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同的故事人,面对生活也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和理想(公众号:评丫)
《空中之城》(原名去拉萨)电影是一部人自我救赎的电影,拉萨只是象征着每个人向往的地方,去哪里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寻找真实的自己,寻找自己丢失已久的信仰(公众号:评丫)
毕竟信仰是人这一辈子活下去的支点,他可以是伟大的,也可以是平凡的。
拉萨是一个 近乎乌托邦的别处,指每个人内心的向往:总有那么一个你一生都想去,但一直没有去过的地方。
信仰可以是崇高的,也可以是平 静的,但人的一生总得相信点什么,生命才有支点(公众号:评丫)
我实在不知道从何吐槽。
开头出现的石头本以为会贯穿全剧交代清楚,老爷子和保姆自己家人出现的比主角还频繁。
像是好几个导演拍了不同的vlog,后期剪辑再合成完一整部电影,各个线索之间不能说没有关联,是它根本就毫无关系啊!!!
所有的点都没交代清楚,唯一有用的就是阿珍说给男主孩子介绍工作,最后青城山下遇上了坐上热气球下来的女主,离谱的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结尾会屋里飘雪花。
就离谱就这样吧
我实在不知道从何吐槽。
开头出现的那块儿石头本以为会随着去拉萨这条明线引用并贯穿前文,一共出现了三四次的石头,但毫无关联。
女主要去拉萨、男主儿子也要去拉萨,最后拉萨之行变成了男主儿子在拉萨的照片前拍照给父亲发过去。
保姆和老爷子的线最后也没交代明白,明明是去拉萨,老爷子家人和老爷子出现比主角都频繁。
唯一有关联的大概是阿珍开头和男主说帮孩子介绍一个工作有关,最后就是因为这份工作在青城山下遇上热气球降落下来的女主。
最离谱的就是自杀的男主媳妇儿和家里飘雪花。
这部剧仿佛好几个导演拍了不同时长的vlog,最后剪辑给它合成了一部电影,不能说线索毫无关联,它是真tm一点关系都没有啊。
就离谱!
压抑的生活,无望的未来,总是想走出去,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去,可是走到路口,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真正前往的勇气。
张嘉译饰演的调酒师为生活而奔忙,干了很多年了,老板嫌他落后于时代,调的酒就这么传统的几样,没有新意,让他不要干了……家里,爱人得了失心疯,一天到晚在家里唱《阿里山的姑娘》,最后被邻居举报被送进了疯人院,还自杀死了,这让张嘉译很悲伤。
领养的儿子又因为父母不是亲生的,一天到晚想着去拉萨。
对自己有好感的发廊老板,表了心意,可是他却踌躇犹豫,让老板娘很不爽,压抑无望地生活让他几乎走上不归路,爬上房顶,彷徨于生死之间……刘涛饰演的中年富家夫人,生活富足,但是夫妻之间早就没有了什么真感情,只是习惯性地相处在一起。
对于不温不火的爱情她已经走了倦意,一次热气球的外飞,让她有机会逃离生活,与遇见的小伙子花前月下,一起到山顶看夜景,帐篷夜宿,还相约一起去拉萨。
但是当她回归生活,一切都回归正常,她也无心摆脱,更多的可能也不想摆脱,所以才有了“那天夜里我已经去过了”的言辞,我想,这是说那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也很美好,拥有记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认真……还有一个老人失去了老伴,却与前来照顾他的小保姆因为相濡与沫地相处变得亲近,脱离现实的生活状态只有日夜陪伴的保姆才最明白,最后从亲近变成了依靠,当儿女发现不妥,将保姆赶走时,老人变得落寞,让他平静的只有与老伴一起的年轻时光,可惜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人,都在为生活奔忙,直到他们遍体鳞伤,他们才会停歇下来舔舐伤口,就像片尾引用赫尔曼•西塞的《悉达多》里的那段话一样“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净土,你可以随时退避其中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你原来的模样,也许没有人敢打包票,而影片中大家惺惺念念的“拉萨“就是一片寂静的乐土,放下一切,前往心中的乐土,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说走就走,浪漫非凡!
影片上映时,评论褒贬不一,自己也被很多的评论影响,没能去影院看这部片子,有些许遗憾,昨天在家和老婆一起看,让刚入中年的我一度泪眼朦胧,心有余悸,我想应该有人为中年的我们,为这部的电影,为这位细腻的女导演点个赞。
影片拍的克制内敛把中年的无助、彷徨、失落描绘的入木三分。
也是因为这种克制和内敛让很多年轻的朋友有些许失望,可能大多人还是冲着刘涛和张嘉译来的,没能看到该有的撕扯和冲突,难免有些失落。
我想说这个类型片子的受众本就很窄,这个多元的市场也需要给不同的年龄段观众更多的选择不是吗。
当然这部片子也不是那么的完美,它有很多的自己的瑕疵,希望导演再接再厉,能带给我们更多更好好的影片。
剧作:这部影片原来的名字叫《去拉萨》,戏内的也多次点题,最终改成了《天空之城》我想导演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片子的核是“诗和远方”,拉萨是一个切实的地方,是一个真正可以到达的彼岸,天空之城也是那个“诗和远方”但它却是永远也到不了的彼岸。
影片描绘了3个家庭,陆伯承家,白融家,老马家他们看似豪无瓜葛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别、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段。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远方”属于自己的那棵心灵的“栖止木”。
关于环境:大环境选在成都,这是一个阴郁的成都市,少阳光多雾潮湿,这里的人们享受这这份安逸,融进在这湿漉漉的空气中,跟影片气质很搭。
陆伯承家:整体采用了冷色调搭配铁艺的风格,看是完整温馨的家却温暖不起来,绿绿的窗帘,冰冷的铁架床让气氛变得冰冷又生硬。
细节的陈设上保持了凌厉的造型风格,给风扇、电视、灯等都加上了铁网,贯穿了主调的生硬也因为陆伯承老婆患有失心疯担心老婆一个人在家会有危险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儿子房间,儿子喜欢铁艺,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辍学、失业、家人不理解、看到大师的作品受到了打击等几度让他想要逃离,去拉萨去重新寻找自己;厨房,余力为的镜头运用很克制,几场戏均未能穿过厨房的珠帘,围困式构图让角色死死的困在逼仄的厨房内,每次也只用侧墙上的高色温的壁灯,增加了几分寒意,其中一个镜头从厨房瓷砖的倒影摇起,瓷砖形成了更拘谨的围困和分裂;餐厅,木制垭口还原了90年代装修的特色,垭口下一家人聚餐,主背景美术用了一块大钢板,即使是13年的片子现在看起来美术的意识还是超前的大写意的。
陆伯承每次与理发店老板出去都带着那顶红色的安全帽,理发店主调也是红色,理发店老板一身红色长裙,这是陆伯承内心的火焰,是欲望的宣泄口,也是家外唯一的一点温存。
白融家:豪华别墅,抽调了多余的颜色,整个空间在灰冷的高调里,白融夫妻生活不和谐,彼此对生活没有激情,白融骨子里有洁癖不能容忍有苍蝇的生活,所以整个调子也在这明亮和洁净之中,缺乏生机与活力。
摄影在处理白融的镜头里多用镜像,虚实难辨也很好的表达了她有幻听幻视,精神分裂的状态。
符合她脑子里长瘤的设定。
老马家:采用了中式的装修风格,多用木、藤等材质,老马老婆走了以后他将老婆的衣服依旧放在老婆的床上,让招娣睡了老婆的床后又去老婆啊墓地陪老婆待会儿,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怀旧的人,但他那军帽军挎太新了,让人有些出戏;餐厅背景挂毯如果是布达拉宫或许会更好;老马会拿着水写毛笔外出练字,他的写字和后面的遗嘱笔迹应该要吻合,导演拍这个场景的时候有些失准,可能是副导演拍的吧。
露天茶馆:很有市井气,成都人的生活,陆伯承一个人在湖边的露天茶馆待了一整天,是一个时间的跨度,但背景里的歌声处理有些不合理。
这个在医院白融查出有脑瘤,老公与医生的争吵声,声音处理上也有些感觉不适。
青城后山:红气球加青城山是白融的一次自我放飞,自己的一次天空之行,红色有强烈的欲望和躁动,我总想这次放飞为什么还是选择了雨戏,两个人在暖暖的夕阳的余辉里吃饭,在帐篷边上如果有一个火堆,会不会让她的天空行跟自己本来的生活有一些差距。
现在版下雨的下午只有他们两个人来路边吃饭,来之前两个摊主就在不停的做饭,两个人吃完还在不停的做饭,这些群演的细节会毁掉观影感;后山上的人为的灯光有些突兀,光源逻辑性很弱,人物一直在漆黑的夜色前让这此天空行失去了很多的美好和浪漫。
整个影片主演都是普通话,配角都是成都方言,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设定。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哲理名言教导我们,当生活给我们一颗酸涩的柠檬时,可以把它做成酸甜的柠檬水。
但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只想把手中的柠檬用力扔到地上,然后逃的远远的。
要逃去哪里呢?
只要不是此时此地,去哪儿都行。
由敏卉执导,张嘉益、刘涛、许还山主演的电影《空中之城》,乍看之下就是这样一部有关“逃离”的电影:有人想要逃离自己的身体,有人想要逃离生活的处境,还有人想要逃离当下的时代。
促成逃离愿望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内心的想法都是相似的:当下的生活无法令人感到满足。
电影《空中之城》通过平行结构将诸位主要角色的日常生活片段剪辑在一起,看起来各自独立,彼此之间却又有着微妙关联:小小少年想看要快快长大成人,背上行囊去远方;垂暮老军人(许还山饰)经历丧妻之痛与健忘之苦,却依然壮心不已,想要重拾旧日青春时光。
时间公平公正地爬过每一个人的皮肤,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当然,《空中之城》中最令人心生感触的,应该还是柏辰(张嘉益饰)与白融(刘涛饰)各自需要面对的中年危机。
张嘉益饰演的柏辰是一位“忍辱负重式”的中年父亲,他既要日复一日地照顾精神崩溃时常发作的妻子,又要想方设法处理好与青春期难以沟通的孩子之间的关系。
十几年来调酒师的日常工作他已经驾轻就熟,没想到一把年纪又突然遭遇失业窘境,一家人仅有的经济来源也被骤然切断。
估计谁碰上这档子不顺心事儿,都够喝上二两的。
张嘉益一如既往地精准把握住了角色的行为举止和心灵感受,将这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了出来。
同时,柏辰这一角色又并非全然消极的,面对生活的诱惑,他始终不忘照顾家人的责任担当,即使深陷生活泥沼,依然不为所动,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真实际上是相当可贵的。
与柏辰那种实打实的现实危机相比,刘涛饰演的白融需要解决的其实是个更加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她与自己内心的冲突。
外人看来,白融是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富商太太,可只有她自己清楚,眼下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而当初的理想也早已无法挽回了。
这样一种失落与不平衡感使他几近抑郁。
当下的生活显然没法给她答案,于是她决定动身离开,积极寻找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空中之城》虽是刘涛出演的首部电影,但她依然贡献了对于白融一角的心理揣摩与推敲,将白融因为心理压力而导致的疲惫与虚弱表达得恰如其分。
即使台词不多,依然印象深刻。
生活也许是苦难的,但心里有坚持的人可以造一条船,把自己从绝望中带回来。
作为一名女导演,敏卉以敏锐通透的视角,将现实生活给予细腻处理与浪漫表达。
影片即将结束,只留下空镜头,于是房间里开始下起纷纷扬扬的雪。
4月23日,愿每一个想要逃离的人,最终都能找寻到自己的《空中之城》。
去拉萨,看起普通而又无波澜的片名,却是一次脱离世俗的信仰之旅,三段渴望被自我解放的人生,惹人自我反思的一部影片(公众号:评丫)
面临中年危机的酒保、富商的妻子、守寡的老兵。
他们各有各的难处和尊严,各有各的人生轨迹和气息。
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这个人与人类”的关联(公众号:评丫)
拉萨是一个近乎乌托邦的地方,指的是每个人内心的向往:总有一个地方,你想去一辈子,却从未去过。
信仰可以是高尚的,也可以是平静的,但人的一生都要相信一些东西,生命是有支点的!!
(公众号:评丫)
有位智者说,电影发明了之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一部好电影,能帮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从他人的喜怒哀乐中得到启发与感悟,在自身的情感共鸣里收获感动和希望。
作为很有仪式感的活动,看好电影一定得去影院。
相比由男性绝对垄断的好莱坞,迅速扩张的中国电影产业,无疑给了女性导演更多机会。
贾玲凭借《你好,李焕英》,在春节档成为全球最高票房导演;殷若昕执导的《我的姐姐》,则在清明档上映后突破8亿。
而4月23日,由敏卉执导,张嘉益、刘涛等主演的《空中之城》,又将会带给观众新的触动与思考。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成都,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生活阵痛与情感纠葛,构建起了一个逃离与坚守的主题。
退休老人老马(许还山饰)失去了老伴,身体越来越差。
在一位年轻保姆的精心照顾下,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热情。
老人想长留这个保姆,但儿子儿媳却有自己的打算,矛盾在所难免。
即将“知天命”的调酒师陆柏承(张嘉益饰),不得不直面自身的职业危机,妻子的精神疾病,养子小杰的不够安分,等等。
重重压力之下,他却收获了一份“特别的垂青”。
三十出头的音乐教师白融(刘涛饰),嫁入豪门生活富足,但她对职业道路与婚姻生活有太多遗憾与焦虑,可以说过得并不幸福。
在偶遇了想去西藏的小杰之后,她的生活与想法,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不在镜头前表演,而在镜头前生活。
”用在敏卉导演这部电影上最合适不过了。
在剧情铺排、情感把控和光影处理等方面,她都相当用心,更能清晰展现出女性电影人特有的灵气与创意,以及对作品倾注的满满诚意。
影片的节奏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没有特别强烈的剧情冲突,也没有非常出位的情感戏份。
三组故事看似自由穿插,却有着清晰的逻辑关联。
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之下,我们感动于陆柏承对患病妻子的忠诚,能忍受她日复一日的“康定情歌”,欣赏他在面对异性“趁虚而入”时,没有乱了方寸。
我们能钦佩老马对亡妻的怀念,也能理解他对小保姆由排斥到依赖的转变。
老人反复问她:“你叫什么?
”及在浴缸中睡着的镜头,将人之老矣的无奈呈现得相当到位。
我们也能对白融的很多神经质行为,表示出很大程度的宽容和同情。
她半夜睡起要打苍蝇。
其实房间里有没有苍蝇并不重要,她就是要看丈夫有多在乎自己。
在殡仪馆中,她居然能看到一只漂浮在水面的苹果,显然映照了自己的无根心态。
乘热气球在大都市上空飘流的戏份有点魔幻,但诗意的传递了郁闷少妇渴望出逃的心态。
这样的镜头,恐怕是男性导演无法完成、或者想象不出的。
商业大片就像爽口的烈酒,带来的感官刺激极其强烈;而《空中之城》恰似怡人的香茗,留下的回味更加持久。
张嘉益和刘涛都是电视剧毫无争议的“顶流”,但他们却愿意“走出舒适区”,在银幕上展现自己不俗的演技。
在片中,张嘉益演活了一个相当失败和落魄,让观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年人。
他调酒时没有激情,缺少创意,日复一日的打发时间,遭到老板辞退也就合情合理了。
骑上电瓶车回家时的忧心忡忡,堵住发疯妻子嘴时的小心翼翼,应对追求他的发廊女老板时的躲躲闪闪,都被张嘉益呈现得非常到位,这正是一个中年失意者该有的样子。
妻子自杀时,他没有痛哭,而是靠在栏杆上,那种眼神麻木,生无可恋的表情,处理得非常漂亮。
刘涛的实际年龄与角色之间有一定差距,但她把握得相当精准,也让我们对这种有些“轴”的女性,寄予了更多包容与理解。
喝咖啡时,她居然能煞有介事的用杯子拍中一只苍蝇,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就任由观众想像了;在与大学同学交流时,她眼神中那种对对方舞台生涯的羡慕,对自身庸常生活的无奈,特别让我们揪心;而当与小杰一起流落青城后山时,她不经意的一撩头发,却展现出了无法隐藏的妩媚。
人生在世,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但值得珍惜的缘分,值得付出的情感,值得拼搏的机会,其实往往也不算多。
影片中多次提到“去拉萨”,将大都市中的“城人之危”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足以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但是,正如修行未必一定要出家,净化心灵也未必非去西藏,逃脱不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
让人开心的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纠结,有所懈怠,有所麻醉,有所放纵,但终究还是选择了拥抱庸常生活并努力过好。
“即使身陷生活泥沼,也要不负心之净土”,其实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的,只要我们能学会珍惜,学会包容,学会取舍。
说起空中之城我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空中楼阁,悬于半空的地方,永远不可及,也许只远远地看上一眼。
就像电影中的各个角色与拉萨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调酒师手中客人送的拉萨雪石;白融曾经相爱的恋人在拉萨定居支教;小杰的亲生父母是拉萨人;老人与老伴曾在雪山下当兵,他们的心中也曾都有过,哪怕一片刻想要远走城市去拉萨吧,就像白融山顶那晚上的决定,小杰肩上大大的行囊,老人在火车前的远眺。
但仿佛谁都逃不过生活的漩涡,只能在心中留下一片小小的净土,再告诉自己已经去过了。
刘涛演的白融在电影里总是幻听苍蝇的嗡嗡声,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她的幻听,但直到她用水杯打死一只并喃喃说道“真的有苍蝇”时,我才反应过来,也许这苍蝇不止是她的幻听,还在暗指躲藏在这个看似美满家庭中的第三者,就如她对老公的质问“你怎么能忍受有苍蝇的生活!?
”这不就是一个在家庭婚姻中受到欺骗和伤害的人最痛心的质问吗?
所以,当白融坐的热气球脱离固定飞向天空时,通过刘涛的表演,我更感受到的是一种在些许慌张外表下眼中却隐藏不住的欣喜,就像一个墨守成规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因为外在原因终于可以做一些叛逆事的孩子,得到生活中的喘息和对无形既定规则的逃离。
但,最终谁都没有去。
就连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的小杰,最终也只是在宿舍墙上的雪山海报前穿着羽绒服拍了张照。
但仿佛每个人都有了新的开始。
也许在生活这个环形公路上,每辆车一旦踏上只能不停地开下去,抬头只是暂时,机械的导航总在把你拉回路线告诉你下个路口转弯。
就算如此,我也希望你在心中有一片小小的净土,也许是一个爱好、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或是一个值得爱的人,在这个纷乱嘈杂、规行矩步的世界,哪怕能得到片刻的平静与舒心。
当然这部电影有许多的不足,转景的突兀,剪辑的不连贯,某些场景配乐出现的不适宜等等问题也很多很多,希望导演能在今后的作品中好好打磨,也知道这类电影的票房一般不高,但仍希望更多讲述平凡生活的高质量电影出现。
文:田金双
相比男性导演,女导演的作品大都“细腻”且不失“浪漫”。
但反观之,女导演一旦理性、冷静起来的话,却又远比男性更能洞察人心,直指生活的真相。
许鞍华的剧情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如是,敏卉的《空中之城》亦是如此。
《空中之城》中选取三组步入困境的家庭。
颇有深意的是,三组家庭之间看似没有必然联系,却又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儿“亲缘”关系。
影片中的三个当事人,许还山丧偶,张嘉益病妻,刘涛丈夫出轨(或疑似出轨)。
总之吧,每个的人生活都是一团糟,每个人想要反叛,却又无法逃离,甚至无法抽身而出。
同一时间轴上的三个主人公,刘涛被一只“苍蝇”折磨得痛苦万分。
然而在镜头前,我们根本没看到任何苍蝇,哪怕是昏死过去的苍蝇。
在导演敏卉的影像世界里,“苍蝇”只是一场与老公出轨有关的精神暗喻,或病态遐想。
所以,意识到老公出轨之后,刘涛总是不经意间想起那个爱歌唱远赴西藏的初恋男友。
刘涛很想诗意和远方。
只不过,经历一场汽球浪漫之旅邂逅一个17岁男孩之后,刘涛诗意的生活再次回到安分的地上。
而之于人到中年的张嘉益,困境来自于那个很爱唱歌的病妻,还有那个很不省心的儿子。
没人知道病妻身上发生过什么,镜头前的病妻更多时候是日复一日地歌唱。
所以,“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招来邻居的报警,从某种层面上亦隐喻着张嘉益悲催的无声控诉。
事实亦是如此。
张嘉益一直想扮演一个好男人,但在失业、病妻面前,内心被击得伤痕累累。
影中有个镜头:张嘉益刚和独身女人发生一点儿“亲密行为”,听到《康定情歌》的瞬间立马疲软,抓起外衣夺衣而逃。
就像刘涛眼中那只嗡嗡叫本不存在的“苍蝇”一样,《唐定情歌》简直成了这个蔫男内心挥不去的恶梦,不忍直视。
不过,幸好张嘉益的世界并不全是悲伤,还有诗性和浪漫背后的“觉醒”。
所以,失业后在街头浪了一整天的他回到家里,病妻竟然很体贴地给他做了一顿热饭,但随后医院传来病妻自杀的消息。
这一切的一切,就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某些剧情一样,不乏魔幻主义的味道,哪个是真?
哪个是假?!
这顿饭,是对张嘉译内心最大的精神安慰和自我解脱。
影片收尾时,这个看起来蔫蔫的男人似乎找到一份工作。
相比之下,许还山丧偶之痛更多怀旧的味道。
影片中不停是闪散出一个戴着军帽漂亮女孩的脸庞。
不知道这个女孩是许还山的初恋,抑或妻子年轻时的模样。
所以影片结束时,许还山静静地穿上军装,头戴军帽遥望火车远去的方向。
也许,那里就是诗意和远方。
总体来说,这部《空中之城》是一部探讨理想和现实、诗意和远方的作品。
但随着女导演敏卉影像镜头的推拉摇移,最后又从梦幻回归人间,从想理回归现实。
就像某些宗教读物中的“来源于尘,复归于尘”一样,所有的理想都会回归现实尘埃落地。
所以,该片中获悉自己身世的小杰想在去西藏,最后坐在宿舍里,背靠西藏雪山照片拍出“西藏之旅”照片发给老爸马嘉益时,亦成为全片最富有诗意的亮点之一。
至此,观众也随之舒了一口长气,内心的压抑瞬间瓦解。
至此,理想和现实,安分和不分,瞬间达成和解。
身为刘涛的首部大屏幕之作,此番刘涛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内心复杂世界的告白大都通过微表情传达,这对刘涛本人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幸好,刘涛通过皱眉、颦目等微表情将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情绪表现得恰到好处。
如果说以往刘涛剧中塑造的角色更多母性气质的话,此番则在该片中将女性的悲喜表现得收放自如。
相比之下,身为老骨戏,张嘉益的伟大之处在于纵便是幽默不经的喜剧也能演成正剧。
所以,当他和女人行床笫之事时,手忙脚乱地脱下外衣,听到“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大失方寸慌乱之中抓起衣服飞奔而去,略有喜感的喜剧瞬间演变成正剧。
这就是一个老骨戏对角色拿捏之问。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敏卉则用另外一种影像镜头告诉观众:婚姻是一座危城,城里城外都潜伏着重重危机。
身不能往,心之所向,理想不在幸福的彼岸,亦不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原本就在此岸。
所以,这部影片残酷也好,写实也罢,这原本就是生活的真相,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浪费时间之最
太难看了 真的 没有诋毁
许多人是没看懂这片子。。。大概平凡的有些故事的中年人才能有所共鸣吧,才能真正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吧。再者,电影,又是文艺片,哪里需要叙事那么清楚,哪里需要事事交代结尾。重要的把那种感觉表达出来就很好了。
还可以
啊真的,八年前的电影强行上映,故事要表达的内容很难琢磨透,三线并行但是感觉又没剪辑好,在电影院里度日如年,粉丝滤镜都没用。
还算可以吧
什么东西乱七八糟
人生凿饮耕食 户户都有烦恼 还是小保姆纯粹
fuck
比较喜欢这种节奏相对缓慢,描述市井生活的悲欢。剪辑的有点混乱,很多镜头没有下文,整个剧自始至终都比较平淡,没有升华,表达的主题感觉不是很明确
让我再一次害怕老去
他最后是跳下去了吗?(妻子离世 女儿嫁人 儿子稳定 自己孑然一身?)热气球飞的有些离谱!
人到中年
毫无剧情可言,根本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东拉西扯,胡拼乱凑。也就俩大明星撑着…
适合在飞机上看,不用力,不用心,看看几个好演员,刘涛很美,嘉益很帅,故事么,戏剧冲突很隐晦。不过亮点是王茜,街头性感带足烟火气
不是罗蓝山,大概不会联想这是一部八年前拍完的片子。其他人貌似变化不大。料想创作过程不易,最终也无力作太多质感上的包装。但导演还是实现了影片的完成度与气质的贯彻。影片讲中年焦虑,生活漩涡,逃离与无法逃离。中意的段落好多。张嘉译恍惚分不清梦境,妻子又端正做一桌子菜,吃得好开心。刘涛被少年单车载着的画面,还有路边摊吃面。
不太明白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还剪的七零八落…也很难揣测到创作意图。
感觉还不错,难得有这种愿意娓娓道来讲故事的电影,不刻意追求剧烈的矛盾冲突或者情绪的大起大落
去不了拉萨的《空中之城》看不上大象的《大象席地而坐》
老演员许还山的功力真是不一般,张嘉译也是,对这种平民角色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可惜的是每个故事都不完整,意犹未尽,收尾太仓促,感人情节不少,但总觉得有些零散,想要深刻揭示某些东西,但在表达方式上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