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心里闷了好几天。
如果,如果有一天,我把我自己忘记了,那么,谁能记得我。
如果,如果有一天,我连自己都忘记了,那么,还有能够让我念念不忘的事情吗?
片中的主角,无疑是幸福的。
他在忘记了自己之后,有爱他的人记得他。
他在忘记了自己之后,能记得自己刻骨的爱情。
在我看来,日本电影的整体实力超过韩国甚多,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棒子国的影视片,有什么是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不煽情不矫情却令人印象深刻的?
日本这样的电影有不少这样的现实主义影片。
大家在技术上都玩不过好莱坞,硬件的提高几年就可以了,那么此外就是导演、编剧功力的展示。
很可惜,棒子国这方面除了金基德、李沧东和洪尚秀等少数几人外水平也就比天朝影视圈里的骗子们高出有限的一点点。
《明日记忆》是渡边谦作为制片人并亲自作为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
作为公司团队领袖,某一天突然发现得了失忆症,将会很快遗忘越来越多的事……渡边谦和饰演妻子的樋口可南子都奉献出精彩的表演。
渡边谦从一开始的霸气领袖到后来的落魄孤独茕茕孑立都极为到位,尤其是婚礼演说一段感人至深,让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樋口可南子则完美诠释了一个伟大妻子形象,坚强隐忍,真如真实生活一般毫不见任何做戏成分,但问题是似乎太伟大而有些不真实。
两位主角强悍的演技,令观影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是影片最大成功之处。
另外,影片中佐伯确定患失忆症和辞职的主观镜头相当出彩。
本片里,失忆症并没有发生奇迹治愈,而是在新生命诞生后不久彻底失忆,象征着生命的自然轮回。
这一情节设定也符合现实生活,并没有为煽情或讨好观众而节外生枝。
日本的影视和动漫总体来说大多是着重表现人与人之间温暖美好的特质,他们笑容温煦言语体贴,陌生人之间举止谦卑有礼;亦或是表情语气夸张逗趣,而由此体现出的人情氛围却愈加亲密感人,且毫不让人感觉做作。
即使是一些刻画黑暗面的作品,也总是会在冷酷惨烈中透出些许柔软和温情。
那些话语和细节拥有轻易打动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无关民族高度,这一点始终是我最欣赏日本影象作品的地方。
这部“明日的记忆”也是如此。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不时地想起日剧《一公升的眼泪》。
四十九岁的佐伯雅行被告知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初步症状,无法治疗,甚至连延缓都很困难。
记忆一点点地流失,开始是熟悉的街道,然后是共事多年的同事的面孔,接着是朋友和家人……他不得不向工作了26年的公司辞职,留在家中。
照顾他的,是他的妻子。
她拥有一个动人的名字——枝实子,在他们最初相恋时他便赞过“好名字”。
原本在家做全职太太的她突然就成了家中的支柱。
她开始出去工作,回家后还要照顾记忆力和神智日益变差的丈夫。
家里的一切地方都被她贴上了标签和说明,但佐伯仍是渐渐无法独自照料自己了。
《眼泪》中,镜头所指的外部环境几乎都是“好”的部分,家人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麻生的鼓励和陪伴,医生的耐心看护,大多数外人也都是善良体贴。
而在《明日》里,有与他不和而向其上司报告他的病情的下属,有想借着他的易忘多收他钱的陶坊老板,相濡以沫的妻子也会有忍受不了而和他激烈争吵的时候。
所幸,这些阴暗的背后也还是有着光明的尾巴。
佐伯在山里度过的那一夜,他见到的老师到底是真实发生过还是病痛带来的幻觉?
我不知道,但从那天清晨后,他便遗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
在山道上,他对着寻来的她露出友好的微笑,陌生人之间的微笑。
她明白了什么,神情痛楚。
他对她说:“我叫佐伯雅行。
你是?
”她对着她的丈夫说:“我叫…枝实子。
”“好名字。
”他赞道。
枝实子再也忍不住地停在原地掩面痛哭,而当她再抬头看见停留在她前方、带着些困惑和无措望着她的佐伯时,她又再次露出了笑容,跟了上去。
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他的手里握着刻有她名字的陶制杯子,然而所有有关她的记忆已经全部消失了。
再也不会回来。
因为毕竟是电影,对情感的铺陈和刻画没有《眼泪》那样细致,但也许正因为此,使得那种隐忍的悲伤具有了一种安静的张力。
加上渡边谦的精湛演技和个人魅力,这的确是部好片子。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写过,他很少对什么事情完全没有信心,但唯独对遗忘这件事十分无奈,因为只有失去多和失去少的区别。
那么,如果是这种病魔带来的对记忆的凌迟呢?
当写在纸上的一切都无法挽留迅速流失的回忆,当所有试图做出的努力都在病痛的面前化为乌有,一个人还能凭借什么来确知自己的存在呢?
当站在携手半生的爱人面前,得到的却是陌生的目光和微笑,还能依靠什么支撑着活下去呢?
不需要面对,只要想象一下,就觉得痛彻心扉,无法忍受……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两个人,然而此刻横亘在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也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的距离,而完全是一种很现实的,很无力的,再也无法跨越的沟壑。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在亲密无间之后又回到相识之前的距离。
现在,他们正是这种距离。
如若,真要是两相无意也就罢了,但偏偏是一人毫无知觉,另一人独自承担。
被自己的爱人完全忘记,承担这个需要多大的勇气,我难以想象,只有静静地哭泣……
画面那么平淡 剧情也一如所料。
但温暖下有种深不见底的伤感阵阵袭来,招架不住。
想到《返老还童》,趋势翻转的爱情。
想到《一公升的眼泪》,女主角是大脑很清楚,但一点一点不能自由支配身体,从奔跑的摔倒,到最后连下咽和呼吸这种动作都做不了。
本剧男主角是老年痴呆症,属于身体健康,但脑子逐渐萎缩。
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怎么表达怎么讨论都不为过。
生命总会以它的方式结束,我们能做的只是坦然接受。
这是现在最具有国际号召力的日本影星渡边谦从影28年以来,首次既担任电影第一男主角,同时又担任电影制片人角色的尝试。
渡边谦凭借在其中的出色表演,在最新的日本报知电影奖、第19届日刊体育电影奖以及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日本电影蓝丝带大奖中,获得最佳男主角桂冠。
电影《明日记忆》讲述的是一个正当壮年的公司中层领导,在事业高峰时期突然得了“早老性记忆衰退症”,所有记忆都将逐步消失,最后连最亲近的亲人也无法辨别。
影片根据有真实事件背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渡边谦完全真实地表现出一个职场强人在面对这样一种无法抗拒的疾病时所受到的巨大打击,从刚开始感受病情的不在意,到确认病情的崩溃,再到不得不接受这样命运的打击,更被迫放弃热爱的工作,此后还要面对外人的怜悯以及某些人的利用他健忘的病情欺诈钱财,到最后感觉到自己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刻骨伤心与软弱,以及对妻子的愧疚,这些非常具体与多样的情绪,被渡边谦表现地尤其细腻与层层递进,真不愧是首屈一指的演员。
影片去年年中在日本上映时曾引起日本银发患病族强烈的共鸣。
在年末北京举行的日本电影周放映中也获得中国观众的一致鼓掌。
除了对渡边谦演技的赞叹不已之外,更钦佩他敢于选择《明日记忆》这样冷门题材的勇气。
而事实上,联想到渡边谦也曾经是一名倍受白血病困扰的绝症患者,在自己的坚强意志与毅力下,才战胜病魔,并从此得以在事业上有了世界性的瞩目发展来看,大概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感同身受,将角色演绎到真实得让人无语吧。
影片推荐: http://www.duobaojiangsi.com/f/news/detail?id=ba341c0152734e6e9f35ec84478dabd7 片名:《明日的记忆》(根据荻原浩同名小说拍摄)导演: 堤辛彦发行公司:东映 首映时间:2006年5月13日(日本) 此片获奖情况: 影片获第80回旬报年度十佳第8名,渡边谦荣获日本奥斯卡男主角、日本蓝丝带男主角等五项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小说《明日的记忆》得到第十八届山本周五郎赏,及第二届书店大赏的第二名。
剧情简介: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佐伯雅行,今年49岁,生活充满了平稳的幸福,事业也如日中天。
原本几个月后,他将主持独生女的结婚典礼,完成人生中最大的心愿,可是,事不如人愿,老年痴呆症却已经悄悄地提前到来。
他无奈地退出了职场,不得不守在家里依靠妻子生活。
渡边谦以精湛的演技,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患病男人的心理变化,从隐瞒、抗拒到接受,然后是孤独,恐惧,离家出走。
剧情设计在两年半之内,完成了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衰老过程,观众也随着主人翁体验逐渐失去一切的无奈与悲凉。
他的妻子(樋口可南子饰)不离不弃地伴随他,是这悲凉底色中的一抹温馨。
影评: 明日的记忆,是什么呢?
就是今天的生活。
当一个事物即将失去时,才会显出它的珍贵,记忆也是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简直会觉得记忆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记忆是如此地重要。
怎样给明天缔造一个美好的记忆,就是今天活着的意义。
对于一个即将失去记忆的人而言,他会时刻以明日的眼光来审视今天的业行,得知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佐伯雅行,认真地想要给明天留下点美好的回忆。
影片中,医生、老师,扮演着哲人的角色,阐述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做自己能做的事”是医生的答案——做些能帮到别人的事。
那么佐伯呢?
佐伯能做些什么呢?
很遗憾,佐伯一直处在挽救记忆的惶恐挣扎中,以至于无法像医生那样去思考他到底想做什么事。
他想做的唯一的事情是对抗现实,当然他注定会失败。
人不可能不走向衰老,人不可能留住曾经拥有的一切。
就如影片中的那个医生说的:“死是人的宿命,老也是人的宿命,还有生病。
人生除了最初的十几年,就是在毁灭之中。
”佐伯的挣扎体现了一个凡夫俗子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在渡边谦细腻的演绎下,观众也被置换到了老年痴呆症的角色当中,不由自主地跟着主人公体验失去一切的心理变化。
当隐瞒、对抗等手段统统失效后,也就无奈地接受了。
接受这个必然要失去一切的现实。
对于一个不信轮回的现代人来说,这会让生命变得毫无希望,佐伯一度想要自杀。
无论曾经多么成功,无论高尚还是卑劣,都将迎来同样的结局——生命终将归零。
那么,何不及时享乐呢?
于是,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就是佐伯几乎就要失去所有记忆的时候,酒、事物(影片中指的是制作陶器之类的事业),和女人,就作为老师的答案出场了。
我们能抓住的也就是当下的感受。
很明显,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孤独,或者幸福。
但当人生归零的时候,这些感受也都归零了。
所以,就连享乐的意义也随之归于零。
影片所展示的,便是这样一个归零的过程,影片成功地以这种虚无主义的悲怆打动了观众,获了奖。
但这不是我向大家推荐本片的目的所在。
我不打算让更多人限入这种虚无主义的悲怆,也不打算呼吁大家关注大脑健康,然后建议定期体检。
那些措施毫无意义。
我不认为,我们渺小的生命可以跟生老病死的宿命对抗。
其实,接受“必然要失去”的宿命也不见得是坏事。
既然注定是要失去的,又何必在意抢劫我们的那些人呢?
当我们关注到未来那个必然失去的果,也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了。
佐伯非常真诚地为那个顶替他的年轻人祝福,虽然那个人很卑鄙地揭发他的病情,致使他失去了职位。
让本来就会失去的事业去成就另一个人的梦想吧——当我们承认并且能面对失去的必然性,自然就对生命有了豁达的态度,只要能换取更有意义的价值,何不为后来者祝福?
在佛的本生故事里,总是会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无始劫以来,我被敌人砍下的头颅如果可以累加,已经如须弥山那么高了,但从未为法而牺牲过……让本来就要逝去的生命,去成办一些有终极意义的事情,就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佛陀的前世,之所以能为法献身,也是因为接受了生命必然要失去的这个现实。
就是这么简单。
失去记忆,失去健康,失去生命……这不幸的时刻必然到来,且随时有可能到来,也许我们会比佐伯更加惊慌失措。
说实话,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当看到影片中的医生给佐伯做测试的时候,我很紧张,按照医生的标准,我距离阿茨海默症也不远了。
那么,你呢?
你距离阿茨海默症比我更远吗?
你能肯定这事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吗?
你能肯定这事只有在老年的时候到来吗?
这是一部企图激发观众思考的影片——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你打算干点什么?
影片告诉我们,在年轻时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去拼命争取的东西,在衰老和死亡面前,不堪一击。
明日的记忆——今日的一切,无非过眼云烟,终究烟消云散。
事业巅峰的辉煌记忆有意思吗?
佐伯是个成功者,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终究要以弱者的姿态退场,因为人必然老去。
以一个长期劳顿而终至衰垮败北的人看来,那曾经的辉煌更抹上了悲凉的色彩。
而最终,就连这悲凉的记忆,也在飞快地失去。
“有个女儿不是很好吗?
”他的同事提醒道。
是的,失去了事业支撑的男人,转而依赖亲情,需要家人。
但是,亲情的记忆也会失去。
很快,佐伯就不再能认出他的外孙女。
爱情会更加刻骨铭心,佐伯最后能回想起来的就是初恋时刻。
与妻子初识的每一句对白,他还都清晰地记得。
他无比珍惜这个回忆,把妻子的名字‘枝实子’刻画在他亲手制作的陶泥杯子上,他要把这份记忆烧成坚固的陶器。
但是,结局是一样的。
他以无比珍爱的心情把杯子抱入怀中,仿佛要把它送进心里去——这个时刻,我想,可能没有几个观众能hold住他们的眼泪。
或许吧,他留住了那个记忆,但也仅限于记忆,他已经不认得迎面找来的枝实子了。
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恩爱一生的妻子,不离不弃的家人,他已经不认识了。
“我叫佐伯雅行,你呢?
” “我叫枝实子” “哦,是枝实子啊,多么美的名字!
” 这段对白,跟他们初识的对白一模一样,然而,接下来的人生却完全不同了。
影片在强烈的对比手法中结束,曾经是充满希望的对白,而如今却变成了毫无希望的对白,在人生的宿命与无奈中,不离不弃的相伴是唯一的慰藉,但这温情却无法改变过眼云烟的悲怆本质。
在失去一切之前,我们能做点什么吗?
对有信仰的人而言,并非人死灯灭,人是有来生的,今生的一些努力可以使我们获得更美好的来生,而不断增上的来生,最终可以让我们摆脱生老病死的这种宿命。
所以,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有了来生,人生便有了希望,便有了超越宿命的可能。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不适合没有信仰的人群观看,他们很容易坠入虚无主义的悲凉而无法自拔,由此而纵情声色糟蹋剩余的人生,这是有可能导致的结果。
但对于佛教徒而言,则会激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今日所热衷的一切,不过是明日的记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道理虽然佛早就告诉过我们,但终究难以落实到我们的心上。
影片则通过老年痴呆症的特殊性,让观众与主人翁一起体验精神层面的衰老过程,随着记忆的逐渐失去,人生的浮华也在逐渐褪去,我们在体验不得不失去一切的无奈时,也会想要在这浮云之外,找到更为坚实的立足点。
所以,这部影片或许能让我们迎来更加积极的人生。
存在那个坚实的立足点吗?
是的。
我的记忆也在衰退,肢体也在老去,影片至少已经让我感到紧张,在佐伯身上发生的那个可怕的将来,也许不久以后就会在我身上发生。
我不得不思考当下所做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多大的意义,是不是就可以停止了?
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我有没有可能利用我最后的一点智慧,在暗无边际的生死大海中,踏上一块坚实的跳板?
人生无常易逝,应速取坚实。
适合人群: 有信仰的人群,尤其是其中三十岁五十岁的工作狂,即将过劳死的各界精英;虽然不是工作狂,生活悠闲,却一直无法进入修行状态的佛教徒;也适合虽然没有信仰,但愿意对人生做些思考的人群。
对治: 已经学佛的朋友,可以跟随主人翁体验一次衰老的过程,从而放弃对现世的各种执著。
迟早是要放弃的,现在也就不必抓得那么牢了。
于是我们可以放松一点,专心致志于来生的利益。
其中有一部分特别执著于事业的朋友,在看过这部影片后,或许会思考,事业对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旺盛的精力终会成为记忆,那么,用来做点什么才会有终极的意义?
愿意思考人生的朋友,假如能透过影片而观察到短暂人生的悲凉本质,从而追寻更为坚实的人生意义,走入佛法的怀抱,那便是极好的。
推荐人:居士 宗瑶
相比于能让观众从头到尾笑场的喜剧影片,我更喜欢一部能让观众沉默深思的电影。
不幸的是,这类影片往往过程有些相对的“沉闷”,多数的观众不会刻意去寻找这类影片。
《明日的记忆》能让观众的心情沉重,能让观众对生命思考,能让观众珍惜美好的当下生活。
「少年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
曾经看到这没有特别感觉的专业名词,甚至常被用来当做笑话的素材。
此刻却让我沉重不已。
感谢演员精湛的表演,非常出色的演技,把一些只能在小说中发掘的想象通过他们的微妙细腻生动的表情一一传达出来。
通过本部影片可以从不同角度地了解到产生它的时代背景——日本这个国度。
很久之前看过一本日本漫画.里面描述的"记忆"在人死后依然会存在.它飘进半空中一直等待.直到遇见一个与它相似的人.就会寄生到那人的脑袋里.这所谓的"记忆"大概就是人的"灵魂"吧.如果人的记忆真的会像这样一直存在的话大概也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呢."记忆"永远都是一个很好的描述对象."记忆"有好多面.有的既虚幻又煽情.有的却伤感得让人落泪.但.当你的记忆正在离开你时.又能做什么?明日の记忆.又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男主角才50岁就患上了老人痴呆症.为了挽留片刻都在流失的记忆.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刚开始是自己最熟悉的街道.然后是亲戚.好友与同事的脸孔.最后.他连自己最爱的人的名字也忘记了."不要担心.你走的这条路没有错.我会跟着你一起走下去."这是电影中难主角最后一句跟妻子说的话.那时他已经不记得眼前这个红了眼框的女人是谁了.我感动的点很低.我看这电影时哭得没了人型.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记忆的流失.也是在诉说着人的生老病死的必然性.对这电影感兴趣并不是因为这故事本身.导演是"恋爱写真"的堤幸彦.男主角是因"最后的武士"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渡边濂.还出现了"交响情人梦"里的三木清良MM(这才是重点!!).虽然幕后卡司很重要.但故事本身真的很不错.这充满温情又赚人热泪的电影.我这样矫情的人看.真的最适合不过了.
2.7:《明日的记忆》★★★ 导演:堤辛彦。
主演:渡边谦、樋口可南子。
《明日的记忆》的剧情在东方影视,尤其是日韩影视中可谓是屡见不鲜,男女主人公,一方得了疾病,另一方执着守护,凄苦一番,最后勇敢的面对人生。
甚至在表现的手法上也并无多少特别,像在表现佐伯发病时,无非幻觉,快速摇镜,围主人公旋转移镜等等。
若说新鲜,最大的怕就是主人公佐伯与枝实子都已是年届天命的中年大叔大婶,而这种类型的影片更常见的则是些初尝爱情的少男少女。
但《明日的记忆》还是成功的,这从它获得第80回旬报年度十佳第8名和渡边谦获得最佳男主角就可以知道,看得出还是很多人被它感动了。
《明日的记忆》的成功在于干净清澈的画面和快速简洁的镜头,更在于导演将故事从王子公主的童话里剥离出来,放入更真实的生活中,以及对于主人公生活细致的考究,而这在有情饮水饱的悲情剧里是难得的,并且导演还通过佐伯生病后角色与妻子的互换,来表现那些多年来默默等候在家里的人被忽视了的感情,提醒那些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工作和家庭那个更为重要。
影片最后,佐伯已不再为失忆而悲伤,因为已然失忆,被某种冥冥中的东西牵引到旧时与妻子相识的小瓷窑,欣然面对那些陌生的熟悉,甚至连妻子都已不记得了,但仍然记得去烧制一个茶杯。
最后,镜头转过,一个茶杯的特写,底部写着三个字,没有字幕,大概便是“枝实子”了。
当然渡边谦的表演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渡边谦是当今日本在好莱坞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在此之前就参演过爱德华兹维格的《最后的武士》,并籍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而去年也参加了好莱坞有章子怡参加演出的《艺妓回忆录》。
有着良好的外型固然是其成功的原因,但获得这样的成绩更重要是渡边谦过硬的表演功力。
而事实上早在拍摄《天与地》(角川春树导演)的时候,渡边谦就曾得过急性骨髓白血病,后来顽强的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还陆续出演了许多大制作电影。
能够出演有类似经历的角色,渡边谦心中自然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明日的记忆》里渡边谦循序渐进的表现人物生病前后的心理变化,从患得患失到悲伤情绪的爆发再到迷茫无助,最后坦然面对,渡边谦都能够准确的把握,像在起初觉得身体不适时的患得患失;在确诊患有老年痴呆症时的悲伤与失落;在觉得连累妻子而要求离婚时,渡边谦颤抖身体悲伤的痛哭;在发现陶吧的老板因他有老年痴呆健忘而骗他时的黯然离去;在主动去探访疗养院时的故作坦然,渡边谦都演绎的真假难分,十分到位。
文/ Steven 這部日本電影描述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男子所面臨的心靈掙扎,細膩的攝影和剪接,穿梭過去和現在相反色調的矛盾映照,表現出導演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心靈世界的獨特觀點。
整部片以流暢的敘事步調,緩緩道出男主角的生活狀況。
本片帶有淡淡哀傷卻又帶有溫暖氣息的雙簧管配樂,更將本片原本就相當細膩的敘事手法拉到相當有感染力的境界。
本片導演用相當有層次的細膩拍攝手法來逐一呈現出阿茲海默症患者從正常的狀態緩緩進入失憶狀態的過程,筆者看過《記得我愛你》和《長路將盡》以及《你的微笑》三部描述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電影,和上述三部電影相比,《明日的記憶》所詮釋的心靈層次最為細膩。
導演運用了相當多主觀鏡頭來呈現患者腦中所感受到的怪異影像和恍然失措迷離感受,這一點是上述三部片所從未呈現過的患者主觀視點。
從第一人稱主觀的角度來感受患者的真實感受,更能讓觀眾真實體會到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深刻挫折感和知道自己即將失去記憶的悲傷。
佐伯在事業上開始要起飛的時候,突然遇上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打擊,導演將佐伯對此的感受轉變呈現的相當細膩,從一開始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到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在佐伯的生活中,工作是他生活的重心,得知罹病的那一刻,他想要極力隱瞞自己的病情,卻無法隱瞞失憶對他工作所造成的衝擊,觀眾從佐伯的主觀視點來看他所看到的世界,來感受他在面臨犯錯邊緣所承受的慌張和錯愕本片主觀鏡頭呈現比客觀鏡頭的呈現要來的有心靈感染力,不過客觀的拍攝手法也是有其特殊的感染力,只是從主觀的角度來看主角的心理狀態,更能使觀眾體會到主角的真實心靈狀態。
佐伯在面臨即將失去一切有意義事物的心靈崩潰狀態,身處狗急跳牆卻又無能為力的絕望境界,導演將佐伯的反應拍攝的相當人性化。
如果身旁無人支撐著他最後的一絲希望,他只能活在那種記憶慢慢流失的無助狀態之下。
本片所呈現出來的面臨絕望境界的所抓住的一顆顆身旁親友的扶持和祝福,佐伯所表現出來對他們的感動,導演將這種觸動人心的真實感動,拍的相當有感染力。
佐伯的妻子無論佐伯面臨什麼樣的困境都在旁邊陪伴著他的無私付出,實在讓人感動萬分,感動的情節配合出色的演技,真的讓筆者深受感動。
從身邊的同事對佐伯的無限祝福以及佐伯妻子無論如何都在一旁陪著他的付出,在在都可以感受到佐伯在面臨眼前絕望處境的同時,有著感動和愛來陪伴著他走過最後一段記憶之路,淡淡的劇情卻有著相當有力的演技支撐著整部片的張力。
導演將阿茲海默症失憶的各種不同的階段細膩呈現出來,運用一些超現實的手法來呈現出佐伯將回憶和現實生活的場景和人物交融在一起的心靈狀態,拍出佐伯在回憶逐漸褪去的同時,追尋著自己年輕時期的美好回憶,追尋的同時也逐漸慢慢逝去,從各種不同的階段之中,觀者可以細細體會患者不同的情感流動。
導演在開頭和結尾描述已經全然失憶的時期的時候,用的是棕色彷彿是已經褪色的記憶,卻用正常的明亮色調來敘述之前發生的過去,筆者認為導演首尾呼應所運用的色調相當有特殊意涵。
本片表現最出色的就是男主角渡邊謙所詮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將患者的各種情感層面都細膩詮釋出來,多層次的情感演技加上細膩的情感流露,輕易就打動觀眾的心,實在是成就本片出色感染力的主要功臣。
全然失憶的狀態的確像是褪色的照片緩緩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凋零,不過溫暖的色調卻又讓人感受到不離不棄的真摯情感,描述過去所用的明亮色調,也表達出刻苦銘心的記憶歷歷在目,和一般敘述過去所用的棕色調,有著不一樣的呈現手法,筆者認為相當特別。
淡淡的故事卻有著出乎意外的感染力,推薦給喜歡感人片的朋友囉。
原文鏈接: http://focus.lib.ntu.edu.tw/?q=zh-hant/node/154
日本电影总是那么感人
不深不细,连原本的苦涩也被夸张的表演冲淡,风味全失。
樋口跟薰阿姨傻傻分不清楚
樋口可南子 很顺眼
海报美得有点像科幻片了。与同事们道别、嫁女儿、跟妻子“吵架”这几段泪目。(看完这片子点进“依然爱丽丝”的页面,怎么上面全是摩尔阿姨和小K的照片?)
666666
这种题材很容易打动人,也很容易流于俗套。还好有度边谦的表演可以看。
3.5
默泪,渡边大叔的神演技啊。
关于夫妻 关于遗忘
或许自己已经很难被感动。
残酷。
日本人的电影真是都没勇气看第二遍
一切伴着记忆、忘却。
瞬间赶脚自己也老年痴呆了
催泪片。。。。还是蛮感人滴
感动到死
虽然只给了四星,但结尾部分确实哭得稀里哗啦,因为我已经是阿兹海默症的早期了。
三星半。明日的记忆,在今日蛰伏,不再醒来。有种想要煽情煽到一半就灭掉的感觉。节奏不算好,配乐上乘,陶艺品的意象印象深刻。
老年痴呆 柳暗花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