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鱼》:那是北漂族都有过的梦想文、言成 近年来,随着“北漂”一词日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诸如大热的《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许多影视剧也将目标锁定这一群体,将许多怀揣着各种梦想离开故土来到北京创业生活的男男女女们的酸甜苦辣的奋斗故事,通过电影这个载体展现出来,引发各种关注。
毫无疑问,草根疯狂喜剧电影《北漂鱼》所展现出的北漂故事显然更加现实而本质,因为展现的是一个为了追去电影梦想而来京奋斗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余小宝是一个相对大龄的北漂青年,为了实现电影梦想,为了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他在老家的女儿面前谎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当女儿坐北上的火车来看望传说中的“导演爸爸”事,为了不在女儿面前露馅,一段猝不及防、啼笑皆非又温情感人的“圆梦”故事就此展开。
而帮助他圆梦的正是同为北漂一族的苦逼朋友们,他们中有穷困潦倒的制片人、龙套小演员、不知名摄影等等,感同身受的他们不计一切代价组成一个“剧组”,只为在女儿面前拍摄一场余小宝导演的电影。
电影《北漂鱼》的故事与主题都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而是直达现象本质,所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通过描写小人物奋斗、追梦、漂泊的过程中,摈弃了许多彰显正能量电影一贯的浮夸说教路线,而是更加现实接地气,并且在轻松诙谐、嬉笑娱乐中还参杂了浓浓的温情与感动,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群给予了更多的真切关怀,从而上升到了更大众更具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让许多怀揣着电影梦想的人感同身受,而且还让许多在大城市中追梦打拼的年轻人产生共鸣。
可以让观众跟人物的遭遇一起不自觉的欢笑与流泪,所有苦楚或幸福,都不过是百态人生,电影想要传达的,无非就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正确的价值观,片中不断出现的北影厂大门、群众演员等戏等诸如此类的这些固有存在又十分具有特色的现象构成了北京社会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所以如何将这些现象通过电影这种载体展现出来,同样也是许多有梦想有想法有责任感导演应该做的,可喜的余治林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许多“戏中戏”设计极为巧妙,将众多人物串联在一起,也集中额展现出北漂群体的众生相。
只要是北漂无论外表多么光鲜,他的背后一定也有难言的心酸与无奈。
生活中如此,电影圈更是如此,可以说,《北漂鱼》展现的又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电影行业,更是再现了各行各业奋斗人的真实境遇。
作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喜剧题材电影,《北漂鱼》密集笑点的巧妙安排奠定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友情与亲情的彰显则让该片的人文情怀贯穿全片,这种装饰着喜剧元素外表却充满内涵的电影与今年大卖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他们分别彰显的是爱情、青春以及励志的故事。
《北漂鱼》中除了有着共同奋斗经历的老友们的无私帮助,还有护送余女坐火车见爸爸余下宝,而全片的高潮则在女儿目睹整个“拍戏过程”后,却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善意的谎言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无尽的关怀与爱护,同时也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真切的理解与崇敬。
不得不说的是,该片在演员的选择与搭配上也独具匠心,不仅集结了实力派演员姜峰、香港喜剧明星林子聪、网络红人大鹏和电影新人尼玛颂宋等豪华班底,更有人气组合“旭日阳刚”中的李旭为影片配唱主题曲,让该剧在质量上增添保障之余还加大了极大的关注与话题,令人充满无尽的期待。
“逃离北上广深”,这样的社会话题在近几年的六七月毕业季几乎都要重提一遍,不过,大都市的就业、生活,还有对于未来的憧憬,让不少人还是前往这几大城市,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向往着踏入电影业的人来说,北京更是一个“圣地”,毕竟当下的电影公司等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而王宝强在北京电影学院的门口等待着机会当群众演员、再到国际知名演员的经历,则鼓励着一群群的新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电影梦。
这部由余治林执导的剧情片《北漂鱼》,则是以一群北漂的、怀抱着电影梦的小人物为主要人物的、充满着脉脉温情的作品。
两年前余治林就曾经凭借着《炫舞天鹅》获得了第十六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导演奖,影片的亲情故事尽管较为简单但是赢得了观众们的共鸣,而《北漂鱼》也将父女之间的情感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讲述怀抱着电影梦的剧照师余小宝在北京过着拮据、苦闷的生活,正为着筹备房租而发愁之际,却接到了心爱的女儿的电话,她正带着两个同学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来看看这个“导演爸爸”,于是,悴不及防的余小宝不得不去找同病相怜的朋友力哥、小演员李晶晶、拖欠工资的制片人等,以图在短短的一两天时间里让他完成自己的“导演”梦,也圆了女儿的“我有个导演爸爸”的梦……影片的故事有些类似于前年备受好评的《钢的琴》,都是因为女儿,而身为父亲的男主人工集结了一群朋友而圆了一个梦,不过余治林的野心显然更要大一些,带出了这个时代里的不少怀抱着北漂梦的人们的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困顿,如余小宝租房住的那里,鱼龙混杂也杂糅了种种的困境,如水龙头的坏掉。
这使得影片散发出学者王一川所说的“奇观现实主义”的意味——“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毕竟,无论是余小宝还是他的朋友们如阿力、李晶晶等,都是日常生活里常见到的小人物,怀抱着种种的梦想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打拼,尽管面临着种种的波折依然追寻着自己的梦,或者是放弃离开。
而片尾的纪录片式的访谈则使得这种“北漂”显得更为真实、贴地气。
当然,这也是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下的电影作品——电影更多时候是为观众制造一个“梦”,现实困境的可解性(也即人物的改变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对于《北漂鱼》来说,也即让余小宝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圆了一次“导演”梦,虽然只是那么一个晚上。
当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更为侧重于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而八十年代末在中国涌起的“新写实主义”潮推崇“零度”写作,都受到不少的好评,但时不我与,电影越来越成为了观众寻找生活的宣泄口的一种娱乐方式,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不仅是希望在影片里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更希望能有一种希望,而《北漂鱼》同时做到了这两点。
可以说,余治林在《北漂鱼》里将众多北漂族的追寻梦想的过程浓缩在一起,以小人物的悲喜剧的方式呈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加上结局时的圆梦、顿悟,还有对于现实里的北漂族的访谈记录,使得影片既让人共鸣,也让人感受到了丝丝的希望。
作为一枚货真价实的北漂族,看《北漂鱼》时总是会有很多共鸣。
即使没有在北影厂门口急巴巴的盼着群头的到来,即使没有在地下通道端着吉他期待的看着路人的腰包,即使没有像余小宝那样悲催坎坷的经历,不过说到“柳絮浮萍“的感觉,应该是每一个北漂族都不陌生的。
很多喜剧电影,内核其实是个悲剧,或者说叫悲催的喜剧亦或喜剧的忧伤。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泰囧》,再回头看《北漂鱼》,也在传达同样的主旨。
故事讲述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自己的悲催现状,向老家女儿夸口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不料女儿却兴趣大发要带着同学来北京看望导演爸爸,猝不及防的余小宝无奈只好求助一帮北漂好友一起拍摄一部不露馅的电影,在此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爆笑连连又令人深省的故事。
《北漂鱼》会让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市里将近一半的人感同身受。
关于梦想,每个人都曾拥有或者正在实现;关于亲情,每个人都曾说过善意的谎言;关于被拒,也几乎是每个求职或者拜访者都曾有过的经历。
就是这些生活在北京城市里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被导演搬上大银幕却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很多小人物的悲催遭遇得到观众的共鸣。
或许是由于资金问题,电影在道具跟布景方面做得不够精细,不过戏里的不精细倒是更加映衬了戏外北漂族的种种不易。
很多时候经常会被人问到,在老家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安逸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留在人群永远川流不息的北京,每天艰难的呼吸着沉重的雾霾?
回答一般都会是机械式的:因为北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寻找机会和拥有平台,那说明大家留在北京都是因为梦想。
于是,就以这样的借口待下去,一混五六年,过程中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没人知道,但一定有人淡忘了,盲目了,可是有的人却依旧在为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前进。
《北漂鱼》讲述的不仅仅是余小宝的故事,更是导演想要通过一种影像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你还拥有梦想,那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去实现。
蹲在北影厂门口的有那么多人,不是谁都能成为下一个王宝强;地下通道里抱着吉他唱歌的人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旭日阳刚那样的机遇。
可是,北影厂门口跟地下通道里依旧还有那么多人在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导演用余小宝的遭遇致所有的北漂族以及自己,境遇太差总比余小宝好一些吧,既然他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
导演已经率先表态,用一部电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文/满囤儿在等待观影《北漂鱼》前被人抓住临时采访了两句。
当回答对于本片的期待时,我说道希望本片能够有大量黑色幽默性质的自嘲。
因为就我个人在北京漂了几年的亲身体验而言,北漂一族最有特点的便是其敢于自嘲的精神。
这种自嘲精神可以支撑着他们忍受猪狗一般的生活状态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只为厚积薄发等待证明自己的那一个机会。
令我欣慰的是,随后播放的电影《北漂鱼》的确把握住了这一特点。
片中几位北漂的生活确实有够艰辛,甚至个别人的生活会令有洁癖的观众起鸡皮疙瘩,但是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时刻,所有人团结一心去完成同一个梦想的时候,那种人格魅力就不再被外表所禁锢。
《北漂鱼》在表现北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时,重点采取了两种典型手法以点带面和欲扬先抑。
在北京,各行各业中都有北漂,那如何才能凝练地用90分钟就把他们的生活给表现出来了?
导演采用的方式就是集中于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北漂群体。
《北漂鱼》选取的便是一群电影圈里的北漂。
电影圈里的北漂比其它行业的北漂更具代表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更大、收入更加不稳定、接触的人群更复杂、得到机会后的飞跃也更高。
在选定这个群体之后,导演非常细致地对几个角色进行了选取,以免视角单一狭隘。
主角那几位职务、性格、选择各有不同的朋友们,成为了大家审视北漂群体的样本。
他们有勤奋型、有聪颖型、有天赋型、有外貌型、有诡计型,但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艰苦地漂着的人儿。
这样一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我们通过一个主人公连带数个朋友,就看出了庞大北漂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和心理。
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北漂鱼》导演余治林比较中规中矩,尤其偏爱传统的欲扬先抑的方式。
片中出现的几位北漂,刚出场时的生活状态都相当惨淡,可以说很容易就能引发观众“哀其不幸”的同情。
随后走入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会发现他们在经历了数年的北漂生活后,都多多少少产生消极的情绪,于是便自然生发出“怒其不争”的慨叹。
不过这些都是铺垫,在当余小宝的女儿要来北京,大家亟需帮助老友渡过难关的时候,大家最终都伸出援手,贡献微薄之力,也要实现梦想的劲儿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北漂一族表面之下的精气神。
如果只是写这些北漂的奋起,那就励志得有些理想化浪漫化。
《北漂鱼》里还有另外一个群体,就是以大明星范菲菲、狗仔娱记、群头老六、贾主任、老板、金融才子和疑似做“卖肉”生意的美女二房东为代表的一群非主角好友的角色们。
他们由于不是主角小宝的好友,因此他们在影片的初期,展现的都是社会身份。
比起小宝的朋友们,算得上是事业有成,貌似已经脱离北漂,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好生活。
他们在和小宝的接触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反感的行为。
也就是,在初期,观众会觉得这些角色类似于“反派”。
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余小宝发现这些因为不慷慨解囊或者有些不良习惯而令观众略有反感的人,也都同样有着艰辛的北漂经历。
这些角色立即变得不令人反感了,甚至有了亲切感。
这便是欲扬先抑的效果。
正在经历北漂的鱼儿,以及那些看似跃过龙门的曾经北漂的鱼儿,大家其实都在走着相同的道路,经受着相同的考验,做出着相同的牺牲,以及收获着相同的回报。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敢于自嘲。
他们的自嘲就是《北漂鱼》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在平时忍受自己的“不如意”和“很得意”,但是却在关键的时候,必须直视自己的伤口。
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134568792134567983215468793124657823145679823147891456715487891546879213546987123546897132465123546789321456789321546897132544546645645756465465+51+532616516515616532565435165468451561561651654156465123156156451516
到2012年底北京已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将近一半为外来人口,他们在这个城市寻梦、造梦,拼搏着,有失败也有成功,凭着个人的努力不断试图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他们是北漂者,他们原本不属于这个城市,却又跟这个城市紧密相连,难分难割。
即将上映的电影《北漂鱼》,通过对几个北漂人漂在北京生活的追踪和放大,在嬉笑眼泪中完成千万北漂人对曾经艰辛生活的集体回忆。
剧中导演并没有将“北漂”概念化、笼统化,而是以40岁北漂寻梦人余小宝(姜峰饰)毅然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闯荡作为起始点,通过女儿突然要来北京看已自成自己是著名导演的余小宝为矛盾焦点,余小宝寻求身边北漂朋友的帮助,如何有惊无险的完成女儿看爸爸拍电影心愿,成为故事的核心,电影从这里徐徐展开的是诸多北漂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有情感纠葛,有喜怒哀乐。
电影笑点密集却又毫不刻意,余小宝追债时跑坏了鞋,帮人看地摊时被城管抓,卖明星照时和娱记动手,看似是趣味十足的各色笑料,真正尝过漂泊苦楚的北漂人泪腺定然会被触动。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余小宝坐在狭小的合租屋里梦想着导演梦实现时的喜悦,被现实中房东催逼着讨要为数不多的房租而击的粉碎。
在他身边同样为着理想而饱受现实摧残的北漂族大有人在,他们住地下室,吃最便宜盒饭,期望某一日能跃过龙门,所有的疲惫和艰辛落在身上,无处诉说,只有坚持。
细节永远是故事的生命线,本片许多细节都细腻真实又感人心怀,导演必是对此下足了功夫,在此不详述,观众且可在观影中细致体味。
诸多配角的北漂轨迹用黑白片段闪回的手法,简洁明了的道出人物之间关系及相识的缘由,角色们所有摊开的生活经历,会有更多后继者不断重复,像鱼一样密集的北漂人都在找属于自己的龙门。
多少人曾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困惑,城市很大,大到让人迷路,城市很小,小到无处安家。
无疑余小宝的质朴、纯真、善良又执着不屈感动了戏里戏外的很多人,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情味和良好品质给这部原本话题沉重的电影带来了更多色彩。
窃以为本片也以质朴写实风格见长,见惯华丽花哨,这反而更使人沉寂回味。
很多北漂人选择了北漂这条路,坚持是主动力,就算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就算路途艰辛前路未明,仍一步步从现实跨向梦想,当曾经在地下通道里唱歌的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走入大众视野,发生在他们的不是传奇,是漫长坚持之后的梦想成真。
对于北漂的你我来说,现实距离梦想究竟有多远,《北漂鱼》并未也无法给出答案,它给的是淡淡又暖暖的力量,给的是一束柔光,表达的是一种理念:北京就在这里,舞台就在这里,梦想在手心,现实在脚下!
以电影圈小人物为题材的喜剧,都绕不开《喜剧之王》,卑微的现实与虔诚的梦想两相碰撞,总是让人笑中带泪,《北漂鱼》又是如此,而且更卑微,更现实,也不再奢望所谓的追求和艺术,而是用哈哈镜式的夸张、变形的喜剧手法,演绎实实在在的北漂人生,并以此激励出一份默默向上游的生存信念。
《北漂鱼》展现的是主创团队最熟悉的一群人,主要人物大部分都是曾经在北影厂门口执着寻梦,一天为二三十块钱和一盒盒饭而奋斗的群演,他们的生活简单、贫困但并不乏味。
剧照师余小宝的女儿不请自来,和同学登上北京的火车上,一群北漂伙伴为了把“爸爸是导演”这个美丽的谎言维护下去,开始振作被现实摧残得所剩无几的斗志,竭尽所能只为维护一个北漂伙伴的尊严。
故事情节紧凑,一点一滴都真实可信,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释放出的都是真情实感,那些坎坷人生中从无可奈何到奋力一搏的坚韧气质触人心灵,因此,即便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明星,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和营销,仍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尽管全片满是北漂人的辛酸泪,但《北漂鱼》对影视圈的展示是善意且温暖的,片中的北漂们从未在现实的诱惑中丧失人性,包括财势强大对女演员图谋不轨的古董、拖欠酬金无耻赖帐的贾制片人,正处于离婚危机的孟导,虚荣拜金的当红明星范菲菲,曾经骗群演当苦力的群头老六,以及由穷大学生变成狠心白领的基金推销员,一心想挖丑闻出名的摄影记者,这些人物都有曾经底层打拼的经历,都有善良的本性,当影片用各种夸张和戏谑揭开他们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银幕上暖意弥漫。
作为一部喜剧片,《北漂鱼》的喜剧桥段设计很见功底,每一个段子,每一个包袱都能和主题融为一体,这些从生存困境,行业怪象中提取的笑料都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让影片由始至终保持着生活的质感。
有句口号喊得好:革命分工不分贵贱,一个相声说得更好:画家和扫大街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不过都只是说得好,在现实中,人和人绝不一样,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起跑线上就赢了,还有些人含着吐坷垃出生,操劳一生也是两手空空,钱和势这两种事物,把这世上的人清晰的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
不能否认能力、态度和机遇可以改变或决定一个人的“层分”,但那或许是另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一天是北漂,半辈子都是北漂,身在底层的艰辛和温馨都永萦绕半生的记忆。
《北漂鱼》把镜头投向北京几百上千万北漂的生存境态,放大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品尝身为北漂的酸甜苦辣、人生悲喜剧,这样的创作,就像扎根于泥土一样,就着接不完的地气儿,迟早会喷发出蓬勃的活力。
《北漂鱼》:值得推荐的小成本悲喜剧这些年来国产大片经常让人失望,反观许多中等成本电影反而凭借诚恳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精准的市场判断力、适合的情怀出奇制胜,《致青春》、《北西》、《合伙人》,乃至即将上映的《小时代》等均是如此。
而很多小成本电影,由于缺乏阵容、投资,缺乏了精良的制作,市场反应往往差强人意,最终很多小成本电影持续的走了山寨恶搞路线,仅凭故事取胜者,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生活的好片子寥寥无几,《北漂鱼》恰是这种表象粗糙,故事用心,有局部戳中泪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成本电影。
故事讲述大龄北漂余小宝对女儿谎称自己当上导演不料女儿突然要来看望,为了不让谎言穿帮,余小宝求助一帮北漂好友,由此引发爆笑连连的故事。
导演借用大龄北漂的余小宝视角,描述了一个北漂的群体形象,制片、群头、那些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群众演员,在街头和地铁上的说唱歌手,挤着大通铺的进城民工们,还有马戏团小丑,娱乐记者,街头小贩,扫大街的清洁工,甚至还包括了破产之后二次创业的前大款……以及那些北京通州取得影像,构建了真实的底层大众世界。
《北漂鱼》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还有众多很有个性的角色,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三流小演员、前戏剧团台柱子、群头……群像不错,各路人马的各种荒诞幽默,构成一部低成本喜剧的必需品。
可贵的是影片不仅靠搞笑取胜,导演很明显还有一些自己拍摄电影的辛酸与经历表达。
说实话这样的喜剧小片,有良好的态度,放在近期低成本喜剧里,应算上佳!
之所以要推荐《北漂鱼》,主要是因为这几点:基调略带文艺,但悲喜剧风格,悲剧意味蕴含其内,诙谐幽默贯穿始终;反应当下真实底层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味,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梦想和机会的朋友定有触动;真实反映影视圈乱象,充分的情节和细节的铺陈;梦想遥不可及,温情笑里带泪,为梦想的执着和家庭的温暖而感动;不是口水电影,接地气,能带来思考、笑声和泪水,应该给掌声;它的出现给小成本喜剧电影带来一些思考,到底是持续山寨恶搞路线,还是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看过很多大片时不时的看到这样的小制作电影,换个心情还是不错的,其实,有时候看电影就这么简单,虽然在一些制作细节上有瑕疵,但故事情节能吸引人,没有绚目的视听特效,没有名角大牌,可就是感觉那么真,那么自然,那么贴心,特有的朴素挺感人,这点对于一个小成本电影来说,足够了。
忘了从哪里看到这样一位父亲的讲述,“我的梦想,就是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
”显然,父亲的责任大过天!
父亲的梦想就是女儿的未来,女儿的一切!
因此,做了父亲的男人,也最能理解此种激昂的内涵。
说它激昂,因父爱的存在,足以鼓舞一个或年轻或柔弱的男人为了女儿追求所有的梦想,即便这个梦想很难成功,路途很遥远!
影片《北漂鱼》,便是通过这样的故事设置,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本身就心怀电影梦想的父亲,为了年幼女儿的承诺,而敢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故事。
尽管这背后充满了善意的谎言,和难以逾越的辛酸,但曲折的过程,加黑色幽默的桥段,却让人们领略了一个极为真实,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平民老爸的梦想事件。
余小宝,是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和许多同行人一样,在这个繁华的北京,他过着的是“穷到只有梦想”的生活。
但在远在家的妻子女儿面前,他却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说自己已然位居京城的导演之位。
假期来了,女儿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让刚刚才当上剧照师的余小宝猝不及防。
为了不让女儿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骗子”,余小宝则踏上了“导演速成”的道路。
一众同为北漂的朋友,或制片、或群头、或三流演员……皆各显神通,助力余小宝在女儿到来前成功做成一位拥有属于自己的剧组的导演。
北漂,这个记载了一代甚至几代人辛酸创业路和艰苦梦想途的词汇,再次成为这部影片的主打!
而“北漂鱼”的片名选择,更体现出影片由内自外散发出的对“鱼跃龙门”的美好期待!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北京广安胡同广安天陶菜市场内,一个40岁的摊主每天在摊上摆放着一本新华字典,一堆纸,一支笔。
顾客一走,他就拿起这三样,在纸上写写画画。
三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成了这个菜市场的一景。
积累下来的成果是儿子的成长记录和家史。
他叫姚启中,来自安徽临泉,北漂已经12年,对于他的这份坚持,他说是为了激励自己,也是为了激励儿子,“知穷而后勇”。
而这位姚北漂的这份坚持,最终换了的不仅仅是美联社记者的感动和报道,还有就是九零后儿子的真实励志故事,和健康成长。
《北漂鱼》没有大手笔的投入,没有帅哥靓妹的一线明星阵容,没有视听显赫的3D特效,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斗大场面……它有的却是尽管细节处粗糙,却真情实感的频频流露。
它是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很接地气的轻喜剧。
影片笑点、泪点俱全,人情味儿和梦想都有。
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勇气。
6月18日在标放看的首映。
首映式搞得热热闹闹,又是武龙又是跃龙门的。
导演的片前阐述也颇有诚意。
但有诚意并不代表这就是好片子——一部落魄北漂青年要骗她的女儿自己的导演的故事本身是挺好的,但故事从始至终都没怎么表现骗女儿的过程。
而是把大量的笔墨分散在六七个配角身上。
而导演又试图让每个人的前史都讲清楚,不时就运用闪回、慢动作、变调色这样的技法来抽取配角们的前史,这让人分不清故事的主次。
每一场戏都拍得不错,但场与场之间的联系则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观众只看到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在瞎忙活,主角自身在整个片子里根本就没起什么作用,全是他的朋友作为外部力量推动故事的前进。
甚至到最后主角找不到女儿,居然也啥事情没干,就被那女的拉上车直接拉走了。
而前面苦苦营造的骗小女孩的坏人瞬间又变成了老好人,顿时失去了戏剧张力。
至于笑料方面则更是乏善可陈了。
这种沉重的话题要配上合适的喜剧元素确实不太容易。
但导演营造的笑点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闹剧的水平,让人踩遥控车滑到,骑自行车掉进下水道,拍戏掉进水里这种所谓的疼痛喜剧元素通篇都是。
这让片子沉重不起来,又轻松不出去。
而片尾更是全面崩坏的节奏。
导演剪到最后估计是兴奋了,忘记了他要讲的是一个爸爸要伪装自己是导演的故事,最后大伙儿来到片场——然后就一块吃饭了——说好的拍戏没了影。
然后突然又插入了一个跟剧情毫无关系的长镜头,斯坦尼康倒是玩得很溜,充满了恶搞的成分,可这种氛围和前面辛苦营造的感觉完全不搭,让人不明所以。
估计是现场突发奇想想拍的,然后又不舍得剪,就给剪辑进去了。
可另一方面片子又用两个镜头告诉观众,小女孩已经在一张纸上知道了爸爸不是导演的秘密,然后小女孩在火车上若有所思。
可小女孩知道爸爸的秘密这是剧作上一个很关键的点啊,怎么能在片尾区区用两个镜头就交代过去了呢?
既然女孩都知道了,那前面九十分钟大家辛辛苦苦营造的东西不都是白费了么?
到底女孩是知道了但是原谅她爸爸了呢?
还是会觉得很失望呢?
导演通通都没有交代。
最后一组琐碎的镜头让人看着很迷糊,拍得像恶搞花絮,但又作为 正片的结尾出现,这让片子看起来没有结尾。
全片倒是最后出片尾字幕时旁边那些真实的北漂最为感动我,毕竟那是真实的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故事。
拍的不伦不类的~
尼玛颂宋,这尼玛什么名字
给北漂~
北漂,总是一个心酸的话题,有的人实现了梦想,退一步何尝不是海阔天空呢
形散神也散
比很多大片好看
剧情演技BUG数不清不说,光那镜头的切法我就受不了。要不是因为吃的太撑懒得动我早离席了hing【。
一星给突然冒出来的励志短片...
不知道北漂的同学有没有同感?
故事性很差,励志也没有啊
已拖
这样的电影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拿出来感动别人呢?
北漂题材的小成本电影,比《4B青年》真诚。北影厂门口趴活的镜头让人很有感触。故事讲得一般,有些与影片主线没任何关系的情节完全可以删去,比如女儿来京列车上的“人贩子”,动物园猩猩洞里的蛇虫之类。
本来给两星的,为了那些北漂的人,再加一星
除了最后那些普通人的话比较感同身受,其他的几乎和我们这种漂一族没什么大关系。
作为北漂,看的时候流泪了
如果这是纪录片?不评价了。看了中国合伙人都能像SB一样觉得有正能量了那就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吧。梦想,不是帮别人做的。结尾彩蛋
片尾采访和片尾曲才是正片
北漂无根。梦想什么地方都可以有。演员演得挺好的。成功毕竟是少数啊。
结尾的结局和之前对比太过强烈,不切实际,是个美好的愿望吧,实际肯定不是这样。看这片子有感触,都不容易。(其实成都也挺好的,为啥非要去北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