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虎头蛇尾,我只看了第一集,这集算是虎头?
我们现在能造航母用的金属?
当时潜艇的冶金技术值得美国佬来偷学?
是怕让老外知道我们究竟落后到什么地步吧?
往好听了说,算是野叟献曝;往难听了说,叫井底之蛙。
广告吹得离谱。
还和潜伏比,潜伏那编导,十年磨一剑,能是这帮人比得了的?
还有那演员,刘威永远是一副轻浮样,高明永远故作高深。
潜伏里面吴站长幸亏没请他去演。
赵立新先生因为这部剧获了白玉兰最佳男配,所以打算看的,磕磕绊绊的算是全看完了,上部特别好看,二十年后的部分要不是为了赵立新演的陈其乾真的完全不想看。
陈其乾开始的时候一句话概括就是又萌又让人心疼。
作为一个年轻的富有才华的工程师,为了爱情委身渤东,他的懵懂他的执着,让人觉得相信爱情的力量真的是伟大的,它可以支撑人到这种地步。
而陈其乾开始被一步步逼着拉下水的时候又让人心疼,甚至二十年后他变成一个双手沾满献血的间谍以后你还是没法讨厌他。
总之,我想说的事赵立新先生的陈其乾简直不能更迷人。
我都要忘记他还演过《小宝与老财》里面那个“作妖”的党员同志了!
看这个片子是因为看到主演是胡军,题材也感兴趣。
然而,看了十多集,就觉得男主角马东和女主角冯舒雅有可能被编剧坑了。
然后去百度编剧是谁,发现是很厉害的大佬啊。
但是,还是想说,男主和女主被编剧坑了,坑的挺厉害啊。
这个剧分为两段,前半段21集,是主演们年轻时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
个人认为,这一段的故事是可以用来当作经典教材,来说明为什么很多连续剧中男二号总是惹人爱。
作为编剧的惯用手段来说,为了更加丰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人物色彩,会在主线剧情之外,再给男主角和女主角加一条副线,而这条副线通常会被设置为爱情线。
然后,为了让副线有趣一点,会设置一些矛盾。
在这个剧里面,爱情线的矛盾设置为:因为外在的危险,男主角不能向女主角表白,为了不给女主角带来危险,甚至不能表达出对女主角的好感。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东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是对冯舒雅恶语相向,气走冯舒雅,然后又企图拉汪都楠来挡抢,而他明知道汪都楠是对他有好感的。
虽然最终他跟汪都楠讲清楚了自己的态度,但是他现在正处于工作的紧要关头,却和冯舒雅、汪都楠纠缠在狗血大戏中。
这只会显得马东做事拖拉,处理生活的手段生硬,做事不谨慎。
这种设置对男主角的塑造并没有添加任何正面的色彩啊。
特别是编剧还安排汪崇义给他们开介绍信,以及安排汪都楠远走他乡......这个安排实在是匪夷所思,感觉就是单纯的想让马东欠下情债啊。
与冯舒雅相比,马东的设置其实还算好的。
冯舒雅对待陈其乾的手段,简直让女主角的个人魅力降低到一定程度。
陈其乾追求冯舒雅追了几年,所有的人都知道,冯舒雅也知道。
但是,冯舒瑶并没有明确的拒绝陈其乾。
而陈其乾一直在反复表白,即便在冯舒雅对马东有了好感之后,她也没有明确的拒绝陈其乾,哪怕陈其乾非常明确的表白,冯舒雅的回复都是:以后再说......简直把钓鱼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而且,她自称是大家闺秀、知识分子,在她没有接受陈其乾的前提下,她竟然能接受陈其乾的贵重礼物:一只手表,这很让人怀疑她的家教是不是有问题,以及她一直不拒绝陈其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而在马东拒绝了冯舒雅,陈其乾感动了冯舒雅之后,冯舒雅接受了陈其乾的求婚。
但是在结婚前夕,冯舒雅竟然还在跟马东纠缠不清。
然后,在陈其乾死讯传来之后,抚恤金刚发下来,冯舒雅竟然一点心理障碍没有的要跟马东结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了四个字啊:尸/骨/未/寒.......总而言之,编剧貌似跟冯舒雅有仇一样,让冯舒雅这个角色非常的不可啊。
从角色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说,马东的内在驱动是什么呢?
首先是案子,他想破案。
这个是一个被动的内在动力。
后来有了与冯书雅的感情,这个内在驱动却被第一个压制。
又显得不那么强。
陈其乾的内在驱动只有一个,就是与冯书雅的爱情。
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于此。
所以,显得尤其动人。
而马东,第一个动力是外在的,第二个动力又被压制。
所以,他的行为看着都是被动的。
所以,马东的行为和选择的感染力就非常低。
冯书雅就没有明显的内在动力。
并且她的行为与她的内在动力和性格背景并不匹配,所以这个人显得极其不真实。
对比之下,这个故事里面,陈其乾这个角色的特质是什么呢?
对待爱情执着、深情、真挚,有斤斤计较的小缺点,但是对朋友够义气,不够老练,但是有又聪明,又敏锐,大是大非面前有底线,勇于牺牲.....这样一个角色,在马东和冯舒雅的衬托下,简直可爱又可敬。
所以,当编剧和导演想丰富男主和女主的角色的时候,把大量的狗血剧情撒在男主、女主身上,好像是让角色更加立体了,但是会让观众觉得:为什么人品有问题的人运气这么好啊,主角身边的人就活该倒霉吗?
这是一个不懂艺术的观众看完片子的观后感啊。
偶然读到此剧的小说改编版,觉得情节紧凑,文笔也深沉动人,看完上篇于是就去追了电视剧。
观后感觉此片虽然不免有近年国产剧的一些通病,但也有亮点,比之一般雷剧强不少,还是值得一看的。
个人的观看建议是15-19集、22-28集这两段快进着看,并跳过所有敌对方过场,作一本中篇年代剧来看观感较佳。
小评优缺点【以下内容轻度剧透】优点:·剧情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围绕一名国安侦察员的三十年(剧中改二十五年)展开情节,生活化的视角很新颖独特,前半部80年代的时代感和氛围也比较自然。
·人物塑造可圈可点,大部分主配角的演员都贴合角色,演技也在应有的水平,这点比那些纯是刷脸的PPT式剧好得多。
赵立新的陈其乾尤为出彩,前后的强烈反差使这个角色张力强大,演绎难度也很高,而他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步步深陷泥潭的无奈挣扎和反噬“公司”的狠戾坚决给人印象最深;另外老陈的造型真有鬼才神探的模样,很希望赵老师出演这类角色,洪七公还是不适合你……·台词水准可评为中上,摹写人物比较生动,不勉强不做作,一些段落也有文采,个人认为最佳台词是23集中陈其乾的一段自述,虽然有些独白化,但相当带感。
缺点:·后半现代部分格局太小,前面总体是在工厂、国安局和敌方之间串联情节,生态圈大小还合适,二十多年之后的故事就完全是绕着冯家一家人(包括陈其乾)转来转去,其他人和事的存在感都大大削弱,叙事节奏也陷于国剧拖沓的老毛病,小说这部分不像剧中那么冗长,但也不免琐碎。
·虽然有真实案件作情节框架,但大量细节还要依靠虚构。
编剧创作经验丰富,可毕竟是个地道的外行,硬伤就不可避免,整体就有些“情商很高,智商不足”的感觉,作为谍战剧还是欠些严谨。
·悬念设计基本失败,之所以建议跳过过场,就是因为太强行解说了,很毁气氛,小说版的处理更好。
·失败的选角就是茹珂和承志了,一个气质非主流,一个过于愣头青,二人演技也不好,显然撑不起原来“茹珂真爱承志”的设定,虽然这设定也比较扯……
一是感觉202厂出了这么多间谍,那个潜艇竟然没有泄密?
二是原来国安是可以随时退出的,因为爱情。
这是背叛好吗?
既为国安背叛爱情又为爱情背叛国安,任何弄一个别人的儿子出来,然后再给人养大。
三是25年后是什么啊?
真以为中国安全机关很弱智吗?
让人笑不出来。
不要以为观众是傻子,好吗?
演员嘛,陈其乾到位,胡军老师不敢苟同,演个市井到位,国安差点,左老师厉害!
“我是一个熟知黑夜的人,我曾在雨中出门——在雨中回来,我曾一直走到城市最远处的灯火。
”(罗伯特·弗罗斯特) 《于无声处》应该说是一部充满bug的电视剧,特别是后半部分。
但有一点处理得非常微妙,就是陈其乾、马东、冯舒雅的三人感情纠葛。
那么,就从二十年后说起。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陈其乾作为军工单位的优秀工程师被特务组织发展为特工。
在行动失败后,被裹挟出国。
二十年后,再度归来。
当然一个人的一生不会是寥寥几行字,譬如年轻时候在厂里的被器重,被排挤。
再度归来,还是被器重,被排挤。
只不过之前在厂里不过就是一个等待中的新丁,二十年后,实际上已经是被作为弃子的老将。
而贯穿其中的,除了生死存亡,还有年轻时候的那句:那么远,那么近。
陈其乾和冯舒雅 陈其乾爱冯舒雅吗?
这难道还要问吗?
就像问题往往就是答案,我的答案是陈其乾不爱冯舒雅。
他爱的是他可以爱冯舒雅的感觉。
注意是可以去爱冯舒雅,而不是深深地爱着对方。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我可以爱你吗”和“我爱你”混为一谈,或者说视之为一种时态变化。
可以之后自然就是深深相爱然后白头偕老,一直爱,一直只爱一个人。
但就像很多不伦之恋(完全没有可以爱的理由,无论是从法理还是情理)照样热火烹油,大部分看上去的正常爱情到了“我可以爱你“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之后也许会有婚姻,会有那么就换一个人爱,但是作为那种“没有之一”的爱情早已经悄然退场,甚至其实从未真正来过。
陈其乾追求冯舒雅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同学时期就各自都是优等生,同事时期更是在相当年龄群,相应工作岗位上比较合适的选择。
新婚之夜,陈其乾一不小心说了心里话:大概谁都没有想到,我一个崇明出来的穷孩子,可以追求到高级工程师的女儿,这个女人还是班花,校花,厂花。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我陈其乾有本事了吧?
冯舒雅此时多少还沉浸在对马东的想念里,另外也早已经对陈其乾的自卑习以为常。
如果这时候特务不来捣乱,孩子出生,孩子长大也许就是日常。
他们照样是别人眼里的神仙眷属:陈工,冯工。
陈工,冯总工。
撇开电视剧本身需要一个高潮,生活的高潮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这个剧最为悲凉的是,真正认识陈其乾价值的是特务机关。
陈其乾记忆力超群,外语流利。
扎实的工程师训练使得他处理事情有条不紊(他如何找那只手表就可见一班)。
他的确有些自满,甚至自诩为民间福尔摩斯。
可惜的就是这样,都远远不足以形容陈其乾这个人的才华。
当病愈归来的韩主任出于打击报复(我真想说粗话)让陈其乾去码头接受劳动改造,特务机关用了一个粗暴有效的办法:让陈其乾的文章登上了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
这使得即便无可无不可的厂长都变得诚惶诚恐,对还是想把陈其乾毁于一旦的韩主任近乎指着鼻子大骂: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厂建厂以来,除了冯总工登过一篇文章,这是第二篇。
(以下省去想和韩主任女性长辈发生性关系的各种描述)。
换而言之,这篇文章虽说有幕后黑手在推波助澜,他的才华还是当之无愧的。
陈其乾的才华是那么夺目,但那些夺目首先是被瞩目所决定的。
他希望被厂领导看到自己做一个厂副主任是名至实归,他希望冯总工程师决定可以放心把女儿托付,他希望冯舒雅听到他“不经意”背出的朦胧诗而吃惊,他满心欢喜地仰着头,等着这些掌声然后急急忙忙地说:这没啥,这算啥,这不算啥。
但当他下意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这些表扬从未来过,除了冯舒雅的吃惊。
“马东,下次舒雅再说我们一起走的时候,你就不要参加了好哇”陈其乾难得地短兵交接,但他为什么就不想,就算是三人行,他也是占主动的那个呢?
他大概会轻轻讲:这样不太好哇,也不是不可以对哇。
从一个黑暗的角度,陈其乾加入特务组织算是涅槃重生。
二十年里(是不是二十年不记得了),他发生了多少事情我们并不知晓。
我只知道他再没有上海口音,他的两鬓也渐见风霜。
他褪去了所有的青涩,甚至在重见冯舒雅的第一时间,他平静地伸出手去:是冯舒雅总工程师对吗?
你好,我是**公司的代表威廉陈。
八十年代初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二次握手》,重返祖国的丁洁琼雍容华贵,反倒是当年风度翩翩的苏冠兰显得有些惊讶,有些迟疑彷徨。
我觉得这就是世界的不同,他们遭遇的世界不同,他们经历的世界不同,纵然相爱,却再也回不到当年那时。
这个时候的陈其乾再也不会去纠结他是否深爱冯舒雅,甚至他可以很娴熟地表演自己曾经深爱过,然后,借机去完成任务。
你说这时候的陈其乾已经变成魔鬼也不为过,但为什么魔鬼却总是更为坚强。
陈其乾回国以后,无论是对随时把他当替死鬼抛出的顶头上司,还是步步为营步步紧逼的安全局战士,他都无所谓。
他都可以沉着地走向城市比遥远更为遥远的地方,他已经熟知黑夜,甚至他已经化为黑夜本身。
如果不是他猝然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他将就此和大地相融,将所有人毁灭也在所不惜。
陈其乾的前半生无比优秀,但始终活在别人褒贬的影子里,他是游刃有余的人才,但始终还是在规则的刀锋之间游走。
陈其乾的后半生已经不能用优秀简单概括,更为重要的是他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褒贬,他无视任何规则,他创造规则。
他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路来,而那条路上再也没有爱情。
马东和冯舒雅 那么冯舒雅和马东是“我可以爱你吗”还是“我爱你”呢?
他们这两个浑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种区别。
【她的父亲很看重我,常常请我到他家里,每次谈话的时候,总是问起我过去的历史,要我讲述我一年又一年所经历的各次战争、围城和意外的遭遇;我就把我的一生事实,从我的童年时代起,直到他叫我讲述的时候为止,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奥赛罗 第一幕第三场》 这就是马东为什么可以赢取冯舒雅芳心的主要原因。
爱情不是不可以发生在熟人之间,但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和这个世界截然不同的第三者闯入,不免就会发生:我以为野岛先生是最好的,可是我遇见了大宫先生(日本电影《生死恋》) 陈其乾何其优秀,但这些优秀在冯舒雅眼里何其普通:学习优秀?
自己的父亲是资深学霸?
细心体贴?
这个男人为什么老是注意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呢?
为我卖血去买收音机?
对不起,我有家教,我不收贵重礼物,我有节操。
冯舒雅目睹陈其乾跪在地上对流氓哀嚎:你们要怎么样,我们好谈的啊。
冯舒雅目睹马东二话不说地冲上去:敢动老子的女人,巴拉巴拉。
以她的教育背景这就算是当众爆粗口了,更何况和一直白白净净的父亲和同学相比,马东显得如此雄壮和汗气熏天。
这个粗蛮的汉子竟然还会背诵《简爱》。
陈其乾会不稀奇啊,他出于自己的阅读趣味也会选择啊,但是这个糙汉子不全是为了我。
应该说冯舒雅的判断是无比准确的。
马东为了冯舒雅放弃国安的编制申请调入工厂一个保安干事,这真的不仅仅是换一个办公室那么简单。
这不仅仅是救了冯舒雅怀孕马上要显怀的燃眉之急,这也不仅仅是担当负责等等浮于纸面的操守平等。
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我要你做我的婆娘。
我觉得冯舒雅彻底被这种野蛮,这种斩钉截铁所俘虏。
甚至在马东告诉他自己工作调动后终于办下结婚证介绍信的时候,冯舒雅还是重点在:马东,糖葫芦。
这一对的般配简直就是热水瓶和热水瓶盖,好不好看是别人看,合不合适自己套得紧才是硬道理。
陈其乾回归,即便没有特务探亲这种奇诡情节,两个人一个瞬间都没有想过是否会旧情复燃,移情别恋。
因为根本就没有旧情,根本上就是只有他们之间才深爱着对方。
虽然陈其乾比马东先来,无论是先做了同学,同事,同床。
马东在出现之后,狠狠地占据了这娇弱女孩的心。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一见钟情,白头偕老。
熟知黑夜的归于黑夜,陈其乾从来没有爱过冯舒雅,他只是想通过冯舒雅走出黑暗。
冯舒雅从来没有爱过陈其乾,她只是觉得对方是一个好人,还给找到块手表。
马东从来深爱着冯舒雅,也被冯舒雅的爸爸深深爱着。
于是陈其乾喝下那时间酿造的毒酒,他带走灯火,他就此出门,风雨不归。
爱吧,爱会选择自己的出路,无论身处其间的人身嘶力竭地说我是真爱,我们应该相爱。
如何如何,但爱去的地方就是她只能去的地方,从不出错。
《于无声处》,就此告一段落。
刚开始看这句的时候,竟然还给了四星,现在看来简直是瞎了狗眼。
先说说本片几个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故事背景非常特别,《潜伏》一剧在最后将谍战的故事引述到了建国之后,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本剧直接讲述80年代的军工故事,更是一种突破。
若按故事背景,剧中蓝鱼毫无疑问是091型核潜艇,202厂就是海军431厂,按时间推算当时应该是第一艘定型艇的攻坚冲刺阶段。
这样的故事背景确实非常的新鲜,在看之前我也能预料到该剧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bug。
其次是演员搭配,马东和陈其乾这两个挑大梁的角色自不用说,我认为该剧突破于潜伏的最大优势,就是除了主演之外的演员也能有很好的表现能力。
比如都楠的泼辣,总师的持重,局长的沉稳,几个主任的各色性格。
就连几个侦查员都能驾驭警惕性和世俗嬉皮等不同的人格表现。
马东刚进厂时生产部门和安保部门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真实生动。
除此之外,该剧几大硬伤随着剧情的发展,基本把以上有点全部抹掉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绝逼是莫名其妙的配音。
就算海外特务因为外语关系你后期调整对不上口型,这也没有关系,但为什么连主干部分也会有这么多唐突的配音。
完全对不上口型不说,连音色和质量都对不上,让人感觉是上映前半个小时随便找一个送盒饭的路人用手机录的一段,强行塞了进去。
作为国产剧,就不想说类似A说话时镜头拍B,B说话时镜头再回到A这种“高端”的要求了。
就算监管再严,政审再难,起码正剧播出前也得有基本的后期制作吧。
其次是一些情节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
比如从14集开始大量的感情戏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一直到大约20集,陈其乾作为特务几乎一事无成,马东作为国安狗屁证据没查出来一个。
再比如最后潜艇下水在即,炸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这场应当是高潮的斗争最后仅仅在马东和门卫的对话里以”报废了我一个录音机“为台词全部带过了。
类似跳跃的情节比比皆是,甚至让人产生”本来拍了的情节最后被剪掉了“的感觉。
再有就是国产剧的一些老毛病,把观众当文盲白痴,情节逻辑水得一塌糊涂。
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是真文盲还是装文盲,剧中对工业生产体现出一种西游记似的奇幻。
比如核潜艇都快要下水了,生产图纸竟然才刚运进厂,那船台上的潜艇都是工人师傅拿榔头凭感觉凿出来的嘛?!
再比如一个小小保卫科干事,简直比手掌还了得,除了资料室没有钥匙进不去,厂内所有车间、堆场和办公室随便进出,境外间谍真是瞎了眼,策反那么多工程师还不如直接混进保卫科呢。
还比如陈其乾生死关头竟然只知道抓住扶手大声质问近在咫尺要害死自己的凶手,最后他的死也是草草以国安人员接头对白来带过。
到了新世纪,剧情简直是天雷滚滚,且不说葫芦岛乾坤大挪移变成了大连,也且不说核潜艇的工程师如何跨行变成航母总师,光说剧情就一直走在韩剧的脑残路线上颠不下来。
马承志带回来的香蕉女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配音是真实的,每次她开腔就感觉再看90年代的录制韩剧。
马承志也是一脸苦瓜样,整天邹个眉头像个地痞流氓似的表情,一直在起到搅屎棍的作用。
此时全局已经基本没有了谍战的味道,更像是公安破案,和都市肥皂剧。
期间各种生硬的广告植入,犹如前20集因为时代背景原因被憋坏了似的,尤其以别克车为甚。
说实话看到27集的一半,我已经两星弃剧了,之后还能整出神马幺蛾子来我也不知道了。
回头看来,本剧前14集那种新颖的题材,丰富的角色,贴切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良好开端,已经稀疏被后来的各种扯几把蛋给毁了。
国产主旋律题材依旧还是这种烂泥巴扶不上墙的水平。
就这种屎一样的宣传手段,如何让人产生向心力,如何让主旋律得到弘扬?
云之东/文一部电视剧是否能吸引人,与剧集的题材、故事情节、演员表演等因素息息相关,基本要素达标的情况下,最不容忽视的当属电视剧的节奏。
而这一要素体现在剧集的诸多方面,要求剧情推进、角色展现、人物命运和演员表演等的跌宕起伏与起承转合,都恰好在某个特定点上,少一分不足,多一分有余。
往往某一个要素的节奏没踩准点,电视剧便容易让人觉得拖沓难忍,最遗憾的情况还有剧本节奏准确,却因后期剪辑处理时节奏感付之一炬,影响要素多,节奏自身要求又极为精准,其难于把控也正源于此。
纵观近两年电视剧,整体制作水准在提高,但真正将节奏把握得好的电视剧不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注水拉长战线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也使得国产剧节奏普遍比较拖拉,最后草草收尾,饱受诟病。
在近期播出的剧中,央视《于无声处》,没有当红鲜肉,实力派在大量剧中突围,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前五集过后,直觉如春风吹动一池死水,节奏上的处理令人惊艳,几乎每一点都敲中七寸,实在叫人欲罢不能。
先看剧情发展节奏。
该剧的题材是过去鲜有涉及的国安反谍,跟以往谍战不同,视线从战争年代转移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更立足于普通国安人的工作生活状态,解密不为人知的国安隐秘战线,全新视角,已经让观众觉得颇有新鲜感。
编剧高满堂和导演阎建刚又十分注重剧情推进中的节奏把控,全剧开始是老外间谍进入境内窃取“蓝鱼”机密资料,当人们以为全剧会围绕这个事件展开时,老外间谍又服毒死亡;为掌握主动权,胡军饰演的男主角马东进入“蓝鱼”所在的202厂,并与承担“蓝鱼”核心技术的三车间韩主任产生冲突;当观众以为韩主任可能有问题时,他被洗刷清白并爆出新人物的新疑点;与此同时,爱推理耍小心机的助工和女主角、保卫科长女儿又先后闯入他的生活,给他的任务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短短五集的篇幅里,不断有新的人物出现,事件一起接一起,情节环环相扣,故事跌宕起伏,观众完全没有喘息的余地,这样的电视剧,自然不舍得拿起遥控器换台。
再看镜头运用的节奏。
影视是流动的艺术, 所谓流动,重点体现在镜头的运用和组合,《于无声处》的处理很是讲究,第一集和老外间谍的斗智斗勇,第二集马东与汪科长、韩主任斗智斗勇,第三集马东与冯书雅和冯书雅父亲的初次接触等等,镜头在长镜、短镜、运动镜之间转换自如,将整体空间与个人情绪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镜头节奏如行云流水般明快,观众很自然的被节奏带入镜头之中,融入剧情之中。
当然功不可没的还有演员表演的节奏。
《于无声处》集结了一帮实力派演员,中生代的胡军、左小青、赵立新,老一辈的刘威、高明、刘交心等,他们在剧中共同的表演特点,除了准确度高,还有节奏度好。
简单说,就是除了对各自角色特点的把握,还有对手戏间的情绪推进,都相得益彰火花四射。
尤其马东(胡军饰)与冯书雅(左小青饰)的渐来渐往,两人间的情愫渐生,让观众看得自然有趣,不自觉间的情绪已经被二位演员带入,开始为二人因为马东身份所必然带来的情感波动而暗暗着急。
而陈其乾(赵立新饰)上海小男人的神神叨叨和对冯书雅的一往情深;汪科长(刘威饰)的外强中干和色厉内荏都为电视剧增加了轻松有趣的辅料和悬疑之外的喜剧情感看点,也让电视剧变得更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又引人入胜。
除了节奏之外,电视剧的布景和影像效果及细节把握也可圈可点。
80年代初期的外景和道具,大到时代感的场景营造与工厂生活的描摹,小到旧时生活小物件的抓取,用旧服饰、电影画报、摇滚装扮还原着典型的80时尚,种种细节,足见制作的精致用心。
尤其对比当下各抗战谍战神剧雷剧,只是这浓浓的正宗老反谍片味,这用心打磨出的精细质感,已经足够叫人击掌期待!
编剧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定位是“旁观者”,所以他在剧中很快的就将敌我双方的真实身份都交代给了观众(都是通过旁白,无一例外)。
这样处理,观众就真的只能像坐在戏台下的观众一般,看着国安与国外的间谍机构“斗智斗勇”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这部剧中。
这就破坏了观众的一大乐趣,但是对于剧中“蓝鱼”的谍战戏份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同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在这时这部剧能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首先,拿着报话机乱晃,第二、出租车内既然有窃听器第二辆车还跟得这么近,第三、相机太少,跟监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对卖花的不审查真的是个笑话、第四,到英语角去搜证是必然之举,最起码也要将所有人照下来啊。
第五,八几年的政治生态编剧还不了解,像202厂的人员出现在接头地点,有具体的嫌疑必然是暗中监视,没有必然是隔离审查,哪会没事。
第五,过海关搜查不可能用对手有过直接接触国安人员来负责,即便是他负责也不可能直接出面搜查,叫人传个话有这么难吗?
第六,抓到间谍嫌犯后不当场搜身吗?
严格点是要脱光换衣服的,不可能将药品留在身上吧。
前半段超级精彩,后半截彻底颓了;少女都爱陈其乾
茹柯什么玩意儿,太毁剧了,又是一个垃圾星二代,靠爸妈获得了远超自身实力的资源。
胡军的演技怎么现在这么差……
前边还行.有特点.越往后越那啥
好看。胡军和赵立新飙戏精彩,演的很真实(个人感受),不落俗套。值得再看。
虎头蛇尾的片子。
看到21就行了,后面纯属编剧吃屎了…啥跟啥嘛都…跟潜伏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胡编乱造
爸妈看到一半弃,说剧情烂。
什么破结尾
破烂剧。节奏差bug多剧情疯狂注水。赵立新好看,男主假女主空,只有男二是个人物标准后来也崩了。被迫生产出来的主旋律垃圾片子领导管它叫做正能量。不是被迫我绝不可能看它。
前半段还好,22集后剧情跨度25年完全没有必要,还带坏了前面的时代感!编剧可以把陈其乾这个人物在过去就悬疑掉,等了25年再回来就是多余!胡军幽默诙谐演绎国安人员,不过在那个年代为爱情放弃国安局编制,编剧你丫忽悠谁呢?
国产剧拍成这样,真心不错了。虽然有些部分还是假了点……书雅是女神!后面的剧情太虚了
谍战 胡军
逻辑还是挺严密的,起码大家都是有些智商的
节奏太慢,悬念太弱,引起不了观众的兴趣
我居然追完了这剧……
忍者神憋系列,越来越憋屈
作为谍战剧,剧情拖沓,穿帮镜头多(特别是大街上的车和房间里的物品),还不如网络剧严谨
差那么点意思,缺乏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