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篇就震撼到了我,用数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一场让警方颇为耻辱的枪战。
杜琪峰的经典枪战部分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这部电影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
将直播、媒体、舆论的反应这些元素加入了警匪之间的心理战,也让这部片子有了自己的特色。
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却有更多谎言,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
任贤齐和尤勇的相遇很是意外,两人接触互动的笔墨不算太多,却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两人惺惺相惜的感觉描述得相当到位,最后二人死之前分别不惜性命为对方完成任务的举动,既在情理之中不觉突兀,又让我无限感慨。
杜导对这种情节的处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不同角度看警匪片,不是非黑即白,劫匪也有人性的一面。
从头到尾是一场秀,又不完全是。
就像方警官说的,这是个media的时代,警方捉贼,劫匪反击,都可以通过网络反馈,通过电视直播,通过媒体跟进。
而你看到的,是否眼见为实,还是媒体抑或另一方想要你看到的所谓“真相”呢,不得而知。
阿元摸着小男孩的头,让他长大做个好警察,把坏人都抓走。
而他跟杀手在厨房的对话,也说长大想要做个警察。
谁也不知道中间有什么变故,谁也不会清楚,也许没有人生来就想做坏人。
他最后问方警官,你为什么不举手投降,最后也没对她下手,对应他前面打掉举手投降警察的警帽,耐人寻味。
整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幕,在我看来倒不是开头的枪战,是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在电梯井中的对话。
杀手问,你为什么不做劫匪。
劫匪问,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警察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做警察啊。
最后杀手跟劫匪互相做了对方的任务死了。
另外两个人听到警察的反问都笑了,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可以选择的话他们会怎么选呢。
电影的噱头很大——大事件、大新闻、大场面,但节奏很稳,稳中有进,不紧不慢,是一场不烂尾的大秀。
这边公关上演公关专业的大阅兵,使出浑身解数,madam冷静利落,尽显港女职业本色。
另一边大楼里,警匪之间贴身肉搏,匪徒和人质共处一室。
不论如何剑拔弩张,人总是要吃饭,匪徒要吃饭,人质要吃饭,警察也要吃饭。
要造最大的事件,就要做最小的事情。
煮饭切菜、喝酒干杯。
杜琪峰在刻画大场景的时候极尽巧思,把香港警匪片玩出花来的老故事拍出新的视觉体验,长镜头行云流水,镜头语言如老广靓汤,拍得任贤齐帅比古天乐。
但当故事落到楼里的那户单身父亲家庭,又收起了大导演的工具箱,以极其落地的质感展示了发生在这户平民家庭中的荒诞故事。
紧张的对峙之余,不忘展示不靠谱的老豆,天塌下来也要写作业的姐姐,以及擅长网络的正义小弟——港人对于市井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大事件》一如银河映像的其他影片,都不执着于话题探讨、人性深度,但影片结尾电梯间里警察、抢劫犯、杀手三人的对话,却也有意思极了。
你为什么不做绑匪?
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你为什么不做警察在家里,抢劫犯刚对正义直言的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想要长大了做警察。
之后在电梯间里三人对峙,互相发文,却无人回答。
演员陈慧琳:美人木头的质感陈慧琳饰演的Rebecca和张家辉饰演的队长二人,都有些愣和执着在身上,只是二人的专业不同,于是产生冲突。
全片下来,张家辉最生动的戏份都在与Rebecca接电话的对手戏上,糊弄又认真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重复一句台词然后追追追、打打打。
弹幕里不少人苛责陈慧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没什么可挑剔,《大事件》不是力图展示人性深度的影片,陈慧琳饰演这个专业利落,但直来直往,从一而终的女警司,恰如其分。
杜琪峰也没有让女角色刻意降智以凸显男性主角光辉,不论是Rebecca抑或是手底下的女警官,都专业、不废话、不卖弄。
说到陈慧琳,这并不是一个我认为演技多么高超的演员,但神奇的是总能在电影里发挥恰到好处的魅力。
我愿称之为,香港男导演限定的一款红玫瑰。
陈慧琳长得轮廓分明,眼神直来直往,你知道她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有智识,没那么天真烂漫,但也不会卖弄风情、处心积虑。
但当她出现在警匪片里,遇上劫匪、警员、卧底,狠戾无情的试图与她调情,乖张不服管的与她周旋,疲惫不堪则被她治愈,倒也都是场场好戏。
陈慧琳是一款美人木头,与金城武类似,会用的导演会把这类演员沉香木的质地拍出来,吵闹的电影变得沉静,悬浮的电影因而可信。
大事件新年伊始,第一部观影记录。
观影结束后,最直观的感受的四个感受:1、摄影剪辑出彩2、配乐简单有效张力足3、剧本精妙宿命感4、人物信念感强首先第一点,在摄影阶级剪辑方面,开篇即八分钟的长镜头,有近景人物面部细节,远景火拼枪战,空中调度整体布局收尾,可谓引人入胜,上来即高强度。
杜琪峰电影的迷人之处总可以发现在他人物的站位,构图的选取,这部电影里人物的冲突总选在宽阔繁忙的街道,逼仄狭窄的楼道,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后期楼道的火拼和电梯纵向的逃生拍摄。
第二点,我看电影对音乐不是很敏感,但是这部很对胃口,很多导演喜欢做加法,例如在紧张刺激的追逐枪战中,再加入快节奏的复杂的音乐背景声。
这部电影尤其在最开始就是一个燃点,高潮点,但是仔细看会发现无背景音乐,都是最纯粹的枪声和人物在其场景下的台词交流,而到枪战全部结束以后,背景配乐才响起,且只是最简单的打击乐和人声呐喊,像是少数部落原始的音乐,简单纯粹但是又能很好的过渡。
第三点,剧本从来都是银河映像的王牌,他们总是能够在细节和情怀上面把控的很是精妙。
看到里面尤勇和任贤齐两拨人在厨房做饭,那近距离的切菜分镜,自然闲趣的对话,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放逐》,我从来都认为杜琪峰班底是最会拍出“意”的团队,虽是为了吃饭这等超然物外的家常化很是有趣味。
杜琪峰的电影你不知到谁会生谁会死,且人物警察、悍匪两个天生对立,天生正邪两派鲜明标签化的人物角色,在杜琪峰电影里就没有那么绝对。
相反悍匪显得很有人情味,让人同情,而警察为了警队形象及人物追求又是自私独断。
影片最后通过未挂断的电话寻人追逐,及任贤齐固执扮演杀手去帮尤勇饰演的角色去杀人,可谓是丝丝入扣,尤其后者,我认为是固执但又有小人物的英雄主义,放弃了逃跑去刺杀,悲壮尤浪漫。
第四点,人物塑造方面,每个人可谓都是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正如第三点所言,里面的两个主角警官都是自负偏执的,甚至是让我反感的,而悍匪这边从头为是从容而有英雄气概的,讽刺而又现实。
看完后最喜欢的莫过于任贤齐饰演的角色,而张家辉在杜琪峰的调教下还没有正式转变为气场大夺目的演员,那难以名状的磁场吸引力来看,任贤齐是完全能镇得住张家辉和其他人的。
最后还是那句:银河出品,必属精品(豆瓣频分低了!)
刚开始还带着香港警匪片的想法观看影片。
当影片进入正题之后,发现这就是一部超经典的公关片....1. 在公众之前失去形象之后,利用公众帮助挽回形象1)在做疏散工作的时候,做得很好,从记者面前经过,居民被采访时也说着警方的好话。
2)打感情牌,将警察家属拉到荧幕前面,表达出警察也是香港公民的一份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感情,让公民能更加理解警察。
2. 利用好记者1)向记者们表态,信息将每隔半小时就向大家公布一次,表达警方的诚意。
2)面对剪辑后的影片被爆撒谎,利用公众人物的聚焦力转移记者视线焦点。
3)分发食物的时候,也给记者们一份,体现出警方的人文关怀。
3. 还有很多公关细节1)在将视频传给媒体时,先剪辑,传递正面形象。
2)“这是警方与媒体史无前例的合作,信息的透明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将记者媒体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并表现出警方的诚意。。。。
记得陈慧琳一句经典的台词“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一部不错的公关片。
(才识学浅,自己的一点拙见)
研讨警匪枪战时有军装警员面对匪徒近距离枪械举手投降,刚好被电视台拍到,使警队声誉受到沉重打击的对策国语台词任达华:保安局长打过电话给一哥,叫他上立法会回答议员们的问题。
大家应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阿曹,你怎么看?
阿曹:基本上香港仍然是一个安全的城市,罪案率仍然比其他城市低,我们有非常好的……任达华:废话!
詹。
詹:恩,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可以在一个礼拜之内抓到目标任务,成功率是79.8%,他们是不可能跑掉的。
任达华:阿高。
阿高:所有前线警员会取消休假。
我们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警讯宣传,与市民合力缉凶。
任达华:EricEric:越快解决才能挽回声誉,情报科的情报最重要。
任达华:最小的那个,你有什么想说?
陈慧琳:Image最重要,我们应该做个Great Show,以牙还牙。
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输在Media手上,就要在Media上赢回来。
大家明白我说什么吗?
Eric:Rebecca!
陈慧琳:Sorry Sir。
任达华:Yes!
We do need a great show!
人员身份分析任达华,香港警务处副处长(行动),香港警界的二把手。
阿曹,高级助理处长,从其话语来看,应该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
詹,镜头没有显示他的肩章,但从其台词看,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或刑事部主官(助理处长)阿高,行动处支援部主官(助理处长)Eric:总警司,支援部下辖警察公共关系科主官阿曹、阿高、Eric和陈慧琳依次坐在任达华的右手方,詹和其他三名没有台词的龙套坐在任达华的左手方。
副处长(行动)分管行动处(甲部门)和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紧急会议两个部门各坐一边,这样看来,詹的身份应该是刑事及保安处(乙部门)处长(高级助理处长)任达华的哥哥任达荣,香港警务处高级警务人员,在《大事件》上映的2004年,是行动处(甲部门)处长,警衔高级助理处长,也就是片中的阿曹。
任达荣,于2010年3月荣休。
台词显示,Eric是刑事调查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其下属警司。
但香港警务处没有这个部门。
根据资料,Eric的身份可能是行动处行动部支援科主官(总警司),陈慧琳是支援科下辖的策划行动课警司至于重案组督察张志恒(张家辉),应该隶属于某个陆上总区或其下属警区。
警务处总部似乎没有重案组这个建制。
全片下来,起码两个重要漏洞或者是bug。
第一,首次警匪枪战,任贤齐一副周润发的大哥派头慢悠悠上车逃走也就算了,后来被张家辉追上了,再次驳火,各大媒体既然能把匪徒把举手投降那个巡警的帽子一枪打飞都拍得一清二楚,那估计所有匪徒的身材样貌,估计也拍得八九不离十了。
然而人家匪徒又偏偏能够在通片都胸有成竹的任贤齐的带领下,不但能避人耳目找到住处,既然还能潇洒地在街上转来转去买东西。
这个要么就是这帮悍匪个个心理素质好得要命,要么就是香港警察真就是举手投降的窝囊废,资讯那么发达,各大截图画面早就全港通缉了,平时找不着照片就死命找目击者话拼图四处散发的情节是欺骗了广大的资深港片迷?
诸位还记得张家辉在这部作品之后的大追捕么?
第二,就是快到影片结尾,就剩下尤勇和任贤齐最后两人逃亡了,偏偏这时候人家陈慧琳就拿到了那部居然还在通话中的手机!!!!
既然如此,那匪徒肯定是一手拿着手机的,另外一只手就毫无疑问地是拿着枪了,我记得此匪徒是中枪后倒地的。
中枪的那一刹那,子弹的冲击加上枪伤的痛楚都未能使他松开手机?
多少次电影中双方交火,其中一方被击毙,对方过去就能轻易的在死者手上拿走枪支?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枪之于亡命悍匪,那一定是很重要的,或者仅次于生命。
死前和别人用枪支驳火,那拿枪的力度不会比拿手机小吧?
无数前辈的作品是这样,那这一部也不该例外,不然那就不科学了。
同理既然悍匪死了别人能从他们瘫软的手里轻易拿走枪支,那这部电影也应该能轻易拿走手机,更何况是中枪后倒地居然都没能把手机甩在地上,这手机里面有做切糕的秘方?
好了,和这部电影一样,前面只是铺垫后面才是高潮(杜琪峰自己是这样想的)。
好好的港产警匪片被杜琪峰搞得不伦不类的,前半警匪元素足够,偏偏这时候赶潮流,学人家玩温情文戏。
加你妹的文戏啊!!!!!
任贤齐这家伙每回胸有成竹的笑起来十足的吃软饭的小白脸你不知道啊!!!!
还和尤勇玩厨房基情......侠骨仁心?!!!
这样你就想讲是有血有肉是不是?
呸这叫东施!
任贤齐在林雪家里的教孩子的那段恶心死了。
亡命枪击的悍匪最后温情教育看似很童真的小孩子要尊重老爸等等的各种大道理,这还不叫处理得不伦不类?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任贤齐能逃走了,碰巧手机没关,碰巧手机也没扔,一直带着。
更碰巧的是人家陈慧琳听出来了,最要命的碰巧是人家陈慧琳知道线索后没通知常用的:各单位注意!
然后自己一个人穿着高跟鞋跑出去了,最碰巧的是居然还能追上人家雪糕车上的任贤齐!!!!!!
于是就这样单枪匹马找到了任贤齐。
然后后面匪夷所思的就是杀手和悍匪在导演的安排下,互换了任务,然后各自死去。
杜琪峰是为了表达兄弟情还是人为地强加一个叫宿命的东西进去?
最后,首尾呼应:林雪不愧为一个很有味道的配角。
《大事件》这本片子所讲述的绝非是一件简单的猫捉老鼠的事情,其背后所蕴藏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内容,比如对发生紧急事情时危机公关的方法,本片中具体告诉我们危机公关中关于媒体公关的实施策略。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危机公关的概念,它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
本片中两名在街头执勤的香港巡警突然遭遇匪徒,当歹徒的枪口指着他们脑袋的时候,其中一位跪地举手求饶而保全了性命,另一位准备拔枪还击则被杀害,而投降警察投降的过程不幸被记者拍下来。
很明显投降的那位给警察们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不少市民都投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警察。
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不错,她就是本片的女主角陈慧琳。
她主动提出用一场”秀”的形式给市民展现警察的真实办案能力,并且通过它来挽回警察的形象。
她专门请来了一个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周慧儿来,周慧儿所做的事在某种意义上看来是能否挽回形象的重要棋子。
我们不妨先从她怎么开始着手开始看起,她首先联系了3间电台、3间电视台、18个报社和5间外国通讯社,接着有差不多80个记者过来采访。
这当然还不算完,她还特意找了个拍电影的导演,专门剪辑警察出发抓匪时那种”又酷又帅”的动作,然后做好传给传媒部,接着在电视上播出。
要是真正要在大众面前做好秀,显然这些还不够。
相信大家对张志恒这个执着的警察印象很深刻,他虽然是个恪尽职守的警察。
但是他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他并不擅长与媒体打交道,按照陈慧琳的话来讲就是有些”鲁莽”。
由于他的性格,他现在会在媒体面前讲大实话,而不懂得如何修饰。
这点上公共关系科的周慧儿就做的很好,甚至还能延生到记者所拍的片子上:如果记者拍到了有损警察形象的画面,她就会要求重新剪片,让观众只看到警察英勇抓匪的画面,其它都看不到。
周慧儿所做的一切 就是危机公关概念里所讲的机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应对方法”的实际贯彻。
虽然有些造假的成分,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她必须做的事。
“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这是本片女主角陈慧琳讲的最经典的话。
不错,现在各种新兴媒体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必然会影响甚至是改变公众的表达和思考方式。
政府机构在处理紧急时间时,要采取适当的危机公共关系策略,并且及时发布信息保持透明度。
日后的时间里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这本片子的成功之处也就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构思。
被严重低估的好电影,有太多有趣的设置和值得玩味的情节。
表面上是一场庸俗的警匪戏,但我觉得它像是一部黑色基调的《两杆大烟枪》。
它抛开前情迅速将警司、悍匪、重案组三条线交汇至一处。
每一方都有自己看似聪明的方略和原则,结果却像是被命运作弄般阴差阳错弄得满地鸡毛。
但与喜剧不同的是,它保留了人物对目标努力和追逐的过程。
这部电影解构了传统警匪片正邪善恶财死食亡的路数,用了一个更高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即在女警司的叙事中,这出近乎闹剧般的警匪对峙都是一场秀,为港府警署面子挽尊的一场秀。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雷厉风行的警署是生造的。
上司要经费,媒体要故事,等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程序、手段乃至结果也就不再重要。
而女警司又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能力不行、控制欲强又急于表现的人,能折腾出多少的烂摊子。
对内不知道合理分派警力,面对媒体又谎话连篇,面对罪犯无法有效抓捕。
一场严肃的抓捕行动竟然平添了几分置气打骂的情趣,而这样的一个独断而跋扈的人却几乎掌握着整场营救行动的节奏。
重案组这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悍匪和警员分别作秀吃着晚餐的时候,最了解情况的重案组只得在逼仄的楼道里挨饿;没有信息的飞虎被悍匪耍得团团转的时候,发现悍匪意图的重案组却被排除在外。
任贤齐就一直不停地追啊追,跟丢了目标他就搜查大楼,悍匪想逃他第一个追上,摩托车摔了他就步行。
他们好像是这部影片里最辛苦的人,也总是徒劳无功被不停戏耍的角色。
而悍匪一方就太令人喜爱了,一个爱做饭的劫匪和一个爱做饭的杀手通过一顿饭,竟然产生了一种英雄相惜的想法。
-那你干嘛不转行当劫匪啊?
-那你干嘛不转行当杀手啊?
-你为什么没想过去当警察?
在杜琪峰的故事中,重案组和悍匪都是一群有原则讲信义的人。
电梯井中三人的对话仿佛三种不同命运的交汇,里面如火如荼的此刻,外面的警官却在向媒体虚张声势。
这和拘泥于遮羞布的警司的圆满计划相比,近乎嘲弄。
最令我喜欢的一个部分是两个主谋本可以全身而退,最后却不约而同决定摆脱自己的命运,宁可拼命也要为对方的目标尽一把力表达敬意。
最终劫匪成了杀手,杀手成了劫匪,两人双双毙命。
对目标贯彻始终的任贤齐得到了他应得的荣誉,和狗血淋头的警司一起。
而倘若结合警司和劫匪的对话来看,则更值得玩味:R:你当这是一场戏?C:从你用枪指着巡警,他举手求饶开始,我们所做一切,都是一场戏R:我是反派,你呢?C:这个秀我做主。
R:你做不了主的。
你全部的恩怨、义气、努力、原则、血液和生命只是别人的一场戏,它近乎宿命,你无法反抗它,影片在这样的基调中结束太意犹未尽了。
这部影片里,看到了求功心切的官僚,鞠躬尽瘁的衙役,搬弄是非的媒体,英雄相惜的悍匪。
这哪是警匪片拍的东西呢,这分明就是一个江湖,一个世道,一种命运。
大事件,看完了。
这片居然是中影出品,韩三平制片。
长镜头调度挺不错的,但有点抖。
为什么黑社会,神探,毒战,很多人喜欢,可能就是特别干净利落吧,要表达的足够两小时了,不用像早期银河,在一个案件里塞上三角恋什么的来表现人物和丰富故事,凑足90分钟。
黑社会被认为是杜sir最好的作品,也是因为这绝对是杜sir表达欲最强烈最旺盛的电影,1和2部,整个野心,人物,剧情,还有画面质感与构图,都与飞纸式的作品有显然的不同(当然飞纸也有超牛的作品,例如枪火,但枪火那段也是创作力用不完的阶段)。
不过早期银河90分钟,轻轻松松,毫无负担,看的也挺好,比较服务观众。
擦,怎么跟非常突然这么像,90分钟,开头枪战,这双团伙这大设定也一样。
主旋律纪录片拍摄现场,难怪中影投呢,学习经验来了。
这是一传播学影片啊。
pprb居然帮忙了,这前面都给警察黑成啥样了,居然会来帮忙,不过最后确实是主旋律收尾。
两人职业对调最后都失败了也特别银河宿命感。
张家辉又是打不死的小强。
4.5分。
应该也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什么时候,和谁,都不记得了,果然是老了
任贤齐这辈子都没这么帅过吧, 还不赶紧的给琪琪扣头谢恩呗! 至于张家辉…… 琪琪片子里, 他一直都是有勇无谋单细胞男人,被剧情虐肉体那种。反复被开枪爆头、瓮中被大炸炸弹,过个马路大汽车把他撞飞, 找辆摩托车代步轮胎被打瘪,这样…… 还不死, 继续阿阴魂不散到剧终!
影片最後警察,搶劫犯與殺手在電梯間的一長段對話,是男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除了那段长镜头外,其他没记住。
长镜头是唯一亮点
诚然杜的野心在该片中发挥到了极大,暗讽对象的同时亦在教导对象如何摆脱这种冷箭,这种想法完全值得新闻传播及大众心理分析好好研究,对于起始的场面的求变探索不能说相当成功,却值得钦佩,的确,在可容腾挪的空间已经十分狭窄的情况下,有所突破已是惊喜连连,欠缺处可能在于表演及多余的枝节
很一般.故事不错,演员不成.
日记显示是有看过。可是完全木有印象
有啥意思,最后杀手和匪徒互换抢?浪费时间。
为什么标签里没陈慧琳 人家可是主演
重看才注意到开头和尾段(任陈二人小巴戏)两个长镜头:第一个延续杜琪峰枪火美学—人物走位少而持续火力输出营造悍匪冷酷感、静的镜头和火爆的场面对比突出后者;第二个长镜用手摇摄像传达任穷途末路的跑路迫切感。大厦枪战也很赞。故事一般,陈的演出太假,想拿网络做文章没弄好,鬼吾知系个show咩
其实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不都是一场show吗?可惜影片毕竟缺乏彻底揭露的勇气从而演变成警察、杀手、贼的三角游戏,为所有的虚伪留下了一条虚伪的尾巴。
空有杜琪峰的名字
勉强及格~又看了一遍,以前看过的~结局浪漫点~
别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了 不值
杜琪峰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味道。
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就不多叙了,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人兴奋,最后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等消解了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
不是很行。
纯粹为了凑时间
水准之上。节奏控制尤其精彩,任贤齐也不那么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