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去罗马了,没有罗马,此刻就是你的生活。
”“我没有疯,我只是很年轻。
”电影中的那不勒斯风光如此迷人,让人仿佛也想跃进那一抹碧蓝的海洋之中。
整部影片的核心主题在于成长,男主角每一次的成长都伴随着内心深处的冲破与变化。
情感上的冲破,失落的冲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以及徘徊与蜕变之间的冲破。
或许其他电影会通过跌宕起伏、层层推进的叙事手法来渲染情绪,但这部影片不同,它的表现直接而质朴,甚至没有多余的解释,却仿佛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首先,最吸引我的是电影的美学价值。
电影中的构图设计和色彩搭配。
在构图时用较深的景深,增添了影片的质感。
采用对称构图框架。
构图色彩上饱和度较高,体现了地中海沿岸的热情。
在影片的后半段,男主角转变后,蓝色调成为主要颜色,凸显了,主人公性格的变化,也增加了他的忧郁气质,帅死啦!!!
相比于韦安德斯在电影中非常抓人眼球的构图和色彩,这部电影中的构图没有那么刻意,巧妙的融合在了剧情中。
又配以运动镜头和长镜头,让导演在美学追求的同时也服务了剧情的发展。
影片前半段的叙事节奏很慢,更多的就是展现主人公的生活。
但导演通过关于性的话题,男主牛逼的第一次经历,吊起了观众的兴趣。
从中后部才开始迎来了主人公的转变,突如而来的家庭变故是不幸的,由此,影片体现出导演对家庭和生命的思考。
似曾相识的穿搭
正值青春期的男孩法比托痴迷足球、性格安静,在喧闹的大家庭中长大,渴望球王马拉多纳加入那不勒斯俱乐部。
然而当他的愿望实现,变故却接踵而至……
电影中的那不勒斯风景优美,摄影构图讲究(甚至让人想起韦斯安德森),经常把人置于广阔的空间环境,加上偏蓝的色调,表达一种疏离与冷静。
那不勒斯与那不勒斯人在观看电影时,我总是想起《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对那不勒斯的描写:大海,鲜花,骄阳,尘土,刚烈暴躁的人们,离奇的人际关系,潜藏的罪恶。
“阳光照在石头、楼房、田野、外面和家人的身上,但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能感到那些黑暗的角落,还有那些近乎让人崩溃的感情。
”影片中那不勒斯人们的生活状态似乎就是这样“一触即发”,他们互相打趣,哪天玩笑过头了就大闹一场,事后又和好如初;他们怀揣秘密,不知道下一秒迎来的是球赛结局还是上门的警察。
令人困惑的成人世界成长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发现身边看似无所不能的“大人”面对现实不再游刃有余。
成人世界如荒诞故事在少年面前徐徐展开:恩爱和睦的父母因第三者爆发可怖的争吵,热衷恶作剧、爱笑的母亲走向失控,在全家人曾团聚、欢笑的餐桌前袒露心中脆弱;父亲带着法比托去看与母亲相识的防空洞,深情回忆往昔岁月,却多年外遇并有着八岁的私生子;小姨被暴烈的丈夫多次家暴,进入神经病院寻求片刻安宁;姑姑爱上一个年逾古稀的滑稽老头,他连话都说不清。
从前,法比托只是隔着爱与呵护的玻璃好奇窥探与旁观成人世界,而父母的意外去世则是打破玻璃的棒槌,现实毫无预兆与遮拦地降临,像突如其来的噩耗。
对此法比托先是摔打东西、大喊大叫宣泄不满,后来沉痛地接受事实,最后平静无言地继续向前,不再追问、不再抵抗。
“困惑”或许是孩童的权力,成人世界没有那么多必然的因果,一切就这样开始、发生并走向结束。
男孩的成长故事法比托的青春是安静的。
他没有朋友,从来无法融入踢球的人群,他喜欢古典文学,高中毕业后想要学习哲学。
他是同龄人中的边缘人物,因此亲情对他来说才尤为重要,父母的意外离世格外不可接受。
电影用球王马拉多纳的职业生涯与法比托的成长历程互为映照。
法比托青春期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马拉多纳能加入那不勒斯俱乐部,这样他就能近距离看到自己最爱的球星。
但当愿望实现,法比托的生活却急转直下。
电影中马拉多纳多次高光时刻正对应着法比托人生中的几次变故,亲戚被捕入狱、父母去世、以及离开故土。
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的法比托想要成为一名导演,创造一种理想的生活,虽然他当时并没有看过几部电影。
法比托萌生这一想法与身边人对戏剧、表演的喜爱十分相关,除此之外也归功于他亲眼所见的导演的“绝对权威”与种种“福利”。
他在广场上围观电影片场,看到了坐在导演椅上神气、威严的大导演卡普阿诺,并被告知“很多人都抢着参演他的电影”;他陪哥哥参加试镜,透过排练间的门缝看到满墙、满地的性感美女照片,供选角导演挑选,令法比托当场呆住,大为震撼与艳羡。
后来他在看话剧的时候偶遇卡普阿诺,后者站起来当面斥责辱骂台上女演员的演技,害得其崩溃退场。
之后法比托追上了卡普阿诺,情绪激动地向其表明自己的志向,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两人在一座奇特的建筑中展开对话,又好像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个人或是内心的两种相对想法碰撞交锋——坚决与犹豫,成长与幼稚。
“拍电影需要胆量,你有吗?
”“我应该没有。
”“所以你需要痛苦,你明白吗?
”“我有很多痛苦。
”“不,你没有痛苦,你有希望。
拥有希望,你能拍出安慰人心的电影,这是个陷阱。
”满头白发、历经世事的卡普阿诺知道法比托只是把电影当作逃避现实、创造梦境的乌托邦,使创作者与观众陷入美好的假想。
两人的对话让法比托抛弃幻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决定。
导演或许想借直率的卡普阿诺表白自己对电影的看法,但本人的作品却无法承载如此独特犀利的见地。
这部自传性质的电影更多的是个体生命的表达,对于社会背景仅仅稍作提及,缺少深度、宏观的思考。
片中的女性:荷尔蒙下的欲望投射电影中的镜头以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凝视、窥探着异性。
小姨性感、成熟、美丽,却因不育与家暴丈夫而精神失常,经常在众人面前裸体,法比托很喜欢她(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与小男孩雷纳多),但与其说是跨越年龄的爱情与仰慕,不如说是青春期荷尔蒙作祟下对女性身体的好奇、渴望与意淫;男爵夫人是个性格古怪的年迈寡妇,住在豪华的房子里,邀请男主和自己doi,在过程中要求法比托喊着喜欢女生的名字,结束后声称自己“完成使命”,让法比托下次找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做——这就更离谱了。
此前遇到性感漂亮的女士,法比托直接呆在原地,目不转睛,或许还可以解释为他情窦初开,对异性产生一种青春期正常的好奇,但与男爵夫人的初夜则暴露了其“洞性恋”的本质:他的所谓“好奇”,不过是对异性下体的渴望。
法比托的爸爸曾对他说,初恋不管是谁,只要表白就接受,先把第一次交出去,以后会遇到更好的。
把破chu看作一种从男孩成长到男人的、有关男子气概的仪式,以xing器官的插入、征服一位物化为器官的异性为标志。
带瑕疵的女神是待拯救的xing启蒙对象,而带领他领略女性身体奥秘的是一位如此好心、耐心并无性吸引力的妇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仍然可以保持对女神的“绝对忠诚”,实在太典。
2019年初的冬天因为一些工作有关的内容在威尼斯待了一段时间,当中有个星期遇到Sorrentino在城里拍片,我也路过了一些声势浩大的场面,想必很多人在媒体上也看到过。
经朋友介绍我去参观了当地因水患被损害的艺术品修复项目,同行的还有几位爱好者收藏者,大约每次去一两个地点,连续几天大家于是成了朋友。
某天参观结束后大家谈论的很热烈,邀请方的负责人说,要不第二天去他家晚餐,大家也可以好好地聊聊。
听说他家的宅子是典型的威尼斯式古建筑,想必很有看头,大家都欣然同意。
这样的社交对我自然是不在话下,很短时间我就跟主人家非常熟悉。
听他们说似乎有过不少名人来家里做客,虽然没有太留意却也听到了Sorrentino的名字,我紧接着问,他是不是现在正在这边拍电影?
主人说是的,他打算再请Paolo过来坐坐。
可能是我若有所思的神情让主人意识到什么,他说,要不到时也请你过来?
哦,那真是不胜荣幸。
我回答。
很可惜隔天我因为另一个更重要的安排不得不提前离开了威尼斯,和Paolo擦肩而过。
为意大利写过很多很多文字,自己的感受,记录一些所见所闻,人生的很多方面被这里深深地影响。
我觉得自己很了解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她动人心魄的美更是令我魂牵梦萦。
然而Sorrentino镜头里的意大利之美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此生无法磨灭,很多时候因为想起他的故事和画面,都让自己感到无法落笔去描述自己的所见 - 似乎怎么样都是比不上他的诠释了。
还因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们,有亲人,也有深刻的爱恋,几乎每一个都和意大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坦白说,对这部电影我没什么好评论的,本身主线是已经知晓的事件,整个观影过程是顺着自己的记忆在慢慢展开和延伸,只不过各种细节和男孩Fabietto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关于自己的生活,还有生命中的他们。
我记得曾经单纯稚嫩的我們,夏天的海滩,午夜古老的小巷,悬崖跳水,喝多了可以整晚跳舞,而他们情绪化起来又让我这个崇尚理性的女子揪心得无可奈何。
曾经有个男朋友和我一样迷恋中世纪的故事,我们一起看小说因其中的情节愤怒到无法自控,却也还是放不下来;也曾一起抱怨意大利的陈旧令人沮丧,可我们又深知她的独特和风情无法取代。
在最后他使用的是Pino Daniele在1977年创作的歌曲Napule è作为影片结束。
个人也写过一些那不勒斯有关的东西,相較Sorrentino的理解和热爱是不值一提。
一个插曲是和一些意大利朋友提过我个人很爱读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很多人都会陷入沉默,或者告诉我他们并不一定喜欢,写实却并不容易令人接受,特别是Mitch,他不喜欢那些故事却也不愿告诉我为什么。
Napule è.. 我的记忆里那不勒斯是狭窄的小巷,喧闹的市场,最喜欢的浓缩咖啡,晚上不敢一人走的夜路,月色里欣赏着远处火山的轮廓与爱人共舞,看不够的博物馆和教堂,听不完的坊间传说,每天会给妈妈打电话的男孩们,还有在厨房里自己学会做的第一张披萨..当初听说Sorrentino在拍这部电影时曾下意识地想,果然到了这个年纪他开始有了面对人生中的痛苦、并且用镜头去表达出来的勇气;可跟着他回顾了这么多以后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也许对他来说这一切无关勇气,只不过是在这个年纪他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方式去表达心境而已。
万万没想到混迹几年豆瓣第一篇长评给sorrentino了,看完了是在一言难尽短评又写不下,语无伦次的瞎说几句不要喷我很脆弱。
其实是可以给四星的,毕竟搁当代意大利电影里算素质尚可了。
给三星完全是我对sorrentino预期太高了,年初写论文时把他和费老师扒了个底儿掉,没想到年底看其新作时却嘬了两个小时牙花子。
片子最大看点无疑是导演终于抛弃了他钟爱的中老年人视角,开始关爱青少年成长了(servillo也借此终于演了回正常意大利大爷thank god),结果却是两个小时的稀碎的流水账,镜头切换快得好像是要赶着吃饭去。
虽然导演前作很多也都是这种‘旅程模式’的拼贴叙事,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留白,一个一个看似松散的段落后也有一条很稳定的backbone来支撑,而每一个段落又都是精炼的,于是这种诗意又收放自如又作者性就此形成。
而如今这种叙事模式完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顺着少年一个阶段成长的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东一脚西一脚什么东西都想拍进去,每一个人物也都想展开讲,拼凑在一起整体就感觉很敷衍。
第二就是sorrentino就应该是一个废话不多很安静的导演啊! 这部新片里话多就完了,关键是我个人感觉他真的不太会写对白,人物对话一张嘴就是满满的说教气息,相比起来,他写的独白真的比对白好太多太多。
再有就是他不适合煽情,之前作品里面的情感,那种nostalgic的忧伤,大多都是通过留白带出来的,观众和人物之间隔着一层,就有一种很高级的疏离感。
这部里面就真的是沉浸式煽情了,那个配乐我个人也是不能忍,完全没有了前作那种轻盈灵巧,真的很笨重又很cliche, 这方面莫莱蒂都要好很多啊。
最后就是我完全不能认同这部可以和费老师相提并论,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真的是在很用力的模仿费里尼,但是个人感觉有些弄巧成拙了。
费里尼的才华是很随性,很轻松,很顺其自然的体现在他的电影里,比如甜蜜生活和阿玛柯德的结尾,那是都是束缚他困扰他一生的梦境。
但是熟悉sorrentino的人都知道,他对前后的呼应和整体的对仗工整有一种该死的执念,结尾一定要是闭合又圆满的。
简言之全篇是一个谜面,结尾一定要光明正大地呈献出谜底,参考绝之城的结尾和本片结尾,前面只要打下伏笔就基本上不会浪费,一定要在最后找补回来,这样一开始当然没问题,还会帮助情绪更好的释放。
但是每部都这个套路真的没劲了啊,和公式化电影还有什么区别,迷总是要猜完的,电影也总会有观众都审美疲劳的一天。
我知道这是sorrentino给那不勒斯的情书,但是对我而言他的功利性还是太强了;又或许他是真诚的,于是之前隐藏得很好的缺点在这里都暴露出来。
sorrentino镜头下的家乡的海是很美,但是在上帝之手里,这片被他拍了两个小时的海却远远没有在绝美之城里出现的两分钟那样让我感动。
(欢迎点击观看,我在B站频道的《上帝之手》视频版影评)
当全世界都在欢呼雀跃,而你却感觉外界的一切仿佛都与自己无关,因为你正好沉浸在一段痛苦的经历之中。
那些欢庆的时刻可能是2000年全球的千禧跨年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2018年SpaceX将Tesla送入太空…而你的痛苦可能是亲人的离世恋人的分手考试的失利期待的落空等等对于1970年生人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来说,今年51岁的他也有过这样的一段人生经历。
于是,他让影片中的男孩儿法贝托,在1986年,即将17岁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那不勒斯重金签下了马拉多纳,他的生活正在被身体里的荷尔蒙支配。
一方面仰望着足球巨星,一方面被性感小姨吸引,上一秒他还与全家人和全城人一起,庆祝马拉多纳带领阿根廷队赢得了世界杯,下一秒却成了失去父母的孤儿。
之后,无论马拉多纳回到意大利,带领那不勒斯在意甲联赛取得怎样的成绩,即便那不勒斯全城沸腾,但是故事里的少年再也无法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
他能想到的,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式,就是离开家乡,去往罗马——因为他想拍电影。
如果你也喜欢导演的成名作《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那么这部《上帝之手》值得你拿出全部的好奇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同理心,来观看这部导演在知天命之年,用最温柔的目光,回顾自己在青春少年时,最激情、最甜蜜,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回忆。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说,他一度担心在拍摄现场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那个熟悉的那不勒斯, 曾经的海岸和街道,建筑和人,可能随时让他陷入崩溃。
《上帝之手》是一部极为私人的电影,但是也极度真诚。
真实的故事和时间背景,把观众带回那个激动人心的1986年。
虽然是导演索伦蒂诺的个人故事,但也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的成长经历。
欲望的启蒙,偶像的崇拜,家庭的悲欢离合,朋友的曲终人散。
这些根植于我们身体里的记忆和情感,无论多么的痛苦与不堪,当时间开始发挥作用后,当你接受了这个「不公平就是最大的公平」的世界。
你会对那些造就了今天的自己的过往,逐渐有了更加超然的体悟。
下面让我们来聊聊这部电影的三个难忘时刻1.神圣时刻《上帝之手》里依然有着导演索伦蒂诺标志性的神圣时刻。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连串的航拍镜头,带领观众,从那不勒斯广阔的海岸线,深入那不勒斯的市井和人群。
跟随神秘男子来到破旧的建筑,看到已经坠落但是依然明亮的水晶灯。
神秘的小僧,让一直没有孩子的小姨奇迹般地怀孕。
电影由缪斯女神的神秘事件引发,随之而来的小姨与叔叔的争吵,引出了男主角法贝托一家人前来解围。
之后就是庞大的意大利家庭聚会,法贝托一家人的日常,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
在影片结尾,我们跟随着16岁的法贝托,经历了戛然而止青春期后,将再一次回到美丽的那不勒斯海边,只是这一次心情完全不同了。
我们将跟随法贝托一起,与这个充满了回忆的城市告别。
整部电影以极其「魔幻」的方式展开,最后以却极其「现实」的方式结束。
观众将在130分钟的电影里,遇见一个城,见证一个人,走进一颗心,一起见证「Little Monk」再一次出现。
我认为当你真正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或者说内心怀揣希望的时候,「The Little Monk」就会出现。
2. 电影启蒙《上帝之手》里反复出现了法贝托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情节。
有与家人一起的,也有独自一人的。
他还目睹了电影拍摄的过程,看到一个倒吊的男人,就像是塔罗牌里的「倒吊人」,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也正是他的电影启蒙时刻。
你可以想象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倒吊人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现场的奇幻场景,拍摄团队在摄影机背后的工作,当他第二次在电影院,看到大银幕上的倒吊人的时,他感受到了某种影像的力量,一种让他脱离痛苦,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
所以他在影片的最后说:现实太糟糕了,所以我想拍电影。
如果性感女神是他的缪斯,那么痛苦就是他创作的源泉。
电影从法贝托之前生活中的娱乐方式,成为了法贝托之后生活的支柱和方向,影像成为了一种媒介,让我们得以把生活中的痛苦埋葬,之后再结出希望的果实。
3. 人生如戏在父母的葬礼上,亲人说出了法贝托与「上帝之手」的戏剧性联系。
因为留下看马拉多纳的球赛,法贝托没有和父母一起去度假,在亲人的眼里,是「上帝之手」救了他,给他了第二次生命。
而在法贝托看来,也是「上帝之手」夺走了他的父母。
在赛场上,马拉多纳在遭遇「上帝之手」后,最终凭借一粒精彩的进球以实力赢得了比赛。
在生活中,法贝托在遭遇「上帝之手」后离开了家乡,通过追逐电影重获自己的人生。
上帝之手,会无情地夺取,也会无私地给予。
在整部电影中,导演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拍电影?
为什么离开家乡?
电影中的一切都是答案。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夜长大,一夜之间所有的青春懵懂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孤独的灵魂在路上前行。
跟随电影或者一件你喜欢的事情,它将在你倍感孤独时,拯救你的灵魂。
导演的全部情感都凝结在影片最后的一首老歌中《Napule è》
影片还展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罗西里尼与英格丽·鲍曼曾经拍摄《火山边缘之恋》的地方一座代表着死亡与重生的活火山 Stromboli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我的B站频道里「罗西里尼&英格丽·鲍曼」的CC电影套装节目2021年12月15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和电影蓝光收藏《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韦斯·安德森奥斯卡提名预定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影片有很独特的现实主义气质,没有刻意诗化镜头语言,但在那不勒斯绝美的风景以及男主流动的眼波里,庸常的生活竟变得如此悲怜,命运似乎都有了脚步声,踏在无人的街巷,踏入人间。
影片由一场家暴引入第一个小高潮——然而这场家暴的主角并不是电影的主角,当帕特丽夏小姨拨通她姐妹的电话求救后,男主一家才挤在狭小的电瓶车上,颠颠簸簸嘻嘻笑笑地出场了。
这个开场高明之处有三,一来它瓦解了家暴的冲突,一场本该很激烈的戏却融化在了男主一家并不严肃的气氛里,也就使得影片将很难再有超脱现实的煽情及戏剧化的展开;二来它从一个视角慢慢转到另一个视角,也暗中交代了影片将要使用的群像叙事;三来男主看向小姨那迷离的眼神,便让观众心里知晓了这条将要贯穿全片的感情线。
是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个多事的春夏,然后在猝不及防中一下子就长大了。
130分钟的电影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加修饰的声音,背景音乐只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一大家子人吵吵闹闹熙熙攘攘地出海游船,少年Fabie默默用目光追随着这个无比性感又有点神经质的姨妈,那份小心翼翼又像是对她支离破碎生活的怜惜。
回来的路上姨妈驻足在海岸边,回头直直望向Fabie年轻的面庞,笑容轻浮。
然后就在那么一瞬间,她的眼睛变得疲惫和无助,忧伤的背乐第一次响起来。
仿佛美人恃娇作媚是本能,而她突然明白生活一往无前地陨落下去是宿命。
好像从那一幕之后她就对生活投降了,后来出场就是坐在疗养院被铁条包裹的小阳台上看日升月落,不施粉黛。
待少年来看望时,她眼里只剩下对晚辈的爱惜和接受了命运后的淡薄。
而我觉得挂着黑眼圈,性感不再的姨妈反而更美得像一尊圣母。
第二次,具体场景忘了 =.=第三次是深夜的那不勒斯港,Fabie莫名其妙地与相识的街头小混混出海,坐在摩托车后座穿过蜿蜒的海港,镜头就在他们身后温柔的追随。
然后小提琴声响起,晚风开始一点一点吹散了少年心里的烦扰和困惑,吹散了失去父母不可言说的痛。
Have you cried? Not yet. 第四次,姨妈曾激动地对所有人说她去教堂祈求得子时见到了小修士并亲吻了他的头,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憋着笑。
而电影的最后,Fabie结束了在罗马的旅行乘火车回家,竟然在经停站台上看到了小修士,小修士甚至摘下帽子一脸纯真对他挥手微笑。
我没搞懂小修士在意大利文化里究竟有什么意义,只是觉得这里顶着一头小卷发眯着眼睛的小男孩完全就是Fabie小时候的模样。
这一年里,那不勒斯签下了马拉多纳,他的爸爸妈妈感情破裂又在马拉多纳进球的那一刻重修旧好,接着他成为了孤儿,将童贞交予了住在他楼上优雅苍老的寡妇,他去了罗马,与喜欢的导演谈话,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确定了小修士真的存在。
他向小时候的自己挥了挥手。
Fabie想起那个晚上妈妈说, you are all grown-up,也想起爸爸曾对妈妈说,I want to be with you, for all the eternity. 这时音乐响起来,演职人员表出现。
少年闭上眼睛,仿佛终于可以安心睡一觉,醒来就可以望向未来了。
Reality is lousy, but it’s time to look into the future now. 以前总是更喜欢克制少言的电影,非得在冷冷清清的描白里找那种“不动声色但胜过千言万语”的一丝丝温情,越苍白越觉得有劲。
现在觉得反之也很迷人。
意大利电影总是吵吵闹闹饱和度超高,把喜悦、愤怒都描画得浓墨重彩甚至荒诞。
费里尼是,索伦提诺也是。
谢谢你们把深情埋在喜剧厚厚的外壳里,找到的时候也有爽到!
2021.12.16 多伦多 @TIFF Bell Lightbox
导演献上的这份大礼,无关他人,专注自己……看惯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或激情澎湃的场面,本片如同原始森林般沉闷无趣,一个并不喜闻乐见的故事,纵然真实,也无法取悦大众……但是,看不到影子,可能另有原因,也许身处黑夜,或者躺倒在地……想想那个年纪的我们,是不是爱听音乐、装酷耍帅?
是不是幻想着杰出的模样,实际心里没有方向?
是不是对性的渴望无比强烈,却还要抑制着那股躁动?
是不是巨大的压力袭来时,茫然不知所措?
是不是决定做某事的瞬间,头脑里还是不停有否定的声音……人毕竟是人,个性有差,本质无二……青春路上的敏感问题,总会纷至沓来,需要做的就是信仰,当然,还有展望未来。
“你知道爸爸为什么从未离开维拉夫人吗?
”“我不知道。
”“八年前他们有了个孩子。
”“你原本打算什么时候告诉我?
”“你再长大一些。
”“那是什么时候?
”“现在。
你现在长大了。
”彼时镜头切向厨房搭在灶台的扫帚,还有那卷之前租来的《美国往事》。
直到门铃响起,打断这一切。
(所以,《美国往事》里的Noddles,又是什么时候长大的呢?
)告别童年性爱幻想,年长女性对青年男性的性召唤/性诱惑。
这里可以参照一下1967年的老电影《毕业生》,鲁滨逊太太对于本恩的“召唤”(诱惑)。
从一开始小小的请求,到最后的“梳头发”。
男主角的无措到顺从。
事毕,男爵夫人起身坐起,背对着男主角(窃以为是不让男主看见她苍老的脸)。
燃起一支事后烟,深深吸了一口。
“现在走吧。
”“我真的很喜欢,下次…”“下次要找个和你同龄的女孩。
我完成了我的使命。
”“你的使命是什么?
”“帮助你展望未来。
”旋即,背景音换成小提琴轻快悠扬的旋律。
意大利的电影都很抽象,你说它没有剧情吧,但它是美的;你说它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吧,但你又能get到导演的核心。这个分数真不好给,三星半吧,在那不勒斯拍的片子没有不美的。
一般吧
3.9 记忆不连贯,不代表电影也是可以如此破碎的
从嬉笑怒骂的青葱岁月骤然步入黯然神伤的风尘世间。记忆中往事周遭随风潜入,渺然浮现。那些个魔幻、刺激、嘲讽、幽默、恼人、性感、浪漫、哀伤、美丽、好奇、悸动的情愫喷涌而出,滴洒在脉脉叙事里。犹如初夜欲望,情窦初开、诚惶诚恐又春光乍泄,是生命中的绝无仅有。保罗·索伦蒂诺拍了部属于私人的《阿玛柯德》,向费里尼致敬、向马拉多纳致敬、向故土致敬、向成长致敬,以及向自我致敬。
这次的索伦蒂诺还挺喜欢的。口哨声,海船在海上行驶的声音。
补标,臭不可闻。
4.3“通过我进入苦难之城,通过我进入永恒的痛苦,通过我你就能在迷失的人群中穿行。”成长是穿过青年蓝色和血色的过渡线,在无法预料的时刻穿过一阵不合时宜的泪水,穿过所有陪伴我一程的灵魂构成的记忆温柔的穹顶,穿过“我”。
少年专属,困惑彷徨憧憬,年轻真好
boy to man的那些记忆,从亮丽到晦暗,从无忧的寂寞到无解的伤痛,从足球的狂热到性的探索,一切都像是仪式,一场“通过我进入苦难之城,通过我进入永恒的痛苦,通过我,你就能在迷失的人群中穿行”的仪式。配乐太美好了。
昆汀恋足,索伦蒂诺恋胸。男主很动人,眼神迷离,朱唇轻启,像极了卡拉瓦乔画中爱恋的美少年,呆梨人种族天赋啊。意大利夏天一如cmbyn里,太美好了,真想再去啊
对近期连续观看导演“回忆录”感到疲劳,镜头依然美爆
那不勒斯的一曲傷感讚歌,总是彻夜不眠之后的黎明景象最为动人
想要男主穿的每一件衬衫
索伦蒂诺自己的《想当年》,片中甚至数次直接提到费里尼。出于个人偏好,前期我还挺享受索伦蒂诺这种飘忽的“费里尼风”的。但到后面他想要跳脱严肃起来的时候,却因为个人深度的不逮,造成了极其尴尬的崩坏效果。索伦蒂诺可能永远无法摆脱“费里尼风”的阴影,那毕竟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
不知所云,那不勒斯的风景很好。意大利人原来随时随地就可以脱了衣服跳海
看到烦躁到想把导演揪出来打一架,总是聚一股气还未爆发就散了……比如乘火车去罗马的路上看到僧侣可以处理得很神性,下一秒僧侣脱了兜帽和主角微笑挥手,彻底靠向观光纪录片……我……感觉前半段明显强于后半段。男主的演技和魅力也不足以感染我。有些景别用得好驴。豆瓣上夸得天花乱坠,在影院看一定会有好很多的体验,但还是有点来气,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
私人感很妙,后面有点散了,还好Napoli夺冠了。后来法比奥他长大了,发现那不勒斯某戏剧演员很像他父亲,所以用他做了自己电影的男主(纯属虚构)。男主选得好,希望别长残。(第二天看完Belfast来打四星了)
看到男主说出长大后想拍电影那里,才意识到这是部自传性质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对父母和曾经的懵懂少年的缅怀,其实,索伦蒂诺在这个时候来拍这部自传性电影,是不是早了点?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索伦蒂诺需要一些奇观的画面才能让他的幽默逻辑放大,与绝美之城和年轻气盛相比,这片只能在家常生活中用各种小技巧来制造张力,难免有点疲倦。不过个人记忆回忆满满,意大利真的到处都很美
当上帝之手帮助马拉多纳将球打进球门,也帮儿时的索伦蒂诺成长为大人,所有电影中最真诚的索伦蒂诺,有费里尼的痕迹却也充满着马拉多纳的魔幻。最爱的电影。