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天明真美
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这种半天缓不过来的感觉了。前55分钟进入很慢,后200分钟却完全身心沉浸。登场人物没有一个算是美女美男,他们的表演也谈不上专业,但他们的反应却非常的魅力动人。(是不是因为英字幕欠精准,影响了imdb上的评分。另外,还有一个1小时左右的短版本。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滨口龙介的超漫长电影初尝试。通过绵密紧凑的对白和诗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柔情、隔膜和矛盾。影片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展示了年轻人创作话剧及排戏过程,而下半部则呈现了现实中的话剧演出,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耐心营造日常感,展现滨口的创作轨迹。电影中的对话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通过语言的列车这一比喻,探讨了个体之间如何通过言语建立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困难和挑战。影片的255分钟4个多小时的时长很考验观众的耐心。同时影片的结尾极具戏剧化的浪漫,给人印象深刻。
7.4分左右。几乎是《车》的前身,曾经想过在电影里加入真实演唱会的片段,没想到有人居然在电影里塞入了一整部完整的舞台剧。只是剧情并不吸引人,戏中戏与电影本身是一致的,所以并没有觉得这场戏有什么特别,只是像换了一种观察角度一样。
乏味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除了这个结尾两个人在列车上的互动,其他地方非常显现出滨口龙介这几年进步得飞快。
风格化强烈,最后一个桥上的镜头满分!
被问答淹没。看完之后会因为有太多想说而什么也说不出口。坦白讲,这一部对我而言远没有更长一些的[欢乐时光]那么张力饱满,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忍耐。但,散步到天明那一段是极好的,舞台剧的调度是极好的,结尾并行又分别的列车看得人忽然哭出来。- 对一些人来说,分开才是答案。- 那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果你们想在一起,却终究要分开?- 怎么选都正确,事情总有最好的结果。
依然是亲密关系、戏剧扮演、暴力元素的三重奏变形。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穿梭于日常、戏剧、诗歌、寓言的多重空间,邮件往来、入戏出戏就像灵感上下电车的一个个入口和出口。上半部的碎片、打断、无疾而终的讲演和拒绝回答的问题,在下半部还原成了连续的故事和某种答案。生活和戏剧相互扭结,为了挽救爱情、延续生活的假象,他们需要一起演一场戏,而为了演好这场戏,又需要直面生活问题的核心,暴露脆弱、坦诚面对自己。破晓时分是带来转机的时刻,黑暗中游离的手在天亮时重新握紧,因为女孩一字不差背下男孩的诗句,短暂的和解或许只是另一种将你变成我的自恋。导演和编剧在失控的交流里改写戏剧,就像亲密关系中一场围绕理解和改造的攻防“战争”。外部的战争让局中人共情相对远方的危机,近处恋人间的控制和冷战在言语的废墟里陷入败局。
確實是習作,但習作拍到這個程度,尤其是對素人演員的調度確實是驚人的。因為資金的限制,在場景設置的策略上非常集中:排練室,兩個家的室內景,最後的表演劇場以及核心的創意列車,並利用黎明之前的光線交替製造出最美的兩個魔幻時刻。劇場的表演證明,濱口製造場景的氛圍魅力不來源於真實的後景本身,他只需要佈景,而在於以人物對話的氛圍進行延展。「親密」的維度從發問開始,但語言的表現力終究是有限的。當語言退場,我與你共享時間,這才是真正親密的開始。所以最後的劇場,完整模擬真實時間。這是從〈親密〉到〈 Drive my car〉 一脈相承的表達。與你手牽手從黑夜走到黎明,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在談論什麼?留在記憶中的長鏡頭,正如MLA唱『剛過身的作家 你介紹那年,寫過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
破晓夜路因为照度不足一度看得几乎放弃,又很矛盾,正是因为大量对白的延缓才带来了天光。整部电影可以分作剧场前与剧场映画,不断切入面向观众的机位又宣告它不只是剧场映画,而是观演关系。东亚政治局势作用到小剧场政治之中,在公共空间里展开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即是分轨列车,倚赖贴近的速度保持一段静止,随即各行各轨,高速远离。
對話流淌,創作和現實,歲月靜好和戰火紛飛。這部沒什麼擊中我的點,比起前半倒是覺得舞台劇還不錯。前半的話從黑暗走進黎明那個長鏡頭太美了。舞台裡男主角激昂唸詩那段本人從睡夢中驚醒感覺很有村本大輔漫才的味道。
应该说是一种“坚硬”的调度吗?镜头总是在极近与极远间跳跃,似乎围绕着人们所组成的(亲密)关系只会造成完全弹性形变,人们只有对撞、环绕、悬停——人们做着行星一般的运动,摄影机做着宇宙探索一般的运动(比如结尾突然跳到很高的远处又再度向站台拉近)。“语言的列车”被男主角提出来,却被女主角内化为自身,她可以在遥远处准确地对着载有男主角的列车挥手,也可以随时在车厢内穿行找到男主角,1小时27分左右那个列车穿过脑海的特写镜头也无疑昭示着她“被动的”主导,于是后半部分话剧的镜头组合与调度也隐含着她的意志(因为男主角后来不得不重新扮演角色,她便成为了唯一不在场的在场)。即兴被控制在可被辨认的范围内,整部电影的运作依循着更高的意志和逻辑,这之间的角力也同样“坚硬”,滨口龙介不会滑向任何一边,他只需要看着一切发生
滨口你也真是…最后咋整得那么浪漫🥹电影核心是“列车”,由灵感驱动大大小小的列车,路线图构成了我们,在地下的邪恶灵感,重要的是让灵感在正确的站台上车,下车,原本互不关联,却能偶然相接,在结尾完成漂亮的收束。电影里的几首诗很有意思。平静稳定之下,情势加压,弦断之时迸出了直击人心的火花。看的时候深感怀疑与绝望,我是真的喜欢滨口的电影吗?那些似是而非的台词是人物在交流吗?什么是交流,什么又不是?铺天盖地的文字真的有意义吗?每一个人物像幽灵般让我看得见摸不着,我不太明白我花三四个小时并不愉悦地去翻来覆去拉进度条看电影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看过之后,它还能留给我什么?
单从观感而言,差不多算是需要观众慢慢进入的过程,没有进入的话,其实会有点割裂。#最后电车结尾太美了
从天黑走到天亮。非常庞杂,只讲爱情也没什么不好。191102@郎园虞社
tag:日本,2012。滨口表演论的完美体现,对非职业演员的提升堪称神奇了(所以滨口这个表演论绝对是影史级别的突破啊)。也是《驾驶我的车》里排练-演出的元剧场模式的首次大规模展示。不过这个片长无异于自杀行为,这得多有耐心才能把4个小时看下来……所以《驾驶我的车》能这么红,恰好是滨口在狗血情节剧、超长“元剧场”中间找了个相对平衡点(而且实话说也挺长的……)。上部那个18分钟长镜头虽然技术有瑕疵但是真的也是神迹一般,以及下部结尾的电车戏也真是浪漫。想看那个136分钟版本了不知道是不是简练一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排演的幕后加NT live的结构,形式感很强。更喜欢这两部分的结尾,从天黑走到黎明和地铁上再遇后的告别,对朝韩开战政治背景的讨论也很有价值,其余的文本偶有闪光点大部分冗长,尤其照着稿子念的段落。朗园滨口龙介导演见面场。
天明真美
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这种半天缓不过来的感觉了。前55分钟进入很慢,后200分钟却完全身心沉浸。登场人物没有一个算是美女美男,他们的表演也谈不上专业,但他们的反应却非常的魅力动人。(是不是因为英字幕欠精准,影响了imdb上的评分。另外,还有一个1小时左右的短版本。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滨口龙介的超漫长电影初尝试。通过绵密紧凑的对白和诗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柔情、隔膜和矛盾。影片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展示了年轻人创作话剧及排戏过程,而下半部则呈现了现实中的话剧演出,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耐心营造日常感,展现滨口的创作轨迹。电影中的对话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通过语言的列车这一比喻,探讨了个体之间如何通过言语建立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困难和挑战。影片的255分钟4个多小时的时长很考验观众的耐心。同时影片的结尾极具戏剧化的浪漫,给人印象深刻。
7.4分左右。几乎是《车》的前身,曾经想过在电影里加入真实演唱会的片段,没想到有人居然在电影里塞入了一整部完整的舞台剧。只是剧情并不吸引人,戏中戏与电影本身是一致的,所以并没有觉得这场戏有什么特别,只是像换了一种观察角度一样。
乏味
某些滨口元素的雏形,在这出戏剧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了主体,掌控着时间的流动。黎明时段的行走,舞台剧的排演(缺失主角),暴力观念的冲撞以及平衡点,酷儿元素以及一点伦理尝试。其中戏剧元素,让演员与现实隔了一层,也让观众与演员隔了一层,遂产生了一种微妙、虚弱的感觉,以相视一笑而带过。而采访形式或者访谈样式的镜头似乎更能探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更能与观众共鸣,娓娓道来平时不曾设想会说出口的感受,亲历者与旁观者间加深了一层亲密的关系。隐约的阶级关系出现在通勤的列车上,却在结尾的轻盈上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交织成了世界的温柔,亮眼的美好!我掉入深夜,汲取不属于我的灵感,排列组合成新的言语。“言语是由灵感驱动的火车”。那些听众,你们坐得住嘛?是极其需要注意力与演员取得同感的长片。
除了这个结尾两个人在列车上的互动,其他地方非常显现出滨口龙介这几年进步得飞快。
风格化强烈,最后一个桥上的镜头满分!
被问答淹没。看完之后会因为有太多想说而什么也说不出口。坦白讲,这一部对我而言远没有更长一些的[欢乐时光]那么张力饱满,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忍耐。但,散步到天明那一段是极好的,舞台剧的调度是极好的,结尾并行又分别的列车看得人忽然哭出来。- 对一些人来说,分开才是答案。- 那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如果你们想在一起,却终究要分开?- 怎么选都正确,事情总有最好的结果。
依然是亲密关系、戏剧扮演、暴力元素的三重奏变形。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穿梭于日常、戏剧、诗歌、寓言的多重空间,邮件往来、入戏出戏就像灵感上下电车的一个个入口和出口。上半部的碎片、打断、无疾而终的讲演和拒绝回答的问题,在下半部还原成了连续的故事和某种答案。生活和戏剧相互扭结,为了挽救爱情、延续生活的假象,他们需要一起演一场戏,而为了演好这场戏,又需要直面生活问题的核心,暴露脆弱、坦诚面对自己。破晓时分是带来转机的时刻,黑暗中游离的手在天亮时重新握紧,因为女孩一字不差背下男孩的诗句,短暂的和解或许只是另一种将你变成我的自恋。导演和编剧在失控的交流里改写戏剧,就像亲密关系中一场围绕理解和改造的攻防“战争”。外部的战争让局中人共情相对远方的危机,近处恋人间的控制和冷战在言语的废墟里陷入败局。
確實是習作,但習作拍到這個程度,尤其是對素人演員的調度確實是驚人的。因為資金的限制,在場景設置的策略上非常集中:排練室,兩個家的室內景,最後的表演劇場以及核心的創意列車,並利用黎明之前的光線交替製造出最美的兩個魔幻時刻。劇場的表演證明,濱口製造場景的氛圍魅力不來源於真實的後景本身,他只需要佈景,而在於以人物對話的氛圍進行延展。「親密」的維度從發問開始,但語言的表現力終究是有限的。當語言退場,我與你共享時間,這才是真正親密的開始。所以最後的劇場,完整模擬真實時間。這是從〈親密〉到〈 Drive my car〉 一脈相承的表達。與你手牽手從黑夜走到黎明,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在談論什麼?留在記憶中的長鏡頭,正如MLA唱『剛過身的作家 你介紹那年,寫過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
破晓夜路因为照度不足一度看得几乎放弃,又很矛盾,正是因为大量对白的延缓才带来了天光。整部电影可以分作剧场前与剧场映画,不断切入面向观众的机位又宣告它不只是剧场映画,而是观演关系。东亚政治局势作用到小剧场政治之中,在公共空间里展开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即是分轨列车,倚赖贴近的速度保持一段静止,随即各行各轨,高速远离。
對話流淌,創作和現實,歲月靜好和戰火紛飛。這部沒什麼擊中我的點,比起前半倒是覺得舞台劇還不錯。前半的話從黑暗走進黎明那個長鏡頭太美了。舞台裡男主角激昂唸詩那段本人從睡夢中驚醒感覺很有村本大輔漫才的味道。
应该说是一种“坚硬”的调度吗?镜头总是在极近与极远间跳跃,似乎围绕着人们所组成的(亲密)关系只会造成完全弹性形变,人们只有对撞、环绕、悬停——人们做着行星一般的运动,摄影机做着宇宙探索一般的运动(比如结尾突然跳到很高的远处又再度向站台拉近)。“语言的列车”被男主角提出来,却被女主角内化为自身,她可以在遥远处准确地对着载有男主角的列车挥手,也可以随时在车厢内穿行找到男主角,1小时27分左右那个列车穿过脑海的特写镜头也无疑昭示着她“被动的”主导,于是后半部分话剧的镜头组合与调度也隐含着她的意志(因为男主角后来不得不重新扮演角色,她便成为了唯一不在场的在场)。即兴被控制在可被辨认的范围内,整部电影的运作依循着更高的意志和逻辑,这之间的角力也同样“坚硬”,滨口龙介不会滑向任何一边,他只需要看着一切发生
滨口你也真是…最后咋整得那么浪漫🥹电影核心是“列车”,由灵感驱动大大小小的列车,路线图构成了我们,在地下的邪恶灵感,重要的是让灵感在正确的站台上车,下车,原本互不关联,却能偶然相接,在结尾完成漂亮的收束。电影里的几首诗很有意思。平静稳定之下,情势加压,弦断之时迸出了直击人心的火花。看的时候深感怀疑与绝望,我是真的喜欢滨口的电影吗?那些似是而非的台词是人物在交流吗?什么是交流,什么又不是?铺天盖地的文字真的有意义吗?每一个人物像幽灵般让我看得见摸不着,我不太明白我花三四个小时并不愉悦地去翻来覆去拉进度条看电影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看过之后,它还能留给我什么?
单从观感而言,差不多算是需要观众慢慢进入的过程,没有进入的话,其实会有点割裂。#最后电车结尾太美了
从天黑走到天亮。非常庞杂,只讲爱情也没什么不好。191102@郎园虞社
tag:日本,2012。滨口表演论的完美体现,对非职业演员的提升堪称神奇了(所以滨口这个表演论绝对是影史级别的突破啊)。也是《驾驶我的车》里排练-演出的元剧场模式的首次大规模展示。不过这个片长无异于自杀行为,这得多有耐心才能把4个小时看下来……所以《驾驶我的车》能这么红,恰好是滨口在狗血情节剧、超长“元剧场”中间找了个相对平衡点(而且实话说也挺长的……)。上部那个18分钟长镜头虽然技术有瑕疵但是真的也是神迹一般,以及下部结尾的电车戏也真是浪漫。想看那个136分钟版本了不知道是不是简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