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的故事又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如果没意会错的话这一段要开始讲共产党人的解放之路了。
在这部很关注细节感的品质剧里,此时的毛主席脸上也有了些许岁月的痕迹,而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也都接连出镜。
虽然时间再变,人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插句题外话,操着一口山东话的“雷嫂”李小萌真的有可爱到我,不知怎么的,就感觉她特别适合这个大大咧咧的可爱山东姑娘形象。
她也算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篇章里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吧。
在这个篇章里,抗战刚刚胜利,在所有人都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时候,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把目光放到了为广大农民谋福祉上,尽管,内战的乌云已渐笼罩全国。
在此期间,共产党人的精神再度经受住了考验。
突围战场上,王震的部队饿到饥不择食,没忍住挖了老百姓的一些洋芋来给伤员充饥,得知这一情况的王参谋长先是厉声呵斥了自己的手下,然后不惜命人杀了跟随自己许久的战马给兄弟们饱腹......临走之前他给躲进山林里寻不见人的老百姓们写下了“欠条”——“革命胜利之后,加倍偿还”。
既能看出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又将他共产党人的廉洁品质展露无遗,同时也能看出他坚守初心的决心。
在他看来,“先有人民后有兵,再苦再难共产党人也要先顶着”!
当哥哥找上门,想让曹火星写一首违背信念却能“保命”的歌曲时,他想也不想的拒绝了,哪怕他知道此时此刻正有一架枪口对准了他的脑袋,也没有丝毫的怯懦和犹豫。
这就是那个年代革命人们的精气神儿,哪怕只是一首歌,都不能违背良心,更不能放弃初心!
李公仆、闻一多先生惨遭奸人所害为革命英勇献身,甚至小小年纪的闻立鹤也险些惨死特务枪下。
但是那时的他们,似乎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危险来临之前的记者会上,闻一多先生面对举着枪的两个特务,甚至拍着胸脯让他们尽管来。
对于他们来说,为了革命而牺牲,没什么好怕的,守着初心而亡,也是一种荣耀。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这个全新的篇章里,剧集的讲述方式似乎又多了些不一样的感觉。
相比于战场上动辄鲜血横流的暴力场景,这个时代的思想斗争其实更为严峻激烈,在这部《百炼成钢》里,既有战场上炮火连天、紧张激昂的战斗氛围,也有意义深刻的思想斗争和心理战。
革命之路,道阻且长,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初心不变,也正是这份坚守,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今天。
新手,想知道我想剪辑百炼成钢的视频我想剪辑百炼成钢的电视剧,但是不知道怎么剪辑第一集或者后面的剧集我看了很多百炼成钢的视频,我不想照抄来剪辑所以下载了豆瓣,看看一些电视剧的剧集介绍然后发布了这个。
有哪位大佬教教我。
我们的祖国是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他们身躯,他们的努力迎来这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这首七律带着旋律最近一直盘旋在我的耳边,短短的56字囊括了“长征”时期的艰辛与坚毅。
几日前,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这部由毛卫宁导演执导的大型音乐咏史剧《百炼成钢》 ,由八个主题版块,八首经典曲目与特定年代、人物群像、党史事件融合,用独创的情景作为每个板块的衔接与过渡,多维呈现 ,绘成建党百年画卷。
上面这首带着旋律的七律就出自板块之一——《万里长征》,在高度还原的情景中以音乐剧的形式将音乐、真人以及影像相结合,带着观众在现实和历史来回穿梭,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并让观众尽可能的与历史、影片共情,像一部大型的沉浸式歌舞穿越剧。
《万里长征》在我们高中历史课本中曾经学到过,主要讲述了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在两年的时间里,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并取得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观看之前,我对于“万里长征”的了解很片面,之前仅存的记忆也是学生时代为了应试死记硬背记下来的。
观看之后,我不仅了解到了很多之前我没听过的“长征”历史,而且还有几处令我印象深刻:“1935年2月,红军四渡赤水之初,朱勇为了抢到川军一台钢板油印机不幸牺牲,但红军在后续的转移过程中,为保证大部队行进顺利,不得不丢掉辎重、装备、x光机以及朱勇用生命抢来的油印机。
”…那一刻看的我泪流满面,用鲜红的生命保住的油印机,到最后还是失去,那个年代流的血远不止于此,他们的艰难我们无法想象。
还有一处同样让我热泪盈眶,“红军二渡赤水,山坡之上、遵义城内、乌江河畔、娄山关中,敌军节节败退。
在大雨中,毛主席登上山顶,豪迈地吟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那一刻,屏幕外的我好像被带回到了那段历史进程中,情感与思绪随着毛主席的一字一句,高低起伏着。
与角色一起深受长征精神的感召,把这份信仰深埋于心,这段历史在记忆中也更立体,有了很强烈的画面感。
当然,我还在剧情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比如‘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缘由: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此次战役后,红军减员近三分之二,在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很多都汇到这里,因此当地百姓中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这个说法。
”“长征”剧情并不局限于信仰,也不再独捧历史英雄,而是从生活、从亲情、友情、战友情等来诠释在那段历史中信仰同样生活、需要情感的支撑,让观众代入感更强,让我们不自觉地就产生共鸣,代入到人物之中,共情他们当下的情感与立场。
与此同时,《万里长征》的拍摄与呈现同样打破了以往以史带人的叙事方法,以“年轻态”的艺术表达方式,把现代化艺术传播模式与历史环环相连,摒除了史剧以往的枯燥无味,用音乐、影像、真人演绎的形式最大程度还原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勇壮举与信念坚守的那段历史,演员从貌到神韵均尊重历史人物,将人物刻画的很饱满,以人见史、以歌咏史。
让观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追剧体验中,重温那段艰难岁月。
无论是从沉浸式的唯美画面、尊重历史且精致讲究的台词、还是到演员们的生动演绎与相关影像,都以其最佳状态让如今的百姓们在并不枯燥的观影中充分了解到历史的原貌,让我们对“长征”那段历史了解的更全面。
影片中的毛泽东由王雷扮演,这一次他从主席青年演到老年,即使对演技扎实的王雷来说,也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在剧中诠释“远离领导中心的毛主席一边部署我党与国名党在军事上硬碰硬的方针,一边安慰老农孩子们一定会带着胜利回来”的忧心与安慰两种情绪上,对于角色颇有自己的见解,呈现了角色身上更多样的性格和更丰富的情感。
着实感受到了那份很难拿捏的领袖气质。
看着影片中饰演毛主席的王雷皱眉、转身等沉默却有力的思考着,不禁想起毛主席1958年对自己的诗词作注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势有多么危,毛主席的心情有多么沉重。
但也恰恰是这两年“长征”的磨难和考验,使党和红军认清了形势,总结了经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万里长征》这个模块热血又震撼,按照预告,接下来的《黄河在咆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板块,还会讲到诸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进程,故事的复杂程度和各种名场面应该更胜于长征。
很期待接下来的剧情,邀请大家和我一起看剧噢!
以前总是不懂,为什么爸妈那一辈的人,总是对上一辈革命先烈们有那么特别的情怀和敬仰,直到认认真真看了这部《百炼成钢》我好像终于明白了一些。
其实一开始会看这部剧纯属缘分,陪老妈看电视的时候不自觉跟着看了入迷。
从前的革命主旋律剧集,好像大多数都是非常成熟的特型演员们,演技虽然是好、扮相也是真的像,但是实话实说作为年轻人来看的话,翻来覆去,老面孔的吸引力着实有限。
百炼的选角就比较贴合人物的年龄,可能某些地方还担不起形神兼备,但胜在代入感更快、共情力也更强。
用8个小篇章、8首主题曲串联起的百年建党史进程,这样的模式足够新,也挑战着观众们的看剧习惯。
刚刚看完了第一个篇章《国际歌》的故事,最大感触就是故事讲得丰盈——每一个与这首歌有关的人物都有认真的去描绘,又巧妙的联系到一起;故事构成丰满——大到故事情节中的各种铺垫串联、台词暗喻,小到服化道和置景灯光的各种考究,细节感都做的很到位;情感表达丰富——既有毛主席、李大钊、陈独秀等等这些历史大人物的情怀表达,也有“秋之白华”般的动人爱情、陈家两兄弟和父亲之间的亲情父子情等等细腻的情感输出......
短短五六集的时长,太多风风雨雨只能压缩成几个镜头,但即使难以悉知全貌,也能在剧中的几个经典名场面中感知到前辈们深深的不易。
李大钊先生英勇赴死,即使有“认罪保命”的机会也丝毫不曾退缩,将国际歌的精神贯彻到了生命最后一刻;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在同一个地点英勇献身,只为后人能享受到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贺龙带着无数脖系红飘带的起义军奋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也从不后退;翟秋白在罗汉岭刑场上迎着清风喋血而亡,直到最后一刻仍心怀信仰......最后时间来到了今天,在艺术化的时空交错里,众人齐唱着那首摄人心魄的《国际歌》。
没有当年的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为什么老话常说“五星红旗是被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
只有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领会了先辈的不易,才能明白今天的平安喜乐有多么来之不易。
一部值得一看的品质好剧,安利给你们。
“倭寇占我东北,觊觎华北,委座却固执,攘外必先安内!
”四十二岁的续范亭将军在中山陵前悲愤自戕,捐躯以求抗日。
他看懂了此时的正途,但奈何却有太多人还被蒙蔽了双眼......“想亡我国,灭我种,黄河不会答应,黄河只会咆哮!
”炮火连天的黄河渡口,毛主席刚刚听闻烈士牺牲的消息便遭遇炮击,彼时的他没有一丝害怕,因为他知道“黄河会咆哮”!
“我是不愿被打倒的中国人”敌人在前,打到了自家门口,此刻我们都是不愿被打倒的中国人!
在革命的进程中,我们面对的绝对不仅仅是暴力侵袭的日军,国家力量的不统一、内部的小摩擦,处处都是重重考验。
然而只要心怀信念,便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颗红星不在帽子上,在我们心中......”当外来敌人近在眼前的时候,只有我们深深的明白,此时所有内忧都应该暂时平息,中国人的枪口必须一致对外,而为了这个“求民族生存”的最高信念,我们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与让步,他们把帽子上的那颗红星,暂时的收回了心里。
“这是啥部队啊,人家都往后逃命,他们却往前送死......” 公路上,溃不成军败仗而归的guo min dang军队和昂首挺胸高唱着《三大注意八项注意》阔步向前的八路军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原本大门紧闭的家家户户,也闻声开门鼓掌,在他们看来,这一支部队,似乎很不一样。
“这一回我知道你们是真的打鬼子,所以我来送送你们,能送多远就送多远......”跟刘满江认真“检讨道歉”的吴德平,还没来得及跟这位八路军兄弟好好认识认识,就被敌人的空袭乱枪打死。
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深深的明白了什么才真正值得敬畏。
这一次为护送他们而亡,我想他大概也没有怨言。
“呐喊与咆哮才是抗战最美妙的歌声!
”才华横溢又心怀家国的冼星海,同时接到了鲁迅艺术学院“月薪十块大洋,比朱总司令还多一倍”的聘书,以及百代唱片“月薪200大洋”的聘书,他会怎么选?
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从一开始的国际歌到后来的万里长征,再到现在的黄河在咆哮,《百炼成钢》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将创始之初的“星星之火”到后来的浴血奋战的党 史巧妙地串联起来。
跟随着剧集的镜头和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像我一样,感触颇多、触动很大。
在这部剧里,既有属于大人物、大事件的“经典名场面”,也有属于小人物、小情感的细腻书写,张弛有度的剧情把控之间,主旋律这一乍听很枯燥的主题,也有了让人欲罢不能的“超点”力量。
期待通过《百炼成钢》读懂历史,更好前行。
前段时间一直忙,最近终于有了点儿属于自己的时间,得以看看书,窝在沙发里追追剧。
年纪大了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还是更愿意看一些有厚重感,有历史情节的佳作,偶然翻到了《百炼成钢》这部剧,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偶然吧,更多是看了毛卫宁导演的名字点进来的。
最早看毛卫宁的作品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是06、07年那会儿,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看那部剧的时候我还年轻,但已经很喜欢这个类型的作品,后来回头补了他的《誓言无声》和《梅花档案》,对于毛卫宁的风格还是非常情有独钟的,尤其欣赏他讲故事的能力,能将整件事的脉络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呈现在你面前,保有悬念的同时还让人过足了瘾。
所以看见毛卫宁的名字,冲这个我也要看看《百炼成钢》这部剧,而毛导确实也没让我失望,整部剧从建党一直叙述到改革开放之后,如此多的人物、如此多的故事线索,要把握好节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毛卫宁导演生动的展示了自己讲故事的功力,每个故事都有血有肉,让人看过之后有记忆,如故事的开头儿,赵樱子饰演的杨开慧怀孕,主席陪她散步,给腹中的孩子取名儿一段儿,笔墨不多却贴切写实,让人看到了伟大领袖亲切、自然的一面,像普通夫妻一样憧憬着腹中胎儿的未来,还让普通观众活灵活现的了解了历史,像我是此一次知道毛岸英名字的由来。
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看《百炼成钢》有种看《红楼梦》的感觉,有的人物也许笔墨不多,寥寥几笔,却让观众把他的名字记住了,甚至喜欢上这个角色,整部剧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
还有一点很多网友总结了,通过八首经典歌曲串联起八大版块,我觉得这也确实是很别出心裁的一点,虽然只看了“国际歌”的一个章节,但觉得歌曲和电视剧融入的很自然,很喜欢这种创意,也对后面几首歌曲里的故事更为期待。
而剧中演员的表演也可以说可圈可点,我对年轻演员的关注不多,但汪涵、佟丽娅、陈晓、王雷等还是比较熟悉的,看到这份演员表的时候本来有点儿替毛导捏把汗,这些年轻面孔又有各自的成就,我对汪涵的印象总停留在那个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忽然来饰演李大钊这样一个铿锵有力的角色,能把握好么?
事实上他们都没有让我失望,历史人物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与躺在文献里的描述,想要把他们演活,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有一些不脱离轨迹,合乎逻辑的发挥,这一点既有演员的功力,也离不开导演的把握,毛卫宁导演是个能将故事里的形象立体化起来的人,好像当年执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原著党我很欢喜,这次的《百炼成钢》亦是如此。
一口气把这部年代大剧看了个过瘾,《百炼成钢》带给我十足的惊喜。
国内的党史影片,尤其是军事片,多以常某人为代表。
这位大佬似乎在其组织内无所不能。
借用各个影视小组获取关注的常用技俩:“一句话证明你看过那啥”来说,他既能大骂娘希匹!
某某无能、丧权辱国;某某某拆烂污!
又能说出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的柔性话语。
谁都管不了他了。
其实并不是啊,尤其是早期,常某人羽翼未丰之时,是谁支持他对工农抬起了屠刀,是谁让他下定了决心,是谁在他身后提供金元与舆论的帮助呢?
国民党右派,这些大佬往往隐藏在常某人的身后。
《觉醒年代》点出了吴某人,《光荣与梦想》点出了常某人的同乡叔公,本剧则点出了张某人,我特别喜欢武昌城下的一个镜头。
叶挺独立团攻占蛇山,常张二人跑到阵地上,谈起了党派问题,张说完话后,一阵战火硝烟飘过,将他遮住,镜头定格在常某人的脸上。
我在想,为何对这群大佬们提笔不多呢?
我猜:第一、他们多数没有亲手沾血。
第二、他们有时还反对老常。
第三、他们面目多变,后期退出。
这么说吧,亲手欺负人的坏人可恨,站在旁边看热闹的无赖也不是好东西。
如果编剧不知道陈延年烈士的事迹,希望您去看一看《站着从容就义-陈延年》这本书。
陈延年烈士牺牲时宁死不跪,被敌人乱刀砍死。
而不是您写的被敌人按一下就跪下去的软弱青年!
他的“六不”,是他为了革命为了信仰所做的个人选择,不是被您调侃的谈资!
观众不讨厌主旋律,只是不喜欢胡编乱造的电视剧!
尊重历史,尊重革命先烈,很难吗?
这样的献礼剧,真的配叫献礼剧吗?!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个重大节点上,近期的荧屏上也涌现出了不少作品,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为党史穿针引线,而正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热播的《百炼成钢》却贯穿了百年党史的各个时期,广角式呈现了党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完成从觉醒、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复兴的百年征程。
值得一说的是,《百炼成钢》并不只是聚焦了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剧中也用不少的笔墨绘制了一幅鲜活灵动的女性群像,以丰富多元的女性视角,去呈现百年风华中的“她力量”。
热血红颜,亦能百炼成钢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版块中,春苗这个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虎妞”,为了追随参军的未婚夫加入部队,最终实现了从“为爱情”到“为信仰”的理想更迭。
春苗身上那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完全不输扛枪的一线战士,当她得知文工团的宋雨时同志因为参与土改被土匪杀害时,二话不说就扛起枪杆接班土改工作:
在战士们和敌军奋战时,春苗拼上自己的性命穿过枪林弹雨援助伤兵,用歌声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参军之后,春苗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未婚夫丁来喜,但此时他们早已有了共同的使命,黎明的曙光尚未来临,儿女私情在家国大义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分别之际,春苗和丁来喜在全体战友和鲜艳旗帜的见证下永结同心。
在那个分别或许就是一辈子的年代,这样的取舍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革命烈士杨开慧,她不光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妻子,更是革命路上的先锋者。
出身书香世家的杨开慧,为了爱与信仰积极投身革命的道路,直至牺牲都不肯公开脱离自己和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关系。
抗日英雄赵一曼,被日军俘后受尽折磨,誓死不肯吐露抗联情报。
赴死之际,她仍昂首挺胸蔑视敌人,因为她知道,纵使她倒下了,在她的身后,还会有千千万万同胞继续奋战。
积极争取妇女权益的张挹兰,她是李大钊的学生,更是有着英雄脊梁的革命烈士,甘愿为了人民肝脑涂地。
还有长征路上直至被冻僵仍保持救援姿势的,被敌人围剿后毅然投江的女战士们等等,她们身负国恨上战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上,坚守信仰、前仆后继,在时代的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念念不忘的地方,必然有光”历史注定会牢记这些为信仰甘洒热血的巾帼英雄,但有这样一群人,她们也不该被历史忽略,她们超越小我的牺牲,成就了伟大的英雄时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动荡岁月中最圆满也最不可求的浪漫,当瞿秋白投身革命,杨之华也无怨无悔地守候着,以胸前的一粒纽扣遥寄相思,也在16年之后,凭借这粒纽扣接爱人回家。
音乐家冼星海放弃百代唱片的高薪聘请,去往延安,他说,“只要是为了抗战,不用请,我主动来。
”而妻子钱韵玲亦是没有一句怨言,即使知道这条道路注定艰险,她仍给予了冼星海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她说,“念念不忘的地方,必然有光”。
彭雪枫和林颖结婚三年,可真正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三个月,分隔两地的思念全靠87封书信来维系,孩子平安出生后,林颖一心等候着爱人的凯旋,结果却等来了讣告。
而往后就只有这一封封书信,伴随着她度过追忆雪枫的每一个日夜。
左权和刘志兰同样是“相见时难”,刘志兰在往来书信中寄去了孩子北北的小脚印,也写下了日日夜夜的牵挂,而左权的四个“念”字,也胜过了千言万语。
艰苦的岁月中,有多少像她们这样的女性都在用自己温柔的方式保家卫国,从小我走向大我,她们始终坚信,正义和光明必会来到。
“她力量”的崛起,是时代的“和声”回望这段百年历史,细细推敲便会发现,战争年代中的“她力量”,也在岁月静好的当下得以传承并盛放。
从《百炼成钢》后续的篇章来看,更多的优秀女性代表正在等待解锁中。
她们有的是功勋科学家背后默默付出的伟大女性,有的是和劳动人民一起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优秀干部,有的是“家穷志不穷”的西北姑娘,还有的是奔波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工作者……
“她力量”的形成和崛起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进步,“女人能顶半边天”早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从无数女性身上迸发出的一种向上的生命力。
尤其是在过去的2020年,多少医护人员冲锋在一线用身躯对抗疫情,那些“主动剪短发”“口罩勒痕”的工作照都曾让你我深深触动,在与社会价值接轨方面,女性们始终都在大步向前走。
在《百炼成钢》中,我们看到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厚重历史,看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主义,看到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民心所向,也看到了一部优秀作品,足够征服当代观众的精神情感力量。
好的历史剧,有余音,有回甘,更有震撼,《百炼成钢》正讲述着属于中国自己的故事,它用心讲,观众认真听。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织突击队”“他刚才说的那两个员,是干啥的?”“不怕死的人”......马胜简单粗暴地解答,却是最贴切的形容。
可能现在的我们很难通过文字和言语去感受到那种浓厚的革命氛围,但是看了这部《百炼成钢》,用眼睛和心去认真感受一番,似乎就能明白一些。
李周、马胜、大力一行少共国际师的“娃娃们”,面对敌人布下的“二十个师”的口袋阵法,毫不畏惧的奋勇直前。
在他们看来,只要大部队需要,哪怕前面迎接自己的是枪林弹雨、洪水猛兽,也会一往无前的全速冲。
留守原地的李周,看到前来后卫的陈树湘的部队,听他说着整个部队大家都没有打算撤退的计划,身受重伤的他也选择了留下,其实他本可以有被人抬着渡过湘江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这样的机会,选择了为中央部队“鲜血换时间”。
“我自己的时间,今天就在这停止了”
战争的是残酷的,而它的残酷若你用心去体会了,定能明白革命先烈们的伟大。
看着荧幕里的他们,明明每天都在枪弹炮火中不得安生,但是却每个人都充满了劲头,每个人都被一种浓厚的信念包裹着、滋养着,这种信念,叫做革命。
湘江一战有多惨烈?
在水流缓慢的岳王塘,江水被革命烈士们的鲜血染红。
“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
年纪轻轻轻的“新兵蛋子”大力,看起来还对战场和敌人的炮火有些害怕,在决定留守的时候,听到马胜他们说着他们渡江希望渺茫的时候,还有些惶恐。
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他怕了吗?
和李周、马胜接力炸碉堡的时候,大力何曾怕过!
看到两个人被敌人的机关枪逼停了,他大喊一声给自己壮着胆就捡起掉落的手榴弹冲了上去。
在和马胜一行少共国际团成员们留下殿后时,大力不顾一切的救下了马胜,自己却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最后那一刻,他怕了吗?
我想没有。
要非说怕,他怕的也不是战死,而是怕父母养育自己一场自己却“连个影子都没留下”......“我们是同志,我们都是你的影子!
”三年、五年,还有共产党的一百年,个中不易处处令人心疼侧目。
一部非常良心又让人深感震撼的品质好剧,实名制安利给你们。
“你愿意跟我结婚吗?”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朴实纯粹,那个年代的爱情格外的艰难。总体来说剧情横铺直叙,车站送别,毛泽东的这一眼,就是中国的未来。
学习党史好材料
什么汪涵,王雷,这些演员我就看不下去。王雷演伟人简直是对伟人的侮辱
建党百年,党同时奋斗了百年,真的要致敬,缅怀那些牺牲在党的建设路上的英雄们,每当《国际歌》的音乐响起都能热泪盈眶。
开篇就见不凡功力,运镜稳健,以长镜头展开一幅人民受苦受难的画卷。从火柴到红日,黑暗逐渐被光明驱散。如此精良的视听只是背景,衬托而出的是毛泽东壮怀激烈、执着坚定的形象。随后,陈独秀、周恩来、李大钊等一众先辈登场,气象随之而来。这部剧的立意很棒,以八首经典歌曲串起百年峥嵘岁月。《国际歌》一章起了个好头,后续值得期待。
给瞿秋白先生疯狂打call!历史上的瞿秋白是一个很有风骨的文人,同时也给人谦谦君子的印象,陈晓的契合度很高,温文尔雅的同时又能看出他身上坚毅的意志。
一直期待这部有创艺的新片子,6月13日这部剧终于展示给观众了。看了感觉此剧编排很新颖,剧中主演王雷扮演的毛主席,神似真人,出乎我的意料。扮演瞿秋白的陈晓,演的很也入角色。给五星一点不过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词竟然是在四川农村的粮仓边产生灵感的,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巴适才是硬道理!
这部剧对历史人物表现是合理,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不止有革命,也有自己情感,向毛泽东和杨开慧站在湘江河畔,给儿子取名字,瞿秋白和杨之华,偶然相遇一见钟情,非常浪漫和感人。
陈晓身上真有瞿先生那种温润如玉的墨客气质,这些伟人是真的让人心生敬佩,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也仍有人心向光明。近期好多献礼剧,像我们这代年轻人展现那段历史,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
王雷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八零后这一批里王雷的演技算比较出彩的了
感觉这部剧是最好的党史学习材料,看一遍能学到很多,而且这里边重要的建党人物之间的关系阐述的很明确,想要学习一下近代史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陈独秀和陈延年吃面这段细节太好哭了,两父子都是针尖对麦芒,然而始终连接他们浓浓的亲情是不变的。刘威老师老戏骨啊,举手投足都是戏!好看!
追忆党史,重现峥嵘!大气恢宏!!!
最清澈的爱是对祖国的热爱,很感激伟人教员将这份纯粹刻录或者说重塑到我们的基因里。朴实的表演,震撼的故事。
聂帅没有赶上秦老的这一段,真给我看着急了!“政审严格这本身没有错,可凡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纪律是死的,可人是活的”,聂帅睿智!最终追回了秦老,创造出了为火箭的推力提升了百分之八的推进剂!
李佳航的张伟太过于深入人心了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晓的瞿秋白刘烨的杨之华还原度很高,革命中也能有让人为之向往的浪漫爱情。
最近学习党史了解了一些李大钊先生的英雄事迹,刚好与剧中内容吻合,还原度还是挺高的。面对酷刑,坚贞不屈、慷慨赴义,汪涵把先生的气魄和胆量演绎得不错,冲击力很强
6.13一部期待已久的献礼剧,跟随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激动不已,也通过这种方式重温革命的激烈和宏大,于真实人物的还原之下,接受一场意义非凡的洗礼。6.14又追两集,革命要有力量还要矢志不渝。今天汪涵版的守常先生最让人感动,我晓版的秋白先生,气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