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疯狂的导演》是一出风格独特的喜剧,它以闹剧的方式将电影界的那些事很吊诡的摆到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了解到银幕光环背后的黑幕。
然而,它却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搞笑的故事,在它搞笑的外表之下反映的是当下基层电影人的艰难处境,影像内外都很是拙劣而偏执的挣扎着。
或许是在娱乐时代缺乏足够的严肃精神,当你一本正经地说话时总被人误做是在开玩笑,于是严肃的事情只好以玩笑的方式来讲述,但无论正话正说还是反说,都说不好,一如在济南的那场事先张扬的审判。
透过滑稽的外表与热闹的场面,我们看到一个北漂电影人的酸楚与无奈。
《疯狂的导演》通过对青年导演高天的遭遇的描述,一方面完成了对当下电影世界本身的解构,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思了当下青年从业者的生存困境。
当然,这或许也不仅是电影界的问题,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为年轻人准备的机会,大多数学子在大学毕业之后要么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事情,要么敛翼低飞,老老实实地夹起尾巴做人。
青年导演高天怀揣电影梦想,却在现实中不断碰壁。
目标是气势宏大的大叙事大制作,现实却连低成本的小制作都难以维系,这或许是每个初出校园都所面临的处境。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是坚持理想还是俯就现实,作为年轻人这大概是毕业之后的第一道考题。
高天与同样年轻的制片人张殿伦选择的是坚持,或许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只是在很多情况下缺少那份果敢与毅力。
在智力平均的年代,一个人能否成功除了机缘之外大概就是比拼自己有多坚韧,毕竟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其实,如果全面的看,高天与张殿伦四处筹集资金的过程也是他们从电影梦走进现实的过程,对于理想纯洁性的坚持让位于现实的生存原则。
为了使自己的梦想延续下去,他们不得不与各种奇葩变态的经纪人打交道,并且在投资人的颐指气使下修改剧本。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看作是现实对青年人的考验与磨砺,或许只有经过这诸种艰难的磨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但我们同样也会有疑问,这种磨难是不是年轻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固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存活下来的都是坚韧者。
然而,电影创作毕竟不是生物成长,它需要磨练但更须要关心。
他们经常去喝咖啡的老板的经历就是一个失败的经验,同样是电影专业出身最后却在经营酒吧。
而另一个范例则是大腕身边的女秘书,她同样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但却从事迎来送往的工作。
或许,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高天的坚持正是日后成功的基础。
尽管在不断被现实挤压,但其中的梦想却并没有偏离航道。
高天在无数次修改剧本之后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当然这其中已经发生了N多变形。
然而,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真实境况,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有一个中间性的存在,我们都需要学会在二者之间进行妥协。
只有当我们适应了现实的法则,心中的那个理想之梦才能真正飞扬。
文/梦里诗书 本想着有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等一票知名演员的喜剧,效果至少不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抱有去年《泰囧》黑马的心态,但当我看我这部电影,2013年度最佳烂片的宝座如不出意外非此片莫属,《疯狂的导演》一部疯掉的电影。
这部电影究竟怎么了?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3岁小孩写的剧本都比这部电影的剧情强,整部电影看下来,喜剧效果如何都且不谈,这部电影看下来可能很多观众连电影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观众几乎无法把握这部如疯子般的电影想要表达些什么,唯一可以解读这部电影的方式就是回家在网上看看电影的剧情简介,因为当你看完整部电影可能还不如简介介绍的直接明了,我真的很难以理解为什么王宝强、徐帆、刘桦等演员要去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因为作为一个有名的演员其每拍摄的一部电影都应都喜欢自已的观众负责,对自已的粉丝负责,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当电影不论是海报还是宣传都是以王宝强、徐帆、刘桦作为宣传,可能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抱着王宝强的喜剧电影的心态去影院看的这部电影,但当我们真的看到电影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那个事的时候,提前离场的离场,骂娘的骂娘,王宝强也在也不是当年《天下无贼》中那个“傻根”的时候,其实毁掉的不光是这些演员不断积累起来的人气和名望,更加抹黑的是好不容易兴起的国产喜剧的发展的希望。
这样一部电影较之去年个人认为的年度最烂电影《稍安勿躁》,《疯狂的导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中不知所云的充斥着大量毫无关联的剧情,完全无法理解导演想要表达些什么,拿打酱油的明星作为主演的无良宣传策略与剧中所讽刺的现象没本质不同,而作为一部喜剧这部电影在语言和表演上又没有哪怕丝毫的喜剧色彩,我看的那一场整场电影就根本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就只有不断离场的脚步声和电影看完后的烂片之声,这对于一部喜剧电影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无法让人欢乐的喜剧,《疯狂的导演》也算是开创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先河。
《疯狂的导演》一场离奇的发疯电影继续续写了一个国产电影的烂片神话,但只有我们没有发疯,那么,其实一切都还好。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1.外行领导内行术业有专攻,领导无非内行和外行两种。
内行领导内行也是两种情况,要么下属进步神速做事事半功倍,要么经意不经意间压制下属的能力,譬如某电影只是请个内行导演做监制,结果变成了监制导演电影。
外行领导内行,行道就多了。
不过在下属眼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条。
“领导傻逼死,啥都不懂,整天瞎BBB。
”《疯狂的导演》中投资人与制片人导演的关系正如企业中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投资人不懂电影,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不懂电影,不就是大屏幕放的那一两个小时吗,谁看完不能点评几句。
况且自己投钱了,这是必须得多提意见多说几句。
加之,投资人投资电影本质未必单纯,要么为了潜规则演员,要么为了把潜规则的演员扶上位,要么给自己家企业产品打打宣传,主要还是要用钱生钱或者用钱生利的。
千万别提什么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或自认为懂艺术,提了只会更糟糕。
坊间流传,其实投资人挺好骗的。
具体如何好骗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在电影中起初投资人都不是很好骗的,他们有种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后来在曲线救国满足投资人各种要求之后,一个项目初成形,更多的投资人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居然给了导演得瑟的机会。
其实影片揭露的是电影乃至整个社会全面病态的市场。
2.识时务者为俊杰王菲年轻时也是唱流行歌曲走红的,还改了名字叫王靖雯。
后来她唱歌走红,就很少唱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歌曲,也有在颁奖典礼上很“狂妄”地讲她知道自己会唱歌。
侯孝贤在拍自己风格电影之前,一直也在拍《俏如彩蝶飞飞飞》《在那河畔青草青》等流行电影。
日本现下知名的动漫声优很多是AV游戏声优出身的。
其实大家都一样,在事业发展的初期,总要做一些后来看起来很商业不太体面的工作。
这样不是不好,还要讲侯孝贤,在早期的电影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自己的统筹总控能力,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掌握发挥。
如果没有长期的前期积累过程,当真正有人给你自由,让你放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也未必能够如鱼得水。
有自己的坚守固然重要,但眼高手不能低。
《疯狂的导演》中的无名小导演还未有一部处女作,就开始坚守自己的理想,难怪制片人崩溃。
但是不是因为初学者,就要卑尊屈膝,将投资人奉若祖宗?
倒也未必。
商业与艺术如何权衡,这里就需要制片人的协调能力了。
制片人担当着投资者与导演沟通的桥梁,桥越坚固可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理论上投资人、制片人、导演都站在想要将电影努力做好的一方,投资人、制片人想收钱,导演希望自己名利双收,大家齐心协力把事情坐着就办了。
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会很多,一方面各势力心怀鬼胎想要为己谋利,更主要的是,可能大家集体没有好创意,好点子,甚至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将电影推向越来越烂的方向,还不自知。
《疯狂的导演》除作为一部有着不少大牌明星的完整电影观看之外,还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大量业界沟通合作实操经验的反面教材,可逆向参考学习。
文|苏筱兀。
文/公元1874从立意来看,《疯狂的导演》的故事一目了然:一个做着洗浴场服务员但却心怀电影梦的小导演,与卖房卖车筹钱排片的制片人,一步步在投资商的刁难之下苦逼地折腾出一部“乡村爱情谍战动作大片”,实现了拍电影梦想。
贴合片名,电影里的导演很疯狂,电影的故事也很疯狂。
虽然打着徐帆、刘桦与王宝强的名头,但电影当中他们却不算是主演——反过来说,他们又恰好是主演。
是的,这三位在戏里都是自己演自己,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生活,去扮演片中“导演”所需要的角色。
实际上,本片最大的笑点也是由他们所制造。
由于导演和制片人周旋在不同的投资商当中,按照投资商的要求去修改剧情,修改角色,于是徐帆、刘桦与王宝强就不停的出演着有些类似、但却不尽相同的故事,制造出荒诞的笑果。
虽然《疯狂的导演》不是什么现实电影,喜剧的意味贯穿在整部电影里,但浮夸的故事却多多少少揭露了目前娱乐圈的一些现实:无论多么有才华,或者自认多么有才华的导演,在没有成名之前,总得不停的经历和投资商较劲的过程(当然,成名的导演也会经历,只是痛苦程度远远低于草根导演)。
影片里最为辛酸的大概是这位草根导演在租住的阁楼上时,一边拿着玩具枪模仿真实作战,一边倚靠着柜子与床,幻想着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对于这样一位无权无势,才华无处施展,得不到任何认可的小导演而言,他心中的“战争大片”梦,做起来,真是比做中国梦还难。
而更有意思的是那个不停被投资商折腾,一变再变的戏中戏。
刘桦和徐帆的夫妻档,从平凡普通的生活里,一下子东北乡村喜剧跳接到“外国军队入侵中国东北”的战争戏,再接上一位勇敢无畏的派出所所长指挥作战,又来了一个绝世大盗王宝强与女飞贼组成雌雄大盗,只是他们在这偏远的东北山区实在没什么好偷的,也只能偷偷外国人留下的装备……一场欢乐闹腾的大戏,终究,是被“折腾”出来了……这种折腾的经历,或许可以给观众一个角度了解,为什么华语电影有这么多烂片。
很多时候,一个不错的电影创意,总会在与电影公司不停的开会、与投资商不停的推磨以及现场拍摄所遇到的各种难题里,被逐渐地磨平,而后拍出来之后再加上各种电影之外的势力干扰剪辑,最终,变成一部烂片。
《疯狂的导演》在嬉笑怒骂里揭示了这个过程,让处在圈外好奇的观众,多多少少猎奇般了解了一点“潜规则”。
影片的最后,曾经的草根导演也终于成名,熬出了头。
面对酒吧里另一位正在草根着,经历着自己过去痛苦的导演,他的眼神有点复杂。
也许他想让他放弃,但是最终还是说出了祝福他成功的客套话。
每个草根导演都有一个大电影梦,可是又有多少能够成功呢?
原本以为豆瓣们只给3.6分是诋毁人家导演的功力,当我在百度视频上看完枪版的以后,我真心说一句:你们都太厚道了-如果你还是花了钱看这部电影的话,我简直要说你们简直是菩萨心肠啊!
这部片子,不论从剧情、表演都是狗血的一塌糊涂。
我有种感觉,这是一部会列入史上最烂电影的奇葩片子!
首先,思想弱!
别以为无厘头电影很好拍。
星爷的经典无厘头片子里,是有破有立,表面的滑稽可笑,骨子里的严肃高贵。
貌似否定一切,挑战一切的道貌岸然,本质却是对真性情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少林足球、功夫、逃学威龙、大话西游,哪一个不是有血有泪有情有义??!!
而疯狂的导演,你看的是什么?
是导演在嘲弄别人的浅薄无知庸俗,标榜自己的严肃高雅小资,而这写所谓的品味实在太单薄了。
尤其不能接受的是影片结尾所谓的小导演成为了名导演,想成为斯皮尔伯格也不必如此的急功近利吧?!
对生活的理解流于肤浅,翻来覆去就是一个情节-投资方掏钱但有条件,导演为了拿钱不得不改剧本。
这个由必要演吗?
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导演的剧本确实是好剧本,而不是玩什么CS真人版这么一个过时过气的狗血底本,投资方有资格改吗?
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导演无尊严!
这部电影的导演,心态严重不成熟,急功近利,盲目批判,我敢说,如果他还是这样下去,估计今后他的片子是没有人会再上当的了!
比较可惜的是,王宝强、刘烨这样的演员居然也参演这样的片子,是不是最近手头紧啊?
拿自己的艺术生命开玩笑,真是饮鸩止渴之举!
如果勉强要找出这部片子的亮点,就是几句时髦的网络用语而已!
1、元芳,你怎么看?
2、潜规则!
3、拍板砖,胸口碎大石4、CS真人版我真是仁慈啊!
真心的告诫各位:千万别去影院看,真真的,百度影音上已经有枪版的了,看看就可以了!
你们整个钱也不易!
如果谁还去花钱请女朋友看,回头你女朋友跟你急可别说哥们没警告过你啊!!!
这是我年内第三次看到边缘导演自我吐槽的电影,前两次分别是《北漂鱼》和《大片》,而且还是演员阵容最大的一次。
《北漂鱼》最大碗不过是林子聪,《大片》中的熟脸也不过吴孟达和于谦,《疯狂的导演》则一举网罗了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等多位明星。
不过几位腕儿仅只在戏中戏里为新人站台,片中被饱受摧残的还是高天和张殿伦两张新鲜面孔。
《疯狂的导演》影片的创意与《大片》相似,高天饰演的导演和张殿伦饰演的制片人是对奇葩兄弟,一心想在电影这条荆棘丛中趟出一条道来。
与《大片》中怀揣大片梦的向飞导演比起来,哥俩的野心要朴实得多,只不过是想学有所用,拍出一部电影来。
他们与各色投资人的际遇,与《大片》中向飞忽悠投资的遭遇异曲同工,手法又不尽相同。
《大片》的喜剧效果在于导演忽悠投资每每仅在咫尺,又每每因为废柴手下等自作聪明地搅黄,而《疯狂的导演》中的喜剧落差,则来源于每一个投资人的介入,以及对导演创作意图的各种强奸和肢解。
《疯狂的导演》中导演的各种脑残遭遇,想必影视圈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所经历。
比如有的投资人非某些大腕不投,于是徐帆和刘桦这对戏中戏的农村夫妇出现了;有的投资人对王宝强情有独钟,于是王宝强饰演的江洋大盗被加了进来;有的投资人附带女演员加塞,于是金铭饰演的大盗搭档横插一杠;有的投资人偏好动作戏,于是王宝强和金铭的雪地追逐戏拉升出来;有的投资人喜好国际制作,于是一队俄罗斯士兵莫名名闯入东北农村……原本一个农村题材的剧本,活生生被嫁接成了四不像。
《疯狂的导演》可谓以身作则,给广大观众示范了一回烂片是如何一步步被炼成的。
早前的《北漂鱼》主诉电影圈边缘人物的甘苦,影片诚意满满但能力不足;《大片》拿业界生态开涮,情怀有余但格局不够;《疯狂的导演》野心比二者大,但同样存在《北漂鱼》和《大片》的类似不足。
然此三片虽有不同程度地稚嫩,但同类题材的集体吐槽,殊途同归地展现了新一代边缘电影人的羁绊与迷茫,其中吐露的电影业态不容忽视——一个病态的电影圈,是难以给年轻人健康的给养的,故不折手段的投资人层出不穷,无底线妥协的导演也大有人在,结果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又及:由我担任执行主编的《青年电影手册》第六期九月将推出“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主题,将与电影爱好者分享100位华语导演处女作的诞生,相信这些采访对有志于投身电影的年轻导演会有所启发。
其中我亲自采访的有20来位导演,在这里先睹为快,分享部分导演对年轻导演的建言:问题:您对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有何建议?
吴宇森:第一部电影能拍摄自己的剧本是最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及风格表现出来,让别人对你能有一个认识。
尽量把自己拍短片时实验过的技巧或技术,以及剪接方面的理论融入到第一部作品里面,而不要去管是商业片或是艺术片。
因为这些新的手法和技巧会带出不一样的新鲜感,会让懂得电影的制片人或观众另眼相看。
第一部戏也最好不要是大制作,因为一部大制作失败,会很难再获得机会。
最后,现在高科技很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电脑后期去加,但我希望年轻人拍第一部戏,不要过于依赖科技,从什么都没有开始,这样会更能刺激你的创作欲,才会创作出新东西。
徐克:第一次导演最重要的是,以你现在可能拿得到的条件,尽量去拍出一部你想拍的电影。
有些导演会要求比较多的条件,但有限的条件里,你至少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所有人知道你的电影是怎么样,而不要等。
当然有人会说第一部电影我要求什么什么,但环境条件也许不允许。
我认识不少朋友,有些是以前我的副导,有些是我认识的下一代,到现在都没拍到第一部电影,可是他已经不年轻了,到现在都没有机会拍第一部电影。
所以作为新导演,最重要的是拿到和利用你手头上存在的条件,不要去要求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然后永远拍不到第一部电影。
夏钢: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太看重一个电影功利的东西,一定要忠实于自己最初的冲动,忠实于自己最初的想法,不要太轻易改变自己,不要太轻易放弃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最宝贵的东西表现出来。
如果你在第一部片子就放弃了自己的冲动的话,那你就会养成一种惯性,随时可以放弃,随时就可以改变,那你的作品就会缺少个性。
高群书:拍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朋友的生活。
别打开始就奔着装逼去,这忒恶俗。
第一次拍片形式,技术什么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情感含量和热度。
别无病呻吟假大空华丽无比扯淡无限。
蔡尚君:我觉得第一次都是最难的,最青涩的。
没有第一次的突破,没有后面。
我们那代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梦想,或者理想,你可以那么样活着。
但是在今天来说很难了,你没有这个土壤,没有这个温床,这个温床现在只有利益,现实层面上来考虑,今天来说,而且更残酷了。
那你必须对这条路你得想清楚,因为如果是电影,或者艺术选择了你,是一个天性的事。
如果是你选择了电影,是很艰难的,你得想清楚,没有人逼着你做这个事情。
今天来说,我觉得更多是一种自我选择,是最初的内心的那点梦想,或者是你的理想,一定要坚持,这是最珍贵的。
千万别为了现实所妥协,你妥协,你就失去,你永远找不回你失去的这些。
我觉得这是最重要。
其实你做到最后,你会发现还是你年轻的时候,你的内心东西在支撑你,就是那点东西了。
我们说的是心田,确实是一块田,你怎么让它真正的保持一个丰饶的状态。
张猛:因为作为处女作来讲,我觉得不一定你要先有一个大的格局,我觉得首先你得是油然而生的那种作品,有感而发的那种作品。
然后呢,尽可能在处女作当中,还是充分去表达自己,这样才会有机会。
另外一个,也别着急,现在我看我身边着急的人太多了。
就是说,别慌,我觉得还是要把一个作品准备得成熟,然后再去做。
最好是能找到比较靠谱的钱,然后别中间断了,那对一个导演的创作是有伤害的。
张扬:不要简单向商业概念妥协,不要简单地并入到商业的轨道里,当然我觉得导演也有分类,有的一开始就奔着这个方向去,有很多导演一定要用自己真正的实力证明自己电影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这个东西是往往你边成熟了,反而没机会表达了,在你第一部第二部时候,你的年轻人的冲劲和他的这个无拘无束,恰恰是能做出不一样的电影的时候。
后来的商业绑架,变得失去自我,反而是年轻的时候,内心最强大的时候。
《疯狂的导演》之不疯狂烂片,这是无疑的,但是烂得这么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呢?
本片集中的著名演员有:徐帆、刘桦、王宝强、焦恩俊、金铭......等等、等等!
能拉来这些人凑合一个本子,不容易啊,不容易啊!
描述了一个98级电影学院导演系不开面新生代导演兼洗浴中心经理,逐渐开面,圆滑世故,拿影片为赚钱工具的成熟导演之路!
讽刺了XXXXXXXX、抨击了XXXXXXXXXXX、教育了XXXXXXXX!
打住,好像最后那副沙画玩了一出精神病院的戏,一心成为著名导演的高天在喝药以前一定要护士叫他大导演啊!
让人联想起著名的冯氏《大腕》片尾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710074_1226034372/s.swf电影说到这,回想片中高天之导!
年轻的时候,没有全心全意,死心塌地,一心为成,去做那么件事情,还真不算年轻过!
至少不算蹦跶过,至于后来的结局,不用说,100%都是黄了、吹了、风了!
这还用说嘛!
要是都成了,那拿破仑还值钱嘛!
自己也是,年轻的时候总是蹦跶,想成事,最后万事不成,落得小保安一个,倒是安稳,好好值更,还可以古今中外,什么电影都下载看看!
唉,这就是人生!
电影自诞生起就是世俗性的,由于其信息传播量大且速度迅捷,几乎一出世就深受大众喜爱。
时至今日,它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并且与其它现代信息传媒手段一起构成当下的娱乐世界。
然而,电影制作本身却并不是大众化的行为,就如汽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但制造汽车却不是人人都能接近的活。
然而,当我们开始进入山寨时代后发现,所有神秘或高深性质的对象都在被修改,世界进入平面化状态,一切皆有可能是娱乐时代最好的宣传标语。
即使在电影领域,我们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于产品无比熟悉却对制作过程一无所知,随着微电影的崛起,似乎电影制作也已经成为普通吊丝大众的娱乐之一。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一般公众来说,电影制作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拍摄几十分钟的微电影跟拍摄一部真正的电影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汽车玩具跟真正的汽车还是有差距的。
由宋阳执导,徐帆、焦恩俊、王宝强等人联合演出的电影《疯狂的导演》则将电影制作的流程展现给公众,影片通过诙谐、荒诞的手法,将电影制作中的各种艰辛与离奇的遭遇表现出来,让人在忍俊不住的同时也不免一声叹息。
对于电影产品而言,或许最闪光的是演员,毕竟其他人都隐藏在幕后,但对于电影制作来说演员只不过是整个产品的一部分,并没有突出的地位。
而就中国的电影创作现实来看,导演、制片人与投资方之间的合纵连横才是核心内容。
《疯狂的导演》通过导演(高天)与制片人(张殿伦)与各类投资商的谈判,将电影制作中的种种离奇故事从幕后推向前台,让我们一睹隐藏在银幕光环后面的各种不堪。
本着有钱的是大爷,没钱的是孙子的原则,在这场角逐中,投资人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而,无论是导演还是制片人,在投资人面前都不免自矮一头。
当然,在见到投资方之前,还需要与各类中介打交道,当文化消费成为一个流程时,各个环节的衔接就成为关键。
然而,在当前的影视界,投资人与制作人之间的严重不搭调则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
通过中介,制作与投资人才能联系到一起,双方的信息也通过中介沟通。
然而,恰恰是由各路圈内中介大腕搭起的这个平台本身缺乏基本的影视常识,于是就形成鸡同鸭讲的搞笑场面。
于是一面是投资方的骄横跋扈,另一面则是导演与制片人的小心谨慎,唯唯诺诺。
电影既不是体现其自身的逻辑,也不是体现导演的艺术观念,而是投资方意志的体现,作为年轻导演高天于是按照不同的投资方的要求不断修改自己的剧本,直到最后改的面目全非。
或许这就是当下电影界的现实,专业性的人才要么改行做酒吧的老板,要么成为大腕们的小秘。
而当电影成为一种工艺流程时,幸存的从业者要么打包回家,要么屈从投资人的意志。
《疯狂的导演》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影视圈的种种混乱不堪,尽管高天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但在各种强力的挤压之下却完全脱离了自己的初衷。
透过《疯狂的导演》,我们看到在喜剧外衣下的混乱现实。
(文:孟庆雷)
拍电影本身就是一件疯狂的事,为了拍片子卖房筹钱,为了演戏带资进组,制片人潜规则整个剧组,肯定还有很多没有流传出来的更疯狂的事,只是因为太多人都喜欢彼此心照不宣,让我们只能蹲守在贵圈外等着看戏,电影《疯狂的导演》很好心的直接给我们演了这样一场戏,一个怀着梦想的导演,和已经学会向现实低头的制片搭档,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遭遇各种疯狂,虽然难免夸张,难免调侃,但对影视圈各种怪现象的展现,还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可以让观众在别开生面之余,对电影这个行当产生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感触。
讲拍电影的电影非常多,仅这两个月,《北漂鱼》《大片》和这部《疯狂的导演》就接连上映,和前两部电影只从底层发出自嘲和讽刺不同,《疯狂的导演》讲述的一位导演的成名史,不仅是底层的摸爬滚打,也有中层和上层,导演和投资人的扯皮和互相厚黑,甚至是搬出王宝强、徐帆、刘桦等明星级人物参与这场“实拍演习”,从更高的角度对电影圈进行了全方位的扫瞄。
影片用一种玩的心态来塑造一个疯狂的导演,比较牛逼的手法是采用戏中戏的方把影片的篇幅一分为二,一边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跟着导演高天和制片人在幕后筹备电影,一边在东北外景地拍摄高天不断修改的剧本,这样的结构使影片从头到尾不停的变换节奏和风格。
这样就使影片有了一种鲜明的对照,高天和张殿伦这边演得焦头烂额,要表现的是电影已经被现实变得扭曲;王宝强饰演的飞天大盗,徐帆和刘桦的东北农村夫妻,焦恩俊和金铭的夸张形象,要表现的是电影的浪漫和单纯。
电影也确实是如此,往外看,它是复杂,功利的,商业的,离不开利益和欲望的驱使,但在银幕上,每一格画面都是纯粹的,不容玷污的。
显而易见,《疯狂的导演》的导演宋阳也是一名非常疯狂的电影顽童,影片中有很多挑战常规思维和生理反应的画面,最容易被发现的是女秘书一个夸张的胸部特写,驼鸟在客厅里一泄千里的镜头,高利贷公司近乎无脑的疯狂行径,还有拿腔作势的经纪人,热衷于主旋律的大龄投资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现实社会各类人群的心理隐疾或病态。
这个世界无比疯狂,又何止是电影圈。
《疯狂的导演》由小见大,野心不小,但不得不说的是,涉及的人物越多,层面越来,对普通观众来说就越难理解,银幕的背后是什么,其实揭开了并不是多么有趣,像《疯狂的导演》讲述的这些事,有些可能很有趣,但有些也很让人感到荒谬和丑陋。
而那些身陷其中的人,就是赵猪喜欢用的一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捧辛酸泪,创作者想要抒发的显然不止是美好的梦想,既然无力摆摆,就得逆来顺受,接受电影带给他们的一切。
去年时,由彭浩翔导演、杜汶泽、郑中基、陈静主演的港味喜剧片《低俗喜剧》不仅是在香港取得了约3000万港元的票房,成为年度的最大黑马之一,也备受本土观众的热议,影片主要是通过杜汶泽扮演的制片人的经历,带出了当下香港影坛的制片人的酸甜苦辣。
而今天上映的最新国产片《疯狂的导演》,也是一部以制片人、导演的经历为主线的故事片,也都充满着酸甜苦辣,不过《疯狂的导演》尽管“疯狂”但并不“低俗”,是一部疯狂式喜剧。
影片《疯狂的导演》讲述一对好友导演、制片人,在拍摄一部带有游戏玩家色彩的动作片时遭遇了资金困境,于是制片人带着导演东奔西跑,寻找各种可能的资金加入,而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比如有的制片人因为看过不少刘烨、徐帆的作品而希望邀请他们加入,于是他们俩在影片里扮演一对生活在大东北的夫妻,有的投资者则想要让影片里出现他当年念念不忘的异域初恋情人,于是一位俄罗斯姑娘“迷路”来到了刘烨徐帆的家,又有人觉得当下王宝强很火所以加入了不少王宝强的戏,甚至有人想要通过明星来植入广告,于是不仅是邀请了焦恩俊等明星,也从头到脚“定做”广告产品……一部原本是导演想要表现自己的艺术手法、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的作品,随着不同的投资人的加入而变成了一场大杂烩……影片有些类似于彭浩翔的《低俗喜剧》的是,将制片人/导演创作电影与寻找投资的过程以“片中片”的方式呈现于银幕上,剧情的推进也即是不同元素被融入作品后的结果,所以,开始时虽然是游戏玩家的“森林战场”的迷失游戏,先是因为刘烨、徐帆的加入而拉出了一段大东北的家庭戏,后来又是王宝强、焦恩俊等。
在这过程中制片人也一再的经历着种种的困扰,甚至是制片人与情同兄弟的导演之间,也因为投资人的想法、导演的创作理念而冒出了不少的冲突。
在《低俗喜剧》里是通过制片人有意在学生们的面前透露这种制片人的困境,形成网络热点话题,而迫使投资人最后也同意了其想法、理念,而《疯狂的导演》里则淡化了这种矛盾,强化的则是制片人与导演之间的矛盾。
但毕竟内地电影市场存在着审查制度(所以《低俗喜剧》也只能是作为本土化港片在香港地区上映,未能进入内地市场),《疯狂的导演》并不走《低俗喜剧》式的“低俗”路线,而是通过制片人、导演与不同的人物打交道来制造娱乐效果,如那场制片人去借高利贷的戏便很幽默,或者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想法形成了一种错位式的幽默,比如王宝强、焦恩俊这两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粉丝群体的偶像被穿插在一起,这些大杂糅的拼贴,带来了不少的笑点,还有对于当下电影人所面临的困境的娱乐性。
毕竟,尽管当下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很火热,但是绝大部分影片都未能进入市场,也未能取得回报,自然的一些制片人、导演寻找创作资金也就会面临着种种的困境。
另外,《疯狂的导演》里也存在着一些的温情,不仅是“片中片”的刘烨与徐帆之间的那种相知相守的爱情,也有制片人与导演的兄弟情、制片人与母亲的亲情等,为影片带来了丝丝的暖意。
负分滚粗,这拍的什么乱七八糟啊。你剪接是闭着眼吗?
搞笑
四处找投资拍电影的年轻导演(给一颗心都嫌给多了)(20131016)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宝宝和导演好像因为主演的事情,吵的不可开交,所以想看看,其实我觉得主演,客串都无所谓,有的主演,全片出现,却无亮点,有的客串,仅3、4个镜头,却能画龙点睛,人生在世,全凭演技,宝宝不哭,宝宝雄起!
果真是疯狂的导演!
我只想说:我错了-_-#
虽然还没看,但它敢起"疯狂的。。。。"名字,就必须一星
那谁的女朋友很不错啊!又能“受疼“……
这样的片子就是纯粹浪费时间。
这海报让我以为导演是草泥马。。。
创意不错,故事没讲好
真的 很不错的电影!反应了很多当下的诙谐幽默感十足!
神作,不能再好!!!!!!
我就没见过这么差的电影……
刚开始看字幕其实很被吸引的。。同是电影人,追求艺术的道路那么坎坷,结果看着看着。。。唉。。。
实在看不下去了。。。。
浪费钱啊,资方的钱也是钱
无聊的夜 无聊的人
真尼玛垃圾 没负五分吗
很奇怪这片子那么低的评分 真是严重低估了 挺好玩的黑色幽默剧 现实意味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