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还是要谢谢深焦组织的观影。
但是还是不得不说,真的难看。
我姐妹要求我必须一星,看在独立电影的面子上多给半星吧……一点五星,顶天了。
首先剧情方面,这男主基本上就是个妈宝男中二病,整部剧都在不停地给别人脸色看 各种吵架。
都是别人不理解我,我没有错。
但是你自己想想,父母给了你钱在北京买房,你没有给父母任何反哺,还在要求父母要理解你的所有举动,要他们放弃封建糟粕,这就过分了吧。
你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妥协吧。
你拍宣传片,公司给了钱,要你挂名,你说我不想挣这种不体面的钱。
这情商,真的是一个拿过奖的导演吗?
王总的人设更是单薄。
现在哪里有大手一挥拿出两个亿投资,却丝毫不懂自己的投资领域的老板啊,这种老板最好糊弄了。
某编剧都在怀念之前煤老板的时代呢。
其次,男主父母和女主父母之间的地域差别也太浅薄了,非常符号化,我很怀疑这灵感是不是来自黄一刀的漫画。
明明可以更加暗潮汹涌,结果搞出来一个双方各自找大师算日子的乌龙,还有吃饭之前涮碟子的对比。
虽迟必到剧情。
婚闹那块男主的崩溃,结婚前一夜的崩溃和随之而来的男主母亲对他的劝说,基本就是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妈宝男和憨批属性。
父母的人设其实勉强立住了 虽然也不讨喜吧…前女友和发小我都懒得吐槽了,我简直地铁老爷爷看手机。
女主基本上是个工具人,没什么特别大的意义。
最后的结局也很离谱。
喝酒喝死了……别给我说什么前黑白后彩色梦境与现实交叉拍摄,这就是导演脑子一热的瞎搞。
里面还有各种无用的剧情,比如女主给阿姨们拍照片,对剧情进展真的没啥作用。
还有男主和孟总春宵一度,你想表达啥?
总而言之,真的不推荐大家去看,看的人血压飙升。
据说之后的见面会上大家也都在骂男主。
咋说呢,真的憋不住……太让人生气了…
平遥电影节看完。
选材和矛盾的想法挺好的。
表达方式和有些镜头有些刻意,场景表现过于符号化,比如乌龟爬过喜字,这个乌龟就没有必要引入,用一场纷乱撕碎更合乎情理。
演员的性格设计不够丰满,二位女演员的暗战其实该挺有设计的,过于符号化的表演让角色不够丰满,让我们似乎没有觉得两位女演员是两个不同的人,似乎只是同样性格与审美的两个人在斗法。
演员里表演最好的我认为是导演的发小这个角色。
情节的设计整体不错,个别地方,比如主角的死和彩色我觉得没有必要。
还有就是主角情绪的转折有点突兀,我觉得如果能把情绪呼之欲出却都没有出反而更好一点。
电影音乐选的毛燥了一点,我旁边的朋友是因为这个选乐缺乏考究让他有一种看网络小电影的感觉。
看完的感觉就是如果这个导演30岁以下,我觉得挺好的,毕竟阅历有限,能有思考就不错。
如果超过35再出这样的作品,就差一些。
本来想打三分,觉得算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看了导演介绍89年的,也就刚30,再加一星。
希望导演未来不断进化能给我带来惊喜得作品。
夸完了最后不得不说一句泼冷水的话,现在的年轻导演拍个东西,不用点蒙太奇,色调变换,超长镜头什么的,好像就不能显示自己的专业似的。
技巧应该是为表达而服务的,而不是炫技。
很荣幸参加了不散观影团组织的主创交流会,起初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婚闹这个题材,想看看关于这个社会话题张先导演能用什么新鲜的角度去表现。
起初电影用的黑白色调,一开篇节奏就很紧凑,好像在催着人们赶紧进入电影,而且展现剧情的手法也很生硬,说实话前五分钟是皱着眉头看完的。
但当你看完这五分钟,就会发现这才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与以往的剧情片不同,不是通过苦大仇深的剧情带给人压抑感来神话主题,而是用一种很巧妙的荒诞,之所以觉得巧妙,是因为剧情荒诞但并不脱离实际,而且角色总会在场面尴尬到极点的时候说出本该在心里默默诽腹的话,打破这所谓的成年人点到即止,加上节奏感极强的配乐,更是让影片的荒诞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婚闹这个社会问题不再多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电影确实给我提供了一新的思路,在生活中面对一些社会性死亡的尴尬场面,我们不如就出其不意的去打破这个潜在的平衡,让现实的生活也可以过的荒诞一点,而且既然荒诞,那就不如荒诞到极致。
最后也希望大家可以去电影院支持这个电影,值得一看。
看完之后有点难以出戏,映后交流时想起章章被损友安排的那场放映,突然觉得电影越是讽刺什么,我们越是在经历什么。
觉得导演有句话问得很好:“你能不能见过那些恶心的事之后还能说,我喜欢电影,我要去拍电影。
(原句不能完全复述,大概是这个意思)”我的确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针对我在剧组所负责的部分,单论服化道,能不能与地方沟通好,去布置好每一个场景,都很难,即使几十年老朋友,也可能撕破脸,或者是像李腾一样为了利益去卖朋友。
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应该开始思考了,在校园时代,我们以为世界上是没有束缚的,可以不负责任的让家人去维护所有关系,可总需要有负责任的那一天。
剧本我认为是很有趣的,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契合个人气质,见到真人后更是觉得。
看到男主仿佛在出神,真有章章在演着的感觉。
形式方面也比较稳健,导演很善于拍特写,而且能把人物拍的非常漂亮,质感很舒服。
婚礼那场戏的服化道有些像一一,到最后颜色变回彩色时我毫无意识,证明黑白灰做的是不错的。
不想给这部片子挑太多毛病,因为现在的票房其实对不起片子的质量,这部片子不仅作为处女座,只是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部电影来说,也是非常有水准的,营销不是那么够,在来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无脑商业片,真是打自己脸。
希望导演和邢玉坤一样,能成为靠剧本取胜的坚持自己风格的导演,说实话,这个故事比《春江水暖》好,差的只是营销。
黑白的电影、大量晃动的镜头、各种细节的把控、贴近生活而又新鲜的题材……在如今商业化的电影里,这种纪录片风格非常接地气的电影实在难得。
结尾处由黑白转彩色是亮点,升华了全片。
到底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梦境?
或许一切刚刚开始……八零后的导演很年轻,初出茅庐值得鼓励,期待他将来更好的作品。
前面黑白色调部分太真实了,无论小城市的人情世故、老一代人的固执己见、亲朋好友的暗流涌动、北方婚礼的荒诞闹剧,都是时时刻刻发生、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片段。
通过一部电影彻底剖开,给处于不同阶段的观众以重击。
就像本片导演在看片会上对片名的解释,在片中父亲是“导演”、前女友是“导演”、朋友发小是“导演”……只有作为导演的主角不能做自己人生和生活的导演。
值得深思。
最佳导演 (2019)6.5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张先 / 金靖承 蒋楚依
红事变白事,黑白时空的主角虽然是酒精中毒,说到底发小、甲方、长辈、初恋、新娘、婚闹群众、地方媒体及主角自身都有责任,要素过多稀释了对婚俗的批评的力度,说主角白死了也不为过,甚至于在彩色时空即使换了一对开明的父母,也十分让人怀疑主角能在小镇“狐朋狗友”的“支持”下走多远。
婚姻和家庭文化无疑是在儒家文化圈浸淫下东亚文艺作品的重要精神内核,导演在放映后问答中说问题“是世界变得太快了”,这种代际问题当然普遍存在,但东方和西方的问题究竟有什么不同(现场观众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婚礼宾客的穿着都不太正式,也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出发点),这也许就是《最佳导演》剧本原来有机会触及,但成片尚待打磨和提炼的部分。
而现阶段只是把现实的问题一箩筐端上来,然后加上一个黑白滤镜更突出“荒诞”,这样到底算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呢,还是戏剧性的主动削弱,把总结发言的指挥棒交给观众呢。
雪上加霜的是,导演似乎有意地将一些关于地域(广东)和性别的刻板印象作为增添笑料的华彩,而又将彩色时空中的不同结局(倒不如干脆认定是暖色调的幻梦)归因于教育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对本土观众而言是令人不适且不解的。
从现场西方观众的反应来看,关于迷信、三姑六婆和封建大家长拍板权,都比这些没品笑话更具喜感。
关于技术上的问题,导演自然比我更有发言权。
片中新娘不满小镇的婚纱摄影师老套的“构图”,而让摄影师下场示范搂腰、背靠背和腾空的“姿势”,摄影师的回应是,“你行你上啊”——这就让问题走进了死胡同——真要说,其实都不太行。
摄影技术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作家导演风格化的追求,本来就不好评判,好在本片技术上无甚功劳也没拖什么后腿,又基本没什么风格,省去了一大麻烦。
另外还有电影的尺度问题,一直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次,这个靴子是全方位裹住的,性、金钱与政治,本片从头到尾无一幸免,这比血淋淋的现实更令人绝望。
这部影片对于刚办完婚礼的我挺有触动的。
我和老公也是南北结合,文化差异。
我们也是不喜欢千篇一律,繁文缛节。
所幸双方父母最后都选择尊重我们的想法。
没有接亲送亲、没有点烟敬酒。
一切从简。
而影片里的情节真实的发生在我闺蜜身上:难缠的前女友、互不让步的家长、不坚定的老公……看完电影和我闺蜜打电话唠了一个多小时,准备陪她去二刷,而我也觉得这部黑白电影值得二刷:挣扎的鱼头、摇晃的窗帘、笼中的困鸟、字上的乌龟、燃烧的照片……发小对兄弟未婚妻的称呼、儿子问父亲饭还吃不吃,处处是隐喻,所有的细节都耐人寻味。
大量手持晃动的纪录片拍摄手法让观者有亲临其境的“运动感”、“距离感”和“呼吸感”,最后由黑白过渡到彩色,升华了整部电影。
是和解?
是梦境?
是平行空间?
是结束是开始……一切留给观众……当然可能是因为这部引起了我的共鸣所以我才觉得好,毕竟是部处女作,肯定有稚嫩不成熟的地方。
要问我值不值得看……我只能说:和唐人街探案1隔着一个红征的距离,甩唐人街探案3香飘飘一年的销量。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导演最后死了我大概能理解,找块豆腐撞死算,太废了,我看的时候也在想换成我会怎么做,两个成语,杀伐果断,一个不留。
,如果有可能我会去搞政治掌军权,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彻底清除这些繁文缛节,地方陋习,恶劣影响,小资思想,男女思想,人脉关系,搞一个全国批斗大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老到小从小到老,每个人都要批斗,一个不放过,老子拼着国家倒退二十年也要把这些渣子,隐患,彻底清除,这才是新中国,好的传承要保留下来。
毒瘤文化腐败思想,只能被踩在脚下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婚礼现状。
通过黑白诙谐的表达出现代人对传统婚礼模式的一种无奈与改变的愿景。
总得来说,电影还是很真实的描述了现代婚礼及婚礼前双方家庭的磨合。
新旧观念冲突,婚闹,情感纠葛,黑白彩色呈现出的荒诞效果,能看出导演的用心。自由也体现在个人差异化的呈现,而非一味的墨守旧规习俗。正如赫胥黎所言“关于自由的教育,首先需注重事实和价值。这些事实,包括了个人的差异性、基因的独一无二性;由这些事实则推衍而出相关的价值,包括自由、宽容、互爱”
已经不错了 加油
特别好的电影!小而美!映后氛围也特别棒!虽然拍的就是寻常百姓家的琐事,却比某些商业片还有艺术性!很像《钢的琴》,许多对称构图,源于生活的荒唐与黑色幽默!一个小导演回乡之后被各种角色裹挟向前,坑人的发小,势利的父母,不省事的前女友。最终生活也变成一场闹剧,你方作罢我登场!映后大家发表婚礼的观点,原来婚礼变成闹剧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单身的我瑟瑟发抖,恐婚+10086!
两星半。只能说这个题材,这个角度都是有趣的,但拍得差很多意思,导演离导演还有点距离。映后听导演讲述,想法还挺多,但。。。摄影机架起来就迷失在怎么用镜头语言讲一个黑色喜剧了。喜剧当然不好拍,讨论又只停留在婚礼本事,连文艺/处女作标签下擅长做的深度都失去了。
文青都是要回乡结婚的
流畅、荒诞、好看,不似近年来新导演之作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反倒有种耳目一新的观感。电影进入闹婚桥段,身旁的东北大妈突发感慨:看来山西这方面的思想还是挺落后啊! # 长春电影节2020
电影打动观众还他妈得靠故事!
之前看影评,都说这部电影幽默,我是没看出来什么笑点,反而在共鸣之下很是心塞。这个导演被迫拍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被迫应酬喝酒;被道德绑架听父母的话;帮亲戚老师的忙……每一个片段都真实的让我觉得那么的似曾相识,想哭却又哭不出。电影散场之后,一个人走回家,开一瓶红酒,敬影片、敬自己;敬过往、敬未来。
导演以现代年轻人的看法,来阐述对婚礼的看法,想法很棒
有想法亮点,但是整体稚嫩。
作为讽刺电影啰嗦冗长无聊。前半无讽刺感,全是令人窒息的中国家庭伦理剧情,中国父母的稀碎说教,就是你生活中厌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啰嗦,和网络论坛屡见不鲜的奇葩老同学,不好笑,既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艺术价值😇😇每一秒都让人窒息,演技很烂,尤其是男主他爹。以为会是小导演的励志故事,结果剧情和拍电影毫无关系😅😅传统家庭的糟粕,每一句都让人脚趾抓地😅😅如果故事在男主死亡那一刻戛然而止还有点儿回味的余地,偏偏狗尾续貂搞一出平行世界来教育父母,导演觉得自己很有创意?导演本人就有地域偏见,南方如何都是你的刻板印象,还好意思嘲讽?有些评论的山西人又在给自己脸上贴金,这不也是狭隘地域主义?一个导演成不成功关你啥事儿?
非常惊喜!
高参与度的话题式电影一定要用大俗的拍法,不然引起不了讨论,像这种每个人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说出自己的故事的题材,这么膈应的拍法就太见外了。我不喜欢这个电影的处理方式,很死板,同时人物和表演都很死板,前面还可以当做是那种缺乏魅力的故事片看一看,到了女方母亲的出场我就有点握紧拳头了,那个视角和切入点都让我感觉很不适。最重要的男主角的人设也是文艺片最爱用的人设之一,他没有给男主带来更多的情绪上的作用,只有一些俗套的情节推动,这一点也很失败。
片子还是有些想法的,但是还是太过稚嫩了,技术上无法撑起这个故事。
又让人相视而笑摇头无语的生活真实,总体推动得还是略简单。
作为一部处女作,没有惯常文艺片那么多的无病呻吟,赞。黑白的处理让画面很干净,到了后期,人物的方言很容易让人接受,在婚前的饭局男主反抗父亲的长段方言输出真挺好。电影开头那条鱼的处理也很有意思。节奏感很强,丝毫没注意就看完了,听到导演说在影院看不了了,真的挺可惜的。
构思巧妙 黑色幽默
立意清晰,故事情节自然不刻意,节奏也很好。在这种现实题材方向上算很不错的电影了。
除了主角之外的演技都有点尴尬。尤其是过路角色,完全在念台词,哈哈哈。不过小成本电影可以理解。现在年轻人提起婚闹都觉得是恶习,真的应该废除。正常的结个婚成了一种奢望。电影排出了两种极度反差的情况,和现实有差距,不过也能大体反应现实。比较值得一看。
没进去施南生讲座,但意外收获了这部好片子。7.5吧,如果把结尾为了过审弄的两分钟彩色画面去掉可以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