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

Little Women,她们(台)

主演:西尔莎·罗南,艾玛·沃森,弗洛伦丝·皮尤,伊莱扎·斯坎伦,劳拉·邓恩,提莫西·查拉梅,梅丽尔·斯特里普,鲍勃·奥登科克,詹姆斯·诺顿,路易·加瑞尔,克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小妇人》剧照

小妇人 剧照 NO.1小妇人 剧照 NO.2小妇人 剧照 NO.3小妇人 剧照 NO.4小妇人 剧照 NO.5小妇人 剧照 NO.6小妇人 剧照 NO.13小妇人 剧照 NO.14小妇人 剧照 NO.15小妇人 剧照 NO.16小妇人 剧照 NO.17小妇人 剧照 NO.18小妇人 剧照 NO.19小妇人 剧照 NO.20

《小妇人》剧情介绍

小妇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奇夫人(劳拉·邓恩 Laura Dern 饰)有着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梅格(艾玛·沃森 Emma Watson 饰)拥 有着美丽的外表,和对于爱情的天真憧憬。二女儿乔(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满脑子塞着古灵精怪的念头,整天拿着蘸水笔东写西写,她的故事在全家上下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三女儿艾米(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渴望成为一名画家。最小的女儿贝斯(伊莱扎·斯坎伦 Eliza Scanlen 饰)虽然个性比起三个姐姐要来的内向的多,却拥有杰出的音乐天赋。 在马奇夫人的教导之下,四个姑娘渐渐成长为了拥有独立人格的杰出女性,她们热情、乐观、善良,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坚强而又坚定的前进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四大神兽外传疯狂玛丽的约会嗜血袋鼠名校风暴第三季温暖的日子女心理师之暗夜重生将我唤醒钢琴,独奏不觉流水年长超星舰队SazerX超越前线沒有水的大海德黑兰第二季妙手仁心II库特Wafter平摊公寓第一季我的会长大人特别篇闺蜜决80后吹事班小镇谜团露丝和亚历克斯巨额交易她独美失魂舍伍德第一季大唐女法医两位女巫大开杀戒下一站,别离戴拿奥特曼归来的哈乃次郎狼群行动

《小妇人》长篇影评

 1 ) 是否每个女人的结局除了结婚就是死亡?

一开始我对这部电影是拒绝的,主要是赶上罗南和甜茶两位主角我都不太喜欢,但是为了不浪费免费电影票还是进电影院看了一下,结果却被Greta Gerwig的剧本和电影语言深深打动。

电影中青春时代的绚丽多彩与现实世界的灰暗压抑,女性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困境,都让我这个历经社会沧桑的中年女人老泪纵横。

幸福到底是平凡的一家人温馨热闹还是做一个富有的人独自寂寞,是为了钱结婚还是为了爱结婚还是不结婚,每人都各有答案,也无需达成一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所定义的幸福的权利。

简短的个人感想结束,下面是从英文剧本里摘几段触动我最深的对话(每段开头补了大意翻译)。

乔vs姨(女人有钱当然可以选择不结婚,但是女人除了结婚并没有多少可以赚钱的方式;已婚女人并没有人关心她喜欢什么,她丈夫可能对解放全人类关心大过于对自己的家人)JO: I intend to make my own way in the world.AUNT: Oh well. No one makes their own way. Not Really. Least of all, a woman. You'll need to marry well.JO: But you are not married.AUNT: That's because I'm rich. And I made sure to keep hold of my money. Unlike your father.JO: So the only way to be an unmarried woman is to be rich?AUNT: Yes.JO: But there are precious few ways for women to make money.AUNT: That's not true. You could run a cat house. Or go on the stage. Practically the same thing. Other than that, you are right. Precious few ways for women. Tha'ts why you should heed me.JO: So I can get married.AUNT: No. So you can live a better life than your poor mother has.JO: But Marmee loves her life.AUNT: You don't know what she loves. Your father cared more about educating freedmen's children than he did about caring for his own family.JO:Yes, but he was right.AUNT: Well, it's possible to be right and foolish.

劳瑞vs艾米 (我不是诗人,我是女人,所以我没有可以赚钱养家的生计;即使我有钱,在结婚以后也会变成我丈夫和孩子的财产;所以不要告诉我结婚不是一个经济命题,因为它确实是的,即使对你不是,对我也肯定是的)LAURIE: I understand queens of society can’t get on without money. But it does sound odd coming from one of your mother’s girls. AMY: I’ve always known that I would marry rich. Why should I be ashamed of that? LAURI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as long as you love him. AMY: Well, I believe we have some power over who we love, it isn’t something that just happens to a person. LAURIE: I think the poets might disagree. AMY:Well. I’m not a poet, I’m just a woman. And as a woman I have no way to make money, not enough to earn a living and support my family. Even if I had my own money, which I don’t, it would belong to my husband the minute we were married. If we had children they would belong to him not me. They would be his property. So don’t sit there and tell me that marriage isn’t an economic proposition, because it is. It may not be for you but it most certainly is for me.

乔vs梅(不能因为我的梦想和你的不同,就说我的梦想不重要)JO: And you, you should be an actress and have a life on the stage. Let’s run away together. MEG: I love him. I want to get married.JO: You will be bored of him in two years and we will be interesting forever.MEG: Just because my dreams are not thesame as yours doesn’t mean they’re unimportant.妈vs乔 (女人除了美丽也有灵魂、才华、野心,我厌烦所有人都说女人只想要爱情,但是我也好孤独)MARMEE: What is it? JO: Perhaps... perhaps I was too quick in turning him down. MARMEE: Do you love him? JO: If he asked me again, I think I would say yes... Do you think he’ll ask me again? MARMEE: But do you love him? JO: (tearing up) I know that I care more to be loved. I want to be loved. MARMEE: That is not the same as loving. JO: (crying, trying to explain herself to herself)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hearts,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beauty and I’m sick of being told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But... I am so lonely. 乔vs艾米 (不是因为这件事重要所以你才写出来,而是因为你写出来这件事才重要)JO: Who will be interested in a story of domestic struggles and joys? It doesn’t have any real importance. AMY: Maybe we don’t see those things as important because people don’t write about them. JO: No, writing doesn’t confer importance, it reflects it. AMY: I’m not sure. Perhaps writing will make them more important. JO: (looking at her, amused) When did you become so wise? AMY: I always have been, you were just too busy noticing my faults.

主编vs乔(开头:你要保证故事短小精炼,同时如果主角是女人,确保她最后结婚了,或者死掉了)DASHWOOD: We’ll look at it. Tell her to make it short and spicy. And if the main character’s a girl make sure she’s married by the end. (casually) Or dead, either way. JO: Excuse me? 主编vs乔(结尾:婚姻是经济命题,不是浪漫)DASHWOOD: Frankly, I don’t see why she didn’tmarry the neighbor.JO: Because the neighbor married hersister!DASHWOOD: Right, of course. So, who does she marry?JO: No one. She doesn’t marry either of them.DASHWOOD: No. No, no, no, that won’t work at all.JO: She says the whole book that she doesn’t want to marry.DASHWOOD: WHO CARES! Girls want to see women MARRIED. Not CONSISTENT.JO: It isn’t the right ending.DASHWOOD: The right ending is the one that sells.DASHWOOD: If you end your delightful book with your heroine a spinster, no one will buy it. It won’t be worth printing.JO: I suppos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an economic proposition. Even in fiction.DASHWOOD: It’s romance!JO: It’s mercenary.

 2 ) 我喜欢这个改编!!!我得到了安慰

我很喜欢小妇人这次的改编。

小时候(其实直到长大)我都很执着于为什么Jo和Laurie没有在一起。

因为着实相隔太久,我能记起的细节很少,除了两处,一个是Laurie喜欢玩Jo围裙上的流苏,一个是他俩抱枕的暗号。

Greta通过把Jo和出版商的对话与Jo雨中追教授平行剪辑在一起,给了导演个人的解释:这是时代需求,没有一部romance希望女主是以old rich spinster结尾。

并用出版商口吻问出了我的问题:我看不出来为什么她不和她的青梅竹马在一起?

我感觉我和Greta拥有同一个困惑的童年。

(爽,由于这一点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即便好些地方与我的预期不符)重来一次,我宁愿拥抱这样的开放式结局。

我接受protestanism影响那段时间美国小说的解读,但我不接受因此否去了他俩的puppy love,说教授是最合适的人(去他的续集)。

影片天才的地方是非线性叙事,用不同的色调与光区分过去与现在。

某些过渡做的非常天才,尤其是Beth第一次得猩红热与最后一次去世之间的对比,Jo同样被惊醒但物是人非,实在太赚我眼泪了。

它掐去了Beth在书中身体每况愈下的桥段,那让我一直惴惴不安。

而直接用intensified continuity editing把结果像重磅催泪弹一样炸开在我眼前(还有Beth说write for me. Amy说Beth is the best of us我都哭瞎了)。

 3 ) 一些值得警惕的细节

只要有爱,就能克服万难。

本来为了这个伟大的主题,半年前本作刚上映的时候,我也满分推荐过。

原本我写的标题《新世纪新演员尝试演绎美利坚最伟大时代的故事》,也包含了对这部电影和演员的极大赞扬和鼓励。

当然,我也指出了这个电影有诸多毛病。

不过,也许是我当时看得太投入,没有仔细记下一些当时令我很吃惊的问题,以至于看完之后立刻写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把其中最令我吃惊的一个问题给忘掉了。

半年之后的今天,我在跟朋友们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有多糟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斯皮尔伯格辜负了他自己的名声和能力,我说其实《林肯传》这电影我也不太满意, 《林肯传》最后一段,狗东西(奴隶制帝国副总统)问林肯是怎么维持联邦的, 导演竟然让林肯回答说:也许你(狗东西)是对的。

竟然回避了问题,还说狗玩意也许是对的。

这太糟糕了, 要是我,就直接让林肯怼回去(反正已经谈崩了):要不是狗玩意们为了奴隶制挑战人类道德良知底线,要用得着动武来维护联邦么?

不过这样可能不太符合林肯的形象, 所以那段戏纯属恶臭多余。

也许斯皮尔伯格还顾虑着南部奴隶制遗老的票房呢。

这个时候,我的朋友说起《小妇人》更离谱,因为当中有一段说马奇家得益于奴隶制。

毫无疑问, 如果电影这样说, 那么这不论对历史,对作者的背景,还是对原著的思想而言,都是天大的污蔑。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起来电影里有这一段,于是提议一起找找看。

因为我之前是为这个电影说了好话的,我写的东西已经有好多人看过了,并且从来没人反对或指出过有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一段在哪里,最后我搜索字幕文件锁定了我们要找的东西,在电影的第三十七分钟。

看过之后,我相当震惊(这就是我半年前看电影的时候发觉到的最大问题,可我却忘记了。

)毫无疑问,说马奇家得益于奴隶制,是导演和写台词的人脑子进水了。

导演这样做的用意,我真是不明白了。

正像我之前说的,这个电影本来毛病多多,但是出于对“博爱”这个伟大的主题的赞美(而不是爱情),我愿意忽视这些瑕疵给予满分推荐。

但是一旦涉及到奴隶制这种挑战人类道德良知底线的罪恶,却毫无依据的把这种罪恶扣在马奇家、康科德、马萨诸塞、新英格兰乃至整个北部的头上(说什么每个人都从奴隶制中获利,这是何等颠三倒四的污化为解放奴隶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废奴主义者,他们为了反奴隶制,甚至不吃奴隶种的甘蔗里提取的蔗糖、不穿棉布衣服),那么这个电影只能沦为歪曲历史并败坏道德的那一类垃圾。

半年前:待整理舞会初遇,甜茶用力过猛,主要是导演的锅,两人第一次见面不该羞涩含蓄一点吗?

成了甜茶的诡异舞个人秀了。

小说里劳伦斯是意大利裔,可能拉丁民族的初恋感跟昂格鲁萨克森人不一样吧。

继续看,你会发现本片继续打乱叙事时间线。

接下来,乔的血腥庸俗的小说被真正关心她的弗雷德里克批评了,乔发了狂。

这个情节原著里也没有吧,我不喜欢这个改编,一下拉低了档次。

哪位朋友要是这样批评我,我肯定感激万分而不是发狂,前提是我写了乔那种血腥庸俗的小说,不过我不会写那种小说的,我的起步点似乎是小妇人XD。

之后是圣诞节救济穷人。

说实话,救济穷人的情节,最好不要配任何音乐,免得这些额外的东西掩盖了真正的高尚。

当你有音乐可用的时候,很容易就滥用,整个电影没有一点留白,全是配乐,更糟糕的是,不该有配乐的地方有配乐,该有配乐的地方没有配乐。

救济穷人这种情节恰恰是最需要留白的,不需要音乐,因为现实中没有音乐。

也不要让镜头来回切,就一个镜头拍到底,现在的电影就是喜欢来回切镜头,显得虚假,无力,格局小。

看到前线家书的情节,现实中的奥尔科特先生加入联合军了么?

据我的朋友朝圣者告诉我,现实中没有,但有过意愿。

现实中的奥尔科特先生对废奴事业抱有强烈热情,然而美国内战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联合军当时的服役年龄上限是四十五岁,所以这不怪奥尔科特先生。

现实中没有,靠小说来实现也好,靠小说实现加入联合军的崇高理想,总比加入奴隶制帝国军的小说强得多是不是。

每次看到艾美烧乔的稿子被乔发现,我都有种想跟着乔一起打死艾美的冲动,太真实了,这一段跟其他版本一样好。

到这里差不过看了一半了,说实话,唯一的感觉就是穿着古装的现代人不那么正经的模仿古代人上演的一出舞台剧,一点都没有十九世纪中叶康科德人的感觉,不过倒还没有到看不下去的程度。

打死艾美的时候可以发疯,但平常应该含蓄一点,那可是规矩繁多的十九世纪中叶啊。

这个电影毛病是挺多,反观同是美国内战题材的《哈莉特》,作为原创剧本可以说比这个老故事拍的好多了,后者我已经一口气看了五遍,仍意犹未尽。

我推崇94年的小妇人,感觉比较理想。

因为有这种对比,本来19年的这版在我这里到不了满分,不过由于看到艾美又被打了,毕竟烧稿子是最为我所不容的事,所以就给了满分。

最后是开玩笑的,艾美是好孩子,只要有爱,就能克服万难,包括烧稿子。

其中乔和母亲的一段对话让我想起自己正在创作的美利坚大革命长篇小说,这对我来说很受用:不是这样的故事不重要,而是因为没人写过,写出来也就重要了。

小妇人 Little Women(2019)

 4 ) 被注入了现代先锋意识的经典文学改编

较之30年代凯瑟琳赫本版本和90年代薇若娜瑞德版本,西尔莎罗南既没有前者那种咋呼夸张的假小子气,也没有后者过于甜美的软糯感。

尤其是薇诺娜另一形象(《纯真年代》里的May)蛮深入人心,所以May那股不懂诗书但天真隐忍的白玫瑰气质也一直环绕着她。

在《小妇人》里饰演一个与May完全相左甚至可以说和May的情敌Ellen相似的女性,薇诺娜是不够令人信服的。

倘若那会她有现在做Will妈妈(《怪奇物语》角色)的劲儿估计会更有表现力。

但罗南是适合出演此类角色的,她坚毅的眼神、与周遭格格不入的weirdo气质,在《伯德小姐》里已然有过表现。

说实话,前两年我还因为觉得罗南长相刻薄不怎么喜欢她,甚至因为她有点抗拒看lady bird,但看完lady bird又到小妇人,我深感“上镜头性”下,人物的精神特质透过一个合适的演员加之电影形式、内容上的技法渗透出来,那种生命力、神采是多么熠熠生辉。

片子开头,出版社同意她的故事之后,奔跑在纽约街头的Jo,穿着黯淡无光但脸部神采飞扬。

当Jo跑起来的时候,怎么能够不想到奔跑在《弗兰西丝哈》里的落魄但自由的弗兰西丝哈呢,这个跨越的互文显然也是激动人心的。

于是,你知道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样的故事,你知道这个人物会给你带来惊喜与震动。

hey,你看,女孩充满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Jo是个在教授批评自己的文章之后能立刻气到离开的人。

Jo也算蛮毒舌,和Amy的相爱相杀中两人总是以神经喜剧里的绝快语速互相抵损,甚至在因beth赶回家中得知beth不希望干扰Amy的订婚所以Amy暂时还在巴黎的时候,Jo立马回说:“Amy总具有逃离苦难的幸运能力”。

还有就是她和Laurie两个人偷摸出来跳舞的那场戏,和其余版本处理得也完全不一样,这里的璧人直接挪到了房子外面,在黑夜中狂舞,Laurie更是以女性的身姿转了好几圈倒在Jo怀里,非常格格不入的欢快,背景里亮着灯光的玻璃窗里是高贵优雅的舞会,前景里他俩恣意乱转,一种对世俗礼仪的蔑视跃然纸上。

这版对Laurie表现太多,再加上又是甜茶出演,想必很多观众会为之抱不平。

我私心也觉得,单就这个文本来说,Laurie比教授更懂得Jo的内心,他们都是跳脱在世人眼光之外的,不屑不在意。

但可能Laurie并未有任何天赋爱好,对于Jo仰慕多于爱恋。

这里给了一个钩子,可以去思考人生阶段与感情需要的关系。

Greta给Jo的纸笔之爱表现得非常非常多。

以至于你看完之后回想这部影片,Jo拿着纸笔写写画画的形象是溢出来的。

在纽约的公寓,教授微笑地看她和她打招呼,她头也不抬,站在壁炉前面修改文稿,教授第二遍说你着火了,她才发觉。

然后教授举出自己的衣服,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烧了一块。

大笑。

同样,四姐妹里爱弹琴的beth和爱画画的Amy,她们的特长爱好也是塑造她们人物的一大切面。

至于大姐,我则觉得相比之下对她的表演才能表现得比较单薄,所有的演戏场面四姐妹都是同时参与的。

但大姐属于早熟型,人生追求更倾向于对家庭、对爱人而不是对自己的爱好。

当艾玛沃特森饰演的大姐很诚恳地对不想让她结婚的Jo说:“你不能因为我的梦想不重要就轻视它,我就是想要和John一起面对人生的苦难”(回忆的大意)。

很开明的,虽然一方面Jo这个女性形象进步、激进了很多,但另一方面对女性选择的各种权利也给予了重视。

Amy在Laurie质疑自己嫁作有钱人时的反驳也同样掷地有声:“你有钱,你是男的,所以你不在乎婚姻。

我没钱,而我作为一个女性,没有赚钱的途径;就算我有钱,我嫁给谁,钱便给了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把婚姻视作经济交易。

”而最最令我有共鸣的是Jo对母亲说的:“女人也有天赋、思想、雄心,我觉得那种一说起女人就和谈情说爱联系起来的论调,让我觉得非常恶心。

所以我不要结婚,但是现在我好孤独。

”这是多少feminist的内心困境呢。

电影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主题内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则经典文学故事被注入了现代先锋意识。

与直接使用线性叙事结构不同,这里用了交叉双线叙事,用色调以示区分不同时空阶段。

一段是冷色调的现在时空,一段是暖色调的过去时空,两段交织在一起。

暖色调讲述着Jo和仨姐妹快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在party上遇到同样不合群的Laurie并与之结交,将Laurie带入姐妹们的女孩俱乐部玩耍,大姐Meg与Laurie的私人教师相爱,Amy与Jo相爱相杀,Beth被馈赠了Laurie祖父的钢琴,Beth去给贫困一家送食物结果染上猩红热所幸虎口脱险,Amy被送到姑妈家暂住……直到Meg正式结婚,Jo拒绝了Laurie的示爱,Amy要跟随姑母去欧洲求学,Jo也选择去纽约打拼,暖色的过去结束。

冷色调里,在纽约待了好长一阵并与教授结交的Jo,接到Beth病危的通知,匆匆回家;Amy没有收到消息,在巴黎等待富二代男友向她求婚,遭到Laurie的讥讽;Beth鼓励Jo写作并倾听Jo写的故事。

Beth病逝后,Jo疯魔般写成《小妇人》一书。

她后悔当年拒绝Laurie的决定,在年少他们经常交换信件物品的邮箱里放上情书,不料Laurie陪伴Amy回来,此时Amy已经成为他的妻子。

Jo把书稿寄了出去,教授来到她家拜访,众人劝她大胆示爱。

Jo一路追到了教授要去的车站。

值得品味的是,这里又是一段交叉蒙太奇,出版商要求更改结局书才能够出版,于是伞下拥吻的happy ending被加入,Jo和教授合办了学校,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同时交叉剪辑着Jo注视着自己的书被印刷出来的段落,直到最后书上金粉被扫开,little women一行字赫然在列,然后它被放到家族聚会的桌子上,电影宣告结束。

电影的时空不再囿于现实,而可以按照人的想象进行重组和再造。

虽然电影以现在时空开始讲述,但重头戏明显在过去时空上。

现在的为生计奔波、寂寞冷清对比出过去的无忧无虑、热闹欢乐。

当Jo照顾Beth的两段剪在一起,物是人非的痛感令人嘶声裂肺。

就这样一味丧下去么?

对比是为了表现过去的总是好的么?

不是的,沉湎于过去的情节未尝不像《午夜巴黎》一样虚妄。

现在乃至未来都是有希望的。

书是良药,书刻画了爱情,书成就了自我,书让热闹欢乐再度返还,女性的成长故事里女主角终于和自己、和周围人都达成了和解,生活有了一个新的欣欣向荣的面貌。

其实在出版商针对这本书提出建议之后,我们会思考后面的是现实么?

还是仅仅是改过后的书里内容的再现呢。

现实和书中文字已然无法分清。

你怎么想都可以,注视着书印刷出来的那部分一定保真。

尽管我要把从最后的伞下拥吻(蓄积—释放)开始之后的视作书中的情节,只因我丝毫不觉得Jo会在现实生活中妥协自己的爱情。

电影艺术性的表现之一,就在于为观众提供了多少想象的空间,并且使观众产生丰富的情感联想,体现出诗意风格。

双线交织方便了从现在的压抑到到过去的释放的能量转换,直到最后两条线变成一条, 变成最后的大释放——写书,激情迸发,像弹簧一样。

感谢Greta再次告诉我,一个倔强奇怪热爱自由的女孩仍旧可以温暖可爱,也感谢在这条路上一直诠释着的西尔莎罗南。

 5 ) 《小妇人》四版本对比

作为一个对讲故事非常好奇的观众,我看电影的一大爱好是喜欢看不同版本的同一个故事,大家都是开局一只鸡,谁能做出满汉全席……中的鸡,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正好今年《小妇人》提名了奥斯卡,原著和几部片子都很好找,就趁热都看了一遍:原著

小妇人8.4(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 2004 / 译林出版社1949影版

小妇人 (1949)8.31949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家庭 / 茂文·勒鲁瓦 / 琼·阿利森 彼特·劳福德1994影版

小妇人 (1994)8.51994 /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家庭 / 吉莉安·阿姆斯特朗 / 薇诺娜·瑞德 加布里埃尔·伯恩2017BBC英剧版

小妇人 (2017)8.12017 / 英国 / 剧情 / 凡妮莎·卡斯威尔 / 玛雅·霍克 凯瑟琳·纽顿2019影版

小妇人 (2019)8.02019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格蕾塔·葛韦格 / 西尔莎·罗南 艾玛·沃森顺便写在这里,过一把指指点点外行当评委的嘴炮瘾。

原著:诚实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时候已经太超龄,所以对原著喜欢不起来,说教的内容实在是没必要的多,读着读着简直像在看华盛顿砍樱桃树,故事和人物都是细枝末节,作者就是为了教育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因为所有的影视剧版本都很自然地砍了没必要的口说大道理,用行为来代替,每一部在我看来都比原著更优秀。

那么,我们就开始大比拼,拉出每个版本的各个角色来港一下:FBI warning:剧透警告!

Jo老二Jo,作者的化身,奔放开朗,男孩子气,有叛逆精神,最合现代人的脾胃,小时候看动画《若草四姐妹》的时候,我是确凿无误最喜欢Jo的,但现在长大了又觉得Jo未免是有点咄咄逼人,脾气不好,不懂得体谅宽容别人,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是对的,一提起就会引起论战的女权问题我也忍不住提一嘴,long time ago,女权常说女孩子要工作,不要被婚姻束缚,现在更开明的说法是女孩子应该有同样选择的权利,喜欢工作的可以不受歧视地工作,喜欢婚姻生活也当然应该大胆结婚,所以Jo若有若无地干涉别人的选择,在当年激进大胆,现在看又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对,我说话转折是这么多的】,在那个时候,能那么坚持做自己非常了不起,不服自己不喜欢的March姑婆的管教,也不接受亲切的姐姐的约束,最难得的是,连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男孩示爱也要拒绝掉,Jo对Laurie不说是爱情,至少好感是有的,可这些都不能绑住她。

回头看,如果四姐妹要我选一个当,我肯定还是要当Jo。

四个版本的Jo分别是1949【琼·阿利森】、1994【薇诺娜·瑞德】、2017【玛雅·霍克】、2019【西尔莎·罗南】。

1949-1994-2017-2019选角上无一失手,大家都很合适,演技可能玛雅霍克流于表面了一点。

追逐写作理想,无条件是2019最佳,写作、失落、争论、跟出版商交涉,都花了笔墨。

和Laurie的关系上,1949是最纯洁兄妹情,虽然有演到Laurie持之以恒在追求,但Jo每次都拒绝得干净利落,最后对Amy和Laurie的祝福最开心没有苦楚;1994薇诺娜也接受良好,跟Laurie连单独谈话都没有,贝尔叔闪亮登场“我给你介绍一人”,哒哒!

老婆Amy现身,跟Jo拥抱,Jo只是惊讶,完全没有伤心;2017英剧版,Laurie一直在追,Jo一直知道,告白前俩人就亲过,后面还演出了以为Beth喜欢Laurie所以自己逃去纽约成全两人的剧情,误解Beth喜欢Laurie这段书里也有,但远没这么狗血,只是Jo给完全没有男女之情的Laurie拉郎配,甚至还想了虽然Beth不喜欢Laurie,但还可以把Amy留给他,剧里前面铺了这么多,再这么演就串味儿了,最后Laurie单独跟Jo谈话说自己跟Amy好了,咱哥俩儿还能不能跟以前一样,Jo说了四版最狠的话——not quite,which is 有点儿过了,毕竟无论原著还是任何版本Jo都清楚明白地说了自己不爱Laurie,那人家结婚了还怨妇个什么劲儿呢;2019版在“现在如果他再次求婚我会答应”的常规剧情外,还加了一段Jo主动给L写信的内容,显得更加遗憾和受打击,跟Laurie、Amy拥抱的时候,几乎是强颜欢笑,但还是大方说了我们会一辈子做朋友。

跟德国教授的关系,坦白说,都讲得不太多,硬说水到渠成的话,是1994版,虽然这版教授最老,也不好看,但确实有soulmate的那个意思吧,一起去看的歌剧台词也是在说【发誓不会爱上任何人的公主,终于发现爱是一种命运】,明示暗示到位了。

Amy老四Amy,臭美、贪吃、自私,烧掉姐姐的手稿,抢了姐姐去欧洲的机会,最后还嫁给了第一男主,大家的Laurie,在这个没有坏人的故事里面,其实已经是被推到前台的反面角色了,历来不招人喜欢,可实际Amy又真不是什么坏人,四姐妹温馨故事,看到最后恨一个恨得牙痒痒,也不大合适吧,所以怎么拿捏这个分寸,让这个有小毛病的角色能被大家接受,是每个版本的挑战。

而我这个人,偏爱Amy和Laurie这种CP,就是前期没什么交流,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事儿,没人觉得他俩可能是一对,突然契机降临,如蒙神谕,金风玉露一相逢,那么妥帖合适,在跟别人嬉戏玩耍的时候,不知道坐在八米外的这个人才是厮守终生的人,就很红绳月老宿命论,所以我每个版本都很注意了这俩的感情戏怎么写。

这里插播一条资讯,关于Laurie到最后是不是还是爱Jo,跟Amy在一起只是退而求其次,本人向庭上呈上重要证据:原著中,Laurie跟Jo坦白的时候说“我不会停止对你的爱,但那种爱已经变了,Amy和你在我心中换了位置”“我确信旧的爱完全消失了,才开始了新的爱,因此我能够坦率地与作为妹妹的Jo和作为妻子的Amy交心”,相信法官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插播结束。

四个版本的Amy分别是1949【伊丽莎白·泰勒】、1994【克斯汀·邓斯特】与【萨曼莎·玛西丝】、2017【凯瑟琳·纽顿】、2019【弗洛伦斯·皮尤】。

1949-1994(童年)-1994(长大)-2017-20191949版的Amy,跟Beth换了位置,是老三,伊丽莎白泰勒特别美,特别甜,前半段扮幼稚略怪,但看上去只是傻乎乎的,算不上坏,后面从要去欧洲开始一秒成熟洗白,是四个版本中唯一一个跟Jo说“我真希望去欧洲的是你”表达了歉疚的,跟Laurie没铺垫,没讲怎么搞在一起的,直接是Meg给Jo捎了个信儿,戏份少。

1994版,Amy老四,用了两个不同的演员分别演小时候和长大后的Amy,因为是当时只有12岁的邓斯特演童年Amy,所以这版的小Amy臭美、撒娇最不违和,烧姐姐书稿,看一眼是这么可爱的小孩子,观众也不得不原谅了。

跟Laurie的戏从小在铺,圣诞聚会上,Laurie全程揽着Amy,十足养成系,Beth猩红热Amy要被送去姑婆家的马车上,Laurie哄她自己会每天去看她,还安慰怕死的Amy说“我答应在你死之前会来吻你”,后面跟Amy告白重提了“我记得我答应过你在你死前要吻你”,虽然紧接着说“我一直知道我要成为March家族的一员”非常煞风景,好在写信说“我要的是你,不是你的家庭”,算是找补了回来。

童养媳2017版,Amy老四,也不知道是剧情还是演的问题,这次是实打实的讨人厌,Beth得猩红热死去活来的,Amy还在March姑婆家里搜罗老太太宝物,玩得不亦乐乎,到最后给人感觉也没长大,还是那么任性,虽然Laurie在Beth去世后安慰Amy,又像小时候那样说了“我每天都会来看你”,也是最仿原著的含蓄告白,说什么我们要在同一段旅程之类的,但这俩还是怎么看怎么狗男女,洗白作战大失败!

2019版,Amy看上去像比Beth大【实际皮尤也确实比Beth演员大】,但在阁楼报社活动中,四人一周操行点评的顺序还是:Meg-Jo-Beth-Amy,所以猜测设定还是Amy最小,之前Amy的洗白套路都是岁数小不懂事,只有这一版演出了新意,Amy只是更务实,懂得自己要为家族承担责任,婚姻是个经济问题的冷酷演讲,我要是Laurie也要立刻刮目相看,后面也是在Laurie并没有什么承诺的情况下,拒绝了比Laurie还有钱的Fred的求婚,且没有拿这件事道德绑架Laurie,真是个好姑娘。

在这版中,Laurie和Jo玩闹更多,玩伴成分更大,仔细看会发现根本没什么正经对话,反而跟Amy才是交心、戳肺管子,恋爱过程反正是最说服我了,这里,身为CP粉,指出几点2019版的细节:1. Laurie从Jo给了他戒指之后,一直戴在左手上,得知Beth去世,陪穿着黑衣的Amy从欧洲回国,主动吻Amy的时候,可以看到左手戒指已经脱下来了。

左手没有戒指2. 后期Laurie已经表现得和书里一样老婆奴了,听Amy话赶紧叫马车帮忙追教授,最后大庭院的背景里赶紧抱孩子。

3. Laurie跟Jo说“只有你叫我Teddy”“那Amy叫你什么”“My Lord”(羞涩笑),妈的,甜到锤墙。

Meg大姐Meg,贤惠温柔,有点虚荣,各版都着墨不多,重要的戏份一个是去参加有钱人家舞会,昏了头,被打扮得花里胡哨,让Laurie瞧不起,一个是March姑婆警告Meg不要嫁给穷人时,出言顶撞,维护John,显示不爱财。

四个版本的Meg分别是1949【珍妮特·利】、1994【翠尼·阿瓦拉多】、2017【薇拉·菲茨杰拉德】、2019【艾玛·沃森】。

1949-1994-2017-2019Meg应该是四姐妹中最美的,起码在Amy没长大前,各版选得都很漂亮,艾玛沃森可能差点大姐姐的气质。

1949删掉了虚荣舞会,大姐从头到尾伟光正。

1994、2017标配虚荣舞会+驳斥姑婆,无功无过,也没什么记忆点。

2019版,虽然大家都嫌弃艾玛沃森演得不好,但我觉得剧情设计上对Meg的塑造是有加分的,小时候穿轻纱飘舞的粉裙子去参加一场舞会就觉得此生无憾,长大了还是要面对贫穷的现实和对金钱的欲望,哪有那么多的快乐。

Beth老三Beth,善良害羞,得病早夭,跟劳伦斯家老爷子的忘年交、跟Jo的姐妹情是重点。

四个版本的Beth分别是1949【玛格丽特·奥布赖恩】、1994【克莱尔·丹妮丝】、2017【安妮斯·埃尔维】、2019【伊莱扎·斯坎伦】。

1949-1994-2017-20191949跟Amy顺序颠倒,是老四,就可爱害羞小孩子,没什么好说的。

1994演得最娴静端庄。

2017版因为是剧版,时间更充裕,提了一点跟Frank的友谊,还有对Laurie健康的向往,让Jo误以为是喜欢Laurie。

2019版加了很多对Jo写作的鼓励,最通达、善解人意。

Laurie书里面的Laurie,大体是进退有据的绅士,花花公子都是功能性的期间限定,相当无聊。

我是觉得那些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的打闹,才是Laurie在四姐妹心中,在观众心中无可替代的原因,才是青梅竹马四个字的正确写法。

四个版本的Laurie分别是1949【彼特·劳福德】、1994【克里斯蒂安·贝尔】、2017【乔纳·豪尔-金】、2019【蒂莫西·柴勒梅德】。

1949-1994-2017-20191949太国字脸了,浑身透着正直,怎么也觉得亲切不起来。

1994贝尔叔,英俊那是没话说,演技更是没话说,演你们一个小言情片,大材小用!

前期活泼生动,后面去欧洲蓄须扮颓废,是四版中最像每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重逢Amy时,惊喜和这个人又熟悉又陌生的紧张感全都有,跟女伴们调笑着走过来,看到Amy,定住,整理衣服,丢掉雪茄,走上来交谈,看着Amy走远,定住,远望,一气呵成,细节丰富。

没能跟这么好的Laurie在一起,没法不替Jo肉痛。

2017版,忧郁、呆,没在一块就没在一块吧。

2019版,甜茶又是我爱,最像玩伴少年,这笑容少女们是应该记一辈子,前面大家一起阁楼演戏,海边玩闹,是瞧着最舒服的,可惜长大后的放浪显得有点中二。

不过因为跟Amy的感情戏大好,我大大加分。

Bhaer德国教授,毕竟也是最后跟Jo走在一起的人,也都露个脸。

四个版本的Bhaer分别是1949【罗萨诺·布拉齐】、1994【加布里埃尔·伯恩】、2017【马克·斯坦利】、2019【路易·加瑞尔】。

1949-1994-2017-2019废话不说,只有2019路易英俊年轻,可以勉强抚慰失去Laurie的心痛。

别的角色,就不再分开说,夸一下2017版March姑婆是用了马普尔小姐的演员,很棒,同时也批评一下2017版爹妈演员都看着神经质兮兮的,总怀疑有什么暗黑家族秘密。

总的来说,我心中2019>1994>1949>2017。

如果想看正常顺序的温馨成长故事,1994是最合适的。

论电影技巧、余韵悠长,绝对是2019更胜一筹:剧情取舍,那些冷暖色调过去现在的对比,剪辑时的巧思。

我们来看一眼四个版本的最后一幕:1949和1994都是停留在Jo和教授伞下定情。

2017是所有人在李园的草地上嬉戏,“事情不会完美,但也可以刚刚好”2019版,先是故意不说清的跟教授最后的关系,然后《小妇人》这本书开始制作,Jo回想起小时候四个女孩一起开心玩耍,这个镜头是我心头的重锤,想来可能也是促成看完原著和这么多版本的原因。

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人会死亡,有的人会离开,即便每个人相亲相爱的心不变,那个时刻也不能再找回,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无忧无虑的童年过去了。

 6 ) 《小妇人》的十个关键词

过年禁足期间初看《小妇人》,精准击中我的各方面品味,当时我说:“等国内上映时一定在大银幕上好好享受一番(甚至两番)。

”没想到这话还应验了。

上月底去电影院一刷,一来感觉意犹未尽,二来那家电影院可能是大半年没营业的缘故,银幕上竟然出现了纹路有碍观瞻,于是我打算二刷。

本片的摄影很赞,发行了杜比影院版本,但放眼全国也没几家杜比影院给它排片,我好不容易搜到IGC百丽宫影城在Real-D大厅排了一场,仅此一场,赶场去看,画质鲜亮,这才过瘾。

几番观赏之后,确定无疑它是我的2019年最佳美国电影。

一 | 双线剧本本片采用了双线叙事,主线是现在时,从开场女主角Jo给杂志社投稿一直向未来延伸;副线是过去时,从Jo对七年前的回忆开始不断向现在靠拢。

两条线反复交织并形成互文,为此在摄影上用冷暖两种色调加以区分。

不明就里的观众以为这是剪辑上的处理,其实不然,这显然是从一开始创作剧本时就写好的。

倒是如果把全片按照时间正序重新排列,会发现很多桥段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它们恰恰是在双线交织的过程中,叙事才得以成立。

导演兼编剧的Greta Gerwig精心设计了这种编织,比如第一次交织是从Jo与Friedrich在酒吧跳舞转回到七年前Jo与Meg准备去参加舞会,第二次交织则是从Jo在火车上睡着转回到七年前打盹的她被Meg叫醒,如此环环相扣着不断转场。

Gerwig让每一次的时空转换都有迹可循,把过去和现在两条线有机地合在一起,体现了极高的编剧功力。

比起有些观众看过之后还没能完全捋清两条线,Gerwig在电影还没拍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全片。

二 | 多义结局Jo与Friedrich最后是否在一起了?

很多观众有这样的疑问。

的确,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果俩人在一起了,符合原著的结局,却意味着导演接受Jo向婚姻低头的设定;如果没在一起,那就背离了原著,却符合原著作者的真实经历。

事实上,Gerwig有意采取了这种模糊处理。

在剧本里,对于最后有歧义的几幕,Gerwig多次注明了“FICTION(?)”或“MAYBE FICTION”字样,留给观众自行解读,这种处理,与后文要谈到的导演对多元婚姻观的尊重相一致。

但如果从导演本人的立场出发,同时也是从叙事逻辑考量,不难发现本片其实更倾向于“没在一起”的结局。

最后一幕定在了拿着自己新书的Jo笃定望向未来(注意她手上没有戒指),而不是给妈妈过生日的合家欢(注意她手上同样没有戒指);还有之前“伞下定情”那场戏,无论表演还是摄影,都有意模仿了老式爱情片的做作风格,暗示的是其非现实性。

导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这不是一个关于‘男孩得到女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女孩得到一本书’的故事。

”三 | 自我指涉《小妇人》原著作者Louisa May Alcott终身未婚,小说中的Jo即是以她自己为原型。

她原本希望给Jo一个未婚的结局,却迫于出版社和读者的压力改变了结局,即便如此,她也没让Jo顺理成章地跟两小无猜的Laurie在一起,而是嫁给了大龄教师Friedrich。

本片导演Gerwig则在复现原著结局的同时也给出了Alcott希望的结局。

最后Jo与出版社编辑就结局和著作权归属讨价还价的两场戏实在是点睛之笔,这种元评论(meta-commentary)实现了三重指涉:首先是片中人Jo的讨价还价,接着是原著作者Alcott的讨价还价,然后是本片编导Gerwig的讨价还价,分别是虚构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位女性创作者在此合一。

事实上,Gerwig真的有跟制片方就结局如何处理讨价还价,与Jo和Alcott的妥协不同,Gerwig胜利了。

片中还有一处自我指涉。

当Friedrich对Jo早期的短篇作品作出批评时,Jo生气地冲他吼道:“你永远只是个批评家,而成不了作家,这个世界会忘掉你曾经活过,却没有人会忘掉Jo March!

”这简直是导演对影评人的赤裸挑衅!

好在影评人都给予了本片极高评价。

四 | 现代意识作为一部已经反复搬上过银幕和荧屏的经典,出自21世纪的最新改编理所当然要融入新鲜气息,而不是拘泥于对那个时代的复刻。

正是这种现代性的审美品味令当代观众耳目一新。

前述双线叙事即是对常规改编的一次大胆挑战,很多台词也带着毫不违和的现代感。

本片开头Amy出场时,导演通过特写镜头对比了Amy的传统写实风格与另一位画家的印象派风格,Gerwig在剧本里描述道:“这是现代主义的开端。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Amy意识到自己成不了大师。

(这个桥段倒是让我想起现实中的Mary Cassatt,从美国来到巴黎,最终成为印象派大师。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被Gerwig有意识地贯彻在了多个层面。

比如对于配乐,Gerwig给作曲家提的概念是要把莫扎特和David Bowie混在一起的感觉;服装设计也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摄影则参考了印象派风格,小伙伴们在海滩嬉戏的场景简直像是从Eugene Boudin的画里走出来的;还有Jo和Laurie在室外那段恣意乱舞,也是超前于时代的风格。

五 | 女性主义如我对罗南主演的另一部佳作《布鲁克林》的评价所言:“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力量,是因为她们的困惑与彷徨、挣扎与抉择实质上是超越性别的,但我们羞于去让男性来充当这样的角色,甚至不知道怎么让男性来演。

”去年奥斯卡我最爱的《罗马》和《宠儿》,今年奥斯卡我最爱的《小妇人》和《婚姻故事》(不算非好莱坞体系的《寄生虫》),不约而同地都包含了女性主义。

可我并不是对女性主义电影有特别偏好和青睐,实在是因为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在“男性成长”这个议题上普遍失语,大概是主导这个世界的男性已经强势到不需要成长和反思吧。

本片正是借着罗南的视角和演绎,再次让我感受到共鸣和力量。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其伟大还是渺小),你就是不得不放弃和背离其他一些东西,这个过程中会有纠结、煎熬和迷茫,而梦想也不一定能实现,但你总是要走出人生的下一步。

片中借由Jo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发出了女性主义的最强音:“女人不是只有情感,她们还有思想,她们还有灵魂;女人不是只有美貌,她们还有抱负,她们还有天赋。

我受够了人们说,爱情就是女人的全部。

”六 | 多元婚恋导演Gerwig的价值观无疑是女性主义的,这一点在Jo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她确实不爱Laurie:去纽约之前,他热烈追求她时,她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拒绝求爱,另一方面是她觉得两人性格不合;从纽约回家后,她是因为感到且害怕孤独而重拾了对他的想念,可阴差阳错他已经和她妹妹在一起了。

恰恰是因为没有赶上爱情,接下来她才有了灵感和空间展开创作,这自证了她关于爱情与梦想不可兼得的预想。

但Gerwig也赋予了本片多元的婚姻观。

与Jo正好相反,姐姐Meg就是心甘情愿地嫁给了爱情,安于清贫,相濡以沫,相夫教子,为此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想,她并不感到后悔。

在婚礼之前Meg对Jo说道:“不能因为我的梦想与你不同,就意味着我的梦想不重要。

”这句台词实在动人。

以Meg的才貌双全,她完全可以嫁入豪门,她差点就爱慕虚荣地走了这一步,但她终究从了自己的心。

Jo的妹妹Amy则是从小就明白嫁入豪门是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最好出路,她还怀揣当画家的梦想。

但她本性功利,当发现自己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出色的画家之后,她就决定放弃,既然欧洲(巴黎)待不下去,那自不必走进伦敦的豪门。

最终她和老家豪门Laurie的结合,固然也是真挚的爱情,却很难说不包含着几分算计(“婚姻是个经济问题”) ,但这不正是真实婚姻的普遍写照吗?

七 | 天才罗南本片主演罗南,年仅13岁就凭《赎罪》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近年来则是接连凭《布鲁克林》《伯德小姐》《小妇人》三部佳作三提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如此亮眼的成绩同龄人中少有,她拿下小金人只是时间问题。

我爱罗南!

我一向认为,真正优秀的演员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演什么都像自己,或者只能重复演绎某一类角色。

罗南在上述三部电影里的角色就做到了完全不雷同,观众不会从她在甲片饰演的角色中看到她在乙片所饰演角色的影子。

这三个角色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闪闪发光的独立女性,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

罗南在本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作为唯一主角,她与所有主要角色都存在对手戏,面对不同对手角色,她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不同身份。

她既是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女孩,也是成年后独立自主的作家,她既是姐姐身边的小妹妹,也是妹妹身前的大姐姐,她既是大大咧咧的假小子,也是依偎老妈的乖女儿。

八 | 服装设计除了罗南表演上的天赋和悟性,服饰造型对角色的塑造也功不可没。

本片在今年的奥斯卡获得六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服装设计,这是设计师Jacqueline Durran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二度获得小金人,可谓实至名归。

Durran为四姐妹都配置了核心色系,Jo是红色和靛蓝色,Meg是绿色和淡紫色,Amy是淡蓝色,Beth是棕色和粉红色。

而她们的服饰,也分别以同时代的拉斐尔前派、印象派以及美国本土派的画作还有时装插画作为参照,可谓有章可循。

但设计师并没有完全遵循时代的限制,而是加入了不少现代意识的审美情趣,毕竟原著本身就是虚构的小说,毕竟导演有意识地对故事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

服饰造型方面某些看着超前时代的细节,其实是设计师参考了当时的服饰图书和化工进展之后进行的合理化演绎。

本片的服装设计在英美业界广受赞誉,设计师也确实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这样优秀的设计却被部分中国观众吐槽,指责“毫无年代感”之类的,恰恰反映了我们在审美品味上以及创作观念上的保守,痴迷于所谓的“正统”,包括偏离原著的剧情改动,也会遭到质疑。

九 | 原创配乐给本片创作音乐的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已经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水形物语》两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

我个人一直很喜欢他的创作,从早年的《面纱》《色,戒》到近年的《犬之岛》,这些异域风情的题材都能被他娴熟驾驭,《小妇人》岂不更是得心应手。

本片的配乐实乃佳作。

开场Jo奔跑时所配的主题音乐,活泼俏皮,先声夺人。

由此主题发展而出的各个段落,都相得益彰地贴合了叙事场景本身的情绪基调,或怀旧,或悲伤,或轻快,或憧憬。

在看了多遍正片又专门听了多遍原声大碟之后,我已经做到听着配乐就能复现起电影场景。

奈何今年奥斯卡佳作云集,提名最佳原创配乐的都非常优秀。

虽然《小丑》作为电影来看并没有那么好,但是新人Hildur Guðnadóttir的原创配乐确实惊为天人,除了有效服务于剧情,那是一张独立于电影都能自成一格的大碟,搁任何一年恐怕都能拿下小金人,《小妇人》输得服气。

十 | 现实困境与电影里女性困境形成呼应的,是本片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本片虽然在全美创下一亿美元票房(全球逾两亿美元)的佳绩,这个成绩却主要是由女性观众贡献的,美国媒体的调查显示,本片的男性观众只占三成。

如前所述,我实在认为男性更有必要来看这部电影。

本片在中国遇冷实属意料之中,虽然仍处在上映期,但最终票房应该不会超过700万美元,根据我两次观影的经验,观众同样多为女性,或独自或结伴而来。

去年本片首次在国内进行宣传时,海报上竟然出现了“奥斯卡最佳女导演提名”这样的乌龙——奥斯卡从来没有“最佳女导演”这么一个奖项。

值得玩味的是本片宣传语,原版是“Own your story”,台版是“写自己的故事”,港版是“命运自决”,到我们这儿却成了文不对题的“不负爱与自由”,又先后定档2/14和七夕上映,海报上写着“情人节择你所爱”,明显与本片主题相悖,事实则证明情侣们并不待见。

最后说说奥斯卡的遗憾。

当初Gerwig完全不在本片导演人选的名单之列(当时她还没有拍《伯德小姐》),是她苦苦争取来的。

本片上映之后被普遍认为是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有力竞争者,而当年初提名名单公布时,Gerwig未能提名最佳导演,美国舆论哗然,认为这是最大遗珠。

从各种获奖指标来看,《小丑》导演Todd Phillips根本进不了前五,又或者是,奥斯卡的“老白男”们宁可提名廉颇老矣的斯科塞斯来敬老,也不愿意给年轻女导演Gerwig一个认可(毕竟几年前他们已经给过了)。

最终连最佳改编剧本也败给了《乔乔兔》,与更少男性会员看过本片不无关系。

虽然《小妇人》在颁奖季留下了诸多遗憾,但名垂影史的佳作本来就不需要靠奖项加持,归根结底靠的还是口碑。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将来在各大影评人票选榜单中脱颖而出。

请中国观众给它一次机会,也是给自己一片天地。

 7 ) 在这所人类情感的培训班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方向

《小妇人》已被翻拍数次,这次是最新的一次。

毋庸讳言,原作的故事性不强、节奏较慢,限制了改编的空间。

毕竟,《小妇人》写于女性找不到工作的时代,除了写小说,少有自我实现之路。

当时的人们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因为习惯了各种不公平,所以他们也不会抱着手机聊一个下午,却为开机延宕的那几十秒钟暴跳如雷。

为更好地迎合观众,以往的改编版往往更强调故事性,使其看上去结构更简单、内容更清浅。

新版《小妇人》则不同,它采取了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力求还原原著,对于耐心不足的观众来说,想进入其情境和节奏中,并非易事。

由此让人产生疑问:这是不是有点吃力不讨好呢?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新版《小妇人》的高明之处,在一个处处追求速度的时代中,它试图重建缓慢的价值——在缓慢时代,人可以用更富层次、更委婉的方式交流,这就培养出一种共情能力,因为更善解人意者才能获得更多信息,而拥有信息越多,他就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这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而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种艺术凝固下来。

这种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这世界有太多理性无法决定的事,每个人都太渺小,完全无法把握命运,所以心中应常怀悲悯,时时意识到人类可悲的存在现状。

在《小妇人》原著中,作者精描了五姐妹的成长历程,她们从女孩成长为人,彼此冲突,彼此嫉妒,却在表面上,要做出彼此关爱的假象,让她们痛彻心扉的是,随着成长,她们还必须接受女性这一身份,主动背负起沉重的翅膀,在更低的天空中渴望翱翔。

不经历苦难,人性难以超越骄傲的门限,不反复跌倒,又何知尘世艰难。

《小妇人》是充满笑意的哭喊,在它的幽默背后,真正奔涌的,是无以安放自我,它渴望绽放,渴望获得生而为人,不可或缺的存在的意义。

换言之,《小妇人》是一本成年教科书,只要成长存在,它就有意义。

可问题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在取缔挫折与负面的社会。

女性已可充分就业,能享受相对的平等,教育、文化、制度等在努力修正偏见(虽然离让人满意还很遥远)。

随着客观世界的藩篱松动,失去敌人的成长反而日渐落空——生活变得更轻了,越来越多人将追寻意义视为自寻烦恼,他们宁愿接受一个动物式的人生,在睡吃睡吃间虚度,也不愿去直面生活的不公,更不愿去抗争。

于是,他们更愿看一个好故事,无法真正进入《小妇人》。

事实如此,《小妇人》只属于那些不相信世界的本质就是故事的人们,他们能超越现代性剧场,愿意为了灵魂丰满而迷茫、忧郁、苦痛和悲伤,他们将发现,自己曾经历的一切,原来在《小妇人》中都已经写过。

没有一种青春是真正孤单的,再偏僻的幽径上,都会有同路人。

喜欢新版的《小妇人》,和历次改编不一样,它更重视细节的质感,而非复杂的故事线索。

影片将乡村的美丽与城市的乏味,将自由的字样与被动的接受,如此鲜明地呈现出来,于无声处中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生活在一个慢不下来的社会中,品味慢时代的经典,在这所人类情感的培训班中,我们去寻找灵魂的方向。

毫无疑问,生活正在压榨着每个人,但有灵魂的人最终会获得自己。

 8 ) imagined heroines

小时候读的那一版《小妇人》封面是katherine hepburn那一版电影的海报,所有演员都是一头精致小卷发,看起来眉目含情。

当时的我翻开书,读到叙述者说 “由于年轻的读者们喜欢知道‘人物样貌‘,我们趁此机会把坐在黄昏的余辉下做针线活儿的四姐妹概略描述一下” 我是那么开心又有兴味地读了下去。

很多年后我读到了《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两位女主人公翻来覆去地看一本《小妇人》看到把书翻烂了,画面令我想到小学的我,坐在暑假前,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看Jo和Laurie的相识和分手,看舞会和圣诞节,看Meg怎样变成一位小妻子。

当时的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青梅竹马结婚会是悲剧,我也一直记得当年本小学生看不懂的那句 “她知道男孩子劳里是不会回来的了。

”我认识的绝大部分男生都没有读过《小妇人》,但这本小说对于我和身边的很多女生朋友来说,宛若儿时的圣经。

《纽约客》里的一篇文章提到,波伏娃和桑塔格都是《小妇人》的粉丝。

Jo March是我的人生偶像,她接近冒失的勇敢照亮了我平淡压抑的生活。

She was the first fierce, fierce fighter that I got to know who also happened to be a woman, who was forceful and unrelenting, in life, in love, and most importantly, in writing. Jo March was my first heroine.Greta Gerwig的这个版本在忠于文本和激情创新之间产生了撕裂。

和其他太多向偶像致敬的创作者一样,她既爱Louisa May Alcott, 又期待靠她的精神做出些新的东西来。

最明显的创新点之一当然是时间线的打乱,这点对原著的读者来说相对比较友好,但我不知道没看过书的观众在电影开始十分钟后就知道beth要死了是什么感受。

《小妇人》是一本叙事方式相对传统的小说,而它的很大一部分魅力也在于the classic question of "will they or won't they," 在于读者依照叙事脉络产生的推测与期待。

设定当下与过去两个时间线的选择意味着把这一点完全推翻,电影的前半段基本在倒着交代故事背景,所有演员感觉都在很匆忙地赶紧把前情提要演出来,有点像高中生在演校园剧。

Gerwig也试图在线性叙事缺位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放入原著中的情节,造成有些故事发生得没头没尾——特别是和Meg有关的舞会和海滩两段,把原本故事结尾处导致Meg对物欲产生反省、最终决定嫁给John Brooke的原因直接去掉了。

结果就是似乎所有人都在紧催猛催大姐和大姐夫赶紧搞对象。

当然Emma Watson也不太适合大姐这个角色,原本决定的Emma Stone更极为不适合, which is sad, 因为我还挺喜欢Meg的,她的复杂程度应该完全不输于amy. (说实话《小妇人》比较适合改编成迷你剧而非电影,电影的体量势必会对叙事造成影响。

)电影在beth两次病危的时候故事线开始重合,渐渐达到令人一次次揪心的小高潮。

但这样说起来,令人感动的功劳不知道该算是导演的还是原著的。

Saoirse Ronan的表演渐入佳境,我们看到她的痛苦愤懑,也看到她的温柔和孤独。

我一直觉得Jo和Laurie最可惜的一点是和当代人相比,他们的青春太短了。

他们没有时间去恋爱,去做无用而浪漫有趣的事情。

他们没办法当太久不用结婚的恋人或朋友。

小时候我无法接受为什么Jo和Laurie一定不能在一起。

这一版电影里他们的分手也是最精彩的一场戏,两个演员的演技高峰,背景是新英格兰连绵的群山。

但其实Jo结不结婚、对象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她自己,是写作者与梦想家,永远热爱自由和爱。

这版改编小毛病不少,但最重要的是Jo的角色立住了,Ronan完成得非常好,她会是一代年轻读者脑海中的Jo. Jo March不是Louisa May Alcott本人,和Alcott本人的境遇比起来,Jo简直就是幸福的公主。

现实生活中的圣人父亲是个理想主义到完全不在乎养家的知识分子,Louisa从少女时期开始写作挣钱,一直写到把父亲送进养老院,最后过劳到在父亲过世后三天离世。

Alcott家的大姐和小妹也命运多舛,大姐夫壮年早逝,小妹在巴黎做画家,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嫁给了二十出头的年轻男人,旋即难产去世。

一家女人的境遇让人总想起那个著名的议题:为什么世上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

这是个社会结构问题,而非艺术问题。

Jo最后承继了Alcott一家在现实中的理想,办起了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家庭的重新想象,在这里成年人们不论性别,分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孩子们也不论性别,共同成长,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小说里父亲兴奋地说,要做苏格拉底一样的教育,但现实中他要靠女儿年纪轻轻就去写谋杀连载供全家生活。

虚构本身就已经是温存的幻想。

其实《小妇人》作为家庭题材的作品,本身就很糖水温柔了,如果真的要深入探究女性和社会议题,应该拍Louisa May Alcott的bio-pic,拍她在南北战争时期做护士、一家人参加Underground Railroad,拍她争取女性投票权,拍她父亲失败的乌托邦实验,拍她在病痛与贫困中挣扎着为了谋生创作。

Louisa May Alcott和父亲在死前最后的一段对话是:“Father, here is your Louy. What are you thinking of as you lie here so happily?” “I am going up. Come with me.” 生活的枷锁太苦了,但在Alcott痛苦的创造中,我们看到了她高贵的灵魂——它诞生于父亲的愿望,又在这个愿望的空洞中磨炼,在挣扎中达到一种和解。

她本人没有找到女性自由的答案,但她的作品启发了千千万万的女人去奋斗、去寻求,这其中有许多后来变得比Alcott更加有名的作家,她们得到了Alcott本人可能无法想象的认可,这其中也有每一个平凡而努力生活的读者。

再说两句电影本身,风格上很明显是lady bird的延伸, Gerwig拍片子实在太像文理学院英文系女生写作文了,四平八稳的抒情。

作出的探索又很诡异,比如让演员平视镜头面无表情地读信。

据说她的下一个project是和老公合作的Barbie,我有点 ?

谨慎表达一下期待。

然后期待Saoirse Ronan可以挑战Gerwig风格以外的电影,去进入更多元的文化和情感。

 9 ) 一个little woman的观影心路历程

来自《小妇人》 我从来没有从一部电影中看到这么多的自己。

Little women,this is a movie about my life。

我没有看过奥尔科特的原著,却在故事开始得知乔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A writer。

I wish to be a writer too. 作为独生子女,本以为这是一个和我的成长背景不相干的英国故事,我却慢慢沉浸于故事中,沉浸于乔的人生。

这前后插叙倒叙之中,我看到了的满满是自己人生的碎片。

我忍不住哭了,为了不让旁边的观众感受到我的啜泣,我刻意压低了呼吸。

我忍不住哭了,当我看到Jo的稿子被Amy心狠地烧掉,我仿佛如Jo一样痛彻心扉。

只有作家才知道自己写的作品那可是比自己的命还要宝贵的!

当我看到Jo对教授恶狠狠地说到“你永远只会是评论家而永远不会有作品”的时候,当我看到她把自己的手稿抱在怀里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理解她。

自己的文字那可是呕心沥血的杰作,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会允许别人随意的批评?

当我看到Jo在舞会尴尬的不知道做什么时,我仿佛亲身经历过那种尴尬;当我看见Jo和Laurie在房子外转圈圈享受自己的时光时,我突然想起自己格格不入时总有“陌生人”陪自己一样,于是忘记自己的不合群。

当我看到Laurie眼里满是Jo的影子,可是Jo却仍然像个男孩子一样和他打闹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以前的自己也大大咧咧,把很多感情直接化为男孩女孩童年的玩闹(甜茶真是太帅了)。

当我看到Emma对婚姻充满期待,告诉Jo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时候,我突然懂了那些成家的女人的内心。

她们的梦想不比我的梦想卑微,她们放弃梦想去支撑起一个家庭比追梦的独狼要来的伟大。

当我看到Laurie狂热的向Jo告白可是Jo却拒绝他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祈祷”请接受这个男孩子吧他从故事的开头就爱着你你还奢求什么呢?

”。

直到后来Laurie过来告诉Jo他想通了他和Jo在一起不合适的时候,我突然释然了。

有些东西只有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Laurie对Jo的告白当我看到Jo在得知Amy可以去欧洲游历时面对开心的Amy只能祝贺的时候,我心中仿佛能尝到同样的苦涩。

注定要拥有不完美的人生,注定人生就是如此讽刺,注定得不到的(比如Laurie),那就让他们去吧。

当我看到Jo告诉母亲自己的人生不想被“世俗”定义,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的心仿佛与之共同颤抖。

一直以来,我都自以为高级的坚持做自己和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谁知当我看到Jo的人生, 我却突然有种“这姑娘真傻”的感觉。

尤其是当Jo留着泪说“自己很lonely”的时候,我的泪水也哗哗的往下流。

我的人生仿佛从来都是一个人在孤独地负重前行。

所有人都羡慕自己的自由,所有人都夸赞自己的开朗,所有人都仰慕飞驰的人生,但是只有自己心里知道,独自前行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忍受孤单的勇气。

于是当我看到四姐妹中the best of them Beth消失在那个温暖的家庭里时,我突然有种感同身受的痛楚。

我喜欢这个话少喜欢躲在人身后,但是却有真正的自我世界的少女。

我喜欢这个不管其他人如何,她都要倔强地去帮助穷人,她要亲手给劳伦斯爷爷表达自己的感谢。

她指尖下流动的时间似乎能凝固住整个世界,她静谧的腼腆后面是真正对他人的理解和对世界温柔的体现。

于是当我看到Jo把给Laurie的信撕碎扔到河里,我的心里一阵叹气,因为我知道那种痛苦,是面对着世界还要强颜欢笑,告诉幸福的那些人自己也很幸福的苦涩。

这种痛苦是你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心情,是你永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得到的幸福从手中溜走,还要充满感激。

于是当我看到Jo像是着了魔一样书写,我突然意识到成大事者必然是无法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的。

她的书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更是自己人生中的苦难与压抑,自己的满满的情绪与无人与说的内心。

只有书写,只有不断的写才能慰藉她残破的心灵。

和妹妹Amy play safe的观念不同,Jo注定是走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

有所得也有所失吧,有所失也才有所得,选择简单的那条路,人生会得到简单的幸福;选择艰难的那条路,人生也许会越来越孤单,但是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释然了,如果一直对自己的选择有所怀疑而不敢全力以赴,那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和Jo 相比,我有什么资格不更努力更用力的活出自己的人生呢?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语录当我看到Jo要求自己的版权的时候,我看到了女权真正的意义。

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被世俗所欺压,不管是损失惨重还是一举成功,自己take responsibility,自己看到作品成型,那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当然,我觉得故事里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幸福的结局,所有人都 冰释前嫌,所有人都快乐的生活在一所大宅里,父母都恩爱,姐妹都互相支持,丈夫们都是女人的贤内助,Jo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端着平稳的蛋糕,露出平稳的微笑。

故事也必然告一段落了吧。

不过,真的好希望有这么几个一起长大知根知底的姐妹。

能够从小一起玩乐,写的剧本总有人出演和捧场,在爱的世界里长大,这样的人生换做谁都难以忘怀吧。

 10 ) 选修课作业

影片《小妇人》是青年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于2019年导演的影片,改编自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同名著作。

影片使用平行剪辑的方法,巧妙地讲述了女主人公Josephine March以及她的三姐妹一家人的爱情、磨难和抗争的故事,这个已经改编为电影四次的文学经典,在格蕾塔的执导下迸发出新的火花。

本文从人物塑造、叙事两个角度浅谈该版本《小妇人》的精彩影视化。

1 人物塑造Josephine(下称Jo)作为影片核心人物和原著作者的半自传化身,在影片中处于叙事的核心位置,大多数镜头都围绕着Jo所发生的故事进行。

从影片开头,Jo便以中性化的打扮出现,坐在椅子上的局促不安、手上没有洗掉的墨水痕迹等已然勾勒出一个不修边幅的姑娘形象。

随着Jo和出版社老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领到自己的第一笔稿费,满心欢喜的跑出出版社这半分钟的奔跑镜头,小妇人的故事正式开始。

奔跑作为一个标志性的镜头贯穿在格蕾塔·葛韦格的历部影片中,从《弗兰西斯·哈》(该影片中格蕾塔是女主演而非导演)中主人公自由自在奔跑,到《鸟小姐》中主人公迷茫无助的奔跑,再到《小妇人》中充满希望的奔跑,聚焦在女主人公奔跑的平移镜头成为格蕾塔影片的标志性镜头,也让这部《小妇人》有了独特的气息。

Jo不同于其他女性的特点也在叙事中逐渐展现,如Jo和Amy从小喜欢斗嘴,而Jo总是控住不住情绪动手打Amy,再如Jo经常冒出一些粗俗的言语而被Meg训斥,亦有Jo笨手笨脚烫掉了Meg的头发的场景,还有Jo在阅读信时裙子被壁炉点燃的镜头。

但导演为了淡化Jo生来男性化的这些特点,也花了很多镜头,来展现Jo也有女生的情感情绪的一面,比如Jo在纽约和教授好友Fred一起欢快跳舞的镜头,或者Jo和Meg一同参加舞会,因裙子烧焦不敢在众人面前跳舞,但随后在Laurie邀请下两人偷偷起舞的镜头。

这些镜头共同勾勒出了一个非常具有男性特点、但终归是女性角色的Jo。

Jo的形象不仅通过上述情节来展现,同时也通过她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对话等互动来实现进一步丰富。

Jo与几个女性角色的对话就展现了她对性格、梦想和现实的探索,从而完成了自身的人物弧光。

第一次是与March姑妈的对话。

姑妈一生未婚,在与Jo不乏诙谐的交谈中,向Jo灌输了女性自立与财富脱不开身、而女性获得财富的方式除了嫁给金钱别无他法的价值观,可以说姑妈的存在就是传统价值观和女性主义相对抗的矛盾体,而后Jo离开了姑妈也预示着Jo追求人格独立的女性主义价值观得到发展。

第二次是在Jo与Amy产生矛盾后,Amy不慎跌入冰水中着凉使得Jo十分内疚,于是与母亲交谈的情节。

Jo向母亲哭诉自己的坏脾气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妹妹,母亲宽慰她,告诉她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像Jo这样,花了许多年才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这段情节展现了Jo对自身性格的探索,同时也使得母亲的形象稍显立体。

第三次是面对Laurie的表白,Jo做出了非常勇敢的决定,她选择诚实、坦然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告诉Laurie自己并不能感受到和Laurie一样的爱意,“I can’t say ‘yes’ truly, so I’m not going to say it at all.”她这样拒绝了Laurie。

如果说Jo顺应社会期望,她完全可以伪装自己的情感,嫁给Laurie,继承一笔不菲的财产而度过衣食无忧的一生。

婚姻作为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代表着传统社会价值观,所以当Jo拒绝Laurie时,不仅是她不希望伤害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更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最后是在Beth病重时,在海边与Jo发生的交谈。

在纽约时,由于Fred并不喜欢Jo的作品,两人争吵并且不欢而散,对于Jo来说这样的打击不仅是朋友间的不和,并且严重伤害到了Jo作为一个作家的自尊,而此时的Jo收到Beth病危的消息,便以照顾Beth为由逃避这些伤害,于是也停止了写作。

Beth在于Jo的交谈中,展现了异常老成的平静和淡然,告诉Beth不要为了评价、而是为了他人而写作,让Jo放下了对于自尊、名望的执念,随后Beth的死亡直接刺激到了Jo,并促成了《小妇人》这个“书中书”的创作。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Jo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让其他女性角色沦为纸面的角色。

如果说Jo是一个突破传统的女性主义的典型,那么各个角色都通过各自的特点来传达女性主义的观点。

例如Meg一开始就喜欢上了John,一个收入微薄的家庭教师;Amy是四个姐妹中最能融入上流社会的女孩,尽管曾向Laurie表达了“婚姻本质上就是经济婚姻”这种观点,但她一直爱着Laurie,于是在另一位爱慕她,即将与她订婚的男子提出请求时,Amy毅然选择了爱情,抛下一切回到了家乡,寻找Laurie。

在Jo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真正承担父亲身份的,是March姑妈,她向Jo传递着冷酷又现实的婚姻本质,但同时,又以身作则,成为Jo对于女性独立的想象——一个家财万贯的老太太。

反倒是因投身战争一直远离家乡的父亲对于姑娘们更像是牵挂和期许,甚至对于情节推动毫无作用,这与传统的男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

2 叙事影片最大的叙事特点是交叉叙事,通过镜头色彩的冷热来区分两条时间线的情节,一条是暖色的,7年前的回忆,或者说Jo笔下《小妇人》这部作品内所发生的故事,一条是冷色的当下,或者说Jo真实世界所发生的故事。

笔者认为格蕾塔在创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有意模糊了两条时间线究竟是同一个世界所发生的故事,亦或是发生在主人公真实世界和主人公笔下故事中的内容。

在影片开头,格蕾塔便引用了原著作者路易莎·梅的一句话:”I’ve had lots of troubles, so I write jolly tales.”暗示了两段时间线其中一段是虚构情节,另一段是实际发生的事情的可能性。

影片的叙事结构上,首先容易观察到的是片头和片尾的对应,让银幕时间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Jo与出版社老板商讨所投稿的故事,老板告诉Jo,一个好的、有卖点的故事,其中的女性角色要么结婚,要么死去,这一非常男权特色的要求结束了这个镜头;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Jo与出版社老板争论Jo笔下的《小妇人》主人公结婚与否的问题,Jo最终选择了妥协,并修改了结局,让主人公获得了圆满的婚姻。

这一原作中饱受诟病、充满矛盾性的结尾在格蕾塔的处理下,成为了影片中的虚构,而影片中的真实并没有被透露,而是作为想象留在了观众的思绪之中,笔者认为这是该版《小妇人》所传达观点中最为新颖的部分,也体现了格蕾塔作为新晋导演,其剧作能力的天才之处。

为了弱化两端时间线的虚构与真实的割裂感,格蕾塔将两段交叉叙述的时间线衔接的非常自然,在转场镜头的设计中独具匠心。

笔者从电影发展的顺序,列举五个转场镜头。

一,Jo在火车上做梦,回忆曾经一家人一起在圣诞节帮助穷苦家庭,捐赠了她们的早餐,又收到Laurence先生的大餐礼物,从而引出了Laurence先生和Laurie两个人物,这个圣诞节的梦境(回忆)结束于Jo再次在火车上醒来,回到了现实;二,Laurie第一次加入四个女孩的俱乐部,并且留下了互相联系邮筒的钥匙,镜头从对Jo接到手中钥匙的特写,巧妙转到另一条时间线中Jo是用钥匙打开邮筒的镜头;三,Jo因Beth病情加重而回到家中,发现大家都没有告知Amy关于Beth病重的消息,Jo此刻觉得气愤而不公平,从而勾起Jo的回忆,曾经与Amy产生矛盾的回忆,虽然没有构图上的衔接,但情感上两个镜头是相同的;四,Jo带着病重的Amy去海边养护身体,Amy靠在Jo的身上时二人的对话,与Amy小时候得猩红热时Jo陪在Amy身边这两个镜头交叉出现,在叙事、构图上两个镜头高度相似;五,Beth去世一段时间之后,Jo回想起自己草率拒绝Laurie而感到非常后悔,因此留给Laurie一封信,伴随着Jo的自白,画面跳接到Jo刚去到纽约的时刻,也就是Jo的自白所描述的场景。

笔者未描述的转接镜头还有很多,这些衔接将来回交叉出现的两条时间线的情节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使得整部影片结构完整,在保证叙事流畅的同时,用不同的色调区别两个时间线的情节,这样的做法确实简单高效。

主人公Jo写的书就叫做《小妇人》,因而影中影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如前所述,格蕾塔通过两段时间线交叉叙述的方法,将影中影设计成为了其中一个时间线,从而达到了情节的虚构化处理,以达到元叙事的目的,从而传达格蕾塔作为创作者观点:真正的Jo也就是原著作者路易莎·梅终身未婚,拒绝妥协,是个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

《小妇人》短评

导演用了不少技巧来让改编符合当代的性别语境,但仅仅是小聪明而已,比较平庸的作品,《芭比》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导演的水平了。

8分钟前
  • 猫沽钓
  • 还行

我感觉仿佛我已经在世界上找这句话很久了,“我已经厌倦了大家说爱情就是女人的全部,但我太寂寞了。”也许对我来说,真正渴望的就是,承认女人是个人,并且不要苛责或者嘲讽她对爱的渴求……或许确实是我太贪心,可能这真的很难,哪怕婚姻(利益)和爱情在现代语境里基本脱离也一样。感谢这部电影的全部,包括最后做书的那段,太多的心潮难以言喻

10分钟前
  • 再见地球人
  • 力荐

说话都太快了,尤其是四个丫头片子吵吵嚷嚷特别闹腾,看得人心烦。心胸狭窄,听不得不好听的话,自私善妒,互相伤害,看了一个小时还没看出来想讲什么故事。

13分钟前
  • 活豪
  • 很差

改编得很不错,罗南和沃森相比实在太灵了

18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这阵容,颜值确实高。表演也都还行,台词功底一般般。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镜头感,都太现代化了,仿佛跟这个古典故事格格不入,特别是过快的剪辑和平淡的运镜。也许整体上,西方年轻观众会觉得带点怀念复古,东方年轻观众会觉得有趣新奇,但我就很尴尬了,两边的这种我都没法品尝,一边觉得不够古典气质,另一边又觉得不够新鲜,另外,几处插叙真的很没必要。不过国内上映的时间也算有点想法。我倒是希望在2020年情人节年轻的情侣们,走出电影院,等候电梯时,有那么一对在小声讨论着古典文学,或许这是我去电影院看的唯一动力。

23分钟前
  • 柳三行
  • 还行

boring, a waste of my time

27分钟前
  • particleswreck
  • 较差

你可以独立自由 你可以相夫教子 只要你保持一颗坚定善良的心 你就永远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与意义 积极地生活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 girls can do anything.

30分钟前
  • 腻子酱
  • 力荐

令人绝望。开篇的半吃瘪预叙构筑了能否自成豪门的悬念,结尾逆袭的封闭结局就是线性叙述上的唯一真相,整个自我聚焦的主观叙事结构还要保持个完整性的话,那就让人不禁想要问花了呼哨的不同线叙事是个什么客观性的鬼,且太多罗南不在的情节里,语言层面上根本无法得出一个叙事者罗南的客观在场,如此相互矛盾加解构,叙事的终极目的就浮现出了“既当裁判又当选手”般地自由选择成就时髦主题的喊话,还透露着一股“为改出新意,又要符合时代”的显眼无奈,您真是太男了。。。

33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什么奇奇怪怪的展开啊。。。。

35分钟前
  • forfaen
  • 较差

无论每个人的结局如何,归根到底电影所宣传的价值观还是一种包容下的自由,无论你选择结婚与否,只要问心无愧,朝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就是幸福。一生中总会有些不完美与缺憾,但这就是所有人最真实、最精彩而无悔的一生。

40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刚开始以为是有点矫情,看完以后发现有点ex,Amy和lori莫名其妙的感情,干柴遇烈火??拜托,虎头蛇尾,刚开始是家庭温情,女性独立,到后面混乱的感情只为强行让女性独立,真别恶心我

44分钟前
  • Egnohih
  • 较差

改编的很好,有几个角色选的不太好,尤其是Amy.

46分钟前
  • 力荐

欢乐温馨而又隐忍顽强,非常适合圣诞节观赏。射手座原著+狮子座导演+白羊座主演,也确实是热情似火充满希望的一部电影。强烈希望罗南颁奖季可以有所斩获。

48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很糟糕的改编了,一群演员吵吵闹闹的。完全扭曲了原著。

53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美国朱一龙说自己妻子称呼自己my lord的时候我真的大笑出声了,罗南的气质为何沦落到了和ew一样假扮少女的地步?开头姐妹们打扮体面坐在大房子说自己穷,我真的: Gurl, for real??!??????????? ”Good feminist”的代表作,我的脑子无聊到擅自放起了ATM,直到现在!!!!! 气得我直翻白眼!!!!!

54分钟前
  • 🫧
  • 较差

演员演技稚嫩,罗南比不上96版的薇诺娜赖德,赫敏太花瓶了,甜茶太脂粉了,不好看不好看

5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毁经典,灾难般的卡司,一众现代脸套在年代戏服里,literally没有一个选角是让人联想到原著人物的,重点批评甜茶像是个毒瘾随时要发作的二流子。

56分钟前
  • 毛小惺
  • 很差

罗南和甜茶的功力已经羽化登仙,就连黑寡妇妹妹的表演都张力十足,而屈臣氏小姐再次巩固她花瓶界一姐的地位。

57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看得出来这家子七年以来保养品没少买

1小时前
  • audith
  • 推荐

没有物质的爱情真的就是一盘散沙麽

1小时前
  • 潘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