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这类的片子吧?
我记得是的。
说来我算是觉得自己很厉害。
超坚持美型的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我原来坚持的观点是,如果两个女人想要在一起,一定要都是美型才可以,不然就不要在一起。
现在我发现,即使不是美型,也可以在一起,而且会很好。
我承认我偏激我偏见。
看过很久了。
人物。
画面。
情节。
甚至时代都有点老气。
但是。
当时印象却很深刻。
以致我现在还拿来说说。
其实。
就是很简单的电影。
我想我所承认的新意就是在于动物园管理员女人和买衣服的女人在一起。
实在是有够神奇。
不过。
却是很实在。
作为一个先驱者。
很不错。
继续。
加油。
前进。
如果在当年就看了这部电影,感受是否截然不同,这点还真是不得而知。
下载的文件压缩的太厉害,严重影响了观影的效果,自然原本的影像大概也很粗糙。
影片采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频繁的长镜头,中远景很多,然而时不时又出现突兀的画面切换,把人拉离情境之中,虽然不甚流畅,却也平添了戏剧感。
同样的问题是,影片怎么看都是以现实主义打底,后半段又有些黑色幽默,或者恰好相反,那些我以为是黑色幽默的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只是这样的表达手法让人觉得摇摆不定,以至一切看似都流于表面。
开头的嘈杂而真实的背景声,女主角小群混杂在人群中,毫不显眼,长时间没有台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贾彰柯的《小武》,小群被介绍去一次次的相亲,又象极了《征婚启事》,虽然《征婚启事》拍成的时间应该晚一些,甚至更晚完成的女同电影《蝴蝶》,观看似乎是在这些电影千丝万缕织成的网中一边切断,一边浮沉。
前半部分基本很沉闷,非常老套。
我想现在看这部电影再评价有点不靠谱的是社会环境和舆论有了很大改变,尤其在城市里对同性恋的看法已经跟5年前大为不同,现在看来某些情节已经显的做作和可笑。
直到小群的妈妈跟小群的恋人小玲说她最爱听崔健的歌,继而传来崔健的歌声,我才有会心一笑,这样的刻意安排看起来倒是很可爱。
后半部分的情节有了波澜起伏,但离引人入胜还远的很。
不过鉴于导演也并没有拍一个娱乐片的企图,倒也不好过多要求。
其实五年并不算很久,而此片弥漫着一种陈旧感和过时感,很是荒凉。
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好处可能很多,但弊病是摆在面儿上的,不专业就能让自然变成不自然,台词和动作的僵硬随处可见。
小群和小玲的扮演者本身就是一对恋人,小群本来不想演的,小玲威胁她说不演就分手。
结果电影拍完了两人还是分道扬镳。
这样的八卦可能只该姑妄听之,只是一直信人生比戏更错综难料。
迷了张浅潜好几年,站在舞台边上看着黑暗中抱着吉它的她,默默想着也许只有这样的瘦削和不屑才足以对抗生活的粗糙和无奈吧。
她多么迷人,那么多男人爱着她。
如果非要归类的话,我觉得她应该适合演周迅田原演的古怪精灵的角色,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很一般,可能同样的表演搁在王家卫电影里就又不一样了。
这例子可以用《榴莲飘飘》里的秦海潞来解释,我再没看过她什么有灵魂的表演。
有趣的是看片子的时候看到小群跟一男的相亲说她喜欢女的,那男的始而错愕,接着开始圆场,说的那话呀,简直跟我在现实生活里能想到看到的别无二致,这也太神了吧。
后来看到介绍原来这段的群众演员并不知道情节现场发挥的,所以那惊诧和下台阶的话都是直接反映,这又是非职业的乐趣了。
不喜欢那些太过明显的暗示和意象,比如鱼,比如大象,比如重复出现的两人彼此用烟点烟,比如纠缠的小流氓或老男人,比如自慰,比如虐待、甚至结尾的做爱、包围、枪击。
到底想要什么,可能生活就是由这些拙劣的意象组成,我们所渴望表达的那些感情、欲望、抗争和挣扎就这样消解于其中。
短時間內看了同一個導演兩部片子,純粹是跟蹤癖又犯了。
手上這塊片子的畫質不太好,找不到更好版本,也只能將就。
跟剛上映的《蘋果》相較,畢竟是六年前的手筆,生澀粗糙的地方在所難免。
李玉說當時本想拍一個記錄片,主角用的就是兩個具有情侶關係的女同性戀,後來不知怎麼拍著拍著就成了電影了。
小成本的片子,資金不足,再加上或許當初是要弄成記錄片的緣故,天然去雕飾的結果反而成了《今年夏天》最大的特色。
跟一般同類型電影不一樣的地方,這是一部沒有過多唯美包裝的同志片,裏頭缺乏俊男美女談著欲生欲死的愛情,劇情上也沒有太多衝突點,就是一段再直白不過的人生剪影--有時過於直白的東西呈到人面前會帶來生理上的抗拒。
這在我看《今年夏天》時充分感覺到了。
不管是拍攝地點的簡陋骯髒,長相裝扮不甚美麗的演員群,或是令人感覺壓抑的人際關係,片中晃動的鏡像和不良的採光……這都讓人看得胸口鬱鬱的,像卡著一團氣,隨時都得緩一口氣才能再繼續下去。
不是片子的問題,是人心裏承受力的問題。
不過也因著這樣的感受倒讓我留意到,從《今年夏天》到《蘋果》,李玉顯然明白了電影市場操作的模式:菜要上得了檯面,除了要好吃,還得色香俱全,擺盤技術得考究,食用的餐具也不能馬虎,另外營養也得兼顧。
《蘋果》裏有明星,有漂亮的激情場面,又通過電影審查局的刁難(《今年夏天》只是地下電影),花了錢宣傳,片子還是李玉關心的女性議題。
如此這般,《蘋果》走得路就比《今年夏天》遠,雖然在香港是以三級片上映,但畢竟上映了,在客觀環境上能見度就顯開闊。
我想這是李玉折衷之後的取捨。
李玉曾在訪談中說過:「要不就按照規則來做,要不只能去拍地下電影。
」在大陸做電影之不容易可見一斑。
《今年夏天》講的是四個女人的故事。
在北京當動物園大象館飼養員的小群是主線,圍繞小群這條主線牽扯著是小群的母親,和小群的前後任女友軍軍、小玲。
這四個人糾葛出的人事關係,有交集、有疏離,但卻彼此濡沫涸轍。
小群年已三十,卻長期過著獨身生活,遠在四川的母親憂心忡忡,於是老遠跑到北京監督小群的婚事。
同性戀的小群為了迎合母親,只好被迫不斷與男人相親。
彼時,小群正和在商場裏賣衣服的小玲同居,一屋裏頭這三個女人關係互動微妙。
小群母親把小玲當作女兒一般疼愛,小玲應付著小群母親,最後卻和小群母親建立起某種信任。
小群遲遲無法向母親坦誠自己和小玲的情侶關係,這時,兩年前不告而別的女友軍軍卻突然出現。
一頭亂髮神情憔悴的軍軍在殺害強暴自己的父親後投奔小群,小群念舊情,以一個保護者之姿收留了軍軍。
這事引起小玲的妒意,在毒死一缸魚後憤而離開小群,轉而尋求另一個男人身體的慰藉。
小群的母親在小群的一次相親裏,和一位五十多歲失婚的男人情投意合。
小玲最後還是離開男人回來找小群。
就在小玲和小群熱烈做愛的時候,軍軍被警察包圍了。
故事熱熱鬧鬧的在小群母親的婚禮中結束--人生中的某些片段,看似結束,也是開始。
《今年夏天》的英文片名「魚與大象」較能如實的帶出劇中人物的象徵意味。
沉默寡言的小玲就像在魚缸裏生活的魚,雖然自由自在,卻也只是在一方之池裏左右搖擺,只有概念,沒有方向;而做著困獸之鬥的軍軍就像大象,鬱積難平,有氣難伸,總在一種浮動的情緒中原地踏步。
魚與大象,小玲和軍軍,就像同性戀的命運,困在世俗社會的框架裏,各自尋找自己的出路。
小玲在男人身邊轉了一圈,還是得回來面對自己同性戀的事實;軍軍則是在槍聲中完成愛與恨的怒吼。
小群母親代表了一般傳統男婚女嫁的價值觀,認為人生沒有婚姻就等於沒有著落。
小群母親的再婚,只是機會問題而已。
在我們現下的社會中,異性戀具有名正言順的行為合理權,而所謂的「名正言順」,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一種認知。
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天性和教育,應是造成認知差異的最大因素。
當中又以天性最難改變,也是最情有可原的不得已。
沉重的同性戀議題與倫理暴力,李玉四兩撥千斤的讓一種溫柔的情緒流竄其中:小群母親對小群的認同;小群對軍軍的革命情感;小玲和小群愛情中的堅持;小群母親與小玲的相互體諒。
這股溫柔的力量正是這部片子中獨特的生命力。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片子中有些比較生硬的地方。
如,試圖為同性戀找理由,將同性戀的原因簡化成某些可能;又如,軍軍持槍與警對抗的情節過於戲劇化,斧鑿痕跡明顯,以致於在觀看情緒上有點突兀。
瑕不掩瑜。
整體來說,還是好的。
這一個炎熱夏天發生的故事,看完後心裏烏雲密佈,一時也天晴不了。
今天看到的一条关于李玉的新闻。
然后追溯到这部片子。
看下来以后才发现这是我对同性感情萌芽时候看过的众多拉片之一。
走到2012年。
同性电影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之作。
可让我失望的是。
至今依然没有哪部片子能深刻反映同性恋爱中面对社会、亲人和前途的时候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
这些种种也只有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吧。
但是。
有些情感就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准确表单。
时隔5年。
再一次观看。
更多的是对十年前中国街头景象的一种怀念。
特别是小群和警察在马路边蹲着吃雪糕那段。
来往的车辆。
还有今天已不多见的盖着棉被的冰柜。
然后顿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留下的竟只剩唏嘘。。。。
大龄女青年,老是不结婚,着急的母亲上杆子要给女儿找个对眼儿的,怎料想搂草打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女儿的。
片中有句台词:“我和他女儿和他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感到幸福,你能得到?!
”那个女人走了。
因为了解而结婚,因为不解而离婚,贤妻,贵妇,荡妇,男人想的不少,得个老女人倒也开心。
因为幸福而结婚,因为结婚而幸福?
好像没什么联系。
Sometimes, home is just a feeling.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 ——观《今年夏天》 文/3rdROCK 1、 说来惭愧,我是冲着市场宣传的那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故事片”找来《今年夏天》。
对其中“中国第一部”五个字抱有好奇。
另外作为一个也打算拍个长片的人,我想看看导演李玉——她的(和现在俗不可奈的张艺谋先生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得到威尼斯国际影展艾尔维拉·娜塔莉奖)处女作究竟如何。
去年的好几份刊物都拿《今年夏天》说事。
除了表扬导演,猎奇禁片。
言外之意还是中国性开放。
文化人人士以外的人士也开始关怀一种“特殊”性类群的存在。
特殊两字没有堂皇出现,但大多数报道都带着奇怪的颜色。
看了些同姓恋电影能拉出来的名单就一大串,伪同姓恋电影更是一箩筐。
我个人对特殊题材不挑剔。
如果片子拍不好,照样上板砖。
2、 读者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影故事。
但我的侧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
我写下去。
换行。
3、 某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小群是个三十岁的女人。
在民间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被迫去赶一场场矫情无聊的相亲仪式。
可是她其实不喜欢男人。
小时候她哥哥像揍一个男人一样的揍她。
她觉得挺好,以后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
后来哥死了,哥的愿望成为小群的夙愿。
在失去爱人两年后,小群找到了开小服装店的女人小玲。
两人相爱。
两件事情惊动了逐渐成熟的两人世界。
一是小群的妈妈赶来看女儿,督促小群去找对象。
小群和小玲就不能在自己家里公开缠绵。
与爱人在一起却不能表达爱意在导演纪实拍摄处理下和屋子里的鱼缸一样既可以装入安详还可能预示生命的突变。
另外一件事是,前爱人军军为多警察来小群处避风头。
小群后来才知道,并非如军军所讲,她抢了银行。
军军在和一个警察睡了一觉后,偷了那人的手枪,回家杀了从小就强暴她的父亲。
4、 这部电影让人满意不是它涉及的同姓恋领域。
这只是一个叙述的借口。
下面一段话是导演李玉说的——“我想表达的是女人真正的痛苦和无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导演李玉并非同性恋者却能拍了一部同姓恋电影。
我们大多在无助中生存,差别在于有人得到帮助有人遭到拒绝,遭到拒绝的就得承受痛苦。
在影片中四个女人都展现了各自无助的一面。
小群的无助来自诸多方面,家庭,前爱人和现在的伴侣小玲。
她必须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
她在迷离一段时间后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即自己的空间里找到幸福的感觉。
良宵苦短,小群没想到,母亲的出现会让自己必须公开“秘密”,军军的出现会导致爱人的猜忌还终要结束她和小玲美好的两人世界。
小玲的无助在于对这段感情的痴情,她把小群当作归属。
从异性男友那里出来后,她把一切都放进小群的世界。
她可以接受小群的亲人(母亲),但不能原谅小群把对自己的感情分享给别人(军军)。
这里就无所谓什么同性还是异性的爱情,只能强调小玲的感情很真。
唯一拒绝她是大概只有影片没有言说的,军军被捕后她和小群的生活。
军军的无助来于为自己的自由复仇后的被法律的报复,她得到了小群的帮助,得于藏身动物园,然而对自由渴望出卖了她的身体,她最终还是被一个和小群相过亲的警察逮捕。
小群母亲的无助来自和丈夫离婚后对幸福失去的信心,她得到在给女儿介绍对象的时候居然给自己找了个老伴,而且得到了双方儿女的同意。
爱听崔健音乐的老太太的影片中唯一的润滑剂。
她不是为了打破沉闷基调,而是为了强化女人在无助面前的一种积极的状态。
如同老太太为了迟暮的爱情改变了着装习惯,如同她从歌曲里听到的真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5、 简单的故事,恰如合适的兵器被出身拍纪录片的李玉拿捏在手。
这不是说拍纪录片的导演只适合拍摄朴实的镜头,相反,拍得好纪录片的导演适合做任何种类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偏暗的影调(几次亮色,比如小群和小玲在鱼缸边,在阳光下小玲回到小群身边,让人在压抑的同时,得到一个饱满的呼吸)。
影片流水似的推动和生活一般无二,导演逃脱了猎奇或卖弄意识的卑鄙群落,只是一个诚实的讲故事者。
使片子在冰冷语气中有了温暖的人性。
6、 好电影。
关于电影以外的花絮就不废话了。
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那是娱记的工作。
2002年12月31日晚看片 2003年1月1日凌晨文
找了好久,才搞到这片,名声很大,号称"大陆第一拉片".看着没太大感觉,2000年的电影像90年代初的,只是演员让我眼前一亮,搞艺术的,上过凤凰卫视的石头,和她的伴潘怡,两人都算公开"出柜"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张浅潜,演的很放的开,说换卫生巾就换,说自慰就自慰,一点不扭捏.遗憾的是她没在里面唱歌.李玉基本上是想把写实进行到底的,可是却弄个大象,金鱼么的,最后还弄了几个拘谨的警察来了场假模假式的逮捕.在我看来还是太花哨了,这些都可以省掉,腾出空间来深入的描述故事和人物.而且不知是出于剧本的幼稚还是经费的不足,影片漏洞百出,操着一口山东话的妈简直是败笔,满口崔健,经常不合时宜的说一些很时髦的话,更吓人的是,末尾竟然说了一段流利的北京话.相比这片儿,对李玉来说,更有生命经验的<<红颜>>就成功的多.可见李玉并不了解这个圈子,她挠了半天,却只是隔靴搔痒,没找对地方,所以<<今年夏天>>不够深刻也不够好看.还是希望有个实打实的有思想的同志来拍拉子的片子,我相信年轻一代的拉拉很快就成长起来,这不会是奢望.不管怎么样,感谢李玉关注这个隐秘的世界,并尝试改变世人的观念.我们也一直关注她,并且永远支持女性电影,支持用女性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李玉在拍完《今年夏天》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不足三十岁的她瘦瘦小小,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有些紧张和局促。
很难想象,这样的导演是一个先锋导演,她给人更多的感觉是脆弱和敏感。
正是这样一个导演,屡次碰触禁忌。
很难具体地描述《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凌乱,李玉似乎刻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玉不像是《今年夏天》的导演,她更像是生活的旁观者,看着她们,然后记录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制作粗糙的电影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2001年,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了艾尔维拉.娜塔莉奖。
在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又获得了“青年论坛”类别的“亚洲最佳电影奖”。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属于地下电影,这个拍摄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虽然电影被冠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可《今年夏天》讲述的并不是同性恋的电影。
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李玉并没有以其他的类似电影作为参考,她只是想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电影,李玉曾经做过说明,她说,她并不是想将同性恋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她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女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只是这些故事恰好发生在女同性恋的身上。
(导演李玉年轻时)无疾而终的爱情。
从四川来的姑娘刘小群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她独自居住在地下室内。
平时,她和动物为伴,或者平静安稳的生活。
远在家乡的母亲总是担心女儿的婚事,她总是督促女儿去约会,相亲。
刘小群一次次和陌生男人见面、约会,却一直没有遇见那个想嫁的人。
某天逛街时,刘小群认识了做服装生意的小玲,两个人一见如故,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
此时,小玲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男友,认识了刘小群后,小玲离开了同居男友和刘小群住在了一起。
刘小群母亲突然来到了北京,她的到来扰乱了刘小群的生活。
小群之间的女友君君突然又出现了,此时,刘小群的生活陷入了混乱。
李玉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仅仅是记录下了刘小群的生活。
在她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群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她们如何艰难的相爱,如何艰难的保持生活的平衡,如何对家人说善意的谎言。
电影并没有可以交代刘小群和小玲的感情是如何开始的,也没有提到这段感情的结局,因为在传统道德下,这段感情注定是无疾而终的。
李玉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论这种感情,她只是记录。
这种客观和理性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
李玉想拍摄的并不是女同性恋之间的情感,她只是在记录,有这么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饲养大象的女人。
刘小群是一个动物饲养员,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饲养大象,因为长期和动物在一起,所以她的目光里总有一些温柔和坚韧。
故事以她为核心,从她身边的两个女人开始讲述。
一个是现在的恋人,一个是过去的恋人。
她并不美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她偏执地抹掉自己的口红。
她似乎认定自己不属于女性的世界。
李玉记录下了这一幕,带着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为什么李玉要记录一个饲养大象的女性呢?
大概是因为大象是有属于神界的动物,看见其他弱小的动物被欺凌时,它也会难过和悲伤。
其实,这是李玉想要表达的内容。
她知道女同性恋不被这个世界接受,所以,她想要强调,善恶和性取向无关。
饲养大象的刘小群是一个孤独的姑娘,这种孤独,北漂最清楚。
我们不知道她之前遭遇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渴望同性之间的温暖。
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不用恶意揣摩,只需要看和了解。
电影的刘小群说,她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打她。
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女人。
可她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死掉了。
所以,她成了饲养大象的女人。
“我就是天生对女人的话题感兴趣。
”李玉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描述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她只是天生对女性话题比较感兴趣,让她着迷的是影像本身。
《今年夏天》之所以被打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的称号大概是发行者基于市场的考虑。
李玉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县城,念到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让李玉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
大学毕业之后,母亲希望李玉成为电视台主持人,李玉照做了,她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当家主持。
主持人的生涯给李玉带来了风光的生活和体面的收入,但是,李玉却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被别人摆布。
她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矛盾和压抑中,李玉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李玉来到北京,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学时期的李玉总是带着照相机拍摄女性的生活,母亲却总是想把李玉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所以,她一边偷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做着母亲喜欢的女儿。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李玉决定做自己。
在北京,李玉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做纪录片,她对女性命运以及生活的关注在她的纪录片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但是,这些敏感的题材却无法播出。
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李玉接触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她开始关注这类少数群体,并试图将她们的生活表现出来。
对李玉来说,这就像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李玉有一种感觉,她觉得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因为做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很有可能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于是,她决定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女性关系的思考。
《今年夏天》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来源于李玉认识的女同性恋者,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恰好就是一对恋人。
遗憾的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这部电影对她们而言,是最后的纪念。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对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女性和女性之间是可以彻底沟通的,但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可以。
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她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电影的命运。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记录下来,总有意义。
女性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始终是李玉关注的焦点,也是她电影的核心。
在她之后的很多电影中,她都会选择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女性作为主角。
她在电影里塑造的大多是卑微、弱势、迷茫的女性。
她们出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被生活伤害着,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无奈和委屈。
在李玉的电影中,男性是缺席的,甚至是错位的。
观众在李玉的电影里看见的不是女性的欲望的世界,而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她提醒我们,男性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女性才最了解女性。
在《今年夏天》里,我们几乎看不见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而这些父亲形象却又一直存在着。
比如某位女儿和父亲之间讳莫如深的秘密,某位父亲因为有外遇被发现而跪在母亲面前求情,某位父亲和母亲离婚。
所以,她们选择和女性相爱仅仅是为了治愈童年。
倪震说,女性导演更自觉地从性别意义上重新把女性挽救出来,从形象的独立性到电影语言的特殊性上表达女性独立的感觉,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李玉在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相似的命运,她们几乎都是弱势群体,被伤害之后,选择通过同性获得温暖。
但我相信,不管她们如何选择,这都是一种成长,她们在困境中生存,然后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出路,经历过迷茫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切看起来都很生活。
生活的场景生活的画面生活的人,包括电影最后打出来的"本影片演员非专业演员"都很让人觉得真实.没有经过太多的处理和渲染,故事是突兀的,也是顺其自然的.母亲为女儿的婚事而着急,自我地安排相亲.但是都是徒劳.她不知道她的真心归属.作为孩子的,虽然不想伤害父母,但是又无法委屈自己.女友搬过来以后,和母亲一起三个人住在一起.只敢跟母亲说是好朋友.这样的[好朋友].该怎么和传统的母亲启齿,我内心的爱恋.我看见母亲低头的叹气,我看见母亲皱起的眉头,我看见母亲两鬓的银丝,我看见母亲失望的眼神,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似的疼.但是要我离开我的爱,这比针扎满心房都疼.如果这一切不用取舍多好.多好.我和她在一起可以感觉到幸福.这抽象的字眼,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清楚看见它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世界的样子.矛盾和误解让我们无声地伤害了对方.但是我还是爱你.让我们把鱼缸重新注满水买回鲜活游动的小鱼,让我们把破碎的镜子换掉,让我们把憔悴的锋利的颓败的自己都换上新装.这一切,为了你,我愿意.夏末最后的热度,在那个破旧的蚊帐之上的蜘蛛网里扩散.我们在夏末最近的一抹光前美好的盛放.
直至今天,人们心中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也不易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所谓“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的价值观也不会那么快的改变。
《今年夏天》因为涉及同性爱题材与同性性爱镜头而未能过审这一结果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性少数群体的困境。
作为女性(尤其是非异性爱倾向的),如何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如何在家庭关系中生存,如何在男本位的价值观中生存,如何与自己共处,我想是《今年夏天》想要提出探讨的问题。
小群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并不对自己的性取向讳莫如深。
对表哥,对相亲对象都可以如实相告,唯独对独自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无法坦白。
像众多 LGBTQ 群体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来自外界(主要是城市中的年轻人)的偏见与歧视在慢慢消退,然而困住小群的偏偏是她血缘上最亲近的母亲。
小群母亲这个角色则更加复杂。
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儿子的离世后,她的全部生活重心都倾注在了女儿小群身上。
固执地要为女儿谋划未来却连女儿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在阴差阳错的与女儿的其中一个相亲对象走到一起后,才渐渐从一个父权社会所要求的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转而成为一个以女儿的幸福为重的“真正”的母亲。
小玲在和小群在一起之前,是妥协于“天经地义”的女孩。
但小玲似乎对于这种妥协有着蠢蠢欲动的反叛心理。
电影中曾三次表现男性对小玲不同程度的骚扰。
第一次,一对情侣来到小玲的服装店。
女生在挑衣服,男生则用非常直白的眼神盯着涂指甲油的小玲,小玲不耐烦的转过身背对男生。
男生说自己女朋友穿小玲卖的衣服像妓女的时候,女生妥协想要改衣服而遭到小玲果断的拒绝。
表面上小玲在拒绝改衣服这件事,实则是在拒绝男性视角对自己的评价。
第二次,一个男人来小玲的服装店想要买一件肚兜。
不停讲价的同时,男人大义凌然的以自己妻子与小玲身材相当为由要求小玲为自己试穿。
小玲不胜其烦躲到女洗手间,男人依旧在女洗手间外聒噪。
最后以小玲非常小的让步作为收尾。
第三次,小玲在误会小群与前女友君君的关系后,独自一人在天桥上发呆。
一个男人过来与小玲搭讪,小玲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男性对小玲的凝视与骚扰贯穿了整部电影,但小玲也在这一次次拒绝的过程中完成了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小群的前女友君君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角色。
从小父亲的性侵,母亲的沉默都给君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以至于君君要放弃爱情甚至生命也要亲手杀了父亲才能结束自己的痛苦。
许多人认为《今年夏天》是与主流叙事话语背道而驰的女性主题电影。
男性角色以“被边缘化”的形态出现甚至直接缺席失语。
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四位女性的焦虑,迷惘,失落,觉醒无一不与男性有关。
甚至有影评写道:“男性缺席,女性选择和女性相爱是为了治愈童年”。
这种看法正是我所认为的《今年夏天》的不足之处。
小群对父亲的不满及对哥哥的崇拜,君君对父亲的仇恨,似乎都在为女同性恋的事实找借口。
似乎没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恋,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异性所伤害而不得已选择的下下之策。
这种想法是否加深了人们对性少数群里的刻板印象。
不过,《今年夏天》作为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女同性恋主题电影,突破了以往男性导演将女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引申为女性的彼此依靠/抚慰(如: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张之亮导演的《自梳》),甚至直接将爱情弱化为友情(如王颖导演的《雪花秘扇》)。
李玉通过描绘小群与小玲之间精神的共鸣与肉体的欲望,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生活景象。
更喜欢另外一个名字 象和鱼
身为一个颜控真的没看下去,,,但是故事还是讲的很现实,就是演员没有情感流露,毁片
李玉导演处女作331
还行吧
大陆第一拉片
最近爱看有关同性恋的东西
挺真实的
用1905电影网的简介作评价再好不过:《今年夏天》是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本片取材于两个女同性恋者的真实故事,也由她们自己出演,全片采用素人演员。这本来是一部地下电影,它能从地下走到阳光下面确是一件幸事。整部电影显得有些粗糙,毕竟,它只是一部4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而这种风格也恰好与生活的原生态接近,反而成了一种风格。
可能是找到的片源问题,人脸全是糊的,头20分钟愣是看不出来是双女主…全片主打一个稚嫩,从导演到演员,运镜剪辑,台词演技…只能说虽然是半记录模式,也是导演处女期的作品,但应该还可以更好
大陆第一部女同
为毛评分那么低 我觉得很棒啊 想到面子 两人饭桌下偷牵手的画面会是我最爱的电影场景吧除了蓝色大门 还有她说我需要的只是一个爱人
剧情寡淡……人不美……唉……要知道我是充满着怎样的期待啊……
粗砺,但是诚意之作。导演似乎偏爱固定镜头,这在以后作品中也多有体现,而且叙事中流露出对男人的失望。
1、听说喜欢鱼的人好色呢。2、不是啊俺活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当时专门看同志片.........良莠不齐的
fish and elephant.
也是一个夏天看见的,更多是对夏天的记忆。
最鲜活的人物是妈妈,台词非常好。
想笑死个人麽吴君君
也就学生作业水平吧,较高的学生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