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7.8。
这是一部需要你静下心来认真看完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把自己给坑死了的艺术家的临终心理活动,告诉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永恒不变真理。
些许零乱些许空泛的基调正是濒死艺术家回味爱、回味生活、回味生命的真实写照。
终了告诫各位一句:“嫁给艺术家,你吃什么啊?
”我们都以为自己不懂艺术家的心灵。
他们的精神世界似乎总是充满了灵异的火花,指引他们创造出“艺术”。
而我们只能欣赏。
艺术家里悲天悯人的大有人在。
自认为才华横溢超凡脱俗,或许事实也如此,却为生活琐碎所困,不能全身心投入。
本心有所爱两情相悦,却不能终成眷属,与“糟糠之妻”守着一双儿女,苟且过活。
本以为可以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徜徉“艺术世界”,才发现柴米油盐过完飘蓬,各个不是从天而降,需要双手去赚。
妻子深爱着他,终日劳苦支撑全家,他却不为所动还相当不满。
是的,没有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那样被包养,是一种遗憾。
儿女夜夜祈祷希望他恢复安康,他却毫不领情自以为小屁孩不“成人之美”。
似乎万念俱灰,失去活下去的动力,选择结束自己“生不逢时”“生不缝运”的生命,直到太迟时才恍悟死去从来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且不提将会发生的未知,往日的美好,现今的安详,足矣让你日日微笑。
“没有比一个男人放弃他的生命更糟糕的事情了”。
“我不向命运之轮鞠躬,我将毁灭它,如果它不按照我的意愿旋转。
” 死神面前你扑通一声跪地: ”你赢了,我投降。
“ ”请原谅我。
“ ”我请求宽恕。
“ 死神嘿嘿一笑: “sorry。
” “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谁走,谁就一直走下去。
” “遗憾,你只有一次生命。
” 或许真的有些事情是只有临死合眼那一霎那你才会想明白的。
于是晚矣,天真的艺术家不情愿地挂了。
临死的一刹那,艺术家们一定在狂后悔地骂自己是个傻B。
私以为自杀的艺术家都是这样死的。
别羡慕那些自己把自己坑死的艺术家了。
永远别以为死是一件很值得得意,很让别人羡慕佩服的事情。
“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谁走,谁就一直走下去。
” “遗憾——你只有一次生命。
” 亲,没有比一个人放弃他的生命更糟糕,更愚蠢的事儿了。
《梅子鸡之味》改编自漫画,主人公纳沙阿里在妻子摔坏自己的小提琴后,绝望至极,心如死灰,最终选择自杀。
本片描写了纳沙阿里在结束生命前最后八天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精神状态。
1958年的德黑兰,纳瑟·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但他近来却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他的妻子法兰姬摔坏了他最心爱的小提琴。
没有小提琴的生活,对嗜琴如命的他来说一刻都难以忍受。
四处寻觅无果,在弟弟的口中得知雷什特有人拥有一把绝世名琴史特拉迪瓦里,他决定拜访这位收藏家并买下它。
与暴躁的妻子商量无果,被迫带着小儿子一起前往雷什特。
在买完新琴的路上阿里碰到了曾经的挚爱——依兰,这时依兰已经成为了奶奶,他问:“你不记得我了?
”“抱歉,说真的,我一点都不记得”。
他重金购买新琴,甚至不惜千里迢迢赶到外地买琴。
弹奏新琴前,阿里穿上正装,整理发型,法兰姬讽刺他是要会见首相。
其实这些都是他对小提琴的爱、对音乐的尊重敬畏。
在回家演奏这把绝世名琴后,它虽悠扬动听但沉重的音色却再一次让纳沙阿里陷入绝望——这把琴仍然无法再现属于他灵魂与生命的音色。
他万念俱灰,颤抖着翻出那把藏在床底,白布包裹的,已经破碎不堪的提琴,不禁潸然泪下。
他知道,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替代那把承载着他灵魂与生命的提琴了。
他万念俱灰,再也不想拉琴,纳沙阿里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八天以后,某年的11月22日,他被安葬于母亲的墓旁,爱他的人都在场。
第一天:阿里躺在床上,他开始想象各种死亡的方式:躺火车轨被火车碾过,悬崖边一跃而下,一枪打穿脑袋,吞下大量安眠药,套上塑料袋窒息而死,他越想越觉得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尝试,作为音乐家的自尊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认为这世间的一切都需要缅怀他——一位造诣至上的艺术家,当代小提琴名家。
他要死得其所。
干脆躺在床上等着死神来亲自带走他。
忙碌而又暴躁的妻子这时归家,见状不解,怒而问其为何,答曰求死。
女儿莉莉是他唯一的骄傲,他认为他们心灵默契,但是纳沙阿里仍然总是不经意间打击女儿童话般的心灵。
渐渐地,女儿未来的命运与经历渐渐为人所知。
23岁奉母成婚,生活却蜚语流言不尽人意。
后与一位演员疯狂坠入爱河,却在四年后的一场车祸中失去爱人,从此以赌博打发时光,以酒精麻醉神经。
“她如果知道什么是生命就好了。
”
第二天:纳沙阿里仍油盐不进,绝食求死,暴躁妻子无可奈何,急于寻求弟弟帮助,弟弟阿布迪尝试用纳沙阿里最喜欢的影星诱惑他,将他从死神旁悬崖勒马。
纳沙阿里虽仍然一蹶不振,但还是想沉醉于这场人间烟火。
阿布迪与纳沙阿里发生争吵与指责,关于他们不同的命运与人生。
阿布迪指责纳沙阿里精神状态疯癫与病态。
而阿布迪是激进派的党员,纳沙阿里指责他曾经一意孤行背负母亲。
从小纳沙阿里与阿布迪便有不同的人生,阿布迪成绩优异,父母宠爱,老师喜爱;纳沙阿里成绩不良,经常遭受老师人身攻击甚至蒙冤。
但幸运的是,他成为了一名小提琴家。
也许是童年悲惨的经历,给了他另一种呼喊生命的武器——艺术。
第三天:作为艺术家,思想的流传将比肉身的存在更有意义。
纳沙阿里想要将自己的人生箴言以及艺术思想造诣传以儿女,一边一生受用、 儿子塞勒斯的屁声打断了这“神圣庄严”的时刻。
这真的是自己的孩子吗,这种孩子有什么可期待的。
问他将来的志愿,萨勒斯答道:我想开一家杂货店。
22岁的塞勒斯如愿考上大学学习贸易,革命爆发后申请进入怀俄明州野鸡大学,参加篮球队与啦啦队队员南茜相好,并结婚生子,过上美国肥皂剧式的家庭生活。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固化的家庭教育模式与混乱的性观念,极度自由主义与权利意识的美国文化,不断同化着塞勒斯。
第四天:妻子做了他最爱的梅子鸡,想拉下面子劝回纳沙阿里回归正常。
这段冷漠的婚姻生活,纳沙阿里也只因为法兰姬做得一手梅子鸡才能会心一笑。
年轻时期的纳沙阿里拉得一手好提琴,法兰姬爱慕于其才华横溢的艺术天分与气质,对他种下爱意的种子,纳沙阿里出远门巡游之际,她在家痴痴等待,一头扎进书本中学习来缓和苦苦的思念。
直到纳沙阿里归来,她也获得稳定理想的教师工作。
母亲担心纳沙阿里年近中年却依旧孑然一身,看好于法兰姬的气质与条件,逼迫他顺从这段媒妁之言的婚姻。
不仅是纳沙阿里自己,谁都知道他并不爱法兰姬。
中年时期的媒妁之言给了他一个背负在身上半辈子无法卸下的负担——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法兰姬同样遭遇着抛弃与排斥,这段一厢情愿的婚姻使得她的后半生没有半点温暖与呵护,只有纳沙阿里无休止的对生活与婚姻的逃避与否定。
可是仅仅只有那盘梅子鸡,能使得纳沙阿里会心一笑并给予她温暖的回应,可是一盘梅子鸡,无法改变命运的任何去向。
纳沙阿里仍然固执地纠缠于拉琴,被生活逼疯的法兰姬终于爆发,砸碎了那把承载无数的提琴。
纳沙阿里21岁时于希拉兹的大师阿伽摩萨法求学音乐,超凡的琴技丝毫未能打动大师,缺乏灵魂的音乐无法成为艺术,唯有透过艺术才能理解生命。
但是纳沙阿里的琴声里,没有抓住一声叹息,不可承载艺术之重,生命之重。
而这一切却在一个叫做依兰的女人身上,有了转折的苗头。
在希拉兹求学的日子里,纳沙阿里对依兰一见钟情,有佳丽兮,见之不忘。
为了制造不经意间的遇见,绞尽脑汁通过依兰父亲的钟表铺接近依兰……
第五天:纳沙阿里仍卧床不起,他感到死神在步步紧逼。
这使得他回忆起母亲去世前发生的许多事。
母亲过早丧夫。
当年母亲离世前夕,虽然责备其常忤逆母亲一意孤行,但仍然给纳沙阿里音乐予以肯定。
纳沙阿里祷告不停,却无法使得母亲灵魂得以安息。
留不住该逝去的生命,母亲的灵魂化作一团烟雾,围绕着拉琴的纳沙阿里,静止在她安息的坟墓之前形成一朵云。
衣衫褴褛的陌生老人对纳沙阿里说:你母亲的灵魂如此紧密,化于云朵。
我知道你很多事,你的出生,你过早丧父的经历,还有你念念不忘的,让你心碎的那个人。
你因此想过放弃生命,但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放弃生命更糟糕。
母亲的离世是注定的,就算他拼了命的祷告也无力回天。
可纳沙阿里好奇于数天前召唤死神来临,死神却对其不屑一顾,也许是谁在为他的生命默默的祷告……是小儿子塞勒斯。
第六天死神如约降临,本是纳沙阿里如愿以偿,却吓得他节节后退并跪下祈祷原谅。
死神阿兹莱尔告诉他其大限将至,死亡将不可避免。
死神说:很久以前,我奉命取阿苏尔性命,在耶路撒冷遇见阿苏尔,阿苏尔急于前往所罗门皇宫求见,寻求帮助离开耶路撒冷并前往印度脱离死神。
所罗门一阵风带他去往泰姬陵,但是他一到达那里,我便在此等候多时。
他疑惑昨日为何不在耶路撒冷带走他,但是我得到的命令,却是去往泰姬陵带走阿苏尔。
原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纳沙阿里的离开是无法避免的。
死神说道:太晚了,一旦动身离去,便是一条不归路,而你,只有一条命而已。
第七天: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家人们临床前看望并祈祷,孩子们担心他的离去,法兰姬哭着求得他原谅,以等待生命奇迹的出现。
第八天:与依兰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纳沙阿里逐渐贴近着依兰敏感的内心,以他最才华横溢的艺术天分与气质俘获依兰的芳心,依兰爱慕于纳沙阿里对爱与痴的勇敢与纯粹与他手中奏出的最动情的音符。
他们如胶似漆,相思相守。
依兰的父亲不容许宝贝女儿嫁给一个穷酸的艺术家,阻止了一切。
他们只能痛苦分手。
依兰被迫听从父亲之命嫁于他人,在瓢泼大雨的夜晚与纳沙阿里作别,从此杳无音信。
纳沙阿里几近绝望,残缺的爱再也没能给予他灵魂与救赎。
从这一刻,他也终于抓住了生命中的那声叹息,他的琴声有了灵魂,每一个音符到每一个和弦,都充满了泪与悲。
老师说他可以毕业了,并将心爱的小提琴赠送给他。
老师说,纳沙阿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化为指尖下的音符,诉说着世间的残酷。
之后的20年,他带着这把琴,带着对依兰的思念,辗转世界各地演奏,用琴声打动了无数人,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而依兰,听从父亲的安排,嫁了个有钱有势的丈夫。
他与依兰,再没有见过。
两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却相聚天涯海角,他们心底埋藏着甜甜的旧时光,咀嚼着当下食之无味的命数与人生。
20年后,他回到故乡。
对爱情心如死灰的他,最终听从母亲的安排,娶了一直爱慕他、等待他的法兰姬,一个务实、严谨、无趣、相貌平平的数学老师。
之后他们有了一双儿女。
在这段婚姻里,他妥妥一个“渣男”。
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在乎、不体贴,毫无责任心。
即使后来失业在家,他也毫不关心家务,不照顾儿女,任由妻子一人又上班挣钱又操持家里。
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沉浸在对昔日恋人的思念中。
法兰姬只得躲在门旁,流着泪听着一段不属于她的故事。
最终她忍无可忍,愤而砸琴,埋怨纳沙阿里的失责,可谁都不知道,她是否懂得这段琴声,并不是写给她的。
在德黑兰的小镇,纳沙阿里与依兰奇迹地相遇了,她却已双眼无神,白发苍苍,纳沙阿里激动地寒暄着,试图唤起她们过去共同的记忆,依兰却淡然否认并离开,似乎早已忘记那段刻骨铭心。
谁能想到却是在转角过后的她,热泪盈眶,倚靠在石墙崩溃地呼喊着半个世纪前他挚爱的他:纳沙阿里……我的爱……原来她从未忘记。
在影片的开头,在纳沙阿里走出德黑兰小镇的琴铺时,遇到了那位只有背影叫做依兰的人,却是他心心念念一辈子无法忘怀的爱,直到依兰冰冷地告诉他关于他的记忆早已模糊时,阿里万念俱灰,心之将死。
人终将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也是在这里,我们似乎弄清了纳沙阿里自尽的重要动机。
八天以后,某年的11月22日,他被安葬于母亲的墓旁,爱他的人都在场。
包括依兰。
形式大于内容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一昧流于形式却不知所云。
二是削弱内容,但用表达手法诠释出尽可能多的内涵。
可以说,形式、内容、感情内涵、感觉,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迷恋杜拉斯小说的人关注的大多不是情节,那是被刻意削减的部分。
感觉的表达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动,失手了便空洞。
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无论这个物的着陆处是点还是面。
不是所有简洁的内容都有力,也并非所有简约的情节都能随意通过艺术形式来挖掘内涵。
「合情合理」才能使「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不显得矫情。
但同时「合情合理」这件事情实在是既含糊又暧昧,它呼唤「共鸣」。
所以观看法国电影其实是属于很个人化的体验。
懂得内涵并产生共鸣的会觉得深刻,喜爱形式的会觉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觉得不知所云、沉闷、天马行空却空洞。
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千万别扯上艺术欣赏能力。
《梅子鸡之味》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经质事实上却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满严厉以及爱意。
与活泼单纯的儿子去寻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
戳破女儿对玩偶剧的纯真想象。
儿子、女儿甚至孙女未来的命运。
与弟弟的关系,小时因弟弟的优秀受到的屈辱。
与母亲的临终对话以及与坟墓旁出现的神秘人的对话。
与死神的相遇。
提琴师傅的指点。
所有的这些或许会使观众想「靠,一个临死之人回忆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么!」嗯。
在很后面的时候,伊莲出现了。
我们现在来看。
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闪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
写兄弟童年时的差距,我们以为会等来个两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结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
写与儿子、女儿的相处,我们以为慈父形象的他会对这种血缘温情感到留恋,结果他俩就像是儿子放出来的一个屁,没啥作用。
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节能够推动情节的,始终还是与提琴相关的部分。
长途跋涉只为了想得到心爱的提琴,这其中孩子、鸦片、金钱都不重要。
夫妻生活间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争吵、饮食,砸坏了提琴这件事很重要。
所以后来我想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鸡」,大概是因为梅子鸡代表了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温存及喜爱的一部分。
那些影片中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对情节又没什么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却无心享用,可以被舍弃的。
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选择」,而这出影片主要在谈论的都是他的「决定」。
决定死亡,决定死亡的理由。
(个人理解,不过可能过度解读了。
)他为什么要死? 有三个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
苏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亲密集的灵魂物化为坟墓上方的烟雾,以及提琴师傅说的生命是场叹息,都透露了「走」是为了「留」这个主要命题。
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们需要「抓住那声叹息」。
而对于阿里来说,这声生命的叹息就是伊莲。
当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时候,伊莲的身影出现了。
这是个对死亡有畏惧却依旧坚持寻死的人。
弟弟以他喜爱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爱的梅子鸡为诱饵,他不为所动。
深夜儿子的祈祷也无法奏效。
似乎向观众说。
看吧。
这人心意已决。
可是面对死神的出现,他逃跑,躲藏,最终问出那句“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
“不,是太迟了。
”死神回答。
无论最终决定走还是留,再坚定的决定还是会有松动的瞬间。
这是人间。
阿里决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场无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为这声叹息的消失。
分手后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结婚生子,都只是因为「他的迷失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之中」。
他把这场叹息抓住了,甚至赖以生存。
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当时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间。
他试图弥补,去找寻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载旧的回忆。
他失去了。
20年日日夜夜,内心的苦痛和忧愁,所有饱满的情感,对伊莲的爱及倾诉。
失去了。
换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个声频。
正如重新找回当初的挚爱,也无法相认的无奈。
哪里还有什么意思。
试想20年的执念到头来一场空,以为留住的东西却再也无法重来。
好几年前。
我的初恋送给我一束花,花束缀有粉色的羽毛,花与感情毕竟会凋谢,我一直保存着上面的羽毛长带,挂在房门门柄上。
上大学以后住宿舍,有一周回家发现它不见了,原来父母整理房间时把它丢掉了。
那种伤心和难过现在想想鼻子都酸。
那么你们能理解吗。
理解阿里那20年。
影片中有许多舞台戏剧式表演。
戏剧性的效果,戏剧性的人生,入戏的人才能明白内心的曲折。
再夸张都不为过,当你成为其中的演员。
20年后,阿里拥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莲已经成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旧年轻,而她早已满头苍白。
她假装他认错人,然后走过转角开始痛哭。
深爱他的妻子经过含泪的挣扎,走进去申诉,在始终无法得到回声的感情中她抢过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凶悍及严厉只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也是可怜的角色。
女儿莉莉在情人的车祸以后无法忘怀,以游戏,酒精和香烟治疗伤痛,死于心脏病。
在别人的劝说中,她这样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么看生命吗?然后她吐出了一口浓烟。
生命是一场叹息。
我们抓住我们想要的。
不需要考虑它对其他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做了心中的选择。
PS:看的字幕版本有很多地方翻译错误,很多台词被翻译得实在不通,乱来。
幸亏语句不难,能听懂原意。
这应该是今年Tribeca Film Festival最打动我的一部。
也甚至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近百部法语片中我最喜爱的一部!
影片在最揪心感人的地方,戛然而止了。
伴随着女主角背靠着墙,滑落的泪水;男主角孤寂一人坐在台阶上。。。
影片结束。
之前看似天马行空不按牌理的非线性多角度时空跳跃的叙事线,不过是导演顺应着人生就是如此恣意凌乱有时不受人为控制的率性而为!
可亲爱的M.S导,我真爱透了你那非科班流水线的拍摄手法,蕴含的诙谐幽默细节,对爱情、艺术、人生的品悟。
还有电影时而明快、时而暗黑;一会儿是时代文化历史感氛围浓厚,一会又变到了肤浅、夸张、庸俗的美国式的夸张快餐缩影(看到那一段他们刻意为之的美式口音,笑喷了!
XDDD)影片从片头的影像开始就给人一种美好的Fairy tale意境,男主角带着顽皮可爱的小儿子去寻找新的提琴那一篇章以及他拜师学艺的部分,连空气的流动、道具的设置都颇具魔法的感觉,非常的灵动·雅致。
到最后 当我被这段终于在结构上拼凑完整的凄美爱情勾起了眼泪,接着就暴露在影院亮起的灯光下。
= 后来Q&A中,我和导演Marjane Satrapi交流时,都是红着眼眶含着泪说的,这倒是第一次。
喜欢她清晰的思维,感性的理解,对每个提问全面生动的回答。
查资料知道那部几年前我很欣赏的作品《我在伊朗长大》竟是她本人的自传。
真是感叹所谓的命运,可以让人颠沛流离,尝尽滋味。
却又能把人生点缀的如此丰富、深刻!
在后来的活动中,我和Marjane来了个大大的拥抱,真想告诉她,当我看完了《我在伊朗长大》,就撰写了提纲“我在天朝长大”,一直庆幸自己竟然可以毫发无损 纯洁、完整、并保持着自我、自由、独立的思想来到美国。。。
后来又可以陆续的顺利遇见诸多让我从小大到欣赏、喜爱、崇敬的人们。
这厢我不过淋漓尽致的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同时深感自己与自己欣赏的人们从内心的境界里越来越近了。
那厢一群见不得别人【可以自由自在有才华有勇气坚持自我梦想 并能让其一个个成真】的小丑nc们,就马不停歇从侧面给我“敲边鼓”,到让我在随心恣意的开怀,真诚喜悦的释放的同时,亦多了份谨慎·专注!
内心的踏实与更多的信心。
当然还有对【丑陋的天朝人性的更深感悟!
】因为有了强烈的对比,感慨就是,我坚信不论你出生如何,生在哪个国度,如果你的灵魂是清澈、美好,并一直不受外界影响的向往自由与纯粹,那么最终就是可以带着梦想与目标,来到可以让自己实现所有梦想美好的地方!
【当然啊,你得忍受并升华到享受 普通人受不了做不到的“孤独”,并有着大多数人没有的才华、精神与强力意志!
】于此,我和Marjane能够在彼此经历了那么些后有幸相遇在美利坚并欣喜的交流了很多彼此对于艺术、生活的感悟,就是很好的经历与范例!
我也深感 我们都够勇敢,我们值得!
PS:我们都是天蝎。
更懂了。
她是又一非凡的天蝎女性!
特别是《我在伊朗长大》中传递的某些思想、行动、信念,不断的有勇气蜕变。。。
碉堡了!
不管曾相距多远,只要内心有信念,存着梦想、信念与对真正生活着[而不是如行尸走肉般生存着]的勇气与决心!
那么就是有能量可以成就传奇的人生!
(某些nc粉,与其可怜的浪费宝贵的生命来JW八卦别人的人生,为什么没有勇气改变下它们狗屎般的生活呢?
一味的在网上人森公鸡是多么阴暗可鄙悲哀啊。
关于nc粉群体,以后时机成熟了,我真想给它们曝光下,也拍部documentary。
lol 多有趣!
所以我说,对于创作灵感爆棚的人士,真是人生何处不创意不开怀啊!
少惹他们。
XD)反观这部Chicken with Plums里面为了挚爱与梦想而用尽心力的艺术家,不也是这样么。
他很充实,也很幸福。
起码,他真爱过,他的艺术之花因为爱的浇灌产生的灵感 真正的开放了!
结出了果实!
就是因为我们幸福的真切的体验过什么是爱、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才可以毫无遗憾的坦然说:“够了,现在,我选择死亡。
”艺术家必须纯粹、极端、决绝!
这样即有幸能够在人生中体验到太多的芳华、极致的纯美!
“他极其容易被触犯、孤芳自赏、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是那样可爱和迷人。
事实上我也是这样看待我自己。
只有孤芳自赏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
如果不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切的中心,又如何能够创作?
”说得对极了!
此片不会让每个观众都哭,会哭的肯定懂主角选择在8天后结束生命的意义与原因。
对于纯粹傲然的艺术家们来说,的确很多时候能体会到“爱比死还冷”。
不过孛论在于许多艺术家的旷世之作又确实是因为(在世俗的有限意义上)失去了那份珍贵的爱情,于是生命中永远的留出了一个黑洞。
(亦是力量·灵感的来源)他们的创作灵感、动力 日复一日的努力,就是在填补着这个黑洞,让自己可以更好的体验着存在着。
但他们终极意义上都是幸福的,无憾的,因为只有爱过才会痛,才会被唯有爱能激发起的强大力量牵引着,永远的为之歌唱、舞蹈、创作!
看看大多数普通人,可能一辈子连真爱的影子都没有见过,只是安于现状,恐惧、懈怠。
八卦下名人的各种花边来聊以自慰罢了。
于此,艺术家们是充实的、圆满的,轰轰烈烈地生活过的。
同样的年月,时光,不同境界、底蕴的人可以谱写如此天壤之别的故事。
有些值得歌颂、有些令人哭泣,还有很多就如被风吹起的尘埃,消逝后便再也不见了。。。
就像那些可怜的nc粉、non-believers,它们在死后,连八卦它们、嘲笑·YY它们的人都没有吧,你会费尽心力去骂一只臭虫,并在它选择死亡时流泪么?
http://i.mtime.com/Evangeline7love/blog/7360083/
与其说是爱情片,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生命的求不得。
爱而不得固然凄美,但这份情感也成就了纳沙阿里。
毫无疑问,纳沙阿里是自私的,除了依兰,他不在乎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儿。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某种高于普通人的“痴”,执着、痴迷。
他把他的无限热忱与哀愁揉进每一个音符,依兰已经成为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生活的意义。
法兰姬在极度怨恨嫉妒里打碎了他的琴,便是打碎了他的梦。
他的心死了,他再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琴,他的依兰也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世界,他对生活已经没有期盼了。
于是他选择与世界永别。
而对于依兰来说,爱情远比生活更重要。
她永远清醒坚决地维护自己的选择,尽管偶尔也会悄悄黯然神伤。
我很佩服她的清醒,她若是没有选择离开,纳沙阿里也许永远都成不了艺术家,而他们的爱情也会在生活的鸡飞狗跳里消失殆尽。
法兰姬同样爱而不得,她如愿嫁给了心爱的人,可他至始至终给予她的只有怨恨和冷漠。
出于女人的直觉,法兰姬绝对能感受地到纳沙阿里内心的求不得。
她天真的以为嫁给了他就能改变他,可他永远固执冷漠。
她的歇斯底里他从来不在意,终于有一天她爆发了,她愤恨地摔了他的琴,也间接杀死了他。
其实她永远不懂他,在他眼里她只不过是个小家子气的穷酸教员,她输得一塌糊涂。
本质上,纳沙阿里和法兰姬都是执迷的人,纳沙阿里把他的爱情化为艺术,并用生命去谱写,而法兰姬却在爱里迷失,因爱生恨,怨恨化成利刃,狠狠刺向心爱的人。
为什么要把电影名字取为《梅子鸡之味》呢?
我想了很久,这是纳沙阿里最喜欢的菜,当他在弥留之际法兰姬精心做好端到他面前时,他却无动于衷。
也许,味蕾的满足不过是无奈生活的一丝慰藉,却无法给予他更多对生的渴望。
唉,真是个极度自私的男人。
法兰姬是个受害者,也是个施暴者。
我不同情她,她也是个自私的人。
纳沙阿里对除了依兰以外的所有人施暴,而法兰姬把怒火指向所有人。
作者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电影里的角色似乎都有各自的求不得,他们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不得不说极度自我的人一定是在其中获得无以轮比的快乐,所以不愿意清醒。
印象深刻的一幕:纳沙阿里弥留的时候,只有那个被他认定为蠢货的儿子在月光下为他祈祷。
我倒是很喜欢死神的一句话“你只有一条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求不得”上面,你便看不到“已有的”,所以永远不会幸福。
既然生命犹如呼吸,那也不该只是叹息。
纳沙阿里,一个音乐家,一个小提琴手,一个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手,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最终选择了自己认为最体面的死法——躺在床上饿死,这也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回味自己的一生,女儿、自己和弟弟、儿子、母亲、妻子法兰姬,以及他深爱着的女人,伊兰。
第一天,他回忆起了女儿。
妻子法兰姬是个严厉的数学老师,对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试考了90分依然不满足,说她的学生可以每次都考100分。
他回想起了一次带女儿去看木偶戏,女儿说想要一个会说话的木偶,结果阿里带着她到了幕后,告诉她没有会说话的木偶,有的只是破布和人。
他早早的抹杀了女儿的纯真,带她认识了这个真实而又残酷的世界。
阿里对女儿充满了愧疚。
第二天, 阿里回忆起了自己的弟弟。
小时候的阿里学习成绩不好,很不讨老师的喜欢。
而他的弟弟则学习成绩优越,深受老师的喜爱。
有一次,学校的玻璃被打破了,老师坚定的认为一定是阿里打破的,并把他的弟弟叫了上来,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对弟弟大加赞赏,对阿里则报以嘘声。
但是阿里和弟弟的感情依旧很好,他拜托弟弟在他死后要照顾他的孩子。
第三天, 阿里回忆起了儿子。
儿子是个调皮的孩子,吵闹、话多、贪吃。
有一次阿里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他说想开杂货铺。
作为音乐家的父亲,儿子的梦想却仅仅是想开杂货铺,阿里对儿子的充满了担忧。
第四天,阿里回忆起了妻子法兰姬。
第四天晚上,法兰姬感到心慌意乱,她做了阿里最喜欢吃的梅子鸡,阿里也只有在吃梅子鸡的时候才会露出笑容,并且会说出称赞她的话。
法兰姬自小就暗恋阿里,最终在阿里四十一岁,法兰姬三十岁的时候,在阿里母亲的要求下,法兰姬嫁给了阿里。
结婚前阿里说我不爱她,母亲却说,结婚了,时间久了,就会爱上她。
可惜的是,阿里到死也没有爱过法兰姬。
同时阿里也想起了小时候,阿里小时候只对音乐感兴趣,母亲送他去音乐学院,并且拜在了当代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门下。
但是大师却说阿里的技法很完美,但是没有感情,没有灵魂。
就在阿里坐在路面思考大师说的灵魂是什么的时候,他碰到了一生的挚爱,伊兰。
第五天,阿里回忆起了母亲。
母亲是一个很喜欢抽烟的人,她说香烟是灵魂的食量。
母亲卧病在床的时候对阿里说,不要这么自私,不要再为自己祈祷了,自己到了该走的时候,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的痛苦。
于是阿里不再为母亲祈祷,死神阿兹莱尔也如期的收走的母亲的生命。
在母亲葬礼上,有一团烟雾飘在她的墓碑之上,久久不散。
大家对此奇异的景象众说纷纭,但是有个流浪汉却对阿里的说,这是母亲的灵魂。
流浪汉对阿里的过往如数家珍,他对阿里说,你伤得很重,不带一丝生命气息(这也是后来阿里能成为小提琴大师的原因),你放弃了生命,但是你不该这样,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晚上阿里躺在床上苦苦等待死神的到来,但是死神迟迟不来,于是他想到了是有人再为他祈祷,就像当初他为母亲起到一样。
令人意外的是不是爱他的妻子,也不是他喜爱的女儿,而是一直让他头痛的儿子在为他暗暗祈祷。
第六天,阿里如愿见到了死神阿兹莱尔。
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当阿里苦苦等待的死神终于到来的时候,阿里还是感觉到了恐惧。
死神给阿里讲了个故事,告知他一切都已成定局,阿里的死亡不可避免,阿里的生命无可挽回,所有他先来打个招呼,正好也有时间。
第七天,阿里已经神志不清,恍惚之间,他看了弟弟,儿子和女儿,还有妻子。
阿里决定自杀的原因之一就是妻子摔碎了大师传给他的小提琴,第四天的时候妻子法兰姬哀求阿里的原谅,阿里说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我也重来没有爱过你。
但是在临终之际,面对坐在床边默默流泪的妻子,阿里把手放到了法兰姬的脸上为她轻轻擦去泪水。
阿里最终还是原来了法兰姬。
第八天,阿里死了。
临终前,阿里露出了笑容,因为他想到了伊兰,这个他曾经爱过,并且一直都爱着的女人。
当初阿里第一次遇到伊兰的时候,就对她一见钟情。
经过阿里的苦苦追求,伊兰最终是回应了阿里的爱意,可惜就在阿里打算向伊兰的父亲请求他把伊兰嫁给自己的时候,却遭到了伊兰父亲的反对。
伊兰的父亲不满阿里只是个穷苦的音乐人,最终把伊兰许配给了大她很多的军官。
自此,阿里的心碎了,也让阿里的音乐有了灵魂,他把他失去的一切都化作音符传递给人们。
二十年后阿里,回到了家乡,并在母亲的要求下与爱着阿里,但阿里却不爱的女人法兰姬结婚。
有一天,法兰姬在门外听着阿里演奏小提琴,她听出了阿里的音乐里没有她,于是悲愤的法兰姬与阿里大吵一架,并把他珍爱的小提琴摔碎了,同时也把阿里的灵魂抹掉了一半。
阿里却琴行买了新的小提琴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许久未见的伊兰,此时的伊兰早已白发苍苍,曾经美丽朝气的脸上,如今却满是生活所带来的凿痕。
她的两眼早已没有了当时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
阿里如当年第一次见到伊兰一样,呼唤她的名字叫住了她,可是伊兰却说你是谁。
阿里不敢置信的问道,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吗。
伊兰双眼无神的盯着阿里说,抱歉,说真的,我真的一点都不记得。
这是伊兰牵着的小孩叫了一声奶奶。
阿里只好抱歉的说到自己认错了人了。
可惜当伊兰走的拐角的时候,她再也没办法站稳,只能靠着墙,一遍又一遍的流着泪呢喃道,纳沙阿里,我的爱。
阿里的另一半灵魂也被抹杀了,最终阿里决定了自杀。
在纳沙阿里的葬礼,所有爱着他的人都来了。
他爱着的人,也在远处默默地看着。
梅子鸡是阿里妻子在一起时唯一能露出笑容的时候,代表着阿里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代表着音乐,代表着小提琴,代表着伊兰。
当阿里的生活连梅子鸡都没有,对于阿里而言,生命还有任何的意义吗?
我应该会喜欢有音乐元素的片子……一、回落无法共情后三十分钟可能对我而言,1️⃣在前面铺垫了妻子的暗恋,情感上会对她产生同情,这个人就没有这么可恶;妻子不可恶的效果,就是情人变得不可爱。
这很奇妙,就是你明明知道立体的角色会更好,然而为了在主要方面之中突出主要形象,还是希望单薄的角色出现……()2️⃣情人爱得好轻易,不太喜欢这种一拍即合的,好吧我果然是阴间风味爱好者。。
然而事实上我很喜欢情书,至今还是top2。
但是无法拥有这个故事^ ^绝对是因为这种淡淡的幽默感让我放松警惕二、期待其实也许回溯,我还是更喜欢电影在讲述的……拍到主角墓地的时候,会有一种把心脏挂起来的感觉,因为感觉继续说下去会是一个信息含量很多的作品。
然后开始回溯了 不是说回溯不好,我就这么转过头来一说。
三、镜头可以可以,惊喜惊喜,其实按道理来说我至少应该会给八分因为画面很成熟:四、2024第一部,况且陪了我一段旅途,嘴下留情、、
有关画面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文艺、古典、唯美、缥缈,真的是画面很美的法式浪漫!
就想慢慢欣赏这些画面,舍不得快进!
有关剧情影片讲述了一位音乐家因为妻子摔坏了他的小提琴,而决定自杀,他躺在床上绝食,在这八天里,他回顾了他的一生。
他想起他和弟弟小的时候,想起自己在学校被老师羞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想起了自己那段失败的婚姻,想起了他的母亲临终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来他的挚爱-伊兰娜。
有关爱和被爱也可以说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对于《梅子鸡之味》这部电影中的男主,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有人同情他,有人会控诉他的不负责任。
他情愿自杀,也不愿意和妻子在柴米油盐里消耗下去。
在男主临死之前,他的妻子给他做了梅子鸡,但是他没有吃。
在这段故事里,她的妻子也遭到一部分观众的同情,这位妻子用尽全部力量去爱一个人,可是结果却是这个男人的满脸嫌弃和厌恶。
而男主一生唯一的挚爱-伊兰娜,她很美很美,但是她为了父亲,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法国人真的是可以浪漫至死!
不得不说扮演伊兰娜的格什菲·法拉哈尼是真的美啊!
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以后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她永远都会是你的呼吸和叹息。
八天以后,某年11月22日,他被安葬于母亲身边,爱他的人全都在场。
由于年龄的关系,我还是会比较同情男主的妻子。
她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是个学霸,一直偷偷地喜欢男主,和男主结婚以后,她生活的并不幸福。
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还要照顾一双儿女,而家里的这一切仿佛都与男主无关一样,他一直在纠结自己娶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心心念念地想着他爱的人。
妻子的一颗真心,终究还是付错了人。
而男主呢,我也不想一味地指责,他失去了爱情,但他还有喜欢的小提琴,当小提琴被妻子摔坏了之后,他剩下可能只有绝望。
男主对爱情是至死不渝的,对自由是充满向往的,对艺术是追求完美的。
可是,他对于母亲安排的婚姻到死都不肯妥协,或许对于他来说,永远得不到的白月光才是永恒的爱,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而伊兰娜呢,她和男主是双向奔赴的,即便两鬓斑白,心里还藏着她一生挚爱。
他叫她,她否认,转身已哭成泪人。
电影就是这样,有的情节很浪漫、很唯美,也很可笑,可它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能给人带来些许思考。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想要的爱情!
但在爱情没有来临前,请不要将就,不要妥协!
电影:《梅子鸡之味》国家:法国、德国上映时间:2011年导演:玛嘉·莎塔琵主演:马修·阿马立克、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豆瓣评分: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37部:《梅子鸡之味》-over-
文/曼佳这部法国文艺电影吧,叙述结构方式挺特别的。
就是一个男人自杀前他的人生的重要阶段像电影一样地在他脑子里重放了一遍。
是不是人死亡之前的各种重要片段都是像这样进行回放呢?
为什么设定是7天呢,大概是因为科学上说一个人7天不吃不喝,就会衰竭而死,所以这个人杀死 自己用了7天。
1、开始是他的少年时代,他学习不好,在学校被老师侮辱,看到那个孩子不知所措的样子,看了确实让人难过。
他在学校里一直以坏孩子的样子和他的学习优秀的好孩子榜样的弟弟作为对比,看着那个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来侮辱他,毁灭他自尊的方式企图让他得到改变得到教训看了很让人心惊。
未来又谁知道呢?
坏孩子的哥哥和好孩子的弟弟,成年以后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对于他们好与坏的评判标准也发生了完全逆转的改变。
2、青年时代从艺一个著名的音乐老师,但是老师听了他的演奏以后说技巧很不错,但是音乐听起来像狗屎。
说小提琴只是工具,但利用工具怎么做,完全在于个人。
他的音乐里没有灵魂,所以听起来就什么都不是。
青年茫然无措在大街上游荡的时候,偶遇到一个天姿国色的姑娘,一番跟踪后,用了守株待兔的方法终于认识了这个姑娘,并开始了甜蜜的约会和恋爱。
但是姑娘的父亲强烈反对,认为音乐人不仅仅容易移情而且会很穷无法很好的保障未来的生活,一对鸳鸯痛苦分手。
3、这让他心碎,他的痛苦升华了他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每个音符都像他的爱人在他身边呼吸、叹息和伤感,听了他的琴声会让人流泪。
老师送他一把很著名的小提琴,正是用这个工具,和对情感的领悟,他成了一个音乐大师,二十年间在全世界各地演奏,功成名就。
4、他母亲认为他年过四十,应该结婚生子,他不愿意,但是母亲逼迫他就范。
他娶了暗恋他十来年的一个女子,严谨的数学老师。
他一点都不爱她,但是他们生了2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婚姻生活的琐碎,而毫无情感的组合,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世人只看到这个妻子的强横,认为这是他不幸的原因,但是不知道她背后的痛苦和无奈。
丈夫失业了,经济重担纷至沓来,而完全冰冷的丈夫和散偶式教育的重担,让这个女人时常歇斯底里,不断奔溃。
5、虽然有2个孩子,但是还太年幼,他想留给他们一些警示名言,但是小孩子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无心无肺地在院子里嬉笑追逐,他甚至觉得他自己就像一个屁。
他们对于他的意义也是寥寥,因为他也不曾带过他们,所以本身并没有很深厚的情感依恋,当然,在他寂静无声地追寻死神的路上,几岁的儿子一直在默默地对着夜晚为自己的父亲祈祷,可能年幼的孩子是最接近于天使的。
6、他的妻子也在其中成为一段叙事,她从少女时代就暗恋他,拒绝了有那么几个的追求的直到成为年过三十的大龄女青年,虽然貌不出众,但是有体面的工作,受教育水平高,看起来贤惠可靠,最后成为母亲为他钦点的妻子。
她或许曾经也尝试用柔情用时间来打动他,成为他心灵上的那个伴侣,但是她最终发现,他的爱人只有那把小提琴。
她到底知道他曾经的故事,和小提琴所承载的意义吗?
也许并不知道,她只是按照本能认为小提琴是她的情敌,她毁灭它或许就可以让这种阻碍消失。
她不是太天真,而是在情感上已经穷投陌路,愤怒得歇斯底里。
7、男人花费很多功夫去寻找新的小提琴,甚至得到了一把据说名人用过的小提琴,但是却完全拉不出原来的音色。
是因为他在路上遇到二三十年前的初恋女孩,已经成为了银发的带着小孙子溜达的老奶奶,他呼唤她,但是她却说根本不认识他,他沮丧痛苦至极,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而她在转角之处,失声痛哭,因为她不能再认他,青春已逝,各自的生活轨迹已经南辕北撤,爱也只成为记忆中的那抹印象,相见相识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男人万念俱灰,他失去了小提琴,也失去了他的信仰——爱,他现在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而他失去信仰后他再也拉不出像样的音符,等于他在人世间已经生无可恋,他决定离去,不吃不喝绝食7天,在第8天,他终于如愿以偿被死神带走。
我讲这个故事给 小鲜肉听,他觉得真没意义,说这个人活着太没劲了,是一个这么悲惨的结果。
我说人生活着主要是看过程的意义,而不是只看最后一个所谓的结果,因为每个人的最后结果都是死,那么人生就没有经历的必要了吗?
当然年轻人总是不懂得,小时候他们只问电影里谁是好人和坏人,问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不是成功美满的大好结局,他们就会选择不看。
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合适看美国电影,美国电影的最后结局都十分的正能量,好人不死且有好报。
其实这个故事,就这个人来说,他的每段人生自然都有他的意义,因为他恋爱的失败给他的人生增加了丰厚的体验感,所以让他的音乐有了灵魂,从而功成名就,就这一阶段的过程来说,其实这个结果就不算坏啊。
这么多年他事业上的成功的快乐没有用主要的画面叙述出来,但是他充满激情的音乐之路,应该也是充实而幸福的,并不只是有那种琴声所诠释的感动和眼泪。
因为人的一生,并非只有爱情才是生活的全部。
就恋爱和婚姻的结果上来说,他的确是不幸福的,只是就艺术家本身来说,平顺的生活也无法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生活中的某些特别的经历和感悟刺激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就像当代我们很多所不能理解的著名的艺术家,用匪夷所思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艺术、色情甚至恐怖的涂鸦艺术、各种骇人的材料组成的场景艺术等等表现他们对于人类世界各种现象的思考,对于光怪陆离的人性的探讨等等,表现了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不能达到的警示的作用,而艺术家自身的灵感来源,和他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成长中的过程不无关系,可以说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正是用自己的痛苦和感悟,完成了他们的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给人思考和启迪。
他们完成了作品,也在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的救赎,而那些依然不能得到救赎的艺术家,也只能用特别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永远走不出那种痛苦的吞噬。
可以说艺术家当然更加敏锐,他们的脑细胞更加活跃,对于世界的本质领会得更加的透彻,所以会看到普通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而因为这样,他们耗费了更多的脑细胞,从而也正是不断强力地消耗着他们的生物体的生命。
平常的人是不懂得艺术家的那种痛苦的,但是懂得平常人的痛苦,比如艺术工作者没有灵感展现自己的作品只能看到自己的平庸无能,作为普通人部分的的音乐家得不到自己爱人的痛苦,那位永远得不到爱和认可被陷在泥潭里的妻子的痛苦,以及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但是毫无办法的亲人们的痛苦等等。
涉及到死亡,这当然并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简介上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
只是死亡的意义通常都不是让我们了解死亡本身,反而是更加思考生且活着的本身的意义。
死亡只是生活的最后的一个瞬间的点而已,它之前的漫长的过程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各种感觉,有快乐痛苦无聊迷惘失望沮丧愤怒希望绝望等等,感觉之间不断地进行转换,就像人的心电图一样起起又伏伏,某一个过程的感觉终将过过去,然后迎来下一段的感觉。
在这人世间,快乐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基调,因为作为人来说,追求快乐是人一生中的目标,而快乐,本来就是孕育在各种其他的那些材料中的,比如艰难困苦愤怒绝望痛苦等,可能都是孕育快乐的土壤,因为有比较,各种感觉才有它自己本身的意义,终极的快乐本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的所谓快乐也只会成为麻木的无聊而已。
作为生物体的人,用脑电波生物神经等合成的感觉太复杂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几千年来,研究人本身的思想和情感,也是永远研究不够,也研究不透的。
回到这部电影的名称《梅子鸡之味》,源于无计可施的妻子面对正在绝食中的丈夫,突然想起他曾经唯一的一次露出过笑脸,是她做了梅子鸡给他吃的时候,于是她依然想用这个唯一的招数来满足他的胃希望能满足他的心。
当然一心求死的丈夫拒绝了她的好意,最后依然大声的斥责是因为她才是他痛苦生活的来源,当然她是无奈的,而他也是自私的,现代故事中无所谓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设定,也不可能分出好人和坏人的故事,只是两个人,虽然职业不同,但是有各自弱点的两个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才让我们普通人看过也还是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和思考。
梅子鸡对于妻子来说,这是一种实物。
但是对于丈夫来说,他的梅子鸡可能是街道上的那次心跳不已的悄悄跟踪,那次美女回头后的怦然心动,女孩面对他搭讪时候的灿烂笑容,女孩看电影的时候悄悄握住他的手,女孩听他拉小提琴时的欣赏姿态,他们在夏日一棵开满白色花朵的大树下的约会和海誓山盟,甚至是暴雨天女孩最后一次来和他告别时的热吻等等。。。
总之,你认为的梅子鸡,不是他认为的梅子鸡,这世界上很多的深情错付的案例,真相大抵不过如此。
还有,作为文艺电影,这男主角真丑,这女主角真美,难道想说艺术本身的魅力在于灵魂不在于载体本身?
让人看下去的当然是故事本身。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
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
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
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
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
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
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
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
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
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
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
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
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4.0 雖然後半部分開始散形但關鍵在於所有負面情緒的絕望居然能夠讓人心生積極起來,敘事並無太多新意,但攝影以及誇張的光都還很對味口。一個自以為的導演一個自以為的影迷。太喜歡阿馬力克了...!
这样的人生还是罢了罢了罢了,他的离去令人一点都不同情,他活着也没有什么值得敬畏之处。我讨厌这种以艺术为借口没有责任心的男人。以自己的个性当高尚,去蔑视贬低其他人,特别还自暴自弃,还连累别人。片子从头到尾乏善可陈,只有几处文艺的景令人喜欢其他都很难看音乐也难听。在我这儿算是烂片了。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法国电影万岁!!!
有点闷。好吧,很闷。不过里面有段小动画还多有意思的。伊朗美女真好看。
不要再打着艺术的名号当个穷酸懦弱令人讨厌的渣男了。不爱就不要伤害,组成了家庭就请负责,太矫情了
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法国人
艺术家的人生我们不懂
剪接挺特别的。
8/10。很难想像一部描述死亡过程的电影还能拍得如此清新可爱,充满忧伤又让人不觉压抑。各种五彩缤纷的画面和细节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看《天使爱美丽》的氛围,这才能感受到法国人(虽然主创来自伊朗)乐观浪漫的天性和肆意挥攉的想像力。男主角吐烟飘过院子里那段我真是要爱死~~!!
一把小提琴引发的家庭悲剧。《我在伊朗长大》的两位导演的新作,也是改编自漫画,但相比之下,该片虽然试图在形式上做些创新,但内涵却了无新意。此外,感慨伊朗宗教革命前的社会环境(那时候是王国)是如此的开明、现代。
法国电影
男人为什么能为自己不在家庭中尽责编出这么多故事呢,不结婚不行吗
其实一辈子能有段“美丽的遗憾”也不错啊。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令人作呕
"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漫画风格很讨喜。原著作者一定是个非常可爱的人!
一晚上两部片子落差太大 让人目不暇接 真美的故事 Iran和小提琴家的雨夜的最后一吻 真是看得我心都碎了 晚场电影 整间放映厅只有我和一对情侣 他们就坐在我前面 牵着手 笑着 播到伤心处依偎在一起 我只好坐在后面 看着这个how i lost the love of my life的故事 无话可说
爱比恨更难
“从今以后,遗爱会回荡成你的琴音,她就是你的呼吸和叹息,爱是珍贵的,因为爱是永恒。”爱成全了艺术,却也摧毁了艺术家,这个世界不是为“爱”和“艺术”而存在的。这部电影的最后15分钟让我决定为它献上五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