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暖人心。
又重温了一遍暖春这个电影,几乎是从头哭到尾,无论看第几遍都依然感动。
影片拍的很写实,朴实的人,感人的故事,人性的体现,每一分都表现的恰到好处,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爷爷的无私奉献,小花的乖巧懂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
爷爷苦了一辈子,依然能够以最温暖的心去接受小花,爱护小花。
小花几经波折,却依然能够以最纯真的心对待大家,最终感动了所有人。
影片的结尾也很温暖,小花带着自己和爷爷的大爱继续在大山里播撒爱的种子。
时隔五年,再看暖春,依旧哭的稀里哗啦,我以为我已经很强大了,不似别的小菇凉,看个青春无病呻吟的电影都会流泪,可是人总还会为很多事难过,工作中受了委曲,躲到厕所哭,回到家号啕大哭,爱情里一路莽莽撞撞,受伤了也只能躲在厨房哭,阳台哭,偶尔看到网上的照片,也会莫名其妙地哭,看到书里某一句动情话,也会酸鼻子。
想到沈从文早年因生活不下去,给郁达夫写信求助,写完激愤地说到:祖国啊,你快富强起来吧!
看到这些无关紧要的语句我还是会哭,原来我并没有变强大,我还是那个爱哭鼻子的小菇凉。
心里那抹柔软的地方,就让它继续放在那吧。
谁说爱哭就有错哩?
一刻的感动就是永远。
不要去刻意的抛却你的真实而去追随敏锐的评判。
一个人曾说即使人凉了,心死了,也会希望有一种东西让自己热泪盈眶。
而电影具有这样的力量。
《暖春》的故事很简单。
一个身世悲凉的孩子的执着和爱心。
一位老人的坚持和宽容。
一家人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小花,剧中最美的角色。
她经历了坎坷,在世事的诸多事例中也许她的心中早已蒙上了一丝阴霾。
她可以愤世或者颓唐,可以孤僻而倔强,可以背负着绝望而堕落下去。
因为所有的亲人都离她而去。
未来未可知。
但是小花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她是那样善良,那样坚强,那样懂事和认真。
看着她那一脸纯真的样子。
我的心会变得软软的,一切都变得美好。
在影片美丽的色彩变幻中尽享人世的美好。
因为有小花的笑容在,因为有她的善良在,因为有她的坚持在。
看到小花认真的和爷爷搬砖头垒灶台然后自己像模像样的开始做着饭,我的泪水悄然而下;看着小花举着爷爷为她做的新的风车跑出去,我也会咧着嘴笑得很傻;看着小花为了婶娘每天的去捉蚂蚱,不要去想更多的疑问,只是看着那一个并列排着的瓶子,流泪将成为那一刻最真实的发泄。
看着小花看着婶娘梳头,她脑海中浮现出的婶娘像娘亲一样为她梳头的情景。
我忽然想起了儿时看着别人玩布娃娃的自己。
一个人的愿望往往是在心底发酵,成长,当碰到现实的映射就会完全展现,如同火山喷发,势不可挡,但是很快就会隐去,重埋心底。
小花那一刻迸发的愿望,我深深体会到了她的心情。
也游荡于幻想的迷宫,享受那一刻的美好。
电影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
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也许有人会难以吞咽这种庸俗的结束。
但是我还是如同一个孩子一样等待着一场老戏的最后落幕:奸臣都得以惩治和悔改,忠臣都得以昭雪和伸冤,一切又重归安静与美好。
只是希望影片在一家人盼着小花回来的对话中就戛然而止,一切都留作回味就好。
如同炊烟袅袅,环梁缭绕。
让我这个痴人慢慢回味罢了。。。。。。。。。。。。。。。。。。。。。。。。。。。
也许自己还是一个简单傻气的看电影的人,电影成为我游离于现实的媒介。
我驾驭着这个神奇的事物游离于虚幻与现实的边缘,游离于美好与尴尬的边缘,游离于童真与虚伪的边缘。
电影的作用是什么,呼唤抑或是昭示,也许这些都有。
一部也许在内行人看来很拙劣的影片在一个褪去了伪装,毫无保护的心面前,一切都成了享受,享受那一刻的共鸣与感动。
冬天来了。
让我们的心再次温暖。
褪去伪装拥抱感动。
最近看了我的前半生、春风十里、丁人间那个剧,我觉得自己三观都要崩了,不是三角恋就是三角恋。
婚内离婚打破我三观。
无意看到这个剧,两天追完了,从第一集开始就老是掉眼泪,触动我内心。
虽然也不太喜欢每天都哭的小花,觉得太悲了眼睛会受不了,但是里面每个人的演技都很好👍👍,我看的是故事剧情,不是明星阵营和脸蛋。
希望这样的电视剧多一点。
小花原本拥有幸福的一家人因为一次矿难,她失去了父亲母亲和弟弟,而奶奶原本就生病了身体差年纪又大听到噩耗也离她而去。
有一家人收留了她,却让她做苦力却不给她吃晚饭总是虐待她,她饿的无力逃了出来遇到了善良的爷爷。
可是爷爷也是有困难的, 叔叔婶婶想要拥有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待见她,也因此和爷爷起了很多次冲突。
但是她用善良感动了叔叔婶婶,最终成为了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长大后的她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回到了家乡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家乡的亲人。
边缘理由一,我是个loli控。
除二次元的无敌萌loli外,我对海角七号中大大的饰演者麦子也非常感兴趣,以至于爱屋及乌到对她那首歌词恶俗的爱你爱到死都非常喜欢。
小花的外表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我不欣赏她的性格(仅仅是性格)。
边缘理由二,用我们近代史老师的话说,看完《暖春》这片子,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小花没人管时,政府在哪里呢?
社会福利在哪里呢?
很明显的体现了政府制度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我总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反党反社会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口胡)。
再想来,怀疑是一种自身泛滥的同情心需要找寻发泄的途径。
对于一个饭能吃饱,便能拉爽,觉能睡足的人来说,精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知道什么叫消遣不?
精神上的充实感是生理需要满足后人的最高追求。
虽然每个人对这种追求的标准不同,但大多颇难实现。
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便慢慢演化出情感富余的情况,亟需发泄。
人是多么感性的动物呀,何况多愁善感如我一般呢。
对着阴天阴郁半天,对着烈日骂娘半天。
虽然我的EQ并不高,但我具有丰富且澎湃的情感,这可不是一种夸耀。
不经意间产生的复杂情感影响着我的大脑,占据着我的面部表情。
你说这东西要是不走大脑走肝脏该多好呢,我妈总夸我没心肝。
富余的情感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病态。
所以,我总会不自觉地找寻一些发泄的途径。
在我看来,同情心发泄起来是最爽的。
那种酸酸的感觉很合我的口味。
因此,我还下意识邪恶地希望小花的境遇更惨些,以便我的同情心更加泛滥。
这种同情心很廉价,像眼泪一样,流露的很随意。
突然间感觉到,我并不在意情感的积压,而非常喜欢其肆意宣泄而出时的快感。
像鸦片一般,让我上瘾。
所以,我喜欢看小花。
其实,细细想来,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所在,我发现这是一种SB似的优越感在作祟。
自始至终,这种SB似的优越感都一直存在着。
在小花捧着鸡蛋舍不得吃的时候,在小花的奶奶说鸡蛋真好吃的时候,在小花向爷爷承诺以后要让他天天吃白面馒头的时候,在小花拼命干活并说自己不累的时候,在小花的爷爷靠没日没夜编筐给小花攒学费的时候,在小花的爷爷用颤颤巍巍的手伸开包着攒下的钱的手帕而露出一沓零钱的时候…… 有一种SB似的优越感叫同情。
等级观念为我们所不齿,但其总是细微却又顽固的体现在很多小的方面,无法摆脱,无法根除。
我怀疑这是否是人的一种本性,至少这种SB似的优越感是很说明问题。
然而悲哀的是,这种SB似的优越感仅仅源自于自身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
呜呼,我又有哪一点比小花强呢?
所以,我为什么喜欢看小花,就是因为她让我意淫到了这种SB似的优越感。
那么,你呢?
某些人SB似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
上一次看这部剧时,我还在读小学。
那时候看剧只能指望着电视,播啥看啥,每天尽量守着点也看得缺胳膊少腿的。
那时候更是觉得,一旦错过了某个情节,这辈子便再也看不着了,那叫一个伤心懊恼。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断断续续追完了这部剧。
那时我还不清楚小花为什么会成为孤儿,也没心思管配角们的小心思和故事线,只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别人欺负小花、小花却始终心怀善意的剧情上。
一边看一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为小花流了多少泪。
看了大结局后,我甚至还找了个漂亮的本子,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日记——《暖春》观后感。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看了很多很多的剧,也写过很多很多的日记,却再也没有这样真情实感的观后感了。
最近心血来潮重温剧集,原以为这一遍我会哭得比小时候还惨,实际却出乎意料。
除了最后两集实在忍不住数度哽咽,前面都还能在眼睛酸涩之时控制住泪水。
或许是因为人长大了,更能控制情绪了,感受更深也更复杂了。
重温之前,我记得的几个情节都是小时候看得大哭的,比如说爷爷外出砍柳条,回家途中在暴雨中摔倒,小花披着雨布冒雨寻找;比如说小花上学针水盒文具盒被同学破坏、求老师别批改她的作业本以便重复利用、运动会跑步摔跤杵破裤子;又比如说小花默默帮婶娘抓蚂蚱做偏方……任何时候看这些情节都是大泪点。
但这一遍,我没能像小时候一样将所有的目光放在小花的苦难和善良上,而是看到了各家的家长里短,关注到了各人的利益出发点,发现了剧中的不少笑点,甚至数次赞叹背景中的实景大自然。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看起来很穷、很乡土的剧,可是它所体现出的真实感是现在的电视剧所缺少的,也是我格外喜爱且珍视的。
这真的是一部角色形象丰满、剧情又好哭又好笑的好剧,每看一遍都能让人流下泪水,并收获感动。
另附小学时写的观后感日记。
虽有病句,但情感真挚,于我而言,颇有记念意义。
2008年12月25日看《暖春》有感看完了《暖春》这部电视剧,使我感受很深。
一个七岁的女孩,一个没父母的孩子,一个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的孩子,一个寻找家的孩子。
年老的爷爷收留了孤儿小花,小花人虽小,但非常懂事。
可是却被人们看不起,但她有一个疼爱她的爷爷。
爷爷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
可是实际爷爷的儿子也是一个孤儿,为了这两个孤儿,爷爷一生都没有娶媳妇。
小花没有辜负了爷爷的期望,爷爷好不容易把她送进了学校,她学习很优秀,成为了村里的唯一一位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做了一位乡村教师。
因为她知道知识是老师教的,如果没有当年那关心她的小学老师,就不会有这样一位大学生。
从7岁到21岁,14年,这中间凝聚了多少爷爷对小花的期望、心血和爱啊!
当在快完时,已是女教师的小花说,因为她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血和泪,这是她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她说,世界上还有比血还浓的那就是情,亲情。
虽然爷爷不是小花的亲爷爷,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比亲人更亲的亲情。
这一幕幕虽然是演出来的,虽然我没有完全看完,但我已不知道我流过多少次泪了,我被感动了,出自内心的。
于晚9:00
虽然有人说它很洒狗血,女主角动不动就哭鼻子扁嘴巴,仿佛用眼泪攻势来示弱博同情,但是我还是要非常赞赏的说一句:真的很好看。
我觉得这个电视剧最成功的地方是非常人性,简单的人性,黑是黑,白是白,不乐意是不乐意,吵吵闹闹,家长里短,不遮掩的贪心,不遮掩的自私,不遮掩的憨傻,不遮掩的软弱,还有不遮掩的眼泪。
别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做过多的期望,恐慌、嫌弃、居无定所、饥寒交迫你我在那样沦落的情况下,指不定连生活的勇气都没有,眼泪就是她所最直观的心理表情和表示了。
这样简单的戏剧,简单的感情是我所喜欢的。
没有复杂的阴谋,莫测的心计,人们的城府都不深,甚至有些弄巧成拙的“笨拙”,但是生活中的人,哪有那么多的圈子圈套啊,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小山村里,这就是最本色的东西了。
其实本来不太愿意看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总感觉太过于煽情了。
无意中看了这部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时常都会想起自己的外婆。
小花和爷爷之间的感情真的很感人,小花懂事得太让人心疼了。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只靠血缘来维系的,还要靠彼此的付出和关怀,即使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血缘的关系,却依然能占住对方心尖上的位置,这就是小花和他爷爷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
小花也把自身所有的温暖传递给了其他的人,也包括看这部剧的人,剧名暖春其实也是暖了所有人的心。
对它的评价只能用两个字“感动”。
这部片子太感人了。
我几乎从电影开头哭到结尾。
哭那位“爷爷”的善良无私,哭“小花”的懂事乖巧......这部戏也很美,美在那油绿的山野,美在那心地善良的朴实乡亲,更美在小花对生活的忠贞不谕的追求,使自己得到了重生,希望之火再一次点燃。
这个朴素淡雅的小姑娘,她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她的行为更感动了那个曾经“铁石心肠”的“婶娘”.......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了。
他们那一次次的震撼心灵的朴实,他们那一次次对别人献出无私的爱,他们用自己证明了人间真情在,人间充满了爱。
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片子快结束时,村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人都吃五谷杂粮,怎么就那么不一样呢”。
是啊,世间千奇百态,有贫有富,有无私有自私......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爱”融化。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人间真情无处不在,只是太细微,细微得我们感受不到那曾经的爱。
父母的一声叮嘱,老师的一次鼓励,朋友的一声问候。
那就是动人心弦的爱,那就是融雪汇集的情。
我们每时每刻都感受着别人的爱,那么,我们也应放飞自己的心灵,在世间献上那份纯真的情,对人多关怀,也学会体谅他人,宽容他人!
我想这部片子的成功也在于它的主题“暖春”——不管是多寒冷的冬天,只要心中有爱,只要人间温情尚在,世间也会变得像春天一样温暖,温暖着人的身体,更温暖着人的心灵。
我们应学会爱护他人,珍惜他人,珍惜每一份时曾相识的关爱。
片子我是完整的看完了,但片中所蕴涵的意味我会永记心中。
84/100。补标
女主好像除了哭还是哭,整部剧就是一部以德报怨的圣母苦情剧
小时候被学校逼着看的,很感人
当年都火成了同学们的作文里所举的事例了
又是部全家集体观看的电视剧,现在只记得大葱卷饼。
泪花指数和我的兄弟姐妹是一个级别的。
漏,姐的眼泪被骗走好多
很小的时候看的,很感动
怎么又拍了一遍?烂片
这辈子让我眼泪流得最多的电视剧,没有之一,心疼难过。
童年去电影院记忆最深的一部电影 是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 还记得那时整个影院都是抽泣声 也记得某某在我身后嚎嚎大哭 当高中时再一次与家人温习时才知道有电视剧 又一次次在家中陪妈妈抽泣
那哭得叫一个惨啊~~
小学组织
小花真是太可怜了,辛亏有爷爷收留她,在剧中哭戏真的多!
小花的苦难,爷爷的良善,以及众人的冷漠 就这么一种矛盾。女主一直哭,乡邻一直闲言碎语。虽然真实,却也着实无聊
小时候看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当年看的时候 为了寻找学习的动力
这么乖的孩子。
感觉电视剧没有电影好看
小时候看不下去,现在看到停不下来。国产当下的拍摄水准远远不如过去。看这种电视剧可以让我体会到亲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