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厂在储存酒的过程中,酒会蒸发到空气中,每年会损失约2%,他们把这些损失的酒称为“天使的一份”。
2.对轻微触犯法律法规的人,某些西方国家会采取为社区工作的方式作为惩戒,某些东方国家是采取劳动教养的方式作为惩戒,它们惩罚的方式都是相同的,就是用劳动去“赎罪”,而不同的是一个为公众服务,一个为利益集团服务。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 Share(天使的一份)”片名的浪漫台湾版译为《天使的威士忌》,虽然真实又切题,却少了一丝浪漫和趣味,如果看见这个名字,我是不会点开看的。
即使豆瓣评分有7.5。
所以真心感谢译者,在电影开始之前,就让一切清新美好起来。
一个混混洗心革面,还是另有乾坤剧情没有一波三折,一个小混混的改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以偷盗获得新生作为结尾,貌似有些三观不正,世间事又何曾非黑即白。
我们在黑白两处纠缠挣扎,终于糅杂所有,得以安心,得以生存。
有沉痛处使人扼腕,也有明媚的小幽默,细节处直击人心。
故事举重若轻,那痛并不剖白于你,你往深了想,有所领悟,你不愿去那暗处,导演也并不往深渊拉扯你。
避不开的过往混混自然有段黑历史,但混混也要生儿育女,被喜欢的女人的父亲兄弟,堵在角落里,一顿胖揍,何尝不是自作自受为了刚来到人世的儿子,决定改过自新。
改过自新并不会让你轻易忘记过去,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英国似有一种严重犯罪回访的制度,你要面对你伤害过的人,再接受道德审判。
小混混嗑药后暴打这个青年,致使其脑后缝了12针,右眼失明,退学,分手。
他的母亲一句句控诉,他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他坐在那里除了垂泪,无言以对。
至此对主人公滋生的那一点点同情心荡然无存。
有人评论说导演只关注了小混混的改过自新,却轻巧地略过了被他伤害的人的伤痛。
除去此处,影片后续都轻松治愈。
也怀疑过这样的叙事是否过于轻佻。
我想每个人都将背负着不足为外人道的伤痕和内疚前行,在每一次看见失明的人,每一次看见痛哭的母亲,每一次看见毒品,他的心里都会隐隐作痛,每一次。
此刻落下的每一滴泪都化作今后的痛处。
这是改过自新的代价。
背负新生在成为父亲之后,才能体会那位母亲的痛心疾首,对着儿子发誓不再伤害别人。
带领他们做社区劳动的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人,他还是愿意相信这些青年,带着这群社会底层的问题青年——小偷,醉鬼,嗑药的人——去参观酿酒厂。
在这里,主人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品酒。
他抓紧了这一丝机会,泡在图书馆,在家里都不停学习。
是他给了自己机会。
一次品酒会他们得知了有一桶要拍卖的名贵威士忌,问题青年们穿着苏格兰裙子混进去偷酒。
事情意外的顺利。
被警察拦下搜身。。。。。
大写的尴尬这个因为耍酒疯被罚的小哥,这次又是蠢哭了。
对着远走的警察喊着“alex ferguson! we are the fucking champions! ”于是酒瓶撞碎了。
十万美元一瓶。。
他们把酒卖个给了一个奸商,而另一瓶则送给了带他们做社区劳动的老人。
而一切回到片名“天使的一份”。
好人好报吗?
酒是偷来的,感恩的心是炙热的。
怎么算?
所有这一切不可言明的获得,都像那蒸发的2%威士忌一样,属于了天使。
画面有空闲的时候,常会挑欧洲片来看。
随之剧情的发展,由冷色调,沉郁的氛围,逐步向明快处过度。
平稳而缓慢的镜头,真的可以平静心情,单纯享受。
这种从远处窥探阳光的感觉,很英国。
原谅我,在电视上看的时候用悟空遥控器截屏自带水印,不是广告。。。。。
结尾的minivan开向新生活,整个色调都明快起来。
仅仅看画面都很治愈。
迷之口音想特别提醒想学英音的朋友,不要选错教材,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你的菜。
刚开始看,深深质疑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后来发现是他们的苏格兰强调,口音非常俏皮,也给电影增色不少。
室友在搞喜剧,顺道说两句。
诸君没看出这是一部喜剧片吗?
除了happy ending,通篇不乏令人捧腹之处。
国人说的“蛋疼”在这部剧中得到一个情节的体现,主人公的团队中确有特能抖包袱,让人发笑的。
最讽刺的是不经意中功亏一篑,嗨--,这帮家伙有什么办法?
这片并非一部真正的喜剧,而它的喜剧因素非常之必要又极为自然,将前部分的沉重压抑晕开,注入清新的色彩。
结构上也并不多么工整,主人公个人单线发展,快三分之一才进入一个团队,共同经历。
这有什么关系,只要故事好。
或许同样的题材换一个导演或许完全不同,一沉到底,几欲窒息。
特别是中国导演吧。
幽默不是生活点缀,而是生活的转机。
前提是心存善意,坏人多半是幽默感极差的。
很高興得知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選映了堅盧治的社會喜劇【智取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這是一齣充滿暖意又幽默的作品,大家在選片時可不要走漏眼。
上映日期、時間及地點:3月22日(五)下午3時,The Grand3月26日(二)晚上9時45分,香港文化中心故事簡介(摘自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場刊):剛當上爸爸的小混混羅比一心想改過自新,打算服完社區勞動令就重新開始,但江湖恩怨不容他說退就退。
他誤撞酒廠參觀之旅,意外發現了自己品酒的異稟舌尖,為開始新生活,一場山寨烏龍版的不可能任務也就此展開。
Robbie, a young father who barely escapes a prison sentence, is assigned to community service. There, he meets up with fellow hooligans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due to their criminal records and lack of prospects. Little do they know that drinking would be the solution to their problems ... not the cheap grog type, but the finest of malt whisky.-(以下文字寫於2013年1月13日)一事無成的小混混 Robbie 剛為人父,為了妻兒的未來,他要如何展開人生新一頁?
Ken Loach 的【天使的一份】(The Angels' Share),說的就是 Robbie 的故事。
電影帶領觀眾,見證 Robbie 如何走出人生泥沼,調子風趣幽默,又不乏細膩動人的場面,看得栗十分愜意。
自己最喜歡 Robbie 為恩人所準備的禮物,那短短的一幕溫馨感人,足可將世間所有陰霾掃開!
(按:The Angels' Share 指威士忌在酒桶中每年失掉的份量,約2%。
Robbie 能重新開始,跟威士忌和釀酒莊有莫大關係呢。
)
每年酒厂里的酒会蒸发百分之二,这百分之二的酒气便是给天使的一份。
这是一个浪漫的概念,影片的故事进程也很浪漫,所谓浪子回头、发现自我、重塑人生。
但故事的起点却是肯.洛奇作品里最常见的底层暴力。
男主罗比把陌生男人打到视网膜脱落,后脑勺缝针,被迫休学,这样的暴力行径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身体伤害,被打者及家庭的身体创伤更加难以愈合,正如罗比在当上父亲后所言:如果有人像我打别人那样打我的儿子,我会杀了他。
当被打者的母亲愤怒的质问罗比为何会做出如此暴行时,罗比满眼泪水,他是后悔的,孩子的出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温和以及学会自省。
但这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伤害已造成,他受到的惩罚是社区服务300小时,这也成为了他改变现状的契机。
与此同时他还要面对女友哥哥和父亲对他们感情的阻挠,因为罗比的暴脾气实在太过招人恨。
影片故事虽然是建立在罗比喜得贵子后通过闻香识酒的天赋以及和伙伴们偷酒的行为“重新做人”的“正能量”之上,但现实生活中如果认识这么一个人,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敬而远之,毕竟这样的人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毫无安全感。
影片里有一些恶趣味的小段落,比如罗比和一起做社区服务的伙伴们在房间里品酒,其中一位大哥因为难以忍受酒味而将一大口包在嘴里的酒吐到了盛酒的容器里,最后还朝里面吐了一口痰......而一直坐在一旁的另一个昏昏沉沉的大哥突然口干舌燥,于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那一大杯呕吐物和痰和酒混合的液体喝了个精光……我当时真的反胃了.......影片前半段着重描写罗比的生活背景以及在酒厂的劳动和见闻。
后半段则变成了一出以罗比为首的团伙出动偷威士忌卖钱至富的冒险故事。
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罗比的结局是偷酒成功,赚得了10万,四人平分,一人2.5万。
这在肯.洛奇的作品里算是相当美满的结局了。
但毕竟他们仍旧是一群法外之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圆满也是另一种无奈。
绝对的励志电影,满篇皆是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单纯的爱与恨,简单的犯罪动机。
据我观察,大多数英国电影都是以“热爱生活独立自由”为基础,平实、自然、人性;而我们的却充满了“对权力与金钱的崇拜”,虚伪、做作、兽性。
1、片子美化主人公而不是神化主人公,他依旧作恶只是手法比从前善良了许多,把一个人的改过迁善变成一个不疾不徐的过程,因此看这部片子非常流畅,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2、大部分人还是注重结果。
无论是买酒的商人还是里奥妮。
所以长途跋涉只有对自己才有意义。
换个角度来讲,就像萨特所言“他人如地狱”,我们试图告诉别人,相信我我会变好的,但是别人不会相信一张空头支票,除非结果你确实变好了。
而你变好的整个过程,那完美的嗅觉——“天使的一份”只有自己知道。
3、要有一个好老婆才可以成功,简单来说,好老婆不仅要宽容,善良,信任,还得有勇气。
没有儿子,主人公可能还在法庭打官司吧。
没有再三的相信自己,主人公现在早就滚去伦敦了吧。
这么坚强有勇气的女人,绝对是天使的一份。
4、哈利同学就不提了,看到结局实在温情。
片头部分的雪中送炭之类的,还是让人相信好人有好报。
《天使的一份》是来到爱丁堡后看的第一部电影。
有趣的是,这是一部充满了浓浓苏格兰风情的电影——从格拉斯哥、爱丁堡的街头巷尾、苏格兰裙,到贯穿整部电影的苏格兰口音,让人无不觉得新奇有趣。
说回电影本身,从翻译的角度看,中文名称《天使的一份》看起来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个“share”在这里是英文巧妙的双关。
首先,在罗比一行人参观酿酒厂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每年威士忌酒桶里的酒会挥发2%,而这一份挥发的量,就被称作“Angel's Share”——“分给天使的一份”。
而在电影的最后,经过一番历险的苏格兰裙四人组回到家乡,罗比亲切而温暖地将最后一瓶名贵的陈年佳酿送给哈里,这位拯救了他生活的“天使”的时候,在这里,“share”也是分享的意思。
剧情整体来说不算复杂,倒是当罗比决定和朋友们一起去以“狸猫换太子”之法赌上自己未来命运的时候,情节更加活泼,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小曲折。
电影并没有浪费任何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呈现罗比时刻如履薄冰、不敢再次作奸犯科,到他使用自己嗅觉灵敏的天赋开始品酒、周围人的言行体现出意识层次的不同和对比,再到承蒙妻子阿姨的恩惠、决定开始一段新生活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所有细节都无不用心地刻画出一个丰满的形象:小混混当父亲之后决定改过自新,并在贵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机智勇敢的行动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总而言之,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当你被标题吸引进来的时候,我相信看到电影里面,你也会有那么一两个属于你自己的“A-ha moment”。
相较简中现实主义题材中村民劳工、小偷妓女、残障重疾这类悲苦的底层身份,肯洛奇的现实主义选材似乎更质朴一些,不以一种社会职业身份而是以一种普遍境况来选择要描摹的边缘面孔,《石雨》里因虔信上帝生活每况愈下的普通人,《我是布莱克》里困在繁琐的行政程序中的普通人,再有就是《天使的一份》中免除监禁仅受到社区服务处罚的无业青年,其实也是《石雨》中提及的那些不被上帝眷顾的大多数毫无希望的小孩成年后的样子。
影片前后割裂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前半段,性情暴烈的罗比所处的困境是,为了新生的孩子决意改过自新的主观愿望和尾随其后的暴力隐患之间的矛盾,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外部有难以摆脱的仇家,内部则是个人暴力成瘾(影片也借一角色因“管不住自己”顺走小瓶威士忌的行为强调难以根除的“瘾”),甚至暴力基因传承的可能性,上述动机逼迫罗比面临是否离开孩子以换取相对安定的成长环境的选择。
而在后半小时的窃酒情节中,那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反思与抉择却都消隐在犯罪喜剧的类型满足中。
尽管肯洛奇在《石雨》和《我是布莱克》中也会让被逼入绝境的主角采取一些出格举动,为影片增加一抹英雄主义亮色,但在本片中,出格夸大成了难以置信的奇情,矛盾的解决法是天赋异禀加天降横财,以温馨浪漫的情调搁置了具体矛盾,影片以法庭审判开幕,于尾声处回避法理问题,仅在道德层面作出肯定,美名其曰:天使的一份
整体感觉很不错,剧情紧凑、逻辑清晰。
励志片看过一些,一般都是主人公凭借某项特殊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本片让人有些意外,主角通过偷酒掀开了自己新的人生。
如果放到天朝,这部片子的剧情估计会是这样,主人公凭借天生的灵敏嗅觉+不懈努力+一点运气,最终获得成功。
个人对通过偷窃达到改过自新目的的方式还是有一些看法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恰当的方法,他们要改的是一种思维模式,遇到困难解决的方法有非法的也有合法的,而对他们来说那扇非法的大门是打开的,需要改变的正是关上这扇门。
而且,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眼前的事,对于过去的我们无法改变,对于将来的我们无法预料,只有告诫自己现在不再范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只偷这一次,以后一定会改过的,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一直热心帮助他们的社区管理员(忘了叫什么了),在他拿到主角给他留下的酒时,反应也有些出人意料,只是说了句“这些小子"且会心一笑,我有些不太明白,难道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因为一瓶酒,看着他所关心的人从小偷变成大盗而开心么,除非酒在其心中更加重要,这个推论却有些让人心寒了。
或许有人要笑我天真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小混子混于市井,大混子混于朝野,我也只能报以一笑,并不能为己辩白。
不管怎么说电影是不错的,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许影片中的方法才更加适用于现实社会,毕竟,合法非法有时不过是不同阶级的立场罢了
在两家威士忌蒸馏厂取景,第一家是苏格兰柏斯郡的汀斯顿蒸馏厂,柏斯郡曾是苏格兰威士忌的核心产地,拥有过百家威士忌蒸馏厂,现在只剩下六家,汀斯顿是其骄傲,也是进入新世纪转型最成功的一家。英国传统,最后狠狠嘲笑美国佬钱多人傻。
苏格兰威士忌宣传片,四个二憨偷酒的故事,超真实的白描,超日常的生活,十分贴心。英式口音本来就搞,苏格兰更甚,还有这四个二愣子,特别是那个酒鬼,我身边怎么就没这样的朋友?片尾曲超动感,一定要下回来听听。
实在不能苟同片中表达的价值观,一群有过污点的人通过污点行为走上改变甚至成功之路,呵呵,不觉得讽刺吗?
这是怎么讲故事的技巧!每一步走下去你都问“他到底怎么做到这个的,难道...”的时候,总是不出5分钟就把疑惑解答了。方方面面,周全周到,有斩不断的过去,有放不开的未来,有悔恨的泪水,也有慷慨的回报。有时候真不需要大场面,就要一个好故事,或者一个不算好的故事讲得出奇。2012TOP10
好清新的犯罪片儿,Ken Loach的都是介风格
令人感觉舒适的电影,可能前段有点纷乱,但整体有趣畅然的风格很温暖。导演作品一如既往的苏格兰口音真是亲切有爱
😄
前十分钟就啰嗦的要命,把这种没有剧情的剧情拍上100分钟也算难为导演了,苏格兰口音的英语听着别扭,除了结局给老头的威士忌基本没亮点,又一部从头到尾没笑过的喜剧。
好看
现实又温情
完全体会不出来~得放段时间再看~
前半段挺感动的
220404可能很顺畅,但中规中矩,没有看头。
前⅓是依旧着眼于底层生活的原版肯·洛奇,当中⅓渐渐转向《杯酒人生》了,到最后⅓又突然变成了《偷天陷阱》。略有些不协调啊。
群像。计划的实施。反类型。悬念的营造。三星半
卧槽,这烂片怎么能得7分?
好无聊的电影。
为这光明的结尾加一星;如果你想改变,就一定能改变,非不能也乃不愿也,今日之努力,定会在或近或远的将来收获些许;色调清新,苏格兰口音有趣,为肯·罗奇的励志叫好。
看半天 原来是威士忌的宣传片.......
介么,到底是鼓励去偷,还是不鼓励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