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ラストレシピ 麒麟の舌の記憶,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台),拥有麒麟之舌的男人,The Last Recipe,Last Recipe: Memory of Giraffe's Tongue

主演:二宫和也,西岛秀俊,宫崎葵,绫野刚,西畑大吾,竹野内丰,笈田吉,伊川东吾,小野寺晃良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剧照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2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3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4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5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6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3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4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5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6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7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8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9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20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长篇影评

 1 ) 不彻底的历史反思,可贵的反战思想

伪满部分依然充斥着帝国主义思想和历史美化洗白,但还是部分披露了战争时期日军的阴谋暴力,年轻杨晴明说的“这本来是谁的土地”以及日本老兵多年后说的“我们在别人的国度上做了些什么”也得一见反省姿态。

当然从国家立场考虑也明白难以期望日本电影中能对那段历史进行彻底的反思和忏悔。

总之,这部电影在历史观上中日两边不讨好,中国民众认为过分美化侵略历史,反省不足;日本民众则很多认为它存在反日倾向,是左翼电影(类似评论可大量见于日本电影评论网站一星评论)。

但个人认为从根本性质上看这部电影是一部反战电影,在日本国内仍存在主张大量修改宪章第九条的右翼分子的情况下,主动披露历史、宣传反战思想是可贵的。

现代部分很遗憾现代故事减弱了历史的沉重和冲击,让全片主题又回落到了日本人最爱讲的人情故事。

一直觉得日本影视作品缺乏家国天下的气势,这部作品亦是如此。

 2 ) 2021.1.21/一本影响了三代人的食谱

很温情的片子 看完很感动画面质感和配乐都很细腻 布景很有仪式感整部片子和日料给人的感觉一样 舒服看到最后豁然开朗 男主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这转折就很神 直接把故事层面升华了一个level男主也完成了从中二病到会正常笑了的转变hh演员颜值都很舒服 温温柔柔的大叔也很有风度看完想娶日本小姐姐了 真的治愈心灵呀……然后也更想吃日料了 这大半夜的TuT羡慕 会做饭可真好(小张每天推一部电影打卡:2)

 3 ) 故事平面,三星最多

这个电影的剧本有很多问题,故事不是特别立得起来,显得非常矫情。

这个直接后果就是人物的非常平面。

整体感觉就是人物的存在为了这个故事的设定。

比如西岛俊秀演的这个角色如果这么有正义感,确实是非常迟钝。

他在满洲国研究了五年菜谱后出了这样一个要把自己的菜谱当枪使的情况才幡然领悟要正义,之前都没有什么冲击也是很奇怪。

又如二宫和也的角色,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温暖的人。

但是从故事后来的发展来看,他应该是被很多人关系和爱着的。

那为什么又长成这个样子?

为了要讲这个故事要他强行冷漠,强行心死,也是很厉害。

其实二宫需要适合层次更加丰富的角色来衬托他的细腻,这次因为剧本的限制,演技也没有发挥。

还如宫崎葵这个角色,是典型的日剧里面辅助性的贤妻,笑容和台词都过于熟悉了。

前半段受抗日民族主义教育的人(90%的中韩人民)应该会有点无法入戏,还好在最后圆回来了。

二宫和也两个剧本都挑得非常有民族主义倾向,这又进一步表明了日本明星真是不在意国际市场。

豆瓣的日本电影真是过誉了…这电影6-7左右比较合理。

 4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本食谱诞生以及流传的故事,一个家族几代的命运,一段麒麟之舌的记忆”佐佐木充对烹饪拥有极高的天赋,能够一模一样地做出品尝过的任何食物。

但由于对于厨艺和助手过于苛刻,他的餐厅倒闭,自身也欠下了高额债务,于是只能靠“为临终的人做最后一餐饭”来偿还债务。

一天,佐佐木充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委托——寻找一本七十年前的菜谱。

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凝聚几代人心血的菜谱的故事通过细腻的镜头缓缓呈现。

一 叙事手法电影的叙事手法并非是通常的顺序或者倒叙,而是从佐佐木充接受中国老人杨晴明的寻找菜谱的委托开始,以佐佐木充拜访每个人物为主线,采用回忆的手法,透过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并在人物的拜访中大篇幅地以影像语言代替人物的讲述。

佐佐木充每拜访一位昔日的亲历者,便听到一段故事。

最终,菜谱的真相和他的身世浮出水面,佐佐木充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为了将菜谱交给他而设置的一道解密题目。

这种叙事方法在涉及现在与历史关系的电影中经常被用到,特征是镜头在现在与历史之间反复跳跃,但同时保持了两条叙事线条各自的完整性。

通常是以某件物品为开端,或者以某件物品为线索,透过人物之口或书面记录,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一段尘封的故事。

例如冯小宁导演的《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便是以一个漂流瓶开端。

口碑极高的电影《紫日》便是以一个八音盒开始,从一位老人的视角讲述一个中国农民、一个苏联女兵和一个日本女学生因机缘巧合结成小队穿越大兴安岭森林的故事。

日本电影《永远的零》则是以养父去世留下的日记本为开端。

可见,这是一种为相关题材电影所普遍采用的方法。

二 人物形象文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佐佐木充不如说是他的外公山行直太郎。

佐佐木充和山行直太郎虽然都拥有麒麟之舌和对烹饪的专注,但个人魅力却相差很多。

受限于篇幅,佐佐木充的形象其实并不鲜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比较标签化的。

影片描绘最深刻地是他的冷漠和对菜肴的专注。

冷漠体现在他不去看望养父、对委托人的感激无动于衷而只在乎金钱报酬。

另一方面,佐佐木充并不相信爱和情感在烹饪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烹饪就是一种技术,所谓带着爱烹饪不过是技术不足的人的一种借口。

而对厨艺的苛刻虽然着笔不多,但是影片已经告诉我们,正是这一点使他的餐厅倒闭。

充的这种淡漠亲情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其父亲母亲均早逝,在孤儿园中长大,又过早踏入社会。

人情冷暖恐怕难以使充对他人报以善意,唯一的朋友只有和他在孤儿园中一起长大又一起出走的健。

前期的充基本上就是这副形象。

后期的充有所变化,他开始承认爱和信任在烹饪中的作用。

“おいしな おいし”,影片的最后,当他吃着根据菜谱做出的炸排时,恐怕也感受到了其中包含的祖父和母亲的爱意吧。

相比之下,得益于大篇幅的描绘,充的祖父山行直太郎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明。

在回忆的开始,受日本关东军的委托,山行直太郎和妻子千鹤从日本来到满洲国,在日本助手镰田正太郎和中国助手杨晴明的帮助下,决心制作一份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

当然,他不知道这其实是日本关东军嫁祸满洲国皇帝溥仪的一个阴谋。

(其实这块挺疑惑的,日本军官的理由是让满洲国真正独立,可是溥仪只是满洲国的一个傀儡皇帝,一切军政大权均操持于关东军手中,这个嫁祸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吗?

)刚开始的山形直太郎和充很像,虽然拥有很高的烹饪天赋,也有对于厨艺的专注,但同样缺乏对同伴的包容和信任。

他并不信任自己的助手镰田正太郎和杨晴明,一切亲力亲为。

对妻子的劝告也置若罔闻,反而认为是干预自己的工作。

为了制作出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山行直太郎对身边的幸福视而不见,在妻子将要临产时仍然远走新京寻找食材。

等到妻子去世,山行直太郎才领悟到“あい”和信任对于烹饪的意义,开始对身边的人报以信任,终于制作出了超越满汉全席的食谱。

可是获知关东军阴谋的他毅然焚毁了凝聚了数人心血的食谱。

从这个方面看,山形直太郎是一个善良而有良知的人,他的良知便是“绝不用食谱害人,绝不在饭菜中下毒”。

当时的日本举国狂热,在时刻准备为帝国贡献一切的人群中,山形直太郎还能坚守原则殊为不易。

何况这本菜谱是山形直太郎和妻子心血的结晶,却并没有见到山形直太郎内心有多少冲突与不舍,可见他的良知与原则是远远高于自己对烹饪的热爱的。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他被日军官枪杀,女儿也成为孤儿。

疏于关心妻子,使女儿成为孤儿,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醉心烹饪,却又烧毁食谱,且舍生取义,他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和良知。

本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义本来是与他不相干的,但是他却在紧要关头选择了义,成就了舍生取义的结果。

 5 ) 一些思考和想说的话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刚开始涉及到那段历史的时候,其实自己是带着政治上的担心去看的,但是,其实这是个深陷政治漩涡,却超脱其窠臼的故事。

也正因为我本身是中国人,所以感慨颇深吧。

军国用美好的东西当作诱饵,普通人却当真了,真正做出了真正能沟通的东西出来,尽管从一开始他身边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包括杨,知道是行不通的,但最后还是一起跟着理想前进了,他们都恨日本,却又都喜欢山形,然而最后,也毁于理想...我也在想,表达本身,虽然隔阂依然无可避免,但那些不涉及于文化只涉及于美的东西,比如直接的视觉听觉味觉,才是真正能大一统的东西吧,这部电影,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表达。

看到一半多的时候在想二宫戏份不多啊,更像是线索人物而不是主题人物,再者忽然从大的理想转变为小的温馨,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但其实,一切正是从小的温馨中而来的。

二宫最后哭的时候,在想,原来他还可以这样哭呀,他以前从没用这样的方式哭过的,一种成熟的压抑的又释然的,成年人又带着点委屈的。

这样一个冷静克己无感情的人,和也也能让我一不小心就跟着他一起哭了,正应该是这样哭的,真的演得很好,让他那戏份不多的人物在我这里一下子从线索人物变成了双主角的存在。

我其实也有想过他现在的状态是不是不太好转型,因为毕竟没法再说仍是少年了,但眼神依旧纯真,脸你要说是完全成熟的那种却又不是,所以是很矛盾的一种状态。

但近年的作品,这部加上黑钳,我觉得在我这里已经算是转型成功的。

表达这种东西,其实重要的是希望接受到的人,能够领略到,就很好了。

我虽然不忿这部的评分,却也理解,我接受到就好了。

 6 ) 及格作品,细节不足

以为最后会大哭,结果没有,虽然感受到了导演关于战争的一些反思,但是由于影片中一些逻辑和细节的瑕疵,缺乏真实感、沉浸感,说到底是现代日本人对于过去战争年代的妄想,作为中国人看时常有点出戏。

其一,最开头的杨晴明(这个名字的槽点就很多,如果作者有深入研究应该就不会取这个名字)给佐佐木提出任务的地方过于豪华了,虽然要体现出现在有很好的地位,但是经历过战争的老人很难会是这种铺张浪费的人,在老年杨晴明身上看不到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痕迹。

其二,镰田背叛山型后参加了战争,虽然有后悔,但是更多的是对山型的后悔,没有什么对战争中日本作为的反思,就连经典的那句话还是铃木厨师说的。

感觉导演虽然有前进一些,不是停留在日本传统战争无赢家的视角,但是有点只走了一半,不上不下的感觉。

(我很喜欢大酱,但是老年的这个人没有滤镜了,所以無理)其三,虽然说是做宫廷料理,料理的食材都很豪华,但是在那个年代,而且山型作为厨师也需要去菜市场,一点都没有反应中国下层人民的影子和乱世物资的不足,只是用欢快的场景带过,过于想当然了吧,虽然也可以,但是就是普通及格。

其四,最开始在北京车上的那段剧情好多余,那个胖子说的话有必要?

一开始以为有啥埋伏,看完返回想想觉得当时设想了很多的自己是个傻子,用来侧面描述佐佐木当时的无情又显得很无力。

虽然总体价值观还能接受,但是看的过程中,这些小细节一直围绕着,很难说深度地融入这部电影,明明是大导演,卡司也很豪华,但是作为中国人的立场看这种战争的历史片,就算是带着为了爱豆看的滤镜,也只能说是勉强及格。

 7 ) 面瘫中二青年的救赎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夜里12点饿了吃着难吃的夜宵,于是想给自己开开胃。。。

没看过书,但看了电影后,很想买本书来再读一遍。

其实前半部我并不看好,开篇就是一个长发蓄须穿着黑西装的颓废青年在叫“他算什么最后的厨师”,我以为这一定是反一,留着给男主虐的,结果最后是个死忠。。。

然后男主出场,面瘫高冷,厨艺当然是牛B的。

给个大款做碗饭就收好多钱。

然后故事展开,中国厨界第一人请男主去做饭。

有中国元素我喜欢,但我当时就想吐糟,妈蛋日本人厨艺这么好么?

然后一段段回忆展开,我才发现,这男主是男二,西岛才是男一。。。

西岛一行坐火车来东北时,画面真的很美,人物造型也好,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作为中国人,我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笑,不过倒能看出日本人想要上岸的迫切心情。

然后就是男一的日本厨艺吊打中国、法国、俄国什么的,要制定超越满汉全席的菜谱,而且把杨这个角色丑化——虽然我不喜欢满人。

看到这里时,我最多只能给三星,甚至二星,将它定调为日本自娱自乐片。

然而后半截剧情突然反转,我惊讶的发现,这片子三观居然还挺正:反派是日本军阀,电影里也说了所谓“满洲国”其实是别国的领土,承认了日本的侵略性质。

男主不愿在菜里下毒,嫁祸溥仪,职业道德还是挺高的。

除了踩了满汉全席一脚外,倒没什么。

后面随着真相揭开,还是挺感人的,我承认我哭了,年纪大了泪点就会低些。

整片围绕一本菜谱,通过二个骗局展开情节,一个是关于男一的恶骗局,一个是关于男二的善骗局,讲叙了三代人的命运。

虽然用回忆的方式展现剧情已经是常见的手法,但是剧情一波三折,毫无尿点,综合我还是给了五星,推荐一看。

最后问一句,日本料理有油炸么?

 8 ) 完成度很高的电影,扬长避短的改编

知道nino要演这部电影后看了原著,原著作者是一个脑洞开的跟富士山一样大,但无论是情节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写不好的人,书中有很多网络小说都没有的没有必要的重复。

但是电影的改编很成功,原著情节简单脑洞很大,刚好适合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演员的演技很容易就把人物变得很丰满,编剧故意把剧本写的更有戏剧性(编剧把千鹤和幸都写死了啊!

我摔!

)。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仍然是料理,实实在在在画面中的料理比书中的描写美妙100倍,ending部分的直太朗和充两个人做的料理轮流展示,昭和和平成,传统与现代呼应,两人用同样的食材却做出不同感觉的料理,果然如直太朗一直在说的,“料理是在进步的”。

然而我看完最想吃的是绫野刚的炒饭……

 9 ) 美食即回忆,人人皆有麒麟之舌

和看《入殓师》一样,最后泪目到稀里哗啦。

两部电影中表现的生命最后一刻,是相互照应。

家国爱恨情仇,在食物的味道中传达。

战争,阴谋,宏大的故事线索中穿插入细腻的情感,收放有度,也把泪点降到最低。

最后对于“料理即爱”的命题在曲折婉转中立意,不由得情绪被瓦解,还好最后还有佳肴分散注意力,不至于太狼狈。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舌头是最容易留下回忆的东西,小时候的味道,长大了也无法释怀。

其实世间哪个人何尝不拥有麒麟之舌呢?

 10 ) 再观之感

依旧还是粉丝滤镜严重的西岛叔和nino迷妹不负责任影评🍽ラストレシピ🍽2018.05.30 BD/DVD発売日开始就忍不住哭了:只是因为看见熟悉的东宝两个字,想起了澳门电影节那天迷妹们的掌声。

热到出汗的澳门的12月,紧张得不得了发现有点同担拒否的自己,被迷妹充斥的剧院,几乎仰头看完的充大厨。

蛋包饭的bgm一出来泪腺崩溃,实在不适合深夜的被窝。

故事从充大厨拉着全套厨具小拉车出场开始,利落地换上厨师服,给生命垂危的老人重现了一份蛋包饭。

同样是收钱干活——不同于渡海那种天才,不是那种自信而游刃有余“没我患者就得死”的感觉。

眼神里全是天才的孤傲和不屑,什么亲情什么爱情都不关我事,就是一座冰山啊,紧紧地关上了心扉。

充大厨仿佛把nino一辈子的眉头都皱完了。

还是觉得綾野剛的角色好有趣,承包了全剧为数不多的笑点中的大部分。

真的没他在充大厨身边,不是他出的点子,充早就玩完了。

“从刚才开始就没有一个客人”“我的店深夜才是决胜时刻啊。

”“你炒过头了。

油也放太多了。

”“我这儿就是有喜欢这样的炒饭的客人啊!

”这次很认真地看了西岛叔w。

西岛叔笑起来也是个甜甜的猫嘴啊,越来越发现二人真的像极了。

不同于nino,没有专门去搜集西岛叔的粉丝对食谱的repo,当时电影节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其他人repo做参考看西岛叔这个角色。

比起nino紧皱的眉头,西岛叔的笑容真的太暖了。

然而同样是疯狂执着于食材,忘记了周围的人,皱眉的样子,先闻过味道再丢食材甩脸色,眼神里的执念和充大厨如出一辙。

在冲突与迷茫之后,直太郎也学会了信任他人。

这次正片第一个泪点居然是山形直太郎和助手的杨睛明、鎌田正太郎,妻子的千鹤一起作食谱的一段——三人一起磨刀的一瞬。

第二个泪点也是当时第一次看没跟上剧情没哭出来的千鹤之死。

这个料理笨蛋直太郎再做那份求婚的炸猪排,“我明明随时都能再做一次,确再也没有做过了。

很抱歉在食谱里掺入私情,但这道菜一定……”有谁还能忍住眼泪。

充大厨和那个宾馆经理的儿子谈话时对“料理就是爱”的不屑,那段的神情真的特别棒。

真想拍醒他,套路就是套路啊,充大厨!

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西岛叔演技第二看点:骂杨睛明是叛徒赶他走第三看点:放火烧食谱。

在牢狱里,鎌田想救他。

直太郎说不希望这份菜谱再害死人和人了,坦然面对枪口就义。

鎌田的哭声回荡在牢狱中真的心痛死了。

这也让他在现代篇里的几次落泪都更饱满圆润,直太郎选择原谅了他,无亲无故,这就是“爱与信任”啊。

最后充大厨想起了冲入火场的母亲,眼瞳中显现出的火光,过去与现在相连,跨越70年的“愛のメッセージ”,一步步撼动了“冰山”。

当充大厨一页一页翻开那份食谱,翻到最后一页,「充の大好物」。

防线终于崩落——仿佛是水晶玻璃杯落地,破碎,反弹,溅开。

仰头和抿嘴,眼里止不住的泪水……名为佐佐木充的那座冰山,被爱融化之后,水流潺潺,在暖阳之下渐渐升温的感觉,温暖而柔和。

——“想见你一次,想再见你一次。

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份食谱交给你。

”在园长的遗像前吃炸猪排三文治是nino提议的。

「うまいな...うまい。

」释然,崩落。

这部戏最开始最开始我是特别希望西岛叔和nino会有对手戏的。

没等到,然而就是最后的最后,时空相连,直太郎和充相视而笑。

我的执念也就放下了。

全篇最棒的笑容就是充的最后一幕了。

随着字幕滚动,这份食谱继续被创新,继续书写下去……

还记得澳门电影节这部在“美食特别展映”环节里,虽然镜头没有像舌尖那般精美,但至少声色俱全,请允许我坦率地补一句——“好饿啊”。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短评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5分钟前
  • 是一土啊
  • 推荐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8分钟前
  • Badfella
  • 还行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12分钟前
  • 阿泽
  • 推荐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16分钟前
  • 月色摇晃树影
  • 还行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21分钟前
  • 口袋里的
  • 推荐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24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25分钟前
  • 鸟人
  • 还行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27分钟前
  • Claudia
  • 还行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32分钟前
  • 还行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3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38分钟前
  • 益生菌^^
  • 还行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39分钟前
  • 莫失莫忘
  • 推荐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42分钟前
  • 不说
  • 还行

3.5

4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50分钟前
  • Liao
  • 推荐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55分钟前
  • 茜色如烧
  • 还行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60分钟前
  • .
  • 还行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1小时前
  • 仿生蟹柳
  • 较差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1小时前
  • Галина
  • 较差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1小时前
  • 发声障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