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许是一个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官.王安石变法之时,我本可适时求进,使徐行徐立之策得以实行,却自命清高,有意疏远王安石,使小人窃取高位。
元祐更化时,我更能化解党争,领袖朝政,却多次请求外放,以示孤芳自赏。
我所到之处,往往政绩斐然,但只救一州一府之民,却置一国之民于何处?
如今,我仿佛受到万民敬仰,难道就无欺世盗誉之嫌吗?
——26年后,北宋亡。
纵观苏轼的仕途,不可谓不坎坷,可能自身的文学才能过于闪耀,加上这方面的科普不多,让人对苏轼为官的政绩知之不多,其实苏东坡和明朝的海瑞颇多相似之处,两个人在地方都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
刚毅正直、 嫉恶如仇、清廉、忧国忧民、备受排挤不被上司待见,终身也没得皇帝重用,苏轼的乌台诗案和 海瑞上书,都险些让自己丢了性命,特别是海瑞, 指责嘉靖皇帝“视天下为私产,以家奴治天下。
”“所谓嘉靖者,曰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他这种行为是向整个皇权社会发起的挑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苏轼的政绩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州(今湖北黄冈)救女婴,成立东坡雪堂救儿会的那次,这是世界第一所孤儿院。
古代穷困,贫民杀女婴恶俗成风,要不是常年战争对男性的消耗,真是不知道会有多少光棍,到了现代,也是寓意很大。
贫困地区重男轻女、人为控制性别出生仍然比较严重,看看人口性别数据就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禁止鉴定胎儿性别的原因。
世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苏轼、海瑞等大贤,若是活在唐太宗的时代,必能和魏征一样,留下更多的政绩惠于国家和人民。
(最后要说的是总体拍的还可以,大家可以百度网盘去看。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评电视剧《苏东坡》的编导演潘天强经过八年筹拍,四年雪冻,长篇电视连续剧《苏东坡》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这部电视剧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名士剧的新风。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从电视在中国普及以来,古装人物电视剧的表现重心几乎一致地都把帝王戏放在首位,以战争权谋宫斗为首选。
《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先后都热遍荧屏,而对于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文人名士却极少有表现。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固有的贤君明主得天下的传统观念,以此表达某种盛世的理念;二是因为编创人员本身素质不够,无法准确理解和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情操与人格。
因此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大家几乎都无人敢拍,或者拍得非常糟糕。
而《苏东坡》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文人名士的电视剧。
给中国观众奉献渴望已久的文化营养。
这部电视剧邀请苏轼专家冷成金教授作为主创编剧,首先使这部戏在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上有了基本的保证。
该剧以“东坡文化”为背景,以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为叙事主线,刻画出一个集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形象。
冷成金将这个极其复杂的人物的一生经历总结为功业线、情感线和文化线三条线索,相互穿插,使得整部剧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剧本充实,布衣主线,有血有肉有深度。
将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几乎囊括其中。
剧本通观全局,缓缓图之,慢慢用真情渗透于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另外,苏轼的诗词是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冷成金将苏轼最重的诗词作为本剧的灵魂,在经过苏轼的生活细节反复铺垫后,在最重要的关口引出这些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词产生的背景,也是苏轼这个人物卓尔不群形象油然而生。
比如纪念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称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以及“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的“明月几时有”。
这些诗词伴随着苏轼跌宕人生,将一代文豪的形象托入云端。
剧本台词时时刻刻透着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清高和偏执,严谨而不死板,诵道却不晦涩。
处处彰显着文人对执政者、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期待。
该剧历史背景厚重,尊重事实题材,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平淡无华却也跌宕起伏,不娇柔做作,将苏轼超人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关键是三个要素:一个好的编剧,一个好的导演和一群好的演员。
有了好编剧就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还要导演把故事转化为银幕形象,电视剧《苏东坡》的导演王文杰是倾尽所能,为塑造苏东坡的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部44集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少量的话外音和字幕提示外,基本都是靠情节的转换和人物的对话与表演完成了作品的叙事。
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苏轼的一生所到之处甚多,接触的人物也是万千,要想叙而不乱,就必须用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使观众始终知道剧情的走向和人物在这一时段的作用,这部剧基本做到这一点。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始至终保持了一种平淡之处起波澜的风格。
作品不追求奢华和强眼,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的设置力求真实和平淡,而重点放在苏轼与各种人物的交锋,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
每每在故事和细节中引发出苏轼人格的伟大和文采飞扬。
刻画了一个才思敏捷、风趣幽默、豪放不羁、快意恩仇、光明磊落、潇洒自在、爱憎分明、忧国忧民,这样一个痴情、性情、重情集于一身的真性情的苏东坡。
陆毅扮演的苏东坡是这部电视剧的又一个亮点。
苏东坡是一个文武农商兼备,诗文书画全通,儒释道皆懂;在政坛跌宕起伏,在文坛光芒四射的极其复杂的人物,要把握这个人物的神韵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陆毅对苏轼的演绎可谓是恰到好处:豪俊中不减儒雅,文宗里常有悲悯,喜乐之间能自在方达,忧愤之时自显坚毅,可谓尽善。
陆毅扮演苏轼从20岁进京赶考一直演到他66岁因病亡故,年龄跨度达40多年。
演技横跨青、中、老年三阶段,全面展现了苏东坡跌宕一生与诗心傲骨,将自身儒雅俊逸的气质融入表演,与角色浑然一体,处处动人心弦基本把握住了这个人物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和韵味,将一个才华超群,文思四射,性格豪放,心地善良,心胸宽阔,忠君爱民的超天才的一生都表现出来了。
可以用不温不火,形似神随来评价陆毅的表演。
看到最后仿佛陆毅真就成了那个仙风道骨、穿越百年依然屹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不可磨灭的东坡先生了。
另外剧中其他演员和非常到位。
包括林心如扮演的王弗和那些扮演欧阳修,司马光,范镇的老戏骨一个个都很有味道,长袖白须,仙风道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今打开电视,穿越剧、帝王剧、戏说剧比比皆是,插浑打科,生编滥造的电视充实银屏。
而真正用心去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精心塑造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动形象的作品少之又少。
电视剧《苏东坡》让观众眼前为之一震。
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皆很用心,一些细节处足见功力。
真正的文人与东坡先生一样,自有他们的骄傲与坚守,是愚是痴、是狂是拗,历史会记住。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就会有极品出现,《苏东坡》为我们开了个好头。
来源:影视圈杂志等到中央确定不再播出《苏东坡》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说,“如果不播出,那是对不起天下读书人。
”“关键是这戏真的不臭!
哈哈!
”导演王文杰大笑道,倾刻他便转回无奈,“还是说说吧,虽然这么多年已经说了很多。
”《苏东坡》拍摄于2006年,是导演王文杰、编剧冷成金、演员陆毅、林心如等主创的倾力之作。
王文杰在媒体采访中多次表示该剧是他拍戏水平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而对于当年红日当天的陆毅来说,这部文化大戏是他个人的转型力作,他对其极为看重。
2008年,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重点推荐了四部剧目,《苏东坡》为其一。
推荐意见是:“涉及重大历史史实基本无误,重要历史人物定位基本正确;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文化底蕴厚重,雅俗共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对《苏东坡》更是青睐至极,发过不少文件,希望电视台能购买播出。
然而,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在完成第一年便撞上了限播古装剧的红线,央视首当其冲成为遵守纪律。
但制片人又非常执著,说“我们是文化大片,就等央一”。
结果,这一等就等老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其他电视台的购片人便觉得这已是一部卖不出去的烂片,没有人愿意要了。
“收视率”成了地方卫视推剧的借口。
他们的担心是,苏东坡是一个作诗写文章的文人,群众基础并不高,故事性和传奇性怕不够,这理由是最令王文杰头疼的。
他说,很多人没有看内容就直接否定,剧中苏东坡一生的故事极其曲折,且富有戏剧性。
“他从科考殿试被皇帝钦点,母亲去世丁忧三年之后开始致仕,太子太傅、杭州太守……直到乌台诗案后被贬为八品团练副使,开始自嘲东坡先生,在人生困境中作出《浪淘沙·赤壁怀古》,晚年在惠州完成大量著述,生活曲折诗篇越伟大。
”“所以,我觉得他们估计有误,这个戏不可能没收视率。
主创是一堆腕儿不说,苏东坡更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的先进代表,他的粉丝有多少啊?
我有时候写微博,自己写一条转发只有七八十条,但跟苏东坡沾点边儿的转发都能上千。
可见中国人对苏东坡也是很有感情的,它不能播出就是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损失。
”《苏东坡》片长44集,展示苏东坡波澜迭起又豪迈壮阔的一生,这对于每个主创都是不小的挑战。
王文杰自嘲他跟陆毅属于赶鸭子上架,当时的确没人敢演苏东坡,也没人敢拍。
对于王文杰来说,他从小熟读苏东坡诗词,那种深入骨髓的敬畏心,令他胆怯。
后来时任文联副主席的李准给他来了个电话,“文杰,你就拍吧,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贡献”。
听了这句话,王文杰接了戏,并开始认真研究苏东坡。
投资人请到的编剧是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研究苏东坡的学者冷成金,主创们在他的剧本基础上为了丰富故事性,又增加了二、三编剧,使历史性、真实性、故事性更趋完美。
“我们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做戏,拍摄转战了六个地方。
为了表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我去过盘古拉山、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一路沿河而下,寻找这样的地方,到后来我拍了壶口瀑布,就是为了要那个浪花翻卷如雪的意境。
”随后他又感叹道,“投资人真不容易,他允许我这么‘造’!
”其实,投拍《苏东坡》的北京小百花影视公司并非资金雄厚,这部戏投资近三千万,尘封六年之后,已经让老板血本无归。
“他是个苏东坡迷,真的是出于对苏东坡的热爱才会做这部戏,而且他会非常严谨地对待历史,为了保证制作精良,花钱上从来不打折扣。
”王文杰说。
因此最令他不服气的是,担心收视率不高的论据从何而来。
曾经,《苏东坡》卖给山东泰安和潍坊两市地面频道,来检验观众是否还有文化情怀,是否还关注苏东坡这个人。
幸运的是,在泰安市播出时,收视率是该台一年中最高。
而在潍坊市播出时,收视率仅次于湖南卫视。
这两次的证明,也的确给了其他卫视信心。
据王文杰透露,今年10月份《苏东坡》终于有望在福建卫视上星。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它的收视率真的不会差,但谁去重视呢?
我认为,电视台如果还有一点点文化良知和情怀,就要敢于做这样的事。
如果只要收视率,我敢说,越是污七八糟的东西收视率越高。
但我们做的是文化传播工作,有责任推出文化大片,让中国人树立民族和文化的自豪感!
”王文杰说。
作为子瞻十八年的粉丝,我之前是看到过陆毅演苏东坡的。
但男神太难被演绎,而且这部剧知名度很低,就一直没有看。
上周末听蒋勋老师讲苏东坡,又泛起心中涟漪。
目前身处美国农村手边无书,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看了第一集以解相思。
十九岁的子瞻大婚当日第一次出镜至少是不雷的,然后我就看进去了,越来越好。
大部分的故事都知道,但电影电视这个行业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就在这里——当这些历史故事真切地发生在我的显示屏幕上的时候,我像走进了时光隧道。
子瞻的面目在我的脑中并不曾有一个具象,但现在,他就是这部剧中的样子。
(陆毅的古装扮相正气儒雅偶尔也带一丝狡黠,就是比历史上的子瞻更帅了哈哈哈哈)我知道那些诗那些词是在子瞻几岁的时候何种境遇下写的,但在剧里看到时,那种情感的冲击和拉扯太强烈了——我甘之如饴。
我知道他每到一地都造福当地百姓——史书上只有几行字,但当我穿越时光隧道看到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汹涌的感激和那些平民是一样的。
一千年了。
生为中国人真幸运啊,可以认识你。
林语堂写了The gay genius,可是老外又怎能理解你的才情秉性之万一?
ps: 编剧乱改王闰之太气人了,加的杨小莲也很气人
东坡--万世真楷模,千古最真人。
剧中虽有粗糙瑕疵,但已超期望。
在现在的中国,拍这个题材可能是冷门,从投资人/导演到演员都需要勇气。
力顶此剧,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
他们的故事写成小说能得诺贝尔,拍成电影能拿奥斯卡,就是拍成电视剧也能让韩剧美剧汗颜。。。
他们才是中华文化真正值得弘扬的根本,他们身上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力量!
都来顶吧!!
作者:曾枣庄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时间关节点,不仅本身炫丽多姿,而且贯穿了整个发展过程,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嘉佑二年(1057)贡举就是这样一个时间关节点。
从嘉佑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贡举,至三月五日(1057年1月31日至3月30日)仁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各科共录取899人,特别是进士科的388人,多为北宋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短短两个月,可说是文星璀璨的两个月,北宋政治界、思想界、文学界的各种代表人物都在这两个月中崭露峥嵘。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均齐集京城,其中四大家与这次贡举直接有关:欧阳修权知贡举,曾巩与苏轼兄弟均于此科进士及第。
另两大家也有间接关系,苏洵是为送二子应试入京,王安石在京任群牧判官,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亦于此科进士及第。
全文见:http://tieba.baidu.com/f?kz=1141144725
年少和弟弟,双双进士及第,然而母亲离世,丁忧三年丁忧归来,赴任通判,政绩斐然,然才气逼人,自古恃才傲物三年期满,回京述职没多久,家中父亲病故,又是丁忧三年,但天子已经换了人接下来就是在变法两党之间,颇受牵连一生漂泊不定然,多次外地赴任,时间空余,对文学,对艺术,对人生都是有大作为大感悟- - - - -有时间机器的话,想回去告诉他厚黑学一下,他的智力完全很轻松的掌握朝堂做些对天下有益的大事他死后二十多年,北宋亡了
众多剧目皆能动我之情,却第一次给出自己电视剧之五星。
名为剧,也实有夸大虚构之成分,但已甚好甚好,使我第一次对苏轼有如此全面的理解。
苏东坡,乃天纵之才,却不用中庸之道,虽万民敬仰,却不容于小人,一生颠沛流离,却不失其志,可敬,可叹。
感觉陆毅演的可以的,有演技,有颜值,。。。。
但我更希望胡歌那个流传的苏东坡能早日上映。。。。。。。。。。。。。。。。。。。。。。。。。。。。。。。。。。。。。。。。。。。。。。。。。。。。。。。。。。。。。。。。。。。。。。。。。。。。。。。。。。。。。。。。。。。。。。。。。。?。。。。。。。。。。?。。????。。。
2023.7.10重看完整版后改成五星。
本剧最大的问题在服化道。
取景过于单一,人物服饰应当再丰富些。
整部剧写士大夫生涯但能坚守人民立场实在难能可贵(尤其在2023年回顾),尽管朝堂党争、新政推行、基层管理等讲述得仍有正邪对立或简单化倾向的嫌疑。
诚然导演看到了人民身上纯朴与“国民性”并存,看到了中央与地方、统治集团与广大人民之间利益的相互纠缠与矛盾,很多桥段甚至直指这些千百年来社会治理的根本问题,不过本剧的诠释仍仅触及皮毛而无涉深层,没有回归事实而是最终归到道德、人格、理念等抽象意义,是对剧情深刻性和多义性的破坏。
关于苏轼的生平经历,本剧做到了最大程度还原,改动较大的凤翔府任签判部分和抗击西夏部分也无伤人物塑造,而且强调了北宋时辽、宋、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民族叙事的加强与塑造宋代士大夫空前的社会责任感互为映衬,是很恰切的思路。
事实上,本片集中刻画苏轼“勇”的维度,而对“智”的面向刻画较少,“智”主要集中在对楹联、戏谑调侃、辩论等方面,而对其思想境界、哲学思考表现很少。
不过因为台词常有神来之笔,所以我们还是领略到了苏东坡风雅的人格魅力。
党争部分的台词倒是有些肤浅。
总的说来,改成五颗星还是因为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下把握住了人民立场与历史的厚度,且塑造出了基本符合历史形象的诸多典型性格。
还是那句话,苦当下影视业久矣。
历史剧最早因80年代中期寻根文化思潮而起,历经90年代写实主义、私人书写、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改造,到了21世纪头10年“大国崛起”、“国学热”的影响以及现实主义的延伸,只不过那时历史剧已然有衰落倾向,偶像剧、仙侠剧、家庭伦理剧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基本上,以2007年初《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收拾惨淡为标志,历史剧逐渐“不合时宜”。
当初这部剧被压了那么久,也不是因为审查问题,而是电视台害怕收视率才一直雪藏。
2008年审的剧,2012年才播出来,当时几乎是零宣传。
自然少有人问津了。
当时有一批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重大历史题材剧问世,毫无例外十有八九钱打了水漂。
改革开放头30年来历史剧的内涵、时代面向,内在的意识形态等等也多有变化。
当时已经有诸多歌颂大国强权,书写帝王将相的剧,本片能在“崛起”的阵阵呼声下坚守人民立场,不避社会矛盾,实属不易。
21世纪2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美饰的话我们也不必摆出来自欺欺人了。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个王朝总是在建国前期稍安,到了中期内外种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中期如此,今日也是如此。
看看王安石变法的前前后后,我们是否感到很熟悉呢?
我们又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刘蓓太好看了,不舍得打低分,感觉潘娇娇身上有一部分蓓的影子,仗义热情充满人格魅力,看到最后发现身边的幸福指的是在潘姐帮助下他人找到了幸福,而潘姐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婆婆,失去了爱情,好惨一个圣母,又觉得这种匪夷所思的善良是蓓能做出来的事(。
刘蓓保养的挺好的,感觉和十几年前红色康乃馨相比也没啥变化。其实这部剧还是挺吸引我看下去的,平实质朴温馨当然也不乏狗血,杨青这这类型在二宽的剧里也算比较少见的返璞归真type。P.S,叶冰她爸要是开WB绝壁秒杀一众以陆琪为代表的不入流感情专家
看过
圣母你好,圣母再见。。。
春天来到昙华林,
最喜欢爱看喜羊羊的顺子
整个剧情很是挺温暖的,最大败笔就是那个配乐声音比台词声音还大。我是忍着看完的
平民生活,剧情确实狗血了点,不过刘蓓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错。
我妈最近几天看的劲儿劲儿的,周末两天偶尔陪看,还行吧。12年估计非常流行这种。
非常好看
2013.2.5 中山电视台
挺好看的,刘蓓在里面也挺好看的,以前都是看她的喜剧,这次对她的演技有了新的认识,可惜现在不怎么能看到她演戏了。
情节比较磨叽,但是,还是坚持看完了。最后一集比较感慨!
为推动剧情发展,演员个个强行降智真的好么
补标
高中附近拍的,走了三年的街道——昙华林。
难看死了!
还可以,还是喜欢以前的老剧
感人,
吃饭时陪家人看了一集,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