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

Close,透明人,亲陌(港),The Invisible

主演:伊登·丹布林,古斯塔夫·德·瓦埃勒,艾米莉·德奎恩,蕾雅·德吕盖,凯文·扬森斯,伊戈尔·凡·德塞尔,马克·韦斯,莱昂·巴塔耶尔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荷兰,法国语言:法语,弗拉芒语,荷兰语,英语年份:2022

《亲密》剧照

亲密 剧照 NO.1亲密 剧照 NO.2亲密 剧照 NO.3亲密 剧照 NO.4亲密 剧照 NO.5亲密 剧照 NO.6亲密 剧照 NO.13亲密 剧照 NO.14亲密 剧照 NO.15亲密 剧照 NO.16亲密 剧照 NO.17亲密 剧照 NO.18亲密 剧照 NO.19亲密 剧照 NO.20

《亲密》长篇影评

 1 ) Close

2024-01-07 16:10以孩子为例论述了亲密关系层次的多样性、不同背景下不同人理解尺度的不同,和亲密关系对于不同人的意义,以及也揭示了当代文明社会看似矛盾的一个悖论:当我们能够看到彩虹的全个谱系、当小孩子都能够认识和分类各种颜色,而当彩虹谱系中某个频率竟变成了一个话题一个标签,那么要用这个标签量度整条彩虹时肯定有它的不适用性——今天我们没有人会反驳“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然而世俗思维却仍以刻板框架的方式,在给另一些基本需求带上隐蔽的枷锁(又联想起阮玲玉“人言可畏”)。

看得出剧组对于小演员的珍视。

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小演员:亦雌亦雄的古典五官、极高的表情领悟,或是第一眼平凡低调然而长期动态看极具感染力,尤其毫不避嫌直面感情的关系脑(不正是某天赋人群的本来面目么?

有条件为什么要改变?

)……对小演员看镜头的方法有指导(如他凝视镜头看起来就像在凝视对方);对他们穿衣色系风格有精心选择量身订做有高人指点……片子选取故事切口小,镜头或保持自然主义的距离或特写让演员大胆发挥,剧情人物进展松散自然,收音很强很好。

也从侧面一窥异国的初等教育:放风时间、事件后谈论感受、双班主任……看得出背后设计的初衷;在面对不同情况时也同样有所长也有所短,但有比较总能多引发思考。

 2 ) 失去之后才方知友谊可贵

Remi和Leo是亲密的幼驯染,从小一起长大。

两人一起携手上学。

因为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话,Leo开始疏远Remi。

这也导致了Remi的间接夭折。

Leo也在失去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做珍惜和宝贵的友谊。

看完电影其实感觉也没有交代什么。

就是友情的界限罢了。

青少年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

意识以及思维的转变,可能会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点滴。

或许是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亦或者是他人的行为,都可能会对之后的行为处事产生影响。

电影里Leo正是被同学的话语所影响而疏远了Remi。

Remi的死虽然没有交代清楚,但是暗示与Leo对Remi态度的转变相关。

或许这不是爱情,或许这就是友情罢了。

只不过Leo太在乎他人外在的眼光罢了。

 3 ) 一场蓄意的无意识谋杀

被设计得十分完美的画面,剧情也是如此,然而失真的剧情却让人如鲠在喉,不论是中途自杀而亡的奥米,还是导演通过一系列事件想要讲述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生道理,几乎成了一个模板秀。

另外一点,导演几乎把所有的视角都放在雷奥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的过度沉溺,也许对他来说只是想从以往的过错中寻得一份原谅,但这对于无数个雷米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

西方与东方的不同:奥米死亡之后,这个事情几乎是家喻户晓,学校组织悼念活动,对外有公开的葬礼,父母能够及时沟通,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治疗。

这在mainland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家属不来闹,这件事除了班上的部分同学或者亲密的朋友外,其他人是无从知晓的,而学校方面更是会严防死守,生怕消息泄露,公开的葬礼也许有,只是我们无从知晓,因此也就无法向任何人表达自己的内疚与悔恨。

父母当然也指望不上,中国人对这种时期一向讳莫如深,即使自己有情绪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能努力压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隐隐想来,也不过是说一声“…死了”,然后独自在被子里痛哭一场罢了。

而后的时光里,依旧照常生活,只不过在成人之后,再也无法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再也无法与别人交朋友。

一开始就对雷奥这个小男孩有点排斥,虽然是电影,但是他透出的那种冷漠和疏离却像本人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某个时期的我如雷奥一样有过这种经历,所以被这种内疚刺痛,而更加痛恨雷奥。

细节:当奥米问雷奥自己要不要也去参加冰球队,而雷奥只是沉默以对,而且他的语气和神态真的十分不耐烦。

 4 ) 日常的“重复与差异”

用一句话概括,《亲密》讲述了一对十分(过于)要好的男孩被恐同(homophobic)的环境拆散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第一场戏便是这个剧情梗概的一次排演:看不见的敌人从后面把我们包围。

他们人多势众、身着盔甲,而我们只有彼此和脆弱的肉身。

三二一我们开始逃跑,沉浸在身体和花簇的相对速度之中而无暇设想我们终将落网。

影片的剧作非常工整,沿着环环相扣的戏剧性链条一路推进。

几乎每场戏都传递着明确的意义,许多设计也过分直白,例如冰球运动与男子气概,又如雷米边哭边对利奥拳打脚踢,这决定性一幕之后紧接着雨夜的花田收割,两个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场景旨在合成“残忍”一词。

从某种角度可以将《亲密》看作传统情节剧,但与那些曲折的冒险传奇相比,《亲密》扎根于日常琐屑之上,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力图展示日常的“重复与差异”。

例如四次骑车上下学时双方距离和态度的转变,标志了他们一步一步从亲密到疏远。

《亲密》关乎目光以及目光的威力。

影片聚焦两个少年、两个家庭,但利奥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不仅因为他(带着创伤)幸存,而且因为他是“看”(look)的施动者。

海报已为我们揭示出这一点:我们只看见了利奥和他的“看”。

借用经典电影理论展开叙事学分析时,戴锦华指出占有视点/视点镜头意味着占有话语权,“人物间的权力关系首先呈现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在此意义上,雷米几乎完全是目光的承受者/“被看”的客体,而仅占有寥寥数个的反打镜头。

两人之间的观看关系在花田中的奔跑后旋即被揭示:雷米在专注地练习单簧管,利奥在一旁专注地看着他。

然后雷米靠在红色的墙上,为利奥的画作做模特儿(联想《燃烧女子的肖像》)。

暖红色充分烘托出了亲密感。

但他们即将(被迫)走出封闭(close)的二人小世界——开学了。

在一个全景镜头中,两个人踏入校门,然后镜头缓缓拉至远景,以超过 40 秒的持续时间宣告二人之间的亲密要被置于学校这个小社会大群体中的复杂关系网中。

这份亲密即将遭受众多目光的检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在开头即用一个小桥段刻画目光的威力:少年们用放大镜玩弄着一只蚂蚁时,蚂蚁的“视角”展示出仿佛放大镜汇聚的不是日光而是目光。

被凝视烧死的蚂蚁影射了玛莲娜的处境,也可以喻指利奥和雷米的遭遇。

在性别角色(男子气概)受到规训的传统社会里,女性之间可以亲亲抱抱,但男性之间的——尤其是肢体的——亲密是一种禁忌。

表面上是恐同,背后是父权制和异性恋正统的规范下,一方男性会被视作女性化/降格,从而对男子气概构成威胁。

当雷米躺在利奥身上小憩时,利奥向画外说笑的同学们看去,因为惧怕异样的目光,他躲开了雷米。

影片没用过多笔墨渲染二人遭受的恶意,但点到的两三处都简洁高效。

在被骂 faggot 之后,利奥闷闷不乐地走在楼道里。

刚刚挑衅的男生在后景虚焦处有说有笑,面目和话语模糊。

短短数秒,那种仿佛身边所有的笑声都是在嘲笑自己的忧虑和恐惧足以溢出银幕,想必所有敏感的灵魂都感同身受。

尽管对雷米的正面聚焦较少,我们足以感受到他其实比利奥更纤细更脆弱。

影片还暗示了他的抑郁倾向。

如导演所说,利奥代表了对规范的遵从(conformity)。

影片的复杂在于它没有将悲剧全部归咎于不够友善和平等的环境,角色有各自的问题和挣扎。

虽然不好怪责受害者,但既然雷米可以对流言蜚语满不在意,因为他只在乎利奥,利奥是不是不必那么自私和绝情?

当然这是用成年人的眼光要求 13 岁的孩子了。

情绪被煽动,但感官没有被激活。

影片虽然不乏运动中的身体(奔跑、骑行、打闹……)或相互依偎的身体,但依旧是在保持着距离观看它们。

我们没有感受人物的身体、和人物的身体一同感受,换言之,镜头和身体之间没有亲密——真正的亲密。

视界政体(scopic regime)的危险之处在于观看关系中内含的控制与支配的权力秩序,而触感视觉(haptic visuality)的话语高举感官的大旗反叛经典电影实践与理论中主导的视觉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

作为精彩演示观看和观看关系的典范,希区柯克的《后窗》揭示了偷窥/凝视有赖于距离(distance),而触觉的激活是以邻近(close-ness/proximity)——特写下纤毫毕现的纹理和质地(texture)——为前提。

Beau Travail (1999),特写镜头下跳动的脉搏摄影上,影片多用浅焦和较紧的取景,聚焦少年(主要是利奥)的心绪。

限制一个狭窄的清晰视域的同时,制造了一个广阔的画外(或曰不可见的)空间,那里盘踞着不可见的敌人,威胁着焦点上不安的少年。

有趣的是,当利奥和雷米再次玩起“假想敌”的游戏时,利奥意味深长地说道:“他们其实并不在我们身后。

”对于利奥来说,敌人并非一直潜伏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从任何方向以任何面孔随时袭来。

恶意会(已)显形。

画外如幽灵一般纠缠并侵扰着画内空间。

影片如是建立起一组可见/不可见、画内/画外的动态关系。

父亲和兄长在虚化的后景,母亲在画外音。

空间被局限于利奥的自我。

甚至到了影片第二章,其中一个主角被绝对地放逐到了画外空间,以其缺席而在场(套用戴锦华爱用的文字游戏)。

讽刺的是,对于班上这样的边缘人来说,他的缺席比他的在场要更惹人注意(每周的追悼班会)。

影片第二章正是关于一个人的“不在”如何牵动着所有身边人的“在”的状态。

利奥最后轻声说的“我想他”若按法语的字面义直译即“我缺少他”(“Il me manque.”)。

尽管永远地失去了身体上的亲密,利奥也许从未在心灵上如此贴近雷米,后者的缺席深深刻入他的存在方式。

影片企图回到生活的原本轨道,但画内的日常已是被画外的一切染指了的日常。

在后半段,利奥独自继续着上学、冰球训练、帮家里干活……但看似相同的流程与前半对照叠出的细微不同暴露出回避创伤的失败,不然为何护甲在身却不断跌倒?

邻近暑假,利奥坐在一旁看着同学们伴着音乐狂欢,微微左右张望,眼神飘忽不定。

最末,利奥独自奔跑穿越花田后回头望向画外,影片再次以十余秒的镜头展示他摇摆的目光。

要知道在影片前半段,利奥的目光总有一个明确坚定的指向,即使是越过人群或书桌。

 5 ) 亲密,关闭,紧密

那片花海,你还记得吗?

在屋子里玩躲避游戏,我们跑出来,穿过那片花海,空气中有花香,花开得很盛,我们把它们丢在身后,经过爸爸、妈妈,今夜我要去你家。

影片前半段细致地记录了Leo和Remi相处的画面。

玩游戏(一种虚拟敌人的游戏,沉迷其中)、吹双簧管、画画、睡觉、睡前故事。

影片开头Leo妈妈问“哪天你还会回来睡吗”,可见对两人在一起睡已经习以为常,Leo和Remi共眠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是经常不回家。

所以后面两人疏离,妈妈诧异地问Leo“今天不去人remi家了?

” 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因为两人在一起太久,睡得太久,所以当Leo有一天分床睡,而Remi下床和他一起,第二天两人才有了第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

Remi不明白leo为什么突然不跟他睡了,他只是莫名地难过,在饭桌上流限泪,注意这是很自然的流泪,仿佛眼泪是自己流出来的,没有用力,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也只是糖塞了一个借口:肚子疼。

这是Remi的第一次流泪,年少的男孩不知道对方怎么了,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打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发了脾气,一切都是突然的。

这无比真实,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理解外界,消化情绪,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只有这种不理解、不懂得带来的具有伤害性的举动。

而他们又是多么无辜。

所以我在看这段,包括后面那段更强烈的争执时,带着的是理解,和旁观者的心碎。

两个人从农村去城里上学,这是十二三岁。

侧面计算Leo和Remi的亲密关系己有六七年或更久。

或者说两个人在一起睡了六七年。

从村里到城里,画风一下就变了。

我指的是外部环境。

在影片前二十分钟,是农村的恬静舒适,花、草、狗、阳光,画面是舒展的。

进学校的那个镜头很有意思,近景到远景,两个男孩在学校漫无边际地走,不确定出现。

世界里不只有他们,还有其他人。

学校里开始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一对,这里侧面反映两个人关系确实很亲密,不管是大人眼里,还是小孩子眼里。

也透露出孩子说话的直接,像大人就绝对不会这样问。

因为他们举止的亲密,同学们开始认为他们是一对,leo回说只是朋友,remi是他最好的朋友。

并且说女孩和女孩亲密,别人却不认为是一对。

男孩和男孩走得太近和女孩走得太近是完全不同的。

学校旁人对他们关系的这段刻画是真实的,对于两个男孩关系走得太近,有着自己的揣测,并认为这是不对的,不好的,男孩和男孩太亲密被视为同性恋。

而这是遭人耻笑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性向的优劣,没有人告诉他们同性恋是不对的,他们对性向的态度来自于外界,这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当同学问他们是不是一对,Leo说不是,一方面是自己认为不是,一方面是外界要他说不是,他们(包括同学们、leo)对男生和男生是一对都抱着否认的态度。

这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性意识的萌发,十二三岁正是性意识模糊、建立的时期,回想起我也是初一左右确立了自己喜欢的对象。

在那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侧面透露了性向的压抑,即同性的不默许。

学校是残忍的,同学们的非议是残忍的,要合群,为了融入,Leo首先丢弃了Remi,为了不显得太亲近。

他加入了冰球队,和新同学成为新朋友。

一个细节是草坪上Remi挨着Leo睡觉,Leo两次都把Remi滚下,这是前兆。

是Leo第一次对亲密关系的反抗。

Remi也在试着融入,他去看冰球,他和leo的那段对话也适合玩味。

Leo说你怎么来了,Remi说来看你,我不能来吗。

Leo这里又显示了他另一种残酷,Remi是因为找不着leo所以来看他,只有在冰球场才能看到他,Leo此时已经和Remi有一段距离了。

而Leo对Remi的到来显然不太高兴,因为现在他正试着“摆脱”他,他对remi只能来冰球场有种异样的残忍。

Remi此时正孤独地在外面看。

Remi问他能去冰球队吗,他觉得自己也想打冰球。

这是对Leo的另一种接近,因为Leo在。

Leo不语。

他对remi的亦步亦趋显然反感。

因为那是对他疏离的破坏。

他们又要在一起了。

Leo开始不再去Remi家,从分床睡到不再一起,这是明显的变化。

Leo甚至不再等remi骑车上学,他真正地远离remi,有了自己的朋友。

然后是影片的第二个小高潮,Remi气得打了Leo,他问他为什么不等他,他以前都等他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Remi崩溃得流泪、打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情绪激动的时刻。

以前也流过一次泪,不过那是隐忍的、没有情绪的泪,这一次他是那么崩溃,因为距Leo分床睡这是对他的又一次打击。

他和Leo分开得越来越远了。

看这段我无限地和remi共情,就像一个和自己那么亲的人就这样分开,他的无能为力,他的无助,他的歇斯底里。

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去喊、去闹,因为太在乎。

我又要提到前面看那段分床睡的争执戏作为旁观者的理解和心碎。

因为他们是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些都不理解,对无法言说的东西都难以消化,而只能发泄似的前溃。

我理解他们,因为这一切对他们都太残忍,因为他们还是孩旅,外界多复杂。

我心碎是因为看到他们因无法理解、无法沟通而撕裂。

这是真实的男孩,这是真实的世界。

关于Remi离去后的内容片子已讲得很详细,Leo跑回家,跑去remi家。

这里我也无法接受,刷情急转直下,Remi消失了,尽管在前半段的末尾Remi已近乎于消失,只有半个身影,Remi和其他人在一起。

Leo看到那四们,之前Remi把自已锁在门里是一个细节(想到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用意的)。

此后是漫长的失去Remi的疗愈过程,参加葬礼,去音乐会,练冰球,上心理课,受伤,痊愈。

这里穿插的采花、种花很美,又一年过去了,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

leo受伤哭泣那段很动容,他看着手腕,医生问他手腕很疼是吗,我想他在想remi离开该有多痛,他是有多痛地离开,连手腕都这么疼了,他该有多疼。

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Leo在花丛里跑,停下,往年和他一起跑的人不在了,他望向他们跑过的方向。

Remi的家也人去楼空,这太真实了,就像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搬家了,只剩空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走,这是无法避免的。

Remi的妈妈因为无法再面对Leo,也因为想重新开始,离开了那。

这是一场分别。

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

但要面对。

导演夏纳首映说《亲密》献给他的友谊,那些分开的朋友。

《亲密》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最亲密、最纯粹的情感,就像remi和Leo,就像你和我,这种情感是纯粹而浓烈、不能分散、一拆散就要破碎的。

就像《活着》《许三观》用最简单、最简洁的叙事述说苦难,催人泪下,《亲密》同样大道至简,去繁就简,讲述最平常最普通的两个人的情感,没有太跌宕的剧情,没有多余的反转,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

因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包括导演想表达十几岁的男孩敏感、脆弱,后来逐渐被男子气概替代,这是社会要求的。

多少天性被泯灭。

少年也有一颗敏感、纤弱的心。

回想起Leo,我们中有多少人是Leo,为了合群,做最适合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流言是洪水猛兽,没有人想被吞没。

活在流言中是残忍的。

Remi,我亲爱的Remi,你会成为多么好的人,你是脆弱而纤细的演奏家,你爱Leo,你为这爱付出了惨烈的后果。

Remi离开后我一直想着再看到他,或者再出现他的身影,终于没有。

想着小时候的朋友大多都走散了,谁也不认识谁,少年长成大人。

 6 ) 玫瑰少年 恶意摧之

看完《怪物》后来追看这部同题材电影,两个导演拍摄手法真的是截然相反,给予的观感也是大相径庭。

《怪物》更像是一个秘密,在不经意间说出来吓大家一跳!

《亲密》更直接,而且前面节奏很快,从小长到大最好的朋友,因为小孩子时习惯了的贴贴举动,引起同学们的恶意揣测,青少年情感易于被影响,所以leo为了不成为世人眼里的异类,放弃了remy,同样是青少年的remy,失去了情感的寄托,酿成悲剧,这些剧情才用了半小时。

后面一个多小时通过leo的心理活动和生活展开,不知所措的自己,既不想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的痛苦,又难逃心魔的纠缠!

remy爸爸妈妈演的真好,饭桌那场戏真的是太牛了!

 7 ) 戛纳影片《亲密》:你的离开,带走了部分的我?

虽没有参与上海电影节抢票,但还是很幸运地收到了校友和朋友的赠票《亲密》和《世界的阿菊》,我真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儿。

《亲密》的镜头语言画面剧情,让我想到了很多经典的文艺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赎罪》、《呼吸》,导演用唯美的暖光逆光胶片镜头讲述了一个悲伤心碎的故事。

长相俊美的油画少年Leo和Remi,两小无猜的玩伴,一起长大,在同一张床上午休,追逐奔跑在田野,花海,树林,他们的童年生活非常美好,直到上了小分在同一班,班里的女同学问:“你们是一对吗?

感觉你们非常亲密。

” 听到这句话,Remi只是羞涩地笑了笑,Leo却非常生气,他反问:“我们牵手了吗?

我们亲吻了吗?

你为什么这么说?

”后来他开始就有意疏远Remi,不等他一起上学,并主动开始别的男生社交,认识了新朋友,加入了冰球队。

感觉被忽视被抛弃的Remi哀怨地质问Leo,甚至试图推搡他,两人一度情绪激动打的不可开交,最后Leo的哥哥和学校的老师将他俩分开。

原本亲密的友情心生嫌隙,渐行渐远。

一天,学校组织去海边游玩,Remi却没有出现,Leo虽然也有点失落却假装若无其事地和同学们一起游玩。

游玩结束🔚返回学校,老师安排同学们去体育场,说你们的家长也都来了。

感受到氛围异样的Leo拒绝下车,直到他的妈妈告诉他“Remi不在了。

”接收到这一噩耗的Leo除了难以置信外,迅速下车奔往Remi家想要一探究竟。

透过他家的玻璃,他看到了Remi门口被破门而入的痕迹。

就这样,Leo失去了他亲密的朋友,活在了巨大的悲伤和自责之中,他寄情于和哥哥同床共眠、冰球训练和家族农活,他没哭。

他让悲伤在体内越积越多,直到一次冰球比赛他骨折了,医生给他包扎时他抑制不住地大哭了起来。

医生说:我知道的,骨折是很痛的。

他的爸爸一直抱着他安慰着他,时隔这么长时间,他第一次让自己的悲伤以眼泪的形式释放了出来。

直到他觉得自己平静了,他重回旧地去探望Remi家人,去Remi房间看他存在的痕迹,当他终于鼓足勇气和Remi妈妈说明真相时,回应他的是Remi妈妈一开始的难以接受赶他下车,最后在树林里双方完成了拥抱和和解。

过了没多久,Leo在跑到Remi家时发现他们全家搬走了,Remi的离世让Leo心里空了一个洞,从此他会带个这个悲伤生存下去。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张天翼老师的《如雪如山》,里面有个短篇《雪山》讲述地就是中年失独的女人和失去中学好友的女孩的一次会面,他的离去彻底改变了两个女人的人生,从此仿佛她俩再也无法感到幸福。

这种悲伤无力感,让人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Can’t beat, can’t move on.演Leo的小演员眼神戏特别好,是个超级有灵性有天赋的演员。

演Remi妈妈的女演员长得像《唐顿庄园》的大表姐,她把丧子之痛以及克制的隐忍演的淋漓尽致,观者无不动容。

一部绝佳的文艺片,五星推荐。

 8 ) 青春期被他者化的死亡与偏见

它似乎讲了一个故事,又似乎讲了一个所有人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美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两个男孩的成长环境,他们一同长大,在花丛中奔跑,全片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坏人或坏的诱因,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突破,人物的行动一定要有动机,这未必是对的,现实就是一切都很正常,一切却突如其来地发生,没有预兆,没有铺垫。

可以想象,青春期的少女们,看见两个亲密的男孩,嗑cp,不带任何恶意的,片中女生说“没有不好的意思”;而男孩们感到在新的社交空间里有两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人,他们只想到破坏。

里奥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所有可能的心理变化都在他身上体现。

从最初的儿时最亲密要好的玩伴一起上学的喜悦,到刚进入新的环境害怕被误解,再到难以解释只能用实际行动一次次推开好伙伴,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了迎合一些甚至都不存在的东西,他丢掉了最宝贵的友情。

片中除了里奥的一切人物都不是具象的,一切有关的情绪也都被他者化了。

Remi的死亡并没有正面描写,父母们的反应也并没有过于激烈,一切都是温和的、平静的,但却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有力量,真实就蕴藏其中。

这部电影并没有着重刻画友情,而是一切以主角为中心的情绪记录。

每一个人物都似乎是一个符号,它们把这些共同的情绪加之于里奥身上。

重点不在于友情,不在于友情的磨灭,而在于我们青春期的宝贵的情感因何而消逝。

它可能不仅仅会产生在两个男孩之间,也可能产生在两个女孩之间,在国内更可能产生在异性伙伴之间。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诚意、杜绝一切套路的电影,它并不是刻意地规避可能性,而是用真实的人物和情绪告诉观众,冲突不代表一切,“正常”也能造就悲剧。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即使很多期待的情绪并不能在其中得以宣泄,它并不会令你酣畅淋漓,但它自由的叙事告诉你,现实就在你眼前。

它值得这个提名,但它的缺憾也在于此,二人关系的推进过于着急,悲剧发生得过于靠前了,后半部分略显乏力,难以支撑剧情,结构和节奏上没有做到完美。

一小时左右的地方,有明显的剪辑漏洞,里奥在冰球场那里,前后的同一个镜头剪到了不同地方。

此外,后半部分有明显的注水行为,冰球场的动作戏过多,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部电影关注到的问题是触及到很多人的痛点的,很遗憾它没能做到更好。

双簧管的部分,一下子拉出了我的童年回忆,略显笨拙的练习,和一个感兴趣又不会吹响的小伙伴,实在是太真实了。

我们有多少人的纯真质朴的感情,在一些看似玩闹的起哄之下,逐渐疏远。

有的是双方的默认,有的则是一方的退出,无论男女。

本就脆弱的青春期,本就脆弱的友情,在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评价体系里,更加难以维系。

我上学时也十分遗憾没有交到纯粹的异性朋友,这当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压力。

我记得《小欢喜》中就有一段男女友情,他们是两小无猜,父母关系很好,到了青春期也要被父母质疑是早恋,但它也就点到为止了,没有深入讨论。

多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同学的排斥、父母老师的猜忌、选择保持距离,让原本应该纯真的校园友情,也遗憾错失,在成年后的复杂世界里,一定会遗憾和不解,当初究竟是为什么,疏远了最亲密的朋友呢?

 9 ) 亲密-不再会

暗潮涌动的各种情愫混杂成被碾碎的裹挟着腐败花朵的四季。

暖色调的镜头语言却和故事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

冲突和若无其事,一方追逐一方怯懦的当着逃兵。

终究是年轻气盛的悲剧,激烈的冲撞好像也挽回不了这种看似“亲密”的关系…很多东西就是这样,说不清讲不明,自己心里八千次来回也抵不过别人的一句玩笑。

终于他的身边再也没有一起奔跑的他,可以去别的朋友家打游戏,但是一切变得沉闷而压抑。

如果石膏拆掉,就能好起来多好。

终究是,来来回回,若无其事的痛苦,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花田的尽头,也再没有了,就像你没有在原地等他,所以他也淘气地跑开了。

就像人走茶凉,油浸灯灭。

把每次相见都当作最后一次,热烈而愉快的拥抱,和爱的人表达爱,人生只有一次,就算失去也要体体面面,祝你一切都好。

祝你,祝我。

 10 ) 親密(Close ,2022)

1、親密(Close ,2022)的事件是一段友誼因風言風語而產生的變化,而故事的重心在刻畫情感的處理。

故事主角的年紀設定初中一年級,在青少年時期,在狂飆的青春時代,在自我意識與性意識逐步發展又特別敏感的階段。

現在在印度,男孩間是好朋友,走路時也會牽著手;而在歐洲,這樣親密的舉動被質疑是曖昧情愫——我想起蘇古諾夫的父子迷情(Отец и сын,2003),當歐洲影評質疑這片子的亂倫情節,俄羅斯導演抗議著說那是歐洲人汙穢的想法,因為人際間的親密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而這樣被閒言閒語刺激的里歐,開始有意識的和雷米保持距離,在這樣刻意疏遠下,傷害了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終於導致雷米的自殺。

2、里歐中學後開始展開他男性化的活動:運動、勞作。

里歐的冰球運動和農務,一方面改變了他的外在輪廓線條,抵抗社會對他女性化的評價,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影像中,他的臉部線條越發有稜角;另一方面也有魏晉時期嵇康選擇刻苦的打鐵為業的意思在,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感覺,內斂、集中在某種技藝、技術上,強化內在的力量。

3、里歐因冰上曲棍球競賽手腕受傷而包紮時,淚水泉湧而出,但這並非導因於肉體的疼,而是喚起了他心理層面上的苦——我想,學音樂的男孩雷米應該是割腕。

4、結尾特別的有寓意。

最後的和解不僅是在醫院,而且是在產房,這意味著里歐和雷米的家人不僅傷痛得到醫治,而且還斬獲新生。

於是里歐骨折痊癒,雷米一家人也搬走,也正式宣告這項打擊與事故不再糾纏於心,生活不再停滯不前,人生能繼續邁步。

《亲密》短评

青少年的显著特点一个叫inarticulate 另一个特点叫敏感 两点集中在一个个体身上带来蝴蝶效应 火山喷发般的效果 前半段也可视为青少版的报丧女妖 但少年那么直接 情感都通过肢体 行为和面部表情达成 影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给一个疏离故事安排了极致的终点 触发了极致的效果 下半段的mourning period就像钝刀剜肉那样 不见血但早慢慢刺穿观众的心/我从头哭到尾 为什么呢 因为两个孩子都太温柔了 就因为太温柔所以最后的极致才让人猝不及防 如果你也有那个时刻 和爱的人双目对视 二人低声细语 说恐龙 说小鸟 说爱 说天马行空的事 只是为了表达爱意 在橘红的灯光下触碰对方的肌肤 毛发 这才让后面的疏离变得那么难以忍受 不过我短时间内不能再看第二个回避性依恋的故事了 哭到眼睛肿/年度十佳之一

10分钟前
  • 巧比
  • 力荐

德霍特既不是如肯洛奇那般告诉你“为何”,也不是如达内那般告诉你“何如”,它只是悬停在一种情绪后遗症中,手法还如此单调,这不就是变相的在消费情绪价值嘛。此外看片过程中时常会让我想起青涩时期的多兰,有些问题甚至都相似。@Cannes2022

13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在b站刷到有关视频,竟然有大量人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腐女嗑cp”。太离谱了。这样的悲剧很显然是由于外界与自身对“何为男性化”认知导致的,将“脆弱”“爱哭”“可以互相依偎”视为女性可以拥有的特质,当男性拥有这种特质是,是会被嘲笑,被看不起的。于是里奥无法接受自己拥有这样一段在主流世界看来与“男性特质”背道而驰的感情,无法接受拥有脆弱特质的雷米。这是一种外界对人的规训,使人开始发自内心的自我教化。结尾不知道里奥在看向那片花海的时候想通了没有。

18分钟前
  • Dionysus
  • 力荐

也太依赖镜头语言了 可能这些类型更适合感受力更细腻的人去观看

22分钟前
  • InvisibleHin
  • 较差

期待高了感觉有点落空,太命题化太小品也太表面了。优点是小演员表演绝佳,但这是一个看简介就可以准备写性别论文的电影,真看下去却也没提供更多的东西。两个男孩的关系不算典型、刻板却也不是十分私人独特的记忆,如果说有什么普遍性的话,反倒更像很多女生经历人际重组、失落友谊的成长之路。小男孩如何经历、后来又怎样理解和共情这种同性亲密呢?有毒的男性气质又是在某一个告别纯真的阶段才侵入的吗?雷米在电影还不到一半的时候死亡,而后半段却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发展,里奥似乎永远走不出巨大莫名的伤痛,因为在它始终没能被直面、言说、理解,遑论开释。

25分钟前
  • 有为小朋友
  • 还行

太贫瘠的电影,所做的只是让观众目睹一个孩子无意识的反应和他那些束手无策的痛苦。前面尚有少许灵动的时刻,后半段几乎懒惰得切向了程式化的“伤痕文学”叙事,填满了可被预测的行为模式,一切都表面、简单得无趣,而对重大悲剧的表面、简单化处理无疑是无趣又残忍的,值得警惕。

29分钟前
  • 蓝猫白猫
  • 较差

很一般啊,不知道怎么就直接上评委会大奖,默认未来戛纳宠儿

30分钟前
  • 橙子
  • 较差

首尾两段,穿越花海,Leo,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Niobe Way在《Deep Secrets》一书中,研究了100个13至18岁的男孩,13岁的男孩们谈起他们的朋友,就好像他们是自己全世界最爱的人,他们可以互相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但随着时间推移,男孩们越来越难跟再与那些男性朋友亲密起来,他们开始疏远,而后从各自的生活消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片子不只是Leo和Remi的故事,它是一个关于我们青春的故事。

32分钟前
  • 故城
  • 力荐

角度选的很好但剧情很差。

35分钟前
  • 水边沙岸
  • 较差

被流言堵住耳朵,就听不见堡垒外的脚步。被长舌撞个趔趄,就打不开有微风的窗户。受伤的手臂可以有绷带包扎,头可以有头盔保护,受伤的心就只能被碾进泥土。那个撞了我的同学说你总是很开心,我只想知道那时的你会不会疼。从此在每次学期庆典都会难过,在每个并过肩的花田回望,我都是你最亲密的凶手。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好喜欢Lukas对生活里那些细节的描写,小男孩眼睛里满满的情感,甚至可以说吊打内娱很多“演员”。尽管后半段没有太多剧情推进,还是忍不住和屏幕上的人一起落泪。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同性爱情,不如说是恐同的社会引发的悲剧。

39分钟前
  • 兔安叽
  • 力荐

6/10。在炫彩的鲜花地与朋友狂野的奔跑是一个奇妙场景,它将肢体运动融汇到亲密的友谊中,里奥和雷米在床上四肢交缠,他们不正常的亲密遭到外部世界的评判,随之而来的是关系破裂和沉重的内疚感。里奥参与的冰球运动承载了残酷的男性气质,遮盖、困住人的面孔的冰球头盔像一个铁笼,阻隔了他身上的女孩子气,其搏击性与雷米不满里奥疏远进行的肉搏形成对应,将同性恋友谊的恐惧、挣扎转化为形体上的运动。影片把郊游中雷米失踪、死亡的原因都空缺了,它拒绝以此为线索探讨雷米是不是同性恋、是不是自杀,更像一个重新审视与已逝之人的联系的悲剧诱因,当母亲在车中想向里奥告知雷米的死因又无法开口,她平静的表情下抑制了苦痛与哀嚎,逝者的母亲也学会将悲怅收敛起来,反而是父亲在餐桌上最先崩溃,这预示着里奥最终要找到摆脱面具、做自己的表达方式。

4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年度创伤片。愿有毒的男性气质从这世界被永久抹去。

45分钟前
  • 看不见的城市
  • 力荐

整部電影的鏡頭be like死去前妻的美好回憶片段,整部!!情節也是虛浮俗氣。mi no like it

47分钟前
  • 丫丫怪
  • 较差

弗吉尼亚电影节的反馈有三档,dislike/like/love。我本希望自己在填写反馈的时候能够选择喜爱这档,但还是无法忽略此片存在的部分缺点——叙事成人化以及情绪操控。除去两个主角间的互动,Leo大部分时候行事方式都悬浮在他的年纪之外。Remi是全片比较成功的人物,导演给予了这个角色近似童话的人格,于是毁掉后也收获最多观众的共情。除开两者其余角色全是工具人,父母兄长老师同学在全片后半段甚至没有获得几句有价值的对白。全片仅有开头接近半小时的叙事,接下来近乎全是对于悲伤的演绎,令人诧异。本以为这是讲述一段未定性的亲密关系分崩离析的故事,可德霍特并不这么想,他似乎只想迫切地表现某种他感同身受过的悲情绪,令人怀疑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并没有构思。Leo最终神乎其神地自我和解与救赎,让故事大片留白。

48分钟前
  • 竹和
  • 还行

情绪满载的电影 俺滴年度十佳

52分钟前
  • SH3056
  • 力荐

欧洲三好学生电影,角度选得好,摄影好,演得更好,但仅此而已。

57分钟前
  • monkey1222
  • 较差

导演颇有野心。前半部分极其细腻而出色地描绘了一对男孩之间的友情,因过分亲密而招致悲剧,暗中指向男子气概的危害,给男性在青春期与同性好友维持友情造成困扰。可惜是后半段没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探讨,却选择用戏剧化的手段来追求一种在成年人看来足够自我感动的圆满结局。尽管看得出这部分是在向达内兄弟致敬,但是这种刻意的转折令此前营造的细腻与好感荡然无存。

60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题材好,但并没觉得这个故事把题材讲好。前半部分表现两人细微分歧的地方,并不够细腻,缺乏足够的情感。而后半部分的死亡,重点不是突兀,而是用一种俗套的方式进展剧情。明明是文艺片,就不必要为剧情而剧情了吧。

1小时前
  • 纯Jun
  • 较差

一句话能说完,硬生扛了两小时

1小时前
  • 好大的棉花糖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