的片子里或许有几分滑稽,然而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羊不停出现在镜头中,在村子里人们的鞭子下戏台上屠刀下,在片头在片尾,他们安静,静静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黄土地:或许不是导演特意的安排,但在我看来,黄土地代表着我们的生命之源,代表我们每个人切切实实所处的环境,生存的条件。
和尚:找寻出路,谋求生计得的同时希望保住自己信仰的那一群人。
佛像:信仰。
佛教认为人生于世,本无痛苦,因为痴嗔贪恋之气才陷入泥沼,而佛教就是要渡人脱离苦海。
这是信仰,然而现在各种信仰正如坍塌的佛像一样在不断崩坏,而重塑的过程是艰难,而且重塑后也是变味的。
旺火:煤炭是山西人民的命根子,而旺火是晋北地区由精煤搭成的宝塔形状,人们于除夕元宵点燃,祈求生活幸福,越过越红火。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 大喇叭、鞋子、自行车、窗框、歌词。
大喇叭:传播消息的信号,片头出现,片尾也出现。
前边是引出和尚出行的消息,要踏上保护信仰的路。
而片尾是送走了和尚的信仰,送他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鞋子:和尚的鞋子一开始缝缝补补,最后却在被小流氓抢劫,重塑佛像经费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买了一双皮靴,说明了和尚的异化的完成,选择了一条新路,丢弃了信仰。
自行车:和尚行路的工具,也是坚持信仰谋生的一个工具,每次进城回来都要屠夫修理半天,如果可能最后会换成大师兄那样的摩托车。
和尚的信仰不断变化的象征。
窗框:从一开始的明清古物到片尾的民国物件,我认为是表明了价值观的改变。
歌词:和尚送妓女之一回去,迪厅里放的歌曲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字幕标出了一句歌词“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
”大概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吧。
所以,我认为影片想传达的是:人生于世不容易,或说人生如此艰难。
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体制转变,人们从事着各宗各样的营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重道德有信仰异化到了现在的唯利是图信仰缺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对信仰去向的困惑。
导演运用了过多的符号特别是有地域特点的符号,这是其艺术构思,但也容易产生让观众难以理解的情况。
而看现在宁浩导演的作品,就较少这样的情况了,或许这也是导演回归现实的一个表现吧?
泥塑草心佛像摔坏。
教堂有钱,小佛庙没钱。
骑着自行车的小庙的和尚的俗人朋友们。
当和尚也只是为了一种谋生。
穿着灰色中山装的他化缘被当做流氓。
“啥因果报应?
那街上的坏蛋还不是活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姐被抓到派出所,要求蹲着看打黄片,还要写观后感。
最后靠小姐募得修佛像的钱。
派出所说国家规定僧人不能化缘,侵吞了他化缘所得。
抓小姐也不过是为了罚款。
帮人算卦,才有钱。
总有混混收取保护费,说是交税。
也算虔诚,也算认死理。
不愿去大庙,就爱自己的南小寨小庙。
有人推荐买个念经机,省事。
最后还是躲不了一个拆字,人家说要修致富路要拆,就得拆。
佛祖的命运啊,只能在大庙里。
导演的诉求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宗教局,派出所,小混混在影片里是恶的代表,他们是最应该信佛去进行自我救赎的一群人,但他们偏偏不信。
妓女表面上是因为无知或走投无路成为社会弃子或弱者的,她们信因果,但却被世俗甚至和尚认为没资格信佛。
最后和尚为了活下去只好违心行骗到了3000元,注意他没多要一分钱,这算是保住了最低的作恶底线。
导演似乎想告诉观众:妓女与和尚行骗之恶是有底线的:妓女还保留有赎罪的愿望(反证她们是被生活所迫),和尚行骗也是有底线的,他没有贪得无厌,一半为职业信仰,一半为自己的生存.结论就是妓女与和尚行骗尚有一丝羞耻,表面光鲜的宗教局,派出所,小混混之恶却连一丝羞耻都没有。
这世界里什么是真恶?
相信观众已经一目了然,这也是现实里最悲哀最无奈之处。
影片最后庙将因修致富路被拆,这是在暗示为了致富,连庙都敢拆,说明现实中人们为了致富已彻底丧失了信仰,与其说是拆庙还不如说是拆了信仰。
最应该信佛赎罪的是强恶,可他们不信,因此在强恶主导下的世界必会越来越糟。
最想信佛赎罪的是弱恶,可她们不配,因此这世界就等于没人可以救赎。
导演只是一个安静的记录者,他没有带任何节奏,也没给出解决这种社会病态的办法。
这也是导演想要的效果,那就是引发观众思考,让观众自己去审视和修正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当然前提是如果观众愿意。
导演是懂观众的,边缘人群的剧情片用伪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拍出来,这味儿一下就对了。
和尚为了筹钱重修佛像,一次次看到希望的时候,被现实打倒,最终放下信仰,事儿轻而易举就成了。
但最终,代表信仰的新佛像和庙还是被代表世俗和金钱的致富路征拆。。。
B站看片弹幕挺烦,一般会关掉,但好处是能大概了解观众的用户画像。
这类片子观众年龄一般都90后95后了,片中背景年代还没有到心智成熟的年纪,自然会有较80后更强的穿越感。
片中的很多设计和情节,在我看来虽然有点刻意做作的,但也还算正常,在合理范围内。
和尚在派出所和卖淫女的对话算是比较精彩的情节,但卖淫女说本地话就草率了,如果找几个川妹子演员就更还原了。
经历快速城市化和初步现代化后的县城、农村,很多片中事物看似已经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其实很多都只是演化成了一种更现代的形态形式而已。
后人看我们也会像我们看片中人一样。
这部电影意义究竟在哪,要说讽刺现实什么的话这程度也不够,也称不上是个什么多有深度的作品,个人观点这种电影以后也没有拍太多的意义,但是,却是一部非常有必要拍出来,拍好的作品。
全世界的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趋于相似,更能区分各个国家或各个文化的区域反而变成了小县城或者农村,这也就是中国乡土电影的意义,记录下我们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国家的末梢,不至于在这方面变成失忆者,即使满是贫穷,愚昧,无序,破败……即使这些东西终将消逝,被改良或者淘汰。
中国的和尚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我相信这个话题要讨论的话能聊很久,得出结论也会比较复杂。
而片中的这位即使在和尚中也是游离在群体之外的那个,半俗不俗,坚守破村并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毕竟他师兄能给他更好的选择。
前面还嫌小姐的钱不合适,扭头就开始行骗图财。
他的一切孤独和困窘都因他长着佛家的心和俗人的脑。
“香火是一个很现实的命题,我们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挣扎。
但最后,物质战胜了我们。
”宁浩笑道,“你明白吗,原来我们不需要精神,我们需要的是物质,我们要活下去。
但是物质战胜了我们之后呢,会有更强大的物质干扰你,因为你已经物质化了。
”这是《香火》所要表达的命题。
这部成本10万的DV作品,宁浩自己投拍,叫几个哥们来演。
这是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
从毕业作品来说,是不错的作品。
冰天雪地,贫瘠的土地,人们的生活条件如此缺乏,庙竟然也存在着,而且是那么的破。
民间存在的庙宇,既不属于佛教,也不属于道教。
而是同村族人祭拜的村庙。
有求必应的佛像,最终也成为一堆乱草。
只是红纸上还会写着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小和尚虔诚吗,不也是为了自己有可居之处。
多么讽刺,相比之下,少林寺等公关做得十分好得,可惜小和尚的信仰不是招聘广告上的“我佛要你”,而是"佛在哪里“。
城市近代化建设中,”村村有庙”的情景不再。
甚至,当人开始漂泊时,所信奉的神明也随着迁徙。
这倒有几分“佛在心中”的况味了。
香火存在不同的”神明“谱系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儒道释都有自己的一票信徒,孔子与上帝同居一室亦不足为奇。
而信众的迁徙却会使香火衰弱,虽然不至于像片中一样连个庙都没有。
【3星】
1、从什么开始和尚就不老实、不诚信了呢?
2、污浊的社会让本来就不老实的和尚学会了偷奸耍滑,最开始他连妓女的捐助都不要,后来开始学盲人算卦骗钱3、一个12块钱的金佛像,卖了3000块钱,说人家房子🏠下面有阴宅
4、这电影是反迷信,反封建的5、印象:和尚、自行车🚲、寺庙、倒塌的佛像(只剩一个脑袋)、雪地公路、脏乱差且落后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基层官员的不文明执法6、宗教事务局修教堂⛪不修佛堂
7、最后佛像立起来了,佛像金身了,但是和尚心中的佛却消失了,最后佛祖显灵,让拆迁队来了8、个体面对这社会,面对这世界,面对这国家机器,是多么的无力。
即使面临不公,面临悲惨,面临与社会的格格不入,面临社会在狂欢,而我在阴影下的“悲欢不相通”,个体是多么的落寞
导演本人如片中亵渎之人
看得我心中一阵悲凉
与其说电影,倒更像一部辛辣精悍的小说。而且这电影也太不宁浩了吧。每个导演的处女作都会让你心里哏儿一下。
。。拍得好烂没价值硬上,类比大专结课作业。。。
这处女作像一篇小说还是古代小说
没钱只好拍文艺片,有钱了就捣鼓类型片,这是赤裸裸打文青耳光
不露声色的情绪
《香火》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不过寓言仅仅是寓言而已,并没感到现实的冲击力
1.佛曰:为求目的,不择手段;一本正经,连哄带骗;2.和尚妓女共处拘留所,两者相谈好坏因果。和尚也是男人,妓女也有善心;3.故事发生在中国,固然觉得和尚终究不存在信仰,也确实。一个励志故事,还带点转折。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中国的确是缺乏神之信仰的国度,宗教的世俗化作用是满足对福禄寿的渴望。你可以说这带来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不可否认,这就是这片古老土地所蕴含的最原始的生命力。
我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我现在才看这部宁浩处女作。第一观感:特别特别喜欢。和宁浩后来的商业片作品完全不同的一部极具粗粝感的文艺片。故事写的特别漂亮,一个和尚被社会改变失去初心的故事,饱满曲折,还有些黑色幽默,结局大大的加分。如果宁浩当初不走商业片路子,也能成为一个一线文艺片导演,这人太聪明了。有很多人说匠气太重,拜托,这只是一个20多岁的学生毕业作品啊!作为一部处女作,真的无法苛责太多。至少在我心中这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作品,哪怕没有处女作的滤镜,也依然十分出色。确实有贾樟柯的影子,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比贾樟柯前几部作品还要好。影片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无力感和世事无常的结局我可太喜欢了。8.8分。
宁浩用一种很贾樟柯的镜头拍了部讽刺力Max的电影。
本子还是挺好,都能想像这要是个小说该有多荒诞有意思
一个导演的深度和灵活机变从这个故事中完全可以展现出来。才华是被埋没不了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有。和尚的遭遇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已,从这个角度解读,这个社会的变与不变尽在其中。
野生粗粝,人改变不了环境,却被环境无情地改变。两千年来,无出其右。
现实,就是一潭水,有时就是那样静静流淌着,但是寒冷的时候,就会像结了冰,有彻骨的感觉。
这种风格的影像,以及题材和对家乡的认同感,简直和贾科长如出一辙。
我觉得现在可能还真不让拍这样的电影
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