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上海的时候,很是看不惯本地人的优越感。
无论过得多艰难多寒碜,那一幅敝帚自珍的样子让我很是不以为然。
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那份过日子的劲,我看着觉得特别累。
不管里子怎么样,外表是一定要漂漂亮亮的。
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家里再小,也是会归置得整整齐齐,衣服再旧,也要熨得平平整整。
我曾经以为这是因为上海人好面子,这话不假。
所以生活再千疮百孔,在人前人后也一定要光鲜亮丽。
剧中严师母告诉程先生王琦瑶的状态很差,她不说王脸色不好,吃泡面宅家里,单说她家里乱,并且说从没有见过这个样子。
可见最反映王状态的倒不是她吃的怎么样过的怎么样,而是她家里收拾得怎么样了。
然后呢,我突然有一点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了,也懂得了一点上海人自持的优越感了。
不知道哪里看过,一个文革时被改造的知识分子,无论过得多么艰难,也总要在下午抽出一点时间泡一壶茶给自己。
生活总要有那么点讲究,这也许就是叫做气质的东西吧。
就像王琦瑶说得那样,一个人就算活七十多岁,也就吃那么几顿饭,如果每顿饭多花一点力气就能做得更好,为什么就不把它做好呢。
把长恨歌搬上荧幕,觉得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儿,因为王安忆的原著是非常的出色。
不过这35集的电视剧让我有些出乎意料,拍的真不错。
少年王琦瑶由黄奕饰演,尽管我觉得她还是有点不符合王琦瑶的某些气质特征,但在里面的演技还是耳目一新,打破我对她以往的评价。
张可颐饰中年及后的王琦瑶,她是我很喜欢的香港女演员,而且把王琦瑶这个角色演得很好,眉宇神情都到位,关键她的气质更加适合演绎。
电视剧的结尾王琦瑶没有死,编剧改编了小说的情节,不知道是否对王琦瑶这个人来说是一种仁慈?
不过程先生走了,她的未来会很寂寞吧。
想来,还是让王琦瑶死在长脚手下,更好。
当年看完这本小说,非常不喜欢王琦瑶,如今看完这部剧,又想把书拿出来回味一番,因为对这个人物,我好像有了更多层的看法。
他是个可怜可恨又可爱的人。
有缺点也有优点,同时也有一种活在时代背景下的悲哀的原因。
真心觉得如果当初选择了程先生,她的一生会幸福很多,平淡的过日子。
人啊,就是有一种不甘心,想要走的更高的理想,有时候这种理想未必是好的。
深刻记得小嫣红那句:你的梦,是永远不会实现的。
好似下了诅咒一般。
她的一生,到头来都没有结果。
而程先生,陪伴了她大半生的人,我真的相当佩服这个男人,可以好到如此程度,让我又气又感动,王琦瑶真的是辜负了他太多太多。
尽管如此,他对她还是无微不至,有时候真的为他觉得不值得。
开始的情节很平淡,文字朴实无华,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为题,细腻的描绘了上海这座城由内而外的美丽。
不至于扣人心弦,但事物贴切而又真实,令人很舒服。
故事的刚开头,王琦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她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受欢迎,她有些小聪明,在一众女孩中卓尔不群。
她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珍,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明星、电影、导演、摄影机,那是个多么吸引少女的地方啊。
王琦瑶有了第一次去电影厂的经历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里,王琦瑶认识了导演、程先生,还有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人士,她拍摄了杂志照,被冠以“沪上淑媛”的名号,人生轨迹从此慢慢开始改变。
上海小姐的选举,使王琦瑶一举成名,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当选上海小姐后,周围的赞扬让她有些自视甚高。
虚荣心开始变得膨胀,她拒绝了程先生的追求,选择做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交际花”的庇护所。
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只有李主任这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但美梦还没做多久,上海解放后,李主任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王琦瑶的的梦终于跟着破灭了。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归于平淡的生活让她感到冷清寂寞。
短暂的蛰居苏州后,终是受不了那海上繁华的挑逗,回到上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弄堂护士也好。
平安里,王琦瑶带着那份骄傲回归平淡。
上海小姐的殊荣,与李主任的往事,倒像是改朝换代被人们遗忘的前尘旧梦。
25岁,在最该婚配的年纪里,她遇到了康明逊,一颗静如死水的心,受到了挑逗。
她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他是家族庶出,两个夹缝中生存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而爱情的结果是有了结晶,却无法白头到老。
她理解她的爱人,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将腹中胎儿嫁祸给同样被命运抛弃在边缘的萨沙。
也罢,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自己可怜,倒不如和可怜的孩子共度余生。
随着岁月流淌,女人就像是古董,时间越久,越失了光泽。
很多年过去,这陈旧的古董终于有人又拿起来轻拂去灰尘。
有太多的人说王琦瑶与老克腊拥有的是一份畸形恋,从年龄来看确实如此,但王琦瑶的心,又何尝变老了呢。
老克腊的怀旧和王琦瑶的不老之心,两人的爱情确是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
只不过一切都太晚了,就算是一整盒金条换取他最后的陪伴,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倘若老克腊一直没有出现,可能王琦瑶会平淡度过晚年,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王琦瑶就什么也没了。
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到头来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
王琦瑶的一生,一直在等候着有人来成全她的人生,她的自尊、被动与自我防卫,使她无法主张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繁华一梦换来了几块金条,而这几块金条成了她最后的底气,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所。
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
旧上海的繁华与糜烂共同存在着,繁华的表面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繁华后面是更大的落寂。
我似乎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
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人事之间的安排也总是错着位,一错便一直错,错到后面也就是一首长恨歌了。
最初听说是黄奕演剧中的少年王琦瑶时,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黄奕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上错花轿嫁对郎》和《天上人间》里疯疯癫癫的丫头,怎么也跟原著里举止优雅心思细密的“沪上淑媛”对不上号。
不过,在看过全剧之后我觉得,相对于张可颐意料之中的精彩,黄奕倒是给了观者几分意外的惊喜。
原先那个不谙世事的疯丫头变得有女人味了,知道低头的好处,眼神也变得宛转含蓄起来,那一点点少女的小世故,小心机,被黄奕演绎得分外传神。
虽然剧中的一些桥段,比如哭戏,黄奕的表演仍略显生涩,但是对于一向出演青春偶像剧的她,已经算是长足的进步。
少女王琦瑶,占了全剧十五集的戏份,黄奕把这部分戏撑起来了。
张可颐的王琦瑶,则是一种清淡耐品的好看。
她的长相也许和原著不甚相似,但那份精明而淡雅的神韵,却和原著的描写十分贴合。
她穿着素色旗袍,提着药箱走过康家洋房的客厅,只那一瞥,康明逊就为之倾倒。
那种微笑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是岁月沉淀才有的美丽,绝不是少女时期娇艳的申江女中学生能具有的。
虽然因为国语水平的关系,所有的台词都是后期配音,但是张可颐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王琦瑶面对感情的左右摇摆,总是不甘于平淡,想要追求刺激和奢华的不安分,还有骨子里作为上海女子的坚韧和倔强,她都表现得那么到位。
张可颐的那双大眼睛,真是会说话,她坐在那里,没有动作,所有表情都藏在眼波流转里,等你去品,等你去猜。
小说里的王琦瑶,被王安忆塑造得很彻底,很极致,有时候让人难以理解。
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总体的性格仍和原著一样,但是多了更多我们可以同情和感知的细节。
王琦瑶委身李主任,不像原著里那样,只是舍掉名分,留住实惠,求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而是不得已的决定。
父亲出了车祸,半身不遂,治病需要大量的钞票;而李主任熏天的权势和背后的那个特务机关,又唬住了本来就涉世未深的王琦瑶。
于是她服从了,比原著更可悲的是,她真的爱上了李主任。
所以,李主任的原配小嫣红说的那句诅咒,“你的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才会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阴影,每当她感到幸福快要降临的时候,那句话就会跟魔鬼一样跳出来,挡在她面前,狰狞地冷笑。
李主任,是她觉得自己这一生,除了程先生以外,最最对不起的一个人。
王琦瑶的悲剧,在原著中是由她自己造成的。
在电视剧里,王琦瑶的母亲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她想让女儿生活得富足,想让女儿嫁个有权有势的人,或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但是,正是她的言传身教,毁了王琦瑶的初恋,毁了王琦瑶的婚姻,也毁了王琦瑶的一生。
王琦瑶这个女子,如果早生二十年,那么她会成为沪上最风光的太太;晚生四十年,也许她就成了商海中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可惜啊,“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还如花似玉的年纪,遇上了旧上海的风雨飘摇,所谓春行秋令;好不容易盼到了改革开放,她却美人迟暮,所谓秋行春令,却已经是乐游原上的夕阳,光辉不了几日了。
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踏实稳当的人嫁了,就算风风雨雨,也是温馨平凡的一生。
从这个角度说,程先生,就是她当年最好的选择。
跟着他,也许会吃很多苦,但是两人相互扶持着,未尝不是一种风雨中的幸福。
生于高级职员家庭,却成天想着攀龙附凤,王琦瑶母亲的人生观,其实是典型的小市民思维。
还是王琦瑶的父亲看得清爽,他对太太道,你们女人都想着当皇帝的丈母娘,那皇帝的妃子是那么好当的?
王琦瑶若是多听父亲一句,断不会弄到妻不妻妾不妾的尴尬境地。
程先生,在原著里是王琦瑶的那个“底”,繁华落尽酒阑人散之后,“还有一个程先生”,不过,原著里的程先生愿意帮王琦瑶渡过难关,却不再愿意成为王琦瑶的丈夫了。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男人,宁可看着满地碎片想象当年花瓶的倩影,也不愿接受拼补之后已经千疮百孔的生计。
后来,更是用跳楼,终结了他和王琦瑶的所有联系。
电视剧里这个程先生,简直成了上海男人的楷模。
他不但心甘情愿做王琦瑶的那个“底”,而且始终认为王琦瑶跟当年一样美丽和善良,对她不离不弃,陪她走过了大半生,直到患了癌症,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我相信,世界上是有这样的男人的,虽然很少,但遇到他,就一定是那个女子的福气。
只可惜这福气,王琦瑶不懂珍惜。
扮演程先生的谢君豪说,他在生活中也是个好好先生,但是如果遇到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他是绝对无法宽容和原谅的。
这就更显出了程先生这个人物的难得,编剧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未尝没有给被全国人民误读的上海男人们翻案的意思。
程先生的一生,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因为是旧知识分子,因为那些总也改不掉的小资情调,他半生都在各种运动中受到冲击,甚至绝望得跳楼,当然,剧中的他,最后被抢救回来,在王琦瑶的照顾下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在这看似痛苦的人生中,他坚守着对于王琦瑶的感情,他把王琦瑶当作自己的一个梦来呵护,守护王琦瑶,让王琦瑶不要受到伤害,成了他最大的人生理想。
虽然,最后他患了癌症,虽然,最后他去世了,但是,能亲手把那枚钻戒戴上王琦瑶的无名指,能和王琦瑶共舞一曲最后的华尔兹,然后含笑在爱人的怀中离开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程先生的一生,是求仁得仁的一生,他一直爱着王琦瑶,除了王琦瑶的允诺和道歉来得太晚,他没有任何遗憾。
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伟大的,这伟大不是建功立业的伟大,这伟大是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执著作为信仰贯穿终生的伟大。
男人的大小,并不在事业成就的高低,只要心中怀有慈悲和大爱,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王琦瑶没有死,程先生死了。
这是编剧比王安忆慈悲的地方,也正是编剧比王安忆残忍的地方。
对于王琦瑶来说,程先生早已成了她经历风吹雨打时唯一的支柱,唯一的避风港。
程先生也是她内心苦闷最好的倾听者,是她快乐时最好的分享伙伴。
此后春风秋月,寒来暑往,谁陪她看日升花谢,细水长流?
她等待了一生的好时光,最终竟是无人共赏,无人到来。
长的是遗憾,短的是人生。
王琦瑶的故事结束了,一曲往事歌罢,上海在快三步的舞曲里,继续向前。
——是为《长恨歌》。
观《长恨歌》——感佩世间这份极度包容的爱——程士砥《长恨歌》里的程士砥是一位40年代文质彬彬帅气的上海绅士,英国留学回国,在上海有份文职的工作,业余爱好摄影,最擅长拍人物,常给电影拍些明星照和宣传照,一次程先生在电影片场看到一位叫王琦瑶的女孩,第一次在照相机里看到她的美丽,便被她彻底吸引,于是,爱从这一刻开始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程先生觉得王琦瑶很美,他爱上了这个女孩,为她拍照,上杂志,帮她找到自信,鼓励她敞开梦想,给她实现梦想的勇气,看着王琦瑶越来越漂亮,成功的当上“上海小姐”,看到自己爱的女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越来越成功,他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觉得王琦瑶会是他一生的幸福。
他没有自私的想过,把心爱的女人推到了时尚的风口浪尖,对自己来说是有威胁的,他可能随时会失去她。
(爱她,爱看到她开心的样子)王琦瑶成了国民党高官李主任的情妇,可他依然惦记担心着她的幸福,不愿听到别人指责她的任何不是。
他一厢情愿的相信那是为了她父亲的医疗费而迫不得已的选择,想到这,他更加心疼甚者有些自责。
他努力打听瑶瑶的生活,小心翼翼的探望她的近况,此刻他仍享受着自己还能关心和爱护瑶瑶的幻想。
可当他看到瑶瑶打理的公寓是那么的高贵有品位,生活的每个细节是那么的精致,而这一切和她这位女主人是那么的般配,他有些失落了。
当他看到王琦瑶选择的男人时,他彻底明白了自己已经没有资格再爱她了。
(程先生选择让自己痛苦的离开,因为爱她,所以不能打搅她的幸福。
)李主任要走了,温文尔雅的程先生激动了,“你不能这样把她悬在半空中不管她,对她你要有个安排。
” 一个男人开口向情敌祈求给自己心爱的女人许一个未来。
(虽心如刀绞 只为担心她的幸福) 李主任死了,瑶瑶受了巨大的创伤,程先生决定自己必须去帮助她,因为此刻她一定是脆弱得让人心疼到无法呼吸。
他独自去乡下把瑶瑶接回上海,无私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她受伤的心灵。
除了心疼和希望她早点走出心底的阴影外,程先生没有表现一丝要追求瑶瑶的意思。
(爱她,不愿给她任何的负担和压力,在王琦瑶最脆弱的时候,程先生没有乘虚而入,而是给于她绝对的自由。
)五十年代的中国,像程先生这样早年留过洋的旧上海绅士,于当时的时局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生活波折几进潦倒,在这期间程先生没有找过瑶瑶,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资格爱她,这个女人在自己心中是那么的美丽高贵,是不能受一点委屈的,他把爱深深的藏在心底,孤独的自己过着潦倒的生活。
直到他在路边摆摊修表被王琦瑶遇见。
原来瑶瑶仍然单身,爱似乎又有了希望,他期望能有机会照顾瑶瑶,陪她生活,起码让她可以不孤独。
他毅然决定用他那柔弱的身躯去山西挖煤 ,以求能弄回自己的上海户口,找份工作,能给瑶瑶个稳定的生活。
挖煤的日子是艰苦的,但心里是甜蜜的,因为有爱有希望,凭着爱的力量,他拼命干活终于拿回了上海户口,回到上海。
就在他满心憧憬着能和瑶瑶生活的时候,却发现瑶瑶有了新的男人康明逊,更令他担忧的是这个富家公子不可能能给瑶瑶个未来,甚者会再一次伤害她。
他激动了,不是因为自己的希望破灭,而是担心这个年纪的瑶瑶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是一次大错,而且这个错误一定会更深更深的伤害到她。
程先生担忧、焦急、心疼,但最后他还是没怪瑶瑶,没恨瑶瑶,带着疲惫的身躯独自生活在上海的那个角落。
(没有责怪没有怨恨,只因自己太爱她,除了心疼和担忧,祈祷上天对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好点以为,能做的只是努力保存好自己爱的力量,如果有一天瑶瑶需要,他希望自己有能力给她更多的帮助。
)瑶瑶怀孕了,康明逊结婚了,出国了。
程先生又有机会来到瑶瑶的身边,他怪老天对一个女人的残忍,瑶瑶接下来的日子会很苦,他心疼得心在滴血。
面对苦命的瑶瑶他已做好给康明逊做替罪羊,给他们的女儿做挂名父亲的准备,虽然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天大的痛苦,可比起看到心爱的女人无助,他愿意让自己一个人去忍受。
瑶瑶不忍伤害程先生,选择赖上别的男人,程先生虽然觉得瑶瑶这样做不道义,但程先生明白瑶瑶是不愿伤害他,不愿亏欠他太多,他尊重瑶瑶的决定。
往后的日子程先生倾其所有呵护她们母女的生活。
(此刻的程先生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享受着自己的爱给瑶瑶带去的一点温暖)文革时期,程先生被批斗成了牛鬼蛇神,又患上了重病,一个人孤苦无一的住在医院。
王琦瑶三番五次提着水果横穿整个上海跑来探望他,可他始终不愿见面。
程先生在自己最脆弱无助的情况下也不愿接受瑶瑶的一点关怀,因为他要瑶瑶知道,他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不希望瑶瑶有任何的愧疚感,不愿她给自己背上亏欠的包袱,他要瑶瑶明白,自己从来没跟她计较过。
(感动于程先生如此彻底的爱)一晚,程先生留宿在王琦瑶家的客厅,半夜时分。
王琦瑶说:“程先生,你睡不着吗?
” 王琦瑶又说:“程先生,你没明白我的意思。
” 他淡淡地说:“我很明白,你的意思是,如今你我只有这一步之遥,只要我程先生跨过这一步,你王琦瑶是不会说一个“不”字的。
(他不要··· 他爱了她几十年,为什么一朝近在咫尺却拒绝?
一拒绝,一剖白 感叹程先生这份执着的爱慕已经升华到一种怎样的境界。
这份爱感动得让人心疼!
)王琦瑶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顶多可以抓住一条尾巴,可她仍然不甘心,当老克腊满足色心后抛弃她,便彻底摧毁了她的骄傲和自尊,王琦瑶愤怒了,崩溃了,莫大的羞辱使她痛苦的接受再没有机会幻想生活的事实。
面对现实,面对程先生她知道自己是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欠他的情只有来世做牛做马报答。
“我不要你下一世做牛做马报答我,我只要你这辈子可以平平安安好好过日子。
”程先生担忧和心疼必须面对现实的瑶瑶。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没有能力再照顾她多久,程先生努力用自己最后的能量抚慰瑶瑶痛苦的心。
瑶瑶终于彻底放下心中的高傲,真心感觉到程先生这杯不烫不冷的茶给她的温暖是那么的重要。
王琦瑶:“我知道,自己的千疮百孔最对不起的,最伤害的是你程先生。
”程先生:“我从来没跟你计较过。
” “我知道,你是晓得我对你的感情的,就像小囡子晓得爹娘 对她的宠爱,所以什么淘气的事情都敢做。
” “我怕,我怕我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我怕把你一个人留在世上。
”王琦瑶:“不,你一定不会有事的,我还要跟你过好几十年。
”故事最后的画面是,王琦瑶拉着程先生的手,幸福的走出平安里弄堂,漫步在幽静的小路,在曼妙的路灯下,在梧桐树下,跳着一曲属于他们俩的浪漫华尔兹。
最后程先生微笑的躺在瑶瑶的怀里幸福的离去。
王琦瑶的眼角流下了眼泪,那是终身遗憾的眼泪!
是女人幸福的眼泪!
小灯泡2011.7.23
年代戏不得不说,有时个人的悲剧色彩大多来自于时代的动荡,王琪瑶一生中与形形色色的男人经历了各式爱情,四个男人,最后想到了程先生,真是让我心酸,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从头到尾都未曾离开王琦瑶的男人,但是备胎了一辈子,他一辈子都没赶上好时代,上山下乡的时候他成了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闹文革的时候他当了老师,反封资修的时候他又成了走资派的摄影师,他总是一副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样子。
他与王琦瑶不同,他这辈子只做了一个梦,就是能在王琦瑶身边永远和她在一起,而这个梦就要实现的时候他却要死了。
其实主要是很喜欢谢君豪这个男演员,很有味道,hk人,演起内地剧一点都不违和,气质很好,台词功底很棒。
观《长恨歌》——王琦瑶 一个女人一生的遗憾与幸福05年看过一部由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长恨歌》,讲述的是一个叫王琦瑶的上海女人和她人生中几个男人的故事,当时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这个女人一生是个大悲剧,寻寻觅觅经历了几个男人,可最后发现最爱他的男人原来一直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不知道珍惜,到了彻底失去这个男人时才知道这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同情那个一直爱着王琦瑶的上海小男人程士砥,他终身未娶,珍爱和守护着这个王琦瑶,却最终也没能得到这位心爱的女人。
心疼这位有情有义好男人的同时觉得替他鸣不值、愤不平。
除此之外,对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感触,6年后的今天,偶尔看了同是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恨歌》,剧情故事差不多,可突然觉得怎么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故事,自己的很多感触和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于是,我决定要把自己现在看《长恨歌》的感想记录下来,因为我有些好奇,10年以后我再看这个故事,那时的我会如何解读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
王琦瑶——16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长得很漂亮,聪明心细,有品位有追求有梦想的女孩。
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
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淑媛”,之后又当选1946年“上海小姐”第三名。
程先生对王琦瑶一见钟情,王琦瑶正兴奋的体会着当明星的良好感觉,同时理所当然的享受着程先生的爱慕和追求,就在她犹豫是否就此接受程先生的爱时,她却被一个成熟稳重又多才多艺的军政要员李主任看中,在这个成功男人的追求下王琦瑶选择了这位能让她感到兴奋、激动,带点神秘的成熟男人,成了他的“外室”,成了高档公寓的女主人,过上了她梦想追求的高品质生活。
而这些是那个温文尔雅的绅士程先生所不能给她的。
用她自己的形容是:“李主任就像是一杯滚烫的茶,而程先生就像一杯不冷不热的温茶”。
的确,温温的茶总让人觉得少那么点热气,少那么点该有的劲。
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王琦瑶听从内心的感觉,选择李主任是合情合理的,虽然现在的看官会觉得不冷不热的温茶才是最适合最实在的,可当时的王琦瑶是那么的年轻,刚刚开始感到自信,听从内心的选择追求自己喜欢的感觉并没有错,那是对自己的诚实和爱护,她便不是一味的贪慕虚荣攀高枝。
她与李主任是有真爱的,最后李主任在政治的决杀中牺牲了,王琦瑶噩梦般的看着李主任惨死在自己的身边,对于一个刚开始体会幸福的小女人来说那是怎样的恐惧,她一生也无法忘却那个可怕的场景。
她一直留着李主任的烟斗,深夜孤独寂寞的时候就会拿出来一遍一遍的擦拭、抚摸。
点上火,闻着那属于李主任的味道,回味着这个男人给她的温度,添食着这个男人留给他的伤痕。
她永远小心翼翼的保存着李主任留给她的那盒金条,在最危险的时局在最困难时刻用命去保存着,在她心里,她守护着那些金条就是在守护者李主任的感情。
至此,我觉得王琦瑶是个有着真性情的女人。
突然失去李主任,就像一个美丽的梦醒来,等待王琦瑶的日子便不好过。
国民党高官的情妇,遗妇,这样的身份;内心依然有梦有追求的那份坚守;使得她在上海那些老弄堂里清高、孤傲却又小心翼翼的靠着给人打针过着平凡的日子。
哪怕生活在异样的眼神下和家人的不理解下,她依然坚守着内心的梦和对感情的绝对忠诚。
这样的时光她让自己一过就是将近十年,直到30岁,一个中产家庭的少爷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有着玩世不恭的外表,叛逆却又无助的忧郁内心。
两个人品位相投,成熟的王琦瑶一早并看出了这位少爷对她的倾慕,王琦瑶最后勇敢地接受了这个叫康明逊的男人,在她明知道这个男人无法给他任何未来的情况下,在她明知这又是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下,她却勇敢地选择了爱的渴望。
她告诉康明逊,自己会和他好,直到他结婚的那天,绝对不会给他任何麻烦。
后来王琦瑶意外的怀孕了,她选择自己把孩子生下来,为了不给康明逊麻烦,为了给女儿找个能挂名的爸爸,她赖上了一个有着共产国际产儿身份的中俄混血男人,给康明逊找了个替罪羊,最后这个男人因此逃离了上海。
康明逊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别的女人结了婚,去了加拿大,十几年后回国又认走了女儿。
康明逊对王琦瑶是永远的愧疚,最终他都感慨王琦瑶是个怎样坚强的一个女人,随口的一句“不会给你添麻烦”,便真的从未打搅过他的生活,留个他的是一生无法偿还的情感亏欠。
至此,我对王琦瑶是敬佩的。
女儿的离去,使得王琦瑶的生活一下变得像个空洞,就在她最空虚最孤独的时候,女儿的一个朋友,一个上海的“老克腊”(小流氓)对王琦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他好奇的是老上海那些奢靡的风花雪月,那些老上海滩名媛的生活,王琦瑶对他来说就是那个时代的感觉,他想知道国民党高官情妇的生活和滋味。
而这些好奇和恭维正巧又再次勾起王琦瑶的梦,一个在内心永远不甘心忘记和放弃的梦,在自己近50岁的时候,在梦即将侧地无望破灭的时候,她疯狂的想再最后抓住梦的尾巴。
为此她失去了应有理智。
可当老克腊半夜醒来发现身边这个老女人的样子,一切好奇感顿时消失,仓惶逃走。
这对王琦瑶来说是致命的伤害,他彻彻底底毁灭了她的梦,残酷的摧毁了她内心的那点自信和高傲。
击碎了她努力坚守着的能让自己坚强战胜孤独寂寞的精神力量。
她彻底愤怒了、爆发了、失态了,前所未有的感觉到孤独、失落和恐惧。
更加残酷的是,一直在身边爱护照顾着她的男人程先生就在此时,就在她真真感到害怕,真真感觉是那么需要爱的时候,程先生已为她耗尽了全部的生命,彻底离开了自己。
感叹编剧给王琦瑶安排了这么个残忍的结局。
至此,我对王琦瑶是同情的。
王琦瑶深知自己是不甘过平庸生活的,她坚持要找到真正登对的爱情,哪怕她知道那份爱情不会有美满的结局,但仍坚持等待。
对于程先生,她是坦诚的,在李主任离开后,最低迷的她没有利用程先生脱掉她国民党高官情妇的帽子,而是选择一个人独自承受。
在意外怀上康明逊孩子的时候,她没有认程先生成为康明逊的替罪羊,没有让他当女儿的挂名父亲,而且她深知,只要她开口,程先生不会不同意,可她不愿伤害这个有些懦弱的痴情男人。
当她的梦彻底被摧毁,接受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千疮百孔是对程先生的不公平,虽然程先生从没跟自己计较过,但她知道最伤心的还是程先生。
我敬佩王琦瑶对自己情感的绝对忠诚和对爱坦诚的勇气;羡慕她能拥有像程先生这样一个男人一生的爱;同情老天对像她这样一个女人一生命运的的捉弄。
小灯泡2010-7-22
相比明星豪华阵容的电影改编版,这部电视剧显得朴素真实,情节更忠实于原著啦,较好得展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王琦瑶在电视剧中活了下来,作为看客,对于这样的改编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相比电影版本狗血的剧情,对看客来说是大大的顺应了中国人爱喜剧式的大圆满结局的心理,十里洋场和上海性格也有看头
这部『长恨歌』选角都不错,挺贴原著的,女主张可颐扮相挺好看的。
黄奕在这里面也不错,演员演技挺好的。
不过这部也淡化了王琦瑶的亲情疏离,增添了一个可爱悲剧的父亲形象,将文革中程先生的自杀意化成了与王的最后一舞。
印象最深的还是吴兴国,张叔平恰到好处的造型,深化了原著里王与先生的感情,亲眼目睹先生中枪,忆起先生唱霸王别姬,终于还是。
动心的瞬间越来越少,长久的却是生命原罪。
我喜欢的聪明是《乱世佳人》里斯嘉丽那种皮实的聪明,对于外界的反应不那么敏感,散发着一股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憨勇之气。
她聪明得很霸道很自私,她的聪明往往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只为了自己内心最强烈最原始的目的和欲望。
“对男人太好没什么好结果。
”这是王琦瑶最后对女儿微微说的,我想她最后心里不是没有悔恨的。
爱一个男人胜过爱自己,对一个男人好胜过对自己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论是过程还是结局往往都不那么如人意。
让一个男人越来越爱你的方式是学会让他心甘情愿为你付出,甚至越来越多。
一个男人为你付出越多他就越爱你,而不是你为他付出越多他就越爱你。
也许这是男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即使再爱一个男人我也不会胜过爱我自己。
因为我已经决定做一个聪明得只爱自己的自私女人,不去担好女人的虚名。
或者早已经是这样了。
高中的时候看的,当时临近期末了,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每天晚上11点开始放2集,我追的苦啊~
没看之前以为是那种随便拍拍的大陆剧,却发现整部剧拍的很讲究,一些人物表情,动作的镜头,很有心思。可颐演的很好,因为,她就是剧中的王琦瑶本人。其他人也表现得很不错,唯一可惜的是收音话筒穿帮了130次。。。
很好,吴侬软语里窥见了十里洋场华盛又爬满虱子的一角。 以前年纪小,以为读的是爱恨情仇,此番看剧,满心只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喟叹。
电视剧已经满吓人了。电影还要恐怖
值得细细品的电视剧 细节很用心 演员演技也到位 喜欢张可颐演的后半段 少女时代和中女时期的瑶瑶 换人恰到好处 都演出了那个年龄阶段的妙 程先生 你人真好 贯穿始终 里面最纯、有着最高洁的爱的 说的就是这个好人吧
选角还可以。
原著也马虎。梁家辉sammi演巨好但s台词完全出戏。不太上海。帅哥好多。
少了原著王琦瑶骨子里的薄情,利用外因让她的美更加无力,也更加缠绵悱恻。让驾鹤西去的程先生一直活到故事结尾,编剧仁慈。只是拍成剧变得中规中矩,少了点独特的腔调。
用心之作,虽然是改编,但是改的恰到好处。很多细节也很尊重原著。
美术——赵海,摄影——黄伟,剪辑——刘淼淼,副导演——韩晓军……基本是张黎最核心的班底,这部剧的影像风格和《人间正道是沧桑》非常类似,尤其是黑白定格闪回、文学化的一句字幕板进行心理描写,最终得出结论:张黎作品的影像风格,和整个班底尤其是刘淼淼的剪辑密不可分。说回到剧,应该是拍老上海风情非常不错的一部作品。王绮遥小职员家庭出身,一生在维持自己的名媛范,蒋莉莉资本家大小姐出身,飞蛾扑火拥抱无产阶级……真是缺啥补啥。这部剧选角非常到位,张可颐×谢君豪这对cp让人联想起另一部同类剧《红粉》中的郭可盈×张智霖,只不过后者的格调要俗气不少。为啥老上海风情都找香港演员演?可能觉得他们更懂资本主义的情调吧?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恨歌》和《罗曼蒂克消亡史》有共通之处。
来自原著粉的失望
谢君豪,叫我怎能不爱你
是坚持不到张可颐出来的陈旧腐朽风 可能是苯土狗欣赏不了旧上海艺术 just喜欢看上海滩背景的民偶罢了(雾
从十三郎鱼余同到程氏砥 謝君豪简直就是悲怆的代名词
跟原著出入还是挺大的,尤其后半部分和结局。我其实并不喜欢王安忆原著中太多啰嗦繁复的描述,看电视反而没有这种烦扰。张可颐虽然是香港人,却是真演出了一个旧上海女子的那一点精致细密,优雅姿态,百转千回。电视剧加入了王琦瑶母亲的戏份和程先生自始自终的深情守护倒是改的很好。
很老很上海。黄奕演的少年王琦瑶,当人二奶结果汉子死了我觉得她是咎由自取,幸灾乐祸的好开心。换了张可颐就突然有种我见犹怜的感觉。当演员还是卖相最重要。躺在床上捧着李主任的烟斗怀念他的样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导演把一件件旗袍和开衫往她身上套,简直美惨了~
王安忆是有多痛恨wenge和GCD,都是怨念啊。原小说就不太具有可看性,没有张爱玲的爽利,都是不着边际的描写。摄影不错。我万死都不会选择程先生的。
完全冲着王安忆和张可颐去的,剧情拖沓人物心理独白不够精致,只看了后半部就想弃,若看从第一集看就果断弃。
每看一眼程先生都为他心痛
比电影好看些 但是依旧没有拍出原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