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请移步微x公zh:莫子瞎说大家好,我是莫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电影《过季》,来自法国导演史蒂芬·布塞(兼编剧),第八十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入围片单。
主要参演:吉约姆·卡内、阿尔芭·罗尔瓦赫尔我的评分:7.5/10电影类型:剧情/爱情电影主要情节:男主身为电影演员,在剧作组已经发布信息他会转向尝试舞台剧后,因不堪压力,他选择临阵辞演戏剧,在假期中来到海边小镇进行按摩休身,在那个地方,他收到了来自旧情人的信息,两人一见如故,感情一下追溯回十五年前,可时过变迁,如今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两人的人生轨迹也找不出交点。
他作为演员小有名气,可是却没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她作为钢琴教师,在靠海小镇居住安家。
他们是时代下两个渺小又封闭的个体,只有在相见后才敢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内心..主题亮点/摄影亮点:这是我第一次看史蒂芬·布塞的作品,直接却不生硬的表达方式,传递着细腻的情感,男主经常性地被放在画幅中央,通过摄影机实现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使视角聚焦于男主的动作以及面部神态,无奈、孤独、落寞和无力感油然而生。
本片中常有男女主短信间的交流,导演用大黑屏的视效方式来强调文本,强调信息,情感附以文字,强化第一视角,让人们深处对话的情景当中,更能体会男女主相互链接所产生的依赖性。
也有粉丝找男主合照的片段,单独拉出来排列,对比,更能表示出男主落寞的心情。
一直以忧愁又动人的钢琴声延伸着故事。
男主在酒店按摩,与人交谈时被重复的影迷朋友谈话;自己辞掉了舞台剧,和妻子打电话妻子那却时刻在工作,自己心里有迷茫,有懊恼,妻子说我这有空隙的两分钟可以来谈...depress--压抑 de--press内心困惑的人在不断把扰心的事往下、往内压,积小成大,越出来放松越是得不到放松,于是在一次次小事(理疗时电话打进来,铃声不断响;咖啡机怎么关也关不掉,咖啡一直向外溢)中崩溃,大哭,却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情绪发泄,于是又做回冷冰冰麻木的人。
电影所强调的不合时宜的感情,更是对双方彼此生活的慰藉。
长大之前我们是鲜活的,长大之后却对生活麻木,我们更清醒了,我们却也保持着更不在意的态度。
(本人也时常处于这种现象,唯有信仰,唯有真挚的链接,唯有令人难以忘却的moments,才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
)(无论怎样,祝大家都能够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找到向前迈步的动力。
)他们在饭店里吃饭,讲着冷笑话,再讲到现今,最后讲自己。
话语出自女主:"不是我后悔搬来生活,而是我不能重新开始。
""我不能..我不能表达内心的自己""我没有主意了现在,(女主流泪)所有的一切都埋藏在我心底,真切地埋藏在我内心深处"在海边散步,彼此叹气,彼此拥抱。
结局,他们在车里,他们亲吻,拥抱,离开。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感谢你的关注,欢迎所有有想法的朋友交流!
完整版请移步微x公zh:莫子瞎说
哇哇哇,三声惊叹,太美的片子了,太美了 简洁的审美,精彩的演绎,萌动的情愫 各自看起来美满幸福的生活和深藏的内心 汹涌澎湃的大海,无人的旷野,呼呼的海风 人物语言并不多,导演让风,大海,狂野,钢琴曲,眼神来替主人公说话沟通交流 曾经的激情过季,遗憾仍在,消解遗憾,爱情过季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观看门槛挺高的或许只有那些情感细腻,内心丰富,能够感同身受的捕捉到电影诉说的点滴情愫的人才能坚持看完这种娓娓道来的片子吧总之,这个片子真的太棒了,太美了,好喜欢这个女演员啊,演的真好,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演的真好,那种激动、紧张、手足无措和窃喜,让人忍俊不禁,演的真好,反倒是男的演的有点儿差强人意。
其实最难的,最考验导演的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他不是靠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这种故事片其实相对还容易把握,因为它总有线索和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你按部就班的拍就好了。
反倒是这种故事情节简单,极致的简单,就是需要拍出来氛围、感觉,捕捉微妙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变化的这种电影是最难的。
因为你只能给方向和感觉,没有特定的故事推动着去往前走,必须有很多的留白来表现情绪导演必须根据自己的深刻理解,去把握氛围和方向,然后剪辑出来这种感觉。
但这种电影探讨的是永恒的人类主题,值得反复观看和讨论是对人性,对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呈现希望大家都能欣赏这样的电影,都能感受到里边主人公的纠结、矛盾、生活、人性、内心和 美。
感谢导演。
好喜欢这个照片的氛围啊
所谓相遇,就如同两条直线,注定只有一次相交的机会,交汇过已经足够。
若其后又分开了,那就应该越走越远吧。
强要再相遇,就会发生痛苦的扭曲。
很简单的故事 ,感人的情节留在最后的离别。
又是一次离别,15年后。
会比15年前更轻松些吗?
我想不会。
15年前是不想以后。
15年后清醒地知道这次是此生的诀别。
今年北影节看的倒数第二个电影,真的很喜欢。
我觉得对于感情讲它很真实。
一个演员事业蒸蒸日上,有一定的名气,来到一个海滨城市休养生息。
并不是像《诺丁山》里明星和普通人可以“不计后果地”轰轰烈烈地恋爱,而是乌托邦里短暂的逃脱。
爱丽丝跟马修分手后在这座小城和现任老公隐居,给小孩上钢琴课,有个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
两个人在对于未来的选择不同,但都过的很幸福。
看这个电影我就总在想两人的两次分手,一次是年轻,一次是现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我想第一次分手表面上是恋爱后期新鲜感和激情退去,导致马修决定离开爱丽丝。
但实质上是两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不同,两个人的身边也早已不是彼此。
第二次分手是两个人从爱情的乌托邦里挣脱。
他们此时面临的是不同的困境。
马修不堪事业上的压力决定辞演舞台剧,爱丽丝面对家庭的无力。
两个中年人的此时相遇,又是不合时宜的。
他们不能为了彼此抛弃自己的家庭事业,我也庆幸他们并没有因为彼此抛弃自己如今的生活,这是真实的。
二人早已不同。
在断崖分手后的十五年,两人再度相遇竟还有说不完的话。
但是此次相遇并且旧情复燃其实对爱丽丝是不公平的。
马修在自己人生迷茫无措时选择逃跑,他逃跑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小镇,可以不用去担心妻子孩子发现,自己的事业也只是用“休假”来为借口被暂时搁置一旁,在他结束这个休养仍可以假装无事发生地回到自己的生活。
而对于爱丽丝,马修几乎是冲进了她的全部生活。
在面对马修的一次次邀约她要担心丈夫是否发现,孩子仍需要她去照料,自己的工作节奏也被打乱。
但即使这样她仍选择去面对自己和马修这段还没有用尽的缘分。
片中有句话“我精心设计了这场偶遇,建了一个酒店, 挑选了一个丈夫,养育了一个女儿,只为预谋和你重聚。
”一切都是那么巧合。
爱丽丝是勇敢的,在面对家庭的困境时仍可以承受并且持续性地为家庭付出。
在面对马修的缘分时,她选择正视这段未尽的感情,并且在当下去体验,即使身后是无数生活上的折磨。
在最后马修为了她没有回归自己原来生活时,她勇于对这段关系画上一个句点,即使两个人充满“遗憾”。
的确,在感情上他们是遗憾的,但是感情上的遗憾促成了两个人分别生活上的圆满。
因为第一次分开马修追求到了自己的事业,取得了成功;爱丽丝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在这座小城里安稳幸福的生活。
第二次分开,两个人在自己即将沦陷之前选择戛然而止。
生活的轨道不能只因为一个自己冲动的决定去打破。
爱丽丝想清楚了这点,面对生活她是勇敢的。
马修是懦弱的。
从最开始二人第一次分手就是马修逃避两人的情感所致。
他看似成功,实则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选择逃避。
就像他此次因为话剧表演压力而选择拒绝演出。
同样,对于自己生活他也是懦弱的。
在和爱丽丝旧情复燃后,本身约定好的离开也被他改签了。
我想他自己都说不出来究竟是对这段感情太过于“深情”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感情上正当的借口所谓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去继续逃避生活,或者依赖情感。
之前我总觉得不要给感情留有遗憾,这个电影刷新了我的想法。
不是不要而是在权衡利弊面对现实问题之下,尽可能地不让自己对这段感情留有遗憾。
过季,在错误的时间遇到爱情,还爱着彼此,但是就像两条曲线相交重逢又再度错过。
是继续沉溺在自我创造的幸福泡泡里,还是说,突然有一天,你会意识到: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从这个立意来看,这部影片并不适合年轻人。
这类想法多出现在“满足”的中年生活当中,可能35岁之后观看,更能体会年龄带来的焦虑与困惑。
除此之外,还有它冗长缓慢的节奏,甚至还出现“音不同画”、大多沉默的片段(后来看导演采访,说是故意这样设置的),然而这却让人感到无比的吸引,生活就是这样的——影片拍摄地设置在“过季”的布列塔尼,一反印象里的碧海青天,这座在法国最西端的半岛,格外显得肃穆。
空落的街道、明显已经枯萎的植物、浑浊的沙滩,而只有海浪是像女主青绿色眼睛的琥珀。
让我依稀觉得是出现在候麦《夏天的故事》里的那个海岸,但故事主角的年龄、心态、甚至是情愫却是完全不同的。
吉约姆·卡内的表演不着痕迹,甚至符合我对他的一贯想象,我对他的了解不多,但正如这部片子展现的:家喻户晓的明星,实则平庸而无法突破的演艺事业,最深的印象就是“自我为中心”。
是的,这个角色就是和他很贴,过往的影片里也是绝对的男一号,很难不是ego很大的人。
而这种自我强大的男人,也遇见了生活里的缺口,“中年危机”是陈词滥调。
影片聚焦在所以他缺失的哪一块,遗落在哪里呢?
通过几次与女主的见面谈话、几个小风波的“碰撞”,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故事:早年间一对没有好好告别的恋人,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女主心里的“伤痛”与“脆弱”,比如她深爱钢琴却无法公开演奏、比如她有很好的家庭生活却在丈夫转身时紧皱眉头。
而这一切,男主最初否定着,甚至觉得不过是自己的抑郁传染到了她身上,他疯狂汲取养分,直到发现两个溺水的人,终究无法得到幸福。
最终他非常认真而庄重地道歉,那些伤痛不是消失了,是啊,只是过季了,不必争吵得面红耳赤、大声叫嚷也可以平静地说出来了。
——这一点上我是佩服女主的,她很自然地、坦诚地,甚至说是非常有勇气地述说着过去的遗憾、为自己带来的打击,并为之付出行动。
她主动邀约,两个人从Alice里的访谈影片里,我认为是找到某种触动,试图建立连接。
女性用温暖包容的内核与身体拥抱了这个男人,然而男主其实在最后的电话里才透露着自己事业与生活里的落魄,要么我怎么说呢,对他最初和最深的印象就是”自我为中心。
”结尾就像一个开始。
男主予取予求,然后离开(或许他们一起离开了?
),因为眼见着女主还在车里哭着说一些什么,但依旧进尾声音乐了。
道路在延长,海岸的植物和风在肩膀后面倒退,然而这里不适合做梦,就像是男女主最后落于real life的结局,就像是伤痛如同经过的孤单街道一样的幽灵,它过季了,不美丽了,不真实了,但它还有余温。
*后期看了一下导演的采访,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和祝愿,是希望想要摆脱生活困境的人能够勇敢地踏出那一步——怎么说呢,我基本定义此片是忧郁的美丽的情感小片,没有想到他的用意是这么光明的。
但也许,这一次后,男主和女主的生活都能像真正的布列塔尼一样,碧海蓝天。
再次相聚是女生的执念吧,她太过痛苦,现实中也无法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因为被分手患上抑郁,遇到丈夫并靠着丈夫开的抗抑郁💊走过艰难时刻,但被抛弃的伤害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曾经自己也陷入自我怀疑当中,认为对方的伴侣是一个“非常成功,非常漂亮,非常坚强”的人,而自己只是一个“没成就的可怜的女孩”,这是被抛弃的人独有的内耗吧——“我没有和你分手,是你离开了”,而且你“从未试图了解过我过得如何、在哪、做什么、和谁在一起”,这种伤害是即使过去十六年,面对面诚挚地道歉都难以弥补的。
女主把所有这些感情都深深藏在心底,把自己困在一个山洞里,完全孤独。
不在一起忍不住去关注、想念,近身时又克制不住自己去联系、见面,但短暂的相聚过后终归回到现实,再次承受失去的痛苦、不能相守的无奈……于对方来说,我们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对方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最珍视、欲罢不能的存在。
错就错在,大概不该相遇吧。
完完全全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深深共情了……从前也希望能有这样回首往事谈笑过去的时刻,但代入双方的另一半和子女真的觉得这样很不公平,是不道德的恶心行为。
看到两个互有家庭的人瞒着另一半一起共舞拥抱互相亲吻手背时还感觉生理不适,但女主忍不住去找男主,见面就亲吻doi,又能感受到那份压抑多年的委屈痛苦。
深深的隐忍克制的情绪和爱在那一刻随着身体的交融,得到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
相爱容易相守难,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破碎的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但重逢的意义并非相守,而是打开心结,让过去过去。
不知道我们,是否也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一直期盼着。
但就算有,也应该是我主动吧🥺
#BJIFFHors-saison 过季:我相信如果我是在《坠落的审判》前去看,我应该会更喜欢,但因为看了坠落,这部片子我总是忍不住探究双方性别互换的样子。
(抛开这个问题)表达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之处,bgm 太美,女主太美,颗粒感的画面引发一场朦胧的、怀旧的、饱含追忆的重燃旧爱的故事,是婚外情的,是出轨的,是有悖德的(法国的悖德片想想我居然看了不少),但欲望是得到充分尊重与满足的,在这种超越秩序、季节紊乱的时刻里双方同时遇到想爱且当初没好好爱的人,就爱了。
潮涨潮汐,天蓝色,疗养所的玻璃,派对后一起坐回车里,你每次靠近都会使我惶恐,为什么离开,为什么不离开,想问,但依然去握你手。
不满之处,电影似乎也想写女性困境,写女性在现实倾斜的家庭关系被迫克制忍让,但此处表现的有点太浅,而且更多的还是男性的刻板视角吧…这一点有些失望…总体节奏是慢的,克制的,温情的,有点推荐。
也许是因为浮躁和增长的社会阅历,沉淀和消化变得缓慢了下来,已经忘了有多久没打开豆瓣认认真真写影评了。
一直以来很抵触看男女主有“出轨”情节的影视作品,纯爱人士看了会觉得很痛苦。
但也许是生活远比电影狗血的多,见多了见怪不怪也觉得这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
更注重的是去感受,去回味内容,在各色故事里去找寻相似点,体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故事。
法国电影《过季》讲述15年后旧爱遇见的故事,其实很久以前就知道这部电影了,女主恰巧是我的天才女友第四季里的Elena,但我一直不愿意和男朋友看,选电影看的时候也特意避开,觉得看了这个电影会刺激我。
有时候也觉得蛮搞笑的,但我真的很玻璃心,看到会想起很多关于我自己和他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我内耗。
旧爱重逢,在这个世上真的存在吗?
看过一个报道说有5%的群体会复燃旧情,95%的群体会经过一夜春宵后就此别过,回归到家庭里,然后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日复一日的重复原来的生活。
就像电影里最后一个镜头概括了影片全部内容,长焦镜头路上的车子,人生旅途只有前行,没有回头路。
虽然电影里并不是所谓的旧爱重逢,男主女主并不是偶遇,是女主放不下当年被突然分手的心结。
她知道男主有去海边散心的习惯,于是劝丈夫买下海边一家酒店,一直在等男主来,是有预谋的。
难以接纳平庸的自我是中年女性最大的心结,电影里女主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却只敢把创作的乐曲悄悄保存在自己的手机里,仅以教琴谋生。
一直遗憾自己把人生埋葬在了家庭中,后悔没有发挥才华和追求自己的理想过了15年还是想得到男主的认可。。
最后男主的道歉和她诉说其实他也没那么“勇敢”,才让她放下了当年突然分手的心结,最后回归各自的生活。
万物会随着时间流逝,潮湿的情绪会反复,但过去的就是结束了,永远不要和故人见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新人进来很重要!
你偶然来到小镇度假,时隔十五年的恋人重逢我们像老朋友一样,面对面坐在餐厅的窗前,熟络自然亲切地交谈,开着会心的玩笑,和你说话是这样轻松快乐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演员,我也有了美满简单的家庭我把所有浓烈的情感都深藏心底除了一位八十岁的老妇,没有人知道我们曾经相爱,没有人听过我流露心声的作曲回到家,导演给了一幕这样的镜头:丈夫喝着可乐,毫无魅力的脸,凌乱的头发,糟糕的身材,自顾自地讲着骑行的经历。
我背着丈夫做饭,泪流满面。
当二人在酒店相拥,我只感到:Finally🥹无关色情,无关婚姻,无关道德,只关乎人性最自然最深切的情感一边抑制不住爱,一边批判、指责、嘲讽———因为曾经带来的伤痛一边觉得他的夸奖是奉承,一边希望他真心赞许最后那一幕,潮水都褪去,只剩我一人站在潮湿的滩涂上你开始道歉“拜拜爱丽丝”,你说不要对我说再见让我们这次好好地分手吧#电影分享[话题]# #高分电影[话题]# #拯救剧荒[话题]# #过季[话题]#
这两天断续的看完了电影《过季》,一部评分不算太高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入围电影。
故事情节并不新颖甚至还有些老套,但是叙事方式的平实、导演借景抒情的方式,甚至某些片段接近于纪录片的表达方式还是深深的吸引到我。
年轻时候的恋人,十五年前男人断崖式分手,并且在日后成为了著名的演员,可以算功成名就,娶到了在事业上可以帮助自己的妻子。
女人分手后来到一个海边小城生活,患上了抑郁症,遇见了后来的丈夫,有了一个女儿,过着普通平淡的生活。
看似成功的男人,人到中年,也开始有了懦弱逃避,不知道该不该出演一部新戏,于是选择来到了女人所在的小城疗愈…他们重逢了。
里面有几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任何人都要面对的孤独。
男主入住酒店被不同的酒店工作人员认出来求合影,但是回到房间,打电话给自己的妻子想聊几句,妻子忙碌而没有时间。
男人无所事事的在酒店、在房间,没有一个可以聊天倾诉的对象,在面对关不掉一直出水的咖啡机面前,几近崩溃。。。
这种无处诉说的孤独感,不会因为你的身份、金钱、地位而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是一样。
他的孤独感直到昔日女友的出现才消解,他开始有了笑容。
那女主呢?
男主并不知道女主在分手后过得如何,也没有打听过女主在漫长的15年里经历了什么。
他只是在他孤独的时候欣喜于旧人重逢。
而女主呢?
她一直在等男人给他一个真诚的道歉,为15年前的断崖分手,男人不懂,不以为然。
甚至在电影的结尾,女主舍不得男主,崩溃哭泣,告诉男主她一直没有离开这座小城是因为她知道有一天男主会需要疗愈,会来这样的地方,她甚至还为了重遇,建了个酒店…女人啊,终究是太执着了。
中间唯一让我感到温暖的,是女主记录自己的好朋友婚礼,两位白发苍苍的女同性恋人的婚礼…你说爱它不伟大么?
可以在你垂垂老矣的时候,依然眼中有光的看向你爱人的脸。
那你说爱它伤人么?
有人为你星夜赶路,有人让你中途突然下车。
男人始终爱自己罢了。
他的懦弱、他的逃避,和女人比起来,终究是差了太多。
唯一温情的那段男女主耳鬓厮磨,诉说了女主15年未能诉诸的情谊和委屈。
最后,如果不能在一起,“好好分手,好好告别”
隔壁大哥笑得全场最大声,并且转调就哭了,连带我也觉得好像挺好看。重逢旧爱的故事总是动人却没办法不落俗套,简洁优美的审美风格和对风景空间的情感驯化和洛尔瓦彻的气质一样手到擒来。Hors-saison的概念和前阵子的感知差不多,没有谁真的缅怀每每过去的上一个季节,只是冷锋过境时有一些恍惚。
海疗
怎么能做到如此冗长和烦闷的…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过往人生》,虽然也没有很喜欢那部,但大家都是“过”,过往人生比这要好得太多。
画面好看 配乐好听 老调重弹 旧情重续 选择和错过是爱情不变的母题
我的天Alba美得像中世纪油画女人
风景很漂亮,剪成2分钟的旅游宣传片就很好。自从女主折返酒店后开始就讨厌男女主得不行,累得整部片子显得又臭又长!
中年肥胖失意忘本无共情能力喜欢人妻男人的臆想。紧张强势的现任反差落魄前任,大权大钱在握就不再看得起努力,说是休养生息却跑去外遇,流着时代地富油的资本家弯下腰来垂怜一只小蚂蚁,到底是谁在说浪漫爱情。
重新遇到你。
搞破鞋写得这么冠冕堂皇,没救了!
看不下去
Stéphane Brizé跳脱出前面对劳工议题的关注,去做了个和《过往人生》气质几乎相近(但也不算雷同)的故事。如港版译名里的“淡”,它真的就是一部淡淡的电影;两个同样被置于回忆里然后也会选择在若干年后齐齐行走的人,那些被藏下的心绪与感情。间中穿插的纪录片镜头,有很多巧思,也不让电影仅有男女主角不断地诉说纠缠,算是一些被提供的“逃离”;但还是觉得讲得太懒散了。
淡淡晕开的美感,抚平内心的聒噪,充实于细节的生活;是回首往事剔除芜杂的释然,是乍见的喜悦放纵,是当下的义无反顾;又是热烈殆尽后的惆怅,是怕余生追悔的刺痛,是徘徊在自我与伦理之间的适可而止;人总是不甘丢掉曾拥有过的东西,比如过季的爱情。// PS. 胶片摄影一流。
只有7.2嘛?应该值得7.8左右吧,24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看的,非常大的厅,结束的时候响起了掌声。导演会拍,演员会玩,节奏很慢,但是我全程都没有觉得无聊,完全带入了。中年人应该很有感触,反观我自己,幸好我没有16年后才跟你道歉,幸好我五年后就找到了你。
渣得一塌糊涂,还不如日常饭桌上的絮叨有意思。女的一张饼脸,毫无光彩。/重逢老相好,除了《日落之前》(2004),就没有值得看的。忍受50分钟就关了。
北影节 1,幸福但不快乐的生活,真挚但过期的爱情,看过太多类似的电影了,不新鲜。
我应该在冬天的时候再看 可是上海的冬天 什么时候来啊
前面呈现资产阶级男星所处的艺术等级体制带来的焦虑,以及嘲讽上层阶级的失序空虚。之后视角转向体制外,又通过罗尔赫瓦尔空有手艺表明艺术体制对于作品流通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仍是布塞擅长的僵局情境,他的过人之处正在于能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偷偷分析其中社会文化的复杂性。更难得的是,他有一套政治的形式,去再现工薪阶层的生活。这体现在养老院老太的录像,和戏谑的婚礼表演。先是让观众和男星都误以为他成为鸟叫表演的焦点,但实际上他无人关心,表演最终落脚点是婚礼老太,随后偷情男女主也隐在人群中跳舞。唯一问题是,某些角度看,卡内神态实在太像德尼罗,难看的有点让人难受
磨磨叽叽,结结巴巴,法国人果真是出了名的废话连篇。
配乐/海鸥/冬天确实是适合出轨的季节
原来布塞也拍这类的电影啊,准备多看几部。一种淡淡的忧伤说不上快乐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