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也阻止不了我喜欢的又一部港产片,即便题材与《我要成名》相似,即便整个剧情、立意和表达方式都如同舞台剧王詹瑞文在电影镜头前那样浮夸,可是有声有色的小人物生活总那么对我胃口。
一个热爱演戏、平日里举止夸张万分的警员被派到戏剧学院进修,以应付被黑帮日益鄙视的卧底演技,借此认识了为谋生计与理想而拍摄三级片的北姑阿sa,最终两人终有所悟,各有各成。
有说法是sa在戏中的角色单丹的原形是彭丹。
我隐约记得霍思燕在《我要成名》里也是北姑身份,类似的还有《性工作者十日谈》,而且把她们的祖籍一律安排为东北。
在香港抢饭吃的北姑同学们真是以东北女人为主流吗?
10年来让港人又嫌又忌的北姑群体,貌似正在得到香港电影界有意识有组织的重新审视。
对本地市场极具敏锐反应力的电影界,已经从《金鸡》时代对北姑的简单排斥,转化成为对半个自己人的调侃,和给与希望,这似乎也隐隐反映了香港本地市场对这个异族群体的逐渐接纳?
貌似、似乎和隐隐,你看我多心虚,可能不过一厢情愿。
一定要看粤语版,这样你才能听懂詹瑞文在片头跟小孩讲的几个冷笑话、才能听到sa那口半普半粤的广东话在剧中的妙处、才能更直接地收到导演组想要传达的信息。
一个人说,你知道香港特首董建华吗?
10年前,我拿1000万全投进了楼市,现在倒欠几百万!
另一个人说,——胡说!
我回来已经做过调查,香港特首是曾荫权,楼市在涨!
我实在是太喜欢港人们小视角大历史的意识了。
恶搞处处有,詹瑞文跟上司上天台接受卧底委任,前后左右都有警官在跟各自卧底聊天、过生日送表、举枪指对方脑袋、把警察扔下楼。
这个桥段算是彻底被毁掉了。
还好玩的一段是曾志伟带戏剧院学生上课排列短剧,詹瑞文的舞台剧天赋充分发挥,浮夸得让人想燃起小宇宙揍他一顿。
最强的是黄秋生在街头指导詹瑞文,最好看的戏剧在生活中。
他引用莎士比亚来点化詹瑞文说,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镜头一转,街头那些戏剧感十足的路人,竟全是梁洛施、黄又南、何超仪、吴君如一干人类,真是应了莎翁的话!
这部电影里走过场的有黄秋生、曾志伟、杜汶泽、吴君如、许绍雄、田启文、梁洛施、薛凯琪、黄又南、徐天佑、森美、谭耀文、何超仪、谷祖琳、曾国祥、许鞍华、陈果、麦兆辉、叶伟信,帅的,真的满街都是演员。
《戏王之王》等了很久,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想看看阿SA的演技到底有了怎样的进步。
很喜欢这个一脸灿烂阳光的女孩子。
以前总有人以“邻家女孩”来形容清纯、甜美。
那么twins二人都可以当得这个称谓。
还没有看这部片子以前,听说阿SA在里面的表现出色。
看了之后确实觉得很欣喜。
当然并不是因为她的演技,如果是苦情戏,或者是正剧,找阿SA都是一个错误,她还不具备正经出演一个角色的能力,换一个演员,饰演一个穷苦女子为了前途不得已拍三级片的复杂心态可能表演得更加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比如换作叶璇,这个角色的性格会诠释得更好。
可是为什么阿SA在里面的表现仍然无可代替呢?
那就跟这个片子是一部轻松的喜剧有关了。
她的阳光、她的甜美、她的娇俏在这部片子里都显露无疑。
可以说这部片子是因阿SA而生色,没有她将会是一部非常俗气、平庸的电影。
当然,能够将她各方面的美展示得那么自然、和谐而不令人觉得张扬、造作,那又脱不开剧本和导演的功劳。
我看到的阿SA第一部电影,是与伊面主演的《我的老婆不满十八岁》,当时她还未出名,初次谋面,让人非常惊艳,当时我就想这女孩子一定会红起来的。
可惜中间拍的很多电影《千机变》、《精武英雄》、《双子神偷》、《疯狂粉丝王》等并不出彩,甚至不如阿娇的表现。
不过,这部《戏王之王》倒是非常出彩,应该会得到更多人的赞同。
詹瑞文的表演如他的片中所饰演的太浮夸。
不过,夸张得确实有些过火。
而且饰演三十岁年轻男人,似乎有些不妥。
看上去跟阿SA的配戏犹如父女的感觉。
黄秋生的表现也欠佳,有装模做样的感觉。
不过,他念莎士比亚的舞台台词时确实有一套。
叶璇的表现非常好,大银幕的前途也无可限量。
与詹瑞文分手那段变脸可谓精彩。
曾志伟的表演也很到位,尤其是下课后在等公车时练习手上动作那一段,导演拍得不错,剪辑得也很到位。
当时有种看西片的感觉。
杜纹泽的表演就不用说了,一个字,好。
又好玩,又好笑,还一本正经的样子。
这可是真演喜剧的功夫。
街上明星的表演都还不错。
而那些跟电影学院同班同学的演技太嫩了。
让人受不了。
包括薛凯琪。
其实说穿了也就是一场演艺界的游戏,但是这个游戏我觉得很精彩很有价值,就像当初看央视那帮人搞的《大史记》一样。
是真的让人愉快的娱乐。
如果你很久没开心了,那就去看戏王之王吧。
呵呵。
阿sa:见到渠王甘卖力通渠,我就忍吾住叫(念jiao,第四声)起来了.....啊,啊,啊,啊.... 詹瑞文:支渠好劲啊,换支硬嘅!
哦!
哦!
哦!
哦... --看完这部戏,我与一朋友讨论时,说了很多“香港电影希望大大的”诸如此类的评论,她听完后不以为然的回复我一句:好笑就是了,搞那么多说教!
是啊,好笑就是了,瞎正经干什么...
有多久没有去电影院看港产片了?
上次去电影院看港产片是什么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在我回家的时候想来想去,似乎想不出答案了。
我那么爱港产片,但是却已经有8、9年没有进电影院去看港产片了。
以前在家的时候,小镇电影院很渣,看片还不如看家里的碟,现在在广州了,也不是很想出门,难得去电影院也都是看些美国大片啥的。
今晚和花花晚饭的时候突然问起饭后去做些啥,突然想到《戏王之王》和《史瑞克3》都已经在这几天上片了,就提出去电影院看看吧,结果很显然,我们去看了《戏王之王》。
这部电影刚开拍的时候我就很期待了,不为别的,就为詹瑞文,之前在《AV》、《买兄拍人》、《大丈夫》等片中虽然只是出现了一下下,但是给我印象深刻。
早在上个月,该片已经在香港公映了,票房非常不错,口碑也很好,这使得我更加期待了,这次进电影院将片子看完,虽然心里还是为70块一张的门票感觉心疼,但是还是想为这部电影喝采,以至于影片播完后差点鼓起掌来,可是一看边上的人都已经站起来离席了,我也就克制住了自己。
片子的看点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詹瑞文夸张的表演,类似金凯瑞那种夸张的肢体和表情,对于这位香港舞台剧界的影帝来说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起码我看着很喜欢。
蔡卓妍又垫胸,又增高,还操起了不标准的粤语,在剧中笑点颇多,尤其是戏中说起她所演的“性感剧”的时候,坐我左边的小萝莉扯着她妈一个劲地问“咩是性感剧”,让我心中暗笑。
还有个极大的看点来自戏中的配角,黄秋生、曾志伟、杜汶泽、吴君如、许绍雄、田启文、梁洛施、薛凯琪、黄又南、徐天佑、森美、谭耀文、何超仪、谷祖琳、曾国祥、许鞍华、陈果、麦兆辉、叶伟信等等真的如黄秋生所说的“满街都是演员”,已经好久没有见到如此华丽的客串名单了,戏中每一个配角都是名人。
缺点也有,首当其冲的是剧情太散,或者说是线铺的太开,到最后很难收回来吧,可能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太多了吧,而且剧中有不少桥段跳地太快了,不晓得是剪刀手的原因还是影片本身剪辑的原因。
一开始我以为陈文龙会依靠演技来抓到狂森的,结果并没有,这让我很失望。
詹瑞文夸张的表演很出色,也很适合这样的角色,但是似乎没有如当初那些片中演配角时候给我那种眼睛一亮的感觉,这也让我有些许失望。
但是这起码是部很有诚意的,制作很用心的港产片,而且可以说是暑期档中最好的港产片之一。
向后看,更多的港产片在等着我去看,《铁三角》、《出埃及记》……
先点题。
半部时代剧是指这部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07年夏天上映的缘故,这部戏多少占了点香港回归10周年的味道,至少在整体用料上是如此。
半部个人秀则是从中间开始整个跑掉的剧情,硬是从一个故事跑到了詹瑞文最拿手的舞台剧,还是现代舞台剧。
或许英文片名才是其本意,simply actors,一群演员的故事。
一开场就有意思,小朋友关心的大熊猫(当下真是热遍香港城),然后是詹瑞文very有创意的警队表演,基本上是一部合格的喜剧开头。
从许鞍华等警司头头围坐火锅讨论演技问题开始(那部UMPC是HSBC上半年狂发信用卡导致急速贬值的三星Q1,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就进入了标准的港式喜剧片套路。
想想以前星星的逃学威龙系列,或者进来崛起的郑中基式喜剧,都是以这样一个荒谬的任务开始。
真所谓,任务既然开始就是喜剧的,那么当然观众接下来就应该准备好随时放声大笑。
如果这么演下去,詹sir跟没有学院派基础的郑中基或者是星星也就无太大分别了。
詹瑞文何其人也?
有学院派基础,还是留洋多年的正宗学院派。
不说拯救了香港的舞台剧市场,作为主力维持了其繁荣绝对可以说得上。
詹sir学成归来的十年,正好是回归的十年。
香港在这十年里从清涩迈向了沉稳,从一个暴发户变成了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国际化大城市,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是如此。
因此詹瑞文一部《男人之虎》为这十年打下了喜剧的注记,引得无数观众共鸣的同时,自然也成为了港人的代言人。
詹瑞文主导的这部电影,或许有个标准港产喜剧的开头,但是绝对最终会被詹瑞文扭成个人秀。
如果他是主演的话。
于是,《戏王之王》理所当然的呈现了这种分裂:半部时代剧,半部个人秀。
从中半段开始影片就随着詹的表演走入了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所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自己呢?
自己必然也是一个先风魔后成佛的过程。
所以詹瑞文扮演的角色先是沾沾自喜,然后跟着混乱不堪,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在迷失的过程中成长。
回忆过去的香港十年,又何尝不是如此,詹瑞文对香港的感悟,最终还是不自禁的流露到了影片中来。
或许,这已经离开影片的主旨太远了。
因为影片只是想说simply actors,正如影片高潮处表现的一样。
黄秋生饰演的扫地工高人与詹瑞文一起在街头观看那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普通民众。
表演是不是从生活中来不知道,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表演,这是肯定的。
这种表演多数不需要找寻自我的过程,只需要借助职业的教育生活的压力自然就可以形成。
因此,这样的演技,其实与前段詹sir找寻自我的桥段,联系并不紧密。
但是整部片就是这么桥接了起来,因为詹sir是主演,是大牌,是有想法的人。
导演编剧让詹sir这么胡闹了半部戏,发现最终也还精彩,于是就这么秀了出来。
只是不了解香港本土文化的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但是不管怎样,这是部不错的好片,了解詹瑞文,也了解香港。
记得《戏王之王》里詹瑞文关于开心不开心的理论,看的时候流了很久眼泪。
“首先,我是一个人来的。
作为一个人会走路,也会睡觉。
还有,我总有一天会死。
不过,我什么东西都有。
首先有一件东西,就是我有一个已经不太爱我的女朋友。
第二,我有一个永远都不会实践的梦想。
第三,就是我有一个永远都没有人认同的人生。
所以基本上,我是什么都没有的。
不过我学会一件事,就是如何演开心和如何演不开心。
何时开心,何时不开心。
何时应该开心,何时应该不开心。
”做人很难呀!
一直爱和别人说我还是个孩子,我不成熟,我不想长大。
现在发觉,这种说法真的是一种对责任和现实的逃避。
一直以来都喜欢这些字句:“病孩子”、“孤独的小孩儿”、“他们老了”、“我们是新鲜的”……一直到慢慢长大,慢慢发现这些词只能是安慰和逃避。
谁不想永远是孩子呢,可以永远开心就表现开心,不开心就表现不开心。
GRAY'S ANATOMY里alex有段话当你小的时候你可以藏起来 谁都不管地大喊大叫 假装在别的地方当你长大的时候 一些事就不能再干了你不知道向谁发泄愤怒 便通常向你自己谁内心都不愿承认自己很成熟,大概是因为成熟要面对太多的压力和责任。
成熟太累,太痛,任何不快乐都要自己承担。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如果受到了伤害,没有任何人可以分担你的疼痛。
没有任何人、只有你自己。
再多的鼓励和劝慰都只是漂浮的言语,伤痕永远是留在你自己身体上的。
逃避也是无用的,把自己变成孩子博得同情和理解也是无用的,成熟总归是客观的,早晚要承担。
所以有不开心,何尝不忘掉它们呢。
即使不能像孩子般永远被爱护,为何不能像孩子般只记住单纯的快乐呢。
不管开心不开心,不管在这世界上是不是终会孤独和无助。
至少要懂得自己哄自己。
不快乐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没有必要和自己过不去。
五月天的歌词:反正就这样吧,我知道我努力过活着不多不少,幸福刚好够用
看完片子去看了官网的花絮,才知詹瑞文不是真的脱不了舞台剧的影子,而恰恰相反,他是在用自己的表演说明那些拙劣的演技是不可取的。
正如他在花絮中所说,只有懂得表演,才能演绎出不会表演而浮夸、而自大、而做作的情景。
深以为然。
没有到达高处就不能俯瞰。
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詹的“夸张”表演其实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平凡的想要成为演员的人的表演能力,而在他演来,又是那么自然,难怪很多观众都认为他太做作,呵呵,对此,只能说,詹瑞文演得太成功了。
对于阿sa,一向喜欢她多于阿娇,甚至是因为她才注意到twins里另一个人阿娇。
阿sa虽然接片不少,但我只喜欢看没有阿娇的那些电影。
这时,她的灵气和努力,即使片子再烂,也会凸现出来。
这一次,果然,又是个惊喜。
看她讲着不标准的粤语、摆出三级片艳星的姿势,怀着认真演戏的理想,露出坚定纯真的眼神,我再次相信自己没看错她,吼吼~~阿sa在面对麦兆辉那段戏时,表情动作把握得很好。
最后那个演艺学校的“肥姑”打电话报警一段戏,也是非常出彩。
薛凯琪一句台词“文艺汇演上得了最佳优异奖~”(好像是这样说的),尤其是讲最后几个字时,语调非常赞,把那种迫切想要让詹想起自己、但又不敢太过卖弄的念头表达得淋漓尽致,呵呵。
曾志伟笑料百出,那个“balance”、那个等车时跳舞,哈哈~杜汶泽前后两次解释“四个头”,让我笑死了,尤其是后面一次,感觉深情款款地讲课似的,嚯嚯~黄秋生和詹瑞文在舞台上狂飙台词,居然是导演让他们即兴发挥的,太强啦!
一向喜欢黄秋生,呵呵。
叶璇那段分手变脸戏相当出彩,呵呵。
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对这样一部小成本大排场的娱乐恶搞片这么苛刻~很好玩很少会为了单纯的好玩加这样的商业香港片为“我看”但这个很喜欢,虽然有的剧情有些生硬和烂俗但她们在表演学校的段落还是很出彩的~加上黄秋生、杜汶泽不算过火的出演赏心悦目称不上但在原本不想看电影的晚上无意中看到还真不错~一天的疲惫没有了骂得这么凶只能说明你生活的太累了~
说下《戏王之王》的莫大失望(当然本也没什么期望),在于肥彭作品里的配角王詹瑞文上升为主角后,反而为夸张的肢体动作拖累。
具体在影片中,表现为剧情进入演艺学院阶段后,顿时就垮掉了,变成另外一部片子,与前面内容失去纽带联系。
到了结尾,又变成收得太快,造成前后失重。
依此而言,尽管在里头曾志伟一直骂詹瑞文表情乃至肢体都浮夸得过火,但看在影片中,都还是很不好受。
比如说咸湿那里,就是摸不着头脑的段落。
不是夸张不行,夸张全场就受不了了。
詹瑞文还是当闪亮的配角,不时爆发几次比较有看头吧。
其二,有太多《我要成名》的影子,阿SA的人物感言,到结局设置(贴近香港电影金像奖),都是一样的心有梦想,不言放弃。
那学演技当成卧底反倒想得《喜剧之王》的鸡肋结尾。
相似的有许鞍华的出现,再是陈嘉上和麦兆辉一样的人物功能(得到意外赏识),不过霍思燕那里是脱,阿SA这里是穿。
接下来,说优点。
开头恶搞卧底内容和《无间道》,港产警匪片现在没有卧底似乎就不叫警匪片了。
坠楼送表那些,倒是坚定我看下去的念头,可惜,后来发觉类似的太少了。
其次是那段《独家试渠》笑死了,这名字是搞之前的《独家试爱》,很像大学里挂嘴边说笑的台湾水电工系列。
只是,两个人演的戏中戏太假了吧。
再是眼花缭乱的配角,多到你数不过来,什么陈果叶伟信到陈辉虹叶璇,万金油秋生叔到搞笑专用的肥雪和田启文,“石头”里的大盗麦克到“十分爱”里的花心男,要多少有多少,其中街头路人一段更是客串无数。
在其中,自然不得不提杜汶泽,他出演“狂森”嘴上说的专业,要是片子在演艺学院能多点类似乐趣,还能更有意思(可惜那几个老师都演得很硬,一段罗密欧朱丽叶更是石头般冰冷)。
其次是阿SA的人物原型彭丹了(昵称都是“丹丹”咯),同样是一口夹生的粤语,不过彭丹可是36D,阿SA垫塞了东西也才34D嘛,果然是天赋决定。
只是,在影片中,那结局太过和谐了,真正靠脱出名气又能够顺利转型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至少,彭丹是没有。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552037/
记得在舞台上站着的时候,老师说,别动,舞台像个放大镜,你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
眼睛看着那,你就仿佛看着全场的观众。
戏王之王,我不知道是算作戏剧的回归还是电影的招安。
反正,看着很别扭。
其实不怎么样的 但是因为阿Sa给个还行吧 嗯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片子,以我的智慧看不出内在的含义
20070701 UA Shatin
也许戏份有点无聊,但是会记得一句话,我们其实就是学会什么时候应该开心什么时候应该不开心,的确,这就是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好自己。
阿Sa在里面挺着34D假胸,用一口粤语乡巴音说:“拍三级片都可以好有要求的”。。。。
阿sa 就是游戏人生么。不学习知识,不钻研演技,不观察生活。反正拍戏的时候努力就行了。正如上学的你,平时不听课,考试前努力背书,能及格就有鬼了。
想到欧阳震华的夸张。只杜汶泽客串的那场麻将戏让人捧腹。
開首不錯,但中段故事開始散落,有點拖的感覺。
你太夸张啦~~~阿sa在里面的打扮很好看~胸里一定塞了不少报纸
我爱黄秋生念对白段
原来是詹瑞文主演。。。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这个大杂烩烂片里,对无间道的敲骨吸髓式解构和卡司植入几乎已经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而意外的是,片中对于演技艺术的思考还真的能给人感动。
“做演员,要有四个头!”、“阴暗面提升演技,你必须承认你咸湿。”、“三级片都有认真和不认真之分。”虽然结尾那段剧情觉得俗套,但通篇下来那种演艺新手的激情尤为感动,舞台上的辛酸阻挡不了世界上所有男男女女成为演员。大牌云集,许鞍华的喜剧表演有点冷啊。
才发现这个也是看过的……
其实故事梗概是挺有趣的,但编导完全失控,众多明星客串也救不了这个乱糟糟的故事,浮夸的表演方式更加劝退。
生活就是最大的舞台。夸张又怎样,只要你是你。
穩到自己 認識自己同埋接受自己
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