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以外国佬拍末代皇帝开篇,硬是把披着挥洒白发的高鼻梁蓝眼睛按在了紫禁城里,你得看着红墙金瓦的背景加着白种人看得习惯才行。
皇帝喝着可乐,慈禧嚼着口香糖。
这算什么!
你走在地铁站的换乘通道里,坐在大巴上看着另一辆大巴和你一起等红灯,带上3D眼睛等着看电影,在哪里都能看到广告,有那些酱油和豆豉酱被拍在墙上,也会有某些人物的大头被摁在大巴上,你就眼睁睁看着那些影视明星的门牙被大巴的尾气熏得乌黑也无能为力,只怪广告行业的恶俗。
对于我们这些可爱的观众,抱怨电影植入广告的问题不是才刚开始,纯真的观众实在不会在意导演们和广告商的合作能带来多少收入,我们只会为导演们无奈地把那些酒水品牌的商标刻意放到镜头前还让演员摆正的动作感到排斥,不禁叫嚷:少几个广告会死啊!
《大腕》拍得很棒,它直面的用黑色幽默辱骂着广告商的恶劣,拼接着中英文以讽刺广告和赚钱的钱串子脑袋,你能看到两个秃头挤在一起摔跤,一个操着北京话,叫着:“你大爷的!
”另一个说着外语,叹:“it’s not your business.”还是多嘴说几句:故事说了一个天才的电影导演泰勒假去世,让男主角尤尤给他班葬礼的闹剧,尤尤被泰勒导演授权办自己的葬礼,而且是个喜剧葬礼,于是就忙碌于筹备,其中却发现泰勒没有给尤尤葬礼的费用,而是要他自己承担,尤尤立即崩溃,急中生智,想到狂拉广告赚钱的方法,结果,葬礼从头到尾无处不被广告占满,而泰勒也在这时“复活”,尤尤怕广告商讨债,打击太大,进了精神病院,最后,最后就不能说了,自己看吧。
回头看看广告商和尤尤,那些中国劣质盗版的商家和假冒伪劣的广告商,秉持着不赚钱不干的信条,广告商完全一幅把钱一沓沓地拍在桌子上的煤老板架势,主办方一幅满脑子下着套坑你的嘴脸,双方来回倒钱的过程不亦乐乎,还有那些整天盼着发大水,着大火的记者媒体,全局的人都瞅准了泰勒去世的卖点想大赚一笔,硬是想出来把哀乐以两倍速度演奏成进行曲的馊主意,把广告的份儿赛满泰勒从头到脚,布满整个会场,以至于片中导演冯小刚没憋住气,借葛优的嘴呼唤:你们这样的民族工业趁早破产!
和保护知识产权。
片子最后配上了王菲的《白痴》,就像在嘲笑那些讲排场的主办方,讽中国人操着洋文和中国人谈中国生意只为了装范儿,劝告他们,别脱了裤子放屁!
00年,冯导撇开葛优拍了一部《一声叹息》,很多年前看得,内容已记不大清,我的电脑存货里也没有。
这部电影没有像往常那样大火起来,这和葛优的缺位有很大的缘故。
人们早已形成了观念,贺岁片里,冯小刚离不开葛优,葛优也离不开冯小刚。
每个人都要有新的尝试,冯导也不例外。
01年的这部《大腕》便不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将思想上升到了抨击社会现象的黑色幽默。
有人在谈商业化和无处不在的广告,有人在谈文化侵略和拿着可乐的皇帝,还有人在念叨汉语的地位和英达那过于正式的外交礼仪。
无不在讽刺着这个社会上的种种难堪。
相对于之前的那几部小事,也许这部更会让人痛快淋漓,毕竟骂人是个爽事。
尤其结尾的那段台词更是被捧成了经典,并成功衍生了多种版本。
但,整个片子总体来说有些乱,除去抖包袱的时候,就是导演一个劲地诉说表达,将对社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倒出,活生生的愤青。
甚至还强行借用男主角的身体,来了个灵魂附体,成了影片的败笔。
葛优虽然在北京有个房子,算不得无产阶级,而且这次从事的事业也比普通人更风光了些,但他的思想和形象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前几部电影,小人物,嘴贫,朴实,有点鬼点子。
这么一个人,像极了身边百姓的人,no woman,no money的人,会懂得保护知识产权么?
尤其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数数自己身边的普通百姓就可以了。
而冯导却强行让主角表达了他本人的意愿,一个站在导演角度的意愿,而非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太过突兀和不自然了。
导演拍电影时,应该让人感受不到导演的存在,让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地进行。
若电影成了导演宣泄的工具,那就变了味道。
包袱挺多的,只是拍地有点像抨击社会现象的小品,长了一点的小品。
人们记住的津津乐道的部分,一个舞台,几个演员,不用砸钱,也不用费那么大劲,就可以了。
附《大腕》结尾的台词,精神病院那段: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
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
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yo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
那是成本!
4000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博:http://xiaogs.org/2009/01/02/319.html
消费文化的困局,解构与重建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喜剧片不同,《大腕》中蕴涵了与其形式几不相称的大命题。
即对所存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思与部分的反动。
在其中蕴涵的独特思考使该片有了卓然的气质。
泰勒无疑是导演本人理想化的自况(现实中却以尤优的面目出现,借用一句话,冯小刚对泰勒是“社会层面上的认同”对尤优是“个人层面上的认同”)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人”。
在孤独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谓现代社会中的知识良心。
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的符号而存在。
开头所表现的泰勒“因为无法获得灵感而停止拍摄”,象征了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从事者面临的匮乏现状--由于对主流价值过多的消解而导致内容的无以为继。
面对“陈腐的过去”,虽然感到了颠覆的必要,却找不到颠覆的武器。
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过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价值,在片中的表现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过去的西方/窥视视角),并问道于尤优--所谓真正中国人的代表。
(其实尤优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国当下群体精神的代表。
集下岗,没钱,离婚,惟利是图又有种隐藏颇深的义气与血性等所谓普遍特征于一身。
典型的当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数。
)尤优还代表着现世中的另一种匮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
”自然,无法指望处于基本匮乏中的“大多数”给予在孤独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这是他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局。
然而他所面临的外界现状逼迫他必须作出超越,否则就会被更加无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
“他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让自己得救,他迈出去了,就必须向前冲,可他对自己毫无信心” 随即导演在泰勒的寻找中开始了对现状的突围,首先摆出的是所谓“境界”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导演认识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远,这样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划清了界限。
这是整个突围行动的思想方针。
泰勒在寺庙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围的手段:至之死地,将消费文化中所有的负面一并发挥到极至,以取得一种无比荒诞的效果,从而换取变革的出路。
(其实与他们解构正统文化的手段一样,用无比的正经来揭露正经假面下的假正经。
)但是在王小柱(即为当下文化环境现状的象征)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话语痕迹。
说明导演一方面希望突围,一方面又无法掩饰自己的悲观倾向。
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经意的结论:“王小柱是真疯了…………”,在“疯狂”的现代语境下,一切个人单方面的突围行动无不被其所裹胁,成为又一场三无(无聊,无趣,无望)闹剧。
有一个细节成为本片的转折点,Lucy去教堂祈祷,该教堂正在翻修,围着脚手架。
这一幕象征了突围,即精神家园的重建的开始。
随后泰勒/精神人开始好转,发现,或者正可以说是导演了接下来的变化。
将“喜剧”与“葬礼”这两件大相径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
从中取得既突破传统又不落窠臼的表达形式。
因此,“葬礼”更象是影片的“戏中戏”,有不同于“本片”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
“葬礼”中,名义上的主导者尤优的动力是“一不做二不休”。
由于没有知识分子积压的所谓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优所奉行的就是现实意义下的务实,以想象力为手段,以底线状态的道义为标准。
泰勒对此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象做实验一样,让尤优把一切荒诞的可能揭示出来,以开展疗治。
由此出现的各路消费文化符号:大片,明星,无处不在的广告品牌,被改编的严肃文化符号....悉数登场并一一被笑骂。
这是一个展示阶段,用列举的方式来论证生活的荒谬(当然,这样拍本身是为了抖包袱)。
尤优在不停地为自己与社会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渐渐发掘出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精神重建的过程是通过对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复活”而导致的众人发疯在叙事上实在突兀,所以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象征(尽管这象征也太明显了一点),即世界的疯狂底色。
一众“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汇合,他们的种种言论,既是荒诞无比的疯话,又恰恰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成为直接的现实观照。
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这个场景。
关于这个场景还有一个细节,精神病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副作品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构筑了人类精英的精神殿堂。
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但它出现在了疯子中,这种反讽是对时代虚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
”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现实镜头,也是点睛之笔。
然而,泰勒/冯小刚毕竟是商业片导演,他反抗的目的即为能让这种消费主义创作继续下去。
同时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费的商业影片,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彻底否定一些本质的东西。
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颠覆性的革命。
所以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尤优对精神病院医生---主流的代表的调侃,和他为电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结尾。
因为救赎已经完成,所以心甘情愿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小皇帝在继续喝他的可乐,消费主义的秩序被恢复,一切还是那个“三无”的老样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为此感到烦恼。
这结尾无形中流露出导演的悲观情绪。
相对于片中表现的文化整体上的浮躁和肤浅,里面的小人物有时会流露出和他们身份不相称的严肃态度和真诚的使命感。
王小柱的“会见国际人士”的正式,尤优维护泰勒尊严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举动,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导演对这些“小人物”能拥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礼是场喜剧,而生活是场悲剧,这就是冯小刚要告诉我们的。
http://blog.163.com/lt2591@126/blog/static/2485758320071172552387/
冯导差一点儿就把自己弄成个公共知识分子了,然而就差了那么一点儿。
无论房地产商的歇斯底里,还是国际名导的温情主义,都显得那样沐猴而冠,那样力不从心。
大团圆的结尾,似乎有几分自我辩护的味道,然而相对于前面某些片段那种卯足了劲儿的力度,这无论如何是功亏一篑。
还需要补钙——中国导演、中国编剧们都需要补钙!
大腕Big Shot's Funeral故事地点:北京故事时间:2001年导演:冯小刚片名:《大腕》主题:溥仪的人生怎么会是悲剧?
我的人生才是!
冯小刚在90年代拍的电影曾被视为中国贺岁片的代名词,他的风格被称为“冯氏喜剧”。
什么是冯氏喜剧?
天宫放映员定义为:小人物的大生活,小生活的大意义。
他在九十年代风格是平易近人的,葛大爷往电影里一站,马上知道他是我们的邻居,不会产生任何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在2000年以后,冯氏喜剧开始转向,葛大爷开始不是邻居,慢慢变得遥远。
就比如《非诚勿扰》虽然复制了《甲方乙方》,但葛大爷已经不是葛大爷了。
葛大爷的逆袭,应该是从《大腕》开始的。
在这部电影里,葛大爷本来悲剧的人生开始变成喜剧,从此之后葛大爷多数的形象都是衣着鲜亮的成功人士(即使小偷也是大拿级别的)。
一个大腕导演泰勒要重拍《末代皇帝》,问下岗找私活的尤优,他是否认为溥仪的人生是悲剧。
这句话如果问一般生活在小幸福中的人们,或者和天宫放映员一样爱装的人,大概会这么说:“我认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大清国亡了,自己每天都在逃难,婉容背叛他,民国鄙视他,日本人利用他……”然而,尤优却说了大实话:“No!
他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养着。
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的人生才是悲剧!
No money No woman 才是悲剧!
”谁的人生是悲剧?
历史不会记录多少小人物,所以他们的悲剧被淹没了。
多少人只看到了帝王将相的悲剧,而忘却了同时代的小人物的悲剧。
溥仪在回忆录里也曾说过,比起他统治下的臣民,自己是幸福和快乐的。
创作枯竭的泰勒开始思考死亡,进而因为与尤优讨论出的灵感,要做一个大胆的先锋电影实验——给自己办个喜丧。
什么是喜丧?
喜丧就是喜剧葬礼,人死之后是要庆祝的。
为什么庆祝?
尤优给泰勒的解释是,早死早脱生。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有喜丧的传统?
因为活着太难,能在人间活到高寿,然后到另一世界,难道不该庆祝么?
这个观点泰勒接受了。
要给国际级别的导演办一场喜丧,而且要自己筹钱,怎么办?
没办法,中国人传统都是自己给自己攒棺材本,运气好有儿女办丧事,运气不好齐桓公的悲剧天天发生。
所以尤优是头疼的,他只能和爱装的二道贩子王小柱把泰勒的葬礼卖出去。
怎么卖?
像商业晚会运营一样卖。
铺天盖地就一个主题:贴广告!
比如,迎宾小姐要集体说:“请节哀!
下辈子做女人挺好!
”——(丰乳霜广告);又比如,丧乐要快两个拍子——(乐哈哈矿泉水)。
那么问题来了,这道德么?
天宫观点:本片实际上在探讨和批判的正是泛商业化的道德边界问题。
在市场化大潮泛滥的社会,谁敢说自己的生活不是为了钱?
即使是没有市场化,谁不是为了生活赚钱?
没有钱,饿死了是谈不到发展的。
以什么样的方法赚钱以及自己要赚多少钱就是个人选择问题了。
泰勒实际上做了一个人性测试,他测试了一个他所欣赏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给了他一个运气机会,看他会不会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人,他的悲剧是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运气降临到他的身上?
答案是:是。
尤优是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好的下岗混子,但是他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商业眼光并不比所谓“大咖”差。
更何况,他居然还有商业伦理道德,坚决反对盗版。
尤优说:“我们做喜剧葬礼是出卖自己,而盗版是出卖别人。
”他给的商业伦理底线是:不能出卖别人。
这些是泰勒非常满意尤优的地方。
在泰勒葬礼的操作中,尤优的原则性让露西(泰勒的助理和红颜知己)慢慢感动。
比如,他坚决不同意泰勒有情人、他坚决不同意有纠错功能的VCD机在葬礼上打广告;又比如,葬礼盈利后,他要把钱捐给埃塞俄比亚的灾民。
露西最后忍受不了,告诉了尤优:“泰勒没有死,你被我们玩了!
”尤优只能装疯,到精神病院躲债。
在疯人院,有很多的商业精英,他们宣传着自己的商业理念和运营技巧。
有人说的已经在当时和现在转换成了现实,比如张涵予饰演的疯人告诉人们怎样能做好网络推广;也比如李成儒饰演的疯人告诉我们一个房地产界的所谓真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实际上,冯小刚通过本片告诉我们:为了在商业世界里面生存(生钱),即使是再精神错乱的想法也会被人采纳。
因为自从得了精神病,我整个人都会精神很多。
露西问尤优,为什么彪哥(傅彪饰演)会看起来比自己对泰勒感情更深,尤优说:“废话,我给他钱了!
”最后,尤优结束了他悲剧的人生,为什么?
因为泰勒给他钱了。
更多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宫过客;ID:Sisyphus_in_the_dark[光影围城]北京皇帝的人生不是悲剧,我的人生才是!
(建房子)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
看感冒就的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
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套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以前极具讽刺的台词在如今成了现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讽刺呢
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有些电影似乎看过,但重新打开之后才发现,我们是在中央6台上看到的,不是特意的等待它的播放时间,也不是全神贯注的盯着看。
我们和所有的电视观众一样,调整频道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它的片段,于是停了下来,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胡乱的看到了结尾。
许多老电影都是这样,所以掐头去尾,中间离散。
当我再打开《大腕》,完完整整的看下来时,不自禁感到佩服。
冯小刚借着电影中泰勒的口气说,尤优真实个天才的编剧,不是,他真是一个天生的广告策划,是那种恨不得所有投资商都能爱上的广告商。
当然了,现实中的电影导演看着这一切就和冯小刚一样,是不屑的,否则他大可真的找MTV,真的找666,这部电影重拍,里面所有的广告供应商都换成真的,完全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能大赚特赚,就这个剧本,就这个戏虐的程度,完全没问题,但即便是王晶,也不会、不屑于这么做。
或许是120分钟的电影呢分成2分钟的广告拍,导演能赚更多,或许能做出《大腕》这种级别电影的,他也不需要、拉不下脸来做。
就像电影中泰勒和露西的对话一样,如果他真的死了,那他的这种葬礼将使他成为笑话。
总有人将广告分为硬广、软广,说所谓硬广就是毫不婉转的直接把产品贴在客户的脸上,所谓软广就是悄悄的引人注意,在他们看来,《大腕》里就是毫不掩饰的硬广。
真是扯淡,这个世界上只有好的广告和坏的广告,当尤优将报丧鸟啤酒放在葬礼上,让乐队奏起乐哈哈矿泉水的欢乐哀乐,那是坏的广告,但是当这一切都转换到国际名导泰勒的电影里后,就成了“真情发送”。
好的广告不禁止商品硬怼在观众的脸上,只要能让观众开心,什么广告他们都吃。
这个广告的策划,起初是英达所饰的王小柱,他其实很简单,就像他刚开始一样,他是按着新世纪初期的中国晚会的路子,招财主赞助,在装饰上玩花样。
然而直到尤优被土财主激怒了,他以一个电影工作者转化到广告行业来,将王小柱的晚会思维转化到了广告思维——我们有个很大的ID,我们就该招标。
令人会心一笑的是,这里面所有的广告策划就和他们摆弄泰勒尸体模型一样,秉持简单粗暴,墨镜广告就该在眼睛上,茶包广告就在嘴上,运动鞋就该在脚上,特别是洗发水,既然广告词是洗过的和没洗过的对比,那就在头发上扔点灰尘……哈哈哈哈,可惜牌子还不知道放哪里。
就像灵车,全部都贴满了,充满了新中国企业刚开始对广告的需求,不要什么格调,只要有就行。
泰勒的苦恼,或者说冯小刚们的苦恼其实没有解决的办法。
商业电影就是商业电影,甚至电影本身就是巨大的工业产品,什么解构、反思、讥讽等等,都是商品。
但是电影从业者就如同尤优一样,他坚持过,要让电影保持体面,但下岗了,连资金都没有。
要完成《泰勒葬礼》这部电影,他就得有广告,最后,他还真就当作广告做了,还受到了泰勒他们的赞赏,因为这广告做过头了。
大部分的艺术,其实就是做过头。
灵车上只有一个润滑油的广告时,那是对泰勒这种文艺圈大佬的不尊重,但是灵车上贴满了广告,连雪村都站在车头上蹦迪时,就是在做解构、反讽,就是艺术了。
其实本质上,动机上,结果上,就是在做广告,只是谁也没脸承认,承认只要在电影中插入广告,加上名导的名字,光靠广告费,没票房都能赚钱。
只是一本正经的做到极致,做到没办法做下去的时候,就是艺术了,就像那个五颜六色广告语围绕下的名牌家具中的会场,连葬礼的主角都被逗乐了,旁人又如何说三道四呢?
在琢磨裁员名单的时候,HR心里有一条红线:不碰大腕。
大腕标准,参考《大腕》。
1.死了都能卖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泰勒)一名员工,他的名字放在公司简介里,公司就能赚大钱,这就是大腕。
2.弄死他,亏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尤优)一名员工,绝对骨干,在招聘不到120%能接替他工作的人选前,你敢骂他,你都是被裁的下场。
他的心情,都能影响收入,影响股价。
3.身上有“标签”的人,这个标签还是“宠爱”,绝对,大腕。
(露茜)在老板心里的,老板标注“有感情”的员工,多刺头,多操蛋,多鸡贼,你都装没看见。
有钱,任性,不养小三,养刺头,这样的老板是心胸宽广能成大事的,你把“老板的态度”当成“湿垃圾”,傻啊?
《大腕》里,真正被玩儿成神经病的,是,王小柱。
一个HR+Sales+BD+Team Leader,付出最多、最大、最苦的一名员工,被三个大腕,玩疯了。
HR能不警惕吗?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自己死,还是,弄死大腕先?
2选1,HR不会犹豫。
连微博上,都普及美国劳动法单词了,什么样的腕儿,也比不上“自己的工资”大。
Just Do it ASAP.As Soon As possible。
备注:疫情对美国的就业市场冲击很大,裁员的新闻此起彼伏,有三个裁员相关的单词,区别如下:1)Furlough,停薪留职,不发工资,保留保险等福利;2)layoff ,通常是暂时裁员,有可能根据公司业务需要重新召回来工作;3)Reduction in Force -RIF,一般用于永久性裁员。
#美国劳动法# 备注:搜狗,王小川,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广告片。
《大腕》Big Shot's Funeral (2001)
看贺岁片,选择冯小刚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我这十年来的惯例,春节晚会可以不看,冯导的电影却不能不看。
《大腕》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广州工作,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幽默和南方的幽默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广东人更偏爱的是星爷的那种无厘头,而《大腕》展示的这种讽刺机智的黑色幽默,却是我很喜欢的。
一个电影厂的下岗职工,为了给一个大导演办一场风光体面的“喜剧葬礼”,不得不与其老同学联手,进行了形式多样、遍地开花、匪夷所思的各种商业运作。
从一开始的他们到处找赞助商,到最后赞助商追着他们一定要安排个广告位置,可以说事情的发展是不受控制地逐渐偏离了这个葬礼的初衷。
这部影片不仅仅能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在笑过之后还能发人深省,影片表现的是广告和金钱对现代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一种讥讽,却没曾想,这样的讥讽对象,在10年之后换成了冯导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终结了冯氏电影的十年神话,至少是终结了在我心目中的十年神话,如今重看《大腕》,我才知道,那是冯导为自己的电影作品所设计的葬礼,终于在10年后,在非2中成为现实。
《大腕》中,在葬礼的各个环节,都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美名其曰,是葬礼需要,其实,是根据广告的需要而去设计的内容。
而在《非诚勿扰2》中,整部电影也同样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冯导解释,现代生活片出现广告植入很正常,这都是影片的需要,不可能让角色都不开车,不用手机吧?
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每年那么多的时装片,也不见导演们都把镜头对准各种品牌的商标吧?
大家还记得《大腕》葬礼迎宾小姐那个镜头吧,一大排的美女,向来宾鞠躬致意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做女人挺好”,当时我们看着是觉得很搞笑的,但是现在我们在《非诚勿扰2》中看到工作人员敲开秦奋的家门,说“这是秦先生在淘宝网上订购的轮椅”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当初是如何讽刺别人,而现在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两部电影的对比,真是最大的笑话。
说实话,我们并非不能够接受广告植入,但是需要的是适度,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还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冯导之前的电影虽然也有一些植入广告,争议的声音却没有那么大,因为其至少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可是这非2,已经不能被称之为电影了,它更象是海南某度假地产广告片+奔驰汽车广告片+剑南春酒广告片+朵唯手机广告片+中国人寿广告片+艾美酒店广告片+海南航空广告片,整个就是一个广告片集锦而已。
这些个品牌用这部电影镜头随意剪辑一下,都能剪出来很不错的广告片,还是大牌来主演的。
想起了《大腕》那段精彩而经典的台词,送给冯导: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
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 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
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 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高!
这么多年之后,重看《大腕》,还是那么舒服,不得不骂一句:他妈的,真棒!
关之琳扮相极好,穿什么都极合身,非常到位的私人秘书的身份。
泰勒竟然引起了关于皇帝、人生境界、生死轮回的哲学讨论,引出了对美国的电影制片体制的反思,引出了天才的创造力问题。
王小柱这个形象太意思了。
他猜优尤找他是借钱的,一开口就是叹苦经,最有意思的说国泰民安,连救灾义演的钱也赚不到。
老百姓是很难理解救灾义演之类对这些幕后操办的代理人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王小柱会见露西的一段更有意思,那种假正经,真是演绝了。
惟一不太自然的是优尤代冯小刚出来大骂盗版商一段,有点过份了。
明明是黑社会来砸场,优尤却说了句:中国没有黑社会。
真是黑色幽默。
臧天朔现在已经因为黑社会活动被抓了,他在电影中那段动画《朋友》,是不是也是用黑社会的方式插进来的呢?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情节流畅自然,高潮叠起,酣畅淋漓的电影了。
真棒,真棒!
此前没看,记得高中看百家讲坛一位老师讲冯小刚,对这部片评价不高,看了感觉被结果深深耽误了……这在我看来简直是冯氏幽默的巅峰,除了名场面,还有太多神预言,此后的冯小刚“落地”了很多,少了这份天马行空的荒诞不羁。
小钢炮大概是怀古伤今的,不说《芳华》的活在梦里,《私人订制》也是感怀那个八十年代北京城里的三替公司。只是很幸运也不幸,《大腕》站在新千年,被小钢炮戏耍过的那个年代大概还没成为过去。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大腕在01年的贺岁档上映,充斥着喜剧和闹剧的元素,它的剧情看似荒诞,实则承载了不少现实社会内容,对现状进行了一次揭露和批判。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台词勇敢而尖锐,所讽刺的现象二十年过后依然在上演,精神病院里的商业豪言后来竟一一照进了现实。“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李诚儒这段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也成了如今被人津津乐道的神预言经典
一般,广告太多。关之琳的加入不伦不类。
他们搜狐我们搜狗,各搜各的——冯小刚早就洞悉了互联网公司的本质。冯氏荒诞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金鸟奖和张伟平,放在今天,单是戏仿领导开会一场就肯定过不了审。石康参与的剧本多了一个维度,除了冯小刚擅长的对社会现象的皮肉讽刺,还涉及到电影的创作和审查。葛优和关之琳的油腻关系是最大的败笔,冯小刚还是无法割舍在他的贺岁片中歌颂中年宅男的爱情。
这个造型实在是像某老王八蛋……
其实我没看懂~葛优的幽默需要慢慢体会吧~
当年大腕讽刺的事情,在如今变成了现实
依然调侃,依然爆笑,但这种幽默只能北京人领略最深吧
我很讨厌冯导,你呢
没觉得乐,就是一堆的广告挺创新。
这部稍微还好点,起码还算有些笑点,想当年还算挺红的,王菲那歌我也还记得,值得看看值得反思反思,不过现在这广告趋势越来越严重!
8/10。神奇的社会现实,泰勒假情人捧红影视演员、假冒伪劣产品争着投标都体现出产品好不如广告名气大的道理,傅彪哭丧吃钙片一场是我见过最精辟的黑色幽默之一。整出闹剧的幕后BOSS只有泰勒,他跟葛优谈论生死境界、乐于发现灵感,宽容面对自己贴满商标的尸体模特,而耍小聪明的承办商归宿是精神病院。 @2016-05-07 21:23:58
颇具讽刺意味的冯氏喜剧。
这部我愿称之为是葛优颜值巅峰,真的有种特殊的小痞爷气质。电影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用荒诞的叙事,对商业化社会和形式主义有着高强度的讽刺。但是女主真的有点茶,泰勒这个人物也很扁平,like这个love那个的,台词几乎也全是资本主义装b的废话。尤优作为一个完全摒弃与脱离商业化的模范楷模角色,却始终被当作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难道这部片的主题是小人物永远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愚弄吗?
小刚导演早期作品,在荒诞的外衣包裹下就是一副不堪一击的丑陋身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感!
故事以小人物视角聚焦到大腕导演展开,围绕丧礼事件出发再用带着强烈北京地道儿的语言调侃来包裹推进,大量轻松活泼的台词对话不断抖出极具荒诞色彩的黑色幽默包袱,而背后藏着的却是对时下社会里一些歪风邪气的辛辣讽刺,无论是对盗版、广告、知识产权还是对潜规则、商业化、消费主义等等的嘲讽都是一针见血,甚至还揶揄了一把好莱坞电影工业体制以及提出对《末代皇帝》的不同见解。电影不仅戏谑解构了国人对传统丧文化的庄严,也以前所未有的前瞻性预言了未来,疯人院“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一段堪称神来之笔,而“你就是三楼楼长”的戏中戏设定更增加了荒唐与无常之感。
葛优一出来我都差点没认出来。不在乎什么广告,只在乎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毫无疑问,这是冯小刚拍的好电影。
有些词儿还是挺经典的。神预言,奥运会张艺谋,选角潘金莲,搜狗。精神病院,张涵予还嫩,李成儒奉献精彩一分钟。关之琳和葛优得是互相多不愿意拍一条吻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